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今天我們要略談的題目是「《廣論》抄襲曲解大乘經論之證據」第一單元,希望與您結下良善殊勝的正法因緣。
這一集節目中,我們將舉出宗喀巴《廣論》是如何大量抄襲引用大乘了義經典《解深密經》來解釋奢摩他(止)與毘缽舍那(觀)自性,但卻是斷章取義,扭曲《解深密經》的原義,以移花接木的方式,讓學人以為密宗就是佛教,於是對密宗生信奉行不渝,而沒有智慧簡擇力來覺察其邪謬,最後便可以引導催眠密宗學人走入密宗男女雙身修法中而無法自拔。我們會將《解深密經》的原文臚列出來,作出正確的經文解釋,以提供大家能夠深入瞭解佛法真實了義的正理,並且洞悉《廣論》的謬誤所在。
《廣論》說:【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間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義為所緣境,由念正知,令能緣心於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故心於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生起,不要通達諸法真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
各位菩薩!請您注意喔!宗喀巴這裡講不需要通達諸法真實,這是他自己扭曲解釋加上的文字,因為《解深密經》原文根本沒有所謂有關「不要通達諸法真實」的字句以及意涵。宗喀巴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是:「《解深密經》的義理是說要決定理解十二分教中,所說的五蘊等義理作為所緣境,清楚明白而不惛沉地,讓能緣的意識心於所緣的境界相上,持續安住而不散亂。這就是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能夠任運而安住不散亂,這個時候就生起了身心輕安而有的喜樂,而這樣的三昧樂就是奢摩他。這個三昧是向內收攝的能緣的意識心,那麼所緣的三摩地與身心輕安的境界就能夠生起,不需要通達諸法的真實義。」這是宗喀巴為了合理化其淫樂境界的雙身修法,所作的曲解經論正義的具體事證之一。為什麼宗喀巴將《解深密經》這段經文扭曲為不需要通達諸法真實呢?因為宗喀巴所認為的止觀就是男女雙身修的止觀,雖然表面說依十二分教中,所說的五蘊等義理作為所緣境來修止,但其實他內心真正的想法是:只要依五蘊身修男女雙身法,並且保持男女雙修淫欲喜樂境界不散的「已得決定境」,就是真實的止,就是已得奢摩他。只要努力行男女樂空雙運,這樣就是安止空性了,企圖誤導學人不必再善思惟《解深密經》所說的真實法義,也不必親證、通達《解深密經》以及諸經中所說的諸法實相了。
接著我們把宗喀巴加以曲解的《解深密經》原文臚列出來:【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以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解深密經》卷3)這裡我們解釋一下經文的正確意涵:佛陀為菩薩說十二部經等一切法,假借安立所謂的契經、應誦、記別乃至譬喻、方廣、論議等等,菩薩都要能善於聽聞、善於領受;對於經典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義理也要能夠通暢無礙,內心善於尋伺觀察以及思惟,見解正確通達。如是善巧思惟正法,然後獨自於清閑安靜的處所作意思惟,並且繼續以能思惟的意識心,持續作意思惟而相續不斷,讓思惟正法之行持續安住在內心中,因而生起身、心輕安,此時身心皆因此而得安止,稱之為奢摩他——止。這樣的止,必須依十二部經善巧思惟正法,讓思惟正法之行持續安住在內心中,因而生起身、心輕安,怎麼會不需要通達諸法真實呢?
一般所謂身、心輕安,是指修禪定的止所得之果,對於世間禪定來說,學人若已伏、除五蓋,初禪等至位境界,即能生起而有身心輕安。但是《解深密經》這裡所說的奢摩他,完全是為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而說的;菩薩依十二部經,所開示的義理為所緣境,以能分別的意識心,分別思惟正法,並且依止另一個無分別的心,是本來就不分別境界,也不思惟一切法,但卻能了知意識、意根等七轉識心行的真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與七轉識同時和合運作,安住於永不出入的那伽大定當中,而使意識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
這樣的道理,聖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也闡釋說:【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瑜伽師地論》卷43)聖 彌勒菩薩說菩薩所修的靜慮止觀,是必須以菩薩藏聞思為先。謗菩薩藏是所有世間惡法中的最重罪,因為菩薩藏的所有法義,可以令眾生出離三界生死苦,也可以令眾生成就究竟佛道;而菩薩藏的法義,正是專講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真如法性的法義,也是專講阿賴耶識心體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法義,包括成佛所應證得的一切種智,都是依阿賴耶識心體而有。因此,對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勝妙體性一定要如理聽聞熏習、如理思惟,以此為前提,能夠有如理的聞思乃至實證以後,而得「心一境性」,也就是心得決定——止的功德;這是對世、出世間的第八識如來藏得止的智慧,不再懷疑是否有第八識的存在,確認第八識是出生一切萬法的實相心。或者由毘缽舍那品而入觀,也就是不斷深入如來藏中無量無邊的法性去作詳細的觀行;或者是由於對如來藏勝法的止觀二品交互運用,同時俱通二品等持觀行而安住,乃至心得決定;如是能令行者佛菩提道的智慧不斷增上且具決定性,因此轉依於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涅槃性,真妄和合運作而安住於第八識的真如法性中或止或觀。或止、觀雙運中行菩薩道,這才是菩薩所有的靜慮自性,怎麼會不需要通達諸法真實呢?
