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18集 應成派破他宗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在前兩集節目中,我們說明了偽中觀應成派的祖師宗喀巴,舉出了五項理由為應成派「不立自宗,專破他宗」所作的辯解的錯謬。今天我們要來探討偽中觀應成派破何宗?偽中觀分自續及應成二派,他們所說的他宗是指小乘的有部、經部,以及大乘的唯識宗。我們先簡單來看有部與經部在部派佛教中的部別與所立宗旨,以及大乘唯識宗在佛教中的定位與所奉宗旨。前集中我們已經知道,偽中觀自續派立勝義無、世俗有為宗旨;而應成派則認為勝義世俗皆非有,因此不必立宗,不立宗即能破他宗。所以自續與應成二派都不承認勝義實有。
據《大毘婆沙論》記載,在佛入滅後約阿育王時代有一位外道大天,由於犯了殺父、殺母等多項逆罪,然因為仍有善根,深感憂悔不安,思惟如此重罪應當如何滅除,正巧有因緣聽聞一位比丘誦念:「若人造重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99)知道一個人如果造了重大的性罪,可以修善的方式來滅除,因此請求比丘讓他出家受戒,因為大天很聰明,出家後很快就能誦持經律論三藏的文義;而且大天文詞清巧、善能化導,當時所在城市人民沒有不歸仰於他,也常常受到國王的供養;而大天之後因為在僧團中有五惡見,因而與當時賢聖長老比丘們有不同的見解,導致僧團因此分裂為兩部--就是長老比丘人數較少的上座部、及年輕比丘人數眾多的大眾部。這是聲聞僧團第一次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在之後數百年間各有多次分裂,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記載,佛入滅後三百年初到四百年初之間,上座部經過多次分裂後,分為十一部,其中的說一切有部--又稱為有部、以及經量部--也稱為說轉部,就是偽中觀所破的他宗。
從律部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部派分裂大部分是在聲聞律及聲聞法義上的見解不同而分裂,並不是因為大乘僧團或大乘法的異見而分裂;因此可以說部派分裂只是在於聲聞律的見解差異、或誤解而分裂,同時也只是聲聞行者間的分裂,而形成這麼多的小乘派別。佛所傳唯一佛乘教法,自 佛傳教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分裂過,未來也不可能分裂;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大乘法,大乘菩薩依止於實相,而實相唯一,沒有第二種實相;真實證悟者不會否定有如來藏實相心,而菩薩們也不會背離所證實相而自創佛法,因此就不可能因為法義見解不同而造成分裂。可能有的情形只是尚未證得實相,或不能信受的凡夫眾生,對實相心如來藏深妙法的難知、難解、難證而有的排斥、抗拒心態與行為,因此無法接受大乘法;而這樣的人是沒有能力與菩薩論辯的,因此也不可能造成菩薩僧團的分裂。這如同 平實導師曾說的,只有小乘僧團會分裂,大乘菩薩、大乘僧團不會分裂,從佛世到現在都沒有分裂過。由此也可以看出來部派時期,大部分小乘行者是沒有證得解脫果的,如果是真正有解脫道證量的人,是不會否定如來藏真實存在的。
接下來依窺基菩薩《異部宗輪論疏述記》卷1所載,經量部說:「諸蘊從前世轉至後,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來看,小乘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認為三世實有,而立一切法實有為宗旨;另窺基菩薩在《唯識述記》中,註記「或執外境如識非無」這句話時說:【此第一計,薩婆多等,依說十二處密意言教,諸部同執「離心之境如識非無」。彼立量云:「其我所說離心之境,決定實有;許除『畢竟無心、境二法』,隨一攝故,如心、心所,此皆依經說有色等。」】(《成唯識論》卷1)大意是說,這第一種錯計者,如薩婆多部--也就是說一切有部,依 佛說六根、六塵、十二處的密意言教,各部派都同樣執著:「離覺知心的外境,如六識並非沒有」。他們建立說:那個「十二處我」所說的離心外之境,決定是真實有的,而且准許遣除「畢竟沒有心與境這兩種法」的見解,因此不論說心或境任何一法,都可以成立。由此可知有部認為六識覺知心及覺知心外的五塵境界,都是真實存在的;而小乘經部雖然不像說一切有部立一切法實有,然而在窺基菩薩《唯識述記》中,說經部是「或執離心,別無心所」,這是說經部認為心之外,只有受、想、思三個心所,沒有其餘心所有法。
又玄奘菩薩所譯《異部宗輪論》則說到:「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異部宗輪論》卷1)意思是經量部與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而說有五蘊從前世轉到後世,因此名為說轉部,這個說轉部是經量部的另一個名稱。另外經量部也立有一味蘊的說法,這個一味蘊從無始以來輾轉和合一味而轉,而這個一味蘊是指細意識,並且一味蘊具有四蘊,能生起五蘊,但五蘊是生滅會間斷的,又叫作根邊蘊,而此一味蘊是根本蘊,未曾間斷過。由此來看經量部本質上,還是主張三世實有,而且有自體能成就。
由以上說明可知,有部與經部都是以覺知心六識或意識為主體識,以為覺知心真實存在,是可以往來三世、連貫三世的心。
另外偽中觀派還破大乘的唯識宗。有關唯識宗的定位,各位菩薩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著《宗通與說通》一書,導師有詳細的解說。
接著來看什麼是唯識?所謂唯識,可以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來說明。十方三世一切三界世間、及五陰世間皆唯心所造,萬法的出生、顯現也唯識所成,而所說的唯心、唯識,如分別來看有前五識、意識、意根,及阿賴耶識等八個識的不同。如果單以一心來看,七轉識攝歸如來藏阿賴耶識;前七轉識及五陰的出生都須要有如來藏這個根本因,才能藉諸緣顯現出來,之後才能由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有萬法呈現出來;因此說如來藏心體真實存在,具能生萬法的真實自性,名真實唯識。不是某位法師所說的,性空唯名的虛妄唯識;更不是達賴喇嘛所說的,將無有自性的意識心當作基礎心。所以大乘唯識宗認為諸法的生起必定有其因,這個因必定是有自性、自相、實體,是堪忍正理觀察、是量成,因此立勝義真實有為宗旨。
各位菩薩!既然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都是從上座部分裂而來的,而且主張一切法實有、或者三世實有,而其實有法係指意識心,那麼偽中觀派破這兩個部派,是依據什麼觀點在立破的呢?由於有部與經部都承許諸法有自性,而偽中觀應成派則不認許諸法有自性,反倒是認為諸法無自性、無自相。如《廣論》190頁說:【有諸智者于中觀師安立二名,曰應成師及自續師。此順《明顯句論》非出杜撰。故就名言許不許外境定為二類,若就自心引發定解勝義空性之正見而立名,亦定為應成、自續之二。】(《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這段文字達賴是這樣解釋的:「把中觀論師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才是正確的,這不是宗喀巴大師自己杜撰出來的,是依《明顯句論》而說;名言上有沒有外境,並不是中觀論師見解上的根本差別,關鍵的差別是在承許無真實的同時,是否承許有自相、有自性,所有的中觀論師都認許無真實,只不過一派認為有自相、有自性,另一派認為無自相、無自性,由此才區分出自續派和應成派。」
由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來,所有偽中觀論師都認許無真實,也就是不承認勝義真實有,應成派則加上不認許諸法有自性、有自相,因此而破小乘有部與經部的一切法實有或三世實有。而應成派破小乘這二派,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應成派不立自宗,從因明上來看,自己沒有宗旨而評斷他人立宗有過失,如同不受戒者評論受戒者犯戒一樣,是沒有資格的。如此一個是以生滅法的意識覺知心自性當作勝義有,一個則是以緣起無自性的現象當作真實的法性;因此偽中觀破小乘有部與經部,是五十步笑百步,同樣都落於常見一邊。再說偽中觀不承認「勝義有」,那麼也沒有所謂「諸法有或無自性」可說,這又落入斷見邊,是十足的邊見者。
如同我們前兩次節目所說的,一切法要依於如來藏真實存在的正量來看,才能說量成或量不成;同樣的識陰六識也要依於如來藏,才能有祂在蘊處界法上所顯的自性,否則就不能說識陰六識有自性;因為識陰的有自性,也是依於如來藏才有,不是識陰本具如是法性。而如來藏阿賴耶識雖然說無形無相,卻不是如同虛空無法沒有作用,祂是有種種自性,雙具有性與空性,是有自體、有自性的真實法。因此,偽中觀破小乘有部與經部是不應理的。
接下來佛說二諦,即世俗諦與勝義諦--或說第一義諦。世俗諦是說解脫道所修觀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諸法,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之生滅法。然而蘊處界諸法能夠一再生滅不斷,卻要依於勝義諦的理體如來藏,及如來藏所含藏一切法的功能差別;而偽中觀論師不知道這個真實理,卻將世俗諦或勝義諦拿來作文字遊戲。如《廣論》卷18說:【總之,非唯中觀論師,凡是自部印度諸宗,許有二諦建立者,雖可由他補特伽羅於自所立二諦建立出相違過,然彼自於所立二諦,許勝義理破世俗義,我敢斷言定無一人。】這段文字達賴的解釋如下:【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每一部派都說到了二諦的內涵。雖然上、下部論師會諍論二諦的內涵,但是凡已建立二諦,絕對不會由自宗建立的勝義諦來破除自宗建立的世俗諦,沒有一個人這麼做過。由勝義諦的建立而破除世俗諦,或由世俗諦的建立而破除勝義諦,是沒有道理的。】
雖然 佛說的世俗諦與勝義諦也是一種名言建立,但這是為了讓眾生了知、瞭解有這二種真實道理,方便眾生領解 佛所說法的內涵;又這勝義諦的建立,是依於 佛所親證的佛地無垢識,眾生因地阿賴耶識而建立的,是 佛陀親證而說的法。不像偽中觀派,只是在名言上建立勝義諦、世俗諦,根本沒有建立這個名言的實際本質,因此不論宗喀巴所說或達賴的解說,都只是在文字上作文章,是言不及義的說法。
再從 佛說世俗諦與勝義諦的層次來看,如果以世間法的包含關係來看,世俗諦包含在勝義諦中,只是勝義諦中的一小部分,沒有勝義諦就沒有世俗諦可說;所以也不會有宗喀巴所說的:不會有人將自己所建立的勝義諦理,拿來破世俗諦的情況,更不可能以世俗諦來破勝義諦。真實勝義諦是無可破的,如同我們說,二乘菩提法包含在大乘菩提法中一樣,解脫道的修證內涵,只是佛菩提道修行過程中的一個小內涵而已,二乘法無法破大乘法,大乘法卻可以函容二乘法。因此偽中觀以其純粹名言建立的二諦,來破大乘唯識宗的勝義真實有,也是不應理的。
再說偽中觀的世俗與勝義,又是如何認知的呢?先來看兩段《廣論》中的文字,《廣論》卷20說:【觀中觀師有許無許,由具何事,名中觀師,則彼中觀定當受許。須許通達全無塵許勝義中有及許名言緣起之義,一切如幻,故有所許。又安立此,亦須破除彼二違品,許勝義有及名言無諸惡言論。故有正量通達立破,如自所證,以中觀語無倒教他,亦可得故。建立此等,無一敵者而能如法求少分過,是故此宗最極清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
宗喀巴的意思是說:名為中觀師者,必須通達勝義法中完全沒有一點點的有,於世俗法中也必須通達緣起的義理,勝義與世俗一切如幻,這就是中觀師所承認的;因此必須破除「勝義有,名言無」等諸惡言論,才能安立勝義無。名言緣起的義理,要如何破呢?以正量通達所立的宗旨就可破,譬如自己所證得的-以中觀的語言-沒有顛倒的來教導諸惡言論者,就可以破除,如是建立了中觀派;就沒有一個論敵對方能找出中觀師的缺失,所以中觀派是最極清淨的。這裡宗喀巴要說的宗旨是:勝義無、而名言緣起;也就是應成派不承認有一個勝義法存在,也沒有一切境上的有,一切法都只是依於名言而安立,諸法都是靠名言安立而存在的。
各位菩薩!如果沒有一個諸法本母如來藏,會有諸法的存在嗎?如果可以,那麼宗喀巴的「勝義無,名言緣起」的宗旨就可以成立,否則就只能說這是戲論。再說宗喀巴要以正量通達來立破,如果沒有實證勝義真實有,就沒有正量可說,那就不能去破他宗,這樣又如何以自己的中觀語無顛倒來教授他人?任何一位真實證悟的人都可以破應成派所承許的宗旨;而沒有證得勝義法,也只是世俗有為法,又如何可以說此宗最極清淨呢?
宗喀巴接著又說:【如前所引,此說於中觀宗,由決擇勝義之量及名言量道所興建立,無過可設,最極清淨,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可安立,當得定解。】(《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段文字宗喀巴要表示的是:中觀應成派也不認為名言上完全沒有。應成派中觀師如果說:「我沒有自己的宗見」時,其實就已經立了宗了,而他們的宗見就是:「我沒有自己的宗見」;因此如果一位應成派中觀師說:「我沒有自己的宗見」,這是自相矛盾的。
我們搭配前段,應成派立「勝義無,名言緣起」來看,只能說由於應成派不承認有真實勝義--菩提心存在,因緣不好又碰到宗喀巴這種假名善知識,且貪愛世間淫穢之道,導致一千多年來,只能以假亂真,以佛法名相來矇騙眾生,同墮淫欲法中,真是可憐憫者。但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知道:應成派所謂的自宗宗見,就是沒有自己的宗見;這樣不論是破小乘有部或經部,都只能說是同樣未證悟者間的戲論言說;然而如果以如此宗見要破大乘唯識宗,則會處處敗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而這裡我們就有所質疑:難道宗喀巴由勝義量及名言量所建立的生死涅槃,也只是文字說說的而已嗎?
我們再來看誰是真正的惡言論者,從上面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應成派尊奉的祖師宗喀巴自語顛倒而不知,像這邊說:「須許通達全無塵,許勝義中有及許名言緣起之義。」也就是說應成派安立的宗是勝義無、名言緣起。而在《廣論》卷20則說:【若觀真義時無,即勝義無之義,凡中觀師全無受許勝義有者,非應成派殊勝法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是說中觀師如果完全不承許勝義有的話,就不是應成派殊勝法,而認為勝義不是沒有。然而在《廣論》卷21又說:【然總許諸法勝義有性諸實事師,及於名言許彼諸法有自相性自續諸師,皆是敵者。中觀自續,雖亦名為無自性師,然此論中為刪繁故,言無性師當知是說應成派師,言有性師當知是說實事諸師及自續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1)這是說中觀自續派以及其他說有自性諸派,都是應成派的敵方,只有應成派諸師是無自性師;因此在這裡,應成派是認為「勝義、名言皆無自性」。
各位菩薩!您是不是也被應成派的理論搞混了,一下子說勝義有、一下子說勝義無,到底是有、還是無,這樣叫隨學者如何修學,修到最後到底是有還是無?因此宗喀巴說「安立勝義無,名言緣起」,是在於破那些「勝義有、名言無」等諸惡言論者,看來宗喀巴才是應該被破的惡言論者。
各位菩薩!經由以上說明,您認為應成派破小乘有部與經部、以及大乘唯識宗,到底有沒有道理?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但是千餘年來,偽中觀應成派就是以他們這種「不立宗,專破他宗」的手法來辯倒他宗,而自以為自宗之法最殊勝。真的不能相信偽中觀所說的密法內容,更不能去跟隨修學;它既不是佛法,更不能讓人解脫三界生死,只會更沉淪於欲界中。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
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79-a17_118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17集 不立宗的中觀應成派(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今天我們接續上次的主題來探討:沒有宗旨的偽中觀應成派。宗喀巴在《廣論》中舉出應成派不立宗的五個理由,我們來看看有沒有道理。
第一、在《廣論》卷20474頁說:【觀真實時以不許無自性宗,謂不立自續宗之義者,為以理智觀有無自性,不能立宗,故不許彼宗耶?抑以觀真實時故為因,不許彼宗耶?】(《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裡宗喀巴說:「觀察真實義時,不承認像自續派立無自性為宗旨,是因為以正理觀察無自性時,由於無自性的緣故才說不能立宗呢?還是觀察真實義時,一切法空是因,才不許自續派所立之宗呢?」接著宗喀巴自己回答說:【如初說者,若以理智不能成立無性宗義,則以理智亦不能破有性宗義,因相等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宗喀巴主要的是要破有性宗義,他說:「如果立無自性為宗旨的,就不能破有自性為宗旨,有宗旨就是因相一樣的緣故。」這裡中觀派說觀察勝義真實,從字面上來看他們也承認勝義真實,可是他們認為的真實卻是一切法空無自性,因此就要問到底勝義法的體性是無自性呢?還是無自性法就是勝義法?如果是勝義法的體性是無自性,那麼無自性就是勝義法所顯現出來的體性,必定要依於勝義的有法才能說法無自性,顯然這個勝義法必定是真實有的法,才能說勝義法無自性,因此如果偽中觀同樣是依於真實的有法而立勝義無自性,那麼宗喀巴破唯識宗所說的勝義有,就沒有道理。
或者是第二種情況,無自性法就是勝義法呢?各位菩薩!我們都知道這個無自性法本身只是一個名相,是用來指稱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勝義法,而這個法是無自性的法,並不是形容「法的現象」;實際上我們觀察三界內、外一切法,是找不到一個是真實存在的「無自性法」,所能找到的只是用來形容法的現象的名言施設而已。譬如我們說涅槃,涅槃也是在說明如來藏獨住而不出生五陰十八界等法的境界,並不是如來藏本身;如果否定如來藏,就沒有涅槃可說,因此說涅槃也是一個施設法。由此可知偽中觀派說「無自性就是勝義法」,那只是偽中觀派自己想像而發明出來的道理。所以,由這一點的理由來看,無論自續派以無自性來立宗或不立宗,都不能成立。
再說,應成派認為觀勝義真實有,就可以破以無自性為宗旨的自續派,然而所謂的無自性也只是世間法所顯現的現象,本身並非實體法,既然不是實體法,那麼自續派立為宗旨就沒有道理,而應成派破自續派也沒有意義。另外應成派則不敢承認自己以無自性為宗旨,因此只會說「勝義是無自性」,卻不立無自性為宗旨。就如宗喀巴所說:「若以理智不能成立無性宗義,則以理智亦不能破有性宗義,因相等故。」意思就是:既然成立無性宗義不能破有性宗義,就不需要立無性宗義了,立了只是多此一舉。但問題是,在因明上如果不立無自性為宗義,就不能破有自性的宗義了。而應成派不立宗義,如何可以破他宗?又如何可以說應成?
