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46集《廣論》止觀非佛說 (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繼續跟大家介紹「《廣論》止觀非佛說」。
上一集我們談到,宗喀巴在《廣論》說,修學了三士道以後,就應當轉入密咒乘(也就是金剛乘)修學密教,要接受密教灌頂,也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修學四部瑜伽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乃至修學無上瑜伽男女淫欲之雙身法。宗喀巴說,這樣才能快速圓滿福德智慧資糧,這樣才能即身成佛。
如同印順與聖嚴法師所說,密宗金剛乘密教的教法無上瑜伽是以欲樂為道,讚美崇拜生殖器,美名為金剛、蓮華;又以女子為明妃,女性的生殖器為婆伽曼陀羅,即是曼達拉、檀城、諸佛淨土;以性交為入定,名欲樂禪定;以男精女血為赤白二菩提心,以淫欲中忍精持久不出,所生之樂觸為大樂。外冠佛教之名,內行御女之術。凡學密者必先經灌頂,其中密灌頂、慧灌頂,即修學此無上瑜伽。修法時,弟子先得準備一清淨之明妃,引至壇場,弟子以布遮目,以裸體明妃供養於師長,上師偕同明妃至幕後,實行男女淫欲和合之大定。弟子在外靜候等待,結束後上師偕同明妃至幕前,以男子的精液混合女子淫液,又稱為甘露,即所謂菩提心,置於弟子舌端,據說弟子此時觸舌舌樂及喉喉樂,能引生大樂等等,以嘗師長授予之祕密甘露,名為密灌頂。嘗甘露味後,移去弟子的遮目布,上師就把明妃賜給弟子,指明妃之婆伽而訓示弟子說,這是你成佛的道場,成佛應該於此女子陰道中來求得,並懇切教導一切淫欲大樂技巧,令其與明妃交合入定,引生大樂。明妃又稱智慧,意指修男女淫欲雙身法,可引生密教之智慧。無上瑜伽歡喜金剛中又說:智慧明妃滿十六,以手相抱持,鈴、杵正和合,阿闍黎灌頂,也就是經此灌頂以後,弟子乃得修無上瑜伽,其明妃最多可以到九人。
上面這一段講的就是宗喀巴《廣論》557頁所說,四種灌頂之智慧灌頂,也是宗喀巴《廣論》所說,修學三士道後,要轉入密咒乘修學金剛乘密教,要接受密教灌頂,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修學四部瑜伽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教法內容。
很多修學《廣論》的善良佛弟子可能會說,目前我們修學的是三士道,沒有金剛乘密教,但是諸位想一下,《廣論》雖然是宗喀巴抄襲大乘經論教法而成,可其中也大量引用密續(也就是坦特羅)的經論,來解說三士道與止觀,修學《廣論》的過程,即與密宗密教結下深厚之法緣,加上種種發願皆不離上師、不離密宗密教祖師的攝受,則難保未來世不會墮入密咒乘,成為修雙身法之金剛阿闍黎。況且修學《廣論》,助長密宗坦特羅佛教勢力,令眾生落入密宗邪見深坑,是破壞佛教正法,也是破壞 釋迦牟尼佛所傳之三乘菩提,會感得不可愛之果報,也會遮障自己道業與法身慧命出生因緣,故勸請《廣論》修學者,早日離棄宗喀巴的兩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與《密宗道次第廣論》-的修學,要依止正法教團,修學三乘菩提的正法,才是有智慧的人。 正法教團如台灣 平實導師所領導之正覺教團即是。
又《廣論》三士道後面所說的止觀,本質即是密宗的大樂禪定,密宗金剛乘的禪定即是止觀,也是掛羊頭賣狗肉,是以正統佛法止觀名相,包裝了坦特羅佛教的外道雙身修法,是以男女性交為入定,名欲樂禪定,實行男女淫欲和合之大定,名大樂禪定。
正統佛法之禪定名三昧 ,三昧又叫三摩地,三昧有分止的三昧與觀的三昧,也就是一心三昧和智慧三昧;止的三昧名奢摩他,觀的三昧名毘缽舍那。《廣論》所說之止觀,便是以這些佛教名相,李代桃僵欺騙廣大佛弟子,誤以為密宗也是佛教。引一段《廣論》所說之止觀,大家便可大概明白宗喀巴所說。
止觀三摩地的坦特羅佛教本質,在《廣論》382頁說:【若爾?未生輕安以前, 此三摩地何地攝耶?答:此三摩地欲界地攝,三界九地隨一所攝,而非第一靜慮近分以上定故。又得近分,決定已得奢摩他故。於欲地中雖有如此勝三摩地,然仍說是非等引地;而不立為等引地者,以非無悔、歡喜、妙樂、輕安所引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6
這一段《廣論》所說的止觀,文字表面都是正統佛法的名相,《廣論》此處是抄襲了佛教《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所說,大意是說,未生輕安以前為欲界所攝,不含等引地,因得等引必定得奢摩他的緣故,雖然欲界定有心一境性,但不是無悔、歡喜,輕安、妙樂所引的緣故,然而依金剛乘上師宗喀巴所說的等至,本質是要與明妃行雙身修法時,雙方同時達到性高潮而稱之為等至,因此要達到等至,必定先有等引,意謂從交合中的男女淫欲,雙方妙樂平等引生,是由雙身法中的無悔、歡喜、輕安、妙樂所引發,也就是運用種種交合的方便善巧,來引發雙方俱有的平等樂受,此是密宗大樂禪定的等引意涵。其中的無悔,於《略論釋》中解釋為努力不懈,由此五法引生密宗的三摩地。其實密宗的三摩地、三昧,也是宗喀巴說的雌雄等至,是男女雙方同時而平等的,同樣住於性高潮中,共同觀察樂受是空性,領納樂受的覺知心意識也是空性,名為樂空不二的密宗大樂禪定的止觀三昧。這些道理詳細的解說,可以參考宗喀巴所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明白,因此《廣論》所說的止觀,仍然是坦特羅佛教的男女淫欲雙身法,這也是為何要勸請佛弟子不要修學《廣論》,已經修學的人應趕快離開的原因。
