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29. 證道之正因--行根本方便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
今天要開始探討佛弟子在佛菩提道上修行的四種方便行,也就是佛弟子想要證悟佛菩提的四種前方便。這四種前方便非常重要,它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證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這四種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難有證悟的因緣。這四種方便行是哪些呢?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長善根方便,第四、大願平等方便。
我們先看第一、行根本方便。《大乘起信論》卷2,馬鳴菩薩開示說:
彼方便行略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本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又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善行,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隨順以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
意思是說,修證佛菩提的正因,大略來說有四種方便行,第一就是在修行上應該要行根本方便,也就是從根本上作種種方便來觀行。一切法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佛菩提道證悟的標的,就是這第八識如來藏。因此在證悟之前,要先作第八識如來藏的方便觀行,若尚未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不具慧眼,還無法現觀如來藏的運作,也就無法對如來藏心體直接作如實觀行,就只能作方便觀行。
要如何作方便觀行呢?馬鳴菩薩說:「謂觀一切法本性無生。」就是在現象界中藉種種事相去作觀察,一切法本性無生。譬如意識覺知心,白天想東想西忙個不停,到了夜晚睡著無夢時,就斷滅消失,所以睡得很熟很沉,身邊的人拍他一下,也沒有反應而繼續沉睡,第二天天亮又醒過來,繼續忙個不停,就這樣意識心每天生滅不斷。可是為什麼 馬鳴菩薩說「一切法本性無生」呢?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都屬於如來藏的法性,而如來藏本來不生,所以一切法的本性也是無生,這是從一切法攝歸如來藏來說一切法無生。若從現象界來說,則是一切法生滅無常,這樣才合乎佛法的中道性,處中而含攝兩邊,不落一邊。
接著,「離於妄見,不住生死」,假使能夠在種種事相上逐一去完成觀察,一切法本性無生,這樣就能離開妄見。離開什麼妄見呢?離開二乘聖人涅槃貪的妄見,因為二乘聖人對涅槃不能如實了知,於涅槃生起貪著,所以定性二乘聖人捨報後,要把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滅盡,永遠住在無餘涅槃中。無餘涅槃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五陰十八界全部滅盡,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自存在無境界的境界。但是眾生在五陰十八界存在的當下就已經是涅槃,這是七住位菩薩所親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中國禪宗真悟祖師之所證。
因此,當菩薩斷盡我執,有能力入無餘涅槃時,不必急著入無餘涅槃,應當留惑潤生,再迴入娑婆來化度眾生,但也不必像凡夫眾生那樣住在生死中,因為一世又一世不斷地生死當中,第八識如來藏恆常存在而沒有生死,蘊處界的生死現象,都只是在如來藏心體表面幻起幻滅,本來就沒有生死可說。所以若有人問:「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兩者的答案一樣:「都是如來藏。」也就是生從如來藏中出生,死後也是歸結到如來藏中。
「又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這是說,接著又觀察,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來藏,以及眾緣和合而有,業果都不會失去。不論是什麼業,善業、惡業或無記業,不論是什麼法,善法、惡法或無記法,都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因,以意根與法塵為緣而生起意識,再由意識了知法塵為緣,才有一切法出生;所以,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來藏,以及眾緣和合而有。事實上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如來藏中,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如來藏,所以在一切法中成就身口意行之後,所造作的業種必定會收存在如來藏中;而如來藏本來不生,未來永遠不滅,所以業種收藏在如來藏中永遠不會滅失,未來因緣際會時,果報就一定會現前。
佛門有句話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清楚知道,如果造作惡業,業種會自動收存在個人的如來藏中,未來緣熟了,惡業的果報必定會現前,所以菩薩畏因,也就是菩薩畏懼再造作新的惡業。凡夫眾生不瞭解這個道理,總以為作惡事猶如船過水無痕,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所以造作惡業時,一點都不畏懼,只有在果報現前時才來抱怨,我怎麼這麼歹命呀!竟然要受這種苦報,這就是凡夫畏果。《大寶積經》卷57,佛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一個人造作惡業之後,不是鳥飛空無跡,而是心中會留下痕跡,假使經歷百劫那麼長久的時間,業種都不會消失,都眠藏在自己的如來藏心中,未來緣熟了,因緣際會時,就一定要受報。