再說經論裡或唯識宗,所說的勝義真實有都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雙具空性與有性,是真實的勝義有自性法,有能生萬法的自體性,不是虛妄唯識、唯名無實的名言施設法。反之,偽中觀派的勝義真實指的又是何種法呢?從來不見偽中觀派有哪個人,能夠指出他們所說的勝義真實法是什麼法;可是如果探究起來,其實所說的都是妄想意識細心具有空性而當作是勝義真實法。意識細心不論多細 ,終歸還是得要意根、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因緣所生法,意識細心的空是指意識心會生滅,並不是永恆存在的心,且又是由如來藏藉著意根等等緣才出生的緣起性空之法,所說的是意識心空相而無本然存在的自性,但不妨因為如來藏含藏著意識心的種子,及其相應的心所法而可以日日生起,又夜夜斷滅,其實根本就是生滅無常的法。偽中觀以這樣生滅無常的意識心,乃至意識細心當作真實的勝義有法,是硬將鍍金當黃金,還到處叫賣,惟恐天下人不知他們的落處,真是可憐憫者。
接下來看第二點:宗喀巴所說不立宗的理由。《廣論》474頁:【若謂觀察真實義時,亦不能破有性宗義,極不應理。前說以諸正理觀察破他宗故,無觀察心不能破他宗故。若不爾者,何須別說自宗無立,即破他宗亦不許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裡宗喀巴說:「如果觀察真實義只是觀察一切法空無絲毫自性,這是不能破有自性宗義,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如之前所說,要破他宗是以正理來破,不是以自家宗旨來破,所以沒有正理觀察心是不能破他宗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又何必特別強調說不立自宗,如是立了自宗也不能破他宗。」明顯可見宗喀巴的意思是:只要承許有一法空無自性,這樣就可以破除自續派的有自性的宗旨,當然也可以破唯識宗的勝義有。因此偽中觀應成派就是以「不立宗」的手法來「破他宗」,破了之後他們的宗旨就成立了。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這裡所說的正理觀察是什麼?就是以正確的道理來作觀察。而宗喀巴所說的「正理觀察」,意思是要以真實義作觀察。真實義是正理並沒有錯,但是宗喀巴解釋真實義卻說是「無自性」,那樣就錯了;因為宗喀巴認為觀察諸法是否無自性,就是正理觀察。然而無自性是在描述諸法的體性,因此一定是先要有一個法存在才能描述,當然就必須依附於「法」才能說「法無自性」,如果無自性不是依附於有法,那麼無自性就不能存在了。因此如果沒有根本法,而說法無自性,這只是空談,就像花漂亮要依附於花才有,沒有花就沒有花漂亮可說。
再說從應成派的角度來看,會認為說:一切的萬事萬法都是無自性;也就是說經由觀察有無自性的正理,去觀察、抉擇之後,是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真實的境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偽中觀應成派對於法的安立,由於沒有能力找到一個真實的境界,就沒有辦法從法的自性或自相來確定法的真實,因此就以名言有來安立。而其所說的名言有須符合三個條件,如《廣論》卷19
【此於名言許有許無,為從何門而安立耶?謂若有一於名言識是所共許,如所許義,餘名言量無能違害,及能如理觀察真實或有無自性,以此正理亦無違害,則於名言許彼為有,與此相違,即許為無。】(《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這是說偽中觀應成派的論師安立諸法時,是以什麼樣的方法來作安立的呢?既然諸法在尋求之後,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真實的本質,甚至所謂的「量」並不是對境界上有自相的這一分而生起正量的話,那法是如何來安立的呢?宗喀巴的回答說:「在名言當中如何來判斷這一法是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呢?它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這個法是名言識所共許的;第二、如同大家所共許的內涵,其他名言識是不能違害這個名言識所立的法;第三、這個名言識所立的法,可以如理觀察該法是否具有真實性或有沒有自性,而且這個法不能被理智所違害。如果符合這三個條件全部,那麼就承許這個法是有法,是名言有量,否則就是不存在的無法。
這裡說到「名言識」,什麼是名言識?在《廣論》卷19中說:【其名言識, 謂任於何法,唯如所顯隨順而轉,不更觀察其所現義,為唯於心如是現耶?抑為彼義實如是耶?名不思擇真實義識,非是一切全無觀察。】(《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這意思是說:對於任何顯現的法,隨著這所顯現的法而運轉的識,就叫作名言識。而這個名言識不會去觀察這個法是如何顯現的,這個境到底是不是有自性存在、或者是有真實存在?不會去作這方面的思擇、不會作這方面的觀察,雖然如此,但也不是說名言識沒有觀察作用。
這裡可以看出來,應成派是在沒有真實法下而作觀察,所觀察的一切法當然都是不真實;也由於這些所觀察的法都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都是緣生性空;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緣起性空之法,而緣生性空都是生滅法,當然都沒有自性。但是能有緣生性空這些法存在,也是要有真實的因存在才能有,而偽中觀應成派不承認有真實心如來藏阿賴耶識,他們的無自性也只是在世俗有量的名言諸法上來說,都不具勝義的自性,也都只是名言施設的有量之法,只是戲論空談,毫無意義。為何如此說?因為有法必定是量成的法,或者說世俗有量、或者說勝義無量都是有法。而勝義法是無生滅的無量有法,故無生滅的有法必定有其自性,所以世俗無常生滅的法才說之為無自性。由此可知,偽中觀應成派所說的正理觀察,以世俗無自性的有量法是不能破勝義有自性無量的法。由以上說明,各位菩薩就知道宗喀巴所說:「若謂觀察真實義時,亦不能破有性宗義,極不應理。」這樣的說法才是極不應理。
第三點:【若許應成破他宗者,則破有性即立無性,如前迴諍本釋論說,於此更無第三聚故。若不爾者,則翻說云,是立無性非破有性,有何答難,若謂決斷無性定遮有性,則遮有性定成無性,理相等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一點宗喀巴是說:「如果承認應成派破他宗的有自性宗旨,破了他宗之後,自宗的無自性自然就成立了,是不需要先立無自性再去破有自性,如同《迴諍論釋》所說,有宗是錯誤,無宗就是正確,沒有第三種。如果不是這樣,反而會被人家說,只是立了無自性宗,而不破有自性宗。因此必須確定無自性宗能破有自性,破了有自性,無自性必定能夠成立,道理相同。」以上就是宗喀巴所說的意思。
各位菩薩!宗喀巴如此說到底有沒有道理?其實這是沒道理的。譬如以眼識來說,以正理觀察眼識是因緣所生,是無常的法,故說眼識無自性。但是我們每個人現前都可以觀察到眼識有能見之性,這個能見之性就是眼識的自性,因此同樣的以正理觀察,眼識還是有其自性。各位菩薩想想看:難道說應成派破除了眼識的有自性,那眼識就沒有能見的自性了嗎?當然不會這樣。如果眼識沒有能見的自性則不能見物,那麼眾生具有眼識不就是多餘的了;因此宗喀巴所說:「若謂決斷無性定遮有性,則遮有性定成無性,理相等故。」是不如理的。因為世俗法其自性的有與無是一體的兩面,絕對不是說:「無性定遮有性,遮有性定成無性。」否則,不是落於常見一邊,就是落於斷滅見一邊了。而勝義法必定如《解深密經》 佛陀對勝義生菩薩所說的:【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經中 佛陀是依於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而說勝義無自性性,若非如此,光是說勝義無自性,就會成為無因論的斷滅見。
第四點:【若謂是觀真實義時,故不可立無性等宗,更當宣說其中因相 ,若謂觀真義時,有所立者即勝義有,故不應許,此不應理。……若立彼時,亦定須許能觀之人,觀察之理,所觀之事,與誰同觀之敵者等。爾時所有,何須一切皆勝義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點宗喀巴是說:「假如有人認為觀察真實義時,不立有或無自性宗旨,應當說出其因由,如果只認為有立宗旨就說是勝義有,就否認他,那是不對的。」宗喀巴接著答說:「觀察真實義時,必定有能觀的自己、觀察的道理、所觀的事相及所要破的對方等,如是觀察,又何必一切都歸於勝義有自性呢。」
各位菩薩!觀察真實義應該如何來觀察呢?必須以般若智慧作觀察,依據已經證得的真實中道心,由此在心中生起了正確道理,才能觀察真實理中的一切事;而能觀之人、觀察之理、所觀之事與同觀之敵者,都是真理中的一切事。因此要觀察真實義的先決條件,必須先證得真實,證得了真實才有般若智慧的生起,有了般若智慧以後才有能力觀察真實義理,這樣的觀察才叫作觀察真實義。如果尚未證得真實而說要觀察真實義,那就是緣木求魚;這時只能用世間法的智慧來作觀察,觀察的結果也不過是世俗法的緣起性空而已,絕對達不到勝義真實的觀察結果。因此如果證得真實之後,就有能力轉依真實之理而作觀察,從此曉得勝義真實的體性無量無邊,而此勝義真實本體清淨無染卻能生出世間一切萬法。
然而宗喀巴說:「若立彼時,亦定須許能觀之人、觀察之理、所觀之事,與誰同觀之敵者等。」這句話說的倒沒有錯;在觀察勝義真實時,一定有能觀的自己、觀察所依的道理、所觀察的事相,以及同觀之對立的敵方。但是,如果能觀之人並沒有證得真實,則其能觀的道理必定只是世間無常生滅之法,所觀的事相必定是只能片面地觀察世間法無自性,是觀察不到已證真實的對方所觀察的勝義真實。所以觀察真實義時,能觀的人必須是證得真實的人,才能以真實義的道理來作觀察,有真實義的道理來作觀察才能觀察勝義真實的體性無量無邊;同時也能觀察真實法所生的世俗法生滅無常--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而說之為無自性;然而又能現見世俗法有各自的世間體性,能讓眾生於世間生活無礙。這樣觀察才是觀察勝義真實自性與世俗非有自性、非無自性的中道觀。因此宗喀巴說:「爾時所有,何須一切皆勝義有?」這就是沒有證得真實,也就證明了宗喀巴完全沒有能力觀察勝義真實了。
第五點:【又若立云,觀真實時無所受許,名言有許,亦不應理。其觀真實時,非於勝義,須於名言,此相違故。又若觀真義時無,即勝義無之義,凡中觀師全無受許勝義有者,非應成派殊勝法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宗喀巴說:「有人說:應成派觀察真實時什麼都不承認,只承認有名言,這也沒有道理。觀察真實時不是用勝義觀察而是用名言觀察,否則和正理相違。又假如觀察真實義無自性,就說是勝義無的意思,如果中觀師完全不承認勝義有者,就不是應成派的殊勝法了。」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偽中觀應成派是主張勝義無、名言有,但是從這段所引文句中,宗喀巴卻又說:「又若觀真義時無,即勝義無之義」就是說:觀察真實時還是有,而這個「有」就是「無自性」,所以觀察真實時是受許無自性。然而以宗喀巴智力所及的程度,最多也只能觀察世俗名言,而所觀察到的世俗名言也只能知其無自性的一面,卻不能了知其有自性的另一面;而他更不可能觀察真實義,因為他未證真實的緣故。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宗喀巴只憑著自己意識的虛幻妄想,想像建立自己所認知的勝義法,乃至更作種種不實的戲論觀察,因此認為勝義法也是緣起性空、也是無常生滅,故說之為無自性。但是宗喀巴又怕別人說他認為的勝義無自性就是無法,因此接著又說:「凡中觀師全無受許勝義有者」意思是說:如果中觀師完全不承認勝義有的話,就不是應成派的殊勝法。因此可以確認:宗喀巴的勝義有就是無自性。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宗喀巴的混亂與無明,在短短的一段論述中,前後自相矛盾,前面說勝義無自性,後面改口說勝義是有法,無自性就是勝義法。像宗喀巴這樣自己所說前後邏輯顛倒,不知所云,還真叫人摸不著頭緒,不知道他到底是主張勝義有,還是主張勝義無。
各位菩薩!從這兩集的說明,我們已經知道,偽中觀應成派與自續派同樣都不許勝義有,也知道應成派不立自宗,不論在勝義法或世俗法的論辯上,都沒有自己的主張、沒有自己的宗見,只以駁倒他人所立宗旨來成立自宗,而說如是應成;這其實只是一種詭辯的手法,說穿了就是唬人、騙人的把戲,並不值得跟隨修學。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75-a17_117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16集 不立宗的中觀應成派(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正覺同修會這個主題主要是以徐正雄居士所著《廣論之平議》這本書為藍本來論述,您可以請閱這本書,以瞭解《廣論》更詳細的外道法本質。一般來說,在世間上,一個企業有它成立的目標,而每一所學校也有它創校的目的,再說一般宗教也都會有它成為一個教派的教義宗旨。可是在佛門中,卻有一個很有名的宗派,是沒有自己的宗旨,又專門以沒有宗旨的宗旨在破他宗的,您應該可以猜到,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宗派是哪一個宗派了,就是沒有宗旨的偽中觀應成派。
今天要討論的是,不立宗的西藏密宗應成派,我們先說明一下宗旨的意思,宗旨是宗義主旨、或者是中心主旨。而佛教的宗旨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唐代三藏法師 玄奘菩薩所立的「真唯識量」。也可以說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法都由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有,而七轉識則匯歸於第八識如來藏。佛教就是要教導眾生親證生命本源—萬法根源—如來藏心,繼而修學圓滿,證驗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因此佛教的一切知見、修行內涵乃至果證都不離如來藏,最後希望眾生都能成佛。對於一個沒有宗旨的教派,跟著信奉修學,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由於他們可能理論不對、或者行門偏差,或者二者都不對,導致修學得不到其所說的成果。又因為偏離正確佛法,要得到佛法上的修行成果也就不可能,不要說成就佛地功德,連出離三界生死都作不到,甚至連斷我見都是奢望;浪費此世寶貴生命,還可能因為被錯誤知見誤導,遺害未來世、或者造作惡業而下墮三塗,不可不慎。
再說,為何說是偽中觀?偽中觀顧名思義是假的、虛偽的,不是真實的中觀。那麼真正的中觀是什麼呢?平實導師在《狂密與真密》書中曾說過:「中觀即是觀察第八識之中道性之觀行,不可外於第八識之中道性,而有任何中道性可以觀行也;一切中道性之觀行,皆是直接或間接從第八識心而現、而有故,不可外於第八識而有中道之觀行也。」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第八識才具有中道性,前六識乃至第七識末那識,都不具中道性。因為前六識是因緣生滅的法,在眠熟、昏迷、正死位及無想定,乃至滅盡定等無心位中,是會斷滅而復現;命終投胎後則是一世的六識永滅,而第七識意根,雖然我們每一世命終時不會滅,在二乘聖人入無餘涅槃也會滅。所以會生、會滅的前七識,就不是中道性的心,如 龍樹菩薩《中論》開宗明義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論)卷1這就是在說明不落二邊的第八識如來藏,除了過去無生、未來永不滅而說不生不滅外,也是不常不斷的。因為第八識所含藏種子,雖然可以經由修行而轉染成淨,但心體永無變異、永不壞滅,而第八識與其所生的前七識諸法,則是不一不異;七轉識由第八識所生,不能離第八識而存在運作,但是第八識可以獨住無餘涅槃中,又第八識本來常住涅槃界中,永無動亂,故不來不出。然而是否能有中道的觀行,前提是要能覺能知的六識心先證得中道性的如來藏,才能藉由行住坐臥四威儀來觀察第八識與其所生前七識和合運作,所顯示出來的種種中道體性。也就是現觀第八識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不落兩邊的中道性。
因此說不能外於第八識而說中觀,外於第八識就沒有中道性可以觀察到,也就不成其為中觀了。說明到這裡,相信各位菩薩已經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觀了,而對偽中觀也有概念了。偽中觀就是否定第八識如來藏,不相信如來藏真實存在,純以覺知心在心裡面想像「我不執有、不執無,不說有性、不說無性」,這樣就是不落二邊;這樣其實是在自我催眠,就像一個人用黑布把眼睛矇起來而說什麼都沒有看到,就是什麼都不存在一樣。實際上偽中觀應成派,沒有中道性可以觀察到,卻又以一切法緣起性空,並以會斷滅的意識心為連貫三世的主體識,殊不知意識不但不能連貫三世,更是要藉第七識末那與法塵,甚至前五根及五塵等緣才能現起的心;而要意識觀察自己具有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等等體性,套句俗話說,要等到太陽從西邊昇起來才觀察得到,結論是根本不可能。雖然說不可能,偽中觀應成派就是以一切法因緣生滅的緣起性空現象當作真實法性,完全否定有第七識、第八識的存在,這樣子在捨報時眼識等六識滅盡,或二乘聖者入無餘涅槃時十八界皆滅,將成斷滅空;本質無異斷見外道。而偽中觀又怕別人說他們這樣是斷滅空,在找不到實相本際如來藏,而且也不相信有第七、八識時,只好施設一個意識細心、極細心,說這個心是三世主體識,將這意識細心當作結生相續識,想像意識細心可以由前世來、也可以往生到未來世去,這又是不折不扣的常見論者,因此中觀應成派具足常見與斷見,只能稱之為偽中觀。
再說應成派以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及意識細心為實相法,是永遠都不可能有中道觀的;因為如前所說,意識心並非中道性的心,而一切法空是說蘊處界等一切法是空相之法、是因緣生滅的,這些蘊處界法會因為眾緣的壞散而滅失;而且蘊處界一切法,是由空性心如來藏藉諸緣所現起,所以蘊處界諸法沒有真實的自體性,其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因此說一切法空時,是有一個所依心真實存在,才能藉眾緣而出生一切法,最後也因為眾緣壞散而歸於空無,而說緣起性空;但是這個所依的空性心真實存在,是不壞不滅的。而假中觀應成派,既然以緣起性空為實相,那麼他們只能觀察到蘊處界等緣起諸法,及其所顯現的現象,最後都會歸於空無;既是由無而有,再由有而無,這就是生滅變異的法,就不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的法了。由此可以知道假中觀應成派,所謂的中觀其實是欺騙自己、欺瞞眾生的無因論中觀,不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存在;如此是永遠也不可能有中道的觀行,永遠只能以意識想像中道,除非應成派願意回歸正法,承認如來藏確實存在,不是他們承許時才有的虛妄識,將來才有可能有因緣證得如來藏,而有能力觀察如來藏的中道性,才可以說是般若中觀,否則就是偽中觀、假中觀。
接下來看應成派不立宗,在因明論辯中如果要評破他人的理論是不成立的,必須自己先立一個宗旨,以這個宗旨來確定自己的主張或立場,同時要有立宗的立論依據來支持為何立這個宗旨,再以種種正面或反面的譬喻來證明,讓人信服為何自己所立的這個宗旨是正確的。這就是所謂的三支論式。既然要先立自宗才能破他宗,應成派所立的宗旨是什麼呢?為什麼稱為應成?又是如何來評破他宗的?
