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00集 應以「四句離」觀察諸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應以四句離觀察諸法〉的相關法義。四句離,主要是以四個重要的面向,來觀察諸法自性的種種相貌,因此對於菩薩的抉擇慧以及利益眾生之方便善巧,會有很大的幫助;雖然這個法義比較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瞭解其中比較基本的道理,這樣對於大家來說還是會有很大的利益。
我們先來看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中的開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大意是說,諸法之性若離一異、離俱不俱、離有無非有非無、離常無常等,必不可得;因此,這四句離所說的範圍,是可以觀察一切法的。初學的菩薩,可以理解其中的基本法義;而久學或悟後起修的菩薩,則可以藉由修學四句離而令其觀察覺照之智慧獲得增長,並能利益許多眾生。
首先,我們需要先知道的是:這四句離皆是依如來藏為基礎而說,離開如來藏及諸法種子,就沒有一切法可以觀察得到。既然如此,那可見得如果以六識論的邪見來解釋四句離,則必然會處處錯誤,這是一開始大家可以先有的認識。首先為何說「諸法之性若離一異,必不可得」?這是因為,譬如生滅性之識陰,是依他起之法,祂是要依於種種因緣—包括意根與法塵等—不能離如來藏而有,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識陰與如來藏可以說是「一」;然而識陰等生滅法,終究與不生滅法如來藏有種種差異,因此又說是「異」。當然,這也是諸佛世尊的大慈大悲之處,因為欲令學人證得藏識空性及斷三縛結,發起般若與解脫智慧;因此,諸佛世尊必為有情宣說如來藏異於七識心之理,如果只說「一」,那眾生就會把諸法混在一起而產生錯誤的執著,譬如誤認意識或其覺知性為常住不壞之法,則將無法斷我見而永遠沉淪於生死之中。
上述所說「誤認意識或其覺知性為常住之法」的原因與現象,在先前節目中,諸位親教師已有極多之開示與舉例,因此在此就不再重複。而只要如來藏中之分段生死種子不斷,則必令生生世世之識陰不斷出生,因而生生世世皆能有識陰與如來藏存在;然而,阿羅漢滅盡煩惱障,捨報後滅盡識陰、滅盡十八界,而如來藏仍然不滅而獨存,因此說二者之間又是「非一非異」。又譬如,諸位菩薩的識蘊修學善淨法,則令如來藏含藏之智慧種子能夠逐漸增長,而雖然意識心現起時能夠與種種智慧相應,然而如來藏卻是離開在諸法上面的各種智慧,因此也是「非一非異」。
所以,從上述的探討,諸位菩薩就可以瞭解:為何要從這「離一異」的角度來探討諸法,也可以深刻瞭解其意義所在。因為以種種角度來觀察諸法,能瞭解不同法義,可以出生各種智慧,不可以用一個角度來否定其他角度的觀察。那有些人會認為說,六識論者他們也可以解釋「離一異」啊!因為,六個識都具有生滅性,故是一;而六個識現起所依之緣不同,故說為異;同時六個識雖皆具有了別性,但所緣境非一,故說非一非異。這樣說雖然是有道理,可是你如果再追問六識論者,說那識陰為什麼能夠出生?滅了之後為何又能夠再生起?那六識論者必然會落入無因論之中。因為否定根本因如來藏的關係,同時六識種子及無明種子亦無所依附,也造成無法解釋因果的困境;所以,他們的許多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有道理,然而終究無法脫離斷見與常見,這也是邪見的可怕之處。
所以,在《佛藏經》卷2中開示:【十不善中邪見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見者垢常著心,心不清淨。】因為只要意識心現起,在思惟法義的時候,這些邪見就在背後影響著他,令邪見者難以脫離。而一般修學者,因為很難分辨其邪說,就很容易受誤導,這也是末法時期修學者必須要非常小心之處。所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6中開示:「精進智慧者,乃聞如來藏。」也就是一心精進想要尋覓、想要修學正法,而有智慧在許多傳法者之不同說法中,來抉擇正確的法義者,他才能夠有因緣來修學如來藏法。因為,如果不去作法義思惟簡擇,或者落入名師崇拜,或情執深重者,縱然有機會接觸如來藏法,但是通常是不能信受,或者不相應、或退轉,因此便白白錯失修學正法的機會。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為何說「諸法之性若離有無非有非無,必不可得」?這仍然要依信受如來藏法而說。因為,蘊處界諸法之法性,在種種因緣具足之下就能夠展現出來,因此諸法於三界中之一切現象上為「有」,不得謂無;然而,卻都是由如來藏依諸因緣輾轉而有、而出生,本身無有不壞之自體性,如果因緣不具足,這些法亦隨之而滅,是故究竟來說又是「無」;依於因緣之具足乃能出生,非本自有,是緣生法,必定歸滅,故說「非有」;若眾生無明不斷,蘊處界諸法必定因此等無明因緣,而由藏識世世現行輪轉生死,非無眾生輪轉生死,故說「非無」。同樣的,如來藏自身具有種種中道體性,因此也可以依據正理,從各種角度來觀察祂的有、無、非有非無之體性。因此,諸法皆可以應用上述之道理來作觀察,故說「諸法之性若離有無、非有非無,必不可得」,而且必須依有如來藏心的正理而作觀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學習這種觀察的智慧,就可以比較容易瞭解在經教中各種角度的說法,而不會輕易誤解。
我們再來看在《廣論》卷19中,有這樣的內容:【如是之有事無事二俱當破,有自性之俱非亦當破除。故一切破四句之理,皆當如是知。】(《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也就是說應成派中觀師,誤認為教典中是在破一切有自性之法,因此一切法,無論是何種法,只要是有自性者皆當破除;因此,誤認為一切法無論是有事、無事、非有事非無事等,只要是有自性的法都不承認。因為這樣的緣故,當然是會否定有真實自性的如來藏心,因此落入斷滅見中而不自知。而上面我們曾說過,諸法之有、無或非有非無等,必須依據八識論的正理來說;而即使是破諸有為法沒有真實不壞之自性,表面上看起來是對的,但是如果沒有具真實體性的如來藏心及其含藏之諸法種子,那這些生滅法又如何能有生滅的現象,而令修學者能夠觀察得到「有生之法必定有滅」的道理?因為,連這些法都無法出現了,何況能夠觀察到諸法的生滅體性,更何況是連能觀察的意識心都無法出現了;因此,應成派中觀師否定了如來藏心之後,必令種種說法成為戲論。
而事實上,現象界在表象上很明顯呈現「有生之法必定有滅」,因此無常而無真實不壞的自性。這些世間道理,也不必應成派中觀師來說,因為一般科學家乃至世間人,也可以觀察得到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因緣聚合生滅不斷,乃至以世間智慧亦可以了知意識是生滅法;而竟反而有六識論大師執著意識心或意識細心是常住之法,真是令人驚訝!因此,在《楞嚴經》卷9中開示:【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也就是說,由於不認識本心如來藏的真如性,或者沒有修學正確的解脫道,才會虛妄地生生世世受輪迴生死;經過無量劫之後,依舊無法真正清淨自己的心,無論是有殺盜婬的眾生,或無殺盜婬的色界、無色界有情,都是無法出離三界生死;因為,如果不知有本住法,則必定於內於外有恐怖而無法斷我見,當然更無法實證本心如來藏了。
在上面所引之《楞伽經》卷2中,亦開示菩薩應遠離「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的錯誤妄想相。然而,諸應成派中觀師所墮入的正是「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之妄想相邪見,因為這無明邪見所遮障的關係而無法出離,並且依於意識之不善思惟的結果,便落入更深的無明邪見之中。譬如,在《大般涅槃經》卷37中的開示:【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為無明。】也就是說,眾生本身因為無明的關係,就會有種種不善的邪思惟,因邪思惟而引生出更深重的無明,而這些無明又引生出更多的邪思惟;二者互為因果,互相增長,這也就使得在正法修學上面的遮障越來越深重,包括親近惡知識,接受種種邪教導等,皆能生長諸煩惱,及令無明邪見越加深重。有了無明邪見,通常會加以傳播,因此難免毀謗正法,而令長時與正法難以相應。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深刻瞭解修學佛法,為何要具備「聞、思、修」三慧。聽聞雖然重要,但是一定要記得必須配合法義思惟,才能真正瞭解與簡擇正確的法義;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14中的開示:【由思慧故,於未善決定義能善思惟。】就是在說明思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現代知識傳播發達的時代,眾說紛紜,令人眼花撩亂,正確的法義抉擇尤其顯得重要;而其中真善知識之著作取得亦相當容易,因此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好好閱讀與理智地比對不同之說法,暫時將情執與名師崇拜擱在一旁,相信不需要很久的時間,便能夠對於正確的八識論與錯誤的六識論,作一個基本的分辨與抉擇。加上諸經教中,亦出現大量之「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住心、本際、實際、涅槃、第八識」等等,都在開示有本心如來藏存在;另外三轉法輪諸唯識經典,亦開示許多八識心王如來藏妙法;再加上諸菩薩的論中,亦有多處在證明一定有如來藏存在,因此修學者怎能視而不見而忽略之?果真故意不去面對這些諸多明顯的開示,那要具足有修學正法的因緣就真的是不容易了;同時,這也顯示了對於 世尊所開示諸聖教的不恭敬,因此這是我們所一定要避免的。
在《大寶積經》卷39中,開示種種對於修學上會產生障礙之法,包括:「不恭敬佛菩提、不恭敬法、不恭敬僧、不恭敬律儀……邪見、邪思、邪語……。」這些絕對是我們要引以為戒的。因為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源,是自在而無生之法,因此在聖教中開示說:「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但是卻見有人將最勝妙之如來藏法,顛倒地說為自性見或方便說,而反而認為墮入斷滅見之「一切法無自性空」才是最究竟之法,因此成為嚴重的邪見。在《楞伽經詳解》第六輯中,平實導師的一段開示就是在破斥這種惡取空之人:【若「一切法空」之法不空——實有常住,可以名為真如涅槃者,則應有空法不空;然空法是無,無法云何而可言不空?是故龍樹責言:「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實無一切法空之不空法,云何可言有「空」之法為常住……?是故……以為「一切法空為不空之法」……即是龍樹所說「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者。】(《楞伽經詳解》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42。)因此,對於核心法義,務必依據聖教量以及真善知識的教導而作正確的抉擇,才能夠守護自他的法身慧命。
接著,我們來看有關於「諸法之性若離俱不俱,必不可得」的法義。探討這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可以讓我們離開常見外道的邪見,因為還有不少人錯以為識陰能夠貫通三世,實際上未來世是全新的識陰,而相對於可以貫通三世的如來藏來說,以及再配合「假必依實」等正知見,我們就可以瞭解「諸法之性若離俱、不俱與非俱非不俱,必不可得」。這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作詳細討論。
最後,我們來探討為何說「諸法若離常、無常,必不可得」?以識陰為例來說,祂本身是生滅法,這是大家都可以自己觀察到的,因此說是「無常」;可是識陰由無明、業愛、種子的緣故,世世識陰滅已,又復受生而有來世全新之識陰,既然識陰世世皆有,因此依如來藏故說為「常」;然而前世識陰與此世識陰不是同一個,因此說為「非常」;識陰滅後依因緣又能再現起,前後延續,故又說是「非無常」;因此說,「諸法之性若離常、無常與非常非無常,必不可得」。
因此,由今天我們對於「四句離」相關的法義探討,相信大家都能夠瞭解,基於八識論為基礎的四句離,才是正確吻合聖教量的正知見。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對於八識論的如來藏妙法更加深信不疑,同時也讓我們能夠藉由四句離的法義,從不同面向來探討,因而更能夠深入思惟種種法性及逐漸培養出救護眾生的方便善巧;並且也能夠瞭解到否定本心如來藏的六識論邪見,其所說之種種法,必將漏洞百出而處處違背聖教。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07-a17_100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99集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一)四緣生諸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今天我們繼續講: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中論》卷1 龍樹菩薩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我們在前兩集已經解說過四句不生的真實義,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龍樹菩薩於四句不生之後接著又說:【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意思是說:因緣、次第緣、緣緣以及增上緣,這四緣能出生蘊處界一切諸法,更無其他什麼第五緣;龍樹菩薩非常清楚地指出四緣能生諸法。
第一就是因緣,無因有緣絕對不能生諸法,依因待緣才能生諸法,這是任何人所不能推翻的法界業果法則。也就是說,必須有根本因如來藏,以及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七轉識法種和業種等等,這些法種和業種也都是依如來藏而有,由於有法種和業種不斷地運作,才有一切諸法從如來藏中出生。所以《雜阿含經》卷2 佛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個因就是入胎識如來藏,緣就是無明、業種、四大、父母等等,意思是說必須具足因與緣,才能有五陰世間的集與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第八識如來藏就沒有蘊處界一切諸法,如來藏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因。同樣的,其餘的次第緣、所緣緣以及增上緣也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而有的,也就是說《中論》所說四緣生諸法完全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說。
然而宗喀巴等應成派六識論者,把能生一切諸法的根本因如來藏否定了,已經成為無因論、惡取空、斷滅空的外道,卻仍然著邪書、立邪說來誤導眾生,可說居心叵測。《菩提道次第廣論》446頁,宗喀巴說:【又依緣生,即能破除四句之生,入中論云:「諸法依緣起,非分別能觀,故此緣起理,斷除惡見網。」故月稱論師,許依緣生破四句生,汝若許不從四句生則全無生,故違月稱所許而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宗喀巴拾月稱之涕唾,妄言依緣生即能破除四句之生,只依月稱說能破,宗喀巴就跟著說能破,月稱卻不說該如何破,宗喀巴也不會說該如何破;那就是不立自宗,卻專破他宗的應成派。如果勉強說他立的宗旨為「許緣生破四句生」,但是那絕對不能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完全違背 龍樹菩薩《中論》的真實義。
接著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首先《中論》說「諸法不自生」,可是宗喀巴所說的緣生是無自性生,而這個無自性又是諸法自己的體性,因此宗喀巴說的無自性生,就是說諸法是無自性的自體性所生,那還是等於自生,因此違背了《中論》所說「諸法不自生」的道理。接著《中論》說「諸法不從他生」,可是宗喀巴所說的緣生是諸緣和合而生,諸緣就是所緣的他法,也就是諸法由他法而生,因此又違背了《中論》所說「諸法不從他生」的道理。接著《中論》說「諸法不共生」,不共生就是非自、他所共生,可是宗喀巴所說的緣生既然是有自生、有他生,那就是在說自、他共生,因此也違背了《中論》所說「諸法不共生」的道理。接著《中論》說「諸法不無因生」,但是宗喀巴等應成派六識論者,既然否認有阿賴耶識,又哪來諸法生起之因呢?
