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上一集我們說到斷我見的本質,就是認知以及現觀識陰六識的虛妄性,現觀識陰六識都是有生有滅的緣生法,虛妄不實;既然斷我見就是要斷除那覺知心常住不壞的我見,當然得要深入瞭解識陰六識的內容。
現在我們就來探討「十八界中的六識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界又稱為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的意思。譬如眼識界,是說眼識的種子,也就是眼識能見的功能;所以六識界就是六識的種子,也就是六識的功能差別。因為六識的功能都是有界限的,所以叫作六識界,表示六識各有不同的功能。六識的功能差別,就是六識的自體性,譬如眼識能見之性,乃至意識能知之性,所以六識法界的本質,正是六識與心所法配合成就的自性,當然是虛妄法。
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的身心,只是法的分類粗細有所差別而已;總而言之,就是指虛妄的眾生我。換句話說,我就是五陰身,我就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如果還有這個我中的任何一陰、一處、一界存在,那麼就無法成就無餘涅槃。所以凡是修學解脫道的人,都要深入了知五陰十八界的內涵。
《中阿含經》卷47,佛說:【阿難!若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意思是說:如果有比丘能夠真實了知十八界的內涵以及功能,他就是有智慧的人。在這段經文中,顯示出意根和意識就像眼根和眼識一樣,都是根與識同時存在,並且共同現行運作,如果不能對十八界真實了知,那麼就不是有智慧的人。由於十八界法的假和,成就欲界人類的五陰身心;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具足十八界法,才能說是正常人,如果身上少了一界、二界乃至多界,那麼就是有缺陷了。
我們先來介紹十八界中的六根,六根函蓋色根與心根二種,也就是有色根與無色根二種。有色根屬於色法,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以及身根等前五根,屬於色法的前五根,加上屬於心法的無色根意根,合起來總共六根。六根是六識的所依,如果六根出現問題時,那麼六識就無法生起,也就無法正常運作,譬如眼根是眼識的所依根,如果沒有具足眼根,包括眼扶塵根和眼勝義根,縱然外色塵存在,眼識還是無法生起,也就沒有眼識的存在以及運作。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也是同樣的道理,必須相關的所依根完好無缺,才能生起、存在以及運作。譬如意根是意識的所依根,如果沒有意根的具足存在,縱然法塵存在,意識也無法生起,也就沒有意識覺知心的存在以及運作。意根同時也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識的所依根;也就是說,前五識都必須有意根作為所依根,才可能出生、現行以及運作。所以說,意根是識陰六識的共同所依根。意根這個法非常隱微深細,一般學佛人很難了知,也就無法對意識與意根分別清楚,就像
玄奘菩薩在《八識規矩頌》中所說:【愚者難分識與根。】必須跟隨 平實導師這樣的大善知識修學,建立正知見以後,在身口意行當中把意根找出來,確認意根的所在,才能少分體驗意根的運作。意識與意根的基本不同,主要在於意識只作了別、觀察、思惟、分析、歸納等工作,這些工作做完以後,再交給意根去作決定,作決定的永遠是意根,但是意根未必完全依照意識所提供的訊息去作決定,意根往往依習慣而作決定。
二乘解脫道的修行,先要聞熏正知見,然後在閒靜處深入思惟,再透過四威儀中的實際觀行,一一比對識陰六識的不同,也比對意識與意根的不同,實際體驗、了知意識與意根的區別之後,進一步觀行六入的四聖諦,以及六入處的四聖諦;乃至貪愛執著較重的人,不但要了知六根、六識、六入的虛妄,還要在十二因緣觀中,對十二有支每一支的四聖諦都如實了知,並且觀行完成之後,才能確實斷除我見與我執。
接著我們介紹六塵,六塵就是六根所入之法,包括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以及法塵。什麼是法塵?法塵是從五塵上面所顯現出來的,也就是說,
前五塵現起的當下,一定伴隨著法塵。譬如眼見色,當眼扶塵根接觸外色塵時,如來藏就如實顯現內相分色塵。當內相分色塵現起時,由於意根接觸到內相分色塵,生起了想要了別的作意,便警覺如來藏中的意識種子以及眼識種子流注,使得意識與眼識同時現起。由眼識了別青色、黃色、赤色、白色等顯色,同時由意識了別長短、方圓、美醜、姿態、神韻、氣質等法塵;前五塵所顯現出來的細相,屬於法處所攝色,也就是法塵,是由意識覺知心來了別。
接著我們介紹六識,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意識。識就是了別的意思,譬如眼識能看見色塵,耳識能聽聞聲塵,乃至意識能了知諸法。也就是說,六識一直都只能在三界中的六塵上運作,不能離開三界緣起緣滅的生死法,所以說六識都是虛妄心,不是常住法。《增壹阿含經》卷29,佛說:【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意思是說:因為依於六入,那麼就有六識的功能性出生。六識的功能又稱為六識身,就是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以及意識身,總共有六識身,正是識陰所攝的六識。識陰六識是心法,不是色法,為什麼稱為身呢?身是功能作用的意思,因為六識在人間都各有功能作用,能夠見聞覺知。譬如眼識具有見色的功能,叫作眼識身,乃至意識覺知心,具有了知諸法的功能,叫作意識身。因為有功能作用的緣故,能夠使人確定祂的存在而有所執著,所以稱為身。