我們先看 窺基菩薩曾說過:【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求因明者,為破邪論,安立正道。】(因明入正理論疏)卷1可知菩薩求法時,應該從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等五明中求。而為了破除邪論以及安立正道,應該學習因明;因此學習因明,除了破除邪論,安立正道,還可以藉此建立、提昇正確知見,不被錯誤知見所誤,並能夠導正別人錯誤或偏差的知見。但是這個前提是先要有內明,否則就會落入意識情解,而只有論辯技巧,並不能發起般若智慧,因此偽中觀應成派否定如來藏,純以因明論辯技巧來破他宗、並立自宗,實際上是不能破除邪論,安立正道而利益他人,以下為大家概略說明。
在《廣論》471頁宗喀巴說:【因於敵者量成不成,立者不知,以彼無樂,俱非立者二量成故。自亦不知因是量成,自雖決斷是量所成,亦有欺誑。故無雙方量成之因,就許為量。量雖未成,然就所許,破亦應理。】(《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段文字達賴喇嘛的解釋是說:「形成三相的因不論是立、敵二方,都無法由量來成立,立者無法由現量或比量來瞭解,敵者對於立者,所立的正因量成不成立,因此正因形成時,宗法不一定要立、敵雙方都成立,因為正因無法以量來成立,所以只要承許就可以了。」而承許的意思,達賴舉例說:「立者破敵者時,舉出聲音有法,應非常,有為法故。因三相中如聲音是有為法,只要敵者和立者兩者承許就可以了,不需要由量來成立。」從達賴的說明中可以知道,偽中觀應成派是不管量成不成,只要立、敵雙方都承許正因就好了,不必是事實現量可以觀察了知的,也不必是比量可以推測出來的;而所謂承許是說,世俗上大家都這麼認同,因此當他們在論辯的時候,應成派只要說別人的主張不成立,指稱別人的立論有過失,否定別人的宗旨,而說自己沒有這種過失,就說如是應成;這樣就是破了別人的立論,也是立了自宗。這樣簡單的說明相信大家就知道應成派所謂的宗旨,就是「不立自宗而破他宗,以破他宗來成立自宗」,所以說是沒有宗旨的應成派。
所謂量成,又稱為正量成立,是說在如來藏真實存在的這個正量,正確事實的前提下,如來藏所出生的蘊處界諸法稱為「有量量成」,也稱為「名言量」。反之蘊處界諸法如果滅了,就說「沒有量」,或稱為「名言量不成」,因此,量成不成是要依於如來藏存在的正量下,才有所謂蘊處界諸法的量成或量不成;如果離開或否定如來藏真實存在,那麼所有蘊處界就沒有量成或不成可說。因此宗喀巴說:「因於敵者量成不成,立者不知。」如果要評破他宗,連對方的量成或不成都不清楚,又如何能隨著自己的意樂,來破他宗呢?況且我們要破的對象,一定是非量才需要破,如果證實對方所立是量成,那就不需要破了,因為要破也是破不了的。譬如經論中所說的勝義諦之涅槃法是「無量量成」,瓶等法是世俗的「有量量成」,都是極成共許之法,極成能別。也就是說,勝義諦的涅槃法真實可證、又是萬法根源,故是無量量成;瓶等是世俗存在,可以觀察到的法,則是有量的量成;這二者是論主與敵對雙方都認可,沒有異議的極成有法,也就是至極成就而存在的法。而極成有法有其差別性存在,所以是極成能別。例如:立瓶是無常宗旨,瓶是大家都認可,也確實存在的世俗法,是極成有法;而無常是極成能別,因為瓶是所作法、是生滅法,本無今有,未來也會毀壞的法,也是大家認可沒有異議的;因此這個立宗是極成,是成立的。因此說要破他宗,必定是他宗所立非量,而己宗是極成共許之法,才可以依理評破他宗而顯己宗之正理,又可導正而利益他人。
又「自亦不知因是量成,自雖決斷是量所成,亦有欺誑。」達賴解釋說:「正因無法以量來成立。」達賴這種說法,是不懂真實正量的人才會這樣說的,如果證得如來藏的人,依於如來藏空性,知道如來藏是一切諸法的正因,由如來藏來立量,決定是正量,也決定能堪忍正理觀察。而沒有證得空性如來藏的宗喀巴,才會「自亦不知因是量成」,而有「自雖決斷是量所成,亦有欺誑」的情況,以至於有定中修如虛空之空性,錯把空性當作一切法空,如同虛空,又錯把空相當作空性,如此認知的空性必定是非量,而如此認知的空性才是要破除的。應成派這種沒有宗旨的因明論辯方式,好比我們說:學生的本分就是於課業上用功,而有一位從來都不用功的學生,當別人提出來說學生應該用功,不用功是不對的主張時,他卻和別人爭辯說,他從來就不用功所以他沒有錯。應成派「不立宗,破他宗」就是這樣,凡有論辯都說別人不對,而應成派自己沒有這樣立宗,所以沒有過失。如果對手是沒有學過因明論辯法的人,就很容易被他們的手法給騙了而辯輸;可是一旦有懂得因明學,再加上有道種智的菩薩出世,他們這招就無效了。 平實導師對他們的邪謬教理的剖析破斥就是如此,他們對 平實導師的評論,完全沒有回應的能力。
而西藏中觀學派中除了應成派之外,還有一個自續派,二者雖然在立宗上有所不同,探究起來其實是一樣,都沒有真實宗旨。像《廣論》卷20471頁說:「此說若用量成三相是自續派,畢竟唯用他許三相是應成派。」(《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是說自續派因的三相,都要有量才能成立,而應成派則不須量成,只要用世間共許就能成立因的三相。這是因為自續派立「勝義無自性」為宗旨,如果以其所立的宗旨來說,必須是量成,而就其因相來說就必須是遍是宗法性,如此自續派才可以成立自宗;然而勝義無自性量成,根本上是要有一個真實法存在,才能說是勝義無自性,可是自續派勝義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代表的意義是有生有滅的,既然自續派所認知的勝義法是建立在生滅的有為法,就不可以稱之為「勝義」。所以中觀自續派本質上還是不承認勝義法是真實有法,因此其所立宗旨當然是量不成,在這樣不真實、量不成的假勝義法之下,中觀自續派卻建立為宗旨,根本就不符合所立宗旨的意義了。實際上應成派對自續派的「勝義無,名言有」也加以評破,由此可以說,如果自續派相信有阿賴耶識存在,而且不主張勝義無自性,這樣子來說世俗名言有量量成,那麼所立的量成三相,就不會被同為假中觀的應成派所破。
更進一步來看,中觀應成派,雖然不立「勝義無自性」為宗旨,只是名字上不說宗旨,而其主張其實與自續派還是沒有兩樣。為何這麼說?因為應成派主張緣起有自性空,而自性空的法當然是非量,但又說是緣起有,而緣起有就是名言有量;如此應成派諸師,不依阿賴耶識而說名言非量或有量,都是自語相違的戲論言說。因此宗喀巴只好利用評破他宗所立的錯誤宗旨,然後說他自己說的才對,至於為什麼對,答案是不必立宗就對,這就是應成派自己沒有真實量以成為宗旨的結果,如《廣論》卷20472頁說:【自己無所立宗唯破他宗,雖有所欲亦無所宗。又自無宗,是就觀察勝義之時,謂不立宗無自性等,非說一切全無所許。故於觀察勝義之時,若許無性為所成立,而於自宗成立無性是自續派,若自無許唯破他欲是應成派。】(《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裡宗喀巴的意思是說,只要破他宗,自己不必建立宗旨,雖然想要建立宗旨,也沒有什麼宗旨可立,所謂不立自宗的宗旨,就是說於觀察勝義的時候了知勝義法是無自性所成立,既然無自性就沒有什麼宗旨可立了。但也不是說不立宗旨,就什麼法都不承認了,因此在觀察勝義的時候,立無自性為宗旨的是自續派;不立無自性為宗旨,而認為勝義是無自性,專門破他宗的就是應成派。這就是應成派不立自宗的荒謬妄想。
再說自續派與應成派所立的因相,都是以世俗生滅法為範圍;如上所說,自續派以世俗名言有量作為證明勝義無自性,而無自性本來就是世俗法的體性,因此自續派所說的勝義法,還是脫離不了世俗法。另外應成派同樣是以世俗法當作勝義法,因為應成派說「緣起有,自性空」,而緣起性空不離蘊處界,如此應成派與自續二派,同樣以無自性且有生滅的世俗法當作勝義法,都是假勝義;是名符其實的勝義無自性,完全沒有恆常存在的自性的假勝義。
由以上說明可以瞭解,偽中觀應成派不立宗專破他宗的原由,是應成派本身沒有一個可以依憑的真實法,因此只能就現象界法的因緣生滅性來說勝義,所說就都不及第一義諦。又由於不立宗、又要顯示超勝於他宗,就用因明論辯法來屈服他人,而它的因明論辯又不具立宗的實質,純粹以詭辯方式,指責他宗所立宗錯誤而說如是應成,當有宗教具通的大善知識出世時,他們的把戲就無法玩下去了。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71-a17_116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118 阿含經中諸法無我的顯說與隱說(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談到了應該要以正確的智慧來如實地觀行,才能夠避免被受陰的境界所拘束。除了受陰以外,還有一些人是誤計「能知能覺」為真實我,這樣仍然有大過失;因為這樣的認知是墮入「想陰」當中,修行再怎麼久還是我見未斷的凡夫。各位觀眾!如果您想要真的斷除我見、三縛結,成為實證初果解脫的佛弟子,對於古今凡夫大師們誤會五陰的情況都應該要加以了知,才不會像他們一樣墮於我見當中,這樣子取證初果才不會遙遙無期。
近百年以來,中國的禪宗常常有大法師、大居士,錯把想陰誤計為常住不壞的真我;他們常常把意識覺知心一念不生的狀態當作是開悟,落入意識境界當中。譬如,有一位法師錯把識陰的自性功能認作是真如佛性,所以常常這樣說:「師父在上面說法的一念心,諸位在下面聽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又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的心,就是真如佛性。」像這樣子,其實是墮入識陰或者墮入識陰的自性當中,以識陰為恆常真實我的人,當然仍舊是未斷我見的凡夫。誤將識陰的自性當作真實常住我的人,有時候也會說:「能知、能覺、靈明覺了的能見、能聞……乃至能覺、能知之性,即是佛性。」但是,見聞覺知等能力都屬於識陰六識的功能,在《楞嚴經》中,佛說這些功能「非自然生、非因緣生」,乃是由如來藏自然而然地藉因緣而出生的,所以只是如來藏所生的緣生法,緣生則必緣滅,絕非常住法。既然能見、能聞……乃至能知、能覺等等的自性,都不是常住不滅的真實我,那麼以這樣為真實法的人,當然就是自性見,他們所傳的都是自性見外道法。
但是,一般凡夫眾生都對識陰執著不捨無法否定,當然不可能滅除識陰。至於佛門中的老修行者,雖然已經滅除對色、受、想、行四陰的執著,也知道應該要滅除識陰的執著以成就解脫道的初果乃至阿羅漢果;可是,他們往往口中說願意否定、滅除識陰,卻往往將識陰的變相執著為常住、不壞的真實我,並且堅稱那些變相不是識陰自身或是識陰的自性。其實這樣子還是落在我見上,這種心口不一的人,與解脫道的證境無法相應,也無法斷除我見以及三縛結;所以,相較比起其他的四陰,識陰我執的滅除是更為重要的。總而言之,五陰自身尚且是無常、沒有真實常住的我性,那麼藉著五陰輾轉出生的萬法,當然更不可能有常住的我性。所以二乘解脫道的諸法無我,不只是五陰無我而已,還包括藉著五陰輾轉出生的萬法,這個才是真正的解脫道,真正的阿含道,真正的南傳聲聞佛法的正義。
各位菩薩!您如果想要確實斷除我見、滅除三縛結,那麼應該要親自對所有六識的功能詳細加以現觀,這樣才能夠自我確定所有了知(這個了知包括能見之性、能聞之性……乃至能知能覺之性等等)確實都是識陰六識的自性,這樣才有機會斷除我見,並進而斷三縛結。如果各位您已經如實觀察,但心中仍有所疑惑,不肯確實斷除自性見的話,那麼這裡我們給您一個建議:在確實觀察識陰六識的自性以後,再詳細觀察六識心,除了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六塵的自性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自性呢?而其他的各種自性,是否都附屬於這六種自性而存在呢?如果審慎觀察以後,確認六識除了這六種自性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自性了,而其他的貪、瞋、慢、疑這些等等心所法,又都是附屬於這個六種自性,那麼當然就可以確認這六種自性都是虛妄法。這樣確定以後,加上也有未到地定的定力,降伏了身心的攀緣,我見就可以斷除,三縛結也就可以跟著斷除了!這個時候的您,如果不能稱為初果人,那麼還有誰可以說是初果人呢?但是我們必須說,這裡還是有個前提,就是在觀行斷我見時,您必須具備有未到地定的定力,能夠有降伏身心攀緣的這樣的定力,這樣的心行才能夠跟所觀斷結的境界相應,不然觀行的結果只是乾慧,無法言行一致,就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仍然不能算是證得初果。
當您確實已經證初果後,那些大師們誰是已經斷除我見的?誰沒有斷除我見?您都可以從他們的著作、言語開示當中,可以確實照見沒有任何的懷疑,這個就是 佛陀以密意說的「於諸方大師不疑」的意思。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卻要再勸請您:請趕快迴心轉入大乘法中,千萬別在此世捨壽以後求生到欲界天中,千萬別學定性聲聞人,人天七次往返就取證無餘涅槃。因為您既然已經證實解脫道是確實可證的,對佛法已經有了清淨信,那麼何不進一步來求證無餘涅槃的本際,來確認無餘涅槃是不是斷滅境界呢?若您能夠迴心大乘,那麼將來親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也就是入胎識如來藏的時候,就能夠同時擁有阿羅漢所沒有的般若智慧!那從此可以生生世世不離人間、不離胎昧而常行菩薩行了,從此以後對於胎昧就可以沒有恐懼了。
以上經文所說的法義,只是徹底否定五陰的常住性、真實性,宣揚斷除五陰的粗淺法義而已,但是外道以及佛門中的凡夫們都已經無法了知了,何況是五陰以及五陰之所從來的法界實相——這個入胎識、本識?類似的法教在阿含諸經很多,可以瞭解到二乘道是偏在滅盡五陰的涅槃解脫上面來說的諸法無我教。但是在某些二乘經典當中,仍然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顯出大乘法,這個是因為二乘聖人聽聞大乘經典以後,因為不懂大乘實相法,只能記持有關解脫道的內容,所以在後來結集的時候,才會露出大乘法的身影;如果他們所聽聞的經典是純說二乘法的法義,就不會有大乘法義的身影存在。所以,當 佛陀純說二乘法義的時候,都是不宣說如來藏實相心真我的;如果在宣演二乘法時,偶而提到清淨識、涅槃心,也都只是純粹用來建立二乘法,讓二乘法不會墮入斷滅空罷了,都不會說到實證法界實相的方法與內容。
例如,對於「諸法無我」,佛陀在《中阿含經》卷54說:【復次,有六見處。云何為六?比丘者,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覺(也就是受陰),所有想(也就是想陰),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也就是覺、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也就是識陰及行陰)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也就是本識),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恒,不磨滅法;彼(也就是五陰)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這段經文比較難,我們接下來用白話解釋一下。那麼在解釋之前,諸位先有一個觀念:這裡所說的「彼」就是五陰,那「此」是指本識,依這樣的觀念來瞭解就比較容易懂。那我們用白話大概說明一下:【復次,有六種見處。是哪六種呢?身為比丘應該要知道,所有的色法(也就是色身以及五塵),不管是過去的色法、未來的色法、現在的色法,身內的色法或身外的色法,精細的色法或粗糙的色法,勝妙的色法或不勝妙的色法,近世的色法或遠世的色法;那些色法一切都不是真我能夠永遠擁有的,真我也不是那些色法所有的,那些色法也都不是真實常住的精神;像這樣子有智慧地觀行後,才能夠真實地了知色法。其次,對於所有的覺知及了知(也就是受陰和想陰),也應該確實觀見:「祂們不是真我所有,真我也不是祂們所有的;而色、受、想陰的我將來都會滅失,並且也會因為證得解脫而不再存在;那些受陰與想陰(也就是覺和想)一切都不是真我永遠擁有的,真我也不是受陰與想陰所永遠擁有的,而受陰及想陰也不是真實常住的精神。」像這樣子有智慧地觀行以後,就能夠真實地了知受陰和想陰。接著應該觀察所有這些我們所看見的:「譬如見聞識知(也就是識陰以及行陰)的所得與所觀,或是意識心所思念的一切法,或者從這一世到那一世,或是從那一世到這一世,那些行陰、識陰等法一切都不是真我所擁有的,真我也不是行陰、識陰所擁有的,行與識也都不是常住的真實精神。」像這樣有智慧地觀行,就可以真實了知識陰及行陰。換言之,在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所在之處,都要看見有個本識存在:這個本識才是常住的精神,是五陰世間的根源,祂才是真實常住的真我;這個真我將會在後世繼續存有,是常住的,是不變易的,是永恆而且是不會被磨滅毀壞的法;那些五陰諸法全都不是真我所永遠擁有的,真我也不是五陰所擁有的,五陰也不是真實的精神;像這樣子如實地智慧觀行之後,便可真實地了知五陰虛妄。】