又《中論》所說的「無生」,是說諸法的本體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本來無生,而諸法是以阿賴耶識為因才能出生。諸法既然是所生法,是依阿賴耶識才有,因此說諸法是阿賴耶識的部分體性,當然必須依於阿賴耶識才能說為無生。可是宗喀巴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如來藏,他在《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這麼說:【非自宗許離六識外,別有異體阿賴耶識。……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15)既然宗喀巴否定了阿賴耶識,那麼他主張緣生法是無生,還是違背了《中論》所說「諸法無生」的真實義,再者《中論》所說「四緣生諸法」,那也是依阿賴耶識而說的。
我們就來探討《中論》所說的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以及增上緣的意思。第一、因緣,這是說諸法能生的因緣,在於阿賴耶識心體以及心體中所含藏的識種與業種,眾生無始劫來所造的種種業成為業種之後就收藏在阿賴耶識心體中,等到緣具足了,透過種子現行運作而出生諸法。就像《大寶積經》卷57所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為什麼造了善惡業以後,即使經過百千劫業種仍然不會散失,都還會繼續存在呢?那是因為過去世造了種種善惡業行之後熏成種子,叫作「現行熏種子」,就收藏在如來藏—阿賴耶識—裡面成為業種,未來因緣際會時就會現行,叫作「種子生現行」,就這樣成就三世因果。
假使沒有阿賴耶識的能藏性,一切識種與業種便無處安住,那麼一切諸法便無從生起,更無因果可說了。這裡四緣中所說的因緣,是指阿賴耶識心體以及心體內所含藏的識種與業種;也就是說,由這些識種與業種為緣,然後從根本因阿賴耶識中出生諸法,叫作因緣。所以諸法能生起的根本因是阿賴耶識,由識種與業種為因緣才能生出一切諸法,然而宗喀巴否認有阿賴耶識,那麼他所說的緣生諸法便成為戲論了。事實上,業種是真實的,業種存在阿賴耶識裡面,業種不會落入虛空中到處亂飛,然後落在誰的身上,誰就去受報;假使業種是那樣會落入虛空中的話,那麼法界的因果律就會錯亂了。
第二、次第緣,又稱為等無間緣,這是由於阿賴耶識所執持的種子,平等無間斷地流注。譬如前念種子落謝之後,再由後念種子現起遞補它的位子,前後種子相等無間斷才能成就前六識的見聞覺知性,以及第七識的處處作主性。這樣有了七轉識才有一切諸法生起,也就是說七轉識的生起是由於識種次第平等無間斷地從阿賴耶識心體中流注,這些識種都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所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次第緣的所依,假使否定有阿賴耶識真實存在,然後說諸緣能生諸法,那就成為無因外道論。
第三、緣緣,也就是所緣緣,這是說諸法生起是由於前七轉識對境界的攀緣性,這個攀緣性仍然是要依於阿賴耶識才有。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所顯示的境界,那麼就算有七轉識也仍然無所能緣,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所執持的識種,那麼空有境界也仍然沒有能攀緣的法;所以宗喀巴否定阿賴耶識而說緣生諸法根本是虛妄想。
第四、增上緣,這是說造作善惡業之後所獲得的善惡業種子,或二乘人修解脫道所獲得的解脫智慧種子,以及菩薩行布施等增上善行所獲得的增上善種子等;現行之後全部都落謝在阿賴耶識裡面,由阿賴耶識執持。阿賴耶識的體性是無覆無記性,不論是善、惡、染、淨任何業種,統統都照單全收,從來都不會拒絕。換句話說,假使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執持業種者,那麼一切善惡業行將會在五陰壞滅之後,全部都會煙消灰滅,成為無因也無果。
因此四緣能生諸法,必須依阿賴耶識為根本因,然後直接、間接、輾轉出生一切諸法。所以宗喀巴否認阿賴耶識而說緣生諸法,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緣生諸法:必須有阿賴耶識含藏著四緣的種子,才能有變異、有作用;以及阿賴耶識本體所顯現的真如無變異,才能有持種性;以及阿賴耶識的真實有自性,才能有諸法生起。無因論的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447頁說:【入中論云:「如石女兒自體生,真實中無世非有,如是諸法由自性,世間真實皆不生。」】(《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他的意思是說:沒有世間法就沒有真實法,世間真實是由無自性生;然而那是無因論者宗喀巴的一派胡言,不能成立。
《菩提道次第廣論》447頁又說:【如六十正理論云:「緣生即無生,勝見真實說,」其釋中云:「若見緣起諸法自性皆不可得,以依緣生者,即如影像,無性生故。若謂既依緣生豈非是生,云何說彼無生,若云無生則不應說是依緣生,故此非理互相違故。噫唏嗚呼無心無耳,亦相攻難,此實令我極為難處。若時我說依緣生法,即如影像自性無生,爾時豈有可攻難處。」】(《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月稱、宗喀巴等六識論者,根本不瞭解 龍樹菩薩《六十頌如理論》中所說的論意。《六十頌如理論》卷1 龍樹菩薩說:【當知法無常,從緣生故現,緣生亦無生,此最上實語。】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應當知道:蘊處界諸法生滅無常都是依於阿賴耶識的四緣性所顯現的法,從緣所生的蘊處界諸法本來就歸屬於阿賴耶識所有,而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就是無生,所以說蘊處界諸法也是無生;那是因為蘊處界諸法的功能體性,也是阿賴耶識所擁有的種子功能體性的緣故,這是最上的如實語。佛菩薩的諸經大論一再地宣說:只有阿賴耶識無始以來本來無生,所以如果諸法要說為無生,那麼諸法就必須攝歸於阿賴耶識才能說為無生;如果諸法不依四緣來說無生,那麼諸法就不能說為無生。
我們前面已經解說過了,無生不是指無自性生,我們再以月稱《六十正理論釋》所舉的見鏡中影像來探討,影像的生起必定有明鏡、人物、眼根等等色法,以及眼識、意識、末那識等等心法,這些諸多色法以及心法,都是不自在的法,是以諸法為緣生出影像。這些諸多眾緣也都是從阿賴耶識中的無明種、業種、法種,或直接、或間接乃至輾轉所生;種子有功能、有變異、有作用,所生的諸緣也有功能作用,就好比明鏡有反射光的功能,乃至末那識有決定作主的功能性等等,以阿賴耶識作為因,以眾多他緣作為緣,生出影像並且現見影像的存在。如果捨棄明鏡等眾緣中的一種緣,當緣不具足時也就不見影像了。所以眾多他緣依於阿賴耶識而說有生滅,顯示出影像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不是眾緣中的某一法有單獨常恆不滅的自體性。但是依於現象界來說,都有它的功能、變異以及作用,所以有影像生出;並不是像月稱、宗喀巴等六識論者,否定阿賴耶識以後誤認為:影像是緣生,緣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無自性生。
龍樹菩薩《六十頌如理論》接著說:「如愚見影像,彼妄生實想。」意思是說:好比愚癡人看見影像誤計為真實的虛妄想;這正是 龍樹菩薩在訶責月稱、宗喀巴等無因論者,否定阿賴耶識以後卻計著影像是緣生,緣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無自性生。事實上影像是緣生沒錯,可是緣生的法生滅無常,不能說無始以來就是無生;所以緣生不是無生。況且無自性是緣生法的現象,現象虛幻不實不能生法,因此無自性不能生法,所以諸法不能說為無自性生。只有阿賴耶識含藏諸法種子,有自性、有作用能生諸法,所以說阿賴耶識能生一切諸法。再說阿賴耶識本來無生,又有自體性,所以只能從阿賴耶識具有三性、三無性,藉眾緣能生諸法的勝義說「無自性生即是無生」,除此以外所說都是戲論。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願您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03-a17_099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98集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一)五法三自性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今天要繼續講「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上一集我們提到宗喀巴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諸法無自性生】(《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10),他那樣的說法是無中生有,是無因論的外道見。因為無自性的意思是說:一切諸法沒有常恆不滅的自體性,只是諸法所顯示出來的一個現象,那諸法所顯示出來的現象是不可能反過來出生諸法;就譬如花香不能生出花的道理是一樣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69 佛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意思是說:真如雖然能生一切諸法,但是真如本來無生,無始以來就存在,不曾出生過,未來也永遠不會壞滅;法爾如是,不生不滅就是法身。
佛在這裡明白宣示:能生一切諸法的是真如。然而宗喀巴卻主張諸法無自性生,明顯違背 佛的聖教,絕對不是佛法。
接下來我們介紹三種自性,《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 佛說:【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意思是說:五法是真實有的,三種自性也是這樣;修行人觀察這五法三自性,其實都不外於真如。我們先講五法,就是相、名、覺想、正智、如如。相是說法相的意思,譬如色陰以及六塵相。名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說一切法相的名稱,也就是施設種種名稱,藉以顯示諸法的相貌,譬如小貓、小狗的名稱,一聽到就知道它所指稱的是哪一種人、事、物;名的另外一種意思是說名色的名,也就是受、想、行、識四陰。覺想是說想陰的想,也就是分別的意思,包括有語言文字,以及離語言文字的分別。正智是說如理作意的真實智慧,也就是經由相、名、覺想的觀行,明白六根、六塵、六識都不真實,卻又不離真如實相;也就是真實證知真如,並且了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的義理,叫作正智。相、名、覺想、正智這四法,全都是由於自心真如而有,真如是真實不壞法的緣故,所以 佛說五法為真實。
接著我們介紹三種自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以及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指前六識必須依真如阿賴耶識、意根、五色根、六塵為俱有依才能生起,既然是依於他法才能現起,所以是依他起性。因為是依他起,是因緣所生法,不是本來自在,所以無自性,是緣起性空之法;譬如依他起的意識,不論是有念靈知或離念靈知,都是念念變異生滅無常,不是常住法。然而宗喀巴卻執取依他起的意識為常不壞法,他在《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說 :「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可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51開示說:【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我們把它對照來看,很明顯地宗喀巴把 彌勒菩薩所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竄改為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這就是宗喀巴抄襲《瑜伽師地論》又加以移花接木的一貫手法。
話說回頭,遍計執性是指第七識意根恆常不斷普遍地計執一切法實有,也就是於依他起的一切法中,生起錯誤計執而產生了遍計執性;另外於圓成實性也產生了計執,將圓成實的阿賴耶識功能據為己有,也是遍計執性。圓成實性是說第八識阿賴耶識本性清淨而能遍現諸法,圓滿成就諸法的真實性。換句話說三種自性就是:前六識依緣而起的依他起性、第七識意根妄想計執的遍計執性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圓滿成就諸法的圓成實性。這三種自性,時時刻刻常住於眾生阿賴耶識中;所以說三種自性都是以阿賴耶識為因。由於三種自性,眾生才有煩惱生起,才有異熟業果可得。
根據《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大師證悟時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為什麼說是有情來下種,而不是無情呢?因為有情才有阿賴耶識,才有意根;阿賴耶識裡面有異熟果的種子以及許多其他種子,意根有遍計執性、阿賴耶識有圓成實性,所以有情才能來人間受生,才有依他起性的諸法現起。在一切種智中說,依他起性以及遍計執性是虛妄法,叫作虛妄唯識門;又說自心阿賴耶識具有圓滿成就諸法的真實性,而依他起性以及遍計執性,也是依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而起起滅滅、相續不斷,叫作真實唯識門--含攝一切世出世間法。這樣五法三自性含攝一切佛法。如果學人能證知自心阿賴耶識,就漸漸能分別並且一一證知五法三自性的正理,就能真實了知三乘法義,就能證知一切世出世間法,都不超越真如的境界;所以 佛說:「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假使外於自心阿賴耶識而說有第一義佛法可修可證,那就叫作心外求法的外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佛說:【離自性,即是無生。】意思是說自性有三種,就是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以及圓成實性。實義菩薩證悟阿賴耶識之後,於依他起性的陰界入法中如實現觀陰界入一切法,是依本來不生的阿賴耶識而生起--幻有非真,無自在體性,所以於依他起性中遠離遍計執性。可是如果悟後執著所證得的圓成實性,那又墮於遍計執性,因此證得之後要遠離,由於遠離的緣故叫作「無生忍」。以這個密意說三自性為三無性-而不是無三自性法-常住於一切凡夫有情界中;但是如果想要證得三無性,就必須先證得三自性,而想要證得三自性,就必須先求證阿賴耶識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就是三自性中的圓成實性,況且三性、三無性都是依如來藏而說,不能外於如來藏而說三性、三無性,所以證得如來藏的圓成實性時,才能證實識陰諸法都是依他起性的虛妄法,才能證實處處作主的意根只是在依他起性的識陰諸法中普遍計度而產生了執著,這樣才能證實三自性確實存在。總而言之,若想要證得三無性,就必須先要證得三自性,若想要證得三自性,就必須先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然而月稱、宗喀巴等應成派六識論者堅執否定阿賴耶識如來藏,又如何能證得圓成實性呢?不能證得圓成實性,卻空言三性、三無性,無有是處!
《解深密經》卷2 佛說:【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意思是說:勝義生菩薩!你應當知道,我釋迦佛依三種無自性的體性所含藏的密意,說一切諸法都是藉種種助緣由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出生,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本身沒有自體性,也就是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以及勝義無自性性。
相無自性性,這是對遍計執性而說;是說一切現象本是虛妄,由於眾生顛倒見而普遍計著以為真實,這樣錯誤顛倒計著而假名安立的法相-其實本無自性可說-叫作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這是對依他起性而說;在說明一切法都是緣聚緣散,說生只是因緣具足而法生,說滅只是因緣分散而法滅,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並無自然生的法性,叫作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這個勝義就是真實義的意思,是佛法所說的第一義諦,親證第一義心如來藏之後就能出生世出世間的功德智慧,這是函蓋真諦與俗諦的真實內涵,所以叫作勝義。第一義是本來具足能生萬法的自性,佛說勝義無自性性,是說真如勝義之性;菩薩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後,遠離凡夫異生的遍計執性,現觀如來藏本來自在、本自具足,因此生起般若智慧以及解脫智慧。但是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沒有勝義可說,因為如來藏本來具足圓滿成就諸法的體性,真如是法無我性所顯、是無所得,因此證悟菩薩轉依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遠離對自己所證得第八識的執著,也遠離凡夫眾生對第八識心體執著的恆內執我,這樣來行成佛之道,證悟菩薩透過現觀這樣的道理,叫作勝義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是一切法無執所顯真性,是 佛密意說,是為了遣除學人對真如勝義生起執著,而勝義就是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因此諸法自性有無,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說有無,不能離開如來藏而說自性有無,所以《解深密經》說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就是這個道理。
綜合來說,諸法有自性或無自性,都只是諸法的體性,是顯現於現象界的現象。有自性或無自性的現象都不能出生諸法,能出生諸法的必定是由根本因如來藏,含藏了眾緣種子才能出生諸法的變異與作用,所以能出生諸法的,唯有那能執持一切種子的自心如來藏;然而宗喀巴卻以意識為真實不壞心--不離常見外道的我見,又否定第七識意根,如何能了知意根的遍計執性呢?不知不證意根的遍計執性而說能斷遍計執,無有是處。必須依 佛開示、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證知自身的第七識意根,才能在四威儀中修除意根的遍計執性,修斷我執之後才能成為阿羅漢,這樣才是解脫道的正修。宗喀巴堅執意識為常不壞心,已經墮於意識層次,未斷我見,又不知不證第七識意根,不能斷除意根的遍計執性;這樣連聲聞解脫道的初果都不知不證的凡夫,密宗黃教卻吹捧為至尊,實屬荒謬!
