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28集 《廣論》缺少法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常見外道法--廣論」整個系列的最後的幾集。我們之前跟各位介紹到《廣論》,其實它缺乏非常多的內容,所以它雖然名為《廣論》,可是其實它不是真正的廣論,因為它只是偏向於西藏所謂的應成派中觀的內容。它對於佛法的道次第,並沒有真實地陳述真正的內涵,所以我們舉了很多它缺乏的東西;所以我們上次也講到《廣論》沒有提到所謂的總相智。我們復習一下,上次我們有提到,這個《阿含經》裡面說:【舍利弗白佛言:「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如來為我說法,轉高轉妙;說黑白法、緣無緣法、照無照法。」】(~《長阿含經》卷12)這是《長阿含經》裡面,把佛法的重要的總綱幫我們提示出來;也就是說:如果要修學佛法,一定要能夠先獲得總相智。什麼叫總相智?就是要把黑法——就是惡法、白法——就是善法,緣——就是因緣法、可是還有另外一個不是因緣法的法;還有可以照了境界的法——就是五陰十八界這些法、還有另外一個不照了境界的不生不滅之法。
也就是說這個法界啊!其實有兩種法的分類:一種就叫生滅法、一種叫不生不滅法;一定要具有這樣子的總相智,才能夠說他懂得佛法,才叫作佛法的核心。可是《廣論》根本沒有這兩種法的分類,特別是所謂不生不滅法,它根本不能夠如實知,所以它就會缺乏斷我見的法,也會缺乏大乘明心的法;因為斷我見的法,是聲聞、緣覺他們的總相智,就是要能夠看出所有生滅法的總相它的所有的範圍。那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大乘的見道——就是明心開悟,他所說的就是不生不滅法的總相,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總相。法界就只有這兩種總相,那這兩種總相也是法界諸法的分類,所以說在《廣論》裡面,因為缺乏對這兩種法的總相智,所以連帶的其他的法它也會缺乏,因為佛法中是法法相關的,佛法的核心如果錯了,其他的部分也就會跟著錯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因為他缺乏了總相智,對不生不滅法不能瞭解,而且也沒有辦法去實證,所以他根本不提不生不滅法,或者是說當他提不生不滅法的時候,其實他是用錯誤的方式去理解,就把那個部分忽略掉了,那個部分就不計了。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譬如說法身,法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我們眾生流轉生死,一定要有一個本體,如果沒有這個法身作為本體,我們眾生是沒有辦法流轉生死;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法身,而且是不生不滅的法身,作為我們眾生流轉的本體;也就是一個永恆存在的法,來作為我們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啊!那這個流轉的根本——眾生的本體,就叫作法身,因為是其他諸法——生滅法所要依止的一個法。所以生滅法之所以能夠不斷地生滅,不是生滅法本身可以出生生滅法,而是因為背後有一個不生不滅法,有這個法身來出生。那我們來看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它怎麼說法身呢?我們來看「如是於我我所無少自性獲定見已,由修此義而得法身。」這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406頁裡面提到說:什麼是法身呢?就是把我跟我所的這個內涵,把它當作是沒有任何的自性;然後根據這樣的定見,然後一直修、修、修,修到把自己對於我跟我所的這個執著。這種我跟我所的這種自性原來有執著,對我跟我所有執著的這種自性,把它滅除掉了,不再認為說它是有自性的;然後一直這樣子不斷地自我洗腦,洗到最後對於我跟我所,就直接認為說這是沒有自性的,而且在這裡產生定見了,以這樣就作為法身。所以顯然他是以遮遣的方式來說法身,可是這樣子會引發非常多的質疑,因為 佛陀之所以成佛,一定是實證了一個真實法,而不是用遮遣的方法來說祂獲得法身。所以就有人提出這個質疑,而且這個質疑也紀錄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
