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進入我們這系列裡面最後的總結,上一集有談到:其實喇嘛教缺乏了清淨法,因為他們所說的清淨跟我們佛教所說的清淨,其實是不一樣的。他們所說的根本淨光的體驗,竟然是在男女的性高潮裡面去體驗、去觀察,可是我們佛法所說的並不是這樣子;我們佛法所說的是透過對法界觀察所謂的生滅的五陰十八界,跟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法身,這樣的觀察來獲得證量;所以顯然我們所說的獲得證量的方式不一樣,內容也都不一樣。我們可以看,有一個學者翻譯了達賴喇嘛的《藏傳佛教世界》這本書,他叫陳琴富先生,這位學者他也翻譯了另外一本書,他翻譯的這本書叫作《西藏慾經》,它是更敦群培這人所著的,他在翻譯序裡面他這樣子說:【在實修上,雙運的修法到底是透過觀想,還是實際的性行為,一般並不清楚。而修行到什麼程度才夠資格修習雙運,也泰半語焉不詳。然而這正是藏傳佛教之所以稱為密教,以及它被外道利用的原因。】(《西藏慾經》,更敦群培著,陳琴富譯者序,大辣出版社,頁10。)這個是陳琴富先生,他翻譯更敦群培的《西藏慾經》,翻譯序裡面提到這件事情。可是,其實如果我們從丹增嘉措,他所著的《藏傳佛教世界》裡面,他這麼清楚地說:要體驗根本淨光是在性高潮裡面;其實就可以知道,他們所謂的雙運不是觀想,而是真正的性行為,所以其實這是無庸置疑的,而且是陳琴富先生他翻譯這兩本書所應該要知道,可是陳琴富先生所提到的這個雙修因為語焉不詳啊!到底是怎麼樣方式呢?總是顧左右言他、左右閃避,所以語焉不詳,所以因為這樣才稱為密教,這倒是事實。因為一般人很難想像清淨的佛教,怎麼會是用這種方式呢?因為開不了口;可是,當以前的喇嘛教跑到西方世界去的時候,西方人弄不清楚什麼是佛教,所以他們就代表了佛教,跑到西方去宣揚佛教去了。西方人不懂什麼是佛教啊,就隨便他們說,怎樣說他們都接受,所以他們就很大膽地把他們最核心的祕密公開宣揚出去了。可是在西方世界宣揚出去之後,當他在翻譯成中文回到東方--我們佛教的原始根據地的時候,大家就看出破綻了,所以就只好又把它變成一種祕密了。
如果各位把坦特羅,Tantra這個英文字,你用這個英文字去搜尋一下,你可以看到一大堆的相關資料,它都是男女的這種瑜珈的鍛鍊,在西方世界裡面這是公開,而且一點都不是祕密,只是翻譯成中文之後,讓大家重新來檢視的時候,就發現這應該要把它變成祕密,所以這也是密教它在東方世界,即使在印度,其實它也是不為人所接受的,所以它的這個雙運--男女的雙運,其實它就是個祕密,所以它稱為密教,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說密教的。可是真正的禪宗才是佛法裡的密教,因為那是祕密傳法,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可以幫助一個人證悟,可是證悟的方法內容不知道,因為那涉及到如何觀察生滅法與不生滅法的祕密,這個祕密是要有很高的般若的正見才能夠去觀察得到,所以佛法裡面確實是有密教,這個密教是禪宗;可是禪宗的這個密教,已經被錯誤的喇嘛教所取代掉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正名。
我們佛教傳到外國去,人家都以為說,這個西藏密宗所傳的男女雙修法,就是佛法的正修行,讓我們這些佛弟子非常難堪,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樣的錯誤的觀念,把它扭轉過來,所以我們必須要辨正「常見外道法--廣論」的目的,其實也在這裡,因為它讓佛法蒙羞、它讓禪宗的定位錯亂,所以我們必須要更正這些錯誤的事情,讓佛法重新恢復到它原來清淨的面貌,讓禪宗能夠回復到它原來應該有的--在佛教裡面重要的地位,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把佛弟子所應盡的責任所盡了。所以,我們也呼籲所有的喇嘛教的修行者,我也相信各位,很多也都不修男女雙身法,只是因為傳統的原因、或是接觸的因緣的關係,所以修了喇嘛的這些《廣論》的法、其它的法。我相信很多修喇嘛教的法的人,內心也是清淨的、也是沒有修雙身法,那我們何不一起來為我們佛法,把我們當一位佛弟子所應該盡的責任把它盡了,讓我們佛法重新恢復光明的面貌,把錯誤的方法把它捨棄掉。我們應該共同來實證
佛陀的總相智,這樣才是我們佛弟子所應該作的事情,不是嗎?
