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30集 譚崔密教(五)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常見外道法——廣論」。密教對於金剛和蓮華的這個義理是說得很清楚,它的義理就是男女性愛所必要的各自的性器官,但是不是只有我們在這個研討中這樣講呢?實際上,包括當初從西藏地方翻譯過來兩部《廣論》的原作者(應該說是翻譯者)法尊法師也是這麼說的。為什麼是這樣呢?這就可以看到當時候幫他潤飾兩部《廣論》的印順的說法,印順他說到:【有些術語,我不能瞭解,就請問法尊法師;從前閱讀大藏祕密部,如金剛,蓮華等術語,也就能了解是什麼。】(《平凡的一生》(重訂本),正聞出版社,頁27。)在印順寫的這個著作裡面,他表示當初他是不瞭解的(這個末學在《廣論三部曲》的時候,當初還是有點誤會,那這地方的話是很明顯、說得清楚了),就是說他當初並不懂得什麼叫金剛和蓮華,所以他拿這些術語(它為什麼叫術語呢?等一下印順還會再說明),他說這個術語他聽不懂、也看不懂,他不知道,經過法尊法師跟他說清楚以後,他就懂了;因為法尊法師他當時候去西藏把一切都弄清楚了,所以才把宗喀巴兩部《廣論》帶回來。
印順他弄清楚的內涵是什麼呢?請看《印度之佛教》:【金剛以表雄猛折伏,蓮華以表慈和攝引,亦一轉而為生殖器之別名。】(《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頁323。)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印順就直接說得很明白,那不懂金剛、蓮華的話,就跟他以前所學的、所看的,雖然《大藏經》有收錄,可是實際上這些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大藏經》收錄的這些法,實際上是因為當時候唐朝皇帝接受這些密教的翻譯者、這個傳法者,所以把他們稱為國師,受到國家的皇帝尊重,因此後代的人就把他們所翻譯的這些書冊卷宗等等,變成了要收錄的經典,可是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的佛法。
而且我們之前所説的灌頂,是不是透過印順也可以說明呢?雖然印順對於大乘佛法非常非常的質疑,終生都採取敵對的方式,可是他對於密教是真的沒有任何的好感。好,他怎麼說:【凡學密者必先經灌頂,其中有「密灌頂」、「慧灌頂」,即授受此法者也。其法,為弟子者,先得一清淨之明妃,引至壇場,弟子以布遮目,以裸體明妃供養於師長。】(《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頁323-324。)這意思說,這位清淨就是指世間所說的處女,然後她就是和這位上師一起交合,最後還要再輪到弟子去交合;就是說,這個中間就種種的灌頂的名目出來。而且有一位在台灣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這一位日常法師,他說到,有個行是很珍貴的,就是很特別的,這個行就是要特別注意的,叫作「明禁行」;明禁行就是明白的明,禁止的禁,行為的行,就是說這個行很值得讚歎。那一般人看了還是不明白,什麼叫明禁行?明禁行就是受完灌頂以後,要跟這一位明妃一直守著這樣的法門不得違背,每天都要實踐,這樣叫作明禁行。如果違背了,一天沒有作這灌頂的事情、灌頂儀式儀軌裡面所有的行為,就是犯了禁戒,所以他這個「明」,不是真正教大家明白,而是大家維持這個欲界愛、維持這個欲界行、維持欲界男女的這個和合,所以這樣的行有值得讚歎嗎?有值得說這樣的行很好嗎?當然,從密教的觀點,他認為閉精不出、不洩精,這樣的交合不是一般人辦得到的,可是辦得到又如何呢?辦得到的話,就能夠提升自己的修學品位嗎?就能讓自己超越欲界嗎?被欲界愛所捆縛的人,真的有辦法超越欲界,而自己說「因為我大貪以後,最後會反轉」?實際上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到許多吸毒的人,他越吸越猛,他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離開毒品的束縛,貪淫的人也是;所以這樣的完全背離生理上的事實,而自己說自己修行會變好,這樣都是自己自家之言。
金剛和蓮華這樣的法,在密續中大部分都用隱喻隱含之語,不是所有人看得明白,可是有一部密續,它還是忍不住了,它決心把它說到很清楚,那我們來看一下《佛說祕密相經》:【金剛手!汝今當知,彼金剛杵住蓮華上者,為欲利樂廣大饒益,施作諸佛最勝事業。是故,於彼清淨蓮華之中,而金剛杵住於其上,乃入彼中,發起金剛真實持誦。】(《佛說秘密相經》卷3)好,先看到這裡。這意思說,這金剛杵(就是金剛),他是要去找一位女子的蓮華,然後要放在它上面,然後要開始便要進去這蓮華裡面;入就是進入,入彼中就是進入蓮華中,然後要開始作金剛持誦。什麼是金剛持誦?這個就是男女交合,這樣的法就是在作密法的種種灌頂。那在下一段呢?他認為:【然後,金剛及彼蓮華二事相擊,成就二種清淨乳相,一謂:金剛乳相,二謂:蓮華乳相。】(《佛說秘密相經》卷3)也就是說,金剛持誦(它還稱為金剛真實持誦),說只有這樣透過實體明妃(真正的女人、真正的異性),這樣才叫作修行,而且這兩者不斷地相擊,相擊就是相衝擊,然後就會相接觸,就是我們所說的細滑觸,不斷地這樣的相觸、相觸以後,會出現像乳狀的東西出來,一個從金剛出來,一個從蓮華出來。
我們這樣來設想好了:金剛杵如果說是一個金屬的棍子,它為什麼會有一個乳狀的東西出來?所以這根本就是把這件事情把它說得更清楚,所以真的是世間上說,真的有點汙穢不堪啊!這個他們稱為「密續」。可是這一段它有說:【諸佛皆悉安住一切如來上首明妃祕密行已。】(《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7)也就是說,他認為這樣的法才是他們所樂愛的真實法,所以不是說金剛和蓮華「密續」沒有寫明白,因為這一些話任何人聽了,只要是有經過男女事的,或是說長大一點的,就會明白是這樣的,所以沒有辦法茍同「金剛蓮華」這樣的法算是佛法。您在收視這個節目,或是轉聞到這樣的訊息者,您有辦法認為這樣的法是佛法嗎?尤其許許多多的出家法師,我們知道非常熱愛密教密咒,那您會作這樣的祕密行嗎?這樣是違背 佛陀所教導的啊!要慎思、要慎思啊!
那我們再來看到如來教導了這樣的法以後,和密教走了另外一條路,他們說他們成佛以後,作了什麼事呢?《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行者己身為如來,復恐散亂而退失,次作加持祕密印。】這意思是說,密教成佛和如來所謂的成佛(真實如來所謂的成佛)完全不一樣,因為密教成佛之後,他還怕自己會喪失佛位,就是說,他怕他自己成佛以後還會退轉,這時候就要趕緊作什麼呢?趕緊去結印,結印希望諸佛趕快來加持他,讓他不要退轉。請問,這樣的成佛豈非是兒戲?成佛還要怕自己退轉?已經成無上覺以後,還要趕快請諸佛來加持?不然一下子就又變成了不成佛了,所以這樣即身成佛,實際上是有重大問題的!然而這並不是一般對於密教只有稍許涉獵的人他所能知道的,所以我們來看到這樣的密續,就知道這樣的法不是真實的法。
那我們再來看到說,我們前面有說到一切如來要能承認這金剛薩埵的地位,金剛薩埵是一切如來的大主宰,主宰一切諸佛如來,這樣的密續的文字在哪裡呢?我們看到《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復作集會,……奉請婆伽梵一切如來主宰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以此一百八讚而請。】(《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2)中間有一段我們就直接跳過,這意思是說,一切婆伽梵,就是尊貴、至尊等等這個尊貴可尊敬的一切諸佛如來(就是說到了佛位),他們要認為誰呢?金剛薩埵是一切諸佛的主宰,就是說這個金剛薩埵所說的話就像是國王,而一切諸佛就像臣子必須要接受。你想這樣主宰的觀念到底是從哪裡來呢?主宰觀念就是從婆羅門教梵天的思想而演變的,所以梵天就會有個大梵天王,然後來說一切眾生都他出生的,從這樣的法,然後來管制管轄,然後主宰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就要信梵天,那這是婆羅門教裡一個錯誤的思想。所以我們看到 如來就依這樣來破斥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最後只能承認:「那是人家硬要這樣說,實際上他沒有辦法來出生這些種種法。」因此依止印度婆羅門教的教義的密教,在此就把主宰地方用過來,然後放在諸佛如來之上,來架構他自以為的密教上師金剛薩埵來管理佛教,所以你想這樣可能是佛法嗎?可能是 佛陀所說的真正的佛法嗎?顯然不是如此。
而這個主宰之說,並不是只有這地方有寫,我們還可以看到《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所來集會一切如來,……時諸如來咸共勸請具德「一切如來增上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以是一百八名勸請稱讚。】(《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4)這意思是說到,一切諸佛如來就要像下屬一樣,大家排隊列隊來恭請金剛薩埵出現,因為金剛薩埵在密教中,認為是一切諸佛如來的上師,是主宰一切諸佛的一切一切,所以大家要開始唸一百零八個讚誦,然後這樣列隊歡迎、列隊恭請。你想這樣子的密教,有尊重三寶、尊敬 如來的本質嗎?顯然沒有!所以今天許許多多的密教者、或是這些傳法者,他沒有按照 佛陀所制定的儀軌、制定的戒律來持身,這樣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只要透過密教灌頂、瑜伽灌頂以後,就躍居諸佛如來之上了,諸佛如來還要來禮拜他,這樣的情況下,他怎麼會有辦法相信諸佛如來所說的法是他所要尊崇的呢?因此宗喀巴以及宗喀巴的傳人等等,不論是現在所知道的一切的密教傳法者,西藏密宗、西藏譚崔密教,乃至於稱為藏傳佛教者,都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在傳種種密教之法;那顯然這樣的理念是沒有辦法真正在佛教立足的,所以我們來澄清這個事實,是希望已經信受者(信受密教的人)應當要懺悔,因為這樣不恭敬如來的說法,是沒有辦法讓真正的佛菩薩接受的,這樣的話可以懺悔自己的罪業。
那我們在後面再說一段,宗喀巴他當時候有針對西藏的一次僧眾之間的法義的對決來作一些評論,他對於這個評論是非常看重的。那這是當時候中國有一位僧人,他叫摩訶衍,他來到西藏傳法,那時候印度也來了蓮華戒,那因此兩邊在辯論什麼樣的法是對的,而根據現在的文獻知道說,那時候的摩訶衍他所說法是一個人,來對蓮華戒帶來的團體,而他是獲勝;然後,最後蓮華戒這個團體他回去去想,有一個次第,就是佛教修行的次第,最後西藏的國王他很高興,他就判定蓮華戒是贏的,大致上就是如此。可是這還有一些下文,這個西藏國王他還是對這件事情有所保留,所以他說摩訶衍所傳的法實際上還是可以繼續傳,沒有問題,因為是符合經典。
可是我們來看,其實上兩邊—不論是摩訶衍或是蓮華戒—他們都不曉得真實的佛法。不能說摩訶衍是代表禪宗的,因為摩訶衍所修學的法門叫「看心觀淨」,看看自己的心祂是怎麼樣,然後要讓這個心不要有動念、不要妄作,以此來修行;那他舉了很多,就是說包括《華嚴經》所說,眾生沒有辦法成佛,就是因為諸多妄想種種,所以不能成佛,然後包括說《維摩詰經》「不觀是菩提」,所以他就不要動視聽言行,然後在一個地方好好的坐下來,這樣就無念無分別,就是可以成就諸法。可是實際上這樣會成佛嗎?這樣會開悟嗎?這樣是真正的佛法嗎?顯然不是!因為六祖惠能大師就說,這樣的看心觀淨的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無分別不是這樣的法。
那我們今天禪門來說,大家證得這如來藏者就可以很清楚來分別,因為無分別這個法,不是叫大家滅掉了見聞覺知的分別,如果眼睛的眼識種種都滅掉,那就跟盲人是一樣的,這樣還能夠作什麼呢?可是大家看佛菩薩的眼睛都閉著嗎?沒有啊!祂一樣在分別啊!難道祂那時候就離開菩提了嗎?祂那時候的心就已經沉靜而不再運作了嗎?不是啊!祂意識心還是一直在了別、一直在運作,所以顯然這無分別,就是像佛經所說的一直是無分別狀態。因此宗喀巴在《廣論》中所說的這一個無分別,他錯解了佛意,所以他才會認為西藏是把中國的佛教壓在下面,這是他一直宣傳這樣的目的。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因為無分別心永遠無分別,祂不論過去、現在與未來,祂一樣是無分別,祂永遠不分別六塵,因為六塵的分別由前六識來作,第八識祂不需要來作這個事情,如果要的話就不用前六識,祂不需要功能重疊。因為每一個識有每一個識的功能,所以無分別不需要你去打坐,把自己意識心弄成無分別,而是要親證這個本來就無分別的第八識,而這個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宗喀巴所沒有辦法接受的佛法,就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切的根本。
好,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75-a15_130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29集 譚崔密教(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講《廣論》這常見外道法。
譚崔密教崛起之後,帶給社會很多的影響,印度佛教就真的是滅亡了。現在台灣也有一些人據目前顯示呢可能非常親近密教,但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知道,密教確實和佛教許許多多的地方不同。譬如說,他們將大便和小便放在供桌上,放在供佛如來的桌上,這樣是如法的嗎?難道這樣可以說:佛陀是染淨一如,一切法都真如相,所以不會起執著,然後可以用這樣的大便小便來供奉如來嗎?所以顯然這樣的法是非常不如法,也不尊敬如來的。
而不尊敬如來的地方有非常多,那我們現在先說,從三密行門(就是密教所認為的這種修持)來看,到底佛教所說的什麼樣的叫作印?因為結手印這樣的方式,是密教所不斷地推崇的,那經典上是怎麼來說真正的印?佛經上這麼說,《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佛告文殊師利:「……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學此法印,超過惡趣,不入聲聞、辟支佛道,以超過故。」】(《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那到底什麼是佛所印可的呢?這邊提到【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般若波羅蜜才是真實的法印,並不是在指頭上、手掌上下功夫,就可以真正的結印,真正的印,不是靠手指波羅蜜來得到的,而是實踐諸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這樣才是真正的波羅蜜法。那你可以看到密續有些地方它會直接將十度波羅蜜,用十根手指頭來附會,說明這個密教人士只要打起這手印,就可以成就波羅蜜法。可是這樣說也越來越奇怪,當初他們把佛教的波羅蜜法把它切割出去,說他們不要這種方式,而說是依據三密行門就可以成佛,那怎麼三密行門這個打手印這個深密,又回到了佛教的波羅蜜呢?所以這些不免都是混淆視聽。
同樣在講法印證印的地方,我們還可以看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信受如來無上法印,謂深般若波羅蜜多,獲無量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5)也就是說,真正的如來無上的法印,不是手指頭所結的這個手印,而是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般若波羅蜜,所以這樣才是真正的法印。所以應當來實踐這樣的般若波羅蜜,而不是在手指頭來做各種結印。好!【如是法印,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共所護念,諸阿羅漢、菩薩、智者及諸天神皆共守衛。若菩薩乘善男子等此印所印,超諸惡趣、聲聞、獨覺,定當證得無上菩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5)也就是說,真正照般若波羅蜜來作,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乘,菩薩乘就是我們說的無上乘,這樣一定可以成佛。所以這和《廣論》或是不空等等人所執持的密教理論,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諸佛所說是不會變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說,如果按照這樣結手印,不斷地在這種有為法來作尋找,是無法親證般若波羅蜜的,因為般若波羅蜜,首先你就要找到如來藏,就是宗喀巴所反對的、所說的第八識。他根本不承認有這個阿賴耶識的存在,所以他是絕對不可能有任何開悟的可能,而且他誹謗 佛說,認為這是方便建立的,這樣是造了很大的罪業,當然他在生的時候,對這是沒有一點點懺悔之心的。他還說,他時常是可以請示一位黑文殊——就是全身都黑色的文殊師利菩薩。請問:如果是菩薩,為什麼全身要變成黑色?也就是說他去求鬼神,求到一位自己相應的鬼神,這鬼神化現為菩薩身,所以他就一直來供養這樣的菩薩,實際上,這根本就是鬼神所化現的。所以他直到後來,他都沒有改變他的想法,因此就會走在這個性愛灌頂種種的這樣的傳法之中,而再讓其他的人繼續延誤他的法身慧命,而沒辦法證得這個如來藏。
我們再繼續看到《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是故一切如來禮敬金剛薩埵。】如經所說,大家聽到這段話的話,可能還會一頭霧水,簡而言之,這段話是在說,一切如來就是要禮敬這位金剛薩埵,因為金剛薩埵在密教裡面認爲他是最尊貴的。我們前面有說到,金剛就是男子的性器官,因為要能夠閉精不出來修學這樣的法,是密教他們所引以為傲的。那如果這樣來說的話,一切如來(也就是一切諸佛菩薩)全部都要禮敬(等於是來禮拜)金剛薩埵,那金剛薩埵豈不是成為佛上佛?而且不只是這樣,在密續裡面對這點還說了更多,也就是說,一切如來並不只是要低聲下氣的向這個密教的這位金剛薩埵來禮敬而已。
我們看到密續是怎麼說,《佛說瑜伽大教王經》(這個是密續,也就是說它不是佛經):【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此阿闍梨,所有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現在說法者,一日三時來詣阿闍梨所,獻大供養如佛無異,俱發聲言:『此阿闍梨,即是我等諸佛父母,及為我等諸佛之師,』」】這意思在說明,諸佛還要每天三個時辰(就是早中晚)來向這位上師報到,這位阿闍梨就是指金剛薩埵。也就是說,佛教全部要臣服於密教,不僅僅是這樣,每天不得有誤,必須要早中晚點名,點名完以後才能再回去。而且要獻上大供養,要完全等於是臣服於密教,而且自己還要自己說:「這位上師就是我等諸佛的父母,就是我們諸佛的老師。」所以這樣的密續,它真的是佛所說嗎?它真的代表佛教的色彩嗎?它真的是代表如來的真諦嗎?如來會請我們告訴所有的學法者,以後只要抱住金剛薩埵的大腿就好,因為臨時抱佛腳,佛還要去向金剛薩埵來禮拜、來臣服、來供養,而且自己要說自己像孩子,自己要說自己像弟子一樣,那這樣不就是顛倒了嗎?為什麼顛倒?因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怎麼可能會有無上之上?還有一個無上的金剛薩埵這樣的無上師呢?
