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65集 苦集聖諦、煩惱與無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演述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今天要談的是「苦集聖諦、煩惱與無明」。什麼是苦集?謂:眾生執著五塵境,於順逆境中起愛憎,於身口意造諸業行,聚集諸異熟果報種子而生後有。若此生積集很多惡業種子,下一生則會墮三惡趣;若積集很多善業種子,下一生則會生人、天善趣。然而此善惡業的行為,皆稱名聚集輪迴苦種,是名苦集聖諦。修道人若不了知定中、定外能知的心,是剎那生滅;又不了知意根及意識是念念無常,執著意根為真實我,故喜愛處處作主;執意識覺知心為真實我而喜愛了了分明,都是墮入苦集的凡夫。就像宗喀巴、達賴等人,認為藏傳佛教雙身法淫樂中一念不生的意識心及淫樂觸覺都是常住法,貪愛淫樂中的境界,就是「集欲界愛住地煩惱苦」的異生俗人。他們又認為樂空雙運中的意識無形無相,將貪淫的意識妄執為無我的空性,就是聚集欲愛住地煩惱苦的人;是不能稍微了知色界愛與無色界愛的,何況能斷此兩種愛而出離生死呢?
相反的,若能全部了知三界一切境界中的意識都是虛妄性、緣生性,就是如實知苦集聖諦的人。像學人日日坐入一心不亂境界中,欲求成就出世間無餘涅槃境界,此即修集行苦之癡行,稱名為苦集;假若人如是知行苦,如是見行苦的人,稱為已知苦集聖諦者。像定性聲聞、緣覺唯知蘊處界苦集的道理,不知修集般若真智的道理,若聞般若實相真智,則生煩惱,然而不思修證,因此而說定性二乘無學於大乘法中有苦集,但無苦集聖諦。菩薩不只了知定性二乘無學苦集聖諦,也了知他們等被無始無明所障,不知不證實相;然而菩薩如實親證,是故菩薩於大乘法中已證苦集,也證苦集聖諦。為何這麼說?因為菩薩於無始無明尚未完全斷盡,故有苦集;於實相已知已證,漸漸深入修證,故有苦集聖諦。再說阿賴耶識心體內所含藏的煩惱共有五種: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無明住地煩惱。一為見惑,二三四為思惑,此四煩惱合稱一念無明;第五為無始無明,唯菩薩隨佛修學後所知、所破、所斷,二乘聖人是不知的。
一念無明又稱煩惱障或事障,又稱為起煩惱,會障礙眾生解脫三界生死,也會障礙成佛;無始來與見聞覺知心剎那剎那不斷地相應。而其中見惑在菩薩斷我見或證悟如來藏時頓斷,思惑必得在阿羅漢、辟支佛,或八地菩薩位才能斷盡;其實初地菩薩就已斷盡思惑,但因為十無盡願所持故,為了繼續在三界中利益眾生,為了想要斷除盡習氣種子,因此故意留惑潤生而不斷盡最後一分思惑,以此為世世相續受生的所依緣,而於修道位中廣行聖種性的菩薩行,因此推遲至七地滿心位才斷盡最後一分思惑,及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並非地上菩薩不能斷盡思惑。見、思惑斷已,永不復起,此時意根末那已不再執第八識為自內我,已捨除阿賴耶性,說彼因地第八識阿賴耶識已斷阿賴耶名,只剩異熟識名,或改名為菴摩羅識;然而尚有無始無明,法我執存在,還有所知障所攝的無記異熟性的法不知故,因此衪的第八識不能稱為無垢識,所以尚不能稱為佛。
無始無明也稱為所知障或理障,又稱為上煩惱或塵沙惑,也就是不明白阿賴耶識體性及所藏一切種子內涵的意思;只有大乘才知有此法應斷,不共二乘。無始無明無始以來不與見聞覺知心相應,菩薩尋求法界實相時才開始相應,但還未能打破它;在初次明心時才打破它,在悟後起修時才開始漸斷,直到佛地才能斷盡。一般出家、在家眾都誤會所知障的意思,就像新竹有某個「廣論」團體更是如此,指導的法師如此開示說:「所知障就是世間學問學得太多,所知太多,會障礙學佛。」這是與某些法師的墮處一樣,都是誤會以後作出錯誤的解釋。
所知障的正確意思是說:眾生從無始以來,輪迴生死、頭出頭沒,不知有真如、佛性;學佛已聞有真如、佛性,卻不知不證阿賴耶識非空非有之中道實相,因此不能生起般若慧;即因於真如佛性之真實理有所障礙,對於法界實相無所知,不能理解法界實相,而對佛菩提的修證產生障礙,故名所知障。是對法界所知不足而成障,故名所知障;以所障者乃法界實相的真實理,故又名理障。所知障能障礙有情成佛,但不障礙有情解脫三界生死;所以二乘聖人已能解脫三界生死,不再輪迴,但仍有所知障,對法界實相仍無所知。
若以研習《廣論》的在家、出家眾目前的狀況來說,因尚未證悟實相心如來藏故,無始無明的問題可暫且擱置,不須瞭解它,因為破無始無明不是他們目前的要務,因為一念無明所攝的我見俱在;因此他們必須先求斷除意識常住不壞的我見,先斷三縛結而證初果更為重要,不可依照凡夫宗喀巴所寫的《廣論》而胡亂解釋或宣說它,否則一旦造成了誹謗正法的大惡業,那時可就吃不完兜著走了。
接著來,說一念無明的四種煩惱。第一種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是說對五蘊身心妄執為實有,或對涅槃實相誤解;此煩惱又分為五種惡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又可稱為我見、身見。此五種惡見,菩薩證悟明心時須斷除。觀諸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如宗喀巴、達賴、日常法師等人,因為未親證空性如來藏,沒有般若智慧,他們誤認意識不起一念,不著一切法,即所謂離有、無二邊,謂為般若中觀;實則不然,因為應成派中觀乃是六識論邪見,他們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妄認為意識不起一念時就是中道實相,其實還是意識心,仍是生滅法。因為他們否定第八識如來藏,認為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同時因為否定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故墮於無邊、斷邊;又恐被譏為斷滅,所以又回頭主張有生有滅的意識為一切法所依,而說意識常住不滅,於是又回墮於有邊、常邊。應成派中觀師宗喀巴、達賴、日常法師等人雙墮有、無二邊,可見彼諸人等尚未見道,而自稱已證空性,那是欺人也是自欺之語。所謂的「大師」宗喀巴尚且如此,那麼號稱應成派中觀在臺灣的繼承者—有一位日常法師、某《廣論》團體等—顯然連聲聞初果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呢!更別說是大乘見道。
