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18集 禪宗的宗通(五)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進行的課程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宗通與說通》,我們現在講的是「宗通」,也就是如來藏正法傳入人間的過程。
上一次我們講到 佛陀離開王宮出家,祂最主要是和那一些新沙門的修行人們求學,像當時最有名的阿羅邏迦蘭,還有郁頭迦蘭,向他們學習禪定,而且很快地就能夠進入了四禪與四空定。接下來各位就都知道,佛陀發現禪定不是證悟,禪定不能使我們解脫於三界,禪定也不能夠幫助我們實證萬法的根源,所以 佛陀就開始自修苦行。在六年的苦行之後,世尊出定,摸摸自己的肚子,結果摸到了脊椎骨。他發現了苦行並不能夠使得我們解脫與實證如來藏,所以就放棄了苦行,採用中道的法則;在尼連禪河中沐浴,接受牧羊女乳糜的供養,繼續參究。最後,在菩提樹下,半夜時分,用手按地時而得到了明心,實證了這個真如如來藏,於是大圓鏡智以及上品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得以同時現起;然後又在天剛將亮的時候,曙光將顯現之時,目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所以成所作智也現起,這樣子就成就了世間與出世間最究竟的佛果。這樣子,佛教的教主、宗門的法主就開始正式地弘法了。
在《涅槃經》上說,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之後,所以黑暗的世間就開始有了陽光。世尊首先為大菩薩們,像是 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這些主要來自于他方世界的菩薩摩訶薩們,開始說《華嚴經》;從人間說到天上,共有七處八會,人間三處、天上四處。所以,普通的菩薩跟聲聞是沒有辦法參與 佛說《華嚴經》的。在《華嚴經》裡面,佛講佛菩提道,由凡夫地講起,十信位、三賢位、十地、等覺、妙覺,把佛道的次第完完全全地演說了一遍;它顯示了佛法的大富大貴,顯示了 世尊無量劫以來無法思議的大福德;而不只是講解脫道,而不只是阿羅漢斷盡一切、將滅止生那樣的窮苦之道。所以講《華嚴經》的時候,小根小器的人根本都還不具有聽聞的資格。所以與會者主要都是從他方世界來的,特別的那一些大菩薩摩訶薩們,他們知道 釋迦世尊即將要成佛了,所以從他方無量的世界前來,聽聞 世尊的教法。
所以在《涅槃經》上,說 世尊出世就像是陽光升起。剛剛出世的時候演說《華嚴經》,就像是太陽剛剛升起,大地還是黑暗一片,可是天邊微微露出曙光,這最初的陽光只會高高地照在最高的高山頂上。各位有沒有去阿里山看過日出?本來是黑暗一片,在太陽即將升起的時候,還沒有看見陽光,我們是先看到遠方最高的玉山,它的山頂開始變成了白色,第一束的陽光,只有玉山的山尖感受得到;雖然如此,在地上的人們看到山頂變白了,就知道陽光已經出來了。這就是 佛第一部所說的《華嚴經》,祂是對大菩薩摩訶薩所說,所以只度大菩薩們,將整個的佛道,把 世尊接下來這一生要說的法,全部演說一遍,無所遺漏。世尊第一次的說法,就叫作「華嚴時」,也就是說《華嚴經》的時候。華嚴時又叫作「旁追」,就是在《法華經》中 佛所說的「窮子喻」——有錢的父親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想要直接叫兒子回來繼承家業,結果兒子卻嚇到昏倒了。就是說,《華嚴經》不是一般的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信受的。當然,整個《華嚴經》中,完完全全都是以真如如來藏作為主軸,來貫穿 佛在七處八會的說法。