這顯然就違背了法界的常理,因為如來是誠實語,祂絕對不會妄語的。我們世間人還可能妄語,然而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正遍知,一切所有的法都知道,不可能再像世間人這樣行各種的虛妄,那因此既然佛說是無上覺,就沒有人覺可以在如來之上。而安立如來之上者,必定是悖逆於佛教,而誹謗如來的聖言。所以我們看到這樣,密教施設了一個金剛薩埵,而把佛教的一切佛菩薩統歸於旗下。然後編撰這樣的密續,就會使得不明就裡的人就會去遵從,他們就會說:「那當然進入了密教道場,理當要先禮拜上師,為什麼?因為上師就是很偉大的啊!」有的人他不方便把這樣的密續顯示出來,因為同樣的密續,當然也會流落到西藏,因為現在的密教根本發源地已經不見了,只有透過西藏、尼泊爾等等這些地方來開始大肆流傳還繼承,所以我們從這地方來看,他們是堅決地相信上師是遠遠超越過三寶的。所以雖然沒有說特別要歸依四寶,可是不論出入道場,最尊貴的就是這些上師,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金剛上師都是一樣修學金剛法,而且他們都是金剛薩埵一脈相承,所以他們的意密(三密行門的意密)到底要想像自己是什麼呢?一種就是想像自己就是金剛薩埵的化身,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頂級上司,是來管理佛教的,是佛教的智者之上的大主宰。所以在他們眼中是沒有真正佛教的經典,以及真正修行者、以及無上正等正覺如來的存在的。
那麼說到這裡,是不是還有密教的人可以反駁呢?那我們再舉一部密續來作說明,宋朝施護有一個譯本,它叫作《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所有十方世界諸佛如來及諸菩薩,現住說法教化眾生者,而彼一切於三時中來詣阿闍梨所,諸佛菩薩變化供養雲而為供養,作供養已,還諸佛剎。】(《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6)所以這樣的法就代表說,從來沒有一位密教的上師會誤認為他們是真正歸依三寶的,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會說,大部分學密教的華人,都不太清楚有一位叫作金剛薩埵,那就是因為對於這些密續,以及相關的文獻沒有作閱讀。那我們今天說出來就可以知道,金剛薩埵是來吃掉整個佛教的,它的設立、施設這位薩埵、這位有情,他是絕對不是在如來之下而他要當一位菩薩的,不是!他是要當諸佛菩薩的管理者,所以諸佛每天要三次來向他供養。你想,這樣擺明的真的是欺負人,這樣的密教,可以讓一切法師來敬仰嗎?
如果是說,你認識有人在修學密教,你應當把這個給他看。實際上這樣的訊息,是一切的密教上師,或是稱為金剛上師,不論他叫作仁波切、上師,或是叫法王,都不會否認的。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密教就是比佛教高上,就是超越佛教,所以金剛薩埵當然是在如來之上的。那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你可以接受嗎?如果您是一位佛教法師,您可以接受嗎?還是你知道這些事情,可是因為自己信奉密教,卻有意來隱瞞,不讓信眾知道呢?這樣作是如法的嗎?這樣作真的是符合您歸依三寶的修行嗎?所以這樣的法,當然從這樣的簡擇出來,是可以知道,密教不但不合乎佛教修學的本質,而且它已經嚴重侮辱佛教,甚至毀謗如來。它根本是站在與佛教對立的立場,來宣揚它整個密教的宗旨。如果這樣,這一點自己都可以感覺到,為什麼不把這正確的這個事實,把它說出來呢?
好!我們再看到相關的經文,應該說是密續,密續又說,《佛說瑜伽大教王經》這也是一部密續:【所有十方世界諸佛世尊現在說法者,彼諸如來所有三業積聚無量福德,是等阿闍梨一毛孔福德,何以故?此阿闍梨受瑜伽灌頂已,與一切佛智相應,真心微妙無有等故。】(《佛說瑜伽大教王經》卷5)這意思是說,一切諸佛、所有諸佛全部加起來的一切功德福德,全部抵不上金剛薩埵。而且這個地方的密續,用了一個很損佛教的方式,它說只能夠跟金剛薩埵一根毛孔的功德相抗衡而已,毛孔(一根毛孔)就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就像是說,俗話有說多如牛毛,意思說代表毛非常多,可是它將佛教的一切如來所有的功德,來跟這位金剛薩埵,跟這位阿闍梨,跟這位金剛上師的一根毛孔來比較,請問這樣對佛教,是尊敬還是侮辱?那答案是很明顯的,也就是密教真的是沒有把佛教當作是它要傳承的任何一個法,也沒有將佛教的如來佛當作是他所要尊崇的對象,他尊敬的只有他的上師,只有他心目中妄想出來的金剛薩埵,實際上並沒有金剛薩埵這個人,就算是有鬼神來冒充有金剛薩埵,他也不是可以跟如來的證量來相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不是任何鬼神的法可以比得上如來的,這是學佛的人都應該有的正知正見。
而且下一段又說,到底他憑什麼認為金剛薩埵超越諸佛呢?因為他認為他有受瑜伽法,所以有瑜伽灌頂之法,但是諸佛沒有受這瑜伽灌頂之法,所以諸佛就遜色了。它這原文說到:【瑜伽灌頂已,與一切佛智相應,真心微妙無有等故。】也就是說,他受了瑜伽灌頂之後,就跟佛的一切種智、一切智相應了,也就是說就成佛啦!成佛以後,他的真心還超越諸佛,所以諸佛的真心沒有辦法和金剛薩埵的真心來相比,無有等故。所以這意思是告訴我們,他認為他的真心,是不同於佛教的真心,也就是他的真心不是平等的,不是像諸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的。而密教所成的佛是佛上佛,所以他的佛上佛還特別侮辱佛教,還放一位有情,叫作金剛薩埵,叫作上師。而且他還宣說,諸佛所以不能像他這樣,就是因為諸佛沒有去學,學什麼呢?沒有去學瑜伽法。沒有受什麼呢?沒有接受過他們的灌頂,沒有受過密教灌頂,所以都矮他們一截。
請問: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法不知道,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正遍知,一切普遍乃至一切遍於三界,乃至一切出三界之法全部知道,怎麼可能有個法不清楚呢?那他可能又說:你們清楚啊!但是你們不想要受這瑜伽灌頂。那我們想,那你瑜伽灌頂是什麼法呢?是男女和合之法,那諸佛為什麼要受這種欲界法?諸佛已經超越三界,連色界、無色界的法都超越了,難道還會回到欲界法,從無漏的境界、清淨的如來身,卻掉到像你們密教所稱的法嗎?顯然這樣欲界有漏的身、有漏的行,決然不是諸佛清淨身所為。所以諸佛可以出生無量無邊諸法來開示顯示,來教化諸等的眾生;但是密教作這樣的金剛薩埵的施設,作為它密教信仰的一個主體,實際上不論我們從法理來看,或是以密教本身是不是欲界法來看,都證明了它不是佛法的清淨行。
好!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74-a15_129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28集 譚崔密教(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繼續來講「常見外道法——廣論」。譚崔密教它本身確實有很多的行門,它很特別,包括它所供奉的供品有酒還有肉,這在佛教來看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信奉譚崔密教的人,他本身不論是在家、出家,他都沒有這些忌諱,他是大魚大肉都可以食用的,甚至不斷地喝酒,這些都違背了最基本的一個五戒的精神。佛教五戒說不飲酒,但是譚崔密教並沒有這樣的忌諱,或是說沒有這樣的戒律。這樣就使得他回溯他的本質,他並不是願意受 佛陀所說的清淨的戒律,而且這清淨戒律它是很廣泛的。
因為一般來說,外道他生到梵天,他還是要戒除許許多多的東西。也就是說古時候的婆羅門,他雖然可能用酒或等等,但有些他最後去當梵志來修持的時候,他要離開這種酒肉等等這樣的飲食的誘惑;他要能清淨,所以他們會去一個地方,好好的靜坐來修得初禪等等。所以我們來看到,不論是佛教或以前的外道,都沒有像譚崔密教所執持的這樣的法。
那我們再看到我們上次有提到,就是說宗喀巴他認為:這阿賴耶識不是一個真實的,祂是由第六識來產生的。那到底宗喀巴他所持的這個意識心是諸萬法的根源,那有沒有經論上或是他自己的一個根據呢?我們知道是,佛教經論上沒有這樣的說法,但只有在宗喀巴或是密教人士有這樣說法。那我們可以看到這裡,宗喀巴在《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說,他說什麼呢?他說:【《釋菩提心論》雖說阿賴耶識之名,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根本。】也就是說,他們所認為的這樣的古人所說的,雖然說到阿賴耶識,但實際上義理卻是在指稱這個意識,說意識才是出生世間一切染法、一切清淨法的根本,也就是說萬法根源就回到意識。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應該能夠出生一切諸法,我們應該能夠想什麼就應該能夠成就啦;或是說,我們至少不要下地獄的時候,就應該從地獄這些諸法中,以及諸因緣可以得到解脫,可是顯然這個生法,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啊,所以有六道輪迴。那因此將意識心認為祂是萬法根本,顯然是不合乎實際的。
宗喀巴又說:「阿賴耶識是方便建立,能覺知之意識,方是一切染淨法根本。」他意思是說,阿賴耶識是佛教自己隨意找一個方式,就自己建立起來的一個學說與思想,可是卻不是真正的染淨法—就是汙染和清淨法—的根本。也就是說,執持這樣的論點,就代表了宗喀巴一派,黃教的一個根本思想。那如果佛教是怎麼看呢?我們來看到《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瑜伽師地論》卷第51)所謂雜染根本就是說,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所以這樣的阿賴耶識,祂在佛教裡面就是我們說的如來藏。可是在《廣論》中,這個作者宗喀巴(從宗喀來的人,巴就是指人),他卻要認為佛教所說的不對,可是他又喜歡引用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所以他個人真的是陽奉陰違。我們可以看到這邊就可以瞭解,他對於佛菩薩所說的法,他從根本是沒辦法信受的,在沒辦法信受的狀況下,他自己要說自己的法可以成立,所以他就直接指出意識心才是出生一切諸法的根本、一切染淨諸法的根本。所以他這意識心就會去將佛教的許多的心體,把祂函蓋在裡面,譬如說他認為第八識(這阿賴耶識)是意識心分出來的。可是如果是這樣的話,禪宗證得這第八識就是證得這如來藏,就不需要這麼辛苦啦!應該自己能夠冷靜的觀察,就應該很容易找到這第八識,因為既然是意識心所分出來的,應該可以很容易看到祂,不是嗎?可是在古來親證這如來藏,親證這阿賴耶識,親證這第八識的過程,卻沒有這麼容易!幾乎都是單傳,等到六祖慧能以後才廣傳。所以我們來看到這樣的事實,以及這樣的文句,就可以知道佛菩薩所說的和宗喀巴並不一樣。所以這是修學密教的人所應該注意的、應該提醒自己的,自己所修學的佛法,是不是真實佛法,還是相似佛法,還是只有一些名相,甚至還違背了真正佛說呢?
那我們來看到另外一個地方,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有說:【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意思是說,他認為經典所說的這個「識」,全部都是六識,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阿賴耶識,那你如果是說,自己偏好喜歡阿賴耶,那你就自己說阿賴耶。也就是說他這個地方,他可以退一步,然而實際他主張的就是說,如果像我這樣不許阿賴耶的話,實際上祂就是意識啊!