又藏傳密宗喇嘛教根本就是「索隱行怪」的外道法,他們承襲印度教性力派邪說,把雙身修法套用佛法名相當成佛教的正統妙法,說之為「無上瑜伽、大樂光明、樂空不二、大手印、大圓滿」;這樣的淫欲雙身法,經由蓮花生傳入藏地後,又把藏人傳統民間信仰的習俗——苯教的鬼神崇拜,吸納為「藏傳佛教」中的「護法神」,這已是雙重的外道見。這樣集欲界最低下的淫欲雙身法,加上鬼神崇拜信仰的「藏傳佛教」,卻號稱是超勝顯教的法,其實根本不堪檢驗;如果依此修學能夠證悟,則世間應無凡夫皆已是聖人了。但我們現見臺灣、大陸乃至國外的一切活佛、喇嘛、上師、仁波切,各各都宣稱成為「活佛」,實質上卻是我見俱在的凡夫異生;由此可知蓮花生、宗喀巴、達賴喇嘛,及一切「藏傳佛教」大小活佛、上師、仁波切,都是假借佛法名相而籠罩學佛人的外道。就像密宗喇嘛或代表人他們所說的持戒清淨,其實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說的持戒清淨。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念無明的第二種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是說欲界人天對於五塵境及五塵所引生出之諸法貪著不捨。諸如宗喀巴於《密宗道次第廣論》公然描述,亦於《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二章中隱晦描述的兩性雙身修法,這個樂空雙運即是典型的欲界愛住地煩惱。宗喀巴又說必須每日十六小時與異性精進合修雙身法,使藏傳佛教喇嘛們,全都貪著於世間男女淫欲之樂,而不肯棄捨;這不但是出家人貪在家法,當他們依照宗喀巴的教導,旦旦而伐、勤修雙身法者,其實已是邪淫深重而成為欲界中最粗重的貪著,佛說此為畜生相應之種性。然而喇嘛們又與比丘尼、母、女、姊妹,甚至畜生女都可以勤修雙身法,這又是地獄種性的邪行,這些都是典型的極粗重欲界愛住地無明。就像新竹某寺日常法師很清楚知道《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半部的止觀,全都是樂空雙運的貪淫法,故終其一生都不對在家眾解說其中的止觀;至於他們是否有對出家眾關起門來加以解說或實修,則非我們所知,不便評論。
又如達賴喇嘛不持佛戒,貪食眾生肉,說素食害他生病;這不但是邪見,也是欲界的貪味,落入味塵貪著之中,證明他未斷我所的貪愛。又如某寺「廣論」團體,表面上說是利益眾生,骨子裡卻是利用免費義工來經營商店,以此不公平競爭的手段,與經營小商店的民眾爭利;如此違背出家戒,以不正當的手段大賺眾生錢財,卻提供給達賴喇嘛們廣弘雙身法;實質上他們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已經轉型為企業財團,這也正是欲界貪中的貪財。還有,他們寧願相信鬼神的幫助,以求發財、色身康泰等,這些也都是欲界貪。《瑜伽師地論》卷10說:【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聖 彌勒菩薩已經很清楚地說明:有情若是在欲界中,以身口意行而貪求欲界愛樂,必將導致世世生在欲界中,受報欲界中的種種苦果。在《廣論》中,宗喀巴經常斷章取義地引用《瑜伽師地論》來作輔助說明,而自己卻還墮於欲界貪愛苦果中;可見宗喀巴並沒有如實理解《瑜伽師地論》之真實義理,只是假借《瑜伽師地論》的名義來取信及籠罩眾生。
接著我們再談一念無明的第三種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此說修學禪定之人,如果有初禪的有覺有觀境界,或無覺有觀的境界,或有二禪以上無覺無觀的境界,色身尚在,因而對此四禪天的定樂及境界,生起貪著不捨的煩惱,死後將會生到色界天中,引生色界中的苦惱,這就是色界愛住地煩惱。如果修學禪定的人,還在初禪前的未到地定以下,則無此煩惱現行,仍有微細欲界煩惱故。一定要進入初禪等至位,才離欲界煩惱而有色界最初的定樂感覺;此種樂觸的感覺,只有自己親身體驗,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但初禪的樂觸境界,會障礙二禪以上無覺無觀的禪定修證,所以仍是煩惱;乃至二禪以上至四禪,仍有色身在,同樣有色界境界的貪愛及定樂的行苦煩惱,都是會障礙解脫道的修證,使人無法超越色界境界,都屬於色界愛住地煩惱。
接續再談一念無明的第四種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又稱有愛住地煩惱。無色界雖然沒有色蘊,沒有欲愛,也沒有色蘊貪愛,但是還有受、想、行、識四蘊;有此心行存在,就是三界有中的無色有。能知此常寂常照的心還在,執著寂照心的常住不壞,就是無色界的「有愛」。執著此四空定中的覺知心,就不能解脫,就是有愛住地煩惱。一般自稱修行人而不自知,自古至今比比皆是。
以上概略介紹「苦集、煩惱與無明」。至於在台的某寺「廣論」團體,認同一神教的道理,認同一神教教主,為佛法中所定義的聖人;又認同儒家思想為優於佛法,認同孔孟亦為佛教中有修證的聖人,此等都是外道見,同於一貫道,也都是邪見(請參閱《福智教育園區理念》小冊)。再者,日常法師所帶領的「廣論」團體,把世間作生意賺錢的事,也列為出家人應作的佛法之事業,違背出家人所受的比丘戒等,這也是邪見。某寺「廣論」團體認為末法時期沒有證悟這回事,不可能證悟,又說沒有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等諸類的邪見,這樣竟然還能說是正法;然而追隨他們修學《廣論》的信眾們,竟然都不知道這一個真相,真是令人可憐憫!
以上種種皆因寺院住持人日常法師本身,就是因為未斷我見又未證悟般若,無法教導四眾弟子修學開悟的法,又信受外表包裝為佛法的藏傳佛教六識論的外道見,因而誤導眾多弟子產生如此諸多的邪見,致使見一處住地無明不能斷除,下至聲聞初果都無法證得。就算是號稱教導苦集聖諦的這個法,也無法以解脫道的正確法門來闡述正確的義理。因此,不依阿賴耶識而說「苦集聖諦、煩惱與無明」,就不是佛法,宗喀巴、達賴喇嘛與這位法師正是 佛所破斥的這類人。
好的,各位菩薩!
