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01. 止觀雙運(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止觀雙運」,總共有兩集的探討。在延續上一集節目中,正齡老師為大家說明了修習真如三昧,現身能得十種利益;我們繼續為大家講解《起信論》的第十分,談到了止觀如何來修習。進入本文前還是為大眾說明,下面幾集《起信論》的探討,是依據 平實導師演述《起信論講記》作藍本,再深入闡述當中法義重要部分,大眾聽講之後,若欲深入當中法義,可以另外請閱 導師的這本論著,就更能瞭解《起信論》法義要旨。
這一段開始論文,馬鳴菩薩在告誡學法者:修學止觀的時候,是要依止觀雙運而修,不應當偏止或觀任何一邊,如果執著修止卻不修觀,貪著定中的樂受,不能夠依「止」入「觀」,證入佛法智慧,或者不修止,偏在修觀,只是依文解義思惟經中義理,沒有「定」作為莊嚴,來依所觀經文法義降伏自心;這依「止」修「觀」的意思,詳細點說就是說,能依六識心如理作意思惟法義之後,說服了自我第七識意根末那,使這個心發起決定性,於所觀照思惟之法,不懷疑、不退失,因而有了該分佛法智慧的實證。所以不修止偏於觀是一樣有過失,過失就在沒有辦法來實證佛法,出生智慧,即使有智慧也是屬於乾慧。意思是說,好像井中泉水乾枯了,沒有辦法如泉水般源源不絕,流注勝妙佛法智慧,當然也不會有解脫的功德受用。所以只有修觀不修止的過失,馬鳴菩薩在下一大段論文當中有詳細介紹,這裡仍然先就偏修止的部分過失,來為大家探討。下面先把《起信論》文的這一段的本文為大家敘述。
在卷下說到:【復次,若唯修止,心則沈沒;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宜應兼修於觀。云何修耶?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應觀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大乘起信論》卷2)在為大家逐句說明這意涵之前,先為大家講解止觀的定義內涵。
所謂「止」,就是菩薩論中常說的舍摩他,「觀」又有一個名稱叫毘婆舍那。「止」是在講透過禪定的修行,讓心制心於一處不動搖,也就是自心決定不移,安止於所緣的境界。「觀」就是當意識心制心於一境不動搖之後,意識心有了定力,而能作思惟觀察分別,不論是心中生起的語言文字相的觀察了別,還是沒有語言文字相的直接觀察分別;所以論中常用靜慮這個名詞來說明止與觀,也就是能令心處於清靜下,所作的思慮觀察。因此禪定這個名詞,是包含禪定跟靜慮,也就是透過定的修行,讓我們意識心安住一境,不攀緣其他法,降伏種種煩惱妄想,讓心住於一境性中;在心得定得止之後,再來作思慮觀察,而於所思所觀察法有了智慧,心得決定不會動搖,這就是由止入觀、由觀證慧的道理。所以三乘菩提佛法智慧,都需要有深入的止觀作前提,有一定的止,也就是定的發起才能入觀,來出生二乘解脫道的智慧,或者起大乘思惟觀,出生大乘佛菩提智慧。平實導師常教導我們,來修止觀才能夠次第實證三乘菩提佛法智慧;意思就是要培養有好的未到地定的定力,才能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去作現觀,才有因緣契入二乘初見道,把我見煩惱斷除,也同樣依未到地定作莊嚴,才有能力起大乘思惟觀,能於大乘初見道,也就是禪宗開悟明心,有因緣可以實證。