再接下來,佛回到了人間,世尊在鹿野苑找到了曾經跟隨祂的五比丘們,開始為他們說法。這一說就說了十多年,建立了最早的聲聞僧團,然後僧團就越來越大。在十多年間,佛陀說《阿含經》、《法句經》這一些最早的經典,主要闡述的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是要讓所有的弟子能夠快速地斷除三縛結,成就初果,然後就能夠進修二、三、四果,最後能成就阿羅漢。大部分的眾生跟隨 世尊修行,本來根本對自己是沒有信心的,到底自己能不能夠證得果位,統統不知道!經過 世尊有順序的引導之後,至少可以得到了初果,乃至於四果的證量;於是自己知道未來一定能夠入涅槃;所以對於 佛、對於法、對於僧團,都生起了具足的信心,也就是心量變大了。這一段時間,主要說的就是二乘的教法,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然後轉法輪。但是這並非是成佛的究竟之法,而是讓弟子能夠自證自知的解脫之道,所以弟子才能夠有勇氣去追求更深廣的成佛之道。這一段時間就叫作「鹿苑時」,又叫作「阿含時」,就是講《阿含經》的時期;講的是 佛所說的三藏,所以又叫作「藏教」,也就是「初轉法輪」。
初轉法輪就如同是「日照幽谷」。前面華嚴時是「日照高山」,太陽照了高山之後,接下來陽光就照到最深的山谷之中,使得那一些本來沒有信心小根小器的人們,也可以開始得到利益,得以發起上求佛道的大心。當然,在這個時期,佛也已經開始密意說、隱覆地說宗門如來藏,這一點我們在後面再來舉例。由於二乘的解脫道它不是究竟成佛之法,《法華經》上說它只是一個「化城」——一個化現出來的安樂城,是用來讓小根的眾生、讓二乘人暫時得到歇息的地方;所以《阿含經》所講的藏教,又叫作「二誘」。也就是在《法華經》中說到,這一位窮子他因為他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是長者的兒子,所以長者就叫他留下來幫忙作粗工,用這個來誘使孩子留下來,以增長這個孩子的心量。
經過了十多年阿含期的調教,佛弟子們大部分都已經親證了果位,所以就能夠堪受下一個階段的教法了;所以 佛接下來就開始說般若諸經,像是《大般若經》、《思益經》、《金光明經》、《金剛經》、《心經》等等。世尊就開始依著如來藏一切法本無自性、無生也無滅、本來寂靜,因為自性涅槃,以隱覆秘密說轉正法輪,說「空」、「萬法本空」;但是「空」不是空無一物的斷滅,而是「空有不二」。說有一個真心,這一個真心又叫作「非心相心」,是說真如不是那個妄心的那個心,也就是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此經」。在《大般若經》中,佛說了真如如來藏自體的「總相智」,以及在自體所顯現出來的種種的個別的法相,也就是「別相智」。由於在這個時期,主要是以《般若經》為主,因此又把這個時期叫作「方等般若時」。這個時期,二乘人開始轉化自己的心量,陸陸續續的發起了大心,開始勇於求學佛菩提道,成為大乘的菩薩。所以《般若經》是三乘人一起聽聞,而各自得到自己的見解。大乘的菩薩知道 佛在《般若經》裡面所說的「空」,就是本心如來藏「空性」;但是二乘人聽聞之後,認為「空」就是二乘所證的寂滅「空相」,所以也可以得解。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說這種情況。所以這個般若時的教法,是通於三乘人的,因此又叫作「通教」,也就是「二轉法輪」了。
前面的太陽照過了高山,又照進了最深的山谷,現在開始陽光普照大地;一切種性的人都能夠被 佛的光明所照射,通於一切人,如「日照大地」,所以叫作通教。如果是福德智慧都具備的弟子,經過了初轉、二轉法輪時期,一個一個的漸漸地都能夠實證了真如如來藏,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了,所以般若時又叫作「體信」。就是《法華經》中的那個窮子,他為長者做了好幾年的粗工,對自己開始有了一點信心了,這時候長者就可以開始來靠近這個窮子,讓窮子能夠漸漸地借著靠近自己的父親,而不再畏懼。
再接下來,在有緣的弟子都能夠證悟宗門如來藏之後,佛開始演說《解深密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等唯識種智的經典。依著一切法無自性的如來藏,說真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這就是自性涅槃「無自性之性」,藉以顯示了義的法相,轉正法輪;說五法、三自性,說七種性自性等等自心藏識的智慧,讓這一些已經通宗的弟子們,除了真如自體的總相智、別相智之外,再繼續地進修如來藏中過恒河沙數一切種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種智」,也就是菩薩摩訶薩——地上菩薩以後所應該修學的智慧。因此,在這個時期的法教就叫作「唯識種智時」,也就是「三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教法,它只針對菩薩,而沒有辦法攝受二乘小根器之人;兩者是有區別的,是不一樣的,所以又叫作「別教」。