這裡所說的「六見處」是《阿含經》中隱含大乘法的重要證據,除了對五陰虛妄無我的觀行五個見處以外,另外一個見處就是隱說有一個跟五陰不即不離的真我如來藏的存在。在《中阿含經》這個經典當中,「此」跟「彼」是相對來說的,「此」就是指我們前面說的常、恆的真我如來藏,「彼」就是指五陰。那我們再舉另外的《雜阿含經》卷2也是類似同樣的說法,《雜阿含經》這裡說:【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都在說明五陰不是真我。五陰由真我出生,所以又不異於真我;五陰與真我和合運作,但是五陰壞滅的時候,真我依然存在不壞而不滅,所以說不相在。
另外,在《阿含正義》1136頁到1142頁當中,平實導師舉出《中阿含經》卷54當中有關因緣法的觀行,這裡除了十二因緣流轉與還滅門的順逆觀行顯說之外,也有隱說第八識這個常住實相心的部分。這個十二因緣流轉的、還滅的順逆觀行,必須反覆不斷地觀行,才能夠證入涅槃;所以,世尊在這個經文當中,不斷反覆地對弟子細說推究十二因緣的順逆觀行。因為經文很長,所以我們以圖表來說明,請諸位看一下圖表。什麼是十二因緣流轉門以及還滅門的順逆觀行呢?以流轉門來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從緣「無明」有,次第觀行到故「老死」有,稱為順觀;如果從緣「老死」有,次第觀行到故「無明」有,稱為逆觀。以還滅門來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從「無明」滅「行」就滅,次第觀行到「老病死」滅,稱為順觀;如果想要老死滅,必須「生」要滅,次第觀行到無明滅,就稱為逆觀。
那麼在這裡我們還要說明一下,因為經文翻譯者他用字的差異,所以在十二因緣每一支的名稱,在不同的經文當中會略有所不同。本經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更樂、覺、愛、受、有、生、老死憂悲愁苦」;在別的經典當中十二支的次序是大家經常看到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愁苦」。在《中阿含經》卷54這個「六處」以及「更樂」,在別的經典當中翻譯為「六入」以及「觸」;在本經經文當中這個「覺」,是指感受上的「覺受」,在別的經典當中就翻譯為「受」;那麼在這個本經經文裡面的「受」,在別的經文當中是翻譯為「取」。換句話說,《中阿含經》經文的這個「受」應該是指「因喜愛而接受從之產生執取」的意思,所以這裡的受是「受取」,在翻譯經典的時候就用「受」來取代「取」,就譬如在有的經典當中,五受陰有時候翻成五取陰是一樣的意思。這個本經的經文在表面上,似乎是「六處、更樂、覺、愛、受」,跟其他的經典「六入、觸、受、愛、取」,這當中的「受」跟「愛」的次第看起來好像是相反的,但是這裡的受是指受取,所以意思上其實並沒有顛倒。
那麼,就是這樣的因果相續的連鎖關係,就有了大苦蘊的生起。十二因緣每一支的說明,在前面老師已經說過了,我們這裡簡單地略說還滅門的順觀:眾生只要滅掉對五陰虛妄、對法界實相的無知(也就是無明),便不會造作身口意等善惡業行;不造作身口意善惡業行的緣故,便沒有六識的業種;更進一步,因為沒有六識的業種為緣,就不會有名色的出生;沒有名色為緣,就沒有六處;沒有六處為緣,就不會觸到六塵;沒有六塵的接觸,就沒有覺受;沒有各種覺受為緣,就不會有渴愛;沒有渴愛為緣,就沒有受取;沒有受取為緣,就沒有三界有;沒有三界有為緣,就沒有生老病死。
時間的關係,我們先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77-a16_118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117 阿含經中諸法無我的顯說與隱說(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講到古時候有一些法師,或是今時有一些法師、居士等的言論,其實都是誤會佛法以後的戲論,並不是真正的佛法教義;所以,他們的論著怎麼可能可以來取作為佛法有所演變的證據呢!在古時候誤會三乘佛法的凡夫法師們,因為他們很懂得攀緣還有寫論來造勢,所以在當代很有名氣,但是他們所說的法義根本就不是佛法;所謂佛法有所演變的原因,也都是因為他們自己妄加解釋解脫道,並且以解脫道來取代大乘佛法。那麼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個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對於五陰的內容沒有如實的瞭解以及現觀,不知道五陰的一一法都是虛妄法,因此錯誤地將五陰中的某一法(譬如意識細心)建立為常住的真實法。
這種誤會佛法的情況,在 佛陀宣演佛法的初期,就已經普遍存在著,一直到 佛陀弘法大概十年以後,就開始有了明顯的改變。在佛世的時候,這種誤會佛法的情形有經文作為證明,在《佛開解梵志阿拔經》中說:【心識為行,行受名色,但因緣寄託,生母腹中。更相憂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轉,皆不自識。宿命善者,復生為人,則富貴長壽;其不善者,則苦短命,各由本業。】首先要注意的,這裡所說的「心識為行」的「心識」,在二乘法中說為心、意、識,都是指三世的意識——也就是第六意識。接著我們先以白話的方式語譯一下:「在過去心、現在識的運作過程,也就是十二因緣法的行支。由於過去心、現在識在種種行的熏習下成為習慣而不願使自己滅失,所以眾生就一定會入於母胎而領受此世以及未來世的名色,這些都只是假借種種因緣而有所寄託,使得本識入胎而生於母腹之中。出生以後就互相憂愁掛念,父母總是說這是我的子女,子女總是說這是我的父母,其實他們往世往往不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雙方的精神其實都是輾轉從往世滅失以後而在這一世中全新出生的,所以都不能知道自己往世的因緣。多世修行善法、善業的人,死後重新再出生為人,就得到富貴以及長壽的果報;如果是往世常造不善業的人,生在人間就常受痛苦而又短命,這個都是各自於往世所造本業的果報。」
那麼在解釋這段經文以前,我們要先把第一句當中的心跟識加以說明;弄清楚心、意、識以後,對於這一段經文的法義認知才不會違背 佛陀說法時的真意。在二乘法中,心、意、識的含義跟大乘法是不同的,大乘法說心是第八識如來藏,意是第七識意根,識是第六意識心;但是,在二乘法當中,心、意、識都是指第六意識覺知心。有的阿羅漢認為,過去世的意識是心,現在世正在了別的意識是識,未來世將出生、存在而了別諸法的意識是意。但是也有更多的阿羅漢說:「過去名意,現在名識,未來名心。」但是我們認為後一種說法,雖然受到多數阿羅漢的贊同,卻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呢?因為意識有意願繼續受生三界中,想要使意識繼續存在;這個意願存在著,但是還沒有實現,所以只能說是存在於現在的意識心中,成為未來世現行的動力,所以應該說未來世的意識名為意。其次,過去世的意識雖然曾經存在以及運作過,但現在已經滅失,不可能再度出生繼續運作;既然已經消失而不能再出現了,也就不應該還有志願的存在,當然也就不可能再有意願出生;但是過去世的意識,在過去世確實曾經運作過,所以應該說為心,不應該說為意。最後,現在世的意識正在了別,了別即是識,所以應該說現在的意識是識。
所以,我們認為心、意、識的定義,應該以前者阿羅漢所說的為準,也就是:過去世意識名心,現在世意識名為識,未來世的意識名為意。如果說過去名為意,現在名為心,那麼在這一段經文當中就無法自圓其說了;因為這段經文中說的是過去世以及現在意識的行,導致此世以及後世的意識心繼續出生。也就是說,「心、識」二法曾經有「行」而引生此世或後世的意識,並不是說「意、識」二法曾經有行而引生此世或後世的意識。假使說過去名意,現在名識,就和這段經文不能契合了;因為若意是指過去世的意識,那麼這一段經文就應該說「意、識」二法曾經有「行」而引生此世或後世的意識,但是經文說的是「心、識」而不是「意、識」,所以說過去世意識應該說是心,而不應該說是意。所以,必須以前者阿羅漢的開示為準,也就是:「過去名心,現在名識,未來名意。」雖然前者只是少數人的說法,但是這樣子才合乎佛說。
言歸正傳,經中說:「心識為行,行受名色,但因緣寄託,生母腹中。」這個意思是說:識陰六識心的存在跟運作,都是行陰所攝;識陰六識為體,其存在跟運作就是識陰的行陰。藉著識陰的造作善惡諸業,或是熏習種種無記業,使得眾生心識樂於其中,不樂於自我的滅失,因此生生世世就有無量無數的心行,就跟著產生無量的識陰運作的種子,就使得識陰不能夠安往不動而不斷地出生以及運作。因此,就一定會有死後繼續入胎,來求得繼續擁有色身以及受想行識(也就是這個「名」),那這樣的結果就是在人間或是三界中,繼續出生來世的五陰而輪轉生死不斷受諸苦樂的果報。
對於這段經文當中所描述眾生不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狀態,修行人應該要去探究眾生為什麼生死輪轉?眾生生死輪轉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都是因為無明所籠罩;眾生總是錯認五陰中的某些法是常住實有的自我,不知道五陰以及五陰輾轉出生的萬法,都沒有真實常住的我性,都是緣生緣滅的無常法。「無常即非真我,故說無我」,這就是二乘菩提阿含解脫道中應該親證的智慧,修行人應該以這樣的智慧來破除無明;無明如果斷除了,就不會再錯認五陰為常住的真實我,也不會再錯認五陰輾轉出生的任何一個法是真實常住的我。當初步能夠確認五陰中的每一個法都沒有真實性、常住性的時候,我見就自然斷除了!我見斷除以後,三縛結隨後就會跟著斷除,以後接著才有可能進一步斷除我執。
不過,對於觀行以前就已經具足證得四禪以及四空定而降伏我執的人,在斷我見的同時也就斷除了我執,這個時候就能夠接受這個正確的觀念;什麼樣正確的觀念呢?就是說:「當把五陰的所有陰,把十八界的所有界,把十二處的所有處,把六入的所有入,全部滅盡而永遠不再有陰、界、處、入的出生,就成為無餘涅槃。」沒有確實斷除我見的人,都不可能真實地接受這個見地。當修行人有了這個見地,並且把對於五陰、十八界、十二處、六入的所有自我貪愛都滅除了,才能解脫三界生死的纏縛。這個才是真正的解脫道,才是真正的阿含道,才是真正的聲聞佛法,也就是南傳佛法的正義。因此,修行人都不應該有一絲一毫保持五陰中某一法繼續存在的念頭,乃至於建立識陰中的意識心另外有細心或者是極細心常住的念頭都不可以有;否則就是我見未斷的凡夫,永遠都不可能是分證解脫的初果預流聖者。因為意識心的所有粗心、細心、極細心,永遠都是意識妄心,不可能轉變成常住不壞的本識真心。
古時候常常有人不墮入意識心中,但是卻會誤計覺受是真實常住我,而自以為已經斷我見,其實這個是墮入識陰的覺受心所法當中;古時如此,今時也是一樣。但是這些人的觀念有大過失,因為他們誤計而堅定地認為色身與受覺是常住不壞法,這個情形是落入五陰中的受陰,沒有出離我見。佛陀在《長阿含經》卷10開示:【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這個意思是說誤計真實常住我的人,還有哪些狀況仍然是我見呢?就是不懂五陰的真實內涵,不知道名、色一定會與受陰同時同處;當他知道名、色都是虛妄法以後,卻轉而把受陰執著為常住不壞的真我。
另外,有人可能會說:「受不是我,但我是受。」或者說:「受不是我,我也不是受,但受法是我。」或者還有人會說:「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也不是我,但愛是我。」但是我們要知道受陰是跟色陰同時同處的,是和「名」中的其餘諸法(也就是和想陰、行陰、識陰)同時同處的,離開色陰以及其他的「名」(也就是想陰、行陰、識陰)等等的眾法,受陰就不可能存在了;至於愛,更是因為色陰以及其餘名等等的眾法,以及受陰才能夠存在。而且受陰中有苦、樂、捨受(捨受也就是不苦不樂受),或者說有五受:苦、樂、憂、喜、捨受;這個三受或者五受的受陰,都是依於色陰以及識陰才能夠出生以及存在的。而且這三受、五受都是常常變異、不是常住不變的;當有樂受的時候,就不會有苦受以及不苦不樂受等同時存在;有苦受的時候,也不會有樂受以及捨受等同時存在;有捨受的時候,就不會有苦受、樂受。這三種受都是常常滅失而且互換不停的:樂受常常會消失成為捨受或是苦受,苦受也常常會消失而被樂受所取代。
在同卷的《長阿含經》卷10 佛陀又說:【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就好比兩塊木頭相攢摩擦而有火生,如果將兩塊木頭分開放著,就不會有火。同樣的道理,譬如我們今天看了一場好看的電影,這個時候因為有看電影的這個樂觸的緣故而產生樂受,但是當看完電影,這個樂觸的緣過去、消失壞滅了,樂受也同時滅了;又譬如感冒咳嗽不停而產生苦的覺受,但是當感冒咳嗽好了,或者苦觸滅了,苦受也就跟著滅了。其他譬如放假在家,剛開始因為不用辛苦工作而有樂受,如果閒置久了反而覺得無聊,這個時候不苦不樂受就出現了;或是假日結束又要開始上班忙碌了,這個不苦不樂觸的緣就滅了,這個不苦不樂觸的受也就一起滅了,代之而起的就是生起苦受了。
因此,一般人每天往往就在這個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的因緣現起的時候,就隨之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受制於種種的受陰境界,在這種種的感受中產生了種種的情緒,在種種的情緒當中喜怒哀樂而心情起伏不定著。如果能夠在面對樂觸、苦觸、不苦不樂觸時,能夠看穿這些觸受境界的虛妄,不隨之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那麼就好像已經將兩塊木頭分開,兩塊木頭無法再相攢,就不可能會有火產生了,那麼生命之火才會滅盡,才能夠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
世間人喜歡追逐樂受,而這些所謂的樂受,必須依賴一定的緣才能夠生起,譬如名利財富、眷屬愛戀、美味食物、名牌衣服、名貴汽車、豪華住房、美麗的風景等等,但是這些的樂受往往最後令人產生痛苦,因為這些身心的樂受是短暫即逝的,並且是受用有盡的,不能到未來世。這些身外之物總覺得令人無法滿足而想要一再地去追逐,更因為害怕失去而經常處在恐懼或憂慮當中,等到真正失去了,痛苦便又隨之生起;並且這些樂受很容易使人產生貪戀,甚至因此造下強取豪奪、拐騙等的惡業而導致三惡道的生死大苦果。所以,我們不應該貪著受陰境界,應該觀察受陰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我,也不是常住不壞法;受陰境界於睡著無夢的時候,悶絕、無想定、滅盡定以及死亡的時候,都會消失不現,當然是虛妄法,絕對沒有常住不壞的體性。
正如同這個《長阿含經》卷10 佛陀後面開示說:【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佛陀說這三種受都是無常法,都是從因緣而生,是盡法(是會盡的法)、是會滅的法、是會朽壞的法,這三種受都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受」所有,所以大家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如實來觀行,這樣才能夠避免被受陰所拘束而得到解脫。在一般世間,我們最容易被拘束的就是受陰,因為受陰面對種種境界當中,很多人就會產生很多的感受,那這個感受又會帶動非常多的情緒,這也是現代人受困於情緒當中,而產生種種的身心狀態不能夠調和,甚至有種種的失眠的痛苦產生;這個都是因為沒有辦法看穿受陰的虛妄,被受陰境界所拘束而不能夠得到解脫,所以這個受陰境界如何從這當中解脫呢?事實上是現代人應該要去努力觀察而盡量避免受到受陰的拘束。