瞭解止觀初步內涵,我們再為大家進一步介紹世間禪定所修止觀與二乘法所修止觀,及大乘法所修止觀之間的差別。這三種止觀,都是要由下地的止,才能夠進入觀行階段,這觀行過程就是觀。由於觀而能安住禪定中,或智慧境界中,能於此境心得決定不動搖而得到止,再依下地所證心得決定止的功德,次第進修更上地的觀行,而進得上地的止;如此輾轉來增上,能夠次第證入更深的止觀境界,證入更上乘的世間禪定,或更勝妙的三乘菩提佛法智慧。
世間禪定的止觀,只是能暫時伏住煩惱,當心得止之後能於定中起觀,來觀察禪定的過程,或能棄捨禪定定境的執著,才能讓自己證入更深的禪定。同樣是由止入觀,由觀得止,這樣的增上過程,二乘所修的止觀,是在修禪定過程中,因為止的增上而能來起觀;有了觀察智慧來斷我見我執煩惱,次第斷除這些煩惱,最後斷盡我執煩惱之後,就能夠成就聲聞解脫道的極果——四果阿羅漢位,或者依因緣觀行來實證緣覺菩提極果——辟支佛的果位。所以二乘法修止觀,都要在閒靜處宴坐思惟,或在林中起觀行思惟來修止觀;透過這樣的止觀過程,來次第斷除二乘人出離三界生死的我見我執煩惱。
大乘法道所修的止觀,也是在說依「止」,讓心止於一境,於所得實相智慧心得決定不動搖。而所說的「觀」,也是在說去觀察實相法界的境界,這個所「觀」是依性境現量上之觀察,並不是意識心自身的虛妄想像。所以大乘菩薩的止觀,是依般若智慧來修止觀,也是在跟大眾同事利行當中,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止觀,是能於世事煩惱當中修止觀;是不用盡捨喜樂種種覺受,但也並不會執著這些覺受來修止觀;更是轉依各自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來修止觀。所以大乘菩薩所修止觀,是函蓋心真如第八識—真心如來藏—的實證,也函蓋悟後起修,轉依所證如來藏來修止觀。悟後起修的大乘菩薩們,還是為六波羅蜜法所纏縛,還是有法執尚未斷盡,仍然要繼續修止觀,這要到佛地,才能夠究竟圓滿大乘的止觀。
以上介紹止觀的定義內涵,也介紹了共諸世間凡夫外道所修禪定止觀,與二乘菩提所修止觀,及大乘菩提所修止觀之間的差別。我們再回到論文的本文,來看 馬鳴菩薩告誡修學者,只修止不修觀,會有哪些過失出現。論文說到有三項說:「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意思是說只修止不修觀行,修學者是無法由止觀雙運當中,去增上世間的禪定,更沒有辦法依止觀雙運,來次第實證三乘菩提佛法智慧;所以止跟觀,是能出生三乘菩提佛法智慧的方法跟工具,不能夠偏在一邊。若修止不修觀,心一直制心在一處當中,比如說用數息法來修止,這個時候,心都是一直制心在數息的次數或息的出入,心能夠不攀緣於他法,漸漸降伏下來;心止於數息這一處時,若經多時不知道起觀,轉進向上,那麼會造成論文所講的,心則沉沒;就是說心漸漸沉沒不明利,並沒有辦法自覺跟觀照,更沒有辦法轉進向上,進入更深的禪定,或者依定的觀行,而有佛法智慧的出生。
導師在講記中講到這一段論文,曾經談到自己過去修禪定時,是依往世的修學過的禪定法種的自心流注,而能夠運用往世曾經學過的六妙門方法,次第轉進證到更深的初禪、二禪這些禪定境界;初證的時候 導師並不知道這個名相叫六妙門,是後來閱讀到《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這部論時,才瞭解到,原來這個方法就叫作六妙門。也就是所謂的數、隨、止、觀、還、淨,這六個次第轉進向上的方法;因為運用往世這六妙門的方法,導師修定時候就不會落入 馬鳴菩薩論中所說:修止不修觀,心沉沒的過失。六妙門修定的方法,如果依過去所留文字紀錄來看,佛教界過去並沒有人為大眾公開宣講過,個人初學法修定的時候,法師們也沒有作宣講,只是要求大家要努力盤腿練腿功,心中一直數數字,並沒有告訴你當中怎麼樣轉進向上,為了讓大家能夠知道怎麼樣修止、修定,這個地方就依 導師的開示,來為大家略為說明,什麼是六妙門修定的方法。