識陰六識的功能,就是六識所擁有的我所,也就是六識的自性,稱為六識身,如果不能了知六識的自性,誤以為六識的自性就是佛性,那麼就會墮入自性見中,成為自性見外道。識陰六識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常住不壞性,緣就是根與塵,譬如眼根觸色塵,乃至意根觸法塵,才能出生六識,所以《雜阿含經》卷11,佛說:【意、法因緣,生意識。】這是說,必須意根與法塵相觸為緣,才能出生意識,但是單憑根與塵等眾緣,仍然無法出生識陰六識,必須有根本因入胎識,才能出生識陰六識。就像《雜阿含經》卷2,佛告訴婆羅門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必須同時具足因與緣,因就是根本因入胎識如來藏,祂在識陰六識出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是無始以來就本然存在著,祂是一切諸法的根源。換句話說,六識是依六根與六塵為緣才能出現,當六根與六塵不在時,或意根不想了知六塵時,六識就無法存在,所以說六識虛妄。
接著我們講六入,六入是一種現象,當六根與六塵相觸時,就有六種入,叫作六入。譬如眼入色塵、耳入聲塵,乃至意入法塵。六入又分為外六入與內六入兩種,外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扶塵根以及意根,接觸外六塵的現象;內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勝義根以及意根,接觸內六塵的現象。換句話說,藉著六根觸外六塵才有外六入,並且藉著外六入的外相分,如來藏就如實變現一模一樣的內相分六塵,才有內六入,接著見聞覺知心才能出現,才能了別內相分六塵。譬如,眼扶塵根(也就是眼球)所接觸到的外色塵,屬於眼扶塵根所攝入的色塵,就是外色入處,所以眼扶塵根是外色入處;外色塵進入眼扶塵根眼球時,色塵影像在眼球的視網膜是倒立的,但那不是我們所看見的色塵相,因為我們所看見的色塵相都是正立的,那倒立的外色入影像,透過視神經傳導到眼勝義根,也就是頭腦中掌管視覺的部分,如來藏就變現出內相分正立的色塵,與外相分的色塵一模一樣,眼勝義根中顯現內相分色塵的地方,就是內色入處,眼勝義根中內相分色塵進入眼識心中,就是內色入。換句話說,眼睛只是一個媒介,只是藉由眼睛來攝取外面的光影進入眼球,再傳送到眼勝義根,於是如來藏就變現出一個跟外相分一模一樣的內相分,所以我們所看見的是由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內相分,不是純物質的色法,因為外面的色塵是色法;可是覺知心是心法,不是色法,不能直接接觸物質色法,所以必須由如來藏變現出和外色塵一模一樣的內相分,這個內相分似色而非色,才能被眼識所接觸。因此所謂眼見色,是由眼識來了別色塵,眼睛只是助緣。
同樣的道理,耳鼻舌身等四種扶塵根,所攝入的四塵入處,也都屬於外入處,同樣是由如來藏如實變現內聲塵、內香塵、內味塵、內觸塵等四種內相分,再由耳鼻舌身等四種識心,觸知內相分四塵,這就是六入中的四種內入。所以五扶塵根都有外五入,五勝義根都有內五入,這就是外入處與內入處的不同。合併意根、五色根,以及六識心的外法入與內法入,稱為外六入與內六入,所以六入有內入與外入的差別。但是外六入的外六塵,並不是十八界法中的六塵,十八界法中的六塵,是指內六入的內六塵,當然是說內相分中的六塵,這才是定性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所滅掉的六塵。所以如果不能瞭解內六入,不能把內六入的執著加以滅除,那麼就不是在滅除我執上用功,因為內六入才是五陰自我所攝的內法,屬於我執,因此滅除內六入,才是真正進入解脫道中修行。
接著說十二處,六根與六塵合稱為十二處。如果沒有十二處就不會有六入,如果沒有六入就不會有六識生起,所以十二處是六識依止的處所,六識若離開十二處,那麼就不能生起、存在與運作,所以十二處是六識的俱有依。換句話說,六識是依六根與六塵為緣才能出現,當六根與六塵不存在時,或意根不想了知六塵時,六識就無法現起與存在,所以說六識是因緣所生的虛妄法。眾生之所以會自覺有我真實常住,誤認為六識心真實有,完全是因為有六識見聞覺知的自性,所以才會返緣自己,覺得自己是真實存在的;因為覺得自己真實存在,那麼就會感覺自我所擁有的一切享受,世間財物以及眷屬等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就生起了我執以及我所執。這些見聞覺知性都是六識的功能,而這些六識的功能,必須有六根觸六塵,才會有六識生起與運作,才會有見聞覺知性存在。可是見聞覺知性所依的六識,已經是因緣所生的虛妄法了,那麼由生滅性的六識見聞覺知性,所感覺到的我與我所,當然更是虛妄假有,都是在六入中的見聞覺知性上誤認為實有。如果能這樣如理作意去思惟觀察,那麼對於斷除我見以及我所的執著,有很大的幫助。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33-a16_0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