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122 涅槃寂靜(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錄製,三乘菩提系列的節目,我們所說的議題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
我們今天要繼續講解上一堂課程當中,所還沒有講完的內容;上一節課當中我們提到 佛陀說比丘們都應該要去「觀此覺無常、觀此覺興衰;觀此覺滅、觀此覺斷、觀此覺捨。」在開始繼續說明這個課程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提出一些建議,也就是希望各位觀眾菩薩們,在您觀看我們的「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這個課程的時候,您同時可以去各大書局請閱由平實導師所著作,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一套書,書名是《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這套書總共有七輯。這樣您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再配合《阿含正義》書籍的閱讀,那我們相信這樣對於您在法理上的理解與認知,將會有更為深入的幫助,也對於您想要實證佛法解脫會有很大的助益。
我們回到原來的課程進度上面,在上一堂課我們提到 佛陀說:比丘們都應該要去觀此覺無常、觀此覺興衰、觀此覺滅、觀此覺斷、觀此覺捨的這些部分,我們已經說明了一些例子,而今天的課程要繼續來說明。例如有一個修行人,如果在初禪等至位當中,他是可以如是現前地觀察「此覺」的虛妄,那他的我見隨即就會斷除;如果這個人,他是我執本來就很小的人,他因為這樣現觀的功德,那就可以獲得阿羅漢的慧解脫的果證;如果他是於初禪定境當中,無法這樣如理作意地現觀,那他也是可以轉入第二禪的等持位當中,去作更深入的現觀此覺的虛妄性,這樣來取證初果乃至四果的解脫;如果是在第二禪當中,他仍然不能取證解脫果的話,他還是可以再轉入第三禪,乃至第四禪的等持位當中,這樣繼續地去觀行、修證。
其實在初禪當中相應的此覺法相,是比較粗韌難斷的,因此較難斷除我執;而在第二禪當中相應的此覺法相,是稍微細脆一些;而在第四禪當中的此覺法相,是最為細脆的,這是最容易斷除我執的時候。所以 佛陀特地指出一再往上觀修的方便,這是學人們可以參考運用的,這些重要的開示,其實乃是因為各人的根性,有勝、劣種種不同差別的緣故。所以 佛陀在經典當中,有廣開不同的觀行條件,以利學人們的實證。
但是人有勝如差別,同樣的法也有勝如差別,假使自身的根性是不夠好的,也可以依止於真善知識來修,請求真善知識給予更適合自己的觀行方法,給予更細緻的觀行內容與次第,這樣可以使得自己獲得同樣的證境,這就是法有勝如的意思。所以依於自己的根性的猛利差別,或者依於真善知識別別教導的更勝妙的法義,就能夠如實去履踐的話,那各各都可以獲得成就;因此而說「依依立依」,是依所依的善知識功德而建立所應依止的善法,如是情形而為比丘們「說捨離漏」,由於這樣的緣故,因此 佛陀在經典上說:「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勝如。」(《中阿含經》卷56)所以修道的結果,到底是有成績的、或者是無成績的,是增上修的、或者是下劣修的,這些都是由於所依止的善知識不同、以及所教導法義的不同,因此而有高下的差別。
所以 佛陀在這一段經文當中,特別強調見聞覺知心的虛妄不實,並且 佛陀特地列舉出欲界中、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的境界當中的覺知心,這些全部都是虛妄法。佛陀也特別強調此覺是無常的、此覺是興衰的、是不實的法,此覺是一定會與苦受、樂受、捨受這三受相應的心,所以此覺一定無法遠離痛苦的。
