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91.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系列。接下來五集要略談的是《大乘起信論》中所說,有關大乘修止所應增與應斷的內容。這集所立的題目是「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馬鳴菩薩寫這部《大乘起信論》最主要的目的是:「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大乘起信論》卷1)而這個根本實義,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因,心真如的相應與轉依,開顯真如心的無量功德。因此談到修止,就是要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找到祂以後,由真如心的體大,親證到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而由真如心的相大,親證到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性;而由真如心的用大,親證到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祂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根本因,也是一切菩薩都依於這個真如心而能漸次修證,地地轉進而入於佛地。所以修止的目的,也就是要成就相應這個真如心,以及轉依祂的清淨平等性,更是要開顯真如心本具的無量無邊的功德。
但是在道理上,學人有許多已經能夠得到信轉,對真如心能夠信受不疑,或者是有些人在實證上已經親證到而能得到證轉;可是為什麼在修止的時候,有的時候還是會有魔擾呢?這中間的原因在哪裡呢?這個我們要回到在《大乘起信論》前面 馬鳴菩薩所說「妄念」這兩個字。也就是說:「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大乘起信論》卷1)因此,如何將意識的虛妄分別、末那識由見愛癡慢所起的恆審思量性,藉由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性,而改為明覺正智之行;就成了大乘行者的重要生命改造工程。我們雖然知道,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這個妄念就是第六識、第七識這兩個識所起不如理作意的心行;所不斷相應的,就是依於我們的色身、依於見聞覺知心、依於處處作主的心,所起的分別執著。或是受到邪知邪見等外道法,不正教授的影響而取相分別,這都是屬於 馬鳴菩薩前面所曾開示的「執相應染」的範疇。例如:喇嘛教徒在修止時所觀想的像,都要供血、供肉、供酒;而會貪食血、肉、酒的眾生,都是屬於羅剎、魑魅、鬼神之流。這樣修止,不僅與真如三昧絕緣、與欲界天果報絕緣,甚至連人身都會失去;因為心中所想、所相應的,都是羅剎鬼神之流,當然會成就欲升反墮的業流中。
對於初學的人來說,是不會有天魔來干擾,因為還沒到那個程度。因此,主要會自心取相的是五陰魔、煩惱魔、見魔等,也是因為自心有相應的心行,才會成就魔事。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曾說:「修學要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平實導師開示:【無論行者修行哪一種法門,只要能以第一義為根本,不執著「色我」,乃至不執著「受想行識我」,而不起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於世間一切乃至出世間之一切法皆不執著……便是無所念。這種清淨澄寂而無所緣念的心,才真是念佛心,這是「理一心」的境界,是實相念佛的境界。】(《無相念佛》,佛教正覺同修會,頁46。)也就是在念法身佛。所以魔事的干擾,不是單指其他道的眾生來干擾我們;主要是指自己的心去相應、去取相,只要有一念繫緣於境,便與真如三昧不相應,皆屬於魔事。
因此 馬鳴菩薩說:【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剎那即滅。】(《大乘起信論》卷2)假使有種種的障難的話,我們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來責備自己—我會有這些障礙阻難,都是因為我往世所修的善根仍很微薄,我自己業障厚重,所以會被虛妄外境所迷惑—不必牽拖天魔、鬼神,也不需要怪外道,都要怪自己善根微薄,以及業障深厚沉重、福德太小或信力不足,而導致威德不足,所以才會自成障難。為什麼會說到信力不足呢?因為會得人身,不論是好是壞,必有善神守護。