可是我們已經對意識的本質有說,如果意識真的是可以從見聞覺知來出生種種諸法,那眾生都應該開悟了,眾生也不需要這樣痛苦輪迴啊!而且在經典中真正佛經有提到:「法離見聞覺知。」也就是說真實的法,有一個這樣特殊的法,這樣如如不動的法,這樣作為三際根本——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三際的根本的法就是本際之法,祂是離開見聞覺知的。譬如說六識的心,祂負責我們看到了見聞嗅嚐覺知,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我們所能領略這三界諸法的這個感官的器官,以及從感官器官所擷取到的外界的這個影像,然後由這樣相對應的一個了別識—分別識—來區別這樣種種的法。意識有起緣力,祂可以從這些五塵上可以看到法塵,可以知道這東西是不是漂亮,祂可以知道這樣的形體,實際上是一個文字而不是圖案,這都是要靠意識心這種特殊的、有智慧的、聰明的了別。所以祂這麼伶俐,才會使得宗喀巴一直認為說,這意識心就是最完美的,就應該從這心識來下手。然而佛法卻不是這樣說,聰明伶俐的意識,祂一樣在昏迷時候就不見了,沒有人昏迷的時候,他的意識還會保存下來啊!或是說他意識還可以運作啊!或是說這個人他死的時候,會有一段時間他意識是沒有作用的,還有包括睡覺的時候,睡著了(真正睡著了,不在作夢的時候),意識也是沒有作用的。這些都不是宗喀巴所能夠否認的,乃至於任何一個密教人士也沒辦法否認的事實。然而,今天為何還要這樣主張意識來違背佛法所說的「法離見聞覺知」呢?法離見聞覺知就是說:祂這個法,不是在作見聞覺知性的了別;所以各個識可以通力合作,各有各的功能體性,而第八識負責供給前六識的功能體性,所以才會變成八識。
那我們今天再繼續來看到「真如」這個法,也就是說佛教所說的真如,到底在《般若經》說的是什麼?這如如不變的法,到底究竟是什麼?【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顯然要作為大家所追求的一個修證的標的,這個法身是一定可以出生諸法,出生這森羅萬象一切諸法,而這樣的法祂是無生性的。也就是說祂不是依靠任何的條件才會出生的。而經典又說到,根塵相會這樣才會出生識,也就是說前六識體性都是如此。眼耳鼻舌身意,是要眼根來觸到外界這個色塵,眼識才會出生,不會說眼識先出生以後,然後再反過來,透過出生這樣的內容,然後你眼睛才會看到外界事物。不可能!這個單單從物理學,從基本的這樣來看,都不可能!因為我們現在知道,人體內是有神經傳導,以及化學的這種生物的種種的這樣的物質變化,所以要傳到大腦去,再由如來藏變現這個形象。所以我們雖然看到了東西,它是顛倒的,但是我們裡面會再反轉一次,那這個中間傳導的過程中,並不是外界這個實體跑進來這傳導路徑裡面,而是擷取的一些影像。那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樣的法,顯然和意識心作為獨大的,意識心作為永久的、永恆的,是不一樣的。因為外界事物是在變動的,意識心也因為這樣而顯現,眼識而顯現種種,所以各有不同啊!你如何如如不動呢?如何出生這些萬法呢?就算是意識心要非常伶俐,但是你也要透過眼識,你把眼睛閉起來的情況下,這樣你能看到外界事物嗎?你意識心即使是非常聰明,你還是什麼都不能夠見到。所以見聞覺知性的了別性,和真如了別性是分開的;所以證悟者,真正的證悟者,是以見聞覺知性去找到一個沒有見聞覺知性的真如。因為真如是無生性,所以祂不會因為外界的這境界變化而產生各種生滅,祂是永久一直存在的;所以才會說,不論眾生哪一位,只要親近佛法,將來都可以親證這個法而開悟。最後把這個法的實質的裡面所有的各種面相都瞭解,裡面所含有的一切功能體性都瞭解(這功能體性就是「種子」、就是「界」),這樣就一切種智完成,就可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稱為如來。所以宗喀巴的主張,多少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因為他既然讀了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而且不斷地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來引用,可是他卻刻意地來扭曲,或是他刻意地忽略掉 彌勒菩薩所說,然後他卻沒有告訴來研究研習研讀《廣論》的人,這樣行為是不值得讚許的。
那我們現在繼續看到,不空他在這個佛法之中,他作了一個區分,他在《總釋陀羅尼義讚》裡面有說到,這佛法他把它歸於:「多依顯教大乘教中所說也。」而且另外的地方又說:「復於顯教修多羅中稱說。」這意思是什麼呢?他將佛教把它變成叫顯教,好方便中文的用語,將密教放進來。「顯」就是彰顯,就是表面所看到的,然後密教就屬於祕密,他作了這樣的調整,就是要讓大家誤以為密教是比較高人一等,密教是優於顯教的。所以以前按照佛教的方法來修學,實際上那個叫作顯教,等到密教崛起之後,譚崔密教的真實法就應該來壓過顯教,那他所持的理由,就是密教修行會比顯教來得快。可是我們這樣看,實際上佛教還是佛教,佛教並不能稱為顯教,這他個人的一方之詞。所以他創立了「顯教」這樣的名詞以後,以後中國接下來在這一千多年的歲月裡面,幾乎就脫離不了顯密這兩個字。顯密的話,就是原來的佛教,因為顯教的修多羅,修多羅是什麼意思呢?修多羅就是佛經,也就是說修多羅叫作顯教的經典,可是全部都是佛經啊!然後密教的密續,他不叫修多羅,就叫續,所以他把佛教真的都切割出去了。因此大乘教(就像前面所說兩種大乘這樣的法),他也都認為這都是顯教自己的大乘,密教也有自己的大乘,兩個是互相抗衡;或是說,密教大乘、密咒大乘、三密行門的這樣的法,是勝過於佛教的,所以就會有即身成佛之說,認為密教的修行比較快。
那我們接下來看到這邊的說明:【若與三密門相應,不暇多劫難行苦行,能轉定業速疾易成安樂,成佛速疾之道。】(《總釋陀羅尼義讚》)也就是說,只要跟密教相應的話,就不用按照佛教這種修行。因為佛教修行的時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而密教並不需要,他可以很迅速地馬上成就佛道。因此這樣即身成佛的口號,會吸引許多許多的人,因為他對於佛教五十二階位的這個說法,實際上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學佛最後成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到底成佛之後要作什麼也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受到密教的誘惑,所以認為即身成佛才是最快的方式,按照以前佛教這種修學,現在我們知道那樣太慢了,而且佛教的話叫作顯教。那因此透過這樣的顯密的區分,就使得中國開始將自己佛教作了一些貶抑,而認為這些密教實際上是有很多很特別的法。然而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有一些法它是融通鬼神,或是祈求鬼神而得來的。鬼神在這世間上是有的,尤其在密教有一個人士,他自己在修行裡面,他認為這些石頭上有一些妖精存在,結果他去作一個事情,作什麼事情呢?他就要用他的性器來降伏這些妖精。所以他就針對石頭,有了一些凹陷的縫隙,那些洞把它當作是女眾的生殖器的地方,然後他就在那裡,行起他真正的密教奧義。那大家就知道,密教就是以他自己的男根,來針對那個洞來處理,那這個我們就不用特別多說,這個人還是密教鼎鼎大名的修行者,他叫密勒日巴。所以密教許許多多的修行者,他們走在這樣的錯誤的道路上,而且他們不認為佛教所說是對的,他們反而貶抑佛教,認為佛教的修行太慢了。你想這樣的話,是如理的思惟嗎?
那我們再繼續看到關於我們之前所說的「嗡」,那到底在佛經上有沒有作一個解釋呢?這個婆羅門叫作嗡(或叫唵),有時候我們翻譯成唵,那在經典裡面這麼說,《方廣大莊嚴經》:【或作唵聲(就是嗡,嗡聲)、婆娑聲(就是svāhā)、蘇陀聲、娑婆訶聲,受持呪術、諷誦韋陀以求解脫,或依諸梵王、帝釋、摩醯首羅、突伽、那羅延……諸天鬼神以求解脫。】這意思是說,這個都是屬於婆羅門教的法,不是真實的佛法。這一段又說到:【是諸外道怖生死故,勤求出離,修習苦行,都無利益。非歸依處而作歸依,非吉祥事生吉祥想。】(《方廣大莊嚴經》卷7)也就是說,作這樣不論是密咒的修持,就是密教所喜歡的密咒大乘,都不是真正的歸依三寶,也都不吉祥,沒有吉祥的未來,也沒有吉祥的安樂,所以我們應當來認識這密教密咒的本質。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73-a15_128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30. 莫墮末法狂禪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跟各位介紹到「滅六見之法」,其實是大乘菩薩所證,不是聲聞見道所證。我們這一集已經是《大乘起信論講記》這一系列的最後一集。
對於《大乘起信論》我們要生起信心,對於大乘法不應該隨意的誹謗;即使我們曾經受善知識的幫助而觸知了大乘的密意,可是不應該狂妄自大。所以說在這個《起信論》的最後經文,我們看一下:【一切諸佛依「此」修行成無上智,一切菩薩由此證得如來法身;過去菩薩依此得成大乘淨信,現在今成、未來當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當於此論勤加修學。我今已解釋,甚深廣大義;功德施群生,令見真如法。】(《大乘起信論》卷2)沒有錯!《起信論》已經很清楚地說:什麼是真如三昧?如何能夠漸次得入真如三昧?怎樣修真實禪?怎樣依於禪宗的這種看話頭的方法來參究?所以我們要生起了淨信,然後要依於這樣而來修行。那麼我們就要很小心,不要因為善知識的慈悲,所以說幫助了我們證悟,那我們觸知了密意之後,我們得少為足、目空一切,那這樣子就會成為「狂禪」。
可是狂禪有什麼過失?有!有很大的過失!所以 平實導師也在《起信論講記》裡面有提到《大乘方廣總持經》,這部經是在說什麼呢?是說所有修學大乘方廣經的所有學人,所應該總持的一個法;也就是說,如果你要修學大乘法,你就要總持這部經的經義。可是這部經在說什麼呢?在總持什麼呢?它總持的有好幾個要點,可是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跟各位介紹:【如彼愚人專為名聞耽著利養,自恃少能,不往如來傳法人所聽受正法。彌勒!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觀此謗法之人,成就如是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這裡是 佛陀跟 彌勒菩薩(就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當時祂是彌勒菩薩)的一個對話。佛陀說有一些人其實是愚癡的,他是為了名聞而耽著於利養。也許有人說:「我只是弘揚正法啊!」可是為了名也是不行;有人也許不要利,可是他要名,想要成為一代宗師,那也不行。
因為其實修學佛法,就是單單純純的努力修行,來究竟折伏一切煩惱,然後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這樣才對啊!而不是為了成為一代宗師,也不是要成為某一個學派,甚至那個什麼學派,那也是從他的上師那一邊所竊取的啊!所以說所有有關於實證佛教,其實那是我們 平實導師所開創的——平實導師在《正覺學報》裡面就有提到實證佛教。所以在2007年的《正覺學報》就有提出實證佛教,所以實證佛教是由 平實導師所開創的,我們所說、所著作的統統都是從這裡來。所以如果有人也要採用實證佛教,那要獲得 導師的同意,否則就是竊取,那就是不如法了,那還是要偷別人的名啊!所以這樣子一樣是為了名聞嘛!那還是一樣是有過失的。過失更嚴重的在哪裡?其實那還是小事情,如果能夠弘揚正法,那都是小事情。重點在於後面,如果彼此和合則能夠流通正法;可是如果彼此違諍呢?則正法不行。也就是說《起信論》如何說的,不應該彼此說你曾經 導師印證,結果你所說跟 導師所說不同;《起信論》怎麼說,你說的是另外一套。這樣子違諍,就是彼此相違,然後再諍論,這是有嚴重的過失。
其實如果能夠回歸於正確的道理,那這樣的話才沒有過失,而且正法才能夠正確的推行。可是如果自己所說的違反論義,然後硬要這樣說,那就產生了諍論。所以我們必須在《起信論講記》的最後提出這些辨正,其實就是希望:不要有彼此違諍之事,而是應該要彼此和合;不要在法義上產生分歧,來擾亂正法,讓正法不能推行。所以 佛陀就跟 彌勒菩薩說:如果有這樣子的謗法的人,譬如正法是如此、《起信論》是如此的說,結果有人去誹謗,把究竟折伏一切煩惱,把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這是悟後的事情,硬要把它說成是悟前,這就是誹謗啊!
真實禪的參究方法,把它說成相似真如(相似的真如三昧),那個也是誹謗《起信論》啊!六見處是大乘菩薩所證,他偏偏要把它說成是聲聞見道所證,這個也是誹謗啊!可是這樣子是不利的,對於自己不利、對正法也不利,那這樣子就是對於《大乘起信論》沒有真正的正信。佛陀在《大乘方廣總持經》裡面就有說:這樣子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就是正法不能好好的弘揚,因為在這邊干擾,這樣的話就有嚴重的過失。如果他所說的對,那我們可以跟隨著呂姓學者,可是呂姓學者如果錯呢?那是不是應該要依法不依人呢?不應該依於自己的見解啊!應該依於正確的法來轉依如來藏,來依於正確的道理來說法才對。
在禪宗裡面,有一種現象叫作狂禪的現象。以前曾經有禪宗的某一些人,悟了之後訶佛罵祖,可是以前畢竟在叢林裡面訶佛罵祖,其實有些事情只是小小的過失啊!因為他並沒有嚴重的大的違犯,沒有在法義上大大的違犯。可是來到末法時代,就有我們剛所舉的這些例子,那這樣子的話,就沒有辦法因為對於《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真如三昧起淨信心;那這樣就沒有辦法來成就自利利他的殊勝行——殊勝的菩薩行,那這樣的話,信受《大乘起信論》就大大的打折。所以我們要對於末法的狂禪,我們要提起警覺心,不要墮入這種末法的狂禪。也就是稍有所得、自恃少能,自己仗恃了自己所獲得的,甚至是幫助的那一點點智慧,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然後就不來到傳法人的處所來聽聞正法,因為就以為自己很厲害,就可以獨自傳法去了。可是善知識並沒有這樣子允許,所以這樣自恃少能,不往如來傳法人所來聽受正法,其實就違犯了《大乘方廣總持經》佛陀所施設的這種總持法門。
那這違反這個總持法門,結果會如何?經典裡面有很多的說明,而且我們也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實以前禪門就有一個門風,什麼門風呢?就是得法者對於他的上師是感恩戴德的,這才是禪門裡面師弟相傳的一個良好的門風。
我們來看看《景德傳燈錄》裡面有記載這樣的一件事情。譬如說,鄂州的巖頭全豁禪師,他是朗州德山宣鑑禪師的弟子。巖頭全豁禪師跟雪峰義存禪師,其實他們都是德山宣鑑禪師的弟子。那我們看看,巖頭全豁跟雪峰義存有一天他們要離開德山宣鑑,他們有一段對話,我們看看:【師與存同辭德山,德山問:「什麼處去?」師曰:「暫辭和尚下山去。」德山曰:「子他後作麼生?」師曰:「不忘。」曰:「子憑何有此說?」師曰:「豈不聞:智過於師,方堪傳授;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曰:「如是!如是!當善護持。」二士禮拜而退。】(《景德傳燈錄》卷16
這裡就描述了巖頭全豁禪師跟雪峰義存他們兩個有一天就準備要離開德山宣鑑禪師的地方,想要出去弘法。那這個德山宣鑑就問說:「你們要去哪裡啊?什麼處去啊?」巖頭全豁禪師他就說:「想要辭別和尚下山去。」那德山就問說:「那你以後要作什麼呢?有什麼事你要謹記在心的啊?什麼是你掛念的事情呢?」類似這樣的意思。巖頭全豁禪師就說:「不忘!不會忘記!」他這樣講。德山說:「那你是憑什麼這樣說啊?說什麼叫不忘記啊?」巖頭禪師就說:「難道沒有聽聞過說,如果智慧超過老師,這個人才在禪門裡面應該傳授給他;如果這個人的智慧跟老師即使一樣,因為如果說這個弟子證悟之後跟老師的智慧一樣,可是德減師半,他的功德也比老師減了一半。」
譬如說,平實導師教我們證得如來藏、知道了密意,可是那是 導師把某個密意告訴我們。可是 導師所得的,難道只是這樣子而已嗎?顯然是不止!他告訴我們只是一點點,讓我們證悟;可是對於善知識來說,他早就已經通達了。所以我們在增上班所上的悟後的課程,導師說了非常多的法,可是我們能夠接受到多少?極少!因為怎樣?因為智與師齊,減師半德。因為我們是善知識所幫助而悟的,我們所獲得的功德,當然不如 導師啊!這是天經地義的。如果有本事應該是自己能悟,可是自己沒有本事,那就代表這個法不是自己的。
平實導師被他以前的老師誤導,參禪的方法統統誤導,可是 平實導師可以扭轉所有的錯誤,自己明心見性,所以 平實導師有無師智,所以這個法是他自己所得。當然 導師很謙虛,他說:「是佛陀跟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沒錯!可是畢竟在這個世間上,導師獲得的明心見性的智慧,是自己參禪而得,所以他有無師智;可是在善知識、在 平實導師幫助之下的所有的弟子,全部沒有無師智。所以即使我們的見解跟 平實導師相同,也是減師半德,我們功德都不如導師,減師半德還是客氣說啊!其實差很遠的。這樣子才是禪門的門風,這才是正確的認識禪門之間師弟相傳的道理。德山宣鑑就說:「唉呀!的確是這樣子!的確是這樣子!」為什麼呢?因為德山也有老師啊!所以顯然呢,平實導師有無師智。無師智並不是在禪門裡面常見的,所以 導師這一世能夠獲得無師智,而幫助很多人觸知密意,一切人都應該要珍惜,要謹守這樣子的門風,因為若不謹守這樣的門風而輕視上師,其實智慧是會退轉的。
我們再看一次,《菩薩瓔珞本業經》就有這樣的說明:【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所以說,能夠在善知識所護之下出到第七住,其實不是不退,那還是會退。如果不值善知識,我們曾經說過,善知識在面前,不把他當成善知識,那還是不值,那還是會退,因為自己的智慧不足,自己所證的功德不足。所以雖然真如功德無邊故,然後修行功德亦復無邊,可是如果不轉依真如而修行,功德就不是無邊。因為處處都錯,因為自己不識自己,因為不是自己證悟的嘛!是善知識送的。既然是善知識送的,顯然智慧不如善知識,而且是差得很遠,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所以如果說,要能夠在佛法上精進修行,要能夠對於大乘能夠起信,都要謹記於「修行功德亦復無邊」。也就是要真實的修行,把自己的錯誤行為改正過來,這樣才不會猶如剛剛所唸這段經文裡面說,像以前的舍利弗、法才王子或者是說淨目天子,這些人剛要出到第七住,可是碰到惡因緣。什麼惡因緣?可能自己貪心啊!或是別人慫恿啊!就為了名聞乃至耽著利養,就會犯下過失。犯下這樣的過失,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慢心所致,那這樣子,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那我們這個《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所著的這個論著,我們已經詳細的跟各位解說,我們也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來證明第八識如來藏是真實的存在。而且裡面也說到禪宗的參禪方法、看話頭的方法,那這些看話頭的方法或是參究的方法,在我們同修會(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的課程裡面,都會詳細的教導。也會在兩年半裡面教大家如何地看話頭?如何地參禪?能夠運用參話頭的方式,然後加上修集福德、修習定力,然後熏習慧力等等的方便方法,來幫助各位能夠有因緣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然後最後能夠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希望各位觀賞節目的菩薩們可以生起對大乘的信心,能夠來到我們會裡面跟我們一起來修行,因為修行功德亦復無邊。
謝謝各位菩薩的觀賞。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65-a14_130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29. 六見處是大乘見道所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說明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我們舉了一些案例來說明,其實要能夠真實證得真如三昧,然後轉依真如而來修行,這樣才能夠獲得廣大無邊的功德。
那如果對於這樣子的真如的法,乃至真如所引發後面的修行,譬如說能夠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等等的修行的道理,如果對於這樣子的修行次第進行反對,其實就在誹謗《大乘起信論》的論義,其實這樣子就沒有辦法獲得修行功德亦復無邊的這樣子的功德。那這樣子對於修行其實並不是進步,我們曾經把這些道理,我們很簡要的、很善意的提出來。
其實修行有一個道理,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小的地方犯錯誤,我們都不應該提出來;可是對於錯誤很嚴重的,我們必須要提出來。可是我們提出來,並不是要對這個人怎麼樣的去訶責他,並不是這樣子;其實我們只是很善意的希望他能夠改正,因為畢竟在佛法的修行道路上,誰都有可能犯錯,誰都有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可是對於同樣都是修行者,我們必須要清楚地告訴他說:這樣子的方法是錯的、這個方向是錯的、這樣的道理是錯的。因為我們不忍心看著同樣是修行者走向錯誤的方向,乃至自己誹謗了大乘的經論而不自知,那這樣子是非常的可惜。即使在善知識的攝受之下、在善知識的幫助之下,能夠觸知大乘見道的密意,可是觸知密意之後,如果不能轉依真如,而能夠獲得修行功德的無邊功德,那這樣的話,觸知大乘見道的密意又有何益呢?
