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71. 大乘般若止觀(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系列,這是以 平實導師的著作《起信論講記》為藍本,內容主要為宣說佛法的根本大意,特以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一心二門之內涵為主軸展開,鋪陳法界實相理體如來藏、八識心王與三乘菩提修行的關聯性,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一切種智的內涵。
這一集我們要從《起信論講記》第五輯第326頁開始,與電視機前的菩薩們一同來探討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當中對於佛法中有關修止的開示。為了讓各位菩薩能在聽法的過程當中,可以更方便、更容易的以這部《大乘起信論》及 平實導師《起信論講記》所開示的法義內涵,掌握其中佛道修行法門的要義,作為進入佛門內門修行的導引。在此,為各位菩薩延續論中前面所論述的法義精神,簡單說明止觀在佛法修行法門中的定位。
回顧本論一開始,馬鳴菩薩開宗明義宣示造此論主要的原因是:【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大乘起信論》卷1)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菩薩一心以其菩薩的悲願及智慧,救護充滿了疑暗邪執的眾生,令眾生能得究竟解脫。因為菩薩透視了眾生何以無法出離三界生死、六道輪迴的問題所在,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也透視了二乘人無法成為菩薩、無法成佛的原因及心態;歸咎其因,就是因為對於大乘佛法的根本—法界實相—的無所知悉、或者錯會意旨,乃至對世間無常相的不了知。以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世界與有情生命,乃至妄想分別執著依無情的器世間及有情的五陰世間,而直接、間接衍生的一切法;對這些法因透過接觸領受而有所貪愛,乃至因為對這些法或得、或失等情緒,而有諸多煩惱,進而造作種種三界後有的善、惡、無記業行,所以不得出離生死之苦。
因此,此處提到「發起大乘佛法的淨信」的重要性,是對於所有想要離一切苦的有情眾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功課。無論現在您對這個議題是否有所相應,是否感興趣,是否認真思惟過,是否認真的想要去尋找解決之道,這樣的問題,在所有生命中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不只是針對想要成就佛道的大乘行者才應當關注,才需要解決的議題。二乘解脫道、外道凡夫修行者,乃至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生存庸庸碌碌一生的芸芸眾生,其實因為生命的存在,無時無刻都正面臨無止盡的生死問題,也都會遭遇難以承受的苦境與難處。但是,若想要對大乘深妙法義發起淨信,而能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首先就得對大乘佛法的真正意旨有正確的認知理解。因此,才能透過相應正理的修行法門,達到離苦得樂、涅槃寂靜的目標;也才能成為菩薩生生世世無怨無悔、無所畏懼菩薩行的支持力量,成就令佛種性相續不斷的目標。而這樣的信,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乘淨信,對於學佛而言,也才具有實質正面的意義。
能夠成就佛道的佛法,肯定不會是被誤解、被附佛外道思想滲入的假名佛法,也不會是被世俗淺化的表相佛法,乃至不會只是被曲解窄化成小乘急證解脫為終極目標的羅漢法。因為企圖透過這樣不符聖教量—佛陀教法—的修行,都不能得到佛菩提道的佛法修行能離一切苦、得究竟解脫的實質義利。因為所信奉受持的錯誤法義,必定會造成對於修行核心價值的扭曲,因而對修行的法也會產生錯誤的期待,而得不到正確結果。
為了那些尚未對正法心得決定的人,要如何增長他們的信根、發起信力?當以佛法僧三寶,以及菩薩一切修行的根本——法界實相真如理體,以這四種大乘佛法修行者必然深心淨信的對象;滿足了這四種信,才能說是信心具足。馬鳴菩薩說:【信有四種:一、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修自利利他行故。】(《大乘起信論》卷2)而要成就這四種信的五種行門,乃是針對未見道菩薩所需的修行資糧,此處確切地來說,是如何能令菩薩十信位滿足的法,乃至說是大乘見道前都應當修習的法。
這五種行門便是菩薩外門廣修六度萬行的前五度,所以 馬鳴菩薩說:【修五門行能成此信,所謂施門、戒門、忍門、精進門、止觀門。】(《大乘起信論》卷2)我們在此要為大家宣說的部分,就是五門行當中的第五個行門:止觀門,也就是相當於六波羅蜜當中的第五度「禪定度」。只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禪定,所指的內涵大多說的是四禪八定;但四禪八定只是止觀中的一小部分,而修習止觀的內涵不是只有禪定。對於止觀的修行必須有的基本認識,如前所說,既然這是菩薩六度萬行的其中之一個行門,是在菩薩道修行上滿足十信位所應修行的資糧,修行止觀的行者當然不能違背前四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修行,也不能違背對於法界實相真如理體如來藏與三寶的淨信。單純的對止觀修行法門這個部分而言,在修行之前,也必須對止觀的內涵有正確的認識。簡單地說,就是要瞭解究竟什麼是止?而什麼是觀?而要以這個前提來修行止觀才是正確的觀念與心態,所有努力的修行也會功不唐捐。