時間又到了尾聲,在此祝願各位: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5-a15_065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64集 四聖諦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演述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此集要介紹的是四聖諦,四聖諦有兩種:一種是二乘道所修的四聖諦,一種是大乘道所修的四聖諦。二乘道所修的四聖諦是指了知有量的苦,斷有量的集,證有量的滅,修有量的道。而無作四聖諦,不但要證二乘的有量四聖諦,也要證得知無量的苦,斷無量的集,證無量的滅,修無量的道,這樣才能夠斷除無為生死,而成就佛地無所餘的究竟涅槃——實證無住處涅槃。
四聖諦謂苦集滅道。苦聖諦者謂三界中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或謂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或謂一苦:就是五陰熾盛苦;八苦、三苦皆由此起故。苦是因為三界中生滅無常有漏有為之法,為何稱名為聖諦?能稱謂八苦、三苦、一苦,並非凡夫眾生外道之所能如實知,只有聖眾才能如實知,譬如行苦與五陰熾盛苦。
菩薩不只依二乘法宣說四聖諦,也依大乘密意宣說四聖諦。菩薩對於二乘法中,為眾生宣說八苦、三苦、一苦,令眾生知曉苦聖諦乃至集滅道諦;解脫道解說完時又依大乘法來說四聖諦。於大乘中不以苦為聖諦,謂牛、羊、人類乃至地獄有情皆受眾苦,皆能了知無常、苦、空道理,是則應有苦聖諦;然彼各類眾生悉無苦聖諦,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眾生知苦而不知如何離苦。連二乘者有學、無學亦無苦聖諦,因為彼等不迴心者悉皆不知不聞如來藏自心藏識實相;迴心的人雖然得聞,然而不知不證。心欲修證而不能證,是名為苦;修已得證,能親領受則入菩薩數。我們現觀蘊處界我之苦、空、無常、無我,乃是依自心藏識為因,才有蘊處界之苦、空、無常、無我。
聲聞乘以從佛聞法而知四聖諦、八正道等道理,現觀蘊處界無我,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的現觀,斷除我見與我執,出離三界分段生死;像這樣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觀行者乃是諸法無我—於三界世俗法中的蘊處界諸法中現觀無有常而不壞我—是故親證人無我現觀。所觀的對象為蘊處界諸法,不能及於法界實相心的第八識,亦不能如實知道蘊處界悉從第八識中出生;此是四阿含諸經中所可親見的正理,並非外道所能推翻的事實。而蘊處界諸法乃是三界中的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絕無真實我可得,故名無常、苦、空、無我;成就人無我的現觀,不能親證常住不滅之極寂靜真實我,故名證得生空真如,不叫已證法空真如。
另者再說宗喀巴在《廣論》抄用了許多《瑜伽師地論》的論文,都與密法無關。在這裡要把它的前提告訴諸位:《廣論》一開始,宗喀巴就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來自於阿底峽,而宗喀巴一直很讚歎阿底峽成就了金剛乘律儀。有一位日常法師也很吹捧阿底峽,他們所重視的金剛乘律儀唯獨密續有,而佛教裡並沒有教說這個。【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這個自見天就是觀修的本尊,這個修密的密是密續,護禁的禁是三昧耶戒,這是他們的創見;這其中又讚歎阿底峽成就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男女雙修最高境界,這樣合理的護三昧耶的緣故。這個前提已經明白地說出,所有他抄的《瑜伽師地論》都是在為以三昧耶戒為最高指導成就的樂空不二境界尋找證量的根據;就如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說的持戒清淨。所以說,無論抄了多少論、多少經文,其實只是為了與佛法作連結而已。而日常法師又極讚賞宗喀巴、阿底峽等人的修為證量。
真正佛教所說的法空真如之親證,要由親證第八識心體所在,漸次觀察深入體驗,明白其能生萬法的體性;由此了知萬法皆空,由此了知萬法皆依如來藏而有、而生、而變異、而轉滅,然而如來藏顯示像這樣能生萬法的真實性時,卻又如如於六塵萬法,都不生起貪厭等心行。像這樣了知萬法皆空,萬法皆依如來藏而有,如來藏於萬法中皆無執著,始得名為親證法空真如,始得名為親證法無我觀。
像《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它談論下士道的說明,指的是三歸,緊接著然後要相信業果因緣等等;它的中士道所說的,就是對於苦、集諦這兩諦的思惟;所以說它等於是把後面的滅諦與道諦,就歸於上士道的內容。所以《成佛之道》這本書所說的內容,事實上確實是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結構是相符合的。
可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會把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跟集聖諦兩諦當成是中士道,然後把後面兩諦,就是滅諦跟道諦放在上士道;事實上它有一個目的,也就是說,他們這本書是認為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學完成之後,事實上還要進入宗喀巴所說的另外一本書——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的修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的內容就是只有四聖諦;可是四聖諦是不能使人成佛的,所以宗喀巴他還要寫作《密宗道次第廣論》來作為成佛之道,它的用意是這樣子的。然而如此說法、如此見解的無因論邪見,就是佛說的邪見外道;而日常法師對自己這個嚴重過失,卻是毫無所知。
而真正聲聞所修的有為有作的四聖諦,這是下品涅槃;這一種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說是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這種涅槃被稱為下品的法,是因為只修學四聖諦—依苦集滅道四諦來現前觀察蘊處界的苦、空、無我、無常——所得的解脫智慧是有限的。佛學知見要有:三歸、五戒、菩薩戒、十法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陰、十八界、六度波羅蜜、六度互攝、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等,有系統、有次第地灌輸正知見。功夫方法有:拜佛、念佛、憶佛、無相念佛、看話頭、參禪法門等,逐步鍛鍊動中功夫。
小乘聲聞的修法是由四聖諦入手,藉著聲聞禪而證知五蘊的空幻不實,也就是聲聞人的開悟;這就是聲聞初果人斷見所斷煩惱,再經由八正道的方法,於歷緣對境中斷除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等修所斷煩惱,即是斷盡一念無明。聲聞阿羅漢入滅盡定時,乃至清淨的一念也斷除,並非存有清淨之一念。入涅槃時不但滅此一清淨念,連七轉識亦滅;未入涅槃時仍在人間度化眾生,所以仍有清淨一念,並非將六根斷盡。
二乘菩提的實證,卻只需要斷我見與我執,而且斷了我所執,一世之中就能證得阿羅漢果而出三界生死。所以作聖諦講的是有量的四聖諦,有量聖諦的真義就是二乘菩提;因為二乘菩提的四聖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內容、它所斷的煩惱內容以及滅盡後的內容,都是可以一一說明、一一計算出來的。