好!那麼時間的關係,我們先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73-a16_117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116 阿含經中諸法無我的顯說與隱說(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前面的老師已經談過「諸行無常」的部分,今天我們繼續來談「諸法無我」,主要還是取材《阿含經》來談諸法無我;但是《阿含經》中的諸法無我其實有顯說與隱說的層面,所以接下來這四集當中,我們要談的主題就是〈阿含經中諸法無我的顯說與隱說〉。
首先我們來談談什麼是法?簡單來說,法就是具有一定的樣貌與軌則,可以讓人認識與理解的任何人、事、物等等。也就是說,舉凡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所體驗到的一切,在佛教中都稱為「法」。法可以分成物質和精神的部分來說:物質的部分,譬如花瓶是一個法,花瓶中的一朵花也是一個法,那麼桌子、椅子又是一個法,乃至十方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的色身、物質,以及光、熱、電能、磁能、重力位能等等的各種能量都是法;心理的部分,譬如每個人內心的感受、情緒、認知,以及其他有情眾生心中的種種想法,這個也都是法,這些心法又可以分成百法乃至千法、萬法等等,這些都是法。總而言之,法函蓋了宇宙萬法和生命現象。佛陀依祂所親證宇宙生命萬法的真實道理,來為眾生解說如何解脫以及究竟成佛的三乘菩提法;這個三乘菩提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樣貌和軌則,可以讓人生起理解,並且依之修行就可以邁向解脫以及究竟成佛,這些教法就稱為佛法。所以,諸法就是宇宙生命萬法,諸法無我就是說宇宙生命萬法都是無我。
那為什麼說諸法無我在《阿含經》中有顯說與隱說兩種層面呢?什麼又是顯說與隱說?顯說的部分主要在二乘解脫道五陰虛妄的層面,隱說的部分就是主要指大乘佛菩提道—第八識常住實相心—的層面。接下來,我們就這個顯說與隱說兩個層面來說明。第一個顯說層面是指二乘現象界的五陰諸法無我:就二乘法來說,諸法無我主要是指現象界五陰我以及五陰輾轉生起的萬法都沒有常住真實的我性,都是緣生緣滅的無常法;無常即非真我,所以說無我。眾生由於誤會以為有五陰我能夠了知、分別現象界六塵萬法,所以生起無明,錯誤地以為五陰我是真實,錯誤地以為有一個真實的五陰我能夠領納六塵萬法,能夠在六塵萬法中自在地覺知、感受、決定、思惟等等,同時誤以為有真實的物質世界可以被自己所接觸、所擁有,而產生了我見、我執與我所執。
譬如,今天喝了一杯咖啡,這杯咖啡香醇又可口,頓時之間覺得人生好快樂;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有一個能夠喝咖啡的我存在的見解,以及有一個所喝咖啡的法相對應存在著。類似這樣的見解,在每天重複變化的現象界諸法當中,就不斷地深化、不斷地執取著,導致眾生堅固地認為五陰我以及世間萬法都是真實存在,而產生種種錯誤的執著以及追求。雖然將五陰我以及六塵萬法當作真實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只是認知上的錯誤,但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卻是三界眾生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根源,在佛法中就稱為我見,也是所有煩惱痛苦的開端。換句話說,當我們以五陰自我為主宰、為中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有能執取的五陰我與所執取的世間諸法,就有了能取與所取,就有能執與所執,就具足我見、我執與我所執。但是,事實上這些現象界五陰我跟諸法都不斷地在出生、暫留、變異以及壞滅,不可能永恆存在;但是有情眾生因為長久以來受制於我見、我執以及我所執的無明煩惱,所以一旦五陰我以及六塵萬法壞失、壞滅了,必然產生種種的痛苦而無法解脫。
第二個隱說的層面是指大乘實相法界的真如諸法無我:就大乘法來說,菩薩因為證得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現前觀察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的現象界、五陰我以及輾轉出生的種種法,都是如來藏藉緣生起,暫時而有,是空無自性的虛假法,所以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法。因此,大乘法菩薩雙具了兩種諸法無我,除了證得二乘現象界五陰諸法無我之外,同時又現觀了五陰諸法無我的背後,有一個真實我—第八識如來藏—是五陰諸法出生的所依;祂不生不滅真實存在,並非「沒有」的法,或是有生有滅的法,但祂的體性卻是無我的空性。由於如來藏於其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當中,所顯示出來的法性是從本以來就離開人我以及六塵的分別,所以祂的體性真實如如、本來具足無我法性,所以就稱為大乘的真如諸法無我。那麼菩薩依所證的真如諸法無我的智慧,了知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本來無我、本無生死,那麼就不需要滅盡五陰而趣入二乘的無餘涅槃,反而發起大願再來人間繼續修學大乘佛菩提道,一世一世再來取得五陰身,以便證得更深細的真如諸法無我的智慧,並且利樂廣度有情眾生可以同得解脫,最後成就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在《大般若經》裡面570卷當中說到:【若人能觀諸法無我,能執、所執皆永寂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0)這裡 佛陀開示:如果有人能觀行諸法無我,那麼能執與所執就能永遠滅盡,就能證入寂滅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說,必須證得二乘的五陰諸法無我,現觀五陰我生滅無常、無有真實的體性,所以無我,這樣才能滅盡能執與所執,證入二乘的無餘涅槃境界;乃至證得大乘的真如諸法無我,可以現觀第八識雖然是真實我,但是祂是從來無我的空性,而且祂不生不滅,這樣子才能證得大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究竟的無住處涅槃。
那麼接著在這四集當中,我們將以 平實導師著作的《阿含正義》第四輯第1114頁到1141頁的內容為主,來和大家分享《阿含經》中諸法無我的顯說與隱說。在現代往往有部分的佛學研究者以及法師或者是居士,主張大乘非佛說,認為大乘法是佛弟子對 佛陀的永恆懷念而長期創造演化出來的;甚至某些學者公開張揚大乘非佛說在學術界已經是定論了,那其實這個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在四阿含諸經早已有大乘法的蹤影,佛陀早已隱說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親證第八識心,往往無法明瞭其中真實的義理,甚至毀謗沒有第八識心的存在。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的序文第1頁說得非常的清楚,平實導師說:【本書的義理,僅從四阿含諸經中取材而說,不從大乘諸經中取材而說,如是證明大乘方廣唯識諸經的法義,從來不違四阿含諸經的解脫道法義,證明大乘經典中的法義並非歷經演變而成者,也證明一件事實:原始佛法中解說涅槃時,為了不墮入斷見外道中,不得不處處隱語密意說有第八識本住法的存在,而第八識法義本是應該留到第二、第三轉法輪時才正式宣說的。所以二乘法其實是以大乘法為根本而方便宣說的,若離開大乘法宗本的如來藏根本心,二乘涅槃將難逃於斷滅見之譏評,本質也將成為斷滅空。】(《阿含正義》,正智出版社,自序頁1。)
因此,我們就接著來說明阿含諸經諸法無我當中的顯說的部分。在《佛開解梵志阿拔經》中說:【何謂五陰?一、色,二、痛(也就是受),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覆人,令不見道。沙門自思,覺知無常;身非其身,愚癡意解;心無所著,色陰已除,是第一喜。沙門思念,自見身中五藏不淨,貪欲意解,善惡無二,痛陰已除,是第二喜。沙門精思,見恩愛苦,不為漏習,無更樂意,想陰已除,是第三喜。沙門思惟,身口意淨,無復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為,行陰已除,是第四喜。沙門自念,得佛清化,斷諸緣起,癡愛盡滅,識陰已除,是第五歡喜也。】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五陰之所以稱為陰,正因為色、痛(也就是受)、想、行、識這五個法會遮蓋眾生的解脫與實相智慧,眾生墮入這五個法當中,就會被這五法遮障而不能生起智慧,所以「陰」就是遮蓋與暗冥的意思;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佛陀開示說:「此五覆人,令不見道。」所以,五陰中的任何一法,都會障礙學佛人的智慧。
因此,如果不能現前觀察五陰的無我性,也就是不能現前觀察身無我、痛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錯誤地計著五陰自我為真實,堅持五陰自我為真實這樣的認知見解,就稱為我見未斷,都屬於我見未斷的人。好,那麼不斷我見的人,有誤計色身為不壞我,有誤計三受、五受為不壞我,有誤計能思想、能知、能覺的想陰為不壞我,也有誤計行陰為不壞我,有誤計識陰為不壞我,也有誤計識陰的自性為不壞我。這些人都有過失,不離無明;這就是說,這些人都誤認了五陰全部或是局部的法性,是常住而永遠不會變異、不會壞滅的,而成就我見墮於凡夫眾生中。因此,凡是誤計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真實常住不壞我的人,都是因為不如實了知五陰的內涵,以及不如實了知五陰都是虛妄的緣故。
各位觀眾!您如果真的想要取證解脫果,千萬別墮入五陰的全體或是其中的某一陰當中,否則將無法在阿含解脫道中見道。但是這種錯誤的計著,在古代就已經存在的了,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譬如,在古時候 釋迦牟尼佛應化來人間以前,天人偶爾也會來人間開示真心(那這個真心也就是如來、如來藏、真我),這個真心的意義,在 佛所傳的佛法在人間已經滅失了,當時候眾生證悟的因緣也還沒有成熟,所以外道們雖然聽受了天人教導以後,也想要有所修證,但是因為天界的菩薩或者是往世證得聲聞初果、二果的天人,只是偶爾在定中或是夢中對往世有緣人來作一些說法;因為所說的有限,也沒有系統性的教導,所以外道們總是無法斷除我見,總是錯將五陰中的某一些法認為是真我、是如來。這個是古代就普遍存在的現象,直到 佛陀出現在人間以後,這個狀況才有了改變。
可惜 佛陀入滅幾百年以後,單單是二乘解脫道正法的流傳,就已經開始產生嚴重錯誤的情況了,因為種種的誤解導致五百年間聲聞部派佛教的眾說紛紜。在聲聞部派佛教流傳的同時,其實大乘法還是繼續弘揚著,但是也同樣存在著誤會大乘佛法的凡夫大師們妄說佛菩提的現象。更可悲的是,古代聲聞法中的大師們不懂大乘佛法與二乘佛法的差別,錯誤地妄將大乘佛法解釋為二乘菩提法,就如同今天的某些佛學研究者、法師以及居士一般,以聲聞法的解脫道來取代大乘佛法,妄說:大乘佛法無異於二乘菩提,同樣都只是解脫道而已,沒有法界實相可以親證,沒有萬法根源的本識存在。一切眾生的五陰都是無因唯緣就能出生的,不需要有本識入胎攝取父精母血來製造胎身;不需要有入胎識為因,單單只要有父精母血就能製造以及出生胎兒,只要有胎兒的色身就能無因而出生識陰等六識。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物質色法可以出生心法,這個其實就是唯物論,唯物論就是認為只要有父精母血的物質之法就能夠製造出胎兒了,而且只要有胎兒的色身這個色法就可以無因生起識陰六識;但是,佛法從來都不是唯物論,佛法從來談的就是唯心,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所有一切法都是以第八識為根本而有萬法的出生。但是,這些人基於這樣的誤會,對於大乘佛法就錯誤地加以批判,妄說大乘佛法是從阿含的聲聞解脫道演變出來的,又妄說大乘佛法一代一代弘傳的時候有所演變,妄說如來藏妙義是大乘佛法被外道同化以後而漸漸與外道神我合流,是在佛滅數百年以後才開始弘揚的。
好,又譬如在現代有一位法師說:【有些人,因此執眾生中有真我如來藏,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或者指智慧德相——三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以為我們本來是佛,悟得轉得,即是圓滿菩提。這是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氣!】(《般若經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24。)這位法師正是把「第八識如來藏」當作「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氣!」外道變相的神我論其實是意識心。因為意識心有種種的變相,而且會不斷地生住異滅,一世一世滅了以後會再出生,因此外道變相的神我論都是在談意識心;但是在大乘佛法當中所傳的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心。可是這位法師由於沒有證得這個本識法,所以反對有本識如來藏存在的事實,但是這樣的說法與主張都和正確法義流傳的史實互相違背。因為在聲聞法當中,四阿含也處處指稱有本識以及菩薩弘法的記載,所以不能妄說大乘經典中菩薩們所弘揚的本識如來藏法是後來新創的。而且,在今天正覺同修會所弘揚的法義,也都符合三乘經典中的本識法義,也都契合 彌勒、無著、玄奘……等菩薩所弘揚的如來藏本識法義,證明古今真悟者所弘揚的大乘法義,是從來一味而沒有改變的!所謂佛法有所演變的原因,都是來自二乘法中的凡夫妄自以自己誤會的解脫道來解釋大乘佛法,或者是錯悟三乘佛法的凡夫大師們,妄自錯誤地以識陰所攝的虛妄法來理解以及解釋大乘佛法。這些誤會佛法的凡夫大師們,包括古代的佛護、清辨、月稱、安惠、寂天、阿底峽、蓮花生、宗喀巴等等,以及今時的某些法師所說的言論,都只是誤會佛法後的戲論,不是真正的佛教的教義。
時間的關係,我們先為大家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69-a16_116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15集無自性的法不能建立生死涅槃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來談:宗喀巴說無自性的法,能建立生死涅槃。密宗的這種說法,可以說完全跟佛教相違背。佛法是說,有自性的法才能建立生死涅槃,不是無自性的法能建立生死涅槃。這裡的問題,出在自性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涵?龍樹菩薩說,「諸法全無塵許自性」,是指蘊處界諸法無自體性,是依因緣而生,緣滅則滅,是空相法,故說諸法無自性。世俗法所說的自性,如金有金的自性,鐵有鐵的自性,但是這裡所說的自性,不是佛法所說能生萬法那個自性。佛法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能先天地而存在的自性,也就是能生萬法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在講第八識如來藏。龍樹菩薩說,一切諸法都沒有一點點這種能出生萬法的自性,所以說諸法無自性。宗喀巴說無自性的法,能建立生死涅槃,既然無自性要如何建立生死涅槃?無自性的法就是蘊處界諸法,蘊處界諸法都是依他起才會有,有生必有滅。
依他起所指的「他」是什麼?宗喀巴一定說,是因緣所生的緣起法,那麼再問,緣起法從何而來?宗喀巴一定會說,「是衆緣」,衆緣出生衆緣,要知道佛法是講有因有緣而有緣起法,不是衆緣與衆緣就能出生諸法;衆緣都無自性,無自性則有生必有滅,衆緣滅了,要如何出生諸法?宗喀巴如果說,「無自性生,即是無生」,這樣講也不對,因為無生就是涅槃,而無自性是衆緣,衆緣有生有滅不是涅槃,衆緣是因緣和合而出生,所以衆緣是有生之法,不是無生。衆緣是現象界,涅槃是實相法界,是實相法界出生了現象界,不是現象界能夠出生實相法界,所以無自性的衆緣,不能自己出生衆緣,更不能出生實相法界,所以宗喀巴說,無自性的法能建立生死涅槃,這是錯誤的!
