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廣論》錯解 龍樹菩薩《迴諍論》,密宗慣常以代表、代替的方式,夤緣攀附佛法名相,藉此拉抬密宗的身分及法義,入篡正統佛教中,以其摻雜外道淫穢邪說取代大乘佛法。因此他們經常會引用佛菩薩的經論,來證明自己所說是符合經論意旨,然而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引用,常常會錯解經論的法義,還振振有詞地辯解自己的說法是正確的。今天我們就舉《廣論》中宗喀巴錯解
龍樹菩薩論的例子,來概略說明一下;但是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廣論》作者宗喀巴這樣錯解曲解 龍樹菩薩《迴諍論》的論意,到底是宗喀巴的理解能力有問題?還是宗喀巴要攀附
龍樹菩薩聖名?而這樣作的目的又何在呢?各位菩薩不妨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面,一邊聽我們講解,同時也想想問題在哪裡。
前面題目中我們已經說明了,宗喀巴舉出五點理由為應成派不立宗作辯解,除此之外,宗喀巴也引用
龍樹菩薩《迴諍論》說明應成派不立宗的理由。在《廣論》卷20 473頁說:【現在自許是應成中觀者,作如是說,隨依勝義及依名言,雖於名言自宗無許。若有彼宗,亦須許有能立因、喻成自續派,故應成派全無自宗。】(《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宗喀巴的意思是說:現在自認為是應成中觀的人,不要說是勝義,連名言上都認為自己沒有宗見,而說應成派沒有自己的宗見;因此舉出《迴諍論》來說明,為什麼應成派不立宗。宗喀巴接著說:【如迴諍論云:「若我有少宗,則我有彼過,然我無所宗,故我唯無過。若以現量等,略見有少法,或立或破除,無故我無難。」】(《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0)這裡要特別提出來說明的是,這一段宗喀巴所說,引自《迴諍論》的論文,我們搜尋了電子版《大正藏》,並沒有和宗喀巴所舉相同文字的內容,不清楚宗喀巴到底是從哪裡找出來這段文字?或許這是宗喀巴看了《迴諍論》後,以自己的理解所寫下來的也有可能;不過,我們先就字面上來看,宗喀巴這段不知從何處引用來的文字的大意是:「如果我應成派有立一點點的宗旨,那麼我就有他們那些過失,然而我沒有宗旨,所以只有我沒有過失。他們的過失就是以現量等看到有一丁點的法性存在,而來立或破:因為我沒有這樣立宗,所以沒有過失。」宗喀巴的意思是:應成派無宗無立,所以應成派沒有他宗-有立宗者-的過失,也沒有自續派的過失。
各位菩薩:到底 龍樹菩薩《迴諍論》的論意何在呢?其實
龍樹菩薩《迴諍論》的主要目的是針對當時外道之間的論諍而造這部論。當時外道認為:一切法有自體性;並認為如果一切法沒有自體性的話,那麼言語也沒有自體性,言語沒有自體性,如何能遮遣一切法?因此,就造成了很多語言上的諍論。龍樹菩薩針對這種說法的辨正是說:一切法是因緣所生,言語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法沒有自體性;而以有因生的無自性語言,來遮遣有因生的無自性世俗一切法。這樣看來
龍樹菩薩是以「有因生的無自性言語」來遮遣「有因生的無自性一切世俗法」,而宗喀巴卻舉來作為應成派不立宗的證明;這樣不論從菩薩造論的目的或所論述的內容來看,都不是宗喀巴所理解的或想要的意思,顯然是宗喀巴誤解了
龍樹菩薩的論意。
例如在《廣論》卷21,480頁又說:【《迴諍論》說無立宗者,謂中觀師說法無自性,實事師難云:「如是立宗之言,若有自性,說一切法無性非理,若無自性,則不能破法有自性。」乃是從此諍辯而出。雖無自性,立、破作用皆應理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1)這段文字依達賴喇嘛的解釋是說:【《迴諍論》說到因為自無立宗,所以沒有過失,而當中觀師說諸法無自性時,實事師就反駁:「你說:『諸法無自性』這句話如果有自性,那麼就與你所說『諸法無自性』產生了矛盾;如果你說的這句話無自性,那麼就沒有作用,如果這句話沒有任何作用,就不能夠破諸法有自性。」諍辯就這樣產生的。中觀師的回應則說:「雖然應成派說諸法無自性,但『諸法無自性』這句話,作用還是存在的。」】從這段《廣論》的文字可以看出,中觀師認為『諸法無自性』這句話,雖然沒有自性,但是它是有作用,是可以破其他一切法的。因此就將
