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今天我們要繼續來探討十二因緣中後面的幾支。上個節目中,我們已經詳細探討過「取支」了,知道這四取皆有很嚴重的過失,是我們所應當要儘速遠離的;在進入下一支「有支」之前,我們先來看在《大智度論》卷90中,對於「愛」與「取」的差異有這樣的開示:【小者未能起業故,名為「愛」;增長能起業故,名為「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種種業。】因此,「愛」的增長就形成「取」,已經進入想要真實追求與擁有的階段,因此從「取」而能生起有漏諸業。所以發現自己有貪愛時,就要留意了,不要讓它發展到難以對治的四取,乃至因此而引生諸有漏業與惡業。
而在聖教中開示:「所有取皆愛為緣。」(《瑜伽師地論》卷10)也就是四取是緣於種種貪愛的增長而產生,之後透過取而使貪愛的目標得以實現。因為眾生貪愛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因此一般眾生都會或多或少具有四取中的多分或少分;所以只要貪愛存在,時時熏習現行,則將引生取,因此需要對治貪愛才能離開四取,是故聖教中說:「愛滅則取滅。」(《毘婆尸佛經》卷1)然而在佛道修學過程中,「善法愛」不應當滅除,透過「善法愛」精進修學則能出生種種善法,而令四取得以逐漸滅除。譬如在《大般涅槃經》卷12中開示說:【善男子!愛有二種:一者善愛,二、不善愛。不善愛者,凡愚之求;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因此菩薩會用心於「善法愛」,而逐漸遠離會引生三界生死輪迴的「不善愛」。因此,對「不善愛」的熏習增長,將造成四取而成熟後有種子,令「生、老死」得以相續不斷,因此滅除四取是解脫生死的初步行門。
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有支」。我們來看在《緣起經》卷1中,對於「有支」所作的開示:【取緣有者,云何為有?「有」有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也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等三界有,意思是說,「愛、取支」將令三界後有種子成熟而注定要感果,將來就會引生三界的「生與老死」。而事實上,「有支」就是已經被滋潤成熟的業種與「識、名色、六處、觸、受」五種種子。在聖教中有時候開示有「七種有」,也就是「七有」:包括為了強調造業能引後有,因此說有「業有」,也就是造業之後一定有其勢力存在,因此眾生一定不能輕忽自己的任何業行,這也就是「菩薩畏因」的道理;而為了說明有情輪轉,從「此世」趣至「下一世」的真相,而開示有「中有」,就是一般說的「中陰身」,在「中有」階段,因為尚未完成投生的過程,因此尚有因為外緣而轉變將來異熟果報的機會,所以這個階段也是很重要的。另外,為了說明諸業種子感果之後,有不同的受用而開示有「那落迦、傍生、餓鬼、人、天有」等「五趣有」。而這「五趣有」得果的因緣,在聖教中也有多處的開示,譬如受持三歸五戒可以保住人身,「行於邪淫」就會與「畜生報」等相應;而如果因為落入「常見、斷見、無因見」等而毀謗如來藏正法,就會與「地獄報」相應等等,這與眾生都有切身的關係。
因此上述「業有、中有、五趣有」等,總共是「七有」,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作開示,讓眾生更能瞭解「三界有」、「有支」以及因緣果報的道理。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2中,對於「有」的業用有這樣的開示:【「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也就是除了具有能使後世五陰及種種果報出生的業用,「有」也是下一支「生」的緣。因此,「有支」成就時,也代表著先前諸業行的力量即將展現,因此將依據所造業行及各種緣的不同,而出生未來的三界有。然而無論是欲界有、色界有或無色界有,都是屬於三界有為法,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經》卷56中的開示:【猶如幻芭蕉,亦如水中月,三界有為法,一切皆如是。】也就是說「有支」成熟,而將來引生的三界有,都是屬於暫時而有之生滅法;而眾生意識所取之種種法,亦皆為自心所現之內法,因此眾生所執著、以為「所取之法」為真實有,其實皆屬虛幻而非有真實不壞之體性,故說「猶如幻芭蕉,亦如水中月」。