我們可以看到在《廣論》,對於所謂的清淨法也是有抄了一些《瑜伽師地論》的內容,可是它在抄襲的過程裡面,它也故意地漏了清淨法的部分。我們來看看,這個經文比較長,好!我們看一下:【謂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這是《瑜伽師地論》卷64,它裡面有說到:如果要談到歸依,一定要先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於這位大師的身行的清淨,由身業的清淨、語業的清淨跟意業的清淨,然後還要加上有大悲心,而且有無上的成就,可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身業清淨、語業清淨以及意業清淨;可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在談到所謂的四種正行,來顯示出歸依這件事情,譬如親近善士、如理思惟這樣子,它在整段抄的內容裡面,偏偏就故意把這個所要歸依對象的身業清淨、語業清淨跟意業清淨,故意把它漏掉。可是我們剛剛讀給各位聽的這段《瑜伽師地論》,在談到歸依,所有歸依的四個緣、或者四種正行的前提,這位大師一定要有身業、語業、意業的清淨,以這個作為前提才能夠說他是可以歸依的對象;可是《廣論》在這個地方,偏偏把它故意遺漏了,因為遺漏不容易看得出來,所以我們來讀一讀《廣論》在這一段它的結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它真的是遺漏了這一段。我們來看看:【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抉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菩提道次第廣論》卷4)我這樣唸過去了,大家一定會覺得這個沒有什麼錯誤啊!不是它錯誤,是它故意漏了所謂的身業清淨、語業清淨跟意業清淨,也就是說它就直接把身業、語業、意業的清淨漏掉了,直接講功德,講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餘而正歸依,也就是它只有講三寶的功德。可是在講三寶的功德之前,先要講三寶的清淨,三寶的清淨一定是:佛的身、語、意的清淨,法也要涉及到身、語、意的清淨,僧寶也要有身、語、意的清淨;可是它偏偏把身業、語業、意業的清淨,把它漏掉了,直接說功德。可能我這樣講還是有人聽不懂,不能夠瞭解真正的道理,我們作個譬喻,譬如說我們說錢很好用,說它可以買房子、買車子,可以作種種的用途,買衣服、買飲食這叫功德,所以他說三寶有很多功德,就是類似這樣的道理。可是當我們要獲得這個金錢,金錢有這麼多的好處,可是我們世間人都知道一個道理啊!這個錢一定要乾淨,也就是你今天獲得的乾淨的錢,什麼叫乾淨的錢呢?就是我花了勞力所獲得,我不是非法獲得,所以這個錢才叫作清淨的錢、才叫乾淨的錢,才不用把這個骯髒的錢去把它洗掉,把它洗了叫洗錢,因為那是骯髒的錢才要洗錢。所以歸依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要歸依三寶不能只談三寶的功德,因為談三寶的功德之前,一定要先談三寶的清淨,所以這個三寶,一定是身業清淨、語業清淨跟意業清淨,在身、語、意三業的清淨之下,才可以說三寶的功德,才是我們歸依的對象,才會有所謂的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因為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全部都要有身業、語業、意業的清淨作為前提啊!如果沒有身業、語業跟意業的這種清淨作為前提的話,那你所親近的善士,恐怕不是真正的善士啊!所以為什麼說,他們所說的四歸依是上師,然後三寶,不談戒呢?因為其實在正法裡面所說的叫作四不壞信,這個四不壞信裡面的內容,其實就主要在說要歸依佛、法、僧三寶,還有聖戒清淨,要能夠信受這四個內容的清淨,是永遠不壞的,依於這樣子才能夠是作為歸依的對象,所以清淨法才是歸依的最前面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們要談一個錢好不好用,要先說這個錢是不是乾淨,如果這個錢不乾淨,再怎麼好用都不應該去拿的,都不應該拿來用的。