龍樹菩薩《迴諍論》,針對外道們諍辯以無自性的言語,來遮遣一切法的辨正,用來作為支持中觀師不立自宗的理由,很明顯的是宗喀巴及所有偽中觀師都錯解了 龍樹菩薩的論意。
這部分我們接著來看 龍樹菩薩在《迴諍論》中,是如何破斥當時的外道說法?在《迴諍論》上分第2說:【若我宗有者,我則是有過,我宗無物故,如是不得過。】(《迴諍論》卷1)這句偈在說明什麼道理呢?龍樹菩薩這麼說明:【若我宗有,則有宗相。若我有宗、有宗相者,我則得汝向所說過。如是非我有宗,如是諸法實寂靜故,本性空故,何處有宗?如是宗相為於何處宗相可得?我無宗相,何得咎我!】(《迴諍論》卷1)這段偈文 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假如我是同意一切法有真實不壞的自體,則一切法必定要有真實自體的法相才對;假若我同意諸法有真實自體以及有真實自體的法相的話,那就會有如同你們外道所說的過失;但是我不認同諸法有真實體性,因為諸法本來寂靜的緣故,本來自性空的緣故。既然如此,何處有實體可得?既無實體又哪來實體的法相可得?所以我主張世間一切諸法,沒有真實不壞的自體性,也沒有真實不壞的法相,這是沒有錯誤的,怎麼可以說我有過失?」
各位菩薩!從 龍樹菩薩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龍樹菩薩的「宗有、宗無」,與宗喀巴的中觀論師們所說的「有宗、無宗」是不一樣的。宗喀巴他們講的是有沒有立宗、自宗有沒有主張、有沒有宗旨,而
龍樹菩薩講的宗有宗無是在講認可、同意、遵奉、信奉等意思;就像大乘法說「有一個真實、永恆不壞的本際心--如來藏」一樣,我們是確信有一個真實法存在。因此《迴諍論》這裡是在說明:龍樹菩薩是不認為世間一切法有真實自體,也就沒有真實自體的法相。並不是像中觀師們不立宗旨,又以此來破他宗所說諸法有自體性;這樣就是自己立了諸法無自體性的宗旨。也就是說《迴諍論》這部分所講的是:世間諸法的本質都是因緣和合的空相之法,因此沒有自體也沒有自相;而《廣論》卻把這個拿來證明他們「不立宗」是正確的,而且是最極清淨的。真的是牛頭不對馬嘴,宗喀巴誤解
龍樹菩薩的意思非常嚴重,再說 龍樹菩薩這段偈文,是在破外道說的:【汝謂遮所遮,如是亦不然;如是汝宗相,自壞則非我。】(《迴諍論》卷1)意思是:外道以因緣和合,無自體性的言語,來破同樣無自體性諸法;是純依世俗法在破世俗法,當然就會有所謂的有宗相的過失。而龍樹菩薩是依第一義諦空性,含攝世俗空相法來辨正的,非如外道是沒有證得第一義諦--有真實自體性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因此沒有外道所產生的過失。再說世諦與真諦是同時在運作的,世諦與真諦和合似一,離世諦不能得真諦;這就是
龍樹菩薩在《迴諍論》中舉示 佛所說的:【若不依世諦,不得證真諦;若不證真諦,不得涅槃證。】(《迴諍論》卷1)如果離開世俗諦,是不能證真實的第一義諦法。同樣的,如果不證第一義諦法,就不可能證得第一義諦--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也就不能說諸法真實寂靜本性空;因此世俗法說有自性、或無自性,都要依第一義諦來說,否則單就世俗法來說,不是落於常見邊,就是落於斷見邊,就成為無因論的外道戲論。然而雖說語言無自體--是因與緣和合所生法,無法遮除其他法,但是諸佛菩薩在開示第一義諦妙法時,卻需要使用語言來演述其所親證的內涵及所發起般若慧,才能讓眾生領解隨之修學而得親證,這是諸佛菩薩親證現觀所得的智慧,是需要透過語言來宣說的。