六妙門之首是「數」,意思在數呼吸的次數,心專注在呼吸的次數上,由一開始數到十,中間不能生起其他妄念,如果有妄念生起了,就從頭數起。這數數字的方法,是可以有種種的方便,也就是可以從前面數,也可以倒著數,或一次吸數一,一次呼數二,或一吸一呼數一,這樣子種種方便。當心很煩躁的時候,可以在身上施設幾個點的方式,比如說數一二三四五,由丹田一直數到下顎,然後數六七八九十,一直數到頭頂,每一呼一吸數五個,或者吸氣時數五個,呼氣時再數五個數,用這樣的方法,讓心非常地忙來數數字,就沒有時間打妄想,心可以安歇,就可以回到一呼一吸數一的方法。之後,當數息數字都沒有問題,一到十不打妄想,就可以只數一,不必數其他數字,如是心一直安住在一的作意中,一直一下去,到最後覺得這個一,在心中的聲音非常叢鬧,覺得很吵,起了厭煩心,這個時候,應該把一這個聲音也捨掉,之後只要隨呼吸,只注意鼻中氣息的出入,這就由數進入「隨」,也就是隨息的階段。
隨息就是只緣息的出入,不再起其他妄想,當隨息不起妄想,心安穩住這個階段之後轉入心,也不用再緣息的出入,不再緣呼吸了,就安住在自己沒有妄念,清淨的境界中,這個時候心就得止,轉入「止」的階段;當心能長時住在止階段中,久久不起妄念,那就是能安住定境中了。之後就要轉入下一個階段,心中起「觀」的作意,去觀察這定境中,為什麼能夠進入這樣的境界,以及如何再轉進向上,讓止也就是定能更深細,這就叫作觀。
這時候已經具足,數、隨、止、觀這四法,當在「觀」觀久了,心有時候會再躁動安住不了,就要回到止上面,純粹住在自心內境中不再入觀,看自己是否能安住下來;若心安住不下來,就要繼續往前退到隨息的階段,讓心再有所緣,回到緣息的出入;如果還是沒有辦法降伏,妄想還是生起,就只好退到最前面的數息階段再來數息;這樣次第退還的方法,就是所謂的「還」這個法門的運用,簡單說就是從上一個次第,一直往前退下來。這「還」當然有種種的方便善巧,有時候可以前進,有時候可以後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這五法運用久了,心就被降伏了,就不會再到處攀緣妄想;當心經常不攀緣止於一境了,這時候心就真正清淨,進入了六妙門最後的「淨」的階段。
當心經由修止,最後心清淨了,再來觀察修習三乘菩提佛法,就有因緣來次第實證三乘佛法的智慧,因為心得止的緣故,心清淨的緣故,已經能夠如理作意,來作思惟觀察,對於所思惟的觀察的法,非常詳細也不會缺漏,同時也是正確的,這個時候讓自心發起決定性,也就是依這樣定力的緣故,而能於所觀察心得決定,不懷疑、不退失,就是實證該分佛法智慧。所以世間禪定的實證,乃至三乘菩提佛法智慧實證,都須依止止觀雙運,依好的定力作依憑,才能夠跟解脫相應,才會有佛法智慧功德出生,這也就是 馬鳴菩薩這一段論文中再三教示我們:應修止、應修觀,不可偏廢一邊;須要止觀雙運來修,才能夠次第出生三乘菩提佛法智慧。
因為時間的關係,上面這一段論文,我們先為大家說明到這裡。在下一集節目當中,我們會繼續就「止觀雙運」這個主題的下半段,為大家來作探討。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下一集的節目。
最後要祝願所有的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476-a14_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