所以我曾經很深刻地體會到,在佛法的修行裡面,如果只是一般的道理,其實無關宏旨,有些人並不會引發激烈的貪心;可是在正法的修行不然,因為祂太真實了,這個智慧太珍貴了,所以就會引發有人認為說:「我今天證得中國佛教歷史上絕少人能夠證得的密意,那我就想要當一派宗師。」他引發了這樣子的欲望,可是這樣子並不適宜,因為佛菩薩有佛菩薩的安排,我們既然被善知識所攝受,顯然因緣不在我們,因緣在於善知識,在幫助我們的善知識;幫助我們的這個善知識,才是佛菩薩所安排的人選,我們其他人統統都不是。因為我們只是被善知識所幫助的一個一般人,一定要體會到這一點,然後不要讓自己修行上犯錯。
所以,我們以同樣是修行者的善意,來提出這一些針砭,因為這個過失嚴重。《大乘起信論》裡面說,如果須臾思惟真如法,所獲功德無量無邊,超過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修十善業道;那同樣的,誹謗呢?那也是過失無量無邊啊!所以我們不忍心看到這樣子的結果。想修正法,結果最後因為自己的慢心就走偏了,乃至甚至引導一堆無知的,或者是說沒有耐心在正法中安住修行的人,想要走偏鋒,然後去跟隨,結果以盲引盲,相將入火坑,那這樣子就可惜啦!
所以,我們曾經也提出,所謂的六見處,其實它是大乘菩薩的見道;我們也曾經這樣子提出這個法義,因為六見處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法義。可是這個呂姓學者他也錯誤的把它當成是聲聞見道所證,他認為是聲聞人就可以證得。我們看到這個錯誤很嚴重,為什麼?因為這是菩薩所證?怎麼可以把菩薩所證當成是聲聞所證呢?那不是顛倒了嗎?也因為這樣子,所以說,他把大乘菩薩所證的六見處,放到聲聞見道去了,那大乘見道那邊就沒有東西了。因為他也不懂得真實禪,所以他也沒辦法放真實禪在裡面,所以又把方便禪思放在聲聞見道這一邊,然後大乘見道這邊呢?還是沒有東西。他又把聲聞見道的方便禪思也拿去用一下,可是這樣都是錯誤的;因為方便禪思它是聲聞見道所採用的方法,因為它只是滅六轉識,把這個依他起性滅了,那其他的遍計執性自然就滅了。所以,聲聞見道所用的方便禪思是很簡單,它只是把五陰的集跟滅把它進行觀行,觀察清楚它是如何集的?如何滅的?然後最後再非常地徹底把它滅除、把它滅盡,叫作方便禪思。可是六見處呢?它是除了五陰之外,還有一個對於如來藏、對於法界實相的一種探究,可是這個聲聞人他沒辦法探究。
我們也曾經提出這樣子的見解,在我們的《正覺學報》的註腳裡面把它提出來。那我們是善意的提醒,因為這個錯誤很嚴重,也導致他的所有的論述混亂顛倒,可是這位呂姓學者一直都不願意去改正。那我們認為說,其實我們已經提出了證據,可是還是有很多人被誤導,所以我們這一次就希望能夠把六見處為什麼它一定是大乘菩薩所證的道理,簡略地說明一下;而且我們要舉出經教的證明,來說明為什麼六見處一定是大乘菩薩所證,不可能是聲聞見道所證。
那我們看看在《增壹阿含經》的卷31,〈力品第38〉的這個經文:【是時,鴦掘魔聞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審為惡耶?又師語我言:『此是大祠,獲大果報。能取千人殺,以指作鬘者,果其所願;如此之人,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設取所生母及沙門瞿曇殺者,當生梵天上。』是時,佛作威神,神識㸌寤,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時時億劫乃出。彼出世時,不度者令度,不解脫者令得解脫。彼說滅六見之法。……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又我奔走之時,能及象、馬、車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門行不暴疾,然今日不能及此,必當是如來。」】這是阿含部裡面的追 佛事件。其實在《阿含經》裡面記錄到追 佛事件,其實不只《增壹阿含》,可是在這個地方,《增壹阿含經》特別把它舉出來。
說有一次,鴦掘魔羅因為被他的師母所害,結果他的師父就跟他說:「你只要殺了一千個人,把他的指頭把它串起來,有一千個指頭把它串起來,你就可以生天。」結果他就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差一個人;結果他的母親憐憫他,因為他殺了太多人了,所以他所住的地方方圓數里沒有人煙,又沒有人敢過去,結果他也餓肚子了,他的母親可憐他,就帶著食物要去給他這個小孩子吃。可是鴦掘魔羅想的是:「我只要能夠生天。」結果他就看到母親來了,他就要殺他的母親,湊足一千個指鬘。可是那是五逆罪呀!犯了五逆罪,他就不可能此生證果。
所以 佛陀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出現在鴦掘魔羅面前。鴦掘魔羅看到有沙門瞿曇,也有我母親,好!那我先殺沙門好了!因為殺了沙門,一樣可以湊足一千個指鬘,一樣可以生天。結果他就開始拿了刀要追殺 佛陀,結果 佛陀就用走的、慢慢地走,他就很快速地奔跑,要去追、追趕上,可是怎麼跑都趕不上。這個時候鴦掘魔羅他就呼喊著 世尊,因為他跑得太累了沒有力氣了,就說:「止止止!沙門!沙門!」也就是說:「出家人!出家人!你停下來,你停下來。」佛陀說:「我早就停止了!是你沒有停止。」
那這個道理其實就在《阿含經》裡面的幾部經裡面都有提到這個道理,其實這個道理其實就是禪宗證悟的道理;也就是說什麼是永恆已經停下來、從來不動的。所以 佛陀說:「我早就停止了,是你沒停止!」為什麼?因為他在奔跑,鴦掘魔羅在奔跑,所以沒有停止嘛!就像七轉識永遠不停止,所以七轉識永遠在生滅變動之中,因為只有變動祂才存在,如果七轉識哪天停下來,就是祂斷掉、滅掉了。可是如來藏呢?永遠停下來、永遠不動,所以祂不是生滅法,所以祂的存在不是依靠運轉、不是因為動轉而存在的;動轉而存在,那是因為七轉識啊!所以 佛陀說:「我早就停止了,是你沒停止。」因為這樣子,佛陀跟鴦掘魔羅之間就形成一個追佛公案。
然後《增壹阿含經》我剛剛所唸這裡就提到:鴦掘魔羅在追佛的時候,他就思考到這個問題:我現在在殺這個出家人,我這樣作到底是對還是錯?我是善還是惡?這就是修行,修行就要思考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隨意說法是善還是惡呢?錯說法是善還是惡呢?同樣都要思考啊!所以他就思考到他的師父怎麼樣教他殺人取指鬘,然後說:「他這樣到底對還是錯啊?」
突然之間,佛陀就給他一個念頭,就跟他說(在這個梵志的書裡面也有說到),有如來出世的時候,是很困難值遇得到的!是億劫乃能夠碰到一次的;而且如來出世的時候,可以讓還沒度的能夠得度,還沒解脫的能夠獲得解脫。然後是用什麼方式來幫助人解脫呢?彼說滅六見之法。佛陀會把眾生對於六見處的不正確的見解把它滅除掉。因為六見處就是對於五陰的五種見處,加上如來藏的見處,所以加起來是六見處。也就是對於五陰的不正確的認知,跟如來藏的不正確認知,佛陀都把這種錯誤的見解把它滅除掉。而且是怎樣?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也就是說,只有如來出現在世間的時候,祂才會說這個滅六見的法。所以鴦掘魔羅就會說:「這個人我去追祂,這個出家人我去追祂,我都一直追不上,其他人我都追得上;不管是大象、是馬、是車子,或是一般人我都追得上,而且這個沙門是慢慢走,我竟然追不上!所以這個人今天我不能追上,祂一定是如來!」也就是說:他去思考這個如來說的滅六見的方法,然後他又趕不上、他又追不上!所以用這樣來判斷說祂應該是如來。
如果說滅六見就是六見處,如果說正確的六見處如果說是聲聞見道所證,那鴦掘魔羅不應該去判斷說這是如來!應該說他可能是羅漢啊!他也可能是辟支佛啊!祂當然也有可能是如來,那這樣的話就有三種可能,因為二乘人可證啊!那大乘的如來當然也證啊!那這樣的話,既然如果六見處是聲聞所證、辟支佛所證、是如來所證,那他怎麼可以說祂一定是如來?那他就有可能是阿羅漢啊!也可能是辟支佛啊!可是經文這裡偏偏說:能夠說滅六見處、能夠滅六見之法的、說滅六見之法的就是如來;而且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所以顯然能夠說、而且具足說滅六見之法的只有如來,聲聞緣覺都不行。因為聲聞緣覺只有方便禪思,所以方便禪思只有講五陰,真實禪才是滅六見處。所以因為這樣子就可以來證明,其實這個六見處是大乘菩薩見道所證。
因為方便禪思只是滅五陰,只是對於六見處中的五見處,進行把錯誤的見解滅除掉而已,所以能夠獲得解脫,可是對於第六見處沒有著墨,所以顯然六見處是在解說公案的。因為公案聲聞人不懂,所以為什麼鴦掘魔羅追佛事件(這個追佛公案)要談到滅六見之法?因為滅六見之法就是在解說禪宗,所以既然解說禪宗,顯然禪宗所證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是大乘見道。如果說六見處是跟其他的方便禪思綁在一起,那我們說它是聲聞見道;可是六見處是跟公案合在一起的,它是在解說公案。既然滅六見之法也就是六見處,是跟鴦掘魔羅追佛公案合在一起的,顯然這個就是大乘見道所證的道理,它也是參禪要去觀行的一個道理。
呂姓學者會舉南傳尼柯耶裡面的《蛇喻經》,來說這個六見處在《蛇喻經》裡面如何如何?可是尼柯耶裡面的《蛇喻經》裡面,並沒有說六見處是誰所證啊!可是在《阿含經》裡面,我們舉出這一部《增壹阿含經》,清楚地說六見處是如來所說,而且它是跟公案綁在一起的;所以說顯然它是大乘見道所證。如果呂姓學者要堅持主張六見處是聲聞所證,那請他仔細讀一下《增壹阿含經》這部經典,為什麼鴦掘魔羅追佛事件跟滅六見之法是綁在一起的?除非呂姓學者把《增壹阿含經》這部經把它推翻掉。
所以鴦掘魔羅追佛公案跟滅六見之法緊密結合在一起,就證明了六見處是大乘菩薩的所證。因為它是大乘參禪的一個核心的理論架構,也是參禪的一個思惟的核心。
好!我們今天,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64-a14_129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28. 真實禪與真如三昧的差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跟各位介紹到《起信論》裡面說「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的這個次第,我們再看一次這個經文:【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後念依心復捨於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論》卷2
就是漸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前,對於境界要捨掉,對於心也要捨掉,乃至不取心相等等,而且要這樣恆時修行都不斷絕。這是描述要修真實禪,以看話頭的方式來參究,它是相當辛苦的。可是漸次因為修集福德,在正法中修集的福德、善根、定力以及慧力之後,有一天在善知識的引導之下,可能就可以證得真如三昧;證得真如三昧之後,如果能夠接受善知識的繼續攝受,而且自己所證也真實,那他就可以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乃至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所以這個次第是非常清楚。因為能夠除煩惱,對於因果,是因為信心大增,知道說果然有因有果,所以在如來藏的永恆存在的這種監督之下,我們只能當好人。因為這樣的信心,所以說願意究竟折伏一切煩惱,然後速成不退,對於這個真如的法性,乃至祂所引發的修行道理、轉依的道理,是完全信受沒有絲毫懷疑,所以《起信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相信。
《起信論》說要把「一切想」遣除,我們不會說要把「想」保留。《起信論》講說,證得真如三昧之後,可以知道一切如來的法身跟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我們不會說,證得真如三昧,初地以前,是沒辦法一直安住在裡面的,我們不會這樣講,因為這樣子是不符合論義的,那等於是在誹謗《起信論》。
那我們來看看,這位呂姓學者他怎麼說這一段:【「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意思是說,修習真如三昧可以讓你證果。未證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長的問題,因為證果的人已經親見,見地不會退轉,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見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煩惱的效果。】(《大乘起信論導讀》,網頁版,頁18。)
我們看看,我們剛剛說明「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那是證得真如三昧之後,要繼續修行的事情;可是呂姓學者幾乎全部反對,因為他說「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意思是說,修習真如三昧可以讓你證果。好奇怪!真如三昧是證得之後的果實,怎麼可以說修習果實來獲得果實?應該以修習方法來獲得果實。就像我們爬樹是工具、是過程,我們「爬樹」去「把水果摘下來」是獲得果實,不能說我修習「我去拔、我去拿水果」就是我得到水果,那你就是沒有用方法,你根本沒有爬樹,這個是很矛盾的事情。因為《起信論》說的是要採用看話頭這種真實禪的方法來參禪,來漸次得入真如三昧,不是修真如三昧來獲得真如三昧,因為證果就是獲得真如三昧,怎麼可以說修習真如三昧來證果?那就是修習真如三昧來證得真如三昧,沒有這樣的話。然後他說未證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長的問題,所以他顯然反對《起信論》所說,反對《起信論》把「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放在證真如之後,因為他認為未證果的人才有信心的問題,才有信心增長的問題,顯然他是把「信心增長速成不退」的信心認為是十信位的信心。其實不然!十信位的信心,那是對於三寶的信受,可是這裡所說的信心,是對於善知識的信受、對於因果的信受、對於修行的信受、對於菩薩道所應該行的一切難行能行之事,要能夠有信心,因為那個是悟後所應該生起的信心,那個不是悟前十信位的那一種入門的信心。所以顯然他不懂信心到底是什麼,表示說他對於悟後所修行的道路也是不瞭解的,所以對於《起信論》把「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放在「漸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後,他表達反對,他認為未證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長的問題。然後認為說證果的人已經親見了,見地就不會退轉。其實也不然!我們可以看《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它這樣說:【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
這《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如果到了第六住位,有善知識的幫助之下,可以進到第七住,所以有些人在 平實導師的幫助之下能夠出到第七住不退;可是要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要能夠值遇善知識,如果不值遇善知識,那就會退。那什麼叫不值遇善知識?不是說沒有碰到,而是對善知識沒信心,或是自己有慢心,不認為善知識是善知識。所以像呂姓學者悟了之後,反而質疑善知識,質疑幫助他開悟的善知識,而且他所質疑都錯,這樣子也是不值遇善知識啊!所以「退不退」,不是自己在善知識幫助之下見地不退,那就是叫作不退,要能夠轉依不退才叫作不退。
所以「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表示說,要證得真如的功德之後要轉依真如,轉依真如而修行,這樣功德才是廣大。真如一定依於實際的道理而轉依,不會自己隨意亂說法,隨意亂說法那就不是真如,因為真如裡面沒有虛妄法,只有真實;而且這個真如一定是沒有慢心的,碰到任何自己錯誤的地方,轉依真如一定是承認自己錯誤,而不會《起信論》說應該遣除想,而結果自己說要保留想。《起信論》說要遣除想,結果他說還要繼續用想,因為沒有現觀的法,還要繼續用想,顯然都違反論義;論義說證得真如三昧「信心增長速成不退」,他認為說那個應該擺在前面,那是沒有證果的人的事,證果之後沒有信心的問題,顯然都違反論義。這樣怎麼能夠說是轉依真如呢?怎麼能夠說是「修行功德亦復無邊」呢?
