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延續於前面所說五盛陰的主題,接下來要說「識陰不能去到後世」的這個部分。然而總不能說因為識陰不能去到後世,所以就一了百了,就成為斷滅的境界,那就不是佛法了,而且這裡不是也說去到後世嗎?既然有去到後世的這一件事情,那就表示說佛法絕對不會是斷滅的;所以要探討「識陰能否去到後世」的這一個問題之前,應該先要瞭解一下識陰所依的究竟是什麼?瞭解了以後,再來敘述識陰的種種,因此藉著今天這個因緣,就來討論為什麼要說八識心王。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菩薩就已經造了《八識規矩頌》,然而今天在這裡並不是要跟大家來說明八識心王的內涵。玄奘菩薩當年歷經千辛萬苦到天竺去取經,並將大部分帶回來的經典翻譯為漢文,不說別的,單單指這一個層面的恩德,我們就不知道要如何報答了。回頭來說《八識規矩頌》,玄奘菩薩將八識心王分為四個大類:也就是眼識等前五識、意識、第七識意根、第八識阿賴耶識;每一個類別又各以十二首偈頌來演述其體性或者是功用,並且簡略地敘述菩薩的八識心王在佛菩提道中因地、果地上的差異,這樣子一共作了四十八首偈頌,也許這也是
玄奘菩薩被後人奉為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的原因之一;然而佛教的不應該分宗立派,而應該回歸唯一佛乘的全面修證,這個在 平實導師的《宗通與說通》第七章的各宗地位略判之中就已經開示得很明白了。而
玄奘菩薩所造的《八識規矩頌》一直被學人引用來討論以及說明,包括了八識的行相、業用、所緣、相應等等,所以學人在論述《八識規矩頌》這幾個字的時候,有時候有的人會說《八識規矩頌》的重點就在「八識」這兩個字,尤其是「識」這個字,所以特別的要加以詮釋;那有的人又說,這是對唯識學所提出來扼要的說明;那另外的人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所以這是以世間的道理來譬喻佛法中的義理,這樣子看來,林林總總各有其論述的觀點,然而不管是說「八識」或者是說「規矩」,應該總合而說「八識規矩」四個字,為什麼這麼說?既然在佛菩提道因地、果地,八識各有其規矩,也就是說八識有其差異而非是一,在人間有情的身上,一般正常的狀況而言,確實有八識心王的運作,眼識、耳識乃至是阿賴耶識,一個識也不少,多一個識也不對,就只有這八個識;而前七個識都匯歸於阿賴耶識,這有著另外一個層面的法義,在這裡就不加以論述了。
玄奘菩薩當年西行到天竺,見到佛法被安慧的六識論所破壞以及轉易,回到長安城之後,雖然主要所做的在於翻譯經典為漢文,但仍然在觀察如何使
世尊了義的正法可以長久的流傳於後世,而不被外道所轉易,乃至是被外道法所取代。所以 玄奘菩薩當年有一個叱吒風雲的作為,就是在古印度羯若鞠闍國,它的都城廣開無遮大會,在戒日王的曲女城牆上矗立了真唯識量的大纛,而在當時都沒有人敢於對論。到了現在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佛法之中「若不摧邪,無以顯正」真義的具體展現。玄奘菩薩把這一項法寶流傳給後世的我們,其所依止的依然是佛法之中所說的「心」一定是八識心王具足,不會少一個識,也不會多一個識;因為佛菩提道之所修證的,全部都屬於有情自身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以及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而在這些法裡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一定是要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才能夠進一步談論識陰的種種狀況;因為早在古印度就已經有六識論者了,佛法傳到東土,當然也會有六識論者,乃至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更有好多的大小善知識都說第八阿賴耶識是妄心,都說只有六個識。然後更錯誤引用經論中所說的要滅阿賴耶,殊不知道經論中所說的要滅阿賴耶是要滅除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而不是要滅阿賴耶識的心體;因為阿賴耶識其實也是第八識的異名,只是滅了阿賴耶性以後改名叫作異熟識,一直到成佛之時所知障完全都去除,改名叫作無垢識,又名叫作真如,依然還是這個第八識啊!所以才會有轉識成智、四智圓明的這個結果;而且,若單以六識的範圍來討論佛法,佛法就已經落於無因論以及斷滅論之中了,更何況還要說可以進一步親證佛法,那根本都是不可能的。這一種只有六識的主張,在否定不相信有第七、第八識的情況之下,就會使得
世尊兩千五百多年前辛苦的在印度示現所流傳下來的勝妙法義提早消失於人間。
