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接下來四集續依《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6中,宗喀巴所整理與理解的「輕安與奢摩他」的關係,同時對照達賴十四所著《覺燈日光》第三冊相對應的解釋來為探討。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云何能得輕安〉。
宗喀巴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6自提問:【若爾,云何能得輕安?得輕安已,云何而能成奢摩他?】關於得輕安的說明,宗喀巴先以「身堪能」來自答:【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獲輕利,名身堪能。】他再以「心堪能」來說明:【若勤功用斷煩惱時,愛樂運轉攀緣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於所緣運轉無滯,名心堪能。】最後他的總結:【總略應知,若得輕安,於斷煩惱起功用欲,如行難行,恆常畏怯身心難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心最極調柔隨轉。如是身心圓滿堪能,是從初得三摩地時,便有微劣少分現起,次漸增長,至於最後而成輕安,心一境性妙奢摩他。又初微時難可覺了,後乃易知。】也就是要獲得身心輕安樂,對於障礙得止的種種煩惱,必須生起猛利對治的欲求心,要精勤去斷諸煩惱。譬如,趣入難行之行時,常會心生畏怯、身心難以趣入善法等,諸多的不堪能性皆應斷除,令身心在最極調柔而任運安住在所緣境上。
而達賴十四依宗喀巴的說明解釋為:「滅除了身心的粗重,身心具堪能性。有時候,我們去行善時,身體會感到疲憊,心會感到累,然而行惡時,卻很容易,身放逸也非常簡單,這就是身心粗重在作祟。有了身心輕安,遣除了身心粗重,因具有身心堪能性,就很容易行善。一開始修學三摩地時,因為心往內收攝,氣流會較以往調伏。比起內心散亂的人,無論是身還是心,明顯會有寂靜、安樂。隨著心往內收攝越加堅定,安樂慢慢地生起,最後獲得身心輕安。」
由這兩位喇嘛的說明,會發現他們對輕安的認知是有同、有不同。同的是,都認為輕安是奢摩他的前行;不同的是,宗喀巴是認為輕安能讓: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獲輕利;愛樂運轉攀緣善境,心於所緣運轉無滯。而達賴十四的解釋是:行善時,身體會有疲憊,心會累。有了身心輕安,遣除了身心粗重,就很容易行善。
您是否可以看得出達賴十四或者是在忽悠人,或者他不解宗喀巴的意思?而宗喀巴的教授方向,明顯看出是趣向男女雙運的前行,對應他在《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說:【結合者,謂與同等明妃而入等至,……從此則起,故云大樂。領受身樂為樂,領受心樂為喜。】就可清楚為什麼一個初禪前的輕安,宗喀巴會說為要遣除身重等不堪能性,要愛樂運轉攀緣善境,心要於所緣運轉無滯。這也正顯出他倆對輕安的不解與不證,只因為每天看著雙身像、觀想著與明妃雙運等至的境界,心念和欲界定完全悖離,更何況是完全脫離了欲界的四禪八定。他們共同的認知:輕安是奢摩他的前行。由他們的說明可驗證,沒有真正發起初禪前的輕安,也就是欲界定和初禪前的未到地定。
禪修的發起,是要先有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基本知見;也就是修行人要先能值遇真善知識和修禪環境的福報,守持最基本保持人身的五戒,不會有戒罪的障礙,才能好好地修定。經過正知欲界的過患,繫念修習相應的禪修,如數息觀、不淨觀、念佛等,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定,再由未到地定次第獲得初禪乃至四禪。如
龍樹菩薩開示:要得禪波羅蜜「要卻五事、除五法、行五行」。卻五事,我們可以看到 佛陀在要入涅槃時有殷重地開示:【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五事就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五境而起的五種情欲。色欲,指愛著於男女色和世間種種妙色;聲欲,指愛著於嬌媚妖詞、淫聲染語、男女情歌等聲;香欲,指愛著於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之香味;味欲,指愛著於酒肉珍饈、甘甜酸辣的美食;觸欲,是指愛著於冷暖細滑、輕重強軟等;這五欲能破種種佛事,所以
佛陀以五箭害身來比喻。但是如喇嘛們禮拜觀想雙身像、明妃,又如喇嘛教所編的十六天魔舞,由十六位「明母」或者「天女」手持著各種樂器,穿著清涼,隨著特定的念誦和音樂翩翩起舞;或者明妃都要以紅花等妙香塗飾,喇嘛們要喝酒吃肉來強壯身體,這些都是為了要入於男女的觸欲中,也就是樂空雙運。這都和
佛陀的教示是悖離的,連 佛陀最後的教示都視之無物,如何能說他們是佛門的僧侶呢?