如果曾經造作惡業,也別太擔心,為什麼呢?經文一開頭就說「假使」兩個字,那意思是說,假使曾經造作惡業,趕快去作補救,業就會改變,因為佛法所講的不是一成不變,當不同的緣加進來之後,就會使得果報產生變化。也就是說,因果之中不離一切緣,因緣果報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了知,乃至等覺菩薩也無法完全了知,只有到達佛地時才能究竟了知。假使曾經造作惡業,卻不去作補救,縱然經歷百劫,所造的業種仍然不會消失,未來緣熟了,因緣際會時,終究還是要受報。所以有句俗諺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我們從祖師傳記中可以看見,有的祖師知道自己當世的果報,所以特地去還報,表示他有往昔多世的業種留存下來,為了早日把業債還清,未來修行會比較輕鬆自在,所以就主動去受報。
根據《出三藏記集》卷13記載,安世高法師本來是安息國太子,後來捨棄江山出家修道,於東漢桓帝時來到中國,在洛陽翻譯佛典,安世高有宿命通,知道過去世欠人家一條命,他想要把這個業債了掉,就特地事先請人,到時候幫忙作證是個意外,請官府不要降罪於殺死他的人。第二天,那幫忙作證的人,就跟在安世高後面,一起上街去,正好有一群人在打鬥鬧事,一陣混亂中,安世高被擊中頭部,當場就捨報了。
根據《增壹阿含經》卷18記載,有一天目連尊者入羅閱城托缽時,被一群外道包圍,最後被外道用瓦片石頭打得體無完膚,目連尊者便以神通飛回精舍。目連尊者與舍利弗尊者很要好,他要向舍利弗道別,說他被外道包圍打殺,如今骨肉爛盡,身體已經不堪使用,因此想要取般涅槃。舍利弗說:「您是世尊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為什麼不用神通避開呢?」目連尊者回答說:「要索受報,終不可避。」當人家要來討回所受的業報時,終究是無法逃避的。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佛說:
生死無始罪無窮,煩惱大海深無底;業障峻極如須彌,造業由因二種起;所謂現行及種子,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一切時中障聖道。
意思是說,眾生無始劫來,於三界六道中不斷地生死流轉,所造下的罪業廣大無邊,所匯集的煩惱猶如大海深不見底,所累積的業障猶如須彌山那麼高峻。業種是由兩個原因而造成,所謂「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就這樣不斷地反覆熏習,最後由如來藏執持一切種,就好比影子緊跟著身體一樣,身體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甩也甩不掉,隨時隨地都會現行而障礙佛道,除非受報前就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到三界中來。如果都不入無餘涅槃,一直要在三界中行菩薩道,遲早都會有因緣際會時,遲早都要還,既然一定要還、一定要受報,為什麼當初要造業呢?所以菩薩畏因的道理就在這裡。
接著,「起於大悲修諸善行,攝化眾生不住涅槃」,這是說,菩薩必須生起大悲心,修種種善行而攝受教化眾生,讓眾生瞭解一切法本來不生,斷除見惑與思惑之後,不必像定性二乘聖人那樣,妄取無餘涅槃。也就是說,只要把煩惱障的現行斷除,有能力入無餘涅槃,不受三界束縛就行了,不必急著取證無餘涅槃,應當繼續留在三界生死中,利樂有情,因為一切法本來不生,不必急著滅掉一切法而入無餘涅槃。
接著,「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這一句我們先解說什麼是真如?這就要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在般若經中,常用真如指稱如來藏心,而真如這個名稱通一切位,不論因地或佛地的第八識心,都可以稱為真如。第二、有時候真如是指第八識如來藏的所顯性,也就是如來藏在運作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因為真實而且如如,合起來叫作真如。什麼是「真」?真就是真實的意思,這是說如來藏心真實常住不壞,無始劫來本來就在,不曾出生過,因為本來就存在,所以永遠不滅。因此《心經》說:「不生不滅。」而且如來藏具有無邊功德,可以出生萬法,所以稱為「真」。什麼是「如」?如就是如如的意思,這是說如來藏於六塵中離見聞覺知,從來不在六塵中生起貪愛或討厭的心行;也就是說,如來藏出生蘊處界之後,不論蘊處界如何快樂或如何痛苦,如來藏永遠不動其心,痛苦與快樂都是五陰十八界的事情,得與失都與如來藏無關。所以《心經》說:「無智亦無得。」這樣把「真」與「如」合起來稱為「真如」。
若有人問:「真如是實有還是非實有?」這個問題,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當真如指稱如來藏心體時,真如是實有。第二、當真如指稱如來藏的所顯性,這時候真如非實有,因為它依附於如來藏而有;也就是說,它是依如來藏心體的真實性與如如性而假名施設。譬如說這朵花很漂亮,那漂亮是真實有,還是非真實有呢?不是真實有,因為漂亮依附於花體而有,漂亮是花體的所顯性,離開花體就沒有漂亮可說。又譬如,涅槃是依於如來藏的獨住境界,而施設一個名稱叫作「涅槃」,所以涅槃非真實有,只是依如來藏的不生不滅而假名施設,若離開如來藏心體就沒有涅槃可說。同樣的道理,真如是如來藏的所顯性,是如來藏在運作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合稱為真如,若離開如來藏心體就沒有真如法性可說。
由於眾生尚未親證如來藏,所以菩薩巧設方便的觀行法門,先為眾生宣說這個道理,當眾生能夠如理作意,在菩薩教導的正知見上去作觀行,雖然尚未親證如來藏,也能夠從真善知識的言行法教中,或者從諸佛菩薩的經論中,瞭解如來藏本來離於生死相、離於涅槃相,涅槃相只是如來藏心體所顯現出來不生不滅的法相,只是如來藏心體的所顯性。所以 馬鳴菩薩說:「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當眾生說涅槃相時,就已經落到名相上了。
接著,「此行隨順以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這是行隨順,也就是以真如法性正確觀行的隨順法門,作為方便行的根本,這樣的觀行叫作「行根本方便」,這是證道的第一種方便熏習。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83-a14_0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