三地滿心前可以跟人間的地上菩薩修學,從三地滿心以上都要跟 佛修學。三地滿心以上的菩薩都是直接跟報身佛修學(這是依三地滿心所證得的意生身而說的,但也有菩薩到四地、五地才發起意生身,才能直接跟佛修學),佛度眾生有很多方便善巧。現在話說回來,三地滿心猶如谷響境界正受完成,進入第四地;四地觀行猶如水月觀正受完成,進入第五地。
進入五地的時候,他又依無生法忍重新觀行,因為如果完全住在猶如水月正受中,他會要急著入涅槃,所以不可以這樣。他就再觀行:「我這樣到處示現化身度眾生,其實這些都是自心真如變化所成的相分。」作這樣的觀行有個好處:既不會貪著涅槃,也不會因為如水中月的無我現觀,而發覺一切虛幻便去入涅槃,他不會因為有這樣的神通變化等等功能運作而產生了執著。所以五地菩薩所應修習的一切種智圓滿時,最後必須觀行:一切諸法,包括自己莊嚴的意生身,及化身、輪寶等,都是猶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實不是真實有,只是自心如來藏變化所成——似有非有。這個變化所成的觀行圓滿,就成五地滿心而轉進六地。
進入六地的時候,他還要再觀察這個變化所成的種種法,看來好像是有,卻不是真的有,因為幻起幻滅嘛!所以叫作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六地菩薩這種似有非有的境界正受,是依六地增上慧學無生法忍的觀行而生起的境界正受;因為這個境界正受,所以六地菩薩便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取證滅盡定——不是刻意去取證滅盡定——因此而成就六地滿心俱解脫的無我現觀。
六地跟四地、五地的增上慧學的修行也有不同。四地的增上慧學的熏習主要在哪裡呢?在重新依相見道位去觀行,觀聲聞法中的四聖諦。四聖諦有十六心:苦聖諦的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這樣觀行。苦聖諦的四心觀行完成了,再來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各有像這樣四心: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完成這十六心觀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種方式觀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場,從無生法忍來觀這四聖諦的十六心,叫作安立諦十六心;修學四地相見道的觀行,主要是在這上面用心。觀行完成時,便能獲得水月觀的正受,成為四地滿心轉入第五地。
像密宗常將佛法中說明修證層次的名相,擅自以己意套用解釋,令學人誤以為「證得他們所說境界時,就是已成佛果或諸地菩薩果位」;像這樣誤導眾生,害人不淺,必令誤信者墮於大妄語業中。宗喀巴於《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亦復如是亂言妄解,謂若觀想明月及種子字、標幟等相成功時,即已具足佛地之四智,誤導眾生同陷大妄語業中。
四智中之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唯要達究竟佛地才有,然而宗喀巴所說如是觀想境界,皆是有相的法;在於《楞伽經》、《般若經》中,一向皆說有相之法虛妄,不應執取。所謂密宗之中最有智慧的至尊宗喀巴,卻將觀想有相的虛妄法說為五智之體,這個有相的虛妄法就是行者觀想所成之內相分——日月輪及種子字等,是以虛妄法而取代正法的人。像這樣的邪見,真的是堪稱為破壞佛法者。智慧無色無形,哪能以這樣觀想所成的有相法,配置為佛地四智及法界體性智呢?真是沒道理!
再說,宗喀巴所談論觀想之相與四智及法界體性智完全無關,像這樣依宗喀巴所說的觀想法而觀想成功的人,仍將於大乘之《楞伽經》、《般若經》錯會經文意涵,讀之不解內容;關於佛法般若智慧之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完全不解、完全錯會,嚴重誤會經文而自以為已知、已解。
像在臺灣有很多的知識分子參加了「廣論」班,也就是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種研習班的特色是依著上、中、下三士道來說;但是講完三士道之後,卻不再繼續講這一本書後面的止觀雙運實修法,然後又回頭再重新研習。這是因為這一本書後面的止觀雙運,它就已經是在為雙身法作準備了,而且後面的內容,作者一再地強調說「要行者繼續修習無上瑜伽」,也就是要修男女雙修法,方是正道。所以,很多修習《廣論》的人,可能他們學了五年、十年,他們都會非常的訝異發現:「唉,我不曉得有這個部分啊!我們老師說:光是把《廣論》學好就很不容易了。」這是真的!因為教導《廣論》的老師們,刻意的隱藏後半部,更不要說把《密宗道次第廣論》介紹進來。
整個坦特羅教,就是在意識心的想像、雙身法上面去努力;這樣的修法,不只在坦特羅教當中,在印度教裡面仍然維持著這樣的修行方式。然而諸佛成佛後必說四聖諦,教導聲聞弟子斷盡一念無明而成阿羅漢者甚多,再繼續修行熏聞大乘真實法。《大般涅槃經》卷35 佛說:【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五陰因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故,名為道諦。】(《大般涅槃經》卷35)世尊最初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此四諦法門: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五比丘因而當場解脫生死束縛,證得阿羅漢,故說四聖諦為聲聞乘觀行的法門。佛於大乘經中也曾同樣開示更為勝妙的大乘四聖諦的義理,故聲聞解脫道也是大乘行者的共法。因此,不依阿賴耶識而說四聖諦,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與日常法師正是 佛所破斥的這類人。
好的,因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談。
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3-a15_063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63集 苦聖諦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演述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苦聖諦。苦聖諦是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苦;或說三苦:有苦苦、壞苦、行苦;或說六苦:就是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或談二苦:有世俗諦苦、勝義諦苦;此種種不同的苦皆相互含攝。其中「苦苦」是說身心之苦,「壞苦」談的是一切法壞滅之苦,「行苦」則是諸行無常剎那變異之苦。「逼迫苦」是說住胎、出胎之苦,「轉變苦」談的是老病死苦,「合會苦」是說怨憎會苦,「粗重苦」就是所謂五取蘊苦。「世俗諦苦」是說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也就是世間所了知的苦;「勝義諦苦」談的是由聖人證得有漏諸行皆苦,因為有漏諸行皆不離五取蘊,不離五陰熾盛。如果您要廣知苦相,請閱讀《瑜伽師地論》所說有一百一十種苦;此中種種苦總歸一苦,就是「五蘊熾盛苦」。
因為不知不解意識及意根的心行無常苦,心行不斷則有變異,有變異則是苦,是行苦;像諸行苦,凡夫外道皆悉不知曉,宗喀巴、達賴喇嘛更不知,唯有真實證悟的人方能知道。又如宗喀巴、達賴喇嘛等人誤以為覺知心安住於一念不起境界中,以此欲界定中之一心不亂意識境界,當作是滅盡十八界的涅槃境界,其實都墮行苦之中。宗喀巴、達賴喇嘛更以為雙身法淫觸境界是大樂,以為受樂時一念不生就是報身佛的涅槃境界,不知那是苦中作樂、樂中有苦,都不離行苦;安住於此境界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因為這正是生死輪轉法。
