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探討了 馬鳴菩薩有關信成就的三種發心;今天接下來,馬鳴菩薩從理上來作辨正,他以問答的方式說:【問: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大乘起信論》卷2)這個意思是說,現在有人提出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因為他聽說過:一切眾生輾轉所生的一切諸法,都是同一個法界。同一個法界,當然指的就是這個真如法界,既然都是同一個法界,沒有二相,你也是這個真如法界,我也是這個真如法界;同一個法界而沒有二相的話,那麼根據這個道理來說,我們只要正念真如就可以了,又何必再加修一切善行?又何必再發大悲心來救護一切眾生呢?問者的意思是說:「我們都只要悟得真如心就可以了,何必再假借另外加修一切善行,才能成佛,又何必再藉無量的善行,來救一切眾生以後,才可以成佛呢?沒有必要啊!因為理上既然都是一樣的真如心,既然找到真如心時,理論上就完全相同了,就可以成就佛道了,又何必悟後再修一切善行呢?」這個問題在印度古時候
馬鳴菩薩就已經寫出來了。由此可見,顯然不是一悟就可以成為究竟佛的。可是《六祖壇經》裡面卻還宣示「一悟即至佛地」,假使說六祖是方便說,這是可以的;但問題是有很多人,根本都還沒有真的證悟,就把六祖的方便說認作是究竟說了,就拿這個方便說來證明自己的邪見一定是正確的:你們看《壇經》不是講一悟就是成佛了嗎,為什麼你們正覺同修會還要講悟後起修呢?可見你們的「悟」都是錯誤的誤,不是開悟的悟。初聽起來好像說得很有道理,但卻是沒道理。因為六祖大師他是從
菩提達摩這樣一代一代印證下來的,說的應該沒有錯;既然沒有錯,似乎開悟時,就應該是究竟成佛了,所以西藏密宗的喇嘛們都會說「證悟了就是成佛了」,所以創古仁波切在書中自稱「全然開悟」,又叫作「圓滿正覺」。密宗的書裡面,他們常常這麼寫的,至於他們有沒有悟,事實上是:都沒悟。另外禪宗裡面有好多祖師說《六祖壇經》講:一悟即至佛地,所以悟了就是成佛,悟後就不必再修行了。就這麼公開地說,然後就有許多人也跟著相信了這樣錯誤的知見,就一直沿襲下來。所以惟覺法師說:悟後還要再修行;自在居士就在內部刊物的月刊裡面,反對說:「惟覺法師講這個法是不對的,悟了就是成佛,為什麼還要修行?所以他的開悟一定不正確。」可是你看,在古時候的西天,老早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了,馬鳴菩薩就已經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討論一番了;可見自在居士那些人,真的是經也不誦、論也不讀,就將祖師的方便就當作究竟說。那麼
馬鳴菩薩對這個問題是怎麼回答的呢?
論文上說:【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大乘起信論》卷2)。這一段論文的意思是說,對已經明心的人來講,是簡單的事情啊,因為你所證驗到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可是還沒有找到真如心的人,就會覺得這段話是有毛病的,所以就有人落在意識心裡面,然後就用意識心,來評論這個《起信論》說:「這部《起信論》的論文中,自己互相矛盾,竟然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既是自性清淨心,當然應該是無染汙的;這部論顯然是外道假借馬鳴菩薩的名義寫出來的邪見邪論。」可是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這意思是說,就好像是摩尼寶珠,本身是光明的、清淨的,但是因它還在礦中,還有種種汙染,所以看不見它的清淨性,所以凡人不曉得它裡面的清淨性。譬如一般人看見了石頭,一定會嫌石頭擋了他的路,可是有寶石智慧的人,看見了那石頭,他卻說:「這是一顆大寶石欸!」就珍重地收藏起來;不懂的人就厭惡那顆石頭說:「這石頭怎麼在路上擋著路呢?」他認不得這是寶石,反而找來木棍,把它撬到山溝裡面去了。假使是有智慧的人會跟他說:「你不要撬!不要撬!這是顆寶石,你不要嫌它重,把它扛回去吧!絕對划得來。」但是沒有智慧的人偏就不信,那個人只好說:「你要是不信,我敲開來給你看。」他就另外搬了一顆大石頭,把它一敲,碎成兩半,哎呀!裡面真的是寶石欸!這才相信了。同樣的道理,沒有悟的人不曉得真如心的本來清淨性,就好像那個寶石外面有泥巴雜物顯得很髒,但裡面則是清淨性的。沒有悟的人,不曉得這個真如心的清淨,因為還沒有找到祂,無法現前觀察而實證祂,等他們找到了就會發覺,原來祂的本性是清淨的,祂一點染汙都沒有。但是這個沒有染汙的意思,是講真如心自身的體性,祂這種清淨的自體性伴隨著有情眾生,不斷地在現行、在運作,可是有情眾生,卻從來不知道祂的存在,他們一向都把祂據為己有,每天用祂,卻不知道祂的存在,所以禪宗祖師們才會叫祂作「日用而不知」(《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9);你們還沒有破參的人也一樣,每天都在使用祂,但是卻不知道祂在何處,因為你們都把祂據為己有,這個就是我,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祂據為己有的。真正證悟的人,找到了這個真如心就會發覺說,原來我真的是從祂所生,祂出生了我以後,我是染汙的、不斷攀緣的,執著的、不清淨的,但是祂生了我之後,祂跟我在一起運行卻一直都是清淨,祂也有祂自己所擁有的自性,並不是一個想像的東西,這就是初證悟的人所知道的。就好像那個愚人,不知道外表汙垢的寶石,其實裡面是清淨的,同理,還沒有證悟的人,也不知道真如心自體的清淨性,等他有一天終於找到了,啊!祂真的是清淨的,可是卻含藏了染汙的我,我所有的種子都在祂裡面,所以祂裡面就含藏了我這個不清淨性;我是不清淨的,而祂是清淨的,清淨的祂與不清淨性的我和合並行運作,所以