我們看他還繼續說「大乘見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還是繼續強調這個;「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煩惱的效果」,他還是反對《大乘起信論》把「究竟折伏一切煩惱」擺在「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的後面,表達反對。因為 馬鳴菩薩說「漸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後才能夠「究竟折伏一切煩惱」的,可是呂姓學者認為說,在前面的所謂他認為的相似真如,那個輕安的定境,也是有折伏煩惱的效果,其實錯誤!輕安境界只是定力的一個「壓」,它沒辦法「除」,要能夠折伏煩惱、究竟折伏煩惱,那是證得真如三昧之後的事情;結果他反對,他認為說,在證得真如三昧之前就可以了。所以明顯的,他都是在對《大乘起信論》進行反對,那我們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總是反對呢?顯然他對於《大乘起信論》真實的論義,他不是真正的認識,甚至他把定境把它當作是真如三昧。
好!我們看他怎麼說:【你不用把「空、第八識、一真法界、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這些名詞唸出來,心裡不要有語言文字,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了。就這樣,整個住在這種境界裡面。人家來罵你也是一樣,罵的人、被罵的人、罵的這件事情統統都是。吃飯也一樣,吃飯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飯這件事統統都是。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這麼修,用這樣來發起輕安的定境,這樣叫作真如三昧。】(《大乘起信論導讀》,網頁版,頁16-17。)
我們看,他還是繼續說「不要有語言文字,知道這個意思就好」,顯然他還是要保留「想」,跟《起信論》說要「遣除想」相違背。他又說「像這樣子來發起的輕安的定境,這樣叫作真如三昧」,可是我們要知道,所謂的三昧,所說是一種智慧的決定心,而不是輕安的定境,輕安的定境那只是定境。我們說的真實禪或是看話頭,其實它憑藉的也不是定境,它憑藉的是定力,所以顯然定力跟定境的區別,呂姓學者也是不知道,因為他是主張大乘見道是不需要修定力的,所以他認為,如果有了輕安的定境那就是真如三昧了。錯了!真如三昧它是一種智慧境界,它是一種智慧的決定性,並不是輕安的定境,所以呂姓學者把輕安的定境當作是真如三昧,其實也違反《起信論》的論義。
好!那有這麼多的錯誤我們舉出來,當然我們並不是一時這麼舉的;我們只是把《起信論》裡面有關真實禪的部分,我們曾經提出來說,其實在大乘的見道之前所要採用的是真實禪的禪法,而不是其他的。因為呂姓學者只提到小乘的方便禪思,他對於大乘見道所要採用的真實禪他一無所知,我們就把這件事情舉出來。然後有人就把我們舉出來的這件事情問了呂姓學者,結果呂姓學者他閃爍其詞,他就這樣說:【「禪」是直接指向真實的事物,相當於語意學所稱的外延。其中引用「方便禪思」的經教,只是在舉例說明「禪」這個字有時是指觀察外延,由此說明「教外別傳」的禪,乃是語言文字以外,直接指向第八識的禪門機鋒。……《雜阿含經》的「真實禪」,其實即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三昧」。】(《實證佛教通訊》,第017期,頁136。)
他這裡說「禪就是指向一個事物,真實的事物的外延」,其實這個也並不是非常嚴謹,我們不必詳細論述它,因為他在講大乘見道的部分,他還是舉方便禪思;方便禪思是小乘,結果他的解釋是說「因為引用方便禪思的經教主要是在舉例說明禪這個字是指觀察外延,來說明教外別傳的禪,是直接指向第八識的禪門機鋒」。可是很奇怪,既然有真實禪可以說,為什麼要用方便禪思的禪來說?因為方便禪思的禪跟真實禪的禪是不同啊!因為方便禪思所說的禪,那只是對於五陰的觀察,對五陰外延的觀察並不涉及第八識。我們可以直接來看看,方便禪思在《阿含經》裡面是怎麼說的:【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雜阿含經》卷3
佛陀所說的方便禪思,它是對於五陰的內容它是「如何的集、如何的滅」進行觀察,因為最後觀察完畢就斷我見、能夠見道,所以說,方便禪思是對於五陰外延的觀察(如果套用學術的用語),可是這裡面根本沒有提到第八識啊!因為第八識不在五陰裡面,所以既然這個方便禪思所觀察的統統都是五陰的外延,那跟第八識有什麼關係?反而在方便禪思裡面提到跟第八識有關的事情那是荒謬的,因為是八竿子打不著,而且是 佛陀所要區隔、所要禁止的。因為方便禪思是聲聞人所修,如果聲聞人還要弄第八識,那他不可能立即獲得聲聞的極果來入無餘涅槃,那他就要迴小向大成為菩薩。所以對於第八識的觀察或是對於第八識的參究,其實那是真實禪,真實禪才有這樣的功能。而且這個部分,其實也是所謂的六見處所說的部分,所以顯然呂姓學者對於這個內容是錯誤的。
然後,他說「《雜阿含經》的真實禪,其實即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三昧」,他這個也是很奇怪的說法,因為真實禪它是方法,真如三昧它是用方法所獲得的觀察的結果,那方法跟結果怎麼可以混同呢?所以他說《雜阿含經》的真實禪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真如三昧,那他等於是說,譬如說我們觀察天文,我們使用天文望遠鏡,所以天文望遠鏡就是我們所用的工具,我們透過這個望遠鏡我們觀察到星雲,遙遠的某一個星雲漩系,那我們觀察到某個星雲漩系的某些特性,代表那是我們所獲得的智慧、知識,我們可以說,那這樣的話,天文望遠鏡就等於這個星雲漩系嗎?我們可以這樣說嗎?天文望遠鏡就等於我們所獲得的星雲漩系的智慧嗎?的知識嗎?顯然是不可能相等嘛!所以顯然真實禪就是真實禪,因為它是參究的方法,真如三昧它是參禪所獲得的結果,就是所獲得的智慧,所以方法跟所獲得的結果這個智慧是不會相等的,怎麼可以說《雜阿含經》說的真實禪其實即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三昧呢?真實禪跟真如三昧它不是相等的,它是前後的次第,是採用了真實禪這個方法而獲得真如三昧。所以有人採用真實禪,可是不一定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顯然採用方法不令得果,因為他可能還須要有慧力,可能他也須要福德,說不定他還須要善知識更多的攝受跟因緣啊!可是他如果沒有修集,那也是不能得啊!所以顯然真實禪不等於真如三昧,真實禪不必然即是真如三昧,所以顯然這兩個是截然不同的。
好!今天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63-a14_128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27集 譚崔密教(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廣論——常見外道法」。那譚崔密教的起源,我們在上一集已經大致上作個說明。也就是說,5M教派他們的輪座雜交,就是男女不斷的在性交完再換另外一位,這種方式也侵入到佛門來,使得當時候的印度的風氣,就不論是在佛教或是佛門之外都變成是這樣的修持。當時候的民眾雖然有些反感,但這些東西改變不了這個趨勢大局,而中國因為受到一些禮教還有這些倫理的制約,所以即使是有,也看不到有真正傳法這種公開的場合。在歷史上比較難辨明是不是真的有這種傳法的灌頂的這個事實,所以中國要到了後來,到了元朝的時候,因為元人相信(應該說他們相信,元朝的這個政府相信喇嘛),因此就開始引入了這個男女性愛之法、交媾之法、交合之法,所以大致上中國民間還是繼續保有了這樣純淨的佛教的戒律,不論是佛教道場大致上都是如此。
然而在開明的這一個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可能卻發生一件比較令人錯愕的事情;就是說,坦特羅佛教或是譚崔密教這樣的侵襲,使得許多人也開始知道一些灌頂以及男女交媾或是交合的這個修持,因此有些寺院他們開始有了這些崇拜和信仰(對於密教),尤其曾經在台灣的這些佛具店,男女雙身像賣到非常好。所謂男女雙身像,就是男女交合的這個雕刻的形像出現了,這些形像大致都是塑造佛菩薩的形像,然後和一位裸體女子來交抱。這個像本來如果在佛具店一般是看不到的,它們可能藏在一個隱密的地方;也就是說,即使是販售這樣的雕像的店主、店家,都會不太認可。在那種情況下買的人(購買的人)有可能是寺院這些出家眾,因為一般人並不清楚,但是不是真的如此,或是說他是修雙身法,這仍是有待觀察。我們希望台灣佛教界可以從認識譚崔密教這個地方走出來,不要一直走在這種性愛、這種偏頗的一個觀點上,這種偏頗的觀點會使得自己的修行、還有個人道業會遭遇到很大的傷害,而且它也會傷害到我們佛教。
我們繼續來看傳統的這個《吠陀》,這個印度的吠陀以及奧義書,他們對於這些都是保持著遠離的態度;所以性愛這觀點,我們只認為它只有崛起一千多年,和印度長期以來幾千年的遠離性愛的這個教育,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上一次又有提到這個Kundalini(就是有人翻譯成軍荼利或是靈蛇、拙火等等),它確實是遠離性愛的,這是歷史上的一個事實;所以主張性愛,說它是一個傳統的宗教,這是比較難令人苟同的。從佛教來看,諸佛菩薩也是提倡出家眾就不能去淫欲,所以這點是無可爭辯的。
那我們再來看密咒的這個「嗡」等等的起源,我們來看看這個說法。唵,在《奧義書》裡面它提到:【唵!此聲,此宇宙萬有也……凡過去者,現在者,未來者……皆唯是唵聲……蓋此一切皆是大梵。此自我即是大梵。】(《五十奧義書》,徐梵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也就是說,在以前印度教的思惟之中,他們認為嗡(或是翻譯成唵或是嗡),它本身就代表了自我;也就是說,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我見。那這個我,可以聯結到清淨的一個大梵,就是可以生到天上。也就是說,這樣的思想並不是佛教的,並不是佛教認為的無我,或是佛教所說的在大乘佛法說的真如——真正的我,而是世間凡夫所錯認的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說,持這樣的密咒得到佛菩薩擁護。不過雖然如此,因為時代的誤導種種,所以諸佛菩薩還是憐憫眾生,即使是今日佛門中有許許多多以嗡為首的一個密咒等等,莎訶結尾的密咒等等,仍然諸佛菩薩讓我們感覺到唸這些咒語還是有它的功德力,有它的感應。不過我們在這裡還是要奉勸諸位,就是說以真實佛法來看,這些還是受到了外道的侵襲、外道的殖入,這和今日設立一個密教壇場然後去作灌頂儀式是一樣的,這個就是模仿這個新興宗教——當時新興宗教5M教派的輪座雜交之法,這個法實際上沒有辦法說它是一個真實的佛法。
那我們再來看說,密教人士他是怎麼樣來界定密教這個密法以及佛教呢?在唐朝的密續等等它有說到一句話:【於大乘修菩薩道二種修行,證無上菩提道,所謂依諸波羅蜜修行成佛,依真言陀羅尼三密門修行成佛。】這是在《總釋陀羅尼義讚》裡面出現,這個譯者是不空,他認為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有兩種方式,就是一個是按照密教的行門,然後一個呢是按照佛教的波羅蜜的行門,不論佛教所說的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這都是歸屬於佛教的。那不空他很聰明,他乾脆就把佛教切割出去,然後自己說他依靠他的密教就可以實踐。他的密教有三密的行門,就是身密、口密、心密(或是叫作意密);這三個密,它本身是屬於祕密行門,祕密行門不是要特別揭露給別人看的。
所謂的口密或是稱為語密,就是我們說的密咒。身密的話就是屬於結印,就是手要打一個手印。打這個手印,它牽涉到的就是有非常非常多的,這個密教他們用來影射的,其中影射的是男女雙修或是男女的交媾,所以他們的手印裡面有出現男性的這個性器官印,也有女性的性器官印,以及男女二根和合的這個印。這在以前我們來看的話是沒有辦法理會的,不過現在我們有比較多的證據,包括從密續中可以得到,那這以後我們可以到時候再來提。
再來是意密,意密就是心裡面要有一個作意,除了要去想像自己就是傳法者,跟傳法者一樣的身分,就是等於可以來當密教的上師;所以他是直接把自己認同為密教的上師來看,而密教最大的上師叫作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別於佛教的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意思就是菩薩,然而密教並不想要成為這樣的菩薩,所以他們就以金剛的崇拜(金剛就是我們說的男子的性器官),所以他說這樣的崇拜的薩埵,而不再是崇拜菩提的薩埵。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本身,它是界定說這是佛教的一些說法,而在裡面歸納的時候要把它走向所謂的金剛薩埵。所以在《密宗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就恢復為密教的本色,把金剛薩埵當作是灌頂的、必定的、必要的所依。所以意密的話就是要去找一位本尊,本尊就是你尊崇他,這是性愛本尊,然後依照他這樣的容貌,自己想像自己跟他一樣,持這樣的交合法然後來作性愛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這邊可以看到說,這樣的三密行門本質上和佛教的清淨離欲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在國外的歐美世界因為性開放,對於這些議題他們比較無所謂,不過在我們華人地區,實際上這樣的議題是很難被接受的,只是當時候密教的許多的章卷或是文集或是書冊,它並不廣泛流行,許多祕密法我們不清楚;不過透過今日許許多多的文獻曝光,我們比較知道,而且這些法可以回溯到唐朝的這個密續。
我們可以看到在密續中有提到:【若歸命聖普賢菩薩,則十方諸佛菩薩悉皆加護;一切諸佛菩薩皆因修三密門行普賢行,得證聖果,是故尊貴。】(《仁王般若陀羅尼釋》)這意思是說,以前這密教人士他們在翻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將這樣的觀念導入進來;他意思是說,一切諸佛菩薩都在修他們密教的三密行門。可是這樣說法是顛倒的!為什麼?因為前面說,不空在翻譯的時候就說,實際上是有兩種行門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且不論他說的三密行門是不是可以成佛,至少他已經將 佛陀所說的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等等這樣的波羅蜜法,已經說它是可以成佛。那為什麼今天他在另外一個地方又要主張說不只是這樣,而且諸佛菩薩還是必須要修他的密教的三密行門,否則是沒有辦法成佛的。這樣的話,跟前面的說法是牴觸的;前面允許,這地方又不允許,所以這樣是在籠罩信眾。這樣的法,實際上是違背佛教的清淨修行。
那《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有這麼說:【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這意思是說,除了佛教所說的諸度波羅蜜以外,剩下來就是以密咒作為根本的密教所修行的大乘法;也就是說,大乘法被分成為兩種。實際上我們今天可以知道,他這個方式同於不空所作的作法,將佛教的修行法門歸一邊,而正式提出來可以跟佛教抗衡鼎立的這個密教行門,就是以密咒作為根本。那我們前面也解釋過了,密咒本身是從印度婆羅門教的一個祭司(就是婆羅門他們在作禱告)向鬼神祈請的祈禱文而變現的,這樣變化過來的密咒,卻變成新興宗教、新興譚崔密教的行門,而且說這樣可以成佛;如果這樣的話,就等於是回到了 佛陀所斥責的這個婆羅門教了。
因此宗喀巴他對於這樣的法,他是奉持的,那就讓我們更沒有辦法接受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真實在說佛教的法。尤其《菩提道次第廣論》他所談到的,他對於阿賴耶識(就是這個第八識、就是這個如來藏),他是持反對立場,他不認為這個第八識是真實實有的;而在另外一個說法上,實際上宗喀巴他舉出這個阿賴耶識實際上是意識心所分出來的。一般人對於六識、八識並不是很清楚,那我們用個角度來說,這樣可以釐清這些事實。
假如我們現在目前的這個六識(就是透過眼睛所看到的眼識,透過耳朵這樣聽聞種種,這樣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識),祂如果是真實的,祂如果是永恆的,祂如果是不變的,祂如果是不會敗壞的,那我們不應該在睡覺的時候就喪失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的功能,我們應該任何時間都會保持覺醒啊!然而六識卻沒有這樣的體性。當你如果困頓的時候、或昏迷的時候,乃至於死亡的時候,意識心是消失的。而宗喀巴他認為意識心會一直在的,然後在理論上他直接否定了有一個常住的心體。
如果意識心祂是一直會在,那這意識心本身也是偏頗的啊,為什麼?因為這意識心是自己的想法,自己對於業報都不清楚,乃至於自己要怎樣出生染淨諸法也不知道;怎樣出生一個小孩、一個baby、一個嬰兒,實際上這意識心都是不知道的。為什麼不知道呢?不是說有男跟女這樣的交合就可以出生小孩?要去知道說有細胞,細胞裡面有RNA、有DNA,這些都要等到科學昌明以後大家才知道,請問意識心很清楚嗎?意識心即使聽說了細胞這名詞,但是意識心如果沒有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來透過眼識來觀察,自己也根本不知道細胞長什麼樣子。如果一切諸法都是意識心所出生的,那現代的人就不應該需要去看醫生,因為既然身體一切諸法,乃至於五蘊都是自己所出生的,那這樣自己應該自己知道出生什麼啊,應該知道身體的所有狀況,不是嗎?然而,沒有一個人是可以這樣作,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法,它本身有很多的漏洞,也就是說不能夠來解釋我們現在許許多多的現象。
而且意識因是偏頗的;每一個人都相信,或是說一般人相信有因果業報,那造了一件事情的因就會有它的這個果,那這樣的話,因到底要形成什麼樣的種子?形成什麼樣種子呢必須要由這個第六識來作判定,可是第六識祂只會作自己迎合自己有利的來判定,因此祂所種下的種子會是公平的嗎?會是如法的嗎?會是和這法界真正相應的嗎?顯然並非如此!而且果報現起的時候又產生一件事情,到底要讓不好的事情自己出現嗎?顯然意識心也不是這樣想。那既然不是,祂會這樣作嗎?