在《中阿含經》卷7《分別聖諦經》中,舍梨子尊者如是說:【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中阿含經》卷7)《中阿含經》卷7意思是說:過去時的五盛陰是苦聖諦,未來、現在的五盛陰也是苦聖諦,這是真實的道理,絕不虛妄。這個苦聖諦並不離於如,什麼是如呢?這個「如」字表示苦諦它不離於真實而如如不動的自在真如本性;而解脫道二乘人,他滅盡了五陰,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它並不是斷滅空。這個如就是在指說這個真如本心,祂是真實的,祂是實在的,所以這個苦諦它是不離於真實而如如的這個自在本性。這個苦聖諦也不是顛倒想,因為是依於如,所以它不是顛倒想,而是對於真實正理詳細地審察覺思。這個苦聖諦不是臆想思惟來的,而是對於我們前面所說的八種苦真實真正的這樣子的一個正理,詳細地審察思惟,確實以後所得到的。所以,綜合這樣子的一個思惟、觀察、觀行,綜合以上八苦的真諦,這個八苦的真諦是聖人所有、所知、所見、所了知的、所證的、所共同真正覺悟的內容。因為這樣子的緣故,所以 世尊說這個是苦聖諦。也就是說,是因為聖人如實地了知所真正覺悟的內容,才能夠說為是苦聖諦;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不能宣稱為聖諦,一般人言說的苦只有世間苦而已。
意識的最細境界莫過於非想非非想處定,然此定中仍有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斷;若知意識行苦、少分知意根行苦者,得斷意識心行及意根受想而入滅盡定;若知意識行苦、不知意根行苦者,則斷意識心行而入外道無想定。就如宗喀巴等人以思惟揣測之意識離見聞覺知境界為涅槃,正是細意識境界,本質無非是非非想定的境界;以意識離語言妄想境界為涅槃,是意識粗心境界,本質是欲界六塵中的粗意識境界;以樂空雙運時專心領受淫樂的離語言妄想境界為涅槃,則是欲界中最極粗重的意識境界,是墮畜生道的因。因此說,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喇嘛們,都是不解意識行苦的凡夫,他們都是我見俱在。
又如純修世間禪定住於四禪及四空定的人,尚有細意識在,卻仍不知意根何在;妄以為已證涅槃,因為尚有意根心行不斷。就像俱解脫阿羅漢入滅盡定,尚有意根住於此定,即滅受想定中;而於觸、作意、思三個心所之心行未斷,雖不觸外境,但還未離行苦,只能方便說暫出三界。除非捨壽入無餘涅槃,滅盡意識、意根與色身,不再受生,不再有意識與意根,十八界斷盡不再續生,才可叫作永離行苦,以意識、意根滅已永不出現。
又菩薩已證聲聞菩提,已證如來藏,已知意識、意根心行,以大悲心能離行苦而不離;這樣留惑潤生,發受生願,世世常在三界中自度度他乃至成佛,才可稱名為已知大乘苦聖諦者。至於《廣論》中所說的苦聖諦,只在世間上著墨,自始自終皆言不及義,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覺的心皆是識蘊,不知末那識及意識心行,不知意識的覺知性一念不生時仍是剎那生滅而不離行苦,故《廣論》中雖稱說行苦之名,其內涵卻非聖者所證、所說的行苦。
像藏密他們被灌頂之前要受三昧耶戒,然後發誓永遠不違越三昧耶戒;那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以十四根本墮作為他們遵守的內規。受了三昧耶戒以後,假如發現到密宗的法義不對,然後不能認同這個雙身法而退失原本所發誓的這種戒,後來不修行了就稱說退了三昧耶;或者說已經受了密法,若是對於密宗的法義產生懷疑而作否定,他們說:「你這樣是疑謗我們密藏,你就是破三昧耶。」這個就是他們所謂破了三昧耶戒。或者說沒有得到上師的允許,逕行自己去見聞聖教的口諭,就會說你違越了三昧耶戒。所以受了三昧耶戒以後,如果說不修雙身法,那麼就是退了三昧耶戒;如果說發現到有問題不學了,而表示意見了、提出質疑,就稱為說是破了三昧耶戒。也就是說,如果不違越它的戒,受了三昧耶戒,就得一定要修行雙身法,他們實質就是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說的持戒清淨。
再者,《廣論》166頁說:【由此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故名為徧行粗重所隨。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痴,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廣論》從五蘊熾盛文字上思惟,卻不知意識與意根都攝在五蘊中,也不知意識與意根之念念生滅而有三受引發之想蘊,而有愛、離、捨心行,因此才有貪瞋癡三苦,都是意識及意根之心行,都不離行蘊之含攝。此意識、意根心行非常微細,非一般凡夫眾生所能知曉。菩薩行大乘道必須先斷我見,繼而證悟阿賴耶識,並且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透過現觀阿賴耶識的功德而產生的智慧,才能深入知曉意識行苦,乃至意根行苦。墮入六識論的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宗喀巴、達賴等人,不知五蘊行苦的道理,正是我見未斷的凡夫,怎能稱為佛教大師呢?
《瑜伽師地論》卷34:【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恆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瑜伽師地論》卷34)此是聖 彌勒菩薩依阿賴耶識的無所得來觀行五蘊的空相,而說諸行苦皆空。又說:【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瑜伽師地論》卷34)此亦是聖 彌勒菩薩從阿賴耶識真我來觀一切行都是緣生相、無常相、苦相,由諸行皆不自在,而趣入大乘無我行。
菩薩證悟阿賴耶識之後,應該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實性、如如性,名為證真如、轉依真如。透過對阿賴耶識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的觀行,以現觀意識、意根乃是無常、苦、空、無我,來對治凡夫眾生把意識及意根始終虛妄的體性認知為常、樂、我、淨的四顛倒。因此《瑜伽師地論》卷55說:【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瑜伽師地論》卷55)亦即以觀無常來對治意識及意根的常顛倒,觀苦來對治意識及意根的樂、淨二顛倒,觀空、無我來對治意識及意根的我顛倒。因此轉依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觀行,了知意識及意根行苦,而行菩薩正道,才算是大乘行者。並不是像藏傳佛教宗喀巴、達賴等人,否認大乘佛菩提道的主體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嘴巴卻說:「我是大乘,我是超越大乘的金剛乘。」徒有嘴巴高聲而說,卻連小乘的斷我見都無法實證,更沒有大乘法的實證,並無實質的意義;凡有所說,只是籠罩眾生的妄想邪說,有智者都可以依 佛陀聖教及理證的現觀加以檢驗,知道《廣論》的顛倒處而唾棄之,唯有愚癡迷信又無智的人才會信受。
像某些研讀《廣論》社團,成立許多教室讓學員自己討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像這類社團的學員,許多是大學院校的師生,因為前半本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撰飾合宜一般人,符合大學院校師生他們的看法,所以這類社團吸引了不少人。有一位日常法師令這個團體十年只讀《菩提道次第廣論》一本書,嚴重違背了佛弟子們想要瞭解三藏十二部要義的心願;就像《三字經》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十年只讀《三字經》一本書而期望能瞭解中華文化,這是何等的無明啊!