佛在四阿含諸經中處處開示:意識是緣起法、生滅法,由根、塵、觸三法而生意識;也就是由意根觸法塵,才能從如來藏中出生,是緣起緣滅之法,於眠熟、悶絕、正死、滅盡定、無想定等五位中必定斷滅;夜夜眠熟斷滅,第二天早晨必須依於因緣以及俱有依緣等法才能重新現起,往生之後更是永遠斷滅,不能去到後世,一切有情這一世的意識也不是從前世來,所以不能知道前世的事情,除非修得宿命通;這樣生滅無常的意識心,宗喀巴卻執取為常不壞心,完全不知不證大乘甚深空性密意,是無因論外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 佛說:【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意思是說:外於自心如來藏而計著緣起法能生諸法,那樣計著的人會依虛妄想而分別種種依於緣起所生諸法,執著諸法各有不同自性;就好比魔術師以幻術變化種種身像,譬如幻化出人身、貓身等等,可是凡夫由於虛妄想,誤以為所見種種身像真實非假而加以執著。
佛所訶責計著緣起而計著者,正是應成派六識論者計著緣起性空之法,主張緣起性空的法性常住,而不承認緣起性空的法性是依自心如來藏而有,正是計著緣起而計著者。換句話說,應成派六識論者外於實相心如來藏計著緣起,主張緣起性空就是真如,誤計一切法空就是般若,把般若實相誤解為性空唯名,又恐怕被指稱墮於斷見,於是又另外建立意識細心作為緣起諸法的所依,作為三世因果的聯繫者;這樣墮於因妄想中,正是《楞伽經》中 佛所訶責「種種妄想計著自性」的人,堅執意識為常不壞法必定於意識起種種妄想計著自性,把意識相應境界作為佛法的修證而成為常見外道。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999-a17_098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100 空性即是萬法本源如來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這部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該書的第五章第十節〈佛未曾說如來藏是眾生我〉的部分,當中主要是藉由舉示某位號稱導師的法師他的邪見,來顯示如來藏法的正理以及正義。
我們在接下來的這幾集中,還是會持續針對〈佛未曾說如來藏是眾生我〉這個議題來破邪顯正。這位法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381頁中說:【「後期大乘」別有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自性清淨心(citta-prakriti-prabhāsvara)一流,瑜伽行派以空性(Śūnyatā)去解說,其實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法門,是別有見解的。『楞伽』與『密嚴經』等,使如來藏與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相結合,到達:「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這不只是空(所顯)性與心性的統一,而是空性與真心的統一。】(《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381)這位法師在這段話中,把「空性」兩個字中間以括弧加上「所顯」這兩個字,他的意思是:空性就是空所顯性,他這是把世間諸法斷滅之後的空無所顯示出來的空,當作是空性。所以,我們可以瞭解他的看法是:空性就是空無,不是指心;把蘊處界滅盡以後的空無所顯示出來的空無性,就是空性。
但是「空」,大略來說,可分為空相以及空性這兩種。空相可以廣分為無量無數種的空,但是空性則就只有一種,就是能生五陰、能生萬法而本身無形無色的第八識——如來藏,祂也是法界運作的根本究竟真理,世間之所以會有因緣果報,都是由於如來藏有異熟性的緣故,成佛之道的一切佛法也全都是依於法爾如是的如來藏而建立的。例如,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中開示說:【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8)這裡所說的「空性」,具有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等八不中道的體性,顯然正是在說明如來藏心的功德體性;如果「空性」就只是空所顯性的空無性、一切法空,而卻又說這個空無的空性具有八不中道的體性,那麼佛法不就只是毫無意義的戲論而已了嗎?另外,佛陀在《大般若經》卷386中也開示說:【畢竟空性即是涅槃,離此涅槃無別有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86)而所謂的「涅槃」也正是把三界中有為生滅的蘊處界法都滅盡無餘,只剩下如來藏心獨存的境界,因為如來藏是三界一切萬法的根源,世間法中沒有任何一法能夠離於如來藏而有;也因此,佛陀才會說「離此涅槃無別有法」。
而這位法師,他顯然是誤會了佛教經論中的空性的意思,就把諸法無常空的斷滅相、蘊處界滅盡的空相解釋為空性,但是這和 佛陀在四阿含中說的「蘊處界無常空是依入胎識而有」的空性的真實義,全然不相符;由於他有這樣的邪見,因此才會說「這不只是空所顯性與心性的統一」。從他的這個說法可以瞭解:他不承認「空性就是如來藏的正理」。空性如來藏、入胎識是出生萬法的心體,這個心體在阿含解脫道中名為入胎識,但是在《阿含經》中大都被單稱為「識」而不加上入胎這兩個字,沒有般若智慧的人無法分辨真識和妄識的不同,就只能從表相上誤以為這個「識」指的就是生滅無常的意識。而且大乘法中也和阿含解脫道一樣,都確認如來藏是滅盡諸法之後的諸法空相的根源,確認緣起性空的一切現象及真理,都是由祂所生、所顯的:諸法之所以會有緣起而出生,諸法緣生之後又會有無常空,這個緣生和空相都是由如來藏心所出生的蘊處界來顯示的,所以常常就以「空性」來指稱如來藏入胎識;因此,空性所指的就是第八識心,意思是說祂空無形色卻有真實的體性,能夠出生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因為祂既是空又有其體性,所以就名為「空性」。
這和這位法師所說的「空無的所顯性」是迥然不同的,這位法師是先誤解了空性的真實義理,把空性當作是諸法空相,把空性侷限在表相上空無所顯示的無法、無性中,排除如來藏是萬法之因以後,再誤認為萬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是空性。他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之後,再錯誤地認定是大乘人把空無之性和第八識的心性結合為一;但其實是他自己先誤會了般若正理以及阿含解脫道,而且沒有證得第八識空性心,卻又誤信了喇嘛教密宗的應成派中觀邪見,因此才會產生這種錯誤的認知,而寫書出來誤導諸大師以及學人。
所以,佛陀真實的本懷是從最初的阿含時期,就已經說有萬法的本源——第八識心了,三乘菩提一切法全部都是由第一義諦、第八識如來藏所貫串的。因為,這個第一義諦第八識是本自真實存在的法,而且是宇宙及生命運作的根本因,所以第八識是真實而且可以實證的法,並不是後來的部派佛教有人發明第八識以後,再由後人把緣起性空和真心整合為一個識。如果第八識真是這樣演變而來的話,那麼第八識就只是一個想像的法、一種哲學思想,而不是可以實證的究竟真理了。
而且這位法師不但沒有證得第八識空性心,他就連第七識末那是屬於六根中的意根也都弄不清楚,甚至是否定意根。因為,這位法師對於七識、八識始終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極力否定的緣故,所以才會特地主張說: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本來是二心,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本來是二心,無常而壞滅以後的空無之性與第八識心性也一樣本來是二法,都是由後人再加以結合而成一心的。他的意思是說:如來藏和自性清淨心都不過是想像的法,都只是一種思想、空想罷了。
然而在阿含解脫道中,佛陀早已處處隱語密意說有第八識心了,從前面各章節所舉示的聖教中所說的道理,已經證實了有入胎識才能有名色五陰,有了名色五陰以後才可能出生萬法;而入胎識是在意識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並且是能出生意識的另外一個心,祂當然不是意識心。前面各章節中也已經舉示了阿含的經文,來證明這個入胎識是和名色五陰同時同處的,當然這個入胎識不可能是意識心,這是在第一次結集完成的聲聞佛法阿含諸經中就已經存在的說法,不是後來部派佛教中某些派別所創造出來的,這位法師怎麼能說是部派佛教時的佛弟子們創造出來,再和阿含解脫道的斷滅空無所顯空性作結合呢?所以這位法師對佛法的誤會真是太嚴重了。
這個入胎識,和這位法師書中所說的「緣起性空的意識心性」,是截然不同的。四阿含諸經中所說的第八識心,可以有無量名,但不必就是有無量數的心,不是每一個名都代表有個不同的心。舉例來說,這位法師他在出家前名為張某某,而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是以乳名來稱呼他,他的弟子們則稱他為某公或導師,但這些不同的名稱,不必就是有許多個人啊!假使,在五百年後有一個人,他主張說:這位法師和張某某等等名,本來是不同的許多人,是後來他的弟子們把這些人结合起來而成為一個人,名為某某法師。那麼有世間智慧的人聽到了,都一定會笑罵他是個愚癡人。
如今,這位法師就像是那個愚癡人一樣,把本來同是一心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這兩種名,看作是兩個心;又把如來藏、識、阿賴耶、入胎識看作是有多個不同的心,然後他再主張說:是後來的各部經典,把如來藏以及自性清淨心結合為同一個心。他這樣的主張,就像是前面所說的那個愚癡人沒兩樣啊!假使說,因為第八識心有許多的功能體性,所以用許多名號來形容祂,就可以說是有許多的心,那麼這位法師和他的俗名張某某也就應該是兩個不同的人哪!相信這位法師和他的徒眾們都無法認同這樣荒謬的說法。我們當然也同樣無法認同:這位法師他把第八識心的許多名號分割為許多個心,然後再胡亂說是後來由某某大乘經把祂們結合成一心的。
我們另外再從教證上來說,第七識意根是聲聞法中本就已經明確指稱出來的,與識陰六識合計起來本來就有七識心了!而在七識心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入胎而能出生名等諸識的心,這當然已經就是第八識心了!這是四阿含諸經中明載的事實,現在仍然可以明文考證,不是像這位法師往往是根據傳說,以及後來的部派佛教錯誤的文獻而作的考證和想像。這個第八識心在不同的經典中,本來就可以有許多種的名稱,來說明祂的種種功德體性,何必像這位法師一樣愚癡,把許多種名稱說成是許多心,然後再妄稱是後來合併為同一個心呢?
這位法師接著說:【世俗安立是:不離如來藏的阿賴耶識,變現一切。(法稱以後,重在認識論的唯識,所以每泛說六識了。)】(《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381。)這位法師的這種說法,是取用後來的部派佛教中未悟的弘法者所說的錯誤法義,特別是以更後期、更嚴重偏離聲聞佛法的應成派中觀的錯誤知見,來指稱如來藏或阿賴耶識是世俗安立法。但是,不論他怎麼否定如來藏,他身中的如來藏仍然是自性清淨的,也對這位法師等等的邪見人無所愛、憎,仍然永無終止的為他們流注各類種子,而不斷在運作來配合他們否定如來藏,這就是自性清淨心的心性。因為,這個心體性微細,而且永遠都是這樣無我性的來隨順,所以具有偏見,又沒有修學定力的這位法師,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現到祂的存在;這個心又名如來藏,本來就不是兩個心,而是一心有二名,乃至有許多名。
不論這位法師,他是如何的來否定這個入胎識,但是現前仍然可以考證聲聞佛法四阿含諸經中,都仍然可以舉證顯示:阿含佛法中本就有密意隱說第八識自性清淨心了。四阿含諸經的記載,是現前可以驗證的最正確,也最原始、最具有公信力的文獻,這位法師卻不相信、不採用,偏要採信後人的推測之說,而全然違背聖教的教證。這真是讓人慨嘆啊!而且第八識入胎識,也確實是可以現前親證的,凡是真悟的菩薩們,都會認同這個說法。中國禪宗一千七百則的公案,也大多是真悟禪師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之後所留下的證據;正覺同修會中有許多親證如來藏的菩薩們,也都是這樣親證而確認的,這位法師卻偏偏不信而加以推翻、否定,因此他又全然違背了理證。
既然這位法師的所說,和佛法的教證以及理證全部都相違背,那麼他的所說又有何可信之處呢?佛陀在《阿含經》中有開示說:如果不能信受蘊處界滅盡後仍有本識常住不滅而非斷滅空無,則他必定會於內有恐怖,這樣就不可能斷除我見與我執了。所以說,信或不信這個本識的實存與常住,是修學者能否證得解脫果的關鍵,這是想要求證解脫果的人應該要特別注意的重點。
這位法師所說的「法稱」,是西元7世紀印度佛教人物,相傳他是陳那的再傳弟子,著作有《釋量論》等等,他主要是在弘傳前六識的虛妄唯識論。從法稱開始的法師,大都誤會唯識妙義極為嚴重,這都是因為他們不曾實證如來藏所導致的,所以他們只能探討到前六識,而無法探究七識、八識心。因為七識和八識心體的自性與功德,都必須要先證得祂們的存在,要先能現前觀見祂們的運作,並且領受祂們無量的功能自性,才有能力確定祂們的自性是否如同二、三轉法輪諸經論所說的一樣,然後才能不斷地深入唯識妙義中加以現觀,而實證真實唯識門的正義,這樣就不會單單只在虛妄唯識門中研究虛妄性的識陰六識的自性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只能說明到這裡為止,還沒有說完的部分,就留到下次的節目中再繼續說明。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05-a16_100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099 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解說,什麼是〈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
如來藏不是外道神我,已經列舉經文如理辨正過了,而外道神我與眾生我都是五蘊法衍生出來的產物,就好像運用工具藉燈光布幕變化出來的皮影戲,無論是男皮影、女皮影、大象皮影、天神皮影,這都不是真實的。如來藏猶如幻化師,未曾對藉緣出生現起運行的五蘊起念作意,是男是女、是人或畜生、是鬼身或是地獄身,這是如來藏的“人無我”。未曾對根塵相觸的處所起念想,要流注現起的是眼識或者耳識或者意識;未曾起念對六塵見聞或者覺知,這就是如來藏的“法無我”。
皮影戲的觀眾,在布幕前看到了種種皮影,以為有真實男女之相,後來發現到原來僅是工具被燈光投射在布幕上的影子,不是真實有情男女;就猶如有智慧的人觀察到,五蘊無常沒有真實我,是人我空一樣,這個部分純粹僅是在因緣聚合的結果上探討。而幻化師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卻是在因緣聚合的根源上探討,這樣的探討不僅函蓋了結果,並且到達了僅在結果探討所無法一窺究竟的實相。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幻化師如來藏,不可能有五蘊眾生的出現。如來藏是每一位眾生獨一無二的真實我,是五蘊眾生的本際,如同 佛陀在《阿含經》中說的:如來藏一向清淨、寂靜、清涼、常不變易;一向清淨就是人無我、法無我。
瑜伽部的 無著、世親、玄奘等論師,所申論的是菩薩實證如來藏以後,進修道種智所必須涉獵的如來藏蘊育攝持諸法的人無我、法無我、空性意涵。而 無著等諸位菩薩在造論闡述之前,早就已經通達並遠離了五蘊眾生我的人我見,早已具備了含攝五蘊眾生人我空的大乘人無我智了;怎麼可能在唯識論著中,闡釋修斷解脫道所未曾觸及的煩惱習氣隨眠與無始無明上煩惱?如何修證如來藏所含藏的諸法種子功能智慧,會變成說是那位法師所說的在淡化眾生有我的色彩呢?眾生有我絕對是在五蘊法中覺受得來的,這個部分就稱為我見,是顛倒、沒有真實認知的生死煩惱;而五蘊眾生人無我、人我空,是破除顛倒無明的解脫智慧。倘若不能在這個基礎有壁壘分明的修證,就無法進入探究並實證五蘊眾生的生命實相如來藏。那位法師的學者之見,很明顯地透露出來沒有斷我見的本質,不知如來藏是眾生界,但不是五蘊眾生我,更不是外道神我,才會出現這種錯把馮京當馬涼,可媲美于儒林外史的事件,在書中流傳了。
以下我們就來引用瑜伽部《究竟一乘寶性論》其中一段論文,證明真正的瑜伽師所論述的是人我空、法我空的苦之本際,涅槃本際如來藏法身,不是五蘊無常的人我空:
如實見眾生,寂靜真法身,以見性本淨,煩惱本來無。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眾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究竟一乘寶性論》卷2