我們看它的內容:【若謂此中,豈非宣說悟入大乘真實之法,故唯滅盡我我所執,非是所得真實性義。又唯決擇我及我所悉無自性,亦未決擇諸法無我,故名悟入真實之道不應正理。」答曰:無過】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它很妙,因為人家質疑他說:「那你這樣把我跟我所的這種執著性,把它當作是空無自性,這樣的話還是沒有證入真實的法,那這樣還不是所謂的證得真實的法身,那這樣是沒有道理的。」結果宗喀巴他就直接說:「這樣沒有過失。」可是有過失沒有過失,不是他一句無過失就可以解決的。我們可以看,在《成唯識論》,它是我們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因為 玄奘大師他去西方取經,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確認說:「到底我們的生命的結構是如何。」也就是要能夠確定說,我們眾生流轉生死,到底是什麼樣的結構才使得我們眾生流轉生死;那我們解脫,也要因為我們的生命的結構裡面,有可以解脫的結構啊!如果我們的生命是永恆,可以一直流轉生死,那我們生命中也應該要有一個永恆的法啊!所以顯然我們這個生命的結構,到底是能解脫、還是不能解脫?是可以永恆存在、還是不可以永恆存在?是有輪迴、還是沒有輪迴?其實它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所以這個不是說別人這樣質疑:我認為沒有問題;不是這樣子能夠解決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成唯識論》或是《八識規矩頌》,玄奘菩薩所著的這兩部著作,它是對於生命的結構的一種楷定,它非常重要,所以《成唯識論》裡面,它就有講到所謂的自性身。我們來看看:【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這是《成唯識論》卷10,這裡說:所謂的自性身其實就是法身,因為只有這個法它有真實的自性;因為其他的諸法,它都是生住異滅、變異不斷的,不能說它有什麼自性可言。而且這個自性身,是由這個受用身跟變化身所依止的;所謂的受用一定是變化才受用,所謂的變化,一定是不斷地變化轉異,才叫作變化身;可是不管是受用身或者是變化身,它一定要依於一種自性身,而且這個自性身,祂是有真常的功德,而且是一切法平等所依啊!就是一切法都要依止這個自性身才能夠存在,那這個自性身其實就叫作法身,因為祂有無量無邊的大功德。所以《成唯識論》已經楷定了生命的結構,也就是說 玄奘菩薩他去西方取經,就是要能夠確定生命到底有幾個「識」,而不是眾說紛紜。所以當 玄奘菩薩去西方取經回來之後,他就寫了《八識規矩頌》來楷定生命的結構就是八個識,而且就是有法身,這個法身也叫作「自性身」。當這樣子的法義楷定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宗喀巴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把我跟我所的這種法性,把它當作是空無自性,就以這樣子的遮遣的方式來說是法身,其實是沒有道理的。
那我們接著看《廣論》,還繼續說:【於一切種永滅我、我所執略有二種,一若以煩惱更不生理而永斷者,雖於小乘亦容共有,然由永斷內外諸法戲論之相,皆無可得,即是法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宗喀巴他就認為:把我跟我所的這種執著,把它去除掉了,把它去除掉,雖然它也是跟小乘法是一樣啊!可是大乘跟小乘是可以有一個地方共容的,就是這個地方;可是他認為說,因為對於內外法這種執著的-這個相貌-永斷的緣故,所以這樣子就叫作法身。所以他說來說去,還是用遮遣的方式來說法身,所以他的法身等於是把我跟我所的這種執著,把它去除掉,他就認為這樣就獲得了法身;顯然他的法身是斷滅的,因為沒有一個真實法可以作依止。
那我們可以看看,他以皆無可得而稱為法身,其實這個不符合佛法的道理,譬如禪宗裡面就有這樣的說法,六祖惠能大師跟薛簡,也就是武則天派去的大使,有一段對話我們看看,【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惠能大師面對薛簡他的提問說:「這不生不滅很多人都說,那你這個跟外道有什麼不一樣呢?」六祖惠能大師就把將滅止生這個道理講出來。也就是說,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是以將滅止生,就因為把某一個法把它滅掉了,就說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東西,這個就是將滅止生,也就是所有外道也會落在這個地方。六祖惠能大師說祂的不生不滅,是本來就是不生的,所以將來就不會滅嘛!所以古代的人是怎樣描述「什麼叫永恆的法?」。我們用正面的說,就是永恆的法,也就是不生這個東西,是從來沒有被出生過;因為祂是本來就存在的法,既然祂是本來就存在的法,祂不是被出生的法,當然祂永遠不會滅;如果是一個會出生,是被出生的法,把祂滅掉了,那就是將滅止生,祂也不是一個真正永恆的法。所以顯然宗喀巴就落入了,將滅止生的這種外道的不生不滅法裡面,所以他就把法身當成是這樣子,沒有一個真實法的內容,所以他墮入了斷滅。
