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七集 四攝法及根本定與後得時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上一次我們已經說完最後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多,這一集我們要講四攝法。菩薩四攝法的目的是為了攝受眾生、利益眾生;因此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般若智慧,至少也要有正確的知見;否則若是以邪知邪見來接引眾生,那就不是利益眾生,反而是相將入火坑;不但自己下墮,被攝受的眾生也將因此被誤導而下墮受苦。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43的後半卷都在說四攝法,卷38最末段也是。我們就舉卷38來略說,因為論文還是很長,所以就不逐字誦唸。彌勒菩薩在這一段所開示的內容是說:就如同 世尊所說,菩薩必須具備四種攝受有情的方便善巧,才能稱為菩薩;以什麼因緣只說這四種方便呢?是說菩薩藉由這四個法在佛法中可以攝受有情、調伏有情,使有情得以成熟,除此四種方便外,就沒有其他方法了。是哪四種方便呢?第一、隨攝方便,也就是布施;為了讓有情聽受教導,並且能依教奉行,所以先以財物等布施,讓有情能得到現前,乃至未來的利益。第二、能攝方便,也就是愛語;是說菩薩行布施後,眾生若有愚癡無明,為了去除他的愚癡無明,就以愛語讓眾生感受到,菩薩的關懷及攝受,並讓他因此而能夠接受教導,觀察、思惟正確的道理;譬如某個有情因為愚癡,對佛法沒有信根,菩薩就用愛語使其瞭解佛法正理,生起信根而除其愚癡,這樣的愛語就是菩薩的能攝方便。第三、令入方便,也就是利行;眾生在菩薩的愛語攝受下已經能信受正法並觀察正理,菩薩接著應當行利益有情之行,使其出離於不善之處不再造作惡業,並勸導有情造作善業安住在善法當中,這樣的利行就是菩薩的令入方便。第四、隨轉方便,也就是同事;菩薩以利行方便化導有情趣入善淨法之後,最後菩薩還必須與有情共處,一起修行,使有情以菩薩言行為依止,使有情身心隨菩薩而轉,深入正法。
然而,菩薩要使有情身心隨轉,本身必須先行證悟空性心如來藏,得根本無分別智,並轉依如來藏進修後得無分別智;才有般若智慧來攝受有情,才不會讓有情尋得話柄,也不會讓有情心生嫌隙之念而認為你本身既沒有圓滿清淨信,菩薩戒也不圓滿、布施也不圓滿,也沒有證得般若智慧;你憑什麼來教導我們修行證悟?憑什麼來對我們糾正、教誨、呵責、擯斥並且憶念於我們?最後 彌勒菩薩說,菩薩以這樣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方法來攝受有情的身、語、意三業,都能將有情的三業導向正法,調伏煩惱,成熟道業。以上是 彌勒菩薩的開示內容。
反觀宗喀巴,他否定了空性心如來藏,於般若智慧不知、不解亦不證;卻也要著書立論來教導大眾求證空性心、得般若慧,教導大眾菩薩的四攝法,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的。譬如宗喀巴也學 彌勒菩薩的開示,在他的《廣論》第331頁中說:【此由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無倒受持法義。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3)確實如宗喀巴所說,要能夠宣說正法才能除斷有情的無知疑惑,才能讓有情沒有顛倒地受持正確的法義,之後也才能讓有情修學真正的善行。然而我們前面已經舉示過非常多的證據,說明宗喀巴所說不是佛法、不是正法,而是會讓有情下墮的六識論邪見、男女合修的邪法。若依其所說而修、而行,不但不能斷除眾生的無知疑惑,反而會增盛眾生的愚癡無明;而一旦讓眾生顛倒地受持這樣的邪知邪見,則所修、所行不但不是善行、淨行,反而正是會下墮的惡行、邪行。因此奉勸修學《廣論》的同修們,如果還死抱著心外求法的宗喀巴所寫的《廣論》不放,不求證法界實相第八識,不肯觀察意識虛妄,以致不離斷見、常見、外道邪見,繼續依循《廣論》盲修瞎練;就會如同渴鹿追求陽焰一般,法身慧命終究會渴死於相似佛法的外道邪論中。
