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090 我與無我(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繼續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我與無我」的相關法義;今天我們會把重點放在「應住不變異法,空無我、我所」上面,這個也是屬於在修學中非常重要的法義。
一開始我們要簡單說明「我與無我」的基本概念。一般人所說之「我」,通常是以意識覺知心為主,因為意識覺知心是因緣所生法、是生滅性的,因此稱為假我,意識心祂也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因此也稱為無我性的;佛法中的真我就是如來藏心,因為如來藏不生不滅,所以稱為真實我,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祂又離一切三界有為法之貪厭,也不覺知自我,因為有這樣的體性,所以祂也是無我性的。也就是說,這個「我」可以分為假我跟真我,假我就是生滅性的妄心,真我就是不生滅的如來藏心。這裡面我們也知道說,無論是真我或者假我都是無我性的,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就是說,不能把無我性的假我當成真我,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引生出種種的錯誤知見以及虛妄想,那就會產生修行上的種種邪見跟障礙。有關於把這個假我當成真實我,它的狀況有很多種,諸位觀眾可以參考本節目中其他單元的詳細介紹;以上我們大概把真我跟假我作一個釐清。也了解說,祂們都是無我性的,這個是佛法修行上的非常重要的關鍵知見。
事實上,世界上有種種錯誤的外道知見,我們都可以把它概括為六十二種外道見,這些外道見都是以身見為本,身見就是說對「真我跟假我」他沒辦法正確的認知,因此落入虛妄想之中,這個也就是聖教中開示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就是說,如果在因地的時候,把假我當作真實我來修行,想要以這樣的知見來成就果地無上正等正覺,那他的修行過程就會很曲折,會走很多的冤枉路。有關這一部分的相關法義,諸位菩薩可以觀看本節目中介紹「三法印」或者「一實相印」的節目單元。
接著我們來看,在《雜阿含經》卷11中的開示:【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這段經文在 平實導師《阿含正義》第三輯中的語譯為:【對於空掉眼根、色塵、眼識及心所法的種種行陰的內容,是應當了知的;……心中要記得常而恆住的身中真實我,住於這個不變易法之中,住在蘊處界空的無我、無我所境界中。】(《阿含正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863。)
在上述所引《雜阿含經》卷11,以及《阿含正義》第三輯中之開示,其中有四點是我們所必須要留意的:第一點就是說,首先我們必須要了知,眼根、色塵、眼識等十八界法,它們都是因緣所生的生滅法,包括說在知見上,我們要確認蘊處界它的虛妄性,雖然這種種的蘊處界法,它們在現象界是有、是存在的,可是因為它們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它們都是無我性的;既然蘊處界是無我,那當然也是無我所,因為沒有真實不壞之我所,所以上述所引《雜阿含經》中之開示裡面說【空無我、我所】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不管是我或者我所,都沒有真實不壞體性;那這個生滅性之無我法,它也不是眾生究竟之依靠,因為是因緣所生的緣故,尤其是意識心,不是說把祂修到一念不生,就變成是究竟不壞之法,因為生滅法永遠是生滅法,生滅法不可能把它修行成功,變成不生滅法。在《大智度論》卷75中也有這樣的開示:【生滅是相待法,有生必有滅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也就是說,有很多人想要把這個生滅性的法,修成不生滅的法,這個是作不到的。可是這個是有很多人的錯誤的知見,這個必須我們要特別留意,菩薩雖然不應執著五陰十八界,但是並不是說要把這個五陰十八界全部滅除掉,而想要進入無餘涅槃,而是應該好好利用五陰來修學佛法。