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止」的意思是「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指的是實證般若實相的離一切世間戲論的境界;而「觀」的意思「明見因果生滅之相」,指的是現前觀察世間萬法皆由實相因第八識如來藏心出生,一切善惡業也都由如來藏記存的智慧現觀。在這裡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裡說的止,是心得決定、無所懷疑住於如理作意的第一義諦智慧「明見」境界,而不會單純的是四禪八定的定境修證。因為禪定的止與實證解脫智慧無關,更與實證般若智慧無關,只是將覺知心制心一處、安住在定境中。縱使證得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然還是世間中的定境,仍不脫世間戲論,所以不是 馬鳴菩薩所說的能「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既然無法離開戲論,便仍在生死當中尚未解脫。
馬鳴菩薩在這裡對於止觀的開示,是佛法般若實證智慧上的心得決定、心不動搖的止,顯然對於許多將止觀一味解釋成靜坐禪定、一念不生的說法,無疑的作了一個當頭棒喝般的破斥。因為這樣狹隘的將止觀解釋成靜坐求一念不生,事實上是對於佛法的內涵並非真正的如實瞭解,其實是以定為禪,而又證不到禪定境界的錯誤行門。因為這樣既不能真正的證得「息滅一切戲論境界」第八識清淨寂滅相,更不能「明見因果生滅」如來藏出生萬法功德相。如此的止觀修行,智慧不能出生,不但佛菩提般若智慧不能生起,解脫智慧也不能生起,疑暗邪執的無明愚癡情況絲毫不能稍減;如此,如何能夠因為止觀的修行而發起對佛法僧三寶,以及對法界實相心真如不動搖的信心呢?更不用說這樣的止觀修行能得到佛法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的義利!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所導致,當然沒有辦法以智慧正確地來修習止觀。
馬鳴菩薩在論文的開始「作因分」提出了造《大乘起信論》的八個因緣,其中的第六因緣:「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大乘起信論》卷1)我們更能確切的知道此處止觀的修行,不但不是狹義的四禪八定,而且是特指大乘實相般若智慧的止與觀。因為菩薩經過參禪的過程而明心開悟,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般若正觀現在前;由於實證本來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心,獲得真實如如的現量親證功德,因此實證的菩薩心得決定而不有所懷疑,也不會因為任何的大師說法而轉易動搖。所以,馬鳴菩薩在後面的論文也提到:「以離真如不可得故。」(《大乘起信論》卷2)因為可以現前觀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心真如所出生,離開心真如,一切法都不可得。因為實證般若而生起這樣智慧的菩薩,想當然耳能心得決定而不動搖。
另一方面,長期以錯解的小乘阿羅漢法當作是佛法根本,以解脫道代替成佛之道的現象,橫行近代的整個佛教界。本具菩薩種性而欲求佛道的佛子們,要如何能不被這樣世間佛法威權思想所綁架?又要如何能對治凡夫不能斷我見、我執,貪愛五欲的過失心態?又要如何能對治小乘恐懼生死、害怕隔陰之迷,不願發心生生世世在人間救度眾生的過失心態?也正是因為這個實證佛法本際如來藏的「止觀」功德,所以 馬鳴菩薩在本論稍後也提到:「若不修行此三昧者,無有得入如來種性。」(《大乘起信論》卷2)也就是說,真正的進入如來種性,要從大乘別教菩薩找到心真如才算是剛開始進入;而明白這樣的道理,進而有更多的菩薩實證心真如的真如三昧,才能「令佛種性相續不斷」。因為現見法身如來藏真實如如清淨而能出生一切萬法功德相,如此入如來種性,便不會退轉於二乘聲聞人的畏懼生死,畏懼三大阿僧祇劫菩薩修行、急證涅槃的心態,也不會再墮入凡夫的邪見當中。
也正因此,通過對於真如三昧的親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大乘起信論》卷1)因為真如三昧的親證智慧,能「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不單是一念無明的煩惱漸次伏滅。而因真如三昧的親證,也因此能夠分分伏滅無始無明的障礙令信心生起,所以說「信心增長速成不退」。至於因為福德、智慧等因緣尚未成熟而未能得證真如三昧者,也就是所謂「善根微少眾生」,對於佛法僧三寶的善根還不是很具足的人,也能透過對於真如三昧內容真實義理的熏修,「發起信心至不退」。至於修行真如三昧也因為「調伏自心離三毒」,沒有貪、瞋、癡的粗重煩惱的繫縛,得到十種「令眾生消除業障」等現身利益。
此外,我們還必須強調的是:對於修止觀的法門,止與觀不能分開單獨來說的,或者單獨修行的;因為止與觀這兩者是互補的,若是止或者觀無法兩者皆具足,就無法成就佛菩提的修證。不但是智慧上的修證,禪定的止觀也是如此。馬鳴菩薩的開示是這麼說的:【是故止觀互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大乘起信論》卷2)因此,我們在對於《大乘起信論》這段修止的開示當中,就應當以這樣的理解作為前提。對於論中所說:【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大乘起信論》卷2)便可知道所說的修止的法門,指的是依心真如三昧,大乘般若「大止觀」的正修。
幫助對治散亂攀緣心能制心一處的方法,只是為了見道等智慧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修學佛法的主要目的,是要能解脫生死、能證菩提,能成就四智圓明、究竟涅槃、圓滿一切種智的佛地果證。這個目的的實踐,卻要從斷我見、我執,斷除無明上著手;而在成佛之道、佛菩提的修證上,更要有法界實相真如心的實證為前提。在這些修證的過程當中,需要輔助的方便法,以制散亂心於一處、令心一境性,進而以智慧除滅種種無明煩惱,這就是所謂「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的止觀修證方便法門與佛法證悟菩提的道理。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56-a14_07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