《寶性論》說:如實的親證,觀見五蘊眾生之所從來,觀見五蘊眾生之所從來,就是不生不死常住寂靜的真實法身如來藏。以般若智慧來觀見如來藏體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離六塵見聞覺知、如如不動,本來無我、無我所,不與任何煩惱相應。
這段偈頌在表明什麼義理呢?因為如實的證知,而現前觀見五蘊諸法的本際實相如來藏,生起了般若實相智之後,能夠循著教理與教證,現觀本際實相的人無我法相以及法無我法相,依此而漸漸通達人我空與法我空所顯的真如空性,這是應當要知道的。而這就是偈頌所說的:正確覺悟如來藏,發起真實無偏差正知見的菩薩,觀見了一切眾生皆有獨一無二的如來藏,清淨無染、人無我、法無我、不生不死,是真實不虛的本際。同時呢,正覺正知的菩薩如實知道,這個無始無量世以來就存在的本際,不生不死、離見聞覺知,寂靜而人無我、法無我是本來具足的,不是經由滅了煩惱證知了以後,才開始那樣寂靜、無我、無法的。在論中說的眾生、真實法身本際,就是如來藏,真實本際不生不滅,人無我、法無我的清淨性,是無始劫以來就本來具足的,把這樣的法說為各各有情眾生的真我,一點兒都不會與五蘊眾生我有混淆不清之處。
因為五蘊眾生我無常不真實、有生有滅,與我見、我執相應,雜染不清淨。五蘊諸法不能自在,都必須在因緣和合中才能現起,是枝葉而不是樹幹,因此沒有本質可以稱為法身。況且就算能破除無明顛倒,斷了五蘊眾生的我見煩惱,證得了五蘊人我空的智慧,也非常清楚五蘊人我空雖屬於世間不能改變的真實道理,但這並不是五蘊法的本際根源;五蘊人我空的智慧,它僅是不再繫縛於人我見乃至人我執,卻觸及不到五蘊法的本際根源,因為如果五蘊毀壞了,五蘊的人我見與人我空都不能存在。從這個邏輯理論上我們可以知道,五蘊眾生我乃至五蘊的人我空,都不是常住的。有生有滅就不算真實了,絕對不可以妄想著還有細分或者極細分,或者還有一分不可知不可證,可成為真實本際的,學習佛法中的無我空理,不能違背世間本來存在的邏輯理論。
如來藏的真我與人無我、法無我,五蘊的眾生我、人無我,這個邏輯理論從現量的實證與比量的推度,佛陀的聖教量界定得非常清楚。具備佛法知見的這些學人實證了以後,都可以經由自己內證的現量法,與 佛陀說的聖言量邏輯理論來互相驗證,沒有一絲一毫的混淆與矛盾。可能遇到困難呢,絕對都會在說智慧力不足的層次,實證的內容與諸佛菩薩相差太遠,而導致無法匯通與進一步的理解。若有上位菩薩、善知識將他經過無量世修菩薩道,自利利他,歷經通達與實證所獲得的法眼與慧眼,能匯通三乘菩提的核心教義,為我們佛子大眾指出了阿含部的經典,佛陀已經在法義上宣說了苦之本際、涅槃本際,眾生界清涼真實,法身常住不變異等等;是能經由實證佛法而了知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真我,而這個真我絕對不是五蘊眾生我、不是外道神我,卻是佛法三轉法輪三乘菩提貫徹一致的教義與邏輯理論,這就是阿含部經典的真實義理。
而菩薩實證如來藏通達般若,通達如來藏直接與間接所生的五蘊十八界諸法以及所顯的七真如,進入修道位之前,必定已經清楚了三界一切有情蘊處界諸法,皆由各自獨有的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所變現;而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由八識心王和合運行所出生,確定“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指的就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中心的八識心王,成佛前菩薩道所應修的一切種智這個目標範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諸法功能,究竟實證遍知無有遺漏,因此在唯識學上第八識又稱為所知依。
以下將引用 無著菩薩所造的《攝大乘論》在開宗明義就指出了“所知依”這個重要的法義基礎,該部論也是大唐時期 玄奘菩薩非常重視的一部論著,因為這部論主要彰顯大乘必定是 佛陀為菩薩修證佛菩提所說的法語,而不是被小乘部派佛教在沒有實證解脫果、沒有實證如來藏的前提下,不信大乘法而主張非佛說的大乘。因此 玄奘菩薩西行取經回到大唐以後,又特地重新準確地翻譯了一次《攝大乘論》,同時在唯識學道種智上的修證《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都是菩薩在開悟以後修道上不可或缺的指導論著之一。藉這個機會我們來論述菩薩修證唯識道種智的源頭。
最早的根據呢,我們就可以追溯到阿含部經典中,佛陀早已經為弟子眾們闡釋清楚唯識的義理確實貫穿了三乘,只是 佛陀為了弟子眾們他的根器差別,所以有隱說以及顯說的差別而已。論中說: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攝大乘論本》卷1
先看這一段論文,無著菩薩說:什麼緣故?已經開悟發起了佛菩提智,能善入大乘的菩薩,顯現出 佛陀曾為菩薩們善說含攝三乘的大乘法體,並且經由教導而實證了。這些確實是 佛陀所親說的殊勝法語,由以下所說十種法處可以證明,未曾看見 佛陀對小乘聲聞求證解脫道時有任何開示;可是大乘法中對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們,卻可處處看見 佛陀在十種法處的開示。首先將第八識阿賴耶識稱為所知依的法體,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與圓成實自性,三種稱為所知相法體,實證第八識的真如性呢,就稱為入於所知相法體。
我們先略說這三個法處,菩薩所修的佛菩提道,必定要對世間、出世間以及世出世間,由淺入深、由狹入廣漸次的趣向究竟了知,直到成佛,才能夠成就 佛陀十號中的正遍知與世間解。而有情世間指的就是五蘊世間,若要對五蘊世間乃至三界六道有情生死輪回的趣向究竟了知,必定得要親證五蘊世間所從來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蘊處界都是如來藏所攝藏本來具足的種子功能。倘若要對小乘解脫生死輪回出世間的法究竟了知,而不墮於常見與斷見的邪見中,必定要親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如來藏是苦的本際,如來藏是小乘實證有餘、無餘涅槃的本際,有餘、無餘涅槃即是來自于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佛菩提世出世間指的就是般若中道與道種智的解脫,般若就是五蘊的實相,就是五蘊出生的本源,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菩薩親證自心如來藏第八識,現觀五蘊確實從如來藏而來,如來藏與所出生的五蘊同處運行,含攝五蘊三界有與真實空性,不落於三界有一邊,也不落於空無所有的一邊;蘊處界諸法功能攝屬於如來藏,因此蘊處界諸法同樣的本來無生。雖然在三界中,五蘊有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的現象,但是菩薩現觀這些生死一向都沒有離開過自心如來藏,一向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性中,菩薩獲得如是殊勝的般若解脫,因此不畏懼生死而發願:世世在世間自利利他行菩薩道。菩薩更進一步現觀如來藏不覺知自我,不覺知我所,空有俱泯、性相兩亡,這樣真如無我的運行圓滿諸法,因此轉依親證如來藏所發起的人無我以及少分的法無我,熏修道種智,通達佛道所應修應證的次第,依止佛菩提殊勝的解脫而勇猛精進,摧邪顯正、弘護正法,延續法脈、廣利人天。
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因此說,阿賴耶識是菩薩乃至成佛對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所知究竟所依的法體,若沒有實證阿賴耶識,對世間都無法究竟了知,更何況出世間及世出世間呢!而這些內容,佛陀未曾於聲聞解脫道中宣說,但是於大乘佛菩提道中,卻處處可見種種勝妙的開示。而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自性三種自性,為什麼說是所知相的法體呢?因為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能知的是意識覺知心,轉依後所知法體必定有法相呈現出來,可以現觀。依他起自性指的就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必定是眾緣具足和合,才能由阿賴耶識出生與現起,是屬於無常生滅的有為法,因此就稱為依他起自性。而能夠在眾緣具足和合的情況之下,圓滿成就諸法的法性,就稱為圓成實性。這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功德法性,不是因緣所生法,不隨因緣生滅而生滅,真實如如、恒不變易,是阿賴耶識的真實自性。而意根末那識無始劫以來,由於無始無明而起顛倒想,遍計執著阿賴耶識及圓成實性為自內我,因此而產生我見、我執造作生死業,這就是遍計所執自性。
如果要如實了知乃至究竟了知這三種自性,只有實證阿賴耶識轉依不退以後,才能現觀圓成實性的真如法相,才能現觀五蘊十八界從阿賴耶識現起,無有自性、無有自相、不自在的依他起相,才能現觀意根末那識,處處遍計執著阿賴耶識與所出生的蘊處界為自內我,處處作主虛妄不實的遍計所執相。而必定要能夠如實觀察與了知這三種自性的法相,才得以在通達七真如以後,依止阿賴耶識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如理如量地通達三種自性的無自性性,進而降伏乃至斷除大乘佛菩提道所應斷的法我執。這是第二種在大乘經中 佛陀處處為菩薩宣說,但未曾看到對小乘聲聞有所開示的法處。
無著菩薩說第三種法處是“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也就是要能夠現觀入於三種自性所應知的法相。必定要以實證阿賴耶識的唯識性為前提,唯識性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所住的境界性,是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性的境界,又能隨緣任運而出生萬法,如鏡現像。換句話說,唯識性就是真如實性,大乘見道的目標是證真如,而真如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的法性,由於祂有真如法性,所以能出生萬法而自己如如不動。只有證得阿賴耶識如來藏而轉依住於真如境界中,使得見道前在唯識加行位中,現觀五蘊的空相與有相全部消滅以後,才算是真正的安住於唯識性中。而阿賴耶識的真如唯識性,才是真正所知相的法體。
倘若沒有實證或者僅是解悟阿賴耶識,縱然歷經大乘見道前的四加行斷除我見,建立一個萬法唯識的認知,就好像真的有一個能生萬法的唯一真識存在現前的境界中一樣的認知,這仍然只是一個比量思惟的建立,而不是實證能生萬法的唯一真識,因為當時仍然是住在意識境界中,而有各種境界所得的緣故。所以 佛陀為菩薩宣說大乘菩提,必定會明確地說明以及指引菩薩,來實證阿賴耶識的唯識性,而不會以意識層次的有所得境界,或者作意不分別的境界,或者離念靈知的內守幽閒境界,當作是能生萬法的唯識性,當作是三自性所應如實了知的法體,當作是一切世間、出世間乃至世出世間所知依的法體,這是非常明顯而且不容置疑的。
而關於《攝大乘論》中 無著菩薩所說另有七種能顯現 佛陀僅為修學大乘佛菩提菩薩宣說的法處,內容就是這樣的: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攝大乘論本》卷1
無著菩薩所說的十種法處,就是佛菩提道菩薩藏實證修證的法寶內涵,完全以阿賴耶識如來藏的真如唯識性與所含藏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法種的如實了知與修證以及修斷為範圍,與聲聞乘純粹修證解脫道所觀修的出世間法差異很大。並不是 佛世以後,小乘聲聞分裂出去的部派佛教學人他們所能夠望其項背的,更無法在未親證阿賴耶識如來藏的前提下,經由閱讀經文、意識思惟所能忖度一二的。因此聲聞部派佛教,在缺乏實證解脫果的前提下,經由師徒傳承流傳下來,而演變出否定阿賴耶識與末那識,主張意識細分或者細意識不滅的六識論,就不足為怪了。
然而,實證解脫果的阿羅漢,必定信受阿含部解脫這些經典中,佛陀所說的有不生不滅,清涼真實的涅槃本際、苦之本際;但不是意識覺知心,也不是不可知不可證的意識細心。而苦之本際、涅槃本際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不畏懼生死苦具備菩薩性的大心菩薩,修學佛菩提所實證而轉依的修菩薩心、行菩薩行的目標。阿含、般若與唯識並沒有矛盾或者互相衝突,這是 佛陀權衡眾生根器與心量所施設的,而運用深淺與次第來救度眾生進入佛法中安住的方便善巧,有智慧的佛弟子應當要這樣來建立正確的知見才對。
我們這個單元為大家解說這個“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建立正知正見,信受大乘真的是 佛陀所說的。
那麼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01-a16_099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098 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來繼續解說:什麼是「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接著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來藏真我的人無我、法無我。如來藏既然就是眾生界,表示五蘊眾生的見聞覺知等功能的源頭就是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就是五蘊諸法的實相。《般若經》說:【何等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無眾生、無人、無我。】(《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7)經中說什麼樣的法是蘊處界諸法的實相呢?在一切法中不垢不淨的就是諸法實相。有什麼理由這麼說呢?因為一切法都是來自於有真實自性的如來藏,而這個自性的本質是空性,就是無有生死不斷的眾生相,無有蘊處界的人相,無有覺知自我、反觀自我的我相。「無有」也是空的意思,經文中的語句很明顯的說出了一個道理:蘊處界諸法不是法界的實相,而蘊處界諸法的實相,必定是具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中道體性與無我的法。所以絕對不可能將蘊處界諸法經過轉變以後,或者針對蘊處界虛妄不實的無常空,可以被稱為諸法實相;不能被稱為諸法實相就不是般若了。般若講的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具有的不垢不淨中道法,就是立基於如來藏的無眾生、無人、無我的空性法性而說,因此般若空性所說的就是如來藏真我的無我性。
如來藏的無我性,有人無我與法無我兩種無我的相貌,首先來看《楞伽經》中,佛陀如何說如來藏的人無我:【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什麼樣的內容是如來藏的人無我呢?就是遠離我與我所;所說的我與我所指的又是什麼呢?就是五陰、十八界、六入的積聚相,以及由於無知業愛與三界愛,因而出生的眼等五色根,去執取貪著所生的七轉識,這些都是五蘊人我與我所的法。而五蘊人我與我所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的生滅法,都是無常沒有自性、不自在、不能常住的法;如來藏自體卻是不生不滅、自性清淨自在而常住。所以說,如來藏遠離這樣的五蘊人我與我所。
經文繼續說著如來藏的人無我:【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猨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佛陀說,一切的眼根、耳根乃至意根,器世間有根身及六塵相,都是各各有情的如來藏所生所現,因為眾生界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如來藏法身含攝了眾生界,但是六根六塵器世間等,是依於眾生的七轉識虛妄想祂所攝取的這些法相,然後施設顯示出來的,猶如河流、種子、燈焰、陣風、浮雲一般,剎那不住輾轉變壞。七轉識躁動不安猶如猿猴,好像蒼蠅一樣樂著不乾淨的處所,好像風吹著火,使得火勢持續燒燃一樣,不厭倦不知足;都是因為無始劫以來與無明煩惱相應,一直顛倒的執取熏習虛妄的五蘊為真實我,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在三界中生死流轉,好像汲水輪一直不停的隨著水勢流動運轉。然而,每一段流轉生死的種種色身,包括了兩足、四足、多足,乃至沒有腳的這些種種威儀進止,就好像幻術神咒催起死屍行走,好像機關發動使得木人起動行走。菩薩能善於深入觀察了知這些法相,就稱為人無我智。