意識心就是我們目前自己人人現在有的這個心,而不是真實法界的這個心;如果真實法界的心,祂應該是公平的,祂應該不會管我們作得好、作得壞,祂都可以如實的鑑定,那祂一定是一個心體,否則祂怎麼知道我們作了什麼呢?祂怎麼知道我們心行裡面是有種種的變化啦?像有人作惡事,可能他心地是純善的,雖還不能從表面的行為來鑑定、來判定、來審定他到底應該如何,這就顯然這一個真實心還必須要有他心通,那如果是說意識心又沒有修學這個神通,請問他如何有他心通來跟別人互動?到底別人對他好不好種種這些,或相互之間的果報的牽連,如何能夠實現呢?顯然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我們所想的因果、符合因果平等的一個世界,一個法界所能夠實現的——透過意識心所能夠實現的。也就是說,宗喀巴傾向於六識,就跟我們凡夫的見解完全一樣,因此他跟 佛陀所主張的這個真實法界是完全背離的。
好,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72-a15_127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26集 譚崔密教(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講這個「常見外道法——廣論」。
常見外道法在中國非常的普遍,而且很多人都會誤以為這個就是本來我們的心,以哪一個心為心呢?就是意識心,以為意識心的所有的境界,或是意識心的變相的境界,把境界當作是實體。那譚崔密教在這個過程中,它經過了很多演變,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譚崔密教的緣起。
譚崔密教,在西元六百年左右開始崛起,它是隨著印度的婆羅門教的一個支派而衍生出來的,這個婆羅門支派,我們叫作「女神派」。女神派是以女性來作為一個信仰的根本,它就是以這樣來作一個和原先的一些男神教派有所區別,簡而言之,就是一個眾神或是神明的信仰。這和佛教是不一樣的,因為佛教說一切的神,實際上都還是芸芸眾生,一樣都是需要救度的,一樣都是凡夫,一樣都沒有清楚這宇宙人生的真諦。譚崔密教在開始的時候,透過這個女神教派的變種教派,為什麼說它是一個變種呢?因為印度教的許許多多的派別之中,並沒有人主張要作性愛的事情,不論是男女性愛,或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性愛,都是被禁止的,不管人與鬼神之間的性愛也都是如此。
那譚崔密教呢,它在這之前的或所淵源的這個婆羅門的變種教派,我們叫作5M教派。5M教派這M是後來的稱呼,因為他們吃魚、吃肉、喝酒,然後吃米以及最後實踐性愛,所以我們把它稱為「5M教派」。5M教派它還是信奉這女神,只是它的性愛的這一個作法以及觀點,有別於以往的印度宗教,所以我們把它稱為它是一個變種的一個新興教派。這教派崛起之後,它有一個分裂,一種就是以冥想,冥想就是說他冥想是跟女神來作性愛,但沒有真正的真槍實彈的來作;可是另外一個左派,它就不完全是如是了,他們會男女一起來作愛,把這個行為當作是奉獻給女神,把男女這個性愛當作是修行;他們會在晚上或是其他的日子,大家圍在一起,然後這個地方就是他們實踐性愛的場所。而且這個性愛的話,它比較為人詬病的是,它是妳要跟每一位男眾,或是跟每一位女眾,跟這樣的異性這樣輪流來交媾,也就是說,它的本身、本質上並不是要追求修行,所以當時候也引起一些議論。但是因為印度的社會,它的風氣逐漸的敗壞,所以這個法門就變成流傳下來,本來不是真正的修行法,卻變成一個法門。這樣的惡習慢慢的侵入到佛門來(就是有人到佛寺來出家,他把這個方法也帶進來)。
5M教派的左派,他們有一個支撐,他們的理論就是說,有一些書籍出現於人世間,這些以我們來推測或是學者來推測,有可能是當時候的人,他們自己撰寫的、自己杜撰的,但不管如何,這些書籍的出土,就使得5M教派得到一個理論上的根據和支持,這些書籍在印度教他們稱為「往世書」。印度教是一個很廣泛的一個稱呼,印度教有非常多的教派,我們也可以稱為叫「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他們在古典的這個書籍裡面,對這個事情是三申五令的禁止,甚至包括食物他們都作一個很嚴格的禁令,為什麼呢?因為婆羅門教他們希望有人能夠修持到梵天,生到梵天的法。也就是說,他們要修持禪定,修持禪定的過程中,你必須要遠離欲界的性愛,其中男女欲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也會使得他沒有辦法證得這個初禪。所謂初禪,就是屬於色界天的一個最根本的禪定,有了初禪這樣的功夫,才有辦法來世往生到梵天去,因此梵就是清淨的。所謂清淨,對這些修行者來說,就是遠離男女的欲界愛,也包括色界天,因為他們並沒有吃人世間的食物,所以他們的鼻子還有舌根,就是舌頭的識的作用,就是鼻識和舌識,都已經不存在對食物的戀著了,只有剩下廣泛稱為身識,就是一些觸覺等等。這樣在這二根上,因此對於食物的貪著也不是他們所喜樂的。那今天5M教派它們來支持不斷地喝酒、不斷地吃肉吃魚,這個就不是原來的婆羅門教所主張的。也就是說,這樣的新興教派在當時候出現以後,當然是引起社會的質疑,不過因為有往世書,就是說以前的修行人(或是以前的修行者),他們也曾經有這樣的行為,當然這樣就使得社會就沒有辦法在這個命題上,作一個很清楚的一個判定。
往世書出土以後,就使得以前的往世書,禁除這個愛欲的兩邊就起了一些衝突,然而這些衝突也是一樣蔓延到佛教的寺院來。因為有些抱著這種性愛思想的人,他來到佛寺出家,他出家以後,他就陽奉陰違。佛教的戒律是不能夠讓出家眾來淫欲的,不只是邪淫,連正淫都不可以,而且出家人本身就是沒有什麼正淫,因為沒有真正的一個配偶。然而,譚崔密教這時候他們想到一些方法,他們崛起的時間,大致上也跟這婆羅門教這新興宗教崛起的時間,大致上也相同,都在差不多是西元七世紀,那結束的時候,也大概在十三世紀;而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仿造外道的方式去產生一些書籍,產生一些卷冊卷宗,來符合他們的性愛思潮的思想。只不過這些法必須要很隱密,所以他們有祕密教的一個特質,就是說作男女愛的時候,必須要潛伏下來,不能讓其他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的一般人,就很難可以窺伺到底譚崔密教的宗旨,以及他們所作的一些事情,到底是什麼?
當初這些書籍叫作密續,有別於佛經。密續的出現,使得譚崔密教在宣揚的時候,有得到很大的助力。因為密續,它是有偽裝的一個色彩,它一樣是說佛說,雖然是說佛說,可是它談到許許多多的密語,包括蓮花以及金剛(蓮花,我們今天是瞭解了!蓮花就是指女性的器官,然後金剛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所謂的蓮花和金剛,它必須要作一個和合,和合今天我們來看,就是要交媾。在這樣的書籍出現以後,就使得佛教開始產生了一些變質,因為來到佛教寺院出家的這些密教人,他們本身也是非常努力來將佛法嵌入到他們的修學之中,他們的修學就是來苦讀佛教的種種名相。這些人很聰明,他們有很好的辯論術,因此他們對因明也非常的瞭解,透過這樣的辯論或種種,他們就慢慢地在寺院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樣經過一兩百年以後,所有的寺院幾乎都被密教人所控制。到西元差不多八世紀的時候,這樣差不多佛教就整個滅亡了!
所以印度佛教的滅亡,有的學者就說,就是因為在寺院發生了紊亂的男女關係所導致的。所謂這樣紊亂的男女關係,就是說出家眾並不像出家眾,因為他們認為男女性愛是一個紮紮實實的修行,你若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你就不會產生性高潮而洩精,或是說你有性高潮,但是你不會洩精。所以,當時候的這樣的思想,就違背了 佛陀的戒律,因此他們自己稱為這是「祕密教」,而這樣的影響也會影響到後世。
然而在中國受到影響是比較不一樣,因為密教的人士他們一樣到中國來,來翻譯許許多多的密續,其中唐朝有三位非常出名的翻譯者,他們也是密教的擁護者,他們到了唐朝的京城,然後受到皇帝的重用,因此他們許多人都是國師(國師就是皇帝的老師);因為皇帝信受道教也信受佛教,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的許許多多的這些翻譯,都是由國家來支持,因此他們被視為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人就可以當上皇帝的老師,因此這樣國師的任派以及任命種種,使得密教逐漸地提高它的聲勢。所翻譯的密續相當多,有幾百卷之多啊!在這種情況下呢,中國不免受到影響,只是中國要作這個灌頂的傳法就變得比較困難,所謂灌頂是什麼呢?就是實踐男女的性愛。
男女的性愛對於密教來說,它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不論誰要當上師,乃至於說他們所說的法王,都必須要經過這個性愛的過程。性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要由上師來跟女子作交媾,然後再將兩邊的分泌的這一個性高潮的精液等等,再給弟子喝下去,喝下去以後這叫「祕密物灌頂」,又叫「密灌頂、祕密灌頂」。這樣的祕密灌頂,就是整個傳法的根本,然後再請弟子來跟這個女子來作愛,然後考驗弟子是不是可以閉精不出(就是不要流出精液來),然後以這樣來鑑定弟子的修行是不是如法。那我們今天從男女性愛的本質來看的話,實在是完全不能夠苟同這新興宗教的作法,但當時候這樣的印度,實際上幾乎都是在這樣的思潮裡面並沒有改變,而且許多道場它認為這樣修學的話,就是真正的大師,因為他可以忍耐而不會洩精。
那這樣的法以我們今天來看,有沒有其他的人是這樣作的?有!日本有一個宗教,它就是在東京地鐵它放出沙林毒氣,而影響了幾千人的一個傷亡的案件,這個叫日本的「奧姆真理教」;它的教主後來改名叫作麻原彰晃,他當然在事件之後就被逮捕了。那他的想法就是要恢復密教的一個光榮,所以他非常欽慕達賴喇嘛,當然達賴喇嘛並沒有完全認可他們之間的師徒的關係。不過重點是,麻原他作了一些奇特的事情,包括他要弟子訓練如何閉精不出(你要忍耐喔!看到一些喜歡的或是怎樣的情況下刺激生殖器,那還要忍耐,忍耐不要有性液的流出),那這個都跟我們古老的修學是違背的。而比較像的是中國《黃帝素女經》的這些法,可是這些法在道教來說、或中國道家來說,還是屬於旁門左道,不是真正的求取這個無生之法,或是無念之法,或等等修學之道,尤其在佛教,有一個這樣根本戒律,是對於這樣的欲念是禁止的。即使說我們回到剛剛所說的,婆羅門教古老的,不論是吠陀的經典典籍等等,對這些都是不能苟同,乃至今天即使密教提出來這種Kundalini(就是「瑜伽」,它又稱為「靈蛇瑜伽」等等、「拙火瑜伽」等等),這樣的法,在古老的Kundalini,實際上一樣是禁止的。
也就是說,經過這些時代的遷變和轉換,使得性愛抬頭,以佛教來看,這就進入末法的時期,有人會到佛教的寺院來,改變了佛教原來的戒律,包括戒律的廢弛、是不是會有定期布薩,已經被這些潮流所改變。我們今天來看到台灣,台灣許許多多的道場,多少都受到這個密教的影響,密教對於整個中國、台灣種種的影響是很巨大的;從早課開始,這些密咒就開始諷誦,而密咒它有一些根本,就是說密咒的本源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翻譯上有起頭的字,叫作「嗡」或是「唵」,這些起頭然後再以「娑婆訶」(就是我們說「莎訶」)然後作為結尾的密咒,這本質上呢,是從印度教婆羅門教過來的。因為當初他們希望來祈求鬼神的幫助,祈求鬼神讓他們的願望能夠實現,所以他們在祈求鬼神時,前面要召喚,召喚的話就是嗡(吽、唵)這樣來警覺;唵和嗡是中文翻譯,在原來的梵音裡面,叫作直接是嗡(就是O然後再加一個M,上面一個點),這樣的召喚震動鬼神界,使得他們會來到會場,然後來到會場的時候,接下來的就是唸祈求的事情。也就是說,這是婆羅門教當初的一個祈禱文,祈禱文以後再加一個莎訶(就是娑婆訶),娑婆訶的意思,今天有人說類似基督教等等或天主教說阿門,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意思,然而這個原來的意思叫作,比較像是中國所說的「尚饗」,尚饗就是請大家來用餐吧!因為在祈禱的過程中,有準備許許多多的食物,包括肉類啦、酒啦等等,那使用香氣的這個比較低劣的鬼神,他們就會食用這些香氣等等,所以我們來看到這密咒的本質,並不是真正的佛教。
然後在這個祭祀的一個現場、供奉的現場,藏密呢(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藏傳佛教)他們用了一個更特殊的方法,就是我們說的「大香和小香」。所謂大香和小香,就是屬於人所拉出來的糞尿,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一些鬼神,他沒有辦法享用香氣,第一種鬼神是可以享用食物;第二種鬼神他只能夠聞香,靠著香味來吃;第三種就是我們說的,他只能夠吃種種不乾淨的食物,或是聞不乾淨的食物。所以我們來看到,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譚崔密教的種種,似乎在這個世間是很沒有如法的來作的,它跟佛教是有很大的差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71-a15_126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27. 有相似真如三昧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大乘起信論》的一段論文,它是符合阿含聖教裡面的真實禪的參禪方式,這個方式也是中國禪宗的一個參禪方式。那我們再來看一次《大乘起信論》的這段論文:【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大乘起信論》卷2
在這個論文裡面它說: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而且一切的分別想念皆除,連想陰這個想,統統要把它去除掉。其實這樣的意思,它的這種描述的方式,其實就是在說明要用看話頭的方式來參禪,因為要能夠把一切的分別想念皆除,乃至連想也要把它除去。想就是知,你心中有所了知,那個就叫作想;那我們一般人對某一個意思知道了,那個就是想。可是什麼是話頭呢?話頭是要把這樣子的意思的了知,要把它壓下來,不要讓它浮現,可是也不是完全無念,因為如果完全無念,那是念掉了;可是你一個念提起來,你了知的,那就是話尾;話頭就是在介於這兩個之間,它不是無念,可是它也不是完全了知,所以這個就是把一切分別想念皆除,而且亦遣除想的這種參禪方式,在中國禪宗裡面稱為看話頭。
可是我們也提到有位呂姓學者,曾經在善知識的協助之下觸知了密意,解悟了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可是因為慢心高漲,他就把《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有關於看話頭的這種參禪方式,把它當作是所謂的在修習相似的真如三昧。那我們看看這位呂姓學者他是怎麼說的:【「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這是安住於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也不把「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的想法放在心裡面。……在大乘見道以前,必須依靠正教量修習真如三昧,即使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因為這個緣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有辦法修習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對於未能現觀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大乘起信論導讀》,網頁版,頁16-17。)
我們剛剛跟各位介紹了「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其實是看話頭,可是這位呂姓學者卻把它說是:這是安住在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他把這個真實禪當成是個定境去了,而且他還認為這是安住在勝義諦。可是在這段論文或是阿含的真實禪裡面很清楚地說明,這個時候他並沒有實證真如啊!所以如何能夠安住於勝義諦呢?勝義諦的安住,是因為已經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所以知道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才能夠安住於勝義諦。在實證之前,是不可能安住在勝義諦的,所以顯然他就誤會了論文的意思,也對於這個真實禪,他是完全不相應的。因為呂姓學者也讀了阿含,他也講了方便禪思啊,可是對於真實禪完全不提,為什麼完全不提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真實禪,因為他只是在善知識幫助之下觸知密意,而不是真實依靠真實禪的參禪方式而開悟的嘛!所以對於真實禪,或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相同的參禪方法—這個看話頭的方法—他完全不相應,以為這個是安住於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其實這個不是定境,其實它是依於定力來看話頭、來參禪。
他還說,在大乘見道以前,要依靠正教量來修習真如三昧,可是他隔了幾句話他又說,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有辦法修習真正的真如三昧,顯然他自己講話,前一句跟後一句完全相反;自己說見道前要依正教量來修習真如三昧,可是接著又說,要到大乘見道之後,才能夠修習真如三昧,既然必須大乘見道之後,才能修習真如三昧,那怎麼可以說在大乘見道以前,可以依於正教量而修習真如三昧?所以,顯然到底能不能修習真如三昧呢,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語相違!而且就這麼前後一兩句,他就自己矛盾了,所以他能夠瞭解什麼是真正修習真如三昧的意涵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那我們看他又這樣說,他說:即使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可是明明《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我們這位呂姓學者,他偏偏說: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他明明知道這也是想,可是他偏偏要保留,可是 馬鳴菩薩所說、所著作的《大乘起信論》,明明說要遣除想啊!因為一切的分別想念都要除的啊!可是呂姓學者偏偏主張要保留想、保留那個意思,這不是在反對 馬鳴菩薩嗎?或者是在誹謗 馬鳴菩薩嗎?因為論不是那樣的意思嘛!而且白紙黑字寫在那裡,可是他所說偏偏要違反,這不是非常的奇怪嗎!