而事實上,真正能夠依據眾生所造之後有種子,而出生蘊處界後有者,是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因此依如來藏心才能說上述三界有皆是無常空、緣起性空,這樣才能不墮斷見。因為,聲聞聖者是可以「不受後有」而滅盡三界有的,然而因為仍有本際如來藏心存在,才不會落入斷滅,因為此時自心如來藏雖然不出生十八界等生滅法,但仍然處於自住境界。因此由三界有之現象的觀察,亦可知道必須要有「三界有諸法」的根本才能成立;而六識論者所依之六識心,或六識心之見聞覺知性,皆屬三界生滅有為法,非是究竟可依靠的。在這些三界有為法滅盡之後,如果沒有本際如來藏心,就必然成為斷滅了;因此這樣的結果,絕對不是修行者的目標,絕對不會有人想要把斷滅當成修行的目標,即使是斷見者,其實也不是真的想要斷滅,因為沒有斷我見、我執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生支」的意思。在《緣起經》卷1中,對於「生支」所作的開示為:【有緣生者,云何為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類,諸生等生趣,起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起、命根出現,是名為生。】就是說各個不同的有情眾生,各自身處於種種不同有情的種類中,有種種的出生而有各種的有情,因為生起及出現了五蘊、四蘊等,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功能,得到了十二處、十八界,導致五蘊的生起而使命根出現了,這就是「生」;從此新的異熟果報出生,於是新的生命從此展開。有情的出生種類可分為胎卵濕化,於五趣中受生而得五蘊體生起命根,這就是「生支」。這裡我們要特別留意的是「得諸蘊」這句話,也就是這一世的五蘊是新生起的,不是上一世五蘊的延續,否則就會落入常見的錯誤知見中,那就絕對不能斷我見。
因此,在聖教中說:「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雜阿含經》卷13)既然眾生生死流轉都是異陰相續,不是同陰相續;陰有五陰,就表示五陰是不可能來往三世的,因此一定要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心,重新出生下一世的五陰,如此才能成就「異陰相續」的現象。在《大般涅槃經》卷29中也有開示:【善男子!須陀洹陰於此而滅,雖生異陰,猶故不失須陀洹陰。】意思就是說初果人這世的五陰滅了之後,下一世的五陰是重新出生的不同五陰,因此稱為「異陰」;而雖然是不同的五陰,但是因為他的如來藏中蘊藏著上一世見道的無漏法種,因為這無漏法種現行力量的緣故,使得這位初果人仍然能夠不造作惡趣業,並且繼續有初果的證量。因為這樣的關係,才說聲聞初果人一定能夠在七次人天之內,斷盡我執而出三界。由此可知,「異陰相續」才是吻合法界的真實相貌,而且一定有第八識才能成就「異陰相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異陰相續」,那大家出生的時候,都能保有前世的記憶,那不就是前世捨報那個年齡的意識心,而不是全新嬰兒的意識心了嗎?而這裡尤其對於意識心要特別留意,因為意識有許多變相與功能,很容易被有情誤認為是可以延續至未來世的生命主體;有許多的修行者都落入這種錯覺中,這是很可惜的。另外,我們這裡附帶一提,就是在這「死有」與「生有」中間,會有「中有」存在,就是中陰身,在這個階段因為對於自我與外境貪愛的關係,才能順利入胎;而對於否定第八識之六識論者來說,就無法正確理解在捨報意識已滅之後,如何會有中陰身出生,以及接下來「生支」的成就。雖然六識論者也說有中陰身,但相信他們是永遠都無法解釋這個問題的。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五趣眾生種類非常多,在《正法念處經》中開示說:地獄可以分為一百三十六處,餓鬼道概略有三十六種,畜生道最多,有三十四億種;如果堅持意識是常住的結生相續之心,那意識如何能夠知道要投生到哪裡去呢?也就是說,各種善惡業及心性與相對應的果報之關係錯綜複雜,這並不是一般人的意識心所能了知;而不同的眾生的了知,或不同宗教的說法亦不盡相同。那如果由意識心來決定投生的處所,豈不是因果律則要大亂了嗎?那也就不會有三惡道了,因為能受苦樂的意識心絕對不會想要到三惡道去。