再者,《雜阿含經》卷第六 136經之中,早就有這麼一段的記載:【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諸比丘!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於色繫著,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尊在這一段的開示,詢問比丘們的話其大意是說:到底是什麼地方?這個存在的事相是從何生起?又是被什麼所繫縛?是在哪裡見到蘊處界有真實的我?比丘們啊!眾生被無明所遮蓋,就好像頭被貪愛所繫縛,在漫漫長夜不停地奔馳,所以會有這樣子的生死輪迴流轉,都不知道生死的本際為何啊!世尊在隨後回應比丘們的請問,又提到說,眾生因為已經有了色陰的緣故,就在色陰上面被繫縛而執著有真實的我,因為這樣子被無明所繫縛,使得對色陰的執著而繫縛他們的頭,被牽引而在漫漫長途不停地奔馳,就有著生生世世生死輪迴與流轉,其他的受、想、行、識四陰的狀況也是類似。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本際的存在啊!說明了現前雖然有色、受、想、行、識等五陰的運作,其背後一定伴隨有本際啊!而眾生正是被無明所遮蓋,長夜追逐著五陰的種種,所以被貪愛五陰所繫縛而有生死的輪迴流轉;要脫離或者是免除生死流轉不能只在現象界的五陰作道理,在真正的佛法上必須要先相信有本際的存在,本際就是如來藏第八識,這才能於不論是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會有所助益,乃至是親證而開始進入內門的修行。
在佛法的這一個部分上面的道理已經說了這麼多了,接下來就舉例來看一看一些所謂佛法中的修行者,他們修學的內涵及過程可能產生什麼狀況?禪宗五祖為人開示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告訴大家,真正的想要修學佛法一定是要進入內門修學,若是不識本心而只在外門修學,即使是有著世間的智慧而能說善道,依然是學法無益;而且常常會更加增長慢心而使得無明越加深重,不因此而大妄語毀謗正法,而造下來世尤重純苦的惡因就已經是萬幸了。表面上看起來,這個道理並不是很深奧,大家很容易明白,然而實際上對很多學佛的大小善知識們卻又是不想要親證本際,不依本際而盲修瞎練乃至是錯會本際的情況,當然也會有很多;而其結果可想而知,就會如同禪宗五祖所開示的「學法無益」了。譬如說:有人說「佛法中常說眾生妄執假的五陰身心為我」,這當然是從佛法中的某一個義理來說;意思是說:五陰身心是假的,眾生卻在其中執著有我,而且還以為其為真。那麼要如何來為眾生開解迷雲呢?假如他這麼說的話,眾生把現前由五陰聚合而成-這個有精神作用、色身形態而展現出來的生命現象--錯認為「我」,這就是假我,也就是說臨時的我;我們在不停變化的五陰上面觀察到了生、老、病、死等現象,所以才會說我們有生命,而學佛的目的正是要在這個臨時的我上面,體認祂本來就不生不滅、生老病死的現象是虛妄的,因此哪一天你假如修持的功夫深了,就在那個當下明白了這個眾生由眾緣所和合的生命觀念真的只是一個妄見而已,那麼那一個當下眾生就是如來了。
這一個人他主張五陰聚合而成的「我」這是假我;因為五陰是不停地在變化著,所以顯示出來生、老、病、死等現象。而現在學佛了,功夫作深了,知道說生、老、病、死等是一個妄見,所以當下眾生就變成如來了。可是當他明白生老病死的現象是虛妄的,這些現象所依的五陰是不是依然還不停地變化著呢?是啊!那他的意思是不是說,依然不停地變化著的五陰,此時就變成如來了嗎?假如這樣子的話,過失可就大了喔!因為生老病死的現象是依於五陰而有的,如今只在觀念上面認定生老病死是虛妄的,其所依的五陰是怎麼一回事,竟然可以不要管它,而可以直接說這樣子就是如來了。那也許有人會答辯而說:當觀察到生老病死是虛妄的同時,也就知道五陰不是真實的了。問題是即便是這麼說,仍然是有過失的,為什麼這麼說?就算是這個人真的知道五陰是虛妄的,然而真實的法是哪一個?總不能說知道五陰不是真實的同時,五陰就變成真實的法了吧!然後在這個五陰上面就變成如來了,那不就是原來不是真實的五陰,竟然能夠一下子就變成真實的法,能有這個道理嗎?原來不是真實的五陰一定是有一個真實的法為其所依,五陰才有它生生滅滅的相貌;因為現見五陰會有壞滅的時候,總不能說五陰壞滅了以後,已經壞滅的法無所依憑而自己又會平白無故的出生嘛!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是有一個真實的法,這個真實的法祂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這才能作為會壞滅的五陰之法的所依。親證了這個真實法,也就是如來藏、本際、第八識,證實了五陰之法都是直接、間接、輾轉由祂出生,如是轉依之後才說五蘊的法也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才能有佛菩提道上轉依而地地增上。不能夠說否定、不相信本際如來藏的存在,而只在生滅的蘊處界法上作道理,那一定同時會掉在「無因」以及「斷滅」的過失之中,那就真的是如同禪宗五祖所開示的「學法無益」了。
因此要瞭解以及討論識陰的種種情況,必須先要確定有一個萬法所依的本際--祂是本然存在的,祂就是如來藏第八識,祂本然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這個非境界的中道境界本然就已經存在,修學佛法得要先親證這個本際,然後才從另外一個層次除去種種的雜染;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才使得行者能夠進一步的證知本際的功能差別,這才能夠成就佛菩提道上「地地增上、轉依」的結果。
今天就說到這理,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63-a16_0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