在這個唯識種智時的時候,又叫作「領知」。就是《法華經》裡面那位窮子已經不再是窮子了,因為他常常地跟長者來往,也就是跟如來藏親近,所以父親就決定開始讓他作大總管;長者把所有的財富庫藏,一樣一樣的全部都交付給這個窮子,讓兒子知道長者有多少多少的家產,庫藏當中有哪些種類的珍寶,全部都交給兒子去管理。這就是唯識種智時。
到了 佛即將滅度之前,諸經三藏已經完全的演說圓滿,所以就依著諸佛的常法開始說《法華經》;依著真如如來藏自性、功能,說究竟圓滿的法教,說眾生一發心就已經到佛地,大暢 佛之本懷。所以有增上慢的二乘人,有五千人當場退席不聽,而 世尊默然也不作阻止;因為《法華經》它本來就不是這一些未悟言悟的增上慢人所能信受的。《法華經》的說法,完完全全都依著真如如來藏說體、說用、說性、說相,凡所說者無有不圓滿者,完全依照著如來藏本來成佛的圓滿體性來說,所以又被叫作「圓教」,也就是「法華時」
圓教之中如滿月一樣的淨白,無有缺損,又叫作「付業」。也就是《法華經》裡面這個窮子已經作了大總管了,長者已經把所有的家業都交給這個大總管來管;到了最後,長者看到時機成熟了,就直接告訴窮子「你就是我的兒子,這些家業本來就是全部屬於你的,沒有一樣不是」,所以叫作付業。
我們來整理一下。佛一生的說法分成哪幾個時期:華嚴時、阿含時、方等般若時、唯識種智時、法華時,所以總共有「五時」。在這個五時當中,教法的種類最初這個「華嚴」是包含了一切後來所有說法的內容;然後最後的「法華」則是專門在真如如來藏上面來說;所以,佛說法的階段總的合起來雖然是五時,但是 佛說法的內容卻是「三類三教」。因此,在《涅槃經》裡面說五時,《解深密經》裡面說三時,是一模一樣的內容,合起來就是「五時三教」。另外,佛在《涅槃經》裡面又形容:華嚴時就像是剛剛擠出來的牛乳,一切的教法都含在裡面;阿含時就像是酪——把生乳、把這個牛乳拿去提煉變成酪;般若時就像是生酥——把酪再拿去提煉就變成了生酥;唯識時就叫作熟酥,也就是把生酥再提煉就變成熟酥;到了最後的法華時,就叫作醍醐——牛乳提煉到最極致就稱為醍醐。所以,我們常常在廣告上看到的醍醐味,就是指最上等的味道。也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五時的教法看起來是五種法教,但是其實它們統統是用牛乳——用如來藏這個「牛乳」來作成的,只差在這個牛乳越提煉越純、越煉越香、越煉越營養;所以五時的教法都是「牛奶」的同一個味道,所以說「五時一味」。世尊的法教乃至諸佛的法教,向來都只有一個味道,沒有兩個味道。
這一點古時候的大德,從淨影寺的慧遠法師開始,到天臺宗的智者大師,都大略的知道這個道理,也就是所謂的「判教」。但是,因為他們自己並沒有實證真如如來藏,沒有宗通,所以只能依照著經典的記錄來判定。因為自己沒有通宗,所以在讀經判教的時候就會有所錯誤,不過終究是瑕不掩瑜。一直要到唐朝 玄奘法師說三法輪,然後 窺基大師接著重說三時教,佛陀所施設的說法次第,才完整的被中國人所瞭解。可惜,玄奘法師、窺基法師這兩位大師在陳述唯識種智,法義深奧,因為它本來就是為了登地——地上菩薩所說的,所以一般的大眾尚且無法證得如來藏,更甭說悟後起修的唯識種智了;所以,大部分的人沒有辦法瞭解他們的證境,通常都是用「唐三藏」的角度來看 玄奘大師。
我來念一段 玄奘法師時期,弟子們對於 玄奘法師的形容。大家知道 玄奘法師證境之高,古今少有,這一段文字也掛在我家的佛堂牆壁上,說 玄奘法師:「棲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續高僧傳》卷第四)這是後來 玄奘法師的弟子們,為 玄奘法師所作的傳記裡面記錄著。
裡面是什麼意思呢?時間關係,我們等到下一次再為各位詳細地介紹。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47-a05_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