由這個觀點來看,外道們諍論語言有無自性,其實都是不理解語言的因緣和合性;雖說語言本身是因緣和合,不能破除諸法的無自性,但是親證有自性的實相法的善知識,是能夠以其般若智慧運用語言,來善巧宣說諸法無真實自性而破除外道的謬論。在《廣論》480頁接著說:【又「若由現等義」等文,說現量等無少可緣者,亦如前引明顯句論,是顯能量所量無自性之能緣所緣,非顯全無緣起之能量所量。】(《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1)這裡「若由現等義」是取自《迴諍論》上分第2,原文是說:【若量能成法,彼復有量成,汝說何處量,而能成此量?……量非能自成,非是自他成,非是異量成,非無因緣成。】(《迴諍論》卷1)這部分是 龍樹菩薩針對外道主張,【說現比阿含,譬喻等四量,現比阿含成,譬喻亦能成。】(《迴諍論》卷1)意思是外道主張現量、比量、聖教量及譬喻等四量中,如果現量、比量、聖教量能成量,則譬喻也能成量,龍樹菩薩就外道如此主張所提出的辨正是:【如是量非自成,現非現成、比非比成、喻非喻成,阿含亦爾,非阿含成。非是自他迭互相成,現非比喻阿含等成,比非現喻阿含等成,喻非現比阿含等成,阿含非現比喻等成。非異現比譬喻阿含別有現比譬喻阿含異量來成。如量自分和合不成,自他境界和合不成,非無因成、非聚集成。】(《迴諍論》卷1)龍樹菩薩的意思是:現量、比量、阿含量及譬喻等四量,不是自己能成量的,也不是可以其他三量而成量,因此不是由這四量自成、和合而成,也不是四量外的他因而成,但也不是無因能成量、或是聚集而成量。
各位菩薩!這是不是有點眼熟,對了,這就是
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由本來無生的如來藏所生。這四量能成量也一樣,並不是自成、他成、和合而成、或無因而成,當然是有一個能圓成諸法的有自性法,藉諸緣來成就這個有自性的法,就是萬法根源──如來藏、阿賴耶識。譬如說意識,是現量、是能緣,意識所緣的六塵境界也是現量;然而能緣、所緣不是自己能成現量,必須由阿賴耶識、末那識及五色根等的相互配合,才有意識與境界的現量。其他比量、阿含量、譬喻量,也是如此。又譬如意識的現量與所緣境界的現量,不是由比量、阿含、譬喻等他量能成,也不是四量以外的異量所成,如是四量也不是沒有因而能成量,也不是聚集而能成量。可知
龍樹菩薩的意思是:四量能成量必定有其因,這個因就是有自性的如來藏,因為有這個如來藏因,所以能藉眾緣成就能緣的意識心及所緣的六塵境的現量;但這並不是宗喀巴所能理解的,因此宗喀巴又誤解
龍樹菩薩的意思了。再說,如果依宗喀巴所說的緣起性空──無因唯緣而能生起諸法,以 龍樹菩薩的辨正來看,就是諸法由他量而成,既然由他量而成,則每一個他量之法,又有他量來成,那就會沒完沒了,追溯不到一個最終因;永遠也不可能證得實相,永遠不可能得清涼、寂滅、真實、如如,永遠都會有熱惱,而「緣起性空」也只是諸法生滅不斷所呈現的一個現象。
這是意識覺知心觀察了知的一個知見觀念,這樣的虛妄法如何能夠成就諸法的生住異滅?宗喀巴乃至應成派諸論師,以因明論辯為主,思惟能力都很好,竟然可以忽略無視於這種連小學生聽了都能理解的道理,而他們竟然可以一千多年來緊抱這樣的錯誤知見不放,這背後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各位菩薩真的需要好好來探究一下,他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不是要修學佛法得解脫,乃至最後成佛嗎?我們節目一開始提出一個問題,宗喀巴錯解、甚至曲解
龍樹菩薩的論意,到底是宗喀巴的理解能力有問題?還是宗喀巴要攀附龍樹菩薩聖名?而其目的又何在?我們是應該來瞭解一下,大家都知道宗喀巴著有兩部《廣論》,一部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另一部是《密宗道次第廣論》,由名稱可以推測出《菩提道次第廣論》,應該是講佛法的修行法門與道的次第,也就是針對三乘菩提的法道內涵與次第的廣泛論述,但是各位菩薩從本節目製播以來,諸位親教師對《廣論》的平議,您應該已經聽到很多有關《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其實是與
釋迦佛陀所說三乘菩提內涵與次第完全無關無涉,甚至是相違背的論述。