世尊所傳的佛法並沒有宗派分別,佛的所傳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成佛之道,阿含就是成佛之道,但是結集《阿含經》的時候,只有解脫道,所以才會有大乘經典的結集。
有人把佛教分為禪、淨、律、密,然而現在證明密宗是喇嘛教不是佛教。禪、淨、戒、律,佛子都要學,三乘菩提最後就是唯一佛乘,這樣才叫作成佛的方法。密宗不是佛教,是因為用密宗的方法無法成佛,密宗所成就的佛,沒有一位是佛教的佛,佛有十號功德,密宗自稱的佛,一號也沒有。
人是因為不會完全消滅,所以必須修行,如果人死了,什麼都沒有,那修行就變成毫無意義。儘管我們的五陰有生死,但是如來藏從來無生死,既然如來藏無生死,那就一定會出生後世的有,想要後世的有幸福快樂,得解脫乃至圓滿佛菩提,這一世就是要學佛修行,所以修行是很重要的。
佛法的核心就是「非有非無」的中道實相,一切法依於無生的空性心如來藏,而說非有非無,為什麼如來藏的中道觀是非有非無?如來藏的中道觀,不是在講有苦有樂的修行,取其不苦不樂的中道,不是取中間之道,而是說離於苦樂的中道觀;有是一邊,無也是一邊,不是取有無的中間叫中道,而是離於有無而說中道。所以說,如來藏的中道是非有非無。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密宗自古以來,無人懂得佛法所說的中道觀離於有無是什麼意思?就是離開一陰一陽的境界,還沒有陰陽出現,有人說那就是無極。可是當你畫一個圓圈,而說無極的時候,已經落入陰陽了。所以說如來藏是非有非無的中道觀,這個中道即是實相法界。密宗中觀自續派主張,「勝義無自性,世俗名言有自性」,後來又有佛護、月稱等論師創立中觀應成派,主張世俗、勝義都無自性,兩派的主張竟然沒有一派是對的,可見不論自續派或應成派都不懂佛法,因為不懂佛法才會說勝義無自性。密宗不知道自性是在講什麼?自性就是說,自身有能出生萬法的真實體性,十八界之中沒有一法有此自性,因此說世俗法都沒有自性,但如來藏不是十八界中的法,而是有能出生十八界的勝義,所以如來藏才有勝義自性。
這個勝義自性即是八不中道,密宗不知道中道,把緣起性空當作中道,緣起都是生生滅滅、有來有去,怎麼會是如來藏的不來不去?不來不去是講如來藏的如如不動,不是緣起法如如不動。
密宗紅教自續派承認有阿賴耶識這個萬法的因,可惜他的阿賴耶識還是意識境界。意識是第六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密宗再怎麼講阿賴耶識都是意識之法,這也是六識論者的無可奈何,但至少自續派還知道要有一個因,否則萬法無法成立。可是應成派不但反對有阿賴耶識,還否認諸法有生起的因,變成無因唯緣就能出生萬法的邪論,可以說從蓮花生到現在,一千多年了都沒有進步。
「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萬法的生與滅都需要這個因,不是只有衆緣就能出生萬法,密宗把阿賴耶識當作意識細心,才會說阿賴耶識有微細習氣才有生死;五陰有生死,不是阿賴耶識有生死,但是密宗不懂,因此亂說法。有時又以一念不生的意識心,來當作阿賴耶識,或是以觀想所成的明點,來當作阿賴耶識,這都是密宗自古以來無人能實證阿賴耶識,因此亂猜、亂想、亂講,這也證明密宗不是佛教。
一念不生是意識沒有妄想雜念的境界,然而第六識不會變成第八識,明點是觀想三脈四輪所產生的意識幻境,意識本身都已經是虛妄的了,意識所生的幻境更是虛幻不實,沒有意識就沒有明點。阿賴耶識是心,明點是幻境,所以阿賴耶識不是明點。
黃教的佛護論師是應成派祖師,他的說法被自續派的紅教清辨論師所破斥,說他沒有能力建立自宗而專破他宗,不算好漢。同樣是應成派的宗喀巴就站出來替佛護辯論,說破他宗的時候,就已經顯示應成派的宗旨了。可是實際上密宗哪裡有宗旨?他們都讀不懂 龍樹菩薩的中論,表面上是支持 龍樹菩薩,實際上卻在反對 龍樹菩薩,《中論》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第1),密宗不知道無生是在講什麼?因此都讀不懂,因為讀不懂,所以應成派主張世俗、勝義都無自性。
無生不是無自性,無自性不能出生萬法,阿賴耶識本來無生,祂沒有出生的時間,無生就無滅,有生就一定有滅,不生不滅才能出生萬法,否則自己都滅了,如何能生萬法?《中論》說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是在破外道的種種不如理作意的施設建立,因為所有的外道都主張萬法的出生,不外於所謂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這四種錯誤的見解之中,佛護依文解義來解釋這四句,他說諸法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以此來破他宗。從文字看來與 龍樹菩薩的說法,沒有什麼不同,龍樹菩薩說的不無因,與佛護說的非無因,二者都說有因,也就是一切諸法的生起必有其因,這是正確的,但這個因是什麼?這就要去深究了!
龍樹菩薩是說,一切法的生起因是無生之法,我們知道這個無生就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無始以來就是本來自在,非從他生,故說為無生。而佛護所說的諸法非無因生,則是無自性生,然而無自性是諸法所顯的體性,只是個現象,不是有真實體性的法,因此無自性這個現象不能出生諸法,現象界諸法都是無自性,佛護認為無自性即能出生萬法;因此應成派認為蘊處界諸法,不必有無生法阿賴耶識就能出生,這是無因而有萬法,違背 龍樹菩薩所說的非無因而能生萬法。
假如沒有阿賴耶識,宇宙中就沒有蘊處界的出生,這是佛教最重要的法義。有些人你告訴他這個法義了,他也不相信 而且還一直在懷疑,更糟糕的是加以毀謗,那就不妙了!會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幾百年來喇嘛教的誤導,六識論的喇嘛教當然無法信受八識論的法義,有智慧的人應該去探究,而不是一味的反對。如果想要學佛,那就一定要信受八識論,才能學到佛法,否則都是煮沙成飯,永遠學不到佛法。
從這裡可以看到宗喀巴的《廣論》,把學佛人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並沒有道理。上士道依然不知道佛教的八識論,可見密宗的上士道還是外道,把外道當佛教,當然學不到佛法。
為什麼說第八識絕對存在?為什麼沒有第八識,絕對學不到佛法?這都是有理論根據可以證明的;不是說自己的腦筋可以決定不要第八識就沒有第八識,反對第八識的人,依然無時無刻跟第八識在一起,只是他不知道罷了!我們這個五陰的壽命,是被無量怨恨仇惱的死亡因緣圍繞著這個命根,我們的壽命念念都在減少損壞中,也就是剎那剎那間的生命都在不斷地流逝,如同瀑布的水流,是不會靜止不動而安住長存的;也像等待宰殺的牛羊一般,被繫縛著牽往屠宰場,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因此修行者當現前觀察死亡,如同佛經中的開示,透過如此現觀而心得決定,了知五陰身心乃是無常敗壞,不可久住。死亡這件事是不分老年少年的,就像水果熟了自然落地一樣,不論男人或女人,大人或小孩,身強力壯或衰老生病,都有可能隨時死亡,就算一生平安,也是一步一步邁向死亡。所以修行要趁早,人是因為會老、會病,而且一定會死亡,所以必須修行。
這些道理密宗也知道,但是用密宗的方法,無法解脫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修行人的第一大關卡,為什麼密宗無法解脫?因為密宗口說要解脫生死輪迴,卻不知道生死輪迴的根本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淫欲愛貪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沒錯,那你就知道密宗最高級的無上瑜伽,其實正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有人也許會說,無明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這也沒錯,無明就是不知道生死輪迴的根本。這樣講,諸位還是不知道生死輪迴的根本,因為被無明遮障,密宗解脫生死的理論,也是被無明遮障,所以無法解脫生死輪迴。無明,簡單講就是不知道有第八識,當你知道而且信受有第八識的時候,才有可能解脫生死,否則都是不可能的,這就足以證明一定有第八識,要怎樣證明?這就是佛法的智慧!