因此,《廣論》的修學者應早日棄捨《廣論》中的種種邪見,回歸 世尊所說的正法來修,才是有智慧者、才是真正的學佛人;否則就算一輩子精勤修學《廣論》,乃至世世修學《廣論》,依舊證不得初果,何況是解脫生死與實證般若。話說回來,菩薩攝受眾生其實就是攝受佛土;所以要成佛,菩薩生生世世就必須以四攝法來攝受眾生。《瑜伽師地論》卷43說:【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所以菩薩要成就佛道,除了以六度來自我成熟一切佛法,同時也要以四攝法來廣度其他有情一起邁向成佛之路,也就是以六度、四攝來自度、度他。但是,前提是必須要以正統佛教三乘經典的八識正理,而廣作聞、思、修的道業;千萬別落入《廣論》六識論的邪見,及樂空雙運男女合修的外道止觀之中。
接下來,我們來看《廣論》334頁,在四攝法這一節的最後一段,宗喀巴在總結六度、四攝,提到六度與根本定、及後得時的關係時說:「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等等一直到「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由於字數頗多,這裡就不全部唸了。這一段文字,宗喀巴引用了阿底峽的說法,也再次顯示阿底峽及宗喀巴不但未證空性心,乃至連解脫道初果應斷的我見也未能斷,三縛結具足存在;所以不知根本定與後得時的真義,胡言亂語籠罩學人。宗喀巴所說的根本定,是指打坐時意識心不起一念叫作根本定;出定後意識住於定外動中稱為後得。宗喀巴依阿底峽之言,說資糧道眾生修六度時,有的是要在根本定中修、有的則是要在後得動中修。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缽舍那的一部分是根本定中修;布施、持戒、忍辱前三波羅蜜多,及靜慮、般若的另一部分是出定時動中修;精進度則於定中、動中都要修;忍度有一部分要在定中深思法意,是在定中修。因此宗喀巴說:「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3)這是宗喀巴嚴重地錯解「根本、後得」的真實義理,也錯解波羅蜜多的修持。
菩薩既然是住資糧道,那就表示尚未證悟,所以尚未證得根本定,只能外門修集六度作為將來破參明心的資糧,因此住資糧道菩薩在行六度時,不會是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求,而是在日常生活歷緣對境中求。此外,菩薩開悟親證第八阿賴耶識時,能現見意識心於六塵境界處處作分別,而阿賴耶識本體卻如如不動,從本以來即於六塵境界不作分別;這個時候就說,菩薩已經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像這樣安住於此一定見而不再生疑,心得決定、得位不退,這樣才叫作菩薩得根本定。因此菩薩根本定所證的第八識心,是本來已經具足,絕不是以前沒有、修後才有;菩薩根本定也不是如宗喀巴所說:於定境中一念不生叫作根本定。當菩薩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時,只是對阿賴耶識的總相了知,所以又稱為總相智,成為七住位菩薩。之後,菩薩繼續悟後起修,內門廣修六波羅蜜多,於歷緣對境中,再深細觀察阿賴耶識隨緣任運中的無分別性,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位而圓滿般若的別相智,這個階段便是後得無分別智所攝。