這個地方經文所說的人無我智,指的是菩薩實證如來藏所獲得的大乘人無我智,因為聲聞與緣覺雖然證得解脫果,但是沒有實證如來藏,所以沒有般若實相智可以觀察五蘊十八界這個眾生界-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含攝了眾生界,更無法觀察、實證如來藏以後才能深入了知的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大乘人無我法相、大乘人無我智,必定含攝小乘聖人所證的五蘊人無我、人我空的解脫智慧。因為經文中 佛陀說的很清楚,如來藏遠離五蘊我與我所,表示實證如來藏的菩薩必定已經觀察清楚,五蘊諸法的無常、苦、空、無真我了,熏習般若、參禪開悟、證知如來藏的所在,又能現觀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所生所顯;而如來藏真如空性運行,不覺知自我、不反觀自我,菩薩因此能善於了知如來藏真我的人無我法相。菩薩的覺知心獲得了人無我智,是能夠雙照空、有兩邊的;也就是五蘊的人無我與如來藏真我的人無我。這正是般若空性的一分意涵;般若空性的另一分就是如來藏真我的法無我。
我們繼續來恭讀《楞伽經》 佛陀的開示:【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佛陀說:如何是法無我智?已經證得大乘人無我的菩薩,又如實的觀察五蘊、十八界、六入,在境界中領受、了知、分別六塵諸法的虛妄法相;這些在六塵見聞覺知的自性,就好像所現觀的五蘊十八界一樣,沒有真實的我與我所。我與我所的覺受歸屬,都是來自於五陰、十八界、六入積聚而有的;是以如來藏為因,及生死業與三界愛繩的繫縛為緣,輾轉互相為緣,這樣的因緣和合,才有陰、界、入的出生,才有我與我所的覺受歸屬出現。而如來藏雖然藉緣出生了陰、界、入,見聞覺知這些法,卻從不於陰、界、入這些功能生起我與我所的想法,不與任何六塵境界相應,真實如如運行而不動搖其無我清淨自性。既然如來藏運行諸法是真如無我的清淨自性,那麼在因緣中被出生現起的陰、界、入諸法,因為都是在因緣中和合而有的,所以無有不壞的真實自體,既無自體哪來的自相可說?陰、界、入諸法沒有自相,也就沒有他法的共相可說,當然就沒有所謂能見的眼識,能聽聞的耳識,能知的意識等自相;這些眼識我能見、耳識我能聽、意識我能知,都是凡夫取相,不如實的計著以後,虛妄想的勢力所得的,賢聖位的菩薩是不會產生這種虛妄不實的計我的。
實證如來藏生起般若空性人無我智的菩薩,進而如實觀察如來藏藉緣現起陰、界、入,與運行諸法的法無我,善於了知如來藏心的人無我、法無我,以及意根與六識不自在的法無我,相、名、覺想、正智、如如這五法的人無我智、法無我智,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三自性的人無我性、法無我性,就能夠於修學菩薩道的過程,遠離法我執而發起道種智,趣向無上佛菩提究竟解脫之路。如來藏真我具有人無我、法無我,而菩薩發起大乘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都能夠雙照如來藏真我與所出生五蘊假名我同時同處,真我無我故不分別、不覺知自我,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任運蘊處界諸法,這就是般若空性的中道義理。
15年前 平實導師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我與無我》,在書衣左下角寫了一段四句偈,內容是這樣的:「太極唯臆想,根本實真識;無明生兩儀,萬法由茲生。無我中有我,我中有無我;涅槃餘真識,我無我俱泯。」(《我與無我》扉頁)這段偈頌是在說,道教認為一切萬物的源頭就是從太極出生陰陽開始的,然而道教從來都沒人證明過太極到底是什麼,純粹是臆想出來的。一切萬法的根本,實際上就是永遠不生不滅的真識如來藏,由於無始無明的關係,而出生了能取與所取,萬法因能取的意根與五蘊、所取的六塵境界而滋生不已;五陰、十八界、六入都是如來藏藉因緣所出生,與如來藏非一非異。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猶如幻化而不真實,但是無我的五蘊卻從未離開過真我如來藏,故說「無我中有我」;而真我如來藏在三界中現行,卻從未離開過所出生、尚未毀壞的蘊處界果報身,蘊處界等法僅是如來藏法身諸多功德法的一部分,真我法身如來藏含攝了虛幻不實無我的蘊處界,因此說「我中有無我」。證得解脫果的聲聞緣覺聖者,捨報不受後有入無餘涅槃,涅槃中唯有不生不滅的真識,如來藏不再出生蘊處界諸法就是涅槃,因此在如來藏的自住境界中,無有一法在三界中現行。既無所謂的真我,亦無幻化不實的無我五蘊,故說「我無我俱泯」。
涅槃是依如來藏的不生不滅而立名,並非另有某個法稱為涅槃,所以涅槃本際就是如來藏。菩薩實證如來藏發起般若無我空性智慧,也同時證知如來藏的本身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二乘聖者捨報入無餘涅槃的本際,而以般若智證知涅槃餘真識,我無我俱泯。這些勝妙的法義內容,如果要詳細知道的話,請到正覺同修會官網下載,或者到全省各正覺講堂索取免費結緣的紙本書籍。
現在我們先來探討「如來藏是涅槃的本際,涅槃就是如來藏真識獨存。」到底是依什麼根據而這麼說。在前面我們已經舉證也同時申論了 佛陀在經中的開示:說到眾生界就是如來藏,眾生界的五陰十八界都是如來藏藉緣所出生;如來藏就是法身,所有的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等法都是因於如來藏而有。這些如來藏的意涵在阿含經中,佛陀以苦之本際,為一心求出離生死苦的佛弟子們開示:有老病死苦都是因為有五蘊出生;換句話說,生本身就是苦了,而五蘊的實相卻是如來藏,五蘊的本源是如來藏。所以 佛陀說:【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雜阿含經》卷34);因此苦之本際指的就是如來藏。佛陀為修證解脫道的弟子眾說:一切我見、我所見、我慢等,繫著三界生死的煩惱斷滅了,所得的解脫果是寂滅、清涼、清淨、真實。佛陀說寂滅、清涼、清淨、真實是涅槃,表示已經排除了所有不真實的法,所有不真實的法都不可能是涅槃,眾所周知的五蘊、十八界,以及輾轉所滋生的一切法,包括五蘊的無我空都不真實,唯一真實的就是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而寂滅、清涼、清淨本來就是如來藏的體性,並非二乘聖者證解脫時才出現的,因為如來藏的體性是常不變易的,也因此才能稱為真實。從這個地方又可以證明 佛陀在初轉法輪阿含部的經典,早已運用隱含的義理,開示了涅槃的本際就是如來藏、涅槃就是如來藏,不於三界出現任何一法獨處的非境界。
《般若經》中 佛說:【法離言語亦離思量,從本際來,無生無滅故無入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2)因為如來藏是法身,所以法從本際來的意思,指的就是如來藏所現起運行的諸法,由於如來藏不生不滅離見聞覺知,所以離言語同時離思量不作主。因為見聞覺知呢,祂必定是與名相、語言相應,是思量作主的內容,所以說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是言語道斷遠離思量作主的。而從本際如來藏現起的諸法,本質上也同樣離言語、離思量,同樣的不生不滅、不入不出。
《般若經》所說的本際,就是《阿含經》所說的苦之本際、涅槃的本際。佛陀在《方廣經》中也說:【本際無生亦無所滅。】(《大寶積經》卷12)【一切眾生本際清淨,畢竟無生無起。】(《大方等大集經》卷15)這個地方所說的本際,指的就是如來藏。而在唯識系列的《楞伽經》中,佛陀也說:【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佛陀說:愚癡的凡夫僅依七識身剎那剎那生滅不住的現象,就生起了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的斷滅見解,因為不能察覺七識身的根源如來藏的存在,而對於七識的念念相續,生起了能貫穿三世不壞滅而常住的見解;斷見與常見,都是因為不能如實了知本際,僅是在意識所識別層面虛妄想像所產生的錯誤見解。也就是說,常見與斷見指的都僅是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個識的分別體性,與意根末那識的處處作主體性,錯誤的計度為常或者無常,唯有 佛陀能如實了知這些常見與斷見,或者兩者互相混淆的諸多偏邪見處。
佛陀在三轉法輪經典中,詳細的為弟子眾指出了當時諸多外道的邪見,同時從阿含到般若、方廣唯識等經,佛陀所說的本際指的都是如來藏,理路貫穿三轉法輪,依照弟子眾的根器與心量及修證次第,以最殊勝的方便善巧闡述法界實相,未曾有過絲毫前後矛盾邏輯相左的地方。而已故的某位法師一生僅專門作佛學研究,連最基礎的斷我見、證五蘊人我空這個初分解脫果都沒有實證過,卻在書中評論涅槃本際如來藏是外道神我。那位法師說:【富有神我色采的如來藏我,與佛法傳統不合,所以佛教界,如瑜伽學者等,都起來給以解說,也就是淡化眾生有我的色采。】(~《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286)這位法師所說的佛法傳統就是阿含部的經典,然而經過舉證,佛在阿含部的經典所說的苦之本際、涅槃本際、眾生界、法身真我、清涼、真實就是如來藏。這個部分對於沒有實證佛法那位法師來說,縱然讓他把阿含部的經文都熟背了,也完全沒有法眼與慧眼,能夠閱讀出 佛陀於字裡行間所含攝的真實義來。因為要懂得 佛陀所說的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經由真正實證而通達佛法的善知識如實的解說,才能夠約略了解佛法真義理趣,以及要實證的理趣是什麼,然後能夠準確的教導遠離常見與斷見,實證如來藏。那位法師純粹以作研究的心態,在不具法眼與慧眼的前提下,已經不懂 佛陀在《阿含經》中所說的真實義了,竟然評論阿含部的精髓:苦之本際如來藏富有神我的色彩,實在很大膽!
而 佛陀為弟子眾說的阿含解脫道,並非以所謂的「淡化眾生有我,否定眾生五蘊我、斷我見」作為真實義的。如果僅是像那位法師說的「淡化眾生我」就是佛法解脫的精髓,那麼隱含的義理就成為:五蘊眾生我應當就是真實我,只要淡化不執著就是解脫;這樣的結果不就形成,當 佛陀破斥外道的常見與斷見的時候,也等於在破斥自己所說苦之本際的如來藏立論嗎?但是當時在 佛陀座下證得解脫果的阿羅漢們以及所有實證佛法菩薩們,卻未曾針對 佛陀對外道的任何破斥提出反對的意見,反而為了教導弟子眾、救護眾生,而接續著破斥聲聞錯誤的見解與外道的邪見。例如 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玄奘菩薩所造的《成唯識論》,以及現今 平實導師所造的《阿含正義》等上百部著作,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內容。這是因為菩薩們都以實證如來藏而發起佛智,生起法眼與慧眼,能夠看透 佛陀所說以如來藏義理,貫穿三轉法輪諸經的種種理趣。
如來藏是佛法的精髓,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真實可證;這些,那位法師連作夢都沒夢見過;而如來藏真我具有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更是未曾實證佛法的法師所無法了知的。況且,除了喇嘛教應成派或者自續派的假中觀師以外,瑜伽部的論師,例如 無著、世親、護法、戒賢、玄奘等諸位菩薩,都是在實證如來藏真我發起般若實相智以後通達般若,然後轉進修證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這個部分完全不是那位法師所說的「淡化眾生有我的色彩」,在層次上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這裡先略作說明來分辨淆訛,在下一輯再進一步的闡釋。
話說那位法師不僅毀謗如來藏富有外道神我,而且扭曲如來藏僅是方便說。他說:【但一般凡夫,外道,不信無常無我(),不能於無常無我立一切法,佛就不能不別出方便,說一切眾生身中有如來藏了。】(~《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頁393)這位法師誤解 佛陀在阿含部諸經所說的法,他認為五蘊的無常、無我,就是佛法的究竟精髓理趣;那麼,若以他所主張「只要淡化眾生有我,不執著就是解脫」來看,五蘊應當它是常住才是合理,但是現見五蘊不可能常住,在無常法永遠不可能變成常住法的前提下,無常、無我等同於斷滅空,與 佛陀未到人間示現成佛以前,已經存在的外道理論沒有兩樣。假如無常、無我這種斷滅空,就是佛法所立一切法的精髓,那麼當時已經存在的諸多外道-例如六師外道、迦葉三兄弟等-都不可能被 佛陀降伏而歸依 佛陀座下的。那位法師這樣的扭曲與毀謗佛法,他的座下弟子們帶領了把他們當作是佛教僧寶的佛弟子,一樣的墮入 佛陀所破斥的意識境界常見與斷見的邪見中,不斷的推崇他們的師父毀謗佛法的思想,企圖運用不從事佛法實證的學術研究,進行塑造他在佛教的崇高地位,但卻不知道,這樣等於在加重已故老法師的謗法重罪,實在讓人感到悲哀跟無奈。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997-a16_098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97集 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一)非無因生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無自性生不是無生。
在大小品般若經中說,有一個菩薩心,這個菩薩心叫作不念心,又叫作無心相心、非心心等等,也就是說佛在大小品《般若經》中,是依這個菩薩心的體性來說般若,《般若經》中所說的種種法,就是這個菩薩心如來藏妙法,祂是實體法、永不生滅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體性,所以 龍樹菩薩在《中論》卷1〈觀因緣品〉一開始就就舉出實相中道的正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龍樹菩薩提出八不中道,只是提綱挈領的說法,也就是說實相心如來藏永遠處中,含攝二邊,不落一邊,為了讓眾生容易理解,比較容易切近如來藏的中道性,龍樹菩薩提出八個代表性的法義。
接著龍樹菩薩又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意思是說:一切諸法不可能是自己出生自己,也不可能是由他法來出生自己,也不可能是由各種外緣來共生,更不可能是沒有根本因就突然出生;而是必須要有本來無生的空性心如來藏作為根本因,還要有其他的助緣共同配合,才能生起諸法。所以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法不孤起,假緣發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30,佛說:【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佛在這裡特別指出,真如法界如來藏心永遠都有這四種法性:不虛妄性所以真實、不變異性所以是常、具有平等性而隨緣任運、具有離生性是本來無生。這四種真如法界的法性,法爾如是,永遠都是決定這樣,不會轉變,這個真如法界如來藏就是一切諸法的實際。由此可以證明如來藏本來無生,一切諸法都是由這個本來無生的如來藏心體藉緣所生,當然諸法攝歸如來藏時屬於如來藏無邊法性中的局部,換句話說,只有將諸法攝歸如來藏時,諸法才可以說是無生;假使否定真心如來藏,改以生滅的意識心為真心時,那麼諸法就是有生有滅了,那就是不懂 龍樹菩薩《中論》正理的人。
龍樹菩薩《中論》中的四句不生,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假使諸法能「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那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諸法的根本,只有本來無生的如來藏,這是 龍樹菩薩《中論》裡面非常著名的四句,不生即是無生的真實道理;換句話說,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明白指示:諸法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而是以如來藏的無生體性為根本因,然後藉種種緣出生諸法。既然諸法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如果將諸法都攝歸如來藏的本來無生,那麼諸法也就可以說是無生了。