佛求道之前已觀察到無常諸苦,但是因為看到眾生的苦,才強烈地產生求道之意圖,所以 佛證智正覺前後的一切都是為了饒益眾生。佛陀修道時,祂自己的觀法,如《雜阿含經》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經》卷1)又說:【「……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1)佛教修證悟道之後,不可急想入於涅槃,否則實際上不能以二諦圓融的方式利益眾生,這樣就和聲聞乘、緣覺乘並無兩樣。所以,佛陀告訴弟子或佛教修證者,證悟前及證悟後都要世世利樂眾生作菩薩,繼續修菩薩道,在無量阿僧祇劫裡、在無盡生死煩惱中永續利益眾生。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等大菩薩,是基於瞭解眾苦和宏願而行菩薩道;學習佛法的弟子卻必須從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大修行成為菩薩。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以利益眾生的願心,稱為大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的,菩薩以及發大菩提心,和學人是否相信來世,是否是無神論者、唯物論者、科學家、哲學家無關,只要自己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發願永遠利益眾生,就能出生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配合六度四攝的修行成為菩薩。
總而言之,從這個「苦」來說,若不從大乘修學的正見下手,僅在世俗知見常識上來教育學人,最終仍會落入「苦中作樂」來誤解修行。因此,不依阿賴耶識而說苦聖諦,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達賴與日常法師正是 佛所破斥的這類人。
好的,因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談。
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4-a15_064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65. 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五)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五)。上一集我們提到有很多人聽到〈讚佛偈〉的時候,不曉得什麼緣故就會一直掉眼淚,後來發覺自己似乎跟佛很有緣,不然怎麼會感動而一直掉眼淚呢?為了這個緣故,他就開始學佛了,有人就是這樣走進佛門來的,所以讚歎諸佛是有它的功德存在的。
然後則是懺悔。懺悔是善法,它可以讓我們生起慚和愧的兩個善心,有了懺悔這個法,讓我們生起慚愧心,所以身心就漸漸變得清淨。然後還要勸請諸佛常常住在世間為眾生說法,不要離開娑婆世界的眾生,請佛常住於三界中轉大法輪利益有情;普賢十大願王中就有這個願,願常請諸佛大轉法輪,這就是勸請。勸請以後還要隨喜,看見諸佛那樣利益眾生,自己心裡面就歡喜。沒智慧的人看人家修福行善就會嫉妒,雖然他不會嫉妒佛,但會嫉妒一些善知識;當他心中生起了嫉妒心的時候,功德就會損減了。比如有人看見別人說法時,說得很勝妙,你心裡隨喜,隨喜的時候就有了善法的功德;看見人家布施的時候,雖然自己沒錢護持,但也能跟隨行布施的人,而生起歡喜心讚歎對方說:「你真是功德無量!」讚歎與隨喜也都算是修行。當我們看見別人作義工的時候滿心歡喜,我們也跟著隨喜;縱使自己沒有體力去作,也沒有錢去護持,也都應該隨喜,雖然沒有體力,嘴巴說話的力量總有吧!那可以說點好聽的話,向他讚歎、隨喜,千萬不要嫉妒;因為嫉妒,心裡就有染汙,那學佛的功德就隨著損減了。所以不管看見人家作什麼善事,都要隨喜。
當我們隨喜而生起功德的時候,就應該要把隨喜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的修證。「迴向無上菩提」是說你要迴向佛菩提道,佛菩提道才是究竟菩提,所以說是無上。因為二乘菩提不是無上法,它是有上法,它只能斷煩惱障的現行,不能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所以阿羅漢會有習氣種子的現行,但根本煩惱不會現行。但佛菩提的無上菩提和二乘菩提不同,除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要斷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求證心真如,證得第八識心體的真實法性與如如法性,因此而生起般若的智慧;再從這個基礎上來進修一切種智,一步一步的邁向究竟佛地。大乘菩提可以使人成佛,二乘菩提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不是無上,因為有侷限,所以不叫作無上菩提,因此無上菩提一定是說佛菩提智。佛菩提智是函蓋二乘菩提在裡面的,所以才叫作無上菩提;不能把解脫道排除在外面,而說佛菩提是無上菩提,因為這樣子的話,還是有所不足的。
接下來說:「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大乘起信論》卷2)《華嚴經》〈初地菩薩品〉中說:菩薩初入地的時候,堅定的發起了十無盡願;這十個願是盡未來際的,可是未來際無窮無盡、永無邊際,所以這十大願也是無窮盡的,所以叫作十無盡願。發了這樣的大誓願以後,世世都不能休息,因為這十無盡願是要盡未來際不斷地作,才能成佛的。所以佛菩提真的是不容易成就的。
常常有人發願想要成佛,但是稍微作了一點事情,累了一下,就在那邊嘰嘰聒聒講個不停向人討人情,這樣的話怎麼能成佛呢?還很遙遠的!菩薩發了大願以後是不可以休息的,那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各位聽到十無盡願,也許很快就在佛前發大願了;可是,發大願是很好,但是一定先得要有智慧,得要以智慧去行這個願。發了誓願真的去作了,卻沒有智慧簡擇,那是很麻煩的。比如有人發下大誓願要護持正法,但是他得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護持的正法是不是真正的正法?同樣是正法,你要護持了義法還是不了義法?而了義法裡面又有究竟與不究竟法的差別,究竟是要護持哪一個正法?因為有的法只是讓眾生有因緣進入佛門,有的法是既可以讓人進入佛門,也可以讓人證悟,那也是了義法。有的法是讓人證悟之後,卻沒有辦法進修而入初地,不是究竟法;有的法雖是正法,卻只是表相上面的正法;甚至有的法表相上面是正法,本質卻是在破壞佛教第一義的正法。比如西藏密宗所有的法都是外道法,又如藏密喇嘛與一些法師所說的應成派中觀「般若」,都是無因論的邪見,都是以錯誤的知見在破壞三乘菩提正法。