第二點是說,我們必須要了知,眾生都有這個不變異法,也就是說這個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因為祂具有真實如如的真如性。那這裡面包括說,我們在知見上必須要瞭解,如來藏是三乘菩提可以成就的根本原因,二乘人他也是要信受這個如來藏心才能夠斷我見。那在大乘法呢,當然它是以如來藏心為證悟之標的,因為有如來藏,也才能夠令修學者成就真如熏,因為修學者信有這個真實法可證,以及信有這個真實法祂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夠執持諸法種子,因此修學上就會功不唐捐;因此能夠生起修學上的動力,也就是能夠產生善法欲,因為能夠信受真實法的關係,信受真實法具有清淨離染性,所以修學者才能轉依如來藏體性,能夠依據這樣的體性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如來藏也是眾生的究竟依靠,因為祂是不生滅法的關係,所以修行究竟成就之後,因為有這個不生滅性的如來藏作依靠,就不會再落入生死輪轉之中,這個就是在《雜阿含經》中開示的【住不變易法】的道理,所以我們應該安住在這個道理上,要能夠精進修學;對這個不變異法的究竟了知,也只有到佛地才能夠作得到,也就是說只有 佛世尊才能成就究竟轉依。
第三點是在上面所引《雜阿含經》中,它把這個不生滅法跟生滅法,放在一起來看,能夠產生對比作用,能夠令修學者離開生滅法之執著,而趣向究竟法。也就是說,這裡是應用對比的方式,因此能夠產生很大的力量,因為對比的關係,所以能夠兼具離開染污法跟趣向善淨法,有這兩種力量可以結合在一起,這個就是屬於觀行上的方便善巧,能夠令修學者深心信受,因此可以真正轉變身口意行而生起解脫受用,因為不只是意識表面上的了知而已;所以這個是屬於觀察功德過失的善巧,能夠令修學者遠離種種過失法而趣向善淨法。所以由上面的說明,我們也可以知道說,修行不是「單純放下」只有這樣的概念就可以成就,而是需要方法的,否則就無法在深心中心得決定以及產生解脫受用。
第四點是在上面所引《雜阿含經》中,裡面說【當念空諸行】,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成就念心所,成就念心所之後,才能把種種的法義憶持在心中;也就是說,要能夠真正理解道理以及配合觀行,因此才能產生勝解、才能成就空諸行。以菩薩來說,並不是要把諸行滅除掉,而是要遠離對於諸行的染著,修除因為諸行產生的種種遮障跟染污性;這裡面【當念空諸行】這個「諸行」的內涵有很多、很廣,它們都是攝屬於行陰,這裡面包括大部分的心所法跟心不相應行法,所以它的範圍很廣泛,我們應該要好好精進去觀行,這樣才能逐漸把這個染污性的部分修除掉。所以上述所引《雜阿含經》中之【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但已經牽涉「我與無我」的重要法義,這是大家不可忽視的,這也代表在阿含經中,早已經有開示「真我」不變易法,真我絕非所謂的方便施設或梵我思想。
在同樣《雜阿含經》卷11中亦開示:【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在 平實導師《阿含正義》第三輯中的語譯為:【眼根、眼識、色塵,以及觸、受、想、思等心行都猶如幻化、猶如陽光下的地面熱炎一樣,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滅盡而朽壞,不曾真實的來到此世、或真實的去到後世。】(《阿含正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862863。)
首先,當我們看到經教中所開示的【剎那時頃,盡朽】,這個真的是非常令人震撼,因為諸有為法、諸行都是剎那生滅,所以真的是不應該對它們產生執著,而這裡面有為法、諸行剎那生滅,是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因為一般人都以為:這個有為生滅法可以常住,或者它只是慢慢地轉變;其實它們都是剎那生滅,因此這個是我們首先要認清的真相。同樣的在《瑜伽師地論》卷34中開示:【彼彼眾緣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諸行得生,生已不待滅壞因緣自然滅壞。】這裡面就是開示說,因緣聚合而有之諸行,它出生以後剎那就會滅失,它是不需要等待滅壞因緣,而本來就會滅壞;因為這樣的道理,如果期待意識心不滅,或者期待色身長生不老,或者諸行能夠久住,這些都是虛妄想而已。
那我們再來看,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3中的開示:【何等相續相?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故。】也就是說,有為法或者諸行的相續相,它竟然只是假相,它只是生滅生滅的相續,不是說這個法可以不變的相續。同樣的在《成唯識論》卷2中,聖 玄奘菩薩開示說:【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生已相似相續名住。】也就是說,這個有為生滅法它是暫有還無,它並非完全不變,而是剎那剎那生滅,它只是因為前後相似,所以我們說它是相續,只是相似相續,而不是說有一個法不變的相續,所以我們把這個相似相續施設為住。這個就好像說,這個世間法的日光燈,其實它的燈光並不是連續不變的,而實際上是剎那閃爍不停,只是我們沒辦法分辨而已。