佛才會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就是這個樣子。清淨與不清淨是混在一起的,那要怎麼去分出祂的清淨性?要怎麼去分出祂自己所擁有的自體性?就好像是一杯牛奶裡面,你要有智慧把它分出來,哪些部分是牛奶成分?哪些部分是水成分?一杯牛奶裡面一定是有水有奶,有智慧的人就能夠分得清楚。當你找到真如心時,你有了這個智慧,而能夠在水中把奶的成分分清楚,能在真妄和合當中把真心分析出來。禪宗祖師就說你是「鵝王擇乳」,這是有一個傳說,說:有一隻鵝王,牠在水裡面可以喝到水中的牛乳,牠吃的是最有營養的食物,但是一般鵝就只能喝水,牠們在水裡喝來喝去,永遠都找不到乳,只有鵝王才能擇乳而食,這叫作鵝王擇乳。同樣地,在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當中,你怎樣去把真心分離出來,明確指出自己真心所在,這就是證悟者破參所在;你能夠在真心妄心和合一起運作當中,去找出真心而能依止祂,不退失、不否定祂,那你就是破參明心見道的人了。這幾句話是禪三前,送給諸位的禮物,是給你們一個方向,那你們功夫作好了的人,今天就得要開始參究了,一直到了禪三道場還得繼續參,一直到你們被印證為止。所以
馬鳴菩薩說:假使有人對真如心勤加憶念,卻不作種種證悟的方便,不施加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同樣地,證悟的人也知道這個狀況,好像摩尼寶珠的本性,是光明清淨的,你把它找出來了,但是還得把它打磨亮了,才能夠顯示出它清淨光輝的本性;可是當你剛找到它的時候,它是染汙的,如果有人勤加憶念說,這顆石頭裡面就是摩尼寶,摩尼寶出生了,卻不去作種種方便加行,不願意加以切割打磨,不肯施加各種的功德力,就想要得到它的清淨性、光明性,終不可得;它仍然會呈現一顆臭石頭的外表,你光憑憶念就想要獲得它的清淨性是不可能的。真如之法也是這樣子,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的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始終無理。真如心的法也同樣是這個道理,真如心本體祂有祂的自體性,祂的自體性雖然一直都顯示出光明清潔的體性,但是祂又具足種種無漏有為法上的功德,而祂的心體裡面同時也含藏了七轉識種種的遍計執性、貪染的汙穢的種子,由於含藏種種七識心貪染種子的關係,所以祂被無邊的客塵所汙染。為何叫作客塵呢?
客塵就是說:這類煩惱,是從身心外面攀緣進來的,它在我們心中也是來來去去不斷地變換,不是常住心裡面的,所以叫作客塵。《楞嚴經》說主人是什麼呢?一般人都把七轉識自己當作主人,不知道把真如心當作主人。可是七轉識在真如法的表面上來來去去,客塵煩惱法也是一樣,一直都是在覺知心中來來去去,而不曾有一個客塵所攝的煩惱是常住在覺知心中,都是在覺知心的層面上面,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如同客人一樣;而覺知心也是來來去去的,生了又滅,滅了又生,但是覺知心生滅來去,客塵煩惱不斷來去的同時,卻另外有一個常住的心,始終不來不去,而且沒有客塵煩惱,那個心才可以叫作真正的主人,那個真心始終不來不去,所以祂才叫作常住,始終沒有客塵煩惱在祂心中來來去去,所以是自性清淨。我們常尊稱僧寶為常住,是說,僧寶是寺院的常住者,然而什麼才是法界中的常住呢?當然是真如心,真如心才是法界的常住者,祂才是正主。至於七轉識所相應的煩惱,這些煩惱一直都是在覺知心上來來去去,當你修定修得好的時候,客塵上的煩惱暫時離開了,把客塵煩惱暫時伏住了,不是斷除,可是我見還沒有斷除,因此當定力退失了,客塵煩惱就又回來了,這一剎那貪著這個法,下一剎那又貪著另一個法,這種我所的煩惱一直來來去去,變換而不能常住,所以叫作客塵;正因為它們不是常住,而唯一的煩惱,是攀緣外塵而有的,不斷來來去去的,所以叫作客塵。客塵不同於我見、我執的常住在覺知心中,它們如同客人一般地來來去去,而這些客塵種子,為什麼會進入到真如心裡面去呢?這就是因為過去無量世以來,這個七轉識一直在六塵萬法中,不斷地攀緣執取六塵,攀緣執取的結果就產生了這個習性,這種習性種子就落到第八識裡面保存起來,所以第八識真如心保存了七識心相應的這些貪染的種子,可是祂自己在七轉識現行貪染的狀況裡面,卻是表現出不與七轉識同流合汙的清淨性。在覺知心意識、作主的意根等妄心運作時,祂仍然有祂自己的心行現前運作,所以祂不是想像中的虛空——空無的緣起性空;絕對不像密宗黃教,古今祖師所講的:「五蘊緣起性空、十二處緣起性空、十八界緣起性空,因為其性空無,所以是空性。」那是誤會了佛法所講的;空性也不是他們所說的:「緣起性空即是空性,在這空性當中就自然會有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出現,但這些都是緣起性空,般若就是講這個道理,所以般若就是性空唯名之心。」以上這些其實都是錯誤的空性,真正的空性,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為止,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精進,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80-a14_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