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94集 世俗名言(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我們再繼續對《廣論》內容的解說,評議如下:《廣論》內容441頁說:【謂於世俗破實事師所許諸法,須以正理觀察而破,然自於世俗許生滅等。】~(《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宗喀巴既然同意世俗有生滅法,這不就是表示世俗是有法了嗎?但是另一方面又要以世俗無法來破有,這不是很顛倒嗎?而且還說以正理來破,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正理?隨正理行者,只有已證得勝義諦阿賴耶識的菩薩,才能轉依阿賴耶識而作觀察,才能說為正理觀察。菩薩觀察世俗諸法的緣起性空,是依於蘊處界諸法的關係才有緣起性空的現象,而蘊處界諸法是由阿賴耶識所生所顯,菩薩如是現前觀察蘊處界諸法依因緣而生,緣滅則法亦滅,滅後成無,沒有真實自性,故諸菩薩如是現前觀察世俗諦:蘊處界諸法虛妄無實,都是依於阿賴耶識而有,即能破毗婆沙諸師的世俗實有,更破除了宗喀巴等應成派中觀無因卻能生世俗諸法的邪見。菩薩轉依阿賴耶識作正理觀察,不必等待即已獲得中觀真實,因為聖 龍樹菩薩著名的八不中道道理,所指的即是阿賴耶識的法性,阿賴耶識無始以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阿賴耶識才是真正的中觀真實。
《廣論》441442頁宗喀巴接著說:【又有隨順如此誤解,住無所取,便為修習清淨正見尤為眾多。諸如此類,非是智者所愛正論,由未了知如前所說正理所破,遂以破除自性正理破壞一切名言建立。是執正見與諸邪見,錯則俱錯,不錯則俱不錯,大邪見故。故如此類雖長時修,非但不能略近正見返漸遙遠,由與自宗緣起正道,可許一切生死涅槃緣起建立,極相違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像這樣如能隨順住無所取者,才是真正學佛的人,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於一切境界不取不捨,是為智者所愛正論;依於阿賴耶識正論,能破除應成派中觀無因論的大邪見;又由阿賴耶識所建立的一切世俗法及名言,依於阿賴耶識的種種體性,說為無自性,卻有變異有作用,因此眾生依阿賴耶識才有身口意造業的行為,造業後又有種種習氣種子執藏於阿賴耶識中,因而建立有情業果的道理;又有情透過修行,消除執藏於阿賴耶識中的我見、我執煩惱種,而使阿賴耶識中之習氣種子清淨,回歸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淨性,因而建立有情的生死涅槃法。如果按照宗喀巴的邪說,沒有阿賴耶識為因而諸法可以出生的無因論,是不可能建立諸法緣起有,因為諸法之能生起必須要有不生不滅的真實法為根本因。如此宗喀巴的邪見,非但不能略近正見,反而漸行遙遠,因為宗喀巴的邪見,不可能建立世俗緣起有,也不可能建立生死涅槃緣故。
《廣論》442頁說:【入中論云:「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其徧計妄計我,幻陽燄等諸徧計,此於世間亦非有。」此說外道不共欲樂及如前引自部實事諸師不共欲樂諸徧計執,於自世俗亦說非有,此義當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月稱、宗喀巴等譏笑連牧童、婦女都知道諸法是生滅的,而外道凡夫被無明、睡眠所覆蓋,認為世間真實;然宗喀巴自己被無明所覆、睡眠所蓋而不自知,於生滅法尚不能正知,而欲超出世間之上,正如《入中論》自說,謂:【如攀樹者,未握後枝,已放前枝,定當墮落惡見山澗之中。】已墮惡見深坑之中而無所覺,因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惟,而誤認覺知心為常不壞我,執著這個惡見,住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之中,在這個境界中安住,名為見一處住地。