這個道理就好比摩尼寶珠一樣,在它的表面有種種影像來來去去,這些都只是摩尼寶珠隨著外界種種不同的緣而顯現的虛妄影像,在摩尼寶珠表面上顯現有生滅,等到這些影像消失後,摩尼寶珠的表面仍然光亮明潔,沒有生滅可說。蘊處界諸法和如來藏,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切法都是在如來藏表面起起滅滅,但是如來藏並沒有生滅,所以叫作不生不滅,這就是 龍樹菩薩造《中論》所要闡述,甚深極甚深,般若中觀的如來藏妙義。
可笑的是,宗喀巴也學著說四句不生是無生,但是他所說的無生卻是無自性生,而不是說從無始劫以來,即是無生的無生,那是由於他執意否定實相心如來藏,主張意識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因此產生了許多妄想過失,於是他在法理上就混淆不通了。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446頁中說:【若能破生,則四句生雖於名言此宗說無。】(《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宗喀巴更執意認為「無生即是無自性生」,他這麼說:【問:若諸法不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者,為如何生?曰:若計諸法有自性,決定無疑,或自生、或他生、或共生、或無因生,以更無餘生故。……故無第五能生之因。以無餘因故,由破四種分別妄計之生,故說諸法無自性生。】(《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10)宗喀巴誤認為:四句不生即無生的無生,是無自性生;那是他錯會了《中論》的意思,因為他實在不知道《中論》的真正內涵。
《大方等大集經》卷14,佛說:「諸法無自性,因緣所攝。」意思是說:諸法沒有常恆不滅的自體性,而是因與緣所含攝的法,生滅變異無常;所以 佛說「諸法無自性」。換句話說,無自性是諸法所顯示出來的一個現象,然而現象沒有作用,不能出生諸法,所以無自性不可能是諸法生滅之因;也就是說,諸法所顯示出來的現象不可能反過來出生諸法,因為它只是一個現象,並沒有作用。譬如花香不能生出花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香氣是花所顯示出來的,香氣不可能生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諸法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無自性,無自性是諸法所顯示出來的,有自性的常住法如來藏才能出生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的諸法,譬如五陰,尚且不能出生諸法而只能領受諸法,何況是那無自性的諸法所顯示出來的現象,更不能出生諸法,因此無自性不是諸法生起之因;能生之法一定有執藏種子的自性,才有能生諸法的自性,所生之法一定是有變異,有變異才會有作用,然後由能生與所生和合運作才有一切諸法;因為如來藏中含藏著無量無邊種子,所以能生一切諸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對本心如來藏的自性開示說:【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這段《壇經》的意思是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明心開悟之後,向五祖弘忍大師說出了本心如來藏的五種自性:第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是說本心如來藏的自性是本來就已經清淨的,不是修行以後才清淨的,也不是把染污的意識覺知心去修行轉變成為清淨的本心如來藏;第二、何其自性本不生滅,這是說本心如來藏,祂是本來無生,本來就不生不滅;第三、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這是說本心如來藏祂所該有的自性,都是本來就已經具足了,不是修行以後再把它添加上去的,也不是修行以後再增加的,而是本來就已經具足種種的自性;第四、何其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說本心如來藏的自性是從來都不會動搖的,可是意識覺知心卻時時刻刻都在動搖,聽到別人一句讚美的話,哇!好高興,聽到別人一句批評的話又生氣了,本心如來藏從來都沒有動搖過,不論人家怎麼恐嚇、誘惑、逼迫,祂都不會動搖;第五、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是說本心如來藏,有這樣的一個自性,能夠出生一切諸法,但是一切諸法-譬如意識,祂是所生法-必須依本心如來藏而有,所以說意識無自性、生滅無常,時時刻刻有變異,有變異所以有作用,能分別苦、樂、捨三受,也能分別善、惡、染、淨種種境界,能夠和前五識共同合作,也能夠和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如來藏共同運作而受用業果,乃至造作後有種種業。
六識論的假中觀師,如宗喀巴等人,雖然許世俗有業果,但是卻不知道世俗業果從何而來,所以宗喀巴在《廣論》426頁中說:【而許是說無性及立為緣起因,並於世俗許諸建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8)那根本是無稽之談。宗喀巴又說:不明白無自性如何生法;所以他乾脆就說:無自性生就是無生。但是無自性的法,本來就沒有自己的真實體性,必須依根本因如來藏以及眾緣才能成立,是無常生滅之法,不能自己作主;不能說要生自己就生,也不能說要滅自己就滅,它沒有自己真實的自在體性,必須依於有真實自在體性的無生法如來藏,以及如來藏所生出的諸緣,才能建立與消滅。譬如蘊處界諸法都沒有自性,都是依他而起,必須依一因與多緣才能生起,當眾緣中的任何一緣不存在時,所生諸法就變異壞滅,因此無自性的法不是常住不滅的法,所以 佛說「諸法無自性」。
因此不能說無自性就是無生,因為無生之法是本來就在,法爾如是,真實無生之法只有絕待的一法,就是般若經中所說的菩薩心、非心心、無心相心、金剛心、無住心、真如等等,這些全都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的異名。龍樹菩薩所造諸論,都是在宣說這個無生法-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宗喀巴既然否認有如來藏阿賴耶識,又如何能了知 龍樹菩薩的真實意趣?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論》說「諸法不自生」,是說諸法所從來的法體-如來藏-本來不生,並不是說諸法不生。如果說諸法不生,現象界中卻現見諸法不斷的生滅,那麼說諸法不生,豈不成為愚癡妄語了?當諸法出生時,只有諸法所從來的法體不生;當諸法滅時,只有諸法所從來的法體不滅;這個諸法所從來的法體就是諸法的本體--第八識如來藏,如來藏心體無始劫來不曾生、也不曾滅,假使如來藏心體有滅,那麼滅後就會成為無法的斷滅空。假使否定如來藏心體,那麼諸法就不得出生,因為諸法必須依如來藏心體才能出生,諸法不能自生;既然諸法是如來藏心體所生,因此諸法是如來藏心體的一部分,和如來藏心體不一不異;而如來藏心體,本來無我、不作主、不自生諸法,諸法同樣的說為不自生。
接著《中論》說「諸法不從他生」,是說諸法的本體不從任何他法而生,因為諸法本體如來藏本來不生的緣故;諸法不依他生,是說諸法本體不依他生,並不是說本體所生的一切法不依他生;現見諸法有生滅,有生滅必定依他而起。再說諸法是如來藏所生,不是自在天、虛空、冥性等他法所能生,因此諸法是如來藏的一部分,與如來藏不一不異;既然如來藏不從他生,諸法也說不從他生。
接著《中論》說「諸法不共生」,是說諸法本體不是自、他眾緣所共同出生,諸法本體如來藏本來不生,哪來自、他共生?如來藏所生諸法卻是由如來藏所含藏的法種、業種,加上種種他緣,諸法才能出生,如果離開了如來藏能生諸法的因,就算眾緣具足也不能生,因此說諸法不是共生,是如來藏所生;再說諸法是如來藏所生,因此諸法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和如來藏不一不異;既然眾緣不共生如來藏,那麼也說眾緣不共生諸法。
接著《中論》又說「諸法不無因生」,既然諸法以如來藏為因而出生,所以說諸法不無因生。
最後《中論》說「諸法無生」,這是說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即是無生,既然諸法是如來藏所生,因此諸法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和如來藏不一不異;既然如來藏無生,那麼諸法也說無生。
宗喀巴妄言,諸法無生即是無自性生。我們前面已經說明了,所謂無自性,是說諸法所顯示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虛幻不實-不能出生諸法,所以宗喀巴說「諸法無自性生」,完全是無中生有,是無因論的大邪見。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995-a17_097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96集 中道觀略說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
今天我們要來談〈中道觀〉,希望能幫助您瞭解什麼是真實的中道觀?什麼是假的中道觀?瞭解之後,便可以遠離惡見,回歸正確的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真修實證。
自古以來,有一類人假借中觀的名義,否定 佛說八識心王和合運作的法界事實,這一類人只承認有六識在運作,叫作六識論者。六識論者大體分為兩派,就是應成派中觀以及自續派中觀,密宗黃教屬於應成派中觀見,其餘的紅教、白教以及花教則是屬於自續派中觀見。應成派和自續派這兩派所講的中觀,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般若中觀;這兩派的本質同樣都是六識論,都是未斷我見,以意識心的境界錯解第一義般若,曲解 龍樹菩薩的本識《中論》;這兩派同樣都墮於「非因計因」的外道見,完全違背 龍樹菩薩的《中論》正義。
應成派中觀思想,是由天竺密教的月稱,他繼承了佛護的謬論,造了具足斷見與常見的《入中論》,經由寂天、阿底峽的傳承,以及宗喀巴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作為推廣,乃至歷代達賴喇嘛的極力弘傳,因此漸漸發展出來的無因論外道法。從宗喀巴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可以瞭解他的傳承脈絡以及中心思想,完全落入意識境界範疇,錯誤認定意識覺知心為常住不滅法,企圖為密教男女雙修無上瑜伽、樂空不二的意識境界合理化,完全違反 世尊三轉法輪所說「意識是生滅法」的聖教。
宗喀巴在《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說:【非自宗許,離六識外,別有異體阿賴耶識。】(《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15)接著他又說:【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宗喀巴公然否定第八阿賴耶識,恣意建立意識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成為具足斷見與常見兩種外道見的戲論,哪裡還有中道的義理可說呢?應成派中觀思想,錯誤認定唯有六識,不承認有第七識與第八識,墮於外道斷見見;然後再自創細意識常住說,主張細意識能入胎結生相續,那又墮於外道常見見,成為具足外道斷見與常見的謬論。
在初轉法輪四阿含諸經中,有許多經典說到第七識與第八識,只是不用第七識這個名稱,而單用意字來說第七識;同樣地,也不用第八識這個名稱,而說為「識、本際、如,實際、真實、我」等等,有時候則說為「阿賴耶、窮生死蘊」,乃至在阿含部《央掘魔羅經》明說為「如來藏」。就像阿含諸經不說眼識是第一識,也不說耳識是第二識,乃至不說意識是第六識;換句話說,阿含諸經不用數字來講眼識、耳識乃至意識,但是那並不代表沒有講到第一識到第六識。同樣的道理,沒有用數字來講第七識與第八識,並不是就等於沒有講到第七識意根末那識,也不是就等於沒有講到第八識如來藏,而是用不同的名稱來表示。假使不承認有第七識意根真的存在,那麼十八界就會變成只有十七界,但是佛在經中明明開示說,欲界眾生有十八界。
自續派中觀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天竺的清辨。自續派的本質同樣是六識論,因為從來不曾說到第七識意根在哪裡?又把第八識如來藏誤會了,錯把生滅變異的意識心拿來取代真心如來藏;錯把意識心的變相,譬如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以及密教第四喜中的受樂覺知心,誤認為真心如來藏;乃至錯把意識心誤認為究竟佛地的真如;也就是說,自續派中觀完全是以意識覺知心為中心,成為佛所說的常見外道。
也許有人說:「師父說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你們聽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能知的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只要一念不生就是真如佛性。」又,也許有人說:「如果我們一個人在不起心、不動念時,不但是惡念不起,就連善念也不生,就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下就是中道。」又,也許有人說:「不起語言妄念的知覺性就是真如佛性。」以上這些人的墮處,和自續派中觀的所墮完全相同,都同樣墮於常見外道見,誤會一念不生時的覺知心為真如,妄想把生滅無常的意識心修行成為真如,完全是凡夫虛妄想,和佛法無關!如果繼續依照那種邪見來修的話,那麼就會永遠絕緣於三乘菩提之外。
自續派中觀主張意識覺知心可以去到後世,可以從往世來到這一世,妄想以生滅無常的意識覺知心來往三世相續不斷,屬於常見外道法;而應成派中觀否定 佛說的第八阿賴耶識,不但落於斷見,又落於常見,是具足斷、常見的外道法。佛在經中開示說:「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意思是說,阿賴耶識恆常不斷地執持一切染淨法種而作為一切染淨法的依止。宗喀巴卻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既離意識不許異體阿賴耶識,……許能取後有之心是意識故。復許意識,是一切染淨法之所緣故。】(《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7)很明顯地,宗喀巴公然與 佛聖教唱反調;這樣看來,宗喀巴的言論會是佛法嗎?從我們一系列的舉證與論述,您可以作出智慧的簡擇。
應成派中觀嚴重曲解佛法的地方很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宗喀巴說:【即諸世俗法諦實空故。諦實空性亦即於世俗事上而安立故。】(《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6)這裡,宗喀巴以世俗法緣起性空的無常空、生滅空,誤計為中道第一義空的勝義真性。從這一點也證明宗喀巴等六識論者,都是在有生有滅的世俗事上來說,完全是以世俗法緣起性空誤計為勝義真性,從來都不曾涉及到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等中道性第一義空的如來藏心體,完全錯解 龍樹菩薩的《中論》。
什麼是中觀?其實就是中道觀行的簡稱。中觀立論的依據,是那具有中道性的法體——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才是中觀的本體。換句話說,所謂中觀,就是對於如來藏中道性的觀察,親證中道心如來藏之後,才能生起般若實相智慧,才是真證中道。總而言之,中觀是以如來藏的中道性而有,中觀與如來藏密不可分,不可一分為二。也許有人說:「中道就是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兩邊,唯有當前了了分明、實實在在的一念,叫作實相。」然而,那不是中道實相觀,只是意識思惟所得的意識覺知心境界,落入常見外道見,離中道實相正觀相差何止千萬里!