那我們繼續看,在經典裡面有直接說這個法身其實就叫作如來藏,我們看這段經文:【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這是《佛說不增不減經》裡面的經文,也就是最深的意涵,其實就是第一義諦;因為佛法有個甚深法,這個甚深法說的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説的就是眾生界,就是有眾生出現在這個三界裡面。這是最深的一個道理,為什麼會有眾生出現在這個世間?出生眾生界其實就是如來藏。為什麼?因為眾生可以成佛,當然有一個如來藏在眾生身中。什麼是如來藏呢?如來藏其實就叫作法身,所以法身其實就是如來藏,從《八識規矩頌》來說,其實就是講第八識,也就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的這個法。所以從《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其實《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不符合 玄奘大師楷定的內容;因為 玄奘大師去了印度,確定了佛法的真實義,回來到了中土著作了《八識規矩頌》,就是要來楷定佛教正確的義理。我們可以看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所說的道理都跟 玄奘所說的《八識規矩頌》完全違反。所以我們應該說,在佛教的歷史裡面,我們應該要相信的是 玄奘大師呢?還是宗喀巴呢?我想我們應該要作一個明確的抉擇、理性的抉擇。
除了這個法身缺乏之外,其實《廣論》還缺乏了中觀正見,怎麼說呢?因為不生不滅法、跟法身、跟如來藏,甚至跟中觀正見都是息息相關;因為這個都是一連貫有關於生命本體的內涵。所以說在《廣論》裡面的毗婆舍那,也提了很多有關於中觀正見的事情,甚至他還要攀緣到 龍樹菩薩,為什麼?因為 龍樹菩薩是所謂的中觀的提倡者;他復興了大乘佛教--就以《中論》來復興大乘佛教。可是這個中觀說的是什麼呢?什麼叫作「中道觀」呢?其實中道觀所說,還是對於如來藏這個法身的觀察,因為能夠觀察這個法身,才能夠稱為中道觀,因為不會墮入兩邊。所以說在佛法的體系裡面,這個總相智,也涉及到法身你是如何看的,但也涉及到般若是怎樣理解的,甚至也涉及到中道觀是如何觀察的,這些都是彼此法法相關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有一段內容是這樣說:【般若經等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其能無倒解釋經者厥為龍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答: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大中觀師,皆依聖天為量,等同龍猛。故彼父子是餘中觀師所依根源,故諸先覺稱彼二師名根本中觀師,稱諸餘者名隨侍中觀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菩提道次第廣論》就開始來攀緣 龍樹菩薩,它認為說:佛護、清辨、月稱這些中觀師,其實都是 龍樹菩薩的傳人,甚至他們現在還在傳說,說佛護跟清辨都是 龍樹的大弟子,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的喇嘛教的網站裡面,還這樣說著,他說:「清辨論師以及佛護論師,這兩位都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甘丹赤巴仁波切,2003年講述,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6285)也就是說:他們在談中觀的傳承的時候,總是要攀緣 龍樹,而且甚至說,佛護跟清辨是 龍樹的大弟子;可是 龍樹跟佛護、清辨,他們之間是相隔非常長遠的時間,也就是他們之間其實相差了兩、三百年,可是他們竟然可以攀緣說,佛護跟清辨是 龍樹菩薩的大弟子。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他們說 龍樹菩薩跟聖天菩薩他們是根本中觀師,那其他叫作隨侍中觀師,可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這個傳承的關係。
因為今天時間到了,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下一集再跟各位介紹後面的部分。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4120-a17_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