我們再看《廣論》442443頁接著說:【此於名言許有許無,為從何門而安立耶?謂若有一於名言識是所共許,如所許義,餘名言量無能違害,及能如理觀察真實或有無自性,以此正理亦無違害,則於名言許彼為有,與此相違,即許為無。其名言識,……則違名言之義。】~(《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其內所談是一般凡夫眾生之意識心,由於煩惱習氣之牽引,不斷於六塵攀緣妄想而無法止息,時時刻刻皆是念念挾帶著煩惱與妄想,一念剎那生起滅了又續另一念,往往後念不覺前念,更別說要安住於念之前頭。而意識心之心行,卻一向於了知六塵後即現語言相,細者乃是顯境名言,粗者就是表義名言,未經修鍊者皆是落於粗者表義名言之語言相,而自心如來之心行連最細之顯境名言語言相也沒有,是故經云:【能取義者即是可取義,是名知能取可取義。】~(《深密解脫經》卷3)如是能取、所取的法,皆如幻翳,皆是自心賴耶如來藏所輾轉變現之幻相,皆是名言妄想之假名而無實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49:【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是故真如不可得,真如只是假名言說,因為真如只是第八識心體所顯示的第八識自性而已,既然如此,當然不可能出生第八識心體,因為第八識心體是真如所依之理體故。
宗喀巴接著又解釋《廣論》442頁的世俗名言,因文長略不抄錄,其大意是:世俗名言有如何安立?謂:一、不思擇真實義識,即是不觀察真實義,唯心如實顯現,為大家所認同的。二、不違背名言量,譬如幻覺、陽燄等有害真實是違背名言量。三、無自性。具備此三就是名言建立有;反之即是名言無。他這種說法,只是在無因而有果上安立名言,不是真正的佛法。安立名言有無,必須依於阿賴耶識有否含藏名言種子而建立,譬如有北方人從來沒有見過香蕉,初次見到了,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作什麼名字?有什麼用途?這是因為阿賴耶識中尚未建立香蕉的名言種子故,等到有人向他解釋說這是香蕉可以吃,他才知道這種東西叫作香蕉,不但可以吃,還有其他等等用途。此名稱、用途等等,於阿賴耶識中就建立了香蕉的名言種子,以後再度看見、聽見了,則香蕉的名字及作用等名言就顯現,故而說有世俗名言量。
名稱、語言、文句、音聲等,世俗法謂之名言,乃是眾生為了生存,而熏習於世俗諸法,才以語言、音聲等假名安立諸法名言,以便眾生作分別、溝通等故。名言是虛妄無實的施設假立之法,是依於現象界中種種法相而存在,是從真實無虛的阿賴耶識所出生的法相輾轉而有。世俗名言的建立,是由於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的文身、句身等名言種子的顯現,才有世俗名言,因此世俗名言也是阿賴耶識的部分體性,與阿賴耶識不一不異,所以世俗名言不能脫離阿賴耶識單獨存在,必須有阿賴耶識才能說有世俗名言。
世俗名言又可分為表義名言與顯境名言,有情與有情之間的溝通,以各種語文圖像、音聲、肢體動作、有表色、無表色等等,作為相互傳遞訊息,稱之為表義名言;有情七轉識能見、能聞、能覺知,於六塵境能取相了知,稱作顯境名言。宗喀巴所說的名言識是指七轉識能取相了知的顯境名言,就是專門於六塵境界分別了知,既然能分別了知,則必定屬於七轉識的見聞覺知性;因此宗喀巴將名言識拆解成有思擇、無思擇兩種,把無思擇的名言識判為無自性,認定有思擇的名言識有真實自性,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不論有思擇、無思擇,都是屬於虛妄不實的七轉識體性。又菩薩跟隨善知識聽聞正法、思惟正法、修習正法,都必須透過顯境名言,乃至由顯境名言來尋找真實,並且悟入真實;然而宗喀巴卻認為不思擇真實意識是名言有,但是若不思擇則永遠證不得真實。
又依阿賴耶識來說,一切名言都是假名安立,虛妄不實,所以《般若經》才會如是說【如幻如化、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等,故說一切世俗名言都沒有真實正量;而宗喀巴卻說要有真實量,才是名言有,那完全是錯誤的外道說法。以睡眠來說,譬如一切人眠熟之後,意根不滅,故能由於意根之觸法塵故,於次晨了知色身的功能恢復正常,已離疲倦,故而喚起意識心而覺醒,現起顯境名言,復能了知六塵。若無意根存在,意識於眠熟後已經滅失,阿賴耶識的體性又是於一切位中皆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性,又是從來不作主之體性,從來不在六塵中起思與作意等心所法,怎麼能令意識再度現起?則一切人皆應眠熟之後永不能醒。然而現見一切人眠熟之後,次晨皆又自然而醒,可證眠熟位中,必定仍有一心能觸五塵上之法塵,又具有作意與思心所法,方能使意識種子自阿賴耶識中流注而出,方能使人離開眠熟位而覺醒。