如果是一個真實實證者,怎麼有可能論文所說,跟自己所曾經作的、所採用的方法是一模一樣,不可能解釋錯誤的;可是論文跟自己的經驗不相符,那還是會按照自己的經驗說,可是他的經驗,其實他沒有經歷這個,而是善知識幫助他開悟。可是,很可惜他並沒有完全信受善知識,對於善知識的信心不足,所以對於《大乘起信論》的信心也是不足,所以《起信論》裡面說:要遣除想,可是他說這是想,可是要保留那個意思,這個是非常荒謬的事情!他還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認為說要保留那個意思,然後持續這樣子去參究,這樣子去修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們已經介紹了,這是真實禪,所謂的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沒有所謂的相似的真如三昧,因為相似就是相似像法,那是非法非律的,表示他用假的要來取代真的。可是佛法只有真的,不能用假的來取代真的,所以並沒有相似的真如三昧可言。
好,那他又說:對於未能現觀的法,仍然要依靠想。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大乘起信論》明明已經說了「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他對於未現觀的法,他還要依靠想,顯然他還是繼續跟《起信論》來作對,而且想要推翻《大乘起信論》嘛!結果他又說: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他認為說要能夠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裡面,要到初地以上,可是《大乘起信論》它又不是這麼說。其實《大乘起信論》是說,真實證得真如三昧之後,是隨時可以安住在真如三昧裡面,這樣才是代表這個人實證;因為真如是永恆存在的法,所以當然隨時都可以去觀察,而且這個智慧永遠不會改變,一證永證啊!可是他偏偏說那是解行位,還不能一直安住著。
可是我們來看看,在《起信論》裡面它下一段,在講到證得真如三昧之後,它馬上講什麼叫作「一相三昧」。我們看《起信論》怎麼說:【復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來法身與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皆是一相,是故說名一相三昧。】(《大乘起信論》卷2)馬鳴菩薩在講,漸次證入真如三昧之後,他說依於這個三昧可以證得法界相。而且什麼是法界相?可以知道一切如來的法身,跟一切的眾生身,祂是平等無二,都是同樣一相;表示如來的法身,跟眾生身中的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法身,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而且,既然是一切諸佛跟一切眾生哦!那表示不只是人啊—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乃至動物阿貓阿狗、螞蟻、螻蟻、蟑螂等等,統統有這個法身啊!而且這個法身跟諸佛平等無二。那我們隨時都看到很多的眾生,乃至看到自己也是眾生,也都有同樣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顯然這個隨時都能夠這樣子安住,那才是證得永恆不變的真如三昧,所以 馬鳴菩薩說這叫作「一相三昧」。
所以呂姓學者說,證得真如三昧還沒有到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所以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裡面,其實這也是違反了論義。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幾句話裡面,他沒有一句話是符合《大乘起信論》的論義,《大乘起信論》所強調的宗旨跟它的意涵,呂姓學者全部都把它推翻了,那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解說的是《大乘起信論》呢?還是他自己要創造一套自己的大乘起信?顯然他的大乘跟佛教的大乘顯然是不一樣,因為他所說的跟《大乘起信論》不符啊!這樣子不就是在誹謗《大乘起信論》嗎?那這樣子可以獲得什麼功德呢?我們看最前面的論文裡面就有說這樣子是誹謗啊,而且會有不好的果報。好,那除了這樣的錯誤之外,其實這個《起信論》裡面已經有說要修止,表示它是需要定力的。呂姓學者他也說,要大乘見道是不需要定力的,這個也都是違反了《阿含經》跟《起信論》的論義;除了這個之外,他把真實禪把它當作是相似的真如三昧,而且也認為說「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這樣子是一種定境,這個統統都是錯誤的。
那我們來看看在《起信論》它解說了真實禪的這種看話頭參究的方法,接著它就描述到如何能夠證得真如三昧,我們看論文:【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後念依心復捨於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論》卷2
論文這一段雖然有點長,可是他把它分得很清楚,它說:要能夠對於我們的境界(如果有心依於境界),要把境界捨掉,如果依於自心,要把這個心也把祂捨掉,然後有心有境,要不取境,而且要把這個境界把它捨掉,而且也要不取心相,其實也在重覆在描述真實禪的參究方法。而且它說行住坐臥於一切時,都要這樣子恆時的修行——也就是參究是如喪考妣,不能停止的。要真正的去參究,用看話頭的方式這樣去參究,因為看話頭我們也說過,它就是捨於境不取心相,這樣的方式來參究,然後漸次得入真如三昧。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的意思是說,前面那是一段很辛苦的參究過程,然後逐漸地才有一天,因為思惟什麼是如來藏、什麼不是如來藏,因為很清楚的知道什麼內容、什麼樣的法絕對不可能是如來藏,擁有了這麼多的智慧,最後才知道:啊!那真如(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什麼!所以,因為這樣子真實的參究之後,才能夠獲得說什麼是真如、什麼是第八識,因為這樣子所以說叫作「漸次證入真如三昧」。
所以,顯然前面那一段全部在說的就是真實禪,經過了長久的參究之後,才漸次得入真如三昧。所以,顯然真如三昧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集福德、定力、慧力之後才獲得的智慧。所以,顯然這個次第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然後證得真如三昧之後,才能夠究竟折伏一切的煩惱。為什麼要這個時候才究竟折伏一切煩惱?因為前面依於真實禪、依於看話頭那些定力,它只是降伏煩惱,暫時依於定力壓伏煩惱;證得真如三昧之後,開始產生的斷我見的功德,乃至也有明心的功德、證得實相心的功德,所以說更有能力來折伏一切煩惱,而且是究竟折伏一切煩惱。這個時候是以智慧來斷煩惱,而不是用定力來壓煩惱,因為壓煩惱,煩惱不會斷,它只是暫伏;就像以石頭壓草,石頭移開,草還是長得好好的。可是,以智慧斷煩惱,那就像我們拿刀把它的根都砍掉,把草的根都砍掉了,這時候就不是像用石頭壓煩惱那樣子,然後,這個時候才能夠信心增長、速成不退。什麼樣的信心增長?是對於因果律則的信心增長,知道說,啊!果然是要修行,因為修行是要依於八正道來修行,要作一個端端正正的人,要持守五戒,然後尊敬師長,在世間儘量來讓自己成為好人,希望自己將來有一天,能夠度過一大阿僧祇劫,能夠入地成為聖人。
所以《起信論》我們剛開始唸的就有說:【以真如功德無量無邊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大乘起信論》卷2)談的就是這個道理,是要能夠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後,所以說就可以對因果說,原來所有的因果都是因為這個如來藏,所以信心增長,然後再也不退轉。怎麼樣不退轉?不會退轉而掉入以前經常所犯的過失,不會讓自己從原來一個一般人,然後修行之後變成一個好人,不會因為自己慢心高漲,又把自己變成不是好人,變成又是凡人、一般的凡夫,然後不能改過。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就是讓我們能夠繼續往修行的方向持續前進,最後能夠入地,可是那是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忍辱的修行,所以這段論文清楚地說明了悟前、悟後的修行的次第。
今天因為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62-a14_127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26. 矛盾的細意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介紹《大乘起信論講記》最後的部分,我們現在來看《大乘起信論》論文的部分:【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住十善道,不如於須臾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無量無邊。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阿僧祇劫,說不能盡;以真如功德無量無邊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若於此法生誹謗者,獲無量罪,於阿僧祇劫受大苦惱。是故於此應決定信,勿生誹謗,自害害他、斷三寶種。】(《大乘起信論》卷2
論文說到,假使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來修十善業道,其實只是讓眾生生天享福,天福享盡還是墮入人間乃至三惡道繼續輪迴,這樣不斷地輪迴生死,其實對於眾生並沒有廣大的利益。可是大乘法的第八識如來藏,衪能夠出生一切法,而且可以顯示真實如如的法性,而且可以讓信受者以及實證者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廣大功德。所以論文說,只要一須臾來思惟這個法,就獲得廣大的功德。所以說,各位收看我們的節目,然後經常思惟《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真如法性,所以各位菩薩收看的功德也是非常的廣大無量無邊。所以在這個地方,隨喜讚歎各位收看的功德以及思惟的功德。
那這個真如,衪是出生我們這個世界,乃至我們所有眾生的一個根本法;所以說,這個根本法就是大乘所要實證的一個標的。《大乘起信論》有兩個譯本,一個是真諦所譯的譯本,一個是實叉難陀所譯的譯本。其中真諦的譯本,他把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用離念靈知來作為真心,這個是有過失的,所以不是很好的譯本。所以實叉難陀所譯的就比較正確,所以真實有實證的菩薩,他就會取實叉難陀的譯本來作為解說,也作為根據。可是有些人對於《大乘起信論》的法義,他根本是不瞭解的、根本是不懂的,所以有時候他就會採用錯誤的譯本,而且因為有慢心的緣故,所以說,就自以為瞭解《大乘起信論》的論義,隨意地論說,然後產生種種的錯誤來誤導了眾生,乃至因此而誹謗了《大乘起信論》的論義。
譬如說,有人對於《大乘起信論》就是採用了真諦的譯本,而且因為慢心高漲,他又錯解了論義;譬如說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有提到因為眾生不覺的緣故,會起三種細相,有所謂的三細六麤,哪三種細相呢?就是無明業相、能見相跟境界相。在這個論文裡面它這樣說:【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大乘起信論》卷1
真諦的這段的論文,他譯的是正確的,可是就有法師他自認為是個學問僧,結果他把這個地方作這樣子的詮釋,他這樣說:【能見,為眾生的細意識,即賴耶見分。】(《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54。)
他主張這個細意識是產生能見的功能,而且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他就是把阿賴耶識用細意識來作為一種總括,然後認為說,眾生之所以能見,而且能夠有境界相,就是因為有這個細意識有能見的功能;而這個能見的功能,就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他這樣主張。可是這樣的主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衪是離見聞覺知,能夠見呢,其實是前五識跟意識的功能跟祂的作用,特別是意識,意識是有能見的見分,有所見的相分,有見分跟相分相合的自證分,還有要自我檢查境界、反觀自我檢查的證自證分。所以能見,只是意識祂的見分而已,它不可能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也不可能是第八識如來藏的見分。為什麼?因為阿賴耶識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因為這樣子才有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可以為大乘菩薩所實證。所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一定知道第八識阿賴耶識是離見聞覺知的,衪有衪的見分,可衪的見分,不是意識的能見的這種見分,所以顯然這位學問僧他就作了錯誤的理解。
同樣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還有談到意根,說意根是所謂的業識,也是現識、也是智識、也是轉識、也是相續識。這位學問僧他又錯誤地把它解釋為說,有這麼多的名,衪就是這些識的集合;譬如他這樣說:【其實,虛妄的細意識,是諸識和集名為一意。】(《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79。)
這個時候他又把意根,又把祂當作是細意識,而且把諸識的合集把祂當成是細意識,然後說這個就是意根;可是雖然意根有這麼多的名稱,可是祂並不是很多識,因為祂就是一個意根,所以他就把意根不同的功能都把它變成是不同的識,然後說把它合起來就叫意根,其實這樣的見解也是錯誤。
那如果我們前後把它連貫起來,我們來看看,這兩個他把它連貫起來,它會形成什麼樣的現象呢?我們看:【能見,為眾生的細意識,即賴耶見分。……其實,虛妄的細意識,是諸識合集名為一意。】(《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54179。)
我們就可以看到,同樣都是細意識,一下說細意識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一下又說細意識是諸識的合集,那到底細意識是什麼呢?所以顯然這位學問僧他對於細意識是混淆的、是混亂的,而且是彼此矛盾的。怎麼可以同樣一個法,突然又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怎麼突然一下又是諸識的合集?所以顯然這是自我矛盾,自己對於論文不能產生連貫而一致的見解。而且細意識,事實上所謂的意識,祂是被生的法,祂不是能生的法;我們說的第八識如來藏或者是阿賴耶識,其實祂是能夠出生七轉識的法,所以說祂是不生不滅的。可是被出生的、所生的意識,不管是什麼樣的意識,祂統統都是所生法,祂一定是生滅的;所以一定是有不生滅的第八識如來藏來出生生滅的七轉識,才形成眾生、才形成這個器世間,所以這樣子才是符合法界的實相。
我們來看看,阿含聖教裡面也是這樣說。我們看《雜阿含經》卷9238經,它這樣說:【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
佛陀在這部經裡面,祂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都是根塵觸然後出生的。同樣地,意識心祂也是意法因緣生,由意根跟法塵接觸之後,能夠出生意識這個法;而且是「諸所有意識」統統都是這樣子出生的,不管祂是粗的、是細的、是遠的、是近的,是這一世的、還是下一世的、還是前一世的,所有的意識的功能統統都是被出生的,而不是能夠出生諸法的。
所以顯然意識祂不可能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也不可能是諸識的集合,所以說這樣的見解都是錯誤的。因為自己不懂真如的功德是如何的無邊際,修行的功德是如何的無邊際(因為都不瞭解真如功德的無邊際以及修行功德的無邊際),所以說就慢心高漲隨意而說;所以這樣是對於修行是不利的,對於要探求法界實相也是不利的,而且這樣也會造成對於真如法、對於大乘法的誹謗,這樣子對於大乘的起信是沒有幫助的。所以修學大乘法,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隨意而說,一定要自己能夠實證之後,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夠如法而說;如果還沒有實證或是沒有把握,就不應該隨意而說而誹謗大乘法。
除了這樣的例子之外,有一些人也許他有好的因緣,能夠被善知識所幫助而觸證大乘見道的密意;也就是說,能夠知道什麼是如來藏。我們 平實導師發心廣大,想要復興中國的佛教,所以說,幫助非常多人來大乘見道,來觸知第八識如來藏的密意。可是有些人得少為足,總是以為我也知道密意了,那我就是大乘的菩薩,那我所作的就一切都對了,乃至反過來還要尋覓善知識的過失,尋覓他的上師的過失,可是他自己的見解其實是完全的錯誤。反而是善知識既然能夠幫助他,怎麼可能見解比他還差呢!可是就有這樣的這種眾生,他就是會犯下這樣的過失。那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人他就因為有慢心的緣故,所以說他雖然能夠觸知密意,可是其實他沒有真實證悟的功德。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樣的人只是解悟的,他並沒有真正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他只是在善知識的幫助之下知道密意而已,這個稱為解悟;解悟就沒有辦法能夠真實地瞭解「真如功德無邊際」,也不能轉依第八識如來藏而體會到「修行功德亦復無邊」的這個道理,也才會產生誹謗的現象。