那你發了護法的大願以後,是想要護持哪一種法呢?大家都想要護持佛教正法,各大道場也都有護法會;但是大道場的護法會的會長、副會長、幹部們,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護持的是什麼法呢?大多是不知道的。他們以為在護持正法,可是那真的是正法嗎?如果護持的是不否定第八識如來藏的表相正法,那倒也不錯;怕的是護持到本質是在破壞正法的大法師、大居士。因為他們所護持的正法道場,住持師父常常會這樣告訴你:「師父正在說法的這一念心,你們正在聽法的這一念心,就是真如心,就是佛性。」然而這是什麼法呢?其實是常見外道的法!落在六識心的自性上面,只是身披佛教法衣,身現佛教比丘相,弘揚的卻是常見外道的邪見。結果發大誓願護持正法的人,護持的法卻是佛門裡面的常見外道見;像這樣的護法,不要也罷!像這樣的護法,我倒想勸他休息休息,而不是勸他無有休息了,休息反而是對他比較好的。
還有一種法的護持者,更應該要休息;譬如每天都在弘揚《妙雲集》《成佛之道》等等邪見的人,他們都是正式地寫在書中,公然的否定 佛所明言教導的一切種智、般若實相所依的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法,並且用自己虛妄想像的唯名無實的滅相真如,來取代 佛所說確實可證的第八識真如;他們更誹謗說如來藏思想是外道的神我、梵我,這都是破法者。但是沒有智慧的人卻去護持這種破壞佛教最深妙正法的破法者,這一種護法未免就太顚倒了!這就是沒有智慧的護法者。因為外道的神我、梵我都是在說六識的境界,外道他們把意識當作是常住不壞的神我、梵我,可是 佛所講的真如、如來、如來藏,那是笫八識心體,與第六意識截然不同;這一些法師怎麼可以誹謗說:第八識如來藏是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呢?而且他自己破斥外道的神我、梵我,可是他自己卻又跟外道一樣的落在意識神我、梵我中,而主張「意識細心常住不壞,所以是三世因果的主體識」。但是他們這樣一天到晚在弘傳破法的邪見,可是有些法師、居士根本不懂如來藏與外道神我有什麼差別,就跟著一天到晚去弘傳破法者所寫的《妙雲集》《成佛之道》……等邪見的書籍,跟著不斷地在否定如來藏,公然地誹謗第八識如來藏是外道的第六意識梵我、神我,又謗說第七識與第八識都是意識心;這都是公然的破法者,他們那些護持的人,到底是在護什麼法呢?是護持破壞正法的邪法,還是在護持 佛的如來藏正法?
所以我們說,佛弟子發大願心而且無有休息,真的是很好!但是得要先有智慧作判斷:如果你護持的是表相正法,那也都是很好的;只要說法者不否定如來藏的思想,即使是出家的破戒者,也都還是好的;如果能進一步來護持如來藏正法,護持能讓你證得如來藏的正法,那就更好了!如果更進一步護持能讓你證得道種智的了義究竟法,那又更好了!但是千萬不要去護持那些弘傳藏密應成派中觀的邪法,你去護持那些人的邪法,就叫作護持破法者,就變成跟他們共業;這種共業的將來果報非常嚴重,無法想像、不可思議!但是那些善良的護法者,這樣地在付出與護持,結果得到的卻是護持破法者的大惡業,真的是冤枉!所以我們有大悲心的人,都有義務讓他們瞭解事實。
此外護持西藏密宗的喇嘛教,就是在破壞佛教正法。學佛的目的是要修證般若智慧,是要實證三乘菩提;佛教徒行善的目的,乃是在修集今世或未來世親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將來親證三乘菩提以後,也是以教導眾生親證三乘菩提為主要目的。密宗所說的法義荒唐而且不正經,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一般人完全想像不到它是索隱行怪的宗教,本質絕對不是佛法,只不過盜用佛法的種種名相,讓人誤以為它是佛教。密宗所說的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是完全悖離三乘經典的真實義理,誤導眾生非常嚴重,往往使佛弟子久久修學都無法實證,而且漸入歧途,沉溺於三界有漏有為法中;修得越久陷溺越深,不能自拔,必將導致永世輪迴,乃至下墮三惡道,禍害學人非常嚴重,因此要加以說明。
密宗的邪見非常多,簡單地說,是以應成派中觀的無因論邪見,及無上瑜伽的雙身修法之即身成佛為主要邪見;其次則是索隱行怪的行徑,也就是搜集了一切外道所修的,以及種種稀奇古怪的左道旁門納入佛法中,把它們當作佛法的修行法門,譬如求甘露、煙供、遷識法等等,其實這些都與佛法的修行完全無關。由於它的行徑古怪,違背佛法的理論與真實修行法門,所以說密宗是索隱行怪的宗教,而不是佛教。
而且密宗的見、修、行、果,也都是違背正統佛教的三乘菩提正理,種種灌頂法也沒有實質意涵;而它所傳的遷識法,說是可以由空行母將學人的本識遷往空行淨土或極樂淨土,也是屬於妄想;而密宗的《大日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所說觀想本尊成佛,就可名為究竟佛,更是虛妄,完全違背大藏經 世尊所說聖教。求甘露的法,則是欲界天之有為法,與佛法無關;至於五甘露等,更是荒謬淫穢的邪見妄想,與佛法無關。以肉身成佛而說肉身即是法身,更是無稽之談;氣功拙火的修練,也跟佛法無關;觀想中脈明點的菩提心,以明點為阿賴耶識可以持命、持身,也是外道妄想,不是佛法;修練寶瓶氣,想要成就禪定之四禪八定,也是外道虛妄想,完全無關佛法。
至於密宗上師宗喀巴,因為沒有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因此把佛道次第弄顛倒,說三轉法輪的唯識經典為不了義法,以二轉法輪般若經典的「中觀總相智」為究竟了義法,而密宗黃教行者普遍信受不疑,這明顯違背了 佛的聖教。此外宗喀巴於《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引述顯教的經論,用來證明他所主張「沒有第七、第八識」的說法,也都是斷章取義,曲解顯教第三轉法輪經典 世尊的意旨;完全不知道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所說的法,乃是證悟般若中觀的人,證悟般若總相智後所應該進修的一切種智,反而錯說最究竟了義的一切種智唯識真義為不了義法,藉這樣的邪說來否定七、八二識,讓人不能譴責說他是沒有證悟般若。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作一個結論:護持西藏密宗的喇嘛教,就是在破壞佛教正法。精進這一度的主要意思,就是要時時去檢討自己對於前三度有沒有精進地去修?有沒有智慧去判斷法的正邪?有沒有正確地護持正法?這樣去精進和檢討,檢討以後再精進地、反覆地作,這才是真正的修精進門。