《廣論》443頁說:【故無妄執理智無害與彼所成二事為一,說於名言,從諸善惡感生苦樂與自在自性造生苦樂,是則俱是,非則俱非,邪分別處。自在自性造生苦樂與善不善感生苦樂,二雖俱非觀察有無自性正理之所成立,然以正理違不違害,於一切種不相等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宗喀巴說:「無妄執理智無害與彼所成二事為一。」此乃亂說,正理觀察無自性與成就業果感生苦樂,是兩碼子的事;必須是從現象界諸法以名言而說,諸法有其各別功能體性,有變異有作用,才能成就業果感生苦樂。宗喀巴又說:【從諸善惡感生苦樂與自在自性造生苦樂,是則俱是,非則俱非,邪分別處。】宗喀巴不知善惡感生苦樂與自在自性造生苦樂,是同樣的道理,自在自性是阿賴耶識的體性,阿賴耶識的體性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悠遊自在,不受任何境界影響,故說為自在;又眾生造業而生業習氣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待因緣成熟時,即感生異熟等果,讓眾生承受苦樂,故說阿賴耶識有自在自性,而含藏各種善惡業種能感生苦樂果報,如是說自在自性造生苦樂與善惡業果感生苦樂,是非一非異。
宗喀巴把有自性生苦樂說為與正理相違背,自在無自性業果生苦樂與正理不相違背,正是落於邪分別處。因為自在自性的阿賴耶識無我無人,無造業可說,哪來感生苦樂果報之理?可以去證驗您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就是這個能取六塵的心—在取六塵,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識如來藏所現的六塵境相。您這個能取六塵的自心,其實就像是鏡子映現出這些外面的影像的時候,其實是要靠光影來照射才會顯現出鏡中的影像。您所以能夠攝取這六塵,其實要靠您的這個能取的心,就是您的前七識(也就是前六識加上意根)-見聞覺知的心加上處處思量作主的心-在鏡像裡面運作,才顯現出六塵萬法。所以七識心的這種體性,在唯識增上慧學中,稱之為顯境名言。然而這七識心其實根本就沒有在外面的六塵法中運作,都在內相分的六塵法中運作。諸位聽起來可能覺得很玄,但是有一天您若走到這個地步,您會覺得一點兒都不玄,確實是這樣,因為事實本來就是這樣。
再者,十方虛空並非法界,虛空無法,純是名言施設,唯名而無法,依於色法之邊際無物處,施設其名為虛空。既是依物之無在,而施設虛空一名,當知虛空一名其實乃因色法之邊際而施設,依色法而有,故《俱舍論》中說,虛空名為色邊色,唯是名相而無實法。無法唯名之虛空,一法尚無,云何而可名為法界?必須有三界中可由聖凡有情親自領受的法,而此法有其功能差別,然於他法不能所及,侷限於此法的功能差別內,故名為界,這樣名為法界。
再次提醒各位:密宗裡的道次第顛倒,可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裡以前曾在很多道場學過,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些地方講略論,沒有講那麼詳細;可是宗喀巴他們把道次第弄錯了,他們認為二乘法修完後就要修唯識學,最後才是般若中觀。因為他們認為唯識是不了義法,他們不曉得唯識是一切種智,他們認為應該在學過唯識以後才修學中觀,中觀是最究竟的法。然後黃教又說應成中觀比自續中觀更究竟,超勝於一切顯密宗派。他們的佛道次第其實是錯誤,般若中觀只是第一義諦的總相智與別相智,唯識是通達了別相智與總相智之後,才能修學的種智,修學種智才能讓你成佛。顯教的般若經所說的中觀無法讓您成佛,只能讓您入見道位得總相智與別相智。
可是密宗不曉得第一義諦內涵,顛倒了次第,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邪見。此外,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般若,並非佛法中的般若,是他們自己妄想的無因論的般若,不是佛法,大家不可信受。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繼續解說。
在此祝願各位: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983-a17_0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