除五法,就是要棄除貪欲、瞋恚,掉舉惡作、昏沉睡眠、疑等五種蓋障。眾生無始以來即為此五種習氣所遮障而不能脫離欲界的繫縛、不能發起色界定,故五蓋又稱為性障。無學位聖者有五無學蘊,彌勒菩薩開示:【五無學蘊。所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名極清淨道。】而貪欲和瞋恚會障戒蘊,昏沉和睡眠會障慧蘊,掉舉與惡作能障定蘊,疑蓋則於法猶豫而無法決斷,因此會蓋覆心性,無法成就解脫蘊、解脫知見蘊。所以
彌勒菩薩開示五蓋差別為:【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忍諸同法者,呵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三、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惛沉睡眠蓋。四、由違背毘缽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五、由違背於法論議,無倒決擇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五蓋的伏與除,因知見與次第而有所不同。
一切的凡夫未斷除我見,所以實證四禪八定時,都是降伏五蓋而非斷除五蓋。斷我見的人證得初禪,才算是初分斷除五蓋;求證二禪時,也要有相對應的必須要斷的比較細的五蓋;乃至實證三禪、四禪,都有相對應的五蓋要斷除。但是二乘聖者也只能斷五蓋的現行,而不能斷五蓋的習氣種子隨眠。再說,五蓋之首要為貪欲蓋,眾生之所以會在欲界(特別是人間)受生,除了乘願再來的大乘賢聖外,絕對是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有所貪著;而其中最粗重難斷的貪著則是淫欲貪,是故經中言「人間的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因此修禪定的人,首先要把淫貪降到最低點,這是修禪定的人最基本的條件,再進一步壓伏欲界貪。初禪天眾已無需摶食,故已經沒有鼻識與舌識,所以想要證初禪境界可以先從香塵與味塵切入;雖然我們不是急著要修四禪八定,但是修學欲界定從這裡下手也是最容易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慢慢地熏習,從聞香不執著其香,嗅臭不厭惡其臭,粗茶淡飯不執著其味;所謂不執著並非沒有感覺或不分別,而是說順心境時不喜也不貪,違心境時不瞋也不厭離;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所謂的喜或不喜。如此不斷地熏習,再透過無相拜佛動中取定的功夫,不假時日,定力增長的快速,自己都可以感覺到對五欲諸塵的貪以及瞋就不容易現起。
貪瞋不現起,身心就不容易疲憊;身心不易疲憊,就能夠壓伏睡眠蓋;又因為攝心為戒不會到處攀緣,就不會有掉舉、惡作的覺觀。如果修學到這裡,加上對於真善知識所教導明心見性的法能夠深信不疑,因此對於諸方大師的著作以及言說,能夠看得出來他到底有沒有證得禪定、有沒有初果、有沒有開悟明心,都能夠瞭如指掌,那這就壓伏了疑蓋。五蓋壓伏的過程,其實可以在無相拜佛中檢驗自己的定力,會發覺自己的妄念、雜念越來越少,定力越來越強,就表示已經漸漸地趣向初禪前的未到地定了。
而宗喀巴是要強調「大貪」,掉舉和沉沒的對治都是要維持於男女雙修的大貪境界。他說:【若于下門修細相者,觀想父母等至,溶菩提心成微細點,於鼻端處量如芥子。此復沉沒增上修上鼻端,掉舉增上修下鼻端。】由他的說明可知,《廣論》中要學人斷除掉舉,其實是要斷除雙身法中的沉掉,永遠都要保持欲界中的淫樂境界,與四禪八定的修證完全不相涉。而更離譜的是,要以觀想雙身佛像交合受樂作為斷除沉掉的方法。喇嘛教導信徒觀想佛像是別有心機的,都是為了方便引誘學人墮入「密法」以後可以隨召隨到。
接下來,我們來說行五行。龍樹菩薩開示:【若能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支,成就初禪。欲,名欲於欲界中出,欲得初禪;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食、攝心,不令馳散;念,名念初禪樂,知欲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禪為尊重可貴;巧慧,名觀察籌量欲界樂、初禪樂輕重得失;一心,名常繫心緣中,不令分散。】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想要修行得力,希望能夠快速有禪修的體驗,一定要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由於呵五欲、棄五蓋、行五法可以發現它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捨掉對欲界的貪愛。
今天如果能夠捨掉對欲界的貪愛,自然就能夠不受欲界的繫縛,也因此欲界定的發起,就是入於初禪的前行。既然說要發起欲界定,它的果報就是在欲界天;那麼我們來看一看欲界天天人,他們的男女欲是什麼樣的狀況?欲界天的天人,他們的男女欲:四天王天、還有忉利天是和人間相同,但是他們只要風氣泄出,熱惱就除滅,不會有不淨流出;而夜摩天人是相抱成就,兜率天人是要拉一下手,化樂天人只要相對笑一下,那他化自在天人只要看一下就好了。由這樣的一個差別性,您是否會發現:三界愛的粗重繫縛越少,他的境界就越高。如果完全沒有男女欲的貪愛,就可以入於初禪天了,所以
佛陀開示:【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所以初禪天又稱離生喜樂定。
除了上面所說的五法以外,平實導師他在教授我們修學無相憶佛念佛的時候,特別提示學佛人應該要遠離「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三毒心,就是貪、瞋、無明;攀緣心,就是心不斷地隨著六塵境界轉;覺觀心,就是心裡面想要求感應,一直在觀察有沒有特殊的境界相現起,如見光、聞聲、嗅香。而這三種心,不但是修止觀的大忌,也是參禪者一定要避免的。
各位菩薩!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所謂欲界定的輕安發起,由輕安這兩字,是捨粗重而來。而這個粗重是依於人間五欲的粗重而說,但欲界定仍然是在欲界的境界中,如果沒有正知見為助因,就會很快的退掉;如果有正知見的教授,就成為能夠伏除煩惱的動力。也就是,輕安是可以由正知見為導,而因為五欲、五蓋等伏除,所以能夠發起輕安;更能知道發起輕安它是一定要有前行的預備工作,如果發起輕安不是依於前行的預備工作,那就不可能發起輕安。
由我們剛剛以上的說明,您是不是已經正確知道在修禪定的一個過程當中,首先我們先要能夠知道欲界的過患,而欲界的過患最粗重的就是人間的五欲,而人間的五欲最粗重的就是男女欲。在修學的一個過程當中,如何突破男女欲粗重愛的繫縛,而能夠不再為這種熱惱所纏身,這就界定於您能不能夠生到欲界天,漸次地遣除粗重繫縛;乃至於斷掉男女欲的粗重繫縛,而能夠入於初禪天;到了初禪天就沒有男女相,因為初禪天人都是以禪悅為食。而這些知見有了,您就不會再被邪見所導,也不會被假名善知識所籠罩。
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798-a17_0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