另外,試想如果由同一個意識心往來三世,那往生畜生道的人,在畜生身上的難道是上一世這個人的意識心嗎?如果要再探討下去,會有更多的過失,所以意識心絕對不是結生相續的心。所以從許多角度上來說,意識心都是不能到未來世的,而宗喀巴竟然在《廣論》上說:【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認同意識是結生相續心,當然這也是六識論的必然結果。同樣地,日常法師解釋《廣論》這一句時說:【前面所說阿賴耶識的力量,但是因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認有這個阿賴耶識,那沒有關係呀,你承認的你說吧!……其實意識跟阿賴耶識也只是分類的開合、粗細的不同。】(《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稿
日常法師)他認為說意識或阿賴耶識都沒有關係,然而事實上卻是大有關係,因為這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大家來看 釋迦世尊在《楞嚴經》卷1中的開示,就知道這有多麼重要了:【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的第一種原因,就是把攀緣的識陰六識心當作是常住不壞的自性,因此錯認意識可以是結生相續識而去到未來世,這樣的錯誤知見,最直接的就是導致無法斷我見;而第二種之「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才是真正的萬法之根本,也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因此如果把「攀緣心」識陰六識與「元清淨體」如來藏心混雜不分,將變成「錯亂修習」而無法成就,那就會「枉入諸趣」,無法出離輪迴之苦,造成當初是發善心想要修行,而如今卻因為熏聞了錯誤的知見而使修行唐捐其功,真是非常非常地冤枉啊!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意識與第八識如來藏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之體性完全不同,而先決條件便是要信受八識論;而我們也不可以把「第八識」稱為「第八意識」,因為「第八識」不是「意識」的細分,不是「細意識」,兩者絕對不只是「粗細不同」而已;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才不會落入上面所說的「不知二種根本」而「錯亂修習」。
從上面的討論,大家就可以知道要正確瞭解這「生支」並不容易,大家一定要遵循聖言量的開示才不會弄錯。眾生的蘊處界出生之後,就逐漸朝「老死」前進,這是生滅法無可避免的律則;「老」最明顯的現象便是色身衰變,雖然感覺上變化緩慢,但事實上是具有剎那剎那變壞的無常性;而「死」是說五陰敗壞了,這期的生命結束了。而「有生必有死」,因為「不生才能不死」,所以即使沒有其他如病痛或意外等緣,任何人只要出生了,就一定有「老死」的過程,因為有為法「生已不住」;因此,一般在「五蘊身」上面用心,要使之長生不老乃至不死,皆屬虛妄想、無法成就,唯有本來自在之如來藏心才是「不生不滅」,才是能執持種子的生命根源。
菩薩們如果能夠不傷害眾生,並且遠離一切傷害眾生的意樂,就能具有「壽量具足因」;而人類壽命即使能夠很長久,器世間也還是會有成住壞空和毀壞的一天,到那時候這身體要在哪裡安住呢?所以不應該期望色身的長生不老。而在眾生衰老之過程中,除了色身逐漸損壞之外,也同時會導致有意識心「念慧衰退」的現象,使意識心的心所法功能無法充分發揮,而呈現無論在記憶或對於種種法的分別能力衰退的現象;乃至於影響到善心所法的現起,這是一種因為衰老所引起的現象,也是大家都可以觀察到的,因此說:【色變氣虛微,多憂少歡樂,喜忘諸根羸,是名衰老相。】(《佛所行讚》卷1)無論是「老」或是「死」,都是眾生所不想要的,因此它們是攝屬於「八苦」之中的兩個;雖然如此,菩薩們卻能正確地面對「老、死」,並且能夠從觀察「老死支」中而出生智慧。
從上面「有支與老死支」的探討,相信對於大家理解十二因緣會有些幫助,同時也讓我們可以確信八識論是正確理解十二因緣的前提。雖然六識論與八識論只差一個字,但實際上卻有天壤之別,修學者絕對不可以忽視而含糊帶過,因為這是有關佛道修學之核心法義。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423-a15_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