好,那我們來看看,有位呂姓的學者他就這樣說。我們首先來看看,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這個論文它有提到這樣說:【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大乘起信論》卷2
這段論文其實在描述說,怎樣來參究真如。然後它講到說,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乃至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等等,一切都不依,然後來參究什麼是真如。其實這樣子的論文,它跟阿含裡面的真實禪是完全相合相應的。我們來看看,在《雜阿含經》裡面就有提到真實禪,而且同樣的經典也在南傳的《尼柯耶》裡面也有同樣的經文。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裡面這段經文怎麼說:【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這個是《雜阿含經》卷33926經,它裡面就有提到所謂的真實禪跟強良禪不一樣,真實禪就是真實來參禪,強良禪就剛好跟真實禪相反,因為強良禪它就像強盜一樣,他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強說禪是什麼。因為自以為知,可是其實他是不知的,或是他的所知極為有限,可是因為名聞利養,所以說,他就強說自己是懂的,這叫作強良禪;然後要跟真實禪混淆,這又有很多的過失。那我們看看,真實禪裡面就提到,是一樣是不依地水火風空識,也不依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的這種禪定來修,也不依此世、他世,也不依日月,不依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觀也非隨覺,所以顯然這段經文跟《大乘起信論》的不依形色、不依氣息等等的這種不依一切法而參究的這種方式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從經文跟論文的比對,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的這種參禪的方式,其實就叫真實禪,所以這兩個是彼此相合相應的;由此可以證明《大乘起信論》其實它是一部真實的正論,因為它跟阿含的聖教是完全相合相符的。所以有一分日本的學者,或者是說台灣或是大陸的學者,他們對於《大乘起信論》有種種的誹謗,都顯示出其實他們是不懂《大乘起信論》,其實代表他們是不懂得真實禪,表示他們也對於中國禪宗的真正的參究方法是不瞭解的,所以對於《大乘起信論》就產生了種種的誤會了。那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其實《大乘起信論》是跟阿含聖教是相合的,所以說那一段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等等,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來參禪的這種方法,其實它說的就是《阿含經》裡面的真實禪。
可是這位呂姓學者,他就自己又發表了高見,他認為《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論文其實說的叫作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大乘法裡面,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沒有另外一個相似的真如三昧。因為佛法中非常的忌諱所謂的相似法,因為佛法就是佛法,沒有相似的佛法,所有的相似法統統都是非法、非律。為什麼說它是非法、非律呢?因為那不是真正可以依持的道理,也不是可以依持的、遵守的一個見解,所以那也是非法的,不是可以在法界中可以驗證的法性。
因為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先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61-a14_126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25集 藏密錯將妄心當真心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系列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談論到有關假藏傳佛教宗喀巴所著的兩本《廣論》,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它的說法完全違背 釋迦世尊的開示,根本不是佛法。今天所要談的子題是「藏密錯將妄心當真心」。
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0曾提到,漢地禪宗僧侶摩訶衍與印度寂護的徒弟蓮花戒之間的辯論,大概的情形如下:在西元八世紀後期,漢地禪宗摩訶衍是北宗神秀門下普寂的傳人,來到西藏地區弘揚禪宗的法,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0明白記載著摩訶衍的主張如下:【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0)摩訶衍的主張是說:「生死與涅槃的區別,是以有無妄想來區別。如果有妄想,就是生死流轉的法。如果修行以後能離開妄想,就是解脫法、涅槃法。」所以摩訶衍主張離一切妄想執著而頓悟,證得涅槃而成就佛道。藏密自續派中觀行者寂護的弟子蓮花戒則主張:「菩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無住處涅槃,由於菩薩具足了大悲及般若智慧,菩薩既不住涅槃寂靜,也不流轉生死,只有經過漸次的修行,才能成就佛道。」蓮花戒主張只要具備了大悲及般若智慧,依序而修行,就能夠成就佛道,所以主張漸悟,對摩訶衍的頓悟說法不認同。藏王赤松德贊為了解決頓漸之諍,邀請摩訶衍與蓮花戒在西藏桑耶寺召開辯經大會,以此來決定西藏佛教的主流。歷史上稱此辯論為「拉薩法諍」,學術界稱之為「頓漸之諍」,雙方辯論的結果,由蓮花戒獲得勝利,於是藏王將摩訶衍一行人趕出西藏,不讓他們繼續在西藏弘傳漢傳佛教。
然而不論是摩訶衍或者是蓮花戒,都是錯將意識心能不能分別的體性,當作是真心的體性,所以摩訶衍才主張一念不生的意識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要讓意識心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當作是證悟般若的依據,以此來成就佛道。蓮花戒則是要把念念分明而離念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心,讓意識處於清楚分明的狀態中,以此來成就佛道。這兩個人剛開始辯論時,摩訶衍取得勝利,但是後來摩訶衍失敗了,蓮花戒獲得最後的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摩訶衍不懂因明學的論證,蓮花戒懂得因明學的辯論,最後由蓮花戒取得勝利。從此以後,蓮花戒的自續派中觀想法就在西藏地區生根發芽,開始禍害西藏學佛人,一直到現在。為什麼摩訶衍及蓮花戒二人錯將生滅不已的意識心當作真心呢?這是因為他們錯解經中「真心不分別」所導致的結果。
譬如在《金剛三昧經》卷1曾開示:【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金剛三昧經》)「心王菩薩開示:尊者!我沒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因為真心的實際理地是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覺也沒有知,祂不分別種種法,所以不分別的體性,就是真心的清淨性;祂的清淨體性,從無始劫以來一直運作著而沒有中斷,也很平順地配合著種種法的運作而沒有任何雜亂。既然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見聞覺知,世間所有的語言道到這裡也就斷了,所以沒有任何語言道可說。祂本身是無形無相的空性心,故名非有;可是祂藉著種種緣而出生了諸法的空相,可以讓眾生領受,故名非無,合稱為非有非無。祂本身不了知六塵,故名非知;可是祂透過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而了知諸法的存在,故名非不知,合稱為非知非不知。既然真心的體性既如是,祂所出生種種可行的法亦復如是,都是真心局部的體性,不能外於真心而有,與真心的關係是非一非異。」
從心王菩薩的開示可知,這個真心從本以來不分別六塵,這就是祂的清淨性;這樣清淨的體性,過去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子,未來無量劫以後也是這樣子,從不改變,即使放諸十方虛空無量世界的諸佛也不能改變祂的體性於一絲一毫,這就是法界中「法爾如是」的道理。由於摩訶衍及蓮花戒誤解「真心不分別」的體性,誤解真心不會六塵的體性,錯將妄心處於無分別的狀態中,或者將七轉識處於了了分明而強說祂無分別的狀態中,其實都是有知、有分別,不是沒有知、沒有分別,否則修學者如何知道自己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中?或者處於離念靈知的狀態中呢?因為有「知」,不論是妄心處於無分別或者有分別的狀態中,就已經分別完成,都已經了知諸法的種種內涵,不是嗎?世俗人尚且知道「知」就是分別的道理,號稱比世俗人更有智慧的修行人,其智慧反而不如世俗人,豈不是很顛倒嗎?所以說只要有「知」,不論是妄心處於無分別的狀態中,也不論是用「定」將妄心制心一處、了了分明而說不知,都已成就「知」這件事,不是嗎?所以摩訶衍與蓮花戒都誤解真心不分別的體性,都落入意識心的心行中而不知,脫離不了意識所含攝的種種範圍,都已經成就了常見外道見。然後蓮花戒這個外道,藉著因明學的論證與辯論,贏了另外一個不懂因明學的外道摩訶衍,豈不是成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談嗎?
又,宗喀巴也如蓮花戒、摩訶衍一樣,把生滅不已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心,所以才會主張【非自宗許離六識外、別有異體阿賴耶識……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方廣文化出版公司,頁387-388。)也就是說,宗喀巴不承認有一個有別於意識心之外,還有一個與意識心同時同處配合運作的真心阿賴耶識存在;由於宗喀巴不承認真心阿賴耶識存在,以及否定了真心阿賴耶識能藉著種種緣而出生了萬法,所以否定了真心阿賴耶識的存在,也否定了阿賴耶識能藉著種種緣而出生萬法的功能;又怕被別人說之為斷見外道,再反執意識心為常、認意識心為常住法,認為意識心能生萬法、認為意識心是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因而成為 釋迦世尊在經中所破斥的常見外道見;所以宗喀巴具足了常見與斷見二見,成為佛門中的大外道。然而這樣大外道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隱藏了男女邪淫的外道法,卻被應成派中觀行者公認為至尊,公認兩本《廣論》是為密教行者所應修學的論典,反而成為 釋迦世尊在經中所破斥的常見、斷見、男女邪淫的外道見。可見應成派中觀行者無明很重,不是嗎?
又,達賴喇嘛繼承了宗喀巴的想法,當然也會主張意識是常住法,所以他在書上公開主張意識心就是真心:【首先,我們的心識連續是我們自我認同為一個人的基礎。在此連續的基礎上我們犯了有漏行為,使我們在生命輪迴之中流轉。在心靈的道途上也是根據意識的連續使我們能夠在心智上開展,而且體驗更進一層的道。最後也是根據此意識連續的基礎我們才能夠成佛。換言之,輪迴與涅槃只是這個「連續」的不同展現,所以意識的連續是永遠呈現的,這是密續的意義。】(《藏傳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學與實踐》,立緒文化,頁25)也就是說,達賴喇嘛認為意識心是常住法,也是密續的本質,更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能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可是達賴喇嘛他不知道,當他睡著時,這個意識心還在嗎?當然不在了。因為睡著了,意識不見了,才能成就世俗人所謂睡眠這個法,不是嗎?既然醒時意識在,睡時意識不在,顯然意識不是本來而有的法,是生滅法,而且還是夜夜生滅的法;既然意識心不是本來而有的法,是夜夜生滅的法,還有可能成為本來而有、不生不滅的真心嗎?當然不可能。又,這個意識心於死亡時就滅了,也就是說意識只有一世而已,不能帶到未來世,今世的意識是一個全新的意識,是今世五色根圓滿具足以後才出生的,並不是過去世的意識帶來到今世,所以今世的意識不知道過去世的種種事,才會有「隔陰之迷」的說法出現,在在證明了意識不是常住法,而是生滅不已的法。
為什麼宗喀巴、達賴喇嘛等人會否定真心阿賴耶識存在呢?為什麼會堅決主張意識心是常住法呢?如果他們不否定、不堅持的話,假藏傳佛教所有的法,包括了中心主旨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報身佛境界,以及為了配合成就報身佛境界所自創的外道種種法,譬如月輪觀、本尊瑜伽、五字嚴身觀、五輪、脈氣明點、寶瓶氣、九節佛風、提肛,乃至那洛六法等法,一一都無法成立了。因為那些法都不離意識境界,離開了意識境界,不僅沒有假藏傳佛教所謂的男女快樂境界存在,而且也沒有假藏傳佛教所謂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報身佛境界可得了,所以說宗喀巴、達賴喇嘛等人才會否定真心阿賴耶識存在,才會堅決地主張意識心是常住法,認為意識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是為六識論者,不僅違背 釋迦世尊八識論的開示,以及意識是意根與法塵相接觸而從真心阿賴耶識出生的法,而且也墮入三界中最低層次欲界的男女邪淫法中,還有可能是假藏傳佛教行者所稱呼的至尊嗎?還有可能是達賴喇嘛宣稱自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嗎?有智慧的人就會很清楚判斷,宗喀巴、達賴喇嘛等人的說法到底如不如法,到底有沒有在欺騙眾生,不是嗎?
又,國內有一位日常法師,連一點點的智慧也沒有,竟然會認同宗喀巴《廣論》荒唐離譜的說法,認同宗喀巴傳人達賴喇嘛男女邪淫的說法,然後以經營世間的事業等等,以此來資助達賴喇嘛遂行男女雙身邪淫法,以此來穢亂佛門,不僅出家人的戒體早已失去了,而且還與宗喀巴、達賴喇嘛共同成就破佛正法的共業,未來有殃在,真的很難以善了。想想看,往昔的 世親菩薩曾破佛正法,也就是破大乘法,後來懺悔而改往修來,以謗法之舌而努力弘揚大乘法,不僅消弭了破佛正法的大惡業,而且也修證了臨於初地的境界,豈不是令後人很讚歎的一件事嗎?因此這些人如果不趕快公開懺悔,不趕快想辦法來彌補破佛正法的大惡業,未來的處境實在令人擔憂啊!
又,佛弟子們都知道,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圓滿證得四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行菩薩道時,菩薩一定要先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涅槃寂靜的真心),然後依真心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如實轉依而修行,然後再證得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最後斷除了兩種生死,也就是斷除了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以及具足了一切種智及廣大的福德,才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然而,假藏傳佛教自續派中觀行者寂護、蓮花戒等人,落入以意識心為常的常見外道法中,還自以為已證得空性,乃至證得無住處涅槃,真是誤會大矣!不僅如此,假藏傳佛教另外一個中觀派,那就是應成派中觀,其行者宗喀巴不承認有一個從本以來涅槃寂靜的真心,所以從根本否定祂,又怕被他人說之為斷見外道,再返執意識心為常,如同寂護、蓮花戒等人一樣都墮入常見外道法中,雙俱常見與斷見外道見,成為佛門中最大的外道。此外,達賴喇嘛曾說「最細層次的極細意識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他認為真心在虛空,分明違背 釋迦世尊的開示「真心在一切有情身中」。再者,達賴喇嘛也如同蓮花戒等人一樣,主張在男女交合當中成就他們所謂的「報身佛」境界。探究其實,所謂的報身佛境界,其實就是男女交抱在一起的抱身佛境界,因此達賴喇嘛不僅具足了常見外道見、斷見外道見,而且還具足了虛空外道見、男女邪淫外道見,是為佛門中特大號的外道,危害眾生最嚴重的外道。乃至於這位日常法師暗中資助達賴喇嘛遂行男女雙身邪淫法,以此來穢亂佛門,與達賴喇嘛共同成就破佛正法的大惡業,若不是無明極重,何以至此?
最後作個總結:摩訶衍及蓮花戒這兩個人都落入生滅不已的意識心中,所以摩訶衍才會主張一念不生的意識心就是證真如,蓮花戒主張證得念念分明的意識心,就是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其實都落入識陰境界,不離五陰境界,是為常見外道見。然後以此外道見禍害學佛人,因而走上常見外道法中,乃至走上假藏傳佛教男女交抱在一起的抱身佛境界,因而成就男女邪淫外道法,真是學佛人的悲哀啊!又,宗喀巴、達賴喇嘛、這位日常法師等人,認同摩訶衍及蓮花戒的說法,表示他們也是外道,然後以常見、斷見、男女邪淫等外道法來危害學佛人,可謂心術不正、居心叵測啊!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應該要遠離這樣的外道及外道法,以免在佛菩提道中走上了岔路,而與佛菩提道越走越遠了。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將由另外一位親教師主講,內容非常精彩,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70-a15_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