般若中道的實證,是以實相心如來藏作為修證的標的,絕對不是以意識心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的兩邊境界,就可以說是中道實相觀。因為,意識覺知心從來不會離開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的兩邊境界,只要意識覺知心生起時,一定是能知是非、成敗、苦樂等等,沒有不知道的。也就是說,般若中道實相觀,是說每個人都有的真心如來藏具有中道性,是一切法界的根源;親證如來藏以後,才能漸漸了知法界實相,世出世間般若智慧才能漸漸出生;接著依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具足證知,最後成就一切種智究竟成佛。換句話說,中觀就是對於如來藏中道性的觀行,不可能外於如來藏的中道性而說有任何中道性可以觀行;也就是說,一切中道性的觀行,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如來藏現起、存在,絕對不可能外於如來藏而有中道的觀行。
總括來說,實相中道觀就是現前觀察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性,現前觀察如來藏如何生起五蘊十八界,現前觀察如來藏如何收藏這一世以及往世所造一切業行的種子,現前觀察如來藏如何能使得有情證得解脫果,現前觀察如來藏如何能使得有情轉依祂的清淨體性,然後修除染汙種子,這樣才能稱為證得實相中道觀。也就是說,應當以意識覺知心的分別性,在四威儀當中觀察如來藏的中道性,才是般若的正修行。如果把中觀誤計為「覺知心不緣兩邊」,或者把實相誤計為「一切法緣起性空」,或者強行把中觀與實相分割為二法,那麼就會使得同樣緣於如來藏而有的「中觀與實相無二無別」的佛法,弄得支離破碎。
龍樹菩薩造《中論》,就是以如來藏的中道性而說,因為只有如來藏的中道性,才能成立中道的正義。所以,《中論》卷1〈觀因緣品〉一開始就先說明中道的真實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龍樹菩薩所說的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就是 佛在經中所宣說真心如來藏的體性。
如來藏心體恆常如如不動,無始劫以來不曾出生,所以無生;本來無生的緣故,所以永遠不滅,這樣把心體的不生與不滅,合稱為不生不滅。如來藏心體恆常不滅,叫作不斷。但是如來藏所生的蘊處界,包括離念靈知心在內,都是有生有滅之法,相有生滅,叫作不常;也就是說,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七識心等種子生滅不斷,屬於不常。這樣把心體的常,和所生離念靈知心等諸法的非常,合稱為不常不斷。
生滅性的蘊處界空相,包括離念靈知心在內,都是由不生滅的如來藏空性心體所出生,都攝歸於如來藏,本來屬於如來藏一切法性中的局部,所以和如來藏合為一心,而說「一心唯通八識心王」;既然攝屬於如來藏而合為一心,就不可以說七轉識和如來藏有所差異,叫作不異。但是,所生法七轉識畢竟不等於如來藏,必須找到如來藏之後,才可以說是證悟了,因為七轉識和如來藏的體性畢竟有很大的差別,叫作不一;也就是說,如來藏空性是體恆常住的不滅法,和祂所生七轉識十八界法空相有很大的差異,叫作不一。把不一與不異合起來,稱為「不一不異」。就好比手不等於身體的全部,叫作不一;但是,也不可以說手不是身體,叫作不異,這樣合稱為不一不異的道理是一樣的。
接著說「不來亦不出」。因為如來藏心體恆常寂靜,不從任何一法中來,在三界中現行時,又從來不落入六塵境界中,又從來不曾出生過,所以叫作不來;因為無始以來就不落入三界六塵,當然就永遠沒有出三界六塵的時候,所以叫作不出;把不來與不出合起來,稱為不來不出。但是離念靈知意識心,卻一直是有來有出;譬如,早晨醒來時,離念靈知心出現了,就是有來,來在六塵境界中;到了晚上眠熟時,又斷滅了,斷滅了就是有出,出於六塵境界,正是有來有出的妄心,無法成就《中論》八不中道的正理。
顯然《中論》的八不中道,正是說明如來藏的中道性。假使否定實相心如來藏,便無法成就八不中道正義;月稱卻在《入中論》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說有賴耶數取趣,……此是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義者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7)在月稱的觀念裡,他認為阿賴耶識是施設法;他認為業種可以自行存在,不必由阿賴耶識心體收藏。他那樣的謬論,就是在否定阿賴耶識的存在,完全違背了 龍樹菩薩《中論》所說阿賴耶識八不中道的義理,已經落入無因論的邊見中,怎麼可以說是「入中之論」呢!公然否定 佛在經中所說「阿賴耶識持種現行」的聖教,那樣的《入中論》全無中道可說!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991-a17_096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95集 世俗名言(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我們再繼續對《廣論》內容的解說,評議如下,《廣論》第444頁說:【六十正理論釋云:「又顛倒者,謂執樂等,雖於世俗諸法亦非住彼性故。不顛倒者,謂執苦等,於世俗中諸法容有彼體性故。」此說常恆等四,雖於世間共同稱許,然執是為彼雖於世俗亦說為倒,無常等四,雖於世間未徧稱許,然執是彼則不顛倒。】~(《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常、樂、我、淨四法,若按月稱論師說「雖於世俗諸法亦非住彼性故」說為顛倒,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此四法於世俗中是意識與意根的心行,意識與意根是依他起及遍計執等虛妄無實的法,卻錯誤的認為自己是常住不滅的清淨我,因此說為顛倒。但是月稱、宗喀巴等中觀應成派六識論者,說歸說,事實上他們都認為那不是顛倒,為何這麼說呢?前面說過,宗喀巴等主張意識不滅,意識是真常;又於雙身法中,意識我正在受用大樂,是為真我、真樂;達到樂空不二境界,說為真淨。
於世俗法說,宗喀巴等認為世俗諸法本性並非住於常、樂、我、淨的,因為牧童、婦女都知道那是會壞滅的。雖然世間人都要追求稱許常樂我淨,但若執為常樂我淨,那是顛倒的;相對的,世間人不稱許現象諸法的無常、苦、空、無我,但於世俗中若執世俗諸法無常、苦等,宗喀巴認為那是不顛倒的。然而,宗喀巴等藏密應成派的理論,卻將同樣屬於世俗法而不住於常樂我淨體性的意識心,歸屬於真常不滅的我,所說的理論卻無法成為實證的智慧,而無常、苦、空、無我等四法的真實道理,卻不能成為智慧來對治他們的顛倒,如果加以對治,則雙身修法、樂空不二的意識境界,就不可能成就了,所以藏密應成派中觀的理論,永遠都會是自相矛盾的。
無明凡夫如宗喀巴等六識論之流,所認為的世俗法,所期許認知的常、樂、我、淨,是不顛倒、無錯亂的,而菩薩卻認為是錯亂顛倒的。菩薩證得阿賴耶識、轉依阿賴耶識,現前觀察世俗諸法,則世俗的常、樂、我、淨是顛倒錯亂。又菩薩證得阿賴耶識、現前觀察阿賴耶識,則了知阿賴耶識無生無滅,是常;阿賴耶識離一切境界受、離一切煩惱,是樂;阿賴耶識可入涅槃、卻不入涅槃,是我;阿賴耶識清淨無染,是淨。又菩薩悟後起修至佛地時,分段生死斷盡,變易生死也斷盡,此時如來藏中的種子,不再變易、不再受熏,永遠都是常,是為真常;佛地究竟圓滿福慧兩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三界至尊,是為真樂;又佛地真如能與五別境、五遍行、善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此乃真我;又佛地真如已具足無漏法,已究竟清淨,故說為真淨。因此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是佛地的境界,也是眾生阿賴耶識自體的境界。
復次,宗喀巴密宗之法義,自始至終皆圍繞著雙身法之淫樂思想而運行,始從結緣灌頂,隨後修諸觀想、明點,復修天瑜伽、加修寶瓶氣,然後受密灌乃至慧灌,以及最後之每日八時精進勤修雙身法,長住於淫樂之樂空雙運中,皆在在以淫樂之樂空雙運,作為修證佛法的鵠的。復謂報身佛之常、樂、我、淨,即是永住於如是淫樂之中而無間斷止息,名為成就報身佛境界。像這樣邪謬之法,早已墮於邪淫破戒等非梵行法中。
佛地由因對此遍一切時的如來藏具足了知,故於世出世間法具足了知,名為一切種智之一切智智,成三界尊,具足解脫色,盡未來際永利眾生而無障礙,故名常樂我淨。凡此種種顯示真實佛法,迥異密宗所說雙身法之第四喜大樂;一是六塵所攝法故,一是能生六塵之法,宗喀巴不知如是正理,將第四喜淫樂境界,說為常住不變之大樂,主張第四喜之淫樂為俱生樂,離佛道遠矣。
《廣論》444頁接著說:【如是執蘊為無常等之分別,雖於現境有所錯亂,然於執境無量能害,故名不倒或不錯亂。諸根之識,於現境錯亂,又無所餘無錯亂分,故不名無錯亂。又諸根識,於所顯現錯亂雖同,然如所顯義,就世間有無,則現影像等之根識,是邪世俗。除此諸餘無損根識,是正世俗。又諸分別執蘊常等之境名言中無,故可破除。】~(《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宗喀巴執蘊無顛倒,其意應指色蘊,其他的受、想、行、識四蘊則是顛倒。但是,顛不顛倒並非只在世俗名言上認定就能算數。以現象界來說,五蘊各有其自性與作用,並不是無量,故說為無錯亂、無顛倒。但是,以勝義來說,五蘊是由阿賴耶識所生,所生法沒有真實,倘若分別計執五蘊為常住不滅,因此說這樣的分別是顛倒錯亂。五蘊既然由阿賴耶識所生,應該是阿賴耶識的部分體性,與阿賴耶識不一不異,而阿賴耶識本來無顛倒、無錯亂,生起了這樣的實相智慧,則所分別的必是無顛倒、無錯亂,因此能正確的分別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是如何成就的。如此說五蘊既能說顛倒、亦能說不顛倒,皆依阿賴耶識而說;不能離阿賴耶識而說五蘊顛倒或不顛倒,也不能離阿賴耶識而說五蘊是有量或無量。故從實相說五蘊遠離兩邊,顯示阿賴耶識的中道性。
宗喀巴誤解小乘法之基本法義,小乘法中,佛於四阿含諸經中一再說五蘊有十八界,眼等六識是心,復有意根亦心總有七識,此七識乃名色之「名」所攝。由此七識及色身故有受、想、行蘊,合稱名色。名色七識必須緣另一識,方能於三界六道現行運作,名色中之七識心,若離所緣之另一識,則不能現行運作。是故 佛於偏說二乘法之阿含諸經中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色之名中,既已有六識及意根等七識,而此名與色身又同緣別一識,則此所緣的識非是第八識阿賴耶者,復是何識?而宗喀巴由於未能證得故便否定祂,像這樣我見深重,復又誤會阿含經旨。
宗喀巴與密宗古今諸師一般無二,皆認雙身法中受樂之覺知心為常住不壞心,亦認打坐至無語言妄想時之覺知心,為常住不壞心。如是而言【決擇我我所執五蘊無性,彼相悉滅,如捨舊蘊。】~(《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8),其實仍墮「五蘊我」之中,五蘊相未滅,未捨舊蘊,覺知心即是五蘊我中識蘊之意識心故。如是「堅執五蘊中之意識心為常,而說五蘊無常名為空性」,完全誤會 佛說空性之義,與諸常見外道一般無二。佛說空性者,乃是說眾生法界之根源——第八識如來藏,宗喀巴則以五蘊無常之空相作為空性,與 佛所說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故說宗喀巴仍然不知不解「五蘊空」之理,執識蘊之意識為不生滅法。佛說意識是生滅法,是十八界所攝的有為法。宗喀巴既不能了知五蘊之內涵,而執五蘊中的意識為不生滅法,則與常見外道凡夫無異,仍墮「我、我所」之執。
宗喀巴又說:「顯現影像是邪世俗,譬如鏡相、陽燄、身影、谷響等等。又如顯現非影像者,如瓶、芽、車、房等等是正世俗。」其實世俗並無正邪之分,以現象界來說,只有錯亂境與無錯亂境。如果轉依阿賴耶識來作觀察,則全部的世俗諸法都是虛妄的,對處於無明中的七轉識來說都是錯亂的,因為世俗法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全部都是顯現於內相分的影像而已。因此,正確的說,唯有阿賴耶識是真實,餘一切法悉皆錯亂,故轉依阿賴耶識而說:「諸分別執蘊常等之境名言中無,故可破除。」才是正理,反之,不依阿賴耶識而說則是錯誤。
《廣論》444頁到445頁接著又說:【然執無常等之境名言中有,故非正理所能破除。又於勝義,或由自性所成常等四法,而非是有,如是於彼二中,無常等四亦是非有,故觀待真實,執有彼八,全無是倒非倒之別。故密意說,「隨行色常無常苦樂有我無我皆行於相。」】~(《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無常等境名言中有」,此處宗喀巴所說極是,但是由無明自性所成認知世間常倒等四顛倒,必須以正理來破除,不是如宗喀巴所說「非倒等四法非正理所能破除」。
因為菩薩證得空性阿賴耶識,轉依阿賴耶識而作現前觀察,了知一切法無常,就已破除常倒;菩薩證得阿賴耶識,轉依阿賴耶識而作現前觀察,了知世間唯苦無樂,就已破除樂倒;菩薩證得阿賴耶識,轉依阿賴耶識而作現前觀察,了知一切法空,就已破除淨倒;菩薩證得阿賴耶識,轉依阿賴耶識而作現前觀察,了知一切法無我,就已破除我倒。菩薩以無常、苦、空、無我破除世間常、樂、我、淨四倒,破除後再依於阿賴耶識而作現前觀察,發現世間一切法-常或無常、樂或苦、我與無我、染與淨-都是無自體性,都是虛妄無實的,一切法皆無所得,這才是菩薩的現觀。
《廣論》445頁說:【入中論云:「癡覆自性故世俗,由此偽法現諦實,佛說彼是世俗諦。」此說由無明增上安立色等為世俗諦故。答曰:無過。立色聲等為世俗諦之諦,是由意樂增上為諦。此意須是諦執,故於增益自性無明而為諦。故於已斷染污無明二阿羅漢及八地以上諸菩薩前,所現諸法唯虛偽性非諦實性,以無諦實增上慢故。論說於諸無實執者,唯現世俗,其理即此。】~(《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入中論》說:「癡覆自性故世俗,由此偽法現諦實,佛說彼是世俗諦。」月稱是應成派祖師,因為否定阿賴耶識的緣故,才有如此誹謗諸佛的言論出現。他說世俗法能顯現真實,說為佛說,其意是:真實法是在世俗法中,所以真實法就是世俗諦。如是謗佛、謗法的言論若能成立,那麼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就只要有世俗法就夠了,又何必倡言有勝義諦?況且,找遍諸佛菩薩經論,都找不到這樣的說法,只有中觀應成派才有如此的邪見謬說。而宗喀巴卻解釋說「此說由無明增上安立色等為世俗諦故」。但是,由於無明增上,認為色等諸法為真實,此色等諸法是世俗法,不是世俗諦,所以宗喀巴的解釋還是錯了。必須是無明不增上,以智慧力了知色等諸法不是真實,色等諸法是緣生性空、無常、苦、無我,如是才能說是世俗諦;而世俗緣生性空的法,是由勝義法阿賴耶識所生才對。
宗喀巴又說,阿羅漢、辟支佛與八地菩薩已斷盡染污無明,已明知世俗假法,此假法稱為世俗法,不稱為世俗諦。其實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辟支佛及八地以上菩薩,煩惱障已斷、分段生死已斷,方便說已出離三界,雖然五蘊身還在三界中,卻不執著世俗諸法,也不執著有我解脫,所以他們不需要認定:「此是世俗法,此是世俗諦。」已離三界故。
復次,二乘聖者唯證諸法空相,不知不證諸法之實相空性也。二乘聖者唯依四聖諦、八正道,而於蘊處界等世俗法之空相上觀行,實證蘊處界等法一切皆空;如是所證所依世間蘊處界等世間法,而觀其無常故空,故證實「覺知心我」無常之空,實證意識無常故空,永不再認意識為諸法的本源。復又進斷作主之第七識意根心空而斷我執,如是斷我見、我執已,證得人空;所知所斷皆是世俗法——三界中十八界之世俗有為法,故名世俗諦。
再說西藏密宗各派既皆同以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之覺知心,作為常住不壞的法,則墮常見外道法中,與常見外道所說的「一念不生常而不壞」之覺知心為同一心也。由是故說:密宗諸派皆未曾證得二乘法的世俗諦,亦皆未證得大乘法中之如來藏也。未知、未證七住般若慧的密宗,而以種種佛法名相,而以明點及覺知心作為實相心、作為如來藏,所說實無可信之處,所說證聖之言即成虛妄之語,皆是勇犯大妄語業的人。
而且世間凡俗尚且主張「淫樂應適可而止」,何況佛教中至高無上之成佛法門而修此世俗法而求極盡其樂?一般世俗之人於淫欲稍得滿足已便休息,而密宗宗喀巴等人,得性高潮已尚不能滿足,竟進求永住性高潮之樂;並以如是淫樂,進求第四喜之大樂而求常住此樂之中,這是欲界大貪之行,竟可說之為至高無上之最究竟法、最微妙法,云何非是顛倒之人?而彼密宗諸師崇奉如是顛倒之人為至尊,真是可笑至極!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集親教師再為諸位解說。
在此祝願各位: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987-a17_095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097 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來繼續探討什麼是「眾生我、神我、如來藏我?」
《阿含經》中佛說:【若見有我、有世間、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變易,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雜阿含經》卷7)佛陀說,若觀見有眾生我,有五蘊世間,有這一世、過去世與未來世,都是由各各有情常恆不變易的涅槃本際如來藏所出生。這些三世的眾生我、五蘊世間,都不是真實常住的如來藏,可是卻與如來藏同時同處,歸屬於如來藏從未離開過,所以不能說與如來藏有異;但眾生我、五蘊世間有生有滅,若毀壞了,如來藏不生不滅不會隨著毀壞,故說不相在。能夠這樣如實地觀察眾生我、五蘊世間,就稱為正慧;因為能夠不偏邪的斷我見,斷三界愛的聚集,實證我執的滅除,所以稱為正慧。
佛陀的開示,指出常恆不變易的才是真實的我,三世的五蘊世間眾生我呢?都是無常變異的法,而五蘊世間無常、苦、空,所以無我,指的是無真實我、非真實我。既然五蘊非真實我,那麼五蘊的無我,就不可能被稱為第一義──不生不滅的究竟空法,因為本質完全不一樣。從這裡也可以再一次地確認,能夠簡別有生有滅的五蘊世間我,不是真實常住的我,同時也要能夠信受並如理思惟,五蘊世間是從真實常住的如來藏所出生的,那麼和合似一,但是卻不一不異,兩者法性完全不同;五蘊世間是有生有滅的無常法,而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這才是正慧。依止於這樣的正慧,完全不落入我見所引生的常見與斷見的窠臼中,這才能真正修證解脫果與佛菩提果。
因此,從 佛陀的教導可以得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如來藏不是五蘊世間眾生我,如來藏不是五蘊苦、空、無我的假名施設,如來藏不是五蘊諸法緣起性空的假名施設。對於所謂「我」的定義,《大般涅槃經》說:【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眾生真實無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當得畢竟第一義空,故名佛性。】(《大般涅槃經》卷32)佛陀說,常住不生不滅自在的法,才能稱為「我」,而再怎麼用盡一切方便去尋求五蘊世間眾生我,都沒有常住不生不滅與自在的法性,可以說為我或者我的所在。但是各有情眾生的五蘊世間,都不能獨立於本來有的如來藏而存在,一向與如來藏同時同處,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不論是否過去無量劫直到現在都不知道有如來藏的存在,或者是否不相信有如來藏,將來在因緣成熟值遇佛菩薩善知識時,而因為這樣而發起善根,修學究竟了義的如來藏正法,也必定能實證如來藏,而入於佛菩提道中真修實證,終究能成辦佛道;因此,以眾生皆有如來藏而說「眾生皆有成佛之體性」。
五蘊世間眾生我有生有滅不能常住。有了佛法正慧以後,觀察五蘊的本質是無常的、是無我的,安住於五蘊無我空的解脫正慧,五蘊中的任何一法,都不會因此而從無常改變成常住法,仍然是生滅的、不自在的,所以說這樣的無我空法不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的法必定是不生不滅本來自在,有能生萬法的自性,但沒有五蘊法的世間性,沒有五蘊法的不自在性,沒有五蘊法的因緣生滅性,沒有五蘊法的眾生我性,這才是第一義的空性;具有第一義空性的法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眾生的真我。很明顯地,佛陀所說的如來藏真我,絕對不可能等同於五蘊世間的眾生我,但是已經過世的某位法師呢,在他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寫道:【如來藏說的興起,是「大乘佛法」的通俗化。如來,也是世俗神我的異名。】(《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162。)該法師這樣說,等於將如來藏當作世俗神我了。而 佛陀卻為弟子們開示:常住、不生不滅、本來自在的如來藏,才能稱為「我」;他不就是在指責 佛陀將世俗神我說為如來藏了嗎?