依據這個緣故,佛陀特別教導我們說:「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中阿含經》卷56)所以能夠確實現觀此能覺能知的意識心虛妄,這是阿含解脫道的所有修行人都必須要特別加以留意的重點,要實修阿含解脫道的修行人,這是千萬不可忽略的。因為無餘涅槃的境界當中是完全沒有覺觀的,三界中的一切覺觀是全部都要滅除的,所以名為「涅槃寂靜」。在無餘涅槃境界當中,其實是沒有任何境界的,因為連六塵也都不存在了,連覺知心也都不存在了,已經沒有能知與所知,這是完全無境界的。但是為了方便說明,而讓眾生更容易瞭解這些法義,因此我們有時候說法的時候會方便說叫作「無餘涅槃」的境界,因為在無餘涅槃之中是已經滅除五陰、六入、十八界之後的無境界相,所以才說涅槃寂靜。
但是我們還要注意,佛陀教導的這五種境界相,全部都是作為親證解脫果的藉緣而已,並不是以這五種境界相作為修證的標的。然而很多外道,他們外道五現見涅槃法當中的後面四法的境界,全部也都只是禪定境界,從初禪開始的滅香塵、味塵,以及滅鼻識、舌識,名為有覺有觀三昧;中間的情形,例如第二禪、第三禪的等至位,是滅五塵與五識的;後面到了第四禪的等至位,又更進一步再滅除身行的息與脈,這些都名為無覺無觀三昧;都是屬於世間禪定的境界,這些都不是涅槃解脫的實證。然而二禪到四禪的無覺無觀三昧,它的境界之中並非完全沒有覺觀,其實都是仍然有意識覺知心存在,這個意識覺知心於念念之中都是與定境當中的法塵相應,所以仍然有定境之中的覺觀,只是沒有欲界中的五塵覺觀而已,或者沒有初禪當中的三塵覺觀,因此方便的說為無覺無觀的三昧。所以這一類的無覺無觀三昧,其實都是依於欲界五塵覺觀的滅除,而說為無覺無觀,並不是沒有色界中的覺觀。
因此二禪乃至到了四禪,當中的意識覺知心全部都是對於自心所住的定境法塵,是了了分明的;那就已經墮入此覺的境界當中了,當然是有意識覺知心存在的,當然無法斷除我見與我執,是無法與聲聞涅槃相應的。外道他們由於我見沒有斷,所以誤認為涅槃境界,誤將欲界定以及四禪以下的禪定境界當中,誤認作為涅槃的境界;誤將無常的三界法意識覺知心,認作是可以住於涅槃當中的三界外的常住心;所以這樣就成為外道五種現見涅槃當中的凡夫,那永遠是不離三界生死苦的。而這種情況正是今時的大乘、小乘佛法地區的修禪人所墮的境界,是無一倖免的,而密宗喇嘛教他們的境界,那更是等而下之。
我們觀察台灣四大山頭以及南傳佛法的弘揚者,還有大陸各大名師都是難以倖免,由他們的月刊、宣傳的文字以及電視弘法所說,都可以一一實證這種現象。然而 佛陀早已說過涅槃寂靜,有正知見的人都知道:覺知心既然繼續存在著,那就一定會與六塵或定境法塵相應,即使是修得第四禪的等至境界者,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定境者,也仍然無法免除覺知心意識的繼續存有,這樣的境界當然不是寂靜的涅槃境界。因為覺知心存在的時候一定是有覺,有此覺的存在,那就一定要依於六塵的具足,或者多分或者少分才能夠存在,如果沒有六塵之一或者全部,此覺是無法存有的;所以欲界或者初禪,乃至第四禪定境中的覺知心存在的時候,那是一定有六塵或者定境法塵的存在,當然這樣的境界就不是絕對的寂靜,這樣的境界是不符合涅槃寂靜的法印。三界中的最高層次,最極細的意識覺知心無過於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覺知心,過了這個境界,那就沒有意識存在了;而意識存在的時候,至少得要有定境法塵存在,這樣意識才可能存在,否則就沒有可能存在,既然是與定境法塵相應,既然是依於定境法塵為緣才能存在,那仍然有能知與所知,這樣一直有此覺存在,當然還不是究竟寂靜的境界。
以此正理的緣故,因此可以說:此覺存在的時候絕對不是實證無餘涅槃的境界,但是滅除了此覺就一定是無餘涅槃嗎?其實也是不盡然的,因為在第四禪之後的無想定之中,也是滅除了意識覺知心,而沒有此覺的存在,但是仍然不是無餘涅槃。即使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他的意識覺知心完全滅盡了,但因為還有意根的三個心所法繼續在運作,雖然已經無有意識此覺,卻仍然不是無餘涅槃的境界,更何況意識-也就是離念靈知-仍然存在而有此覺的時候呢!那當然更是不符合涅槃寂靜的聖教,所以必須是此覺已經完全滅除了,在滅除了以後,確實可以永遠不再生起,導致意根隨之也跟著滅除,才可以說是寂靜的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的證得,一定要由滅除我見與我執才能夠獲得。