同樣的道理,三寶之所以歸依,不是說這個人有多麼厲害,不是這樣子,而是要先說這個人乾不乾淨,這個人乾淨才能說他有可能是佛;這個人說的法一定乾淨,它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正法;這個僧人出家人他一定要先乾淨,身業、語業、意業乾淨,他才有可能是僧寶。如果不談他的清淨、他的乾淨,就說他有什麼功德,那就好比說拿了錢好用,不談它的來源應該要乾淨的道理一樣嘛!可是《菩提道次廣論》在談歸依的時候,偏偏要把歸依的最重要的前提--身業清淨、語業清淨跟意業清淨,故意把它漏掉。可是為什麼要漏掉?因為如果不漏掉這個,沒有辦法成就他們的四歸依,只有把身業、語業、意業的清淨拿掉,讓眾生忽略這一點,這樣子眾生才能夠糊里糊塗地歸依。所以,我們點出這一點,就是讓大家能夠理解《廣論》表面上看起來是清淨,可是它的真實的作略裡面,反而是把真正清淨的東西拿掉,那才是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它不容易讓人家發現,所以請各位去翻翻《瑜伽師地論》卷64,來比對一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關三歸依的內容,就是在98頁至100頁的卷4裡面,各位比對比對,它是不是漏掉了清淨法的這個部分。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部分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
那另外也有一些喇嘛的上師,他們也在反駁,那我們藏傳佛教有這個雙運、有這個降伏,你們顯教也有啊!他們這樣子說:【要好好學習的話,其實密宗裡面的每一個內容,在顯宗的經典和論典當中講得應該非常清楚。比如說現在有些人認為,密宗裡面所提的一些降伏、雙運,還有上師看作佛,這種作法不合理。有些網路上、論壇上經常一些誹謗。】(《什麼是密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Rv10OXTwI,23”31)這是一個密宗上師的反駁,他說:「我們密宗裡面說的雙運、降伏,這種男女的事情,其實你們顯宗也有啊!」他舉說《大寶積經》的〈大乘方便會〉,裡面有一個樹提菩薩,因為他修了很長的梵行之後,結果有一次他碰到一個女人,這個女人一看他的莊嚴,就非常地喜愛他啦,就仆倒在地上把他腳抱住,然後他就問說:「大姊啊!妳到底向我求什麼?」這個女人就跟他說:「我喜歡你啊!我沒有你,我就要死掉了。」結果這個樹提菩薩不理她,就拖行七步,突然心生憐愍:「她真的可憐啊!我修行了梵行,可是如果我不同意她的話,她就要死掉了。」所以他就把自己所修的梵行暫時放一邊,跟她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可是生活十二年之後,他又出家去了,而且即時獲得他的四無量心,也就是他的禪定力全部又回來了;所以在〈大乘方便會〉裡面,這個樹提菩薩其實他最後還是捨離了男女欲的,而且他還幫助了這個女人也把男女欲捨棄了。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佛法是把男女欲當成是度人一個方便,不是證量的來源。那這個喇嘛上師他還提一個,說在所謂的《大乘密嚴經》裡面,也有一段經文說它說與諸明妃眾離欲常歡娛,他舉出這個內容說,你們顯教裡面的《大乘密嚴經》也有這個與諸明妃眾離欲共歡娛。「你看跟這個明妃眾共歡娛啊,你們顯宗也有啊!」可是如果我們看看這個經文,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它說的是離欲共歡娛,顯然這是先離欲了而有歡娛;可是在這個藏密的上師的眼光裡面,與諸明妃眾他的共歡娛一定不是離欲的、一定是男女的降伏。可是在這《大乘密嚴經》裡面所說的是離欲還是可以共歡娛的,就像說跟一個異性的朋友,可以離欲而一起遊玩啊、還是可以共歡娛。可是在這個藏密的上師的眼光裡面,只要跟異性他的共歡娛一定是不離欲的、一定是男女欲的。這個就是正法的佛教跟喇嘛教見解上最大的不同,也顯示出這兩個宗教其實是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可以說喇嘛教跟佛教,的確是有種種的不同,從他所信奉的大日如來跟顯宗的
釋迦牟尼佛不同,就顯示出後面的種種不同,好!我們今天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128-a17_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