有生必定有死,這是現象界的定律,有人也許認為不會死多好,那是年輕力壯、有錢又有權、生活美滿,如果衰老病苦又不會死,那是很麻煩的。現象界一定有生死,第八識是實相法界,實相法界中沒有生死。人不是因為會死才要修行,這樣只講一半,還有一半諸位要記住,人是因為不是死了什麼都沒有,所以必須要修行。如果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修行就變成毫無意義。
死後還會有中陰身,還會去投胎,所以一定要修行,生命才會越來越美好。實相法界中無生死,實相法界不是離開你而有實相法界,而是眾生都與實相法界同時存在;從現象界來看,有生死,從實相法界來看,沒有生死這回事,這就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勝義諦。
了知這個勝義諦,就知道有生死的是五陰,無生死的就是你的勝義諦。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才有可能置生死於度外,才能夠面對生死,心無恐懼,這就是諸位來正覺學到的真功夫,也就是菩薩不畏生死的理論根據。
從這裡,諸位也可以解決生病痛苦的時候,應該怎樣處理?有人說學佛就是要不怕痛,痛的時候,你就是要知道那個不痛的,話是不錯啦!可是我怎麼知道那個不痛的在哪裡?你的意志力當然可以忍受痛苦,為什麼要忍受?因為意識的功能就是知道痛苦,神經的傳達就是意識在感覺,沒有意識,你就不知道痛苦了!有意識就一定知道痛,所以痛極了人就昏迷。
修行不是要把知道痛,修鍊成不知道痛,除非你能馬上入四禪去,那時息脈俱斷,沒有呼吸、沒有心跳,就像死人一樣,當然不知道痛;而是要知道第八識是不會痛的,止痛要去找醫生,不是意識叫他不痛就不痛。學佛要知道,整個佛法都是在學智慧,不是學愚癡;佛法上的智慧,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才智,而是般若智慧,也就是生命的智慧。所謂生命的智慧就是成佛的智慧,所以要不要學佛法?當然要啊!佛法講的就是生命之學,沒有生命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美好的生命很重要!學佛才會有美好的生命,聽聞佛法生命就會更美麗!了知生命的真相,對人生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才能真正放下,今天講到這裡。
祝福諸位:平安吉祥。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67-a17_115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14集 密宗是無因論者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來談密宗是「無因論者」。佛法講因果,為什麼會有因果?因為有因緣就會有果報,所以有因果。因果不是只有講我們善惡業報,而是包括器世間,如生活環境、山河大地等,都是因緣具足所生的因果。這個因很重要,有人說:「菩薩畏因,眾生怕果。」只要沒有惡因就不會有惡果,沒有因就沒有果,所以因很重要。
佛對婆羅門說:【我論因、說因。】什麼叫作論因、說因?佛告訴婆羅門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因緣條件具足了,世間就形成;因緣條件消失了,世間就消滅。因緣條件聚集了世間,因緣條件不具足了,就會使世間消滅。這就是說,因緣條件成就了世間,因緣條件也使世間消滅。這在告訴我們,因與緣是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而這個因更重要。
佛教到了今天,由於被六識論的密宗誤導太久,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因是在講什麼?他以為「此因」就是在講「此有故彼有」,但是這樣講,只是十二因緣法中「此有故彼有」的道理,而沒有講到為什麼會有十二因緣法這個因,這才是佛法最重要的地方。
宗喀巴說:【若有量成不應正理,見實性智見無生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量就是可以用算術來計量,他的意思是說,實性智即是一切法空所成的智慧,以實性智所觀 見一切法無生,所以一切法沒有量,有量的話,就沒有道理。實性智是第八識,由於宗喀巴不相信有第八識,所以他說的實性智一定是第六意識心的分別智慧,但是意識本身是無常生滅的法,沒有真實常住的體性,所以意識不是實性智,意識滅了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了,哪裡還有什麼智慧可說?又哪有量成或不成的道理?用意識來看一切法都是生住異滅,有生有滅,怎麼可能見一切法無生!意識滅了一切法也跟著滅了,怎麼可以說是無生!無生就要無滅,有生就一定有滅,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法中講不生不滅,就是在講第八識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即是一切萬法出生的根本因;「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就是在講這個根本因,沒有這個根本因,一切萬法都不存在。可是密宗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有前面的意識,就能引生出後面的意識;他不知道二乘人把意識分為過去、現在、未來,而過去要有這個因,現在也是要有這個因,未來依然還是要有這個因。意識的生起與消滅都要有這個因,沒有這個根本因就沒有一切萬法,包括意識都一樣。所以六識論的人再怎麼解釋佛法都是錯誤的,會錯誤的原因就是沒有因,無因唯有緣是講不通的,因為違背法界的事實。世界一切現象界的生起要依據因緣而生,世界一切現象的滅也同樣的要依據因緣而滅。
生命也一樣,有了五蘊集起的因緣於是便有了生命、世間與世界的集起,集就是形成、出生,這是苦的生起。有了五蘊生滅、熄滅的因緣,於是便有了生命、世間和世界的熄滅,這是苦的熄滅。所以 佛陀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這個因就是在講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地方是不能弄錯的,因為這是佛法最重要的法義,如果把這個因認為是第六識,那整個佛法都會讀不懂。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也都在找這個因,但是他們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因為此心超越意識的思惟。有的外道認為地、水、火、風就是萬法的因,可是四大是物質不是心,心才能出生萬法,物不能出生心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心與識,都是在講第八識。哲學家所說的「唯心、唯物」爭論不休,這是以意識心來討論,言不及義,所說沒有第八識的第一義諦,當然不會有結果。
萬法從哪裡來?從十八界中來。十八界從哪裡來?從如來藏阿賴耶識中輾轉出生或顯示出來。怎麼知道?因為《阿含經》的密意說:【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中阿含經》卷24)名色就是一切萬法,名色的名,既有第七識意根與其他六識心等,則知道名色之本者,這個本必定是第八識。從這裡可以證明《阿含經》早就講到第八識,只是隱覆密意而稱為本識。意根是第七識,當然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有很多名稱,又叫作如來藏、真如、阿陀那識、本來面目等等,第八識出生十八界一切萬法的道理,就是宇宙萬法的因;這個因是所有學佛者,尤其是大乘菩薩的共識,而且是可以實證 佛的所說,不是推想猜測的,是無人可以推翻的,因為這是佛教最高級而圓滿的法義,也是世間宇宙中唯一的真理。
今天佛教會衰微,就是把這個因丟掉了,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此因如果不見了,佛教就會變成六識論而滅亡。有人以為我們的身心宇宙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但是自然而有也是無因論,因為他找不到因在哪裡?《楞嚴經》中說:舉凡六根、六塵、六識的見聞覺知性,皆是如來藏所含攝之體性,而非純從自然性所生,亦非純由因緣聚合而生,皆要從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之中,依種種外緣而直接或間接出生。所以都要攝歸如來藏阿賴耶識。十八界法都是由阿賴耶識所出生,然後由十八界法輾轉出生萬法,因此而說如來藏阿賴耶識是萬法的因。
有人以為「無明」就是有因有緣世間集的因,無明支為十二因缘的第一個,是一切苦的根源。無明為煩惱的別稱,對法界不如實知見的意思,亦即不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換句話說,無明即是不覺,是愚癡、迷昧的意思。此無明分為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兩種。無明是生死輪迴的根本,無明就是不知道宇宙萬法的因,這個因稱為實性,即是第八識如來藏。實性一定是有真實的體性,才能稱為實性,也只有真實體性的如來藏,才能稱為實性,由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般若智慧,才是實性智。菩薩依實性智而作觀察,了知如來藏無始以來即無生,然而蘊處界諸法都由如來藏所生,蘊處界諸法是屬於如來藏的一部分體性,因此而說蘊處界諸法無生,這是用如來藏的實性智,來觀察蘊處界諸法,因此而說蘊處界諸法無生,這才是正確的說法,也不會有矛盾。不然的話,你會認為蘊處界是生滅法,怎麼可以說是無生;這是從如來藏來看,因為如來藏無生,所以蘊處界諸法也是無生。
佛法的難懂,在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大關鍵,佛在《阿含經》說:「一切法都是生滅無常。」但是到了二轉法輪的《般若經》就說:「一切法無生。」如果不知道這是轉依如來藏的說法,就會跟密宗喇嘛一樣,認為 佛的說法有矛盾,其實並沒有矛盾啦!譬如一面鏡子或是電視螢幕,鏡子所顯現的影像都是生滅無常,張三來了顯示張三,李四來了顯示李四。不懂的人就會產生笑話,說剛發明鏡子的時候,丈夫很高興買一面回家要送給太太,他太太很高興,不料打開一看,竟然是一位美女,這還得了,竟然買一個女人回家,勃然大怒;媽媽聽到罵聲說:「拿來我看看!」她一看也是大怒,怎麼買一個老太婆回來,什麼美女,騙鬼啊!誰來看就是誰的影像,鏡子沒騙你,影像生滅變化,但鏡子沒有變化,電視螢幕所顯現的影像千變萬化,但螢幕沒有變化。知道這個道理,就知道從第六識來看是生滅無常,從第八識來看本來無生。這就是說,現象界一定是生滅無常,實相法界則是本來無生。當你知道五陰十八界,又知道有涅槃如來藏的時候,就知道 平實導師所說的佛法是絕對正確。
所謂正法就是正確的佛法,護持佛教必須護持正確的佛法,弘揚佛法就要弘揚正確的佛法,這樣才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佛教從印度出生,但是今天在印度很難找到真正的佛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印度人把密宗當佛教,於是佛教在印度滅亡。今天全世界信佛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可是中國也是有很多人把密宗當作佛教;幸而台灣有 平實導師出來大聲疾呼,告訴我們密宗是喇嘛教,密宗的本質絕對不是佛教,所以台灣佛子才清醒過來。這要拜台灣後來終於有了宗教言論自由,可以說真實話,讓大家清楚明白!如果在清朝,你有可能說喇嘛教不是佛教嗎?不可能啦!連皇帝都把喇嘛教當佛教在崇拜,元朝皇帝崇拜喇嘛教而滅亡,清朝皇帝依然毫無警覺性,當然照樣亡國。我們只是說密宗是喇嘛教不是佛教,所說不是佛法,為什麼皇帝就受不了,因為愚癡嘛!黑白分不清、邪正不明。
佛教有很清楚的定義,不是可以隨便冒稱的,說喇嘛教是外道不是惡語,只是分別,佛教也是喇嘛教的外道,內外有別,才不會混淆不清。所說不是佛法就是外道,如果有傷害眾生的行為,那就是邪魔外道了!今天在台灣可以公開大聲說:「喇嘛教不是佛教!」這是真實語,我們不是要消滅喇嘛,而是要救護喇嘛。當喇嘛認清佛教的時候,就會回歸佛法,佛教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奇葩,台灣復興佛教就是復興中華文化,當佛教興旺的時候,就會人心向善、善根增長,社會祥和、風調雨順,就會國泰民安,對國家的穩定是很重要的。佛法中最重要的根本因,為什麼會被忘失掉?這就是被密教所誤導,宗喀巴兩部《廣論》都沒有談到這個因,所有密教的密續也都沒有談到這個根本因。蓮花生最厲害了,他說他對心最瞭解,可是講來講去都是意識境界,再深入到第七識,他就沒辦法了,何況是第八識這個根本因。
人的智慧是有極限的,如果不是 佛來人間教授佛法,有誰知道人有「八識心王」,如果連 佛說的話他都不信,而說他信佛教,只有愚癡人才會相信。蓮花生在《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說:【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有人視它為具體存在,實際上它並非實存。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學派所推崇。從名相來講,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慧;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有人稱為大手印;有人稱為唯一本體;有人稱為法界;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現在為你開示本覺。要點有三: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存在,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蓮花生作,劉巧玲譯)蓮花生借用佛教名相,講得好像頭頭是道,可是他說本覺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所以要安住當下心境,這就講錯了。
《金剛經》明明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蓮花生卻說:安住當下心境,純粹的觀察,純粹的覺照而已,這不就是意識境界的安住嗎?佛教的本覺是在講阿賴耶識,不是在講意識。蓮花生又說:【你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爛。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這就是把我的意識一念不生的境界,當作菩提心,既然有一個我,怎麼會是無我的菩提心?又說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那麼當它不生起的時候,又是什麼心?有生有滅當然是意識心。覺照就是意識,而蓮花生是密宗的祖師爺竟然不知道!所以我們說密宗不是佛教,這是可以證明的。
如果還不夠清楚,我們再找蓮花生的名言來證明,他說:【當下無染的覺性自現光明朗淨,這毫不造作的覺照,便是專一定境。】(《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蓮華生作,劉巧玲譯。)前一句是形容無染的本覺,第二句就說那是意識不造作的覺照,專一定境即是離念靈知的境界。第八識中沒有專一不專一的定境,宇宙萬法的出生一定有一個因,此因即是如來藏。密宗也想找如來藏,稱之為大圓滿、大手印,可惜密宗只相信六識論,因此他所說的如來藏、大圓滿、大手印,都是意識境界,言不及第一義諦,不能探究到如來藏,就找不到萬法出生的因。
今天講到這裡,祝福諸位:平安吉祥。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63-a17_114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13集密宗不立自宗,專破他宗的錯誤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來談密宗應成派「不立自宗,專破他宗」的錯誤。學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擇法覺支;擇法覺支是一種智慧,有了這個智慧,才能判斷對方所說的法對或不對。擇法覺支從多聞、多熏習得來,完全不懂善、不善法的人,是因為不曾多聞、多熏習,對於善、不善法不明白,不了知什麼是不善法的時候,他不會知道善法是什麼。聽聞善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增長智慧,聽聞之後才能思惟,思惟之後才能修行,所以聽聞正確的佛法很重要。
應成派宗喀巴在密宗的地位,就像霸王一樣,他要橫掃密教,也想要把佛教的法義改成密教,故到處破壞他宗,密宗各派被他破得哀鴻遍地。他最引以為傲的殺手鐧,就是「不立自宗,專破他宗」;也就是說,不管你的法對不對,他都要破你,看來似乎是很厲害的樣子,所以密宗其他各派都怕他。
「不立自宗,專破他宗」其實是不對的,譬如一神教基督教的所宗是耶和華上帝,回教是阿拉,密宗把人家的上帝破了,自己還是立一個金剛持或普賢王為宗。破他人的虛妄想,自己還是立一個虛妄想,並沒有跳脫這個框框。宗喀巴異想天開,以為我不立宗,別人就無法破我,而我可以破他,以此來橫行天下,所以叫應成派。
補特伽羅學說興起於部派佛教時期,主要的目的是用來解說六道輪迴的實體,佛教的宗旨是讓人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因為人們執著有我以及外面世界的真實存在,而為了「我」的生存,不可避免的,會時常跟他人產生利益衝突,由此造作種種身、口、意的不善業,並接受所造業力的果報,這樣因果相續,始終無法出離三界生死。佛教認為,外道所認為的我又稱離五陰我,他們認為有一個真正的我,有些人稱之為靈魂或神我,它是常住不變的、永恆的,有支配功能的。但是佛教反對這種見解,認為人類所認知的我,是由五陰功能所產生的,也就是把五陰當作我,這就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由業力的牽引,逐漸產生變異。與其說他是由我任意支配的主體,不如說他是遵循因果規律的一個客體,是隨著業力而變化,不是當人就永遠當人,善業可以生天的時候,就會生天,惡業該當畜生的時候,就會去當畜生。
《廣論》說:【譬如說此補特伽羅決定無有,必須先識其所無之補特伽羅,如是若說無我無性決定此義,亦須善知所無之我及其自性。】~(《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我這樣讀,諸位一定很難聽得懂到底在講什麼,文字咬牙,意思隱晦,真的很難懂。當你讀懂的時候,就知道他講的對不對。補特伽羅就是把五陰當作我,也就是眾生所說的我,如果你說補特伽羅就是我,宗喀巴就來破你,而說補特伽羅不是我。表面上看來好像講的也沒錯,因為佛教也說補特伽羅不是真正永恆不滅的我,畢竟死亡的時候,這一世的五陰就滅了。反之,你說補特伽羅不是我,宗喀巴也來破你,而說補特伽羅是我,因為密宗認為,除了補特伽羅這五陰之外,你再也找不到一個另外的我。對凡夫來講,他講的也很有道理呀!這種說法,就是自己不立宗,專門破對方,以此來建立他的權威。對補特伽羅,看你怎麼講,他就怎麼破,所以叫應成派。但是佛法不是這樣講的,如果他的講法可以成立,那佛教就變成喇嘛教了。