在《長阿含經》卷20中有一段 佛陀主動對弟子們的開示,佛陀說:【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他造了十惡業,甚至有種種的邪見顛倒,但是不論這些人有多少,或有一百人或是有一千人,這些人還是會有一位善神,守護著他們,因為只要得人身,過去世必定是有造善業。所以 佛陀形容這一個善神,就好像在牧牛或牧羊,他守護著一群牛、守護著一群羊。那麼另外一類的眾生呢?佛陀繼續開示:【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人他願意修十善業,而且也信受修十善業能夠得到善報;那這樣的人,就有上千上百的神來守護著他,那守護的狀況呢?就好像國王、大臣身邊,有上百上千的將士們守護著。而在佛門當中,我們知道:如果有受三歸依,那麼就會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來護祐,如果受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每一戒各有五位護法神來守護,因此三歸與五戒合起來,就有六十一位護法神,守護著我們,加上修十善業,有上百上千的天神護祐著。如果我們是真實地信受大乘法教,依教奉行,甚至很虔誠地、很恭敬地受持菩薩戒,那更為無量諸佛、護法龍天所護念。這都是經典當中所明記的,因此我們應當知道人身的寶貴,若心不相應那些鬼神,鬼神是拿人無可奈何的;但是若自己一直念著「有魔啊!有鬼啊!有精怪來騷擾我」,那就是心裡一直相應著魔、鬼、精怪,如同自己把門打開,這樣子護法神也沒有辦法阻止。因此要信受佛語,對自己所修學的了義教要有具足的信心,否則就是屬於善根微少的人;因此覺得自己會被諸魔、外道、鬼神所惑亂的狀況,就會由自心取相而出現了。
馬鳴菩薩說:「念彼一切皆唯是心。」也就是,要憶念著這一切魔擾的境界也都是自心所現。「念」就是於所曾經境憶念不忘,這是我們意識覺知心所相應的心所法之一,是五別境當中所屬的念心所。意思是說:你要記得這一切諸魔、鬼神、外道的障難,其實也都是從自己心中所出現的。換句話說,如果自己的心是正直的,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出現或存在,如果自己的心是堅定的、不動搖的、離貪的,諸魔、鬼神、外道想要怎麼樣來影響你,其實都沒有辦法起作用的。正因為自己的福德不夠、心不堅定、信心不足,再加上有以往的我執、我見、私心的習氣,所以才會被鬼神、諸魔或外道的邪見所惑擾。既然知道這個道理,知道一切魔事皆是自己的心不堅定所產生的問題,自己就應該要很清楚,只要我自己堅定不移,鬼神、諸魔、外道是沒辦法奈何我的,這樣去思惟清楚時,妄境在剎那間就滅失了,諸魔與鬼神也會在剎那之間就消失了。
換句話說,最主要的還是在自己的心,只要自己的心堅定不移,就不會被這些迷幻的魔境所迷惑、所擾亂。以上所說多是在修止的時候,自己以為外有魔事所擾而言。但是在佛門中有些修行人,真的很有心於明心見性上用功,但是以定為禪,雖然能夠越過鬼神所擾的境界,但是他們或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為真心,或者是以處處作主的心為真心;有一點禪修的覺受就落入以離念靈知為真心,這仍然是屬於見魔所惑。如果是見魔再加上慢心,那要相應真如三昧,那就是非常困難的。
馬鳴菩薩說得很清楚:【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大乘起信論》卷1)因此,一切念頭都不起還是屬於不覺,以離念靈知心來說,必有所了知的法塵境界;即使在二禪以上,無覺無觀的等至位當中不接觸五塵,但仍然不離定境法塵的境界,沒有見聞覺知也還是第六識的虛妄境界。因此 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對於以離念靈知為真心的人,平實導師有一個很妙的譬喻,來證明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平實導師說只要在這樣的人後腦勺打他一棒,他昏過去了,這時候離念靈知就滅了、就斷了。這種會斷會滅的心,說是實相心,是不如理的;因為還是屬於有起有滅的意識分別心,不過他雖然悶絕了,但是他的意根和如來藏仍然還在,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但是一切已經證得真如三昧,明心見道的人都可以共見,他的身上必定還是有著意根的作意,以及如來藏所現起的種種的功能差別在運轉著。因此,對於以離念靈知為真心的,例如古代禪師圭峰宗密,以靈知不昧的心無念無形,認為這靈知心不落我相、人相,就是真性。又如牛頭法融禪師,其實並沒有真的開悟,所以四祖依第八識真如體性的修行法門,來告訴牛頭法融禪師,四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五燈會元》卷2)這意思是說,我們所見種種境界都是第八識如來藏藉緣所現起,對境界本身以及對第八識本身而言,境界並沒有善惡的問題,是依於妄心的分別計較,再加上末那識的習性取相才有善惡可說。
真悟者瞭解這個道理,所以不會以意識心強行為境界安立名相,因此能夠遠離是非、凡聖、善惡、美醜等等的虛妄取捨;只要能夠不落於妄心的語言文字相、遠離虛妄的取捨,便能相應到第八識如來藏。所謂「處處生緣,無處不現身」,而這個第八識真如心,是本具清淨涅槃性;不必如妄心,要去對治、要去修習。證悟者都可以現觀祂的常、樂、我、淨,永不變異的法性,所以若所證的這個心要有一段沉澱的過程、要有一段對治的過程,才能夠寧靜下來,必定不合於四祖所開示的無復對治的義理。
因此我們看許多禪宗的公案,都是祖師一句話,而這禪和子呢,能夠當下立刻肯定下來,以禪對禪、以心印心,而不是在語言相上面去推究、去考據。所以在正覺同修會,不論是禪淨班或進階班,都不會去作公案的分析與解析,因為如果證悟了以後,你再看公案就全部能夠看得懂,但是如果還沒有明心、還沒有相應,怎麼樣去解析都還是在門外轉,而這個在門外轉,有的時候還是落於妄想分別之中。這就是要相應真如三昧而能夠得禪門的相應當中,不可思議的連結之處,也是 平實導師所領導正覺教團,這個清淨圓滿真如心相應的殊勝法門。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436-a14_0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