而 佛說三乘菩提的宗旨,由初轉法輪阿含諸經、次及二轉法輪般若經,乃至三轉法輪唯識諸經所說,都是以一法而貫串之;那就是本際──如來藏、阿賴耶識。因此四眾弟子們所要作的是依教聞、思、修、證,而所應證的就是這個本際如來藏,這才是讓我們修行三大無量數劫,最後能成佛的依止。而《菩提道次第廣論》不只所說內容與三轉法輪諸經不符,甚至相背離,不是宗喀巴恣意妄想的謬論,就是抄襲經論而錯解曲解經論,完全不依經論意旨而論、而修、而行,因此可以知道,宗喀巴引用菩薩論的用意,並不是要發揚菩薩所說正確論意,也不是要依教而修,其目的只不過是要攀附菩薩聖名,讓不知情的眾生以為他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確實可以讓學人依之修學,而得消除煩惱或者解脫,乃至未來可以證得菩提真心。但是由《菩提道次第廣論》所寫的內涵來看,這些其實都是妄想,都不可能作到,而宗喀巴真正的目的在哪裡?這就與另外一部《密宗道次第廣論》有關,《密宗道次第廣論》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續集,內容在論述四種灌頂以及各種瑜伽次第、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這部分內容您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著《狂密與真密》書中有詳盡說明,而這兩部《廣論》的修學,必須先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後,在上師看了覺得你這個人可以修學《密宗道次第廣論》,才有機會修學;所以一般在學《廣論》的人,是很少有機會可以修學到《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因此很多《廣論》的修學者,總會覺得正覺教團說他們在修雙身法是子虛烏有的事;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曾修學過,其實是因為他們還不夠資格,所以沒機會修學,這就是某一位日常法師曾說過的:在家居士都是一壺永遠燒不開的水;這位法師所謂燒得開是要修《密宗道次第廣論》,而《廣論》的學員因為不被他看上,所以不夠格修學。不過應該慶幸不夠格沒修學,否則修了這個法,不但不能除煩惱,反而會使煩惱更粗重,因為《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實修是要以能知能覺的六識心,去體會男女雙修的淫樂觸塵;這是在增長欲界中最最粗重的煩惱垢,只會使眾生在欲界中沉淪而不可自拔,而要解脫出離三界生死,乃至成佛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先將意識覺知心建立為真實心,那麼在後續《密宗道次第廣論》,才可以享受淫欲之樂,而不會被學員懷疑這是生滅的心──祂不是真實心,如此就可以盡情修學。因此偽中觀派,或者喇嘛教黃、白、花、紅四大教派,不論他們有沒有立宗,也不論他們相不相信「有如來藏真實存在」,或者以任何法當作真實心;他們的本質就是邪淫之道,是專門竊取佛法名相及果位者,與外道本質沒有多大差別,反而更有過之,這樣您說《廣論》應該修學嗎?經由以上說明,相信各位菩薩也可以看出:《廣論》作者宗喀巴對於
龍樹菩薩《迴諍論》的論意誤解、曲解得很嚴重。而宗喀巴這樣作的目的是別有居心,除了想以此高推自宗是修證般若中觀法外,也要顯示密宗的密法更上於顯教之法;而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利用機會,將他們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實修男女雙身法的法義及行門,作一個鋪陳,方便未來可以繼續弘傳。有關這部分的別有用心,前面節目親教師以及後續親教師都會作詳細的說明,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
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084-a17_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