六識論的人,一定把五陰所構成的補特伽羅當作我,尤其把意識當作永恆不滅的我。當佛教說五陰非我的時候,密宗就把意識的一部分,稱為細心或極細心,來當作永恆而不會消失滅亡的我,也就是把人死了之後的意識覺知心稱為靈魂,而說靈魂不滅,可以永存。這種想法一般人是會相信的,因為人最貪愛的就是自己的覺知心,所以想像有一個靈魂是不會滅亡的。所有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都認為靈魂不滅,這樣宗教才有立足的空間,死了才能生天。喇嘛教也不例外,這就是六識論者無法了知生命實相的想像。許多宗教都無法解釋靈魂的真實義,死後的神識稱為靈魂,佛教不反對死後有靈魂,但不認為靈魂是永恆不滅的。因為靈魂只有四十九天,之後就要去六道投胎往生,死後到他投生六道的期間,稱為中陰身,最長為四十九天,我們稱他為靈魂。中陰身不是鬼,投生鬼道才是鬼;持五戒可以得人身,行十善可以生天當天人,若是喜歡吃肉喝酒,雖然也做一點善事,卻只能生到四王天之下,無法生到玉皇大帝的忉利天宮。
佛教所立的宗,一定是正確的,然後可以說,他人所立的宗不正確。譬如說,補特伽羅決定無有,這就是在講五蘊皆空的道理;補特伽羅決定無有,並不是只認為補特伽羅唯是假名安立之名言,都無自性,而說補特伽羅決定無有。補特伽羅即是我,我是什麼?世俗所說的我就是五陰,五陰就是我,色受想行識都是名言;假名施設的名言,都無自性。但佛法不是只有講這樣,就叫作無我;或說補特伽羅是眾緣聚集,本性是空,而說補特伽羅決定無有;或說補特伽羅是世俗有、勝義空,而說補特伽羅決定無有;或是說補特伽羅無生,而說補特伽羅決定無有。這樣講好像都沒錯,但其實都是以偏概全,只講一部分,沒有深入經論,這樣子的說法,不是真正學佛法的人,而宗喀巴就是這樣子的人。為什麼說這樣講還沒有深入經論?因為還有最重要的地方他沒講到,這個地方就是宗。宗喀巴自宗不立,而只想專破他宗。自己無法建立正確的宗旨,是無法說他人不對的,自己都無法說出正確的在哪裡,怎能說他不對?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若要簡擇他人法義的對錯,首先就必須要清楚知道正確的義理是什麼。這個正確義理,就是佛法所說的宗。那宗是什麼?宗就是第一義諦,也就是如來藏這個義理,如果不知道這個法義,說東說西都是言不及第一義諦,就是沒有深入經論。
第一義諦就是實相法界,法界實相不是知道了就算了,而是必須親證才能證明涅槃是什麼。佛法中最究竟的法,就是涅槃,如果有人說他的法更勝妙,能高過涅槃,你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不證涅槃,所以才會妄想有一個法高過涅槃。親證涅槃以後,就能確實了知佛法的宗旨,才能具有真正的擇法眼,知道十方大師說法的對錯,這就是非常厲害的般若智慧;沒有這個智慧,你就只能推想,而無法確定他的法對或不對。心中如果沒有建立正確不誤的宗旨,而去評破他人的法義,這就會產生兩種必然的結果。一種是別人所說的法義,確實是錯誤的,雖然他能發現別人的錯誤,能破斥別人說法的過失,但他自己仍然不知道正確的在哪裡,那就無法利益被破斥的人。第二種是別人所說沒錯,但因為自己不知道佛法第一義諦的宗旨,反而去說他不對,結果是自己顛倒了。不論哪一種,以不立自宗,專破他宗的宗喀巴,只能說是有術無道的狡辯者,這也是應成派的盲點。
佛法講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是虛妄的,所以五陰身這個補特伽羅是虛妄的。為什麼是虛妄的?因為死了之後,這一世的五陰就消失了,下一世是下一世的五陰,補特伽羅是你現在運用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永恆不滅的你。佛教講無我,就是在講五陰這個補特伽羅不是真實的我。但佛法不是只有講這些,佛法不是只有講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空;還有一個真實、永恆不滅的我,空而不空,那就是如來藏。但是如來藏無我,如來藏不會執著有一個我,因為如來藏沒有我的思想,沒有我的見聞覺知。八識心王具足我與無我兩個層面,就好像太極圖的一陰一陽,所以稱之為道。學佛的困難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為常常會超越意識的想像,如來藏即是勝義真實有,這是佛教最殊勝的法義,也就是宇宙中唯一的真理,這個真理不是想像的東西,所以稱為真實如來藏。宗喀巴不相信此勝義真實有,他認為一切萬法都是緣起性空,沒有真實可說,所以他判斷勝義也只是想像的說法,沒有真實可說。他不知道勝義不是緣起法,而是出生緣起法的本際,不可以用緣起性空來函蓋勝義法,因為子法不能出生母法。
宗喀巴認為他不承認勝義真實有,就可以把佛教的勝義真實有抹煞掉,他不知道勝義是無法消滅的,不管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消滅勝義,也就是說,無法消滅如來藏。不論你相信或不相信,如來藏都絕對存在,所以不是信佛教才有如來藏這個真理,而是一天到晚都在罵如來藏為外道神我、否認如來藏的人,他的如來藏依然在他那裡,不曾消失過,所以這個真理是無人可以消滅祂的,因為不生不滅而永恆,故說是真實法。
佛法的偉大,從這裡可以知道,佛教才知道這個宇宙中唯一的真理。為什麼如來藏不是外道所說的神我、大我?外道其實也很想知道,出生我的身體、我的心靈,以及山河大地的源頭是什麼?因為想不出來,所以想像有一個梵天大我出生了這個小我,或是有一個上帝用泥巴創造一個我,再吹一口氣,把上帝的靈分一點給我,我就有心靈了。一貫道也有收圓的說法,把小我收歸成一個大我,這種猜想就是外道神我、大我的思想。佛教沒有這種錯誤的思想,所以如來藏不是外道神我、大我的思想。如來藏是法義,也就是佛說的真理,自古以來想摧破這個真理是不可能的。宗喀巴以為他的智慧可以自己不立宗,而把佛教的所宗破除,這是不自量力!他連如來藏在哪裡都不知道,要怎樣破人家?都是自己在那邊妄想罷了,連邊都摸不到,要如何破?密宗一向標榜密法如何偉大,要先學顯教十年,然後才有資格學密法,這都是亂講,密宗連一年的佛教都沒有學習,所說佛法都是亂講。
密宗說密法是法身佛所傳的,比 釋迦牟尼佛傳的更尊貴。他不知道法身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不是意識心,所以法身不說法。這些佛法常識,密宗都不懂而說他超越佛教,這是睜眼說瞎話。但是這種瞎話也有很多人相信,可見眾生的愚癡是很嚴重的,這就是沒有聽人演說真正的佛法,才會被誤導。
為什麼法身不說法?因為法身「不會」。不會這兩個字,宗喀巴是聽不懂的;因為聽不懂,所以法身是什麼,他也不會。但是宗喀巴的不會,不是法身的不會,法身的不會,是說法身沒有見聞覺知,所以不會;但是法身雖然沒有見聞覺知,不會說法,我們卻又說,法身熾燃在說法。宗喀巴聽了一定更不會,以為這種說法有矛盾。法身無形無色,不說法,但是法身所出生的五陰身體,一天到晚都在說法,所以說,法身熾燃在說法。
佛教一定先立自宗,而且此宗絕對正確,然後才可以判斷他人的所宗對不對。而不是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宗旨,卻一天到晚破人家的不對,結果自己也不知道對的在哪裡,這就是宗喀巴不立自宗,專破他宗的錯誤。應成派雖然破他宗的不對,但自己也是不對,所以無法學到真正的佛法。為什麼說應成派不對,因為他們沒有宗旨。為何無宗旨?因為找不到法身,所有的密宗各派都同樣找不到法身。法身就是第八識,所以不承認有第八識的密宗,我們說,他不是佛教。
達摩祖師來中國,就是要傳授這個佛法中最勝妙的法身如來藏。從達摩祖師到六祖都是單傳,你就知道這是多麼高深的法義。傳到六祖,一花開五葉才廣傳,後來又逐漸失傳。
在這個地球上,至少要有一位明心菩薩來住持,否則佛教正法一定會滅亡。平實導師就是不讓佛教滅亡,所以再把如來藏妙法復興起來,有些愚癡人不相信如來藏是佛教最勝妙的第一義諦,想要把祂摧毀,那是不自量力!因為如來藏是沒有人能摧毀的,如來藏就是涅槃,涅槃之中沒有十八界,要如何摧毀?要摧毀什麼?所以一天到晚在大罵執著如來藏的人,是外道神我、是自性見的人,他其實不知道涅槃是什麼。密宗在古代覺囊巴第一代、第二代也有勝義諦,可惜在第五世達賴的時候就被消滅了,所以密宗找不到勝義諦在哪裡,也不知道勝義諦是什麼東西了。毀謗勝義諦就是毀謗菩薩藏,而菩薩藏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毀謗如來藏是無法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可見這個勝義諦多麼重要。宗教一定要有宗,此宗即是勝義諦,佛教的勝義諦,就是在講涅槃如來藏這個真理,這是宇宙中最勝妙的法義,學佛就是要以此為核心,才能學到真正的佛法,離開了如來藏就一定學不到佛法,因為言不及第一義諦。
佛教的所宗,是八識心王而不是六識論,因為六識論中找不到第八識這個勝義,所以說六識論不是佛教。世界上的宗教都在找真理,可是他們都不知道,真理即是第八識,否認第八識而說他有真理,那是不可能的,學佛才能知道這個真理。今天講到這裡,祝福諸位平安吉祥。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59-a17_113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115 諸行無常(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單元。平實導師為了救護廣大南傳佛法學人,得以迴入佛法正理之中,一世可以取證解脫果,以五年的時間寫作完成《阿含正義》共七輯,用以廣利今時後世之有緣佛子。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如何是行?如何是行集?如何是行滅的道理?若要修學解脫道者,都應當努力尋求永滅身口意的方法和智慧,並且確實加以實行而滅除三行的集。然而眾生為什麼會不斷造作身口意業,無法停止輪迴的勢力呢?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貪著三行的法味,被三行的法味所繫縛而無法出離;然而這三行究竟有哪些法味呢?所謂行味意思是說,對於行的法味有所貪愛,就是行味,其中又分為身行的法味、口行的法味以及意行的法味等三種。
所謂身行的法味,譬如世間人貪愛種種活動,常常想要四處遊玩行樂,這就是身行的法味;又譬如欲界世人愛樂男女細滑觸,悉皆樂此不疲,這也都是身行的法味。而口行的法味,即是愛樂覺觀境界,譬如古今禪宗的錯悟者,每每認為靜坐到一念不生時,心中都無世俗煩惱負擔,極為輕安,並且越坐越有精神,所以樂在其中,這就是口行的法味,也就是愛樂定境中的覺觀的緣故。至於意行的法味,則是貪愛覺知心自己,一直住在我執之中,常常想要使覺知心處在世間五欲或技藝中,領受其中的法味,這是世間人愛樂意行的法味。
若是修行人,譬如外道的五種現見涅槃:第一種是最低層次的外道五現涅槃,即是西藏密宗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雙身法境界中的意識心,他們自以為意識心可以長時間住於雙身法中的第四喜,極大樂觸境界中,那時觀察意識正在領受淫行的最大樂觸,此時的樂觸是無形無色,所以是空性,而這個領受最大樂觸的意識,也是空無形色,祂也是空性,當意識覺知心住於淫樂第四喜境界之中,與淫樂合而為一時,就是樂空不二;就說淫樂與意識心二者都是空性,藏密法王們都認為這種淫樂的境界,就是報身佛所住的快樂果報,所以他們的意識覺知心,必須一直住於淫樂的最高樂觸中,不可離開,那時現前領受涅槃的快樂,說那時的意識心就是涅槃心,他們認為這是現前可見的涅槃,所以說是現見涅槃。這正是外道五現見涅槃中,最低的層次,頂多只能與欲界定相應,這其實正是意行的法味,但因藏密不懂樂空雙運時的覺知心存在之時,正是意行境界,不知其緣起及無常的法性,也因為被無明所籠罩的緣故,所以每天樂在其中,淪墜於意行之中,繼續樂空雙運的意行苦集,而不知遠離,如果想要因此而得解脫,恐怕是遙遙無期啊!第一種外道現見涅槃,除了前面所說西藏密宗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雙身法之外,還有一種就是誤將欲界定中的離念靈知心,誤認為涅槃心,所以有大師主張說:「證得一念不生境界,而能長時間保持不生妄想雜念時,就是涅槃心。」,也有大師主張:「前念已過,後念未起,於此前後念中間短暫時刻的離念靈知,就是涅槃心。」這些都是現在的佛門大師所主張的,但這仍然是墜入意行的法味而不自知啊!
第二種外道的五現見涅槃,就是貪愛初禪境界中的意識覺知心,在定中愛樂初禪不受香塵、味塵,一心不亂的境界,以意識心可以常住於此無念境界中,以為即是涅槃,但其實仍是意識心存在的境界相,殊不知意識覺知心存在之時所領受的種種意識,自心定境中的境界相,也都屬於意行的範圍,都是墜入意行法味之中。
而第三種外道的五現見涅槃,就是貪愛二禪等至位中的定境,由覺知心自住的境界中所生的法味,不接觸五塵,輕安無比而無負擔,因此而心喜湧動,這其實也只是意行的法味而已!但是外道無知,誤以為是現前可知可見的涅槃,名為第三種外道的五現見涅槃。
第四及第五種外道五現見涅槃,則是貪愛三禪及四禪中的定境法味,誤以為就是涅槃境界,就誤認禪定中的意識覺知心為涅槃心,認為是現前可知可見的涅槃境界,此即是第四及第五種外道現見涅槃,但這其實仍然墜於意行的法味之中。但外道們並不瞭解這個道理,所以對這五種現前可見的、自以為是涅槃境界的覺知心自我,歡喜領受其中的韻味,同樣是墜入意行法味貪愛之中。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三行的法味,正因為三行有這許多法味,所以眾生才因此而死死生生,輪迴不斷。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如何是行患?五陰中的行陰,是由色陰與識陰和合運作而有,所以行陰是緣生法,而行陰共有三種行:身行、口行、意行。然而身行有什麼過失與災患呢?
身行是由入胎識駐身,攝受身根與壽命,然後依於意根及意識的分別與思量,才有行來去止等……種種身行的行陰,乃至三禪等至定中,仍然還有呼吸與脈搏,或是進入眠熟位中意識已斷,但仍有呼吸與脈搏,這也是由於色陰與意根的和合而有的身行;如果離開意根與色身,不論是三禪等至定境或是眠熟位中,都將不再有身行的息脈存在,命尚不存,何況能有呼吸及出定?或出定及睡醒後的行來去止呢?所以身行是依眾緣而生的,眾緣尚且不是長存,何況是依眾緣而有的身行,怎能是常住而安樂的法性呢?因此身行是無常、是苦、是無我,不可愛樂。
而口行又有什麼過患呢?口行就是覺觀,一切覺觀的境界都是緣生法,緣生法即是無常必滅之法,不可愛著,乃至證得第四禪等至,住在息脈俱斷,不觸五塵的色界天人覺觀之中,如是口行仍然不是常住法,仍是緣生法,四禪天的境界縱使三災之所不及,也仍然是生滅之法,將來報盡時下墮人間或三途之中,仍然不離三界生死之苦,而且在覺知心存在之時就已經不離行苦的,剎那剎那識種流注、念念變異了。即使像藏密喇嘛們,每天與女弟子合修雙身法而享受第四喜樂觸之時,其實也是苦中作樂而已,因為樂中藏有大苦,永遠不得輕安,只是他們自己無法覺悟罷了。所以說凡是有五陰存在,具有覺觀之時,即是口行,即是無常,即是行苦,覺觀只是識陰的自性,口行的根源正是識陰的心所法,絕對不是常住不壞法;所以說覺觀虛妄,常能引生口行,因此不應該貪著,行者唯有遠離對於覺觀的貪愛,才能滅除深細的口行,漸次邁向解脫的境界。
而意行的過患又是如何呢?修學解脫道的行者,若是對於意行不能了知其過患,就無法證得初果乃至四果,也就是說當意識心存在之時,就已經是意行的行苦了,何況還要領受其他種種的苦受呢?譬如地獄有情只要有意識心存在,就一定會領受地獄中種種尤重純苦的折磨,每天想要脫離怨憎會而不可得;餓鬼道有情只要有意識心存在,就一定會有領受飢渴及求不得等痛苦;畜生道有情只要有意識心存在,就一定會有求不得及恐懼被吞食等痛苦;人類只要有意識心存在,就一定會有五陰熾盛等八苦,也一定會有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而天界眾生只要有意識心存在,就一定會有壞苦與行苦。都無法避免,這就是意行的粗略過失,而意行最大的過失就是由於愛戀自己而導致常住於三界生死不斷,因此衍生了無量無數的痛苦,難以計數,這就是意行的過失。只有不瞭解意行過患的人,才會執著意行,不肯滅除意識覺知心,因此無法離開生死,正是意行的最大過患,可憐的是今時南北傳佛法中,絕大多數的大師和學人們,總是墜入意行之中,不肯滅除或否定意行,不斷地加強他們對意行的執著,所以一直強調意行,說離念靈知不可以滅除,不應滅除、無法滅除,這些都是愚於解脫道的俗人啊!意行之所以令人執著,主要是因為意識心存在之時,會使人感覺到自我是真實存在的,並且能與累世所熏習的意識習氣相應,所以眾生普遍都不願意滅除意行。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身口意行所產生的過患。接下來我們繼續探討「行出」的道理,也就是如何斷除三行?實證解脫道果證的方法。所謂行出,就是了知行陰的內容,以及了知身口意行中必然存在的痛苦,也了知行陰的苦集、行陰的過患、行陰眾苦的滅除,然後能尋求滅除行陰眾苦的方法,終於能得出離行陰境界,實證解脫果,這就是行陰的出離,想要證得行陰的出離,就必須要以八正道的方法來履踐,因為八正道就是滅苦之道,是在確實瞭解行陰以後,滅除行陰眾苦的方法。所以八正道的修行方法,首要之務在建立正見,學法者如果沒有正知見,難免會受到大師們的錯誤教導所影響而住於無明之中,永遠不能如實瞭解五陰的內容,更別說是五陰的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了,其結果就是產生邪精進,趣向外道輪轉生死的邪見中,而且是趣向會導致下墮三途的邪見之中,卻自以為是在修行正法、護持正法,接著就會因為邪精進而無法獲得正定,無法使自心住於正見之中而決定不疑,乃至隨著名師住於邪定聚中,無法救轉啊!若能依正見而遠離無明邪見深坑,就會懂得滅除三行而親證解脫果的道理,捨壽之後,或是七次人天往來、或是一來、或是不來,或是現生取證無餘涅槃,這才是修學南傳佛法解脫道的大師與學人們都應該深入聞熏及思惟的法義,而不是一向都沈浸在身行、口行、意行的境界中,每天不離三行,而作著實證解脫果的白日夢啊!行者假使能如理作意,確實的思惟及觀行三行的內容、三行的韻味、三行的苦、三行的集、三行的過患、三行的滅除以及三行的出離法要,就能真實獲得初果乃至四果的解脫實證。以上法要,真學解脫道的大師與學人們,都應該深入觀行,並且如理作意地深入思惟,努力尋求斷除三行的智慧與實證,才有可能實證解脫道的果證,了卻生死大事。
各位菩薩:我們接著一起來看 世尊在《增壹阿含經》卷18中,對三法印的開示:【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也就是說諸行無常,不論身行、口行或意行,在現量或比量上,都可以被確定不是常住不變的;另外還可以從諸行無常衍生諸行是苦,也是解脫道的法印,這是依諸行的本質而說無常、苦、無我,然後開示應滅盡諸行,諸行若已滅盡則是實證二乘涅槃,如是名為四法本末,有本有末而成就阿含解脫道。即使如西藏密宗堅決主張說,樂空雙運淫樂境界中的樂覺與領受的意識心都是常住的,但是一切有智慧的學人們,都可以現前觀察而證實樂覺只是由身行與意行的不斷運作而存在,身行與意行如果暫時停頓或滅除,樂覺就消失了,所以樂覺絕對不是如西藏密宗所說的常住不壞法,更何況身行與意行的生起,是要以無常的五色根及無常的識陰為緣,才能生起及存在;五色根及意識六心尚且是無常法,何況是依五色根及意識六心而有的身行與意行,如何能是常住不滅的呢?而祂存在之時正好是意行境界,意識與意行境界都是無常而不能久住的生滅法,無法常住而不間斷、不變異,所以說諸行無常,無常則為非法;與解脫道及佛菩提道都是不相應的呀!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諸行無常的道理,因為諸行無常,所以是苦、是空、是無我性的,不可愛著,一切有智之人於此,皆當深思再深思啊!
各位菩薩:就為您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65-a16_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