我見的滅除,就是要全盤地去否認、否定離念靈知心的真實性與常住性,全盤地否定受、想、行、識的真實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如同這一段經文當中,佛陀所說:永遠滅除此覺,此覺也就是離念靈知心、以及祂的心所有法的受與想;這個經典上說「想亦是知」,以及在運作過程當中所顯示出來的行陰。如同這一章第一節當中,已經有其他的老師開示說明當中的內涵,也就是覺觀就是口行,這仍然是行陰所攝而應該滅除,這樣才能取證無餘涅槃的寂靜的境界,才能出離三界生死苦。所以滅除此覺是解脫道當中極為重要的正見,而滅除此覺的首要工作,那就是滅除我見,我見如果不滅而說要滅除此覺,那都是奢談。至於滅除我見的方法,也就是如實細觀五陰無我;而滅除我執的方法,則是滅盡對於自我五陰的喜貪。所以《雜阿含經》卷5有這樣的開示,我們看聖教上面是如何說的:【佛告火種居士:「我為諸弟子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觀察;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學必見跡,不斷壞,堪任成就厭離知見,守甘露門;雖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從我教法,得離疑惑。」】
我們用白話文來語譯這一段聖教,佛陀告訴火種居士說:我為諸弟子開示,許多種類的所有色陰,或者是過去的、或者是未來的、或者是現在的色陰,或者是內色陰或者是外色陰,或者是粗糙的色陰、或者是微細的色陰,或者是美好的、或者是醜陋的色陰,或者是極遠往世、或者是較近往世的色陰;那些所有色陰都必須如實地觀察,不是真實我、不異於真實我,也不是與真實我混合而相在。對於色陰要如是觀察,對於受、想、行、識這四陰,也都要如是詳細地去觀察;我那些弟子們這樣修學以後,必定會獲得解脫果的見道,所得見地不是滅盡五陰以後就成為斷壞法,他們都有智慧堪任成就「厭離五陰」的知見,這是可以固守甘露法門;這樣子見道以後,雖然還不是一切人都全部獲得究竟解脫的果報,卻都可以一步一步地邁向無餘涅槃的。這樣的弟子們遵從我的教法,可以遠離生死中的疑惑。
好!從這樣的開示知道,這其實就是斷我見的觀行,但是如果不能了知自我五陰全部滅除後並非是斷滅,而是另外有一個常住的本際、實際、如來藏、真我寂靜獨存。如果不知道另外有一個能生五陰的本際識,是常住不壞而與五陰同時存在的話;而這個無餘涅槃之中的本際,卻又不是五陰我、不異五陰我,也不是混合在五陰之中不可分離的,也不是五陰混合在本際之中而不可分離的。像這樣子了知:滅除五陰之後不是斷滅空,才有可能斷除我見,而邁向證取涅槃的修道過程。所以在這段經文之中,佛陀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佛世的比丘們在斷除我見的時候,確實有許多人是已經信受 佛陀所開示,滅除五陰以後不是斷滅空;在這段經文之中就已經很清楚顯示出來了。然而滅除我見以後沒有覺、沒有知、沒有六塵,而涅槃之中的本際識又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才能安住於無餘涅槃的究竟寂靜的境界當中。
但是意識心是永遠無法這樣安住的,因為意識覺知心,至少要有意根以及定境的法塵作為所緣才能夠存在,而無餘涅槃之中,意根與定境法塵都已經滅盡了;所以意識是意法為緣生的生滅法,因此是不可能存在於無餘涅槃之中的常住心。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定是有另外一個,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如來藏獨存在無餘涅槃當中,這個第八識才是真正涅槃的本際,才是常住不壞的心,而意識覺知心並不是常住的心,並不是不壞的心。
今天因為時間的限制關係,所以我們今天的課程也只能說明介紹到這裡;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法義,我們將會在後面的課程當中來為大家說明。歡迎大家在同一個時間能夠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4094-a16_1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