破斥了《廣論》密教止觀,也應當略說佛教止觀。在《瑜伽師地論》卷30說:【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缽舍那品。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修學初禪奢摩他品的九種心所住的狀態,按次第為:第一、內住,內就是內心,將心從外面的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六塵所緣境界收攝向內,令心安住在數息,或者念佛、不淨等所緣境上,專心繫念於所緣境,其心堅執 外離攀緣、內離散亂,那這樣就可以稱為內住,這是第一階段的用功方法。第二、等住,剛開始令心內住於所緣境,心還是很攀緣動盪的,不能使祂平等地安住在所緣境,要繼續專心繫念於所緣境,才能令心平等安住,就是保持前一念與後一念的一致性;比如前一念是數息,從一數到十,後一念也要是從一數到十,這憶念不忘的心能前後相似,心能相續的明淨而住,也就是等住。等住就是心內住下來以後,能相續不斷地住在所緣境,不會一下想到財色名食睡,一下流散到色聲香味觸去,這是第二階段必須達到的程度。第三、安住,行者繼續專心繫念,將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修到這裡,雖然有了內住、等住的功夫,心還是會失去正念,當行者忘失正念向外馳散時,警覺性發起後,心便能安然順從的回到正念,不再抗拒,不須再一次降伏,名為安住。到這個階段,心才可以說有了一些定性。第四、近住,安住過後繼續加行用功,發現不散亂專注的時間更長了,也察覺當心忘失正念向外馳散時,警覺性更強了,心漸漸澄淨不太想住於外境,心前後念都在想著所緣境,能作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思惟五欲六塵,不會令心流散,妄念將生起的時候,就能預先警覺,事先加以制伏。這樣心能安住於所緣境,不會外散遠離所緣,就名為近住。第五、調順,當行者的心內攝時,有時候會出現色聲香味觸,還有貪瞋癡男女等等法相,使心流散,行者於這個散亂因,六塵男女等外境相法中能起過患想,由於想增上力的緣故,就能降伏粗煩惱心,能令心調柔和順,專注於所緣,不會再因外境相的誘惑而散亂,這樣就名為調順。第六、寂靜,調順過後,心雖然不被外境相的十法所動搖擾亂,但還會有種種尋思,包括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家勢相應尋思、輕懱相應尋思等等尋思,以及還會有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的出現,此時行者繼續加行用功,對種種惡尋思及五蓋生起過患想,由於想增上力的緣故,便能把這些惡尋思,以及五蓋等諸隨煩惱停止下來,不再令心流散,能降伏內心的細煩惱,能令心寂靜;第七、最極寂靜,當行者寂靜自心以後,繼續正念住於所緣境,繼續用功加行,行者能將心中煩惱蓋障來除遣變吐,能夠降伏已生未生的煩惱重障,這時就名為最極寂靜。第八、專注一趣,行者為求能專注一趣,便以加行心於所緣境沒有間斷。長時間正念專注一境,能夠令心相續安住於止三昧,此時是有加行,有功用的止三昧。第九、等持,行者能繼續於九種心住,多多修習串習,能夠令三昧的心純熟,便可以由有加功用行的三昧心,轉變成無加功用行的三昧心,能隨所串習的法,任運行於三昧境界,這就名為等持。
在〈聲聞地〉中又說:【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瑜伽師地論》卷30)此六力首先由聽聞與思惟二力,不斷聞思增上,能令心內住及心念相續,令心等住,如是於內能把心綁住以後,由憶念力數數作意令心不散亂,故能安住、近住,再由正知力調息其心,調伏止息惡尋思及隨煩惱,令心不流散,而得調伏隨順於寂靜。如果惡尋思及隨煩惱現起時,因精進力的緣故,即能不忍受。不忍受這些惡尋思和隨煩惱便會斷滅。除遣了修所斷煩惱,成就最極寂靜乃至專注一趣,最後由串習力數數修習,多修習的緣故,就能圓滿等至及等持。
在《解深密經》卷3中有說:【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聲聞地〉又說:【云何四種毘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瑜伽師地論》卷30)由以上所舉,佛教《瑜伽師地論》中的止觀教法,可以明白修學止觀必須捨離欲界愛染,不是密宗金剛上師宗喀巴所說的男女淫欲、雙身法的大樂禪定可以成就止觀,也證明宗喀巴援引根本論的文字來解釋雙身法的止觀,是扭曲論意的攀緣附和,藉以欺騙一般學佛人。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789-a17_0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