因此菩薩修六波羅蜜多,不是如宗喀巴所說,哪幾個波羅蜜多要在入定中修,或哪幾個波羅蜜多要出定後、在動中修,這是錯誤的說法。宗喀巴又引阿底峽所說:【起根本定時,徧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 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3)大意是說:生起一念不生的根本定,安住於定外時,遍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水月等八種譬喻假相,則能淨除後得智,對境界不起分別;像這樣定中一念不生、定外不起分別,然後修習六波羅蜜多方便,就是三輪體空;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恆修止觀雙運,則得空性慧,方便與智慧雙全,即是佛道。這是宗喀巴藉阿底峽之語為《廣論》上士道所作的結語,然而阿底峽所說的於定中一念不生,這正是意識心;而於定外不分別的,也是意識心。而且阿底峽也缺乏世間法的智慧,因為當意識在定外時,是不可能無分別的;阿底峽誤以為覺知心中沒有語言來分別時,就是無分別;但是離開語言妄念時的覺知心,不論是見到或聽到,乃至知道某一法時,都已經是分別完成了,並不是無分別的。
分別本是意識心的自性,當意識存在就一定有分別,沒有不分別的。而且佛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不論定中或定外,意識皆是由意根觸法塵而出生,因此意識是依他起性,是有生有滅之法。而阿底峽、宗喀巴卻認為:意識是不生不滅的,可以經由修行變成無分別的真心。如果依阿底峽的說法以意識心在定中來修,則永遠也不能達到真正一念不生的境界,因為出定以後還是會出生妄念;如果在定外來修,一樣不能不起分別,因為意識的體性就是與六塵境相應,時時刻刻都在六塵境界中作分別,了知時就已經分別完成。所以說阿底峽要以意識心為真心,而修六波羅蜜多來達到三輪體空是虛妄想;誤以為意識心一念不生就能證得空性慧,更是虛妄想。
有一位日常法師則是不依阿底峽、宗喀巴的論中文意來作解釋,他企圖以觀察蘊處界的虛妄以後心得決定,解釋為智慧的根本定;並以這個誤會後的根本定,在動中觀察一切法的虛妄生滅、緣起性空,作為後得定。日常法師說:「了解這些事情不是實有自性,而是如幻如化,這是緣起性空,……。」(《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稿 日常法師)認為這樣就是證得根本定與後得定了。但是他這個說法,其實連聲聞初果斷我見的根本定,都不曾獲得,更別說是大乘般若的根本定;因為他同樣不承認第八識,當然不可能證得大乘般若的根本定;他還是認為粗意識或細意識是常住真心,認同阿底峽與宗喀巴所說意識常住不壞的邪見;不外於常見外道,而想要以觀察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知見,住於意識所知的這種意識覺知境界中,說這樣就可以往上進修更深妙的佛法,其實仍然是從來不離凡夫我見的愚癡無明境界。因此,他企圖提升阿底峽與宗喀巴所說意識一念不生境界的作為,並不能成功,也使他曝露了自己仍然未斷我見、未斷三縛結的本質。
因此,《廣論》的學人若欲成就佛道,首先要棄捨阿底峽、宗喀巴的邪理,應先棄捨應成派中觀的六識論邪見。一定要依佛說的八識論正理,先觀察意識等識陰六識全都必須藉六根、六塵為助緣,才能從第八識如來藏中生起;以此來斷除識陰常住的我見,然後再以虛妄的、有分別性的意識心來尋覓真實不分別的真心阿賴耶識,因此而證得大乘般若的空性慧;能心得決定而得不退轉於這個大乘般若的見地時,才能說是已經發起大乘般若的根本定。以後再深入細觀第八識如來藏的種種別相,發起更深妙的般若智慧以後,才是後得時的無分別智。然而觸證真心阿賴耶識後,不妨真心、妄心繼續同時運作,以能分別的意識來行六波羅蜜多;同時能現觀不分別的阿賴耶識運行於六度波羅蜜多之中,來成就六波羅蜜多的三輪體空;以空性慧的總相智為基礎,悟後起修別相智、成就別相智作為入地的資糧。未來也才能繼續修學入地後的道種智,乃至成佛時圓滿一切種智。
各位菩薩!由以上我們的說明可以知道,像密宗這樣誤會、錯解佛法,其本質根本就只是外道法,如何可稱之為佛法?因此密宗絕非佛教,《廣論》所說也絕非佛法!
今天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648-a17_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