另外,為了破除對於生滅法之執著,在經教中把這個有為生滅法用六個面向來說明,在《顯揚聖教論》卷14中開示,有這個六種無常法:【六種無常者:一無性無常,二失壞無常,三轉異無常,四別離無常,五得無常,六當有無常。】因為有為生滅法它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所以稱為無性無常;這個有為生滅法,生已尋滅,非真能久住,因此稱為失壞無常;有為生滅法體性轉異不定,所以稱為轉異無常;有為生滅法它絕對沒辦法長久擁有,因此稱為別離無常;同樣的,有為生滅法它是有出生,因此說有得,既然有出生就有滅,因此稱為得無常;如剛才所說有為生滅法相似相續,雖然是這樣,但是未來必滅,因此稱為當有無常。所以在上述的論中,已經非常詳細的開示「為何有為法、為何諸行都是無常」,因此真的是不應該對它們產生染著。
在前面所引《雜阿含經》中,有開示要【空我所】,雖然我們都知道意識我的虛妄,理論上也應該知道「我所」的虛妄而不應該執著,但是因為眾生對於「我所」長劫以來的執著,因此很難馬上就轉變,所以在聖教中特別要再提醒【空我所】的重要性,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1中開示:【謂諸有情三因緣故,起諸煩惱,名具因緣。一由因力,二由境界力,三由加行力。】這裡面就是說,有三種因緣會生起煩惱,我們可以把它分作兩大類:第一大類包括說這個因力,就是說本身有煩惱未斷,因此將來會被引生出來;加行力就是說自己有種種的無明,因此能夠引生錯誤的思惟或者種種不如理的作意,那這樣就會引生或者衍生出種種的煩惱,這一類是屬於由自己的關係而引生的煩惱。第二大類是屬於這個境界力,也就是說,由引生貪愛等等煩惱的境界現前,就把這個煩惱引生出來,這個主要就是指說對於所取境界的貪愛而引生煩惱;如果以外我所的執著來說,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名利、財富、地位等等以及眷屬欲…等,這些都可以攝歸於境界力,所以說這一部分事實上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因為不少人是因為外我所的關係,而引生煩惱以及產生修學上的障礙,所以它的力量是很大的,絕對不能輕忽。
同樣的,在《瑜伽師地論》卷80中有這樣的開示:【又極樂著色等境故,雖於極利益甘露界中數數思擇,而難可安立。】也就是說,修行人如果對於五欲境界有嚴重的貪愛,即使他非常精進,也同樣對於這個善淨法沒辦法成就、沒辦法安立。所以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特別留意的,菩薩雖然不可以染著我所,但是並不是說,這樣就要對於這個我所境界產生畏懼而想要跟眾生隔離,而是應該在歷緣對境中,把這個因為境界引生的現行煩惱,利用智慧觀行來轉化;所以我所境界能夠引生煩惱,因為這樣的關係,也可以令修學者知道說他有什麼煩惱,而能夠加以有效的對治。
我們再來探討,貪愛境界可以分作五種相貌,可以讓我們檢驗自己有哪方面的問題,而可以透過精進把它消除掉。這包括說有耽著心,也就是說對於自己目前所擁有的財物,對於它產生執著而喜愛受用。第二種貪婪心,就是說對於目前所擁有的永遠感到不足,而想要繼續貪求及積聚財物。第三種饕餮心,就是說認為別人擁有的是比較好的,所以想要去擁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第四種是謀略心,也就是說他心心念念都在思惟如何獲取財物,他的作意都不在正法上面。第五種稱為覆蔽心,也就是說不曉得自己有種種的貪愛,不曉得要出離,也不曉得它的過患。所以這個是可以讓我們來檢驗自己有哪方面的問題。
那一直以來被眾生當成自我的意識心,它其實是生滅性的假我,而從本以來無我性的如來藏,反而才是不生滅的真實我,難怪有這麼多修學者落入錯誤的邪見中;同時器世間也是共業有情之如來藏依眾生共業種子而出生,這些道理如果沒有佛菩薩的慈悲教導,又有誰能夠自己知道呢?因此如果沒有佛菩薩可以依靠,那眾生就只能在三界六道之中盲生盲死,這真的是非常可悲而無可奈何的事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967-a16_0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