但是世俗神我是什麼樣的法相呢?我們來看經中怎麼說:【復次,汝若謂心即是神我,身為僮僕,當知此身即是我所,從無始來受身無量莫知其數。如是諸身,為一我耶?為多我耶?若我多者即是無常,以無常故我義不成。若我是一即應常住,恒守一身不應移去,以不住故一亦不成。由此因緣汝應思察,多我一我義並不成。以是當知,心非是我。】(《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6)外道認為有一個神我住在覺知心中,能生一切諸法,身體是由神我差遣的童僕,這麼說,身體就是神我的所在了。可是從無始以來曾經受用過已經毀壞的果報身,無量無數而不知道有多少。有那麼多種類的果報色身,既然色身是我的所在,那麼到底是僅有一個我呢?還是有多個我?如果說有多個身,所以有多個我,那這神我就是無常;無常的緣故,我的意義就不能成就了。若說我僅有一個是常住的,永遠守住一個身,那就不應該隨著色身毀壞而移動離去;然而現象界看到的色身一旦毀壞了,那個我就不存在了嘛,所說的我不能永遠守住一個色身,所以啊,主張神我常住是一,不能成就。由於這個因緣,應當思惟觀察:主張覺知心就是神我,從多個我、一個我去探究是否有常住的意義,都不能成立,所以覺知心不是常住的我。
外道由於沒有如實地熏習佛法正知正見,想要探究常住不變的我,絕對都不離覺知心的範圍,所以想像一個常住的神我住於覺知心中,有種種功能神變能生一切諸法,這些都是虛妄構想的而不能成立。而外道主張的神我,卻是五蘊世間眾生我的變相,佛陀既然能夠教導弟子眾遠離眾生我的我見與我執,能教導弟子眾實證如來藏,又能夠分辨出外道的神我僅是虛妄構想,怎麼可能將有生有滅的意識境界世俗神我,誤解為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呢?那位法師等於在公然毀謗 佛陀將世俗神我說為如來藏了,也等於指控 佛陀所說的如來藏就是外道的世俗神我。如果沒有將 佛陀宣說佛法道理與次第,經由實證而真正通達,僅憑自己意識思惟研究就下批判,誤人誤己的過失真是罄竹難書。而這麼嚴重的謗佛謗法過失,在捨報前都不能察覺而公開懺悔滅罪,這才是最令人感嘆與憐憫的地方。
回頭看外道的主張,他們認定的神我能生一切諸法,是有過失的。經中說:【若我是常、能造作者,此身去住應得自由,無人能害,云何號哭而懼死耶?若我是常,應能憶念過去造業受諸苦報,故於今生不應造惡。又我常者,即應自在捨於衰老恒受少壯,如脫故衣更著新好,云何而有老病死耶?以是當知,我非作者。】(《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倘若認為神我住於覺知心中,是常住的,是能生一切諸法、能造作的,色身既然是神我造作的,是童僕,要走或者要住於世間,應當得到自由,沒有人能夠損害到色身的,又何須嚎啕大哭害怕死亡呢?但事實上,色身在世間的確不能得到去住的自由,這是有目共睹的啊!倘若神我是常住的,應當能夠憶念過去世曾經造作諸多惡業,所以受過種種的苦報,這一生不應當還會造作惡業才對嘛!可是眼看著眾生都不知道這個因果關係,仍然無惡不造啊!又倘若神我是常住不滅的,應當能夠自在地捨掉色身的衰老,永遠受用年少健壯的色身才對,就好像脫掉舊的衣服,換穿新的完好的衣服那樣,怎麼會有老病死的事情出現呢?從這些分析的道理可以知道,覺知心神我不是能夠出生一切諸法,不是能造作色身的常住法。
從以上的舉例中可以得知,常住不變異、自在的法才能稱為「我」,法界中就只有如來藏具備了這樣的條件。但是對佛法沒有實證、沒有通達的研究學者呢?例如已故某法師就是一個例子,研究過了阿含部的經典,發現到阿含部的經文中,都在說無常、苦、空、無我,認定阿含部說的就是究竟的佛法道理。當他們看到方廣唯識經典說到如來藏真我,就生起了疑心不信受,認為說,佛法它說的是無我,只有外道才會說神我,因此往往將如來藏視為外道的神我。他們研究佛法,可是卻沒有去研究外道主張的神我到底在講什麼?而通過 佛陀為弟子眾的辨別說明,很清楚地知道,外道的神我都是覺知心的變相,是屬於五蘊眾生我,是立基於我見、我執所演變出來的理論。所以那位法師在書中就提出了他的質疑:【「佛法」說無我,而現在極力說如來藏我,到底我是什麼?】(《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169。)該法師所說的佛法,其實僅侷限於阿含部解脫道他所片面採用的內容而已。領受、了知並信受五蘊虛妄,必須斷我見、斷我執的解脫道完整內容,那位法師並沒有從阿含部的經典中建立正確的正知見,否則也不至於毀謗 佛陀,認為 佛陀所說的如來藏就是世俗的神我。而在他的書中所寫的,也反應出他對大乘經典所說的如來藏我,是感到矛盾,抱持懷疑不信受的。佛法中解脫道的法,闡述五蘊無常、苦、空、無我,大乘法中說如來藏是真我,有矛盾嗎?若會覺得矛盾,就是對於如來藏真我的「人無我、法無我」完全沒概念,也等於對佛法中的無我聖教僅是一知半解。這些問題主要來自於對一佛乘的宗旨──甚深極甚深的大乘無我法、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若不是誤解,便是曲解,要不就是完全否定,不承認,所以沒有機緣對完整的佛法一窺究竟。表面上呢,雖然說的是佛法,但總是像瞎子摸象一樣,永遠說不準完整與真正大象的相貌。
現在,就藉著該法師所提出來的質疑,探討一下如來藏我的人無我、法無我。我們在前面已經解釋、已經辨正過了,如來藏不是五蘊眾生我,也不是外道所虛構想像的神我,但如來藏卻是眾生的真我。所謂的真,指的是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易。在這個前提之下,各各有情皆有此獨一無二的真實如來藏,所以如來藏是各各有情眾生的真我。就像經論中所說的:【舍利弗!言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究竟一乘寶性論》卷1)因為如來藏具有能生諸法的種種清淨自性,本來所具有的蘊處界種種功德法種,眾生的蘊處界功能差別,都是從如來藏所生所顯,所以從如來藏這個功德主法體來看眾生界,那當然就是來自如來藏。而如來藏就是以法為身,不是以五蘊為身,所以祂叫作法身嘛!必定要有不生不滅與常住的功德,才能稱為法身。這樣的如來藏法身、眾生的真我,也得要無始以來眾生平等平等無差別,祂才能稱為法身。就像《究竟一乘寶性論》中所說的:【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於三時中次第,於過失時、於功德時、於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無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三種器中平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究竟一乘寶性論》卷3)經中說,有三時次第,如《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
所有的凡夫眾生、三乘菩提中修學的賢聖以及諸佛如來,這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是平等無差別的,因為是本來具足的自性與清淨性,不是經過修行轉變得來的。這個清淨心呢在修道的三個時期階段次第,祂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在我見我執煩惱過失時期,在除掉我見我執有解脫功德時期,在進一步斷除無始無明究竟清淨成就佛果時期,都是同樣的自性清淨而無有差別。就好像虛空在瓦器、銀器、金器,三個製造時期階段的器皿中,都是虛空平等無差別,一切時期都有同樣的虛空。就像這個譬喻的道理,所以經中說自性清淨心在有情眾生修道三個時期階段呢,都具足同一個本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差別。也猶如《不增不減經》所說的:「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就是法身的一部分,法身含攝了眾生界。
既然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那麼如來藏就是法身,為什麼有情眾生卻不知道有個真我如來藏啊?關鍵點就在於,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把五蘊當作常住不變的真我,所以一直處於無明顛倒中而無法出離。就好像有個譬喻說,往昔有一群唱戲的,因為碰到饑饉的時節,缺少糧食,他們就出發到其他國家想去求取飲食,在路途中,經過了一座風聞有專門吃人的惡鬼羅剎所居住的山,當時這一群唱戲的,正好必須住宿在這座山中,山裡頭有風很寒冷,所以就點燃著火,在旁邊躺下來睡覺。其中有一位剛好在受風寒,身上穿的正好就是飾演羅剎所穿的戲服,就向著火坐下來取暖。同伴中有從睡夢中醒來的,忽然看見火邊有個羅剎,一驚之下,沒來得及仔細觀察就慌忙逃走,怕被羅剎吃了。這時驚動了所有的夥伴都一起飛奔逃走,而那時身穿羅剎戲服的同伴,看到大家都逃跑,也跟著奔馳而去,結果在前面的同伴看到穿著戲服的羅剎追來了,以為是要來吃他們的,更加地驚惶恐怖,越過了山河,投往深溝而躲起來,身體破皮受傷非常疲倦,一直到隔天天亮了,才知道:哦!原來不是羅剎鬼。這個情節,正是譬喻一切凡夫,他處於貪瞋癡煩惱中,極度的缺乏信、戒、精進、慚愧、多聞、布施等善法的資財,可是想要到遠方求取無上的法食,卻將虛幻不實的五蘊當作是真實的我,在生死中不能自在、跌跌撞撞的,把跌到溝壑我見中當作是安隱的處所。只有等待明亮的智慧現前,才能破除黑暗中誤認唱戲羅剎所造成的疲於奔命的奔跑與追逐。以下經文這麼說:【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處於煩惱飢儉善法,而欲遠求常樂我淨無上法食,便於五陰之中橫計於我。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墜墮三塗惡趣溝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知五陰無有真我。】(《百喻經》卷3
一切凡夫因為無明的關係,於生滅無常不能常住的五陰法中,不如理地計著為真實常住的我。因為我見不能斷除的緣故,所以流轉生死,被煩惱追逐而不能得自在;得要有能斷盡生死苦的佛法真實解脫智慧,才會明瞭五陰沒有常住不變異的真我。因此,倘若不能認知到,把五蘊計為常住不變異的真我,就是我見,我見煩惱就是無明;不能認知到五蘊雖然不是真我,但卻是由不生不滅、常住不變異的真我所出生,這個真我不是外道神我,不是眾生我的變相,不是眾生我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是五蘊無常空的假名,如果不能這樣認知,我見就永遠不能斷除了。我見不能斷除,三界愛的繫縛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經中 佛陀曾說,大地中的百穀草木、海水,歷經了長夜不雨而枯竭,須彌山歷經長夜也會崩落,大地到達悉皆敗壞的地步:【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雜阿含經》卷10)這經文說的是,世間經過時間的變異無常會敗壞,但眾生不知道五蘊虛妄就是無明,將五蘊妄計為真實我而貪愛執著,就是愛結。由於這個我見愛結的繫縛而長夜生死輪迴,倘若這個我見愛結不能斷,就不能夠到達苦的邊際而解脫生死。
而眾生不能斷除我見,也沒有善根聽聞、信受如來藏真我的種種殊勝法要,也就沒有因緣找到如來藏真我了。找到如來藏就是親自證實如來藏就是自己五蘊的眾生界,自己五蘊的眾生界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法身,這是屬於親證如來藏的菩薩所發起的般若實相智慧才能現前觀察到的。所以經中說:【內證智所行,清淨真我相;此即如來藏,非外道所知。】(《大乘入楞伽經》卷7)如來藏這個本來自性清淨心的真我呢,與祂所出生的五蘊同時同處在運行,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淨不垢,不與一切六塵相應,不與一切雜染煩惱相應,自在運行而永遠不改易其真實性與如如的法性,這就是清淨的真我相,不是虛妄構想神我的外道所能知曉的。如來藏真我是可以經由實證而體驗的,所以央掘魔羅對滿願子尊者說啊:【過去一切諸佛世尊,於一切眾生所,極方便求無如來藏不可得。現在一切諸佛世尊,於一切眾生所,極方便求無我性不可得。】(《央掘魔羅經》卷2)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眾生的真我,而這個真我有能生蘊處界諸法的清淨自性,所以阿含部的解脫道諸經、《央掘魔羅經》與般若、方廣唯識諸經,所說的邏輯是完全相通而沒有矛盾的。
那麼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993-a16_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