《廣論》又說:【毘缽舍那自性,即前經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巧毘缽舍那。」此經宣說毘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
各位菩薩!請您再注意喔!這裡宗喀巴又引《解深密經》的經文作為掩護,後面妄自下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認為《解深密經》所宣說的毘缽舍那就是觀察慧;宗喀巴舉《解深密經》說:「依於奢摩他所得身心輕安,然後善思惟身心輕安的定中影像,並加以觀察深入瞭解,捨離所緣以外的境相;如此於定境中所有的了知的影像,能正確地思惟世俗諦、抉擇勝義諦,粗淺的思惟、深細的思惟。對於所知義世俗勝義經粗細觀察後,生起無疑無怯之心謂忍,生起興趣謂樂,與諸異門清晰分別謂覺,心見勝境謂見,於所觀正理不捨謂觀。如是生起忍、樂、覺、見、觀,名為毘缽舍那。」這是宗喀巴依《解深密經》想要解說毘缽舍那自性,對於經中所說的思惟、抉擇、尋思、伺察等等,宗喀巴下了結論說《解深密經》所宣說的毘缽舍那就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這句話是宗喀巴針對未證悟法界實相的凡夫「支那堪布」,也就是中國住持釋摩訶衍所主張的意識不分別而說。
宗喀巴在《廣論》提到:【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這裡宗喀巴認為蓮花戒摧破了「支那堪布」所說的意識心遮止一切作意思惟,就是空性的說法,但其實這個中國住持釋摩訶衍與蓮花戒、宗喀巴乃至密宗諸師都是同一落處,都是以意識為真實心,屬於凡夫與凡夫之間的論證,雙方都是凡夫見。這些論證在孫正德老師的著作《中觀金鑑》有詳細的評破,請大家多多請閱細讀。
總結來說,這個支那堪布是以意識心離開語言文字妄想的狀態就是真如,認為將意識心壓伏修除語言文字妄想就可以變成真如;又錯解以為當時靈明覺了的意識心已經如日出雲、濁水澄淨,誤以為這個相應定境法塵之意識心已經能夠顯現佛地一切種智。因此他說:【若妄心不起離一切妄想者,真性本有及一切種智自然顯現。】(~《吐蕃僧諍記》,商鼎文化出版社,頁126-131)但是無論一切有情眾生意識心中之語言妄想起或不起,不論意識心受到煩惱所擾動,或者住於定中,自心如來空與不空之真性,皆是本來具足之法,無始劫以來從無一剎那懈怠或間斷,不是修行改變以後才如此;若是等到意識心離妄想,或是住於無想定、眠熟等不現前的五無心位,完全沒有顯境名言及表義名言時,自心如來之本有真性才顯現,那麼本有真性就有間斷性,不能符合
世尊所說至教量及法界現量,也不符合一切親證自心如來者所實證之法界現量境界。可見支那堪布釋摩訶衍,並未證得中國禪宗所悟的,第八識自心如來,誤將離念靈知意識,當作常住不壞的自我,是未斷我見的凡夫,不是禪宗真悟者。
但是密宗蓮花戒乃至宗喀巴諸師所傳承之中心思想,同樣是認取意識心之明瞭分——也就是細意識為常住法,卻特別強調意識心不得住於沉沒相,也就是意識心不得住於不觀察六塵之無記中,乃是要以能思、能想、能覺、能觀之意識心,來清清楚楚領受男女合修時身根樂觸之覺受為主修,並於其中思惟這樣的樂觸是受無自性,所以是空性;同時觀察受樂時之意識不是物質,所以也是空性,這就是密宗所稱,證得無我空性之中觀般若。由於蓮花戒乃至宗喀巴,密宗諸師所修所證,皆不離於意識思惟分別之想陰與受陰,他們同樣是落入意識心中,同樣是錯誤之中觀般若,卻更以「若離想、不思不觀,云何得一切種智」,來質疑錯悟者「支那堪布」釋摩訶衍而責難於野狐狂禪釋摩訶衍;就好像某甲自己是盜賊,卻去指責某乙賊人的竊盜行為,而實際上兩人無有差異,都是盜賊。
至於宗喀巴所說的觀察慧更是誤會一場,其實宗喀巴是把意識覺知心自身的觀察慧,當作經典中所說意識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的空性慧,那與諸佛菩薩顯示的正理,可是天差地遠了。《解深密經》卷3說:【若諸菩薩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解深密經》卷3)別法是指意識心正確地聽聞熏習諸經論開示之正理;若是依意識心聞熏的知見而修奢摩他、毘缽舍那,那就只是用意識的所見來修。假若如實轉依阿賴耶識來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的修法就是用般若智慧來修;第八識真如心是一切法的根本,菩薩證知以後,將所緣契經等所開示的一切法,區分歸類而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轉依第八識真如心而思惟此等諸法,隨順、趣向、臨入於諸法中的真如、菩提、涅槃,如是而有能力為大眾宣說無量無數善法,方是《解深密經》中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正修,也就是緣「總法」而修。這是親證並轉依第八識如來藏而修的止觀,不是以意識自我為中心而修的止觀;雖然修止觀的心是意識,但意識所依止的心是第八識真如心,是由意識依止第八識心來修止觀的,才能名為佛菩提道中的「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總法止觀。因此,宗喀巴說的觀察慧,其實是意識心緣於意識心自我境界的觀察慧,不是實相法界真如心的境界;證明他這種見解只是凡夫見解,並不是般若智慧的止觀修習。
由以上我們對於《解深密經》的詳細演述,可以證明宗喀巴完全不懂《解深密經》止觀的方法與標的,不知《解深密經》是
佛於三轉法輪時所說的法,乃菩薩增上慧學之法,都是依菩薩開悟明心所證得的第八識如來藏來說止觀,宗喀巴卻胡亂套用在他所認為的意識境界中恣意曲解止觀而完全錯誤。
「《廣論》抄襲曲解大乘經論之證據」第一單元,今天就說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654-a17_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