那這個單元就先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20-a14_065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64. 如何修忍門、精進門(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如何修忍門、精進門」(四)。上一集我們講到 維摩詰大士跟聲聞的阿羅漢頂禮,這是說大菩薩們修證那麼高,破斥外道和指正二乘小法時候,可以尖銳到讓外道與阿羅漢們完全無力回應,可是身段卻低到不能再低了。這是為誰呢?可以說既是為別人,主要還是為自己。阿羅漢們仗著自己是親隨 世尊的嫡傳弟子,所以就沒有人想要頂禮即將成佛的 維摩詰大菩薩;但是等覺大士卻一一去跟他們頂禮,行法布施給阿羅漢們。這就是告訴眾生:菩薩道就是要這樣修。剛開始學菩薩行的人,上邊的師父如果教他要講經說法,教他要修菩薩行,教他要布施三寶,要利樂眾生,他心中就起了煩惱不想去作了,那他就錯了,那表示他沒有資格修菩薩道。如果沒有資格修菩薩道,就表示他的菩薩性還沒有發起來,那他就沒有資格來正覺同修會求開悟。他最多就只能求解脫道的證悟,沒有資格求佛菩提道的證悟,這些都是大家應該要瞭解的菩薩心行。
關於布施的行門,隨著各人的正報和依報的不同,假使沒有錢財,可以當義工來作身力的布施;哪裡在辦這個慈濟眾生的事業,就去當義工;哪裡在弘法利生,就去當義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是為自己好,不是為了佛,不是為了正法,也不是為了那些被救濟的眾生,都是為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需要修集福德;知道是為自己而修、為自己而作布施,才會真正的精進修行布施。修精進行的時候,前面所講的無生忍之無我,可得要常常起這個無我的作意,把它們同時放在心裡,才不會落到世間相裡。所以,知道布施等修行都是為了自己以後,就不要老是這樣想:「我修布施行不是利益眾生,也不是為了利益佛,都是為我自己。」當你這樣想的時候,那也是錯了!怎麼錯呢?因為你這樣想的時候,從「生忍」的立場來講,你就錯了!在前面已經講過:你布施的時候應該同時要有波羅蜜。也就是說,布施時三輪體空——根本就沒有我,還有什麼利益自己可說呢!現在布施的時候卻想:「我布施眾生都是為我自己好。」那就是有我了,那就只有布施沒有波羅蜜,就不是布施波羅蜜了。
當你布施的時候沒有波羅蜜,布施時有沒有執著布施的法相,自己可得要留心!其實布施時是三輪體空的,沒有正在行施的人,因為我是無常法;受施的人也一樣是無常法,都是無我的;所施的財物也一樣,都是無常無自性的法,都無實體可得,哪還有誰在布施?誰在受施?有什麼財物布施呢?行施的時候,要把三輪體空的無生忍智慧帶進來,以這樣的見地來行布施,就是真正的精進行。
所以說精進行門,還是有它的層次差別。對一般未悟的人來說,精進修行時都是認為:一切都是為自己作的,不要一天到晚老是想著眾生虧欠我。我們不能說這個想法錯了,因為這是一般學佛者所應有的正確心態,從他們的層次來看是正確的。可是你如果證悟如來藏了,你很清楚我與受施者以及布施這回事,三輪都是空無實體;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想著這個布施是對自己好?根本用不著這麼想,只管去作就好了。
接下來,馬鳴菩薩又說:【其初學菩薩雖修行信心,以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或為魔邪所惱,或為世務所纏,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如是等事為難非一,令其行人廢修善品;是故宜應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惡障銷滅、善根增長。】(《大乘起信論》卷2)這一段論文是指初學的菩薩,跟前面那一段所講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講的是你在出世間法上面要精進,不可以懈怠;可是這一段講的是說你在出世間法上面精進時,卻又不肯捨棄世間的種種善法。初學的菩薩,也就是修學十信位的菩薩們,這些菩薩雖然修行信心滿足一劫乃至一萬劫,但是由於過去世以來有很多的重罪,以及有許多的惡業來障礙他的緣故;這是第一種初學菩薩。第二種初學菩薩則是「為魔邪所惱」,是被鬼神或天魔所擾亂,或者有邪道修行者來擾亂他的佛道修行。第三種初學菩薩的障礙,是被世間法上的種種俗務所綁住了,所以無法精進的修學佛菩提。第四種則是被種種的病苦因緣所逼迫,以致無法精進的修學佛菩提。簡單地說,初學菩薩大概有這四種精進學佛上的障礙。
什麼樣的初學菩薩有重罪惡業的障礙呢?譬如極少數人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他們很聰明,本來在各個道場修學種種的法都沒有事情,但是當他們來到正覺同修會學了義正法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事:不是事業不順,不然就是生病了,不然就是家庭變故。後來他們離開了同修會,到別的道場繼續修學一般的表相佛法,就又沒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被重罪惡業所障礙了。譬如他在先前謗過正法,或者在過去世誹謗了義正法,或者曾經動手、動口破壞正法,因此他一旦修學了義究竟法的時候,障礙就開始出現了;這就表示他的緣還不夠,他還得在護持了義究竟正法上面多作福德,得要多向外人介紹了義究竟正法的勝妙,得要每天在佛形像前面努力懺悔業障,求佛加持滅罪,才能免除重罪惡業的障礙而順利的修學了義究竟正法。
另外有人「或為魔邪所惱」。天魔或者邪道眾生往往化現很多種境界,讓他在參禪時或是平常靜坐修定時走進去,或者弄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邪知邪見,讓他無法跟善知識所開示的了義法相應;還有如果過去世就一直喜歡搞神通,或者當乩童為別人辦事,就常常會跟邪道眾生相應。有的人很喜歡修神通,修得粗淺的神通以後,他辦事情就不靠鬼神的力量,就憑藉著自己的力量來辦;但是會有許多後遺症,邪道的鬼神就經常來找他,一天到晚死纏著他,讓他沒辦法專心一意的參禪,這就是魔邪所惱。魔邪就是要讓他無法參禪,讓他無法悟入般若,就永遠都會活在他們所掌控的境界中。惱的方法有很多種,有時候化現美妙的境界讓眾生去貪愛,使得眾生離開參禪的境界而起貪著;或者使學人的參禪方向產生偏差,誤以為那個有為法上的境界相就是開悟境界;有時候則弄一些讓眾生難過的境界、讓眾生恐怖的境界,使人心中害怕而無法參禪,這就是魔邪所惱!
「或為世務所纏」:有少數人在不了義法、在表相佛法上修學菩薩外門六度萬行,一直都沒有障礙;可是一遇到究竟了義的法,想要去修行時,世間事忽然就多起來了:又是這個事、又是那個事,沒完沒了;只要到了上課或共修的時間,就有許多事讓他沒辦法來。有些人就是這樣,連續一、兩個月,每到要上課的時候,事情就來了,後來就沒有辦法修學正法。有的人整整耗了半年才解決世間俗務的困擾,才來新班重新報到;有的人則是報名後,整整拖了一、兩年,才重新報名新班,才終於又來學了,後來才證悟。這就是說,有一些人在世間法上被纏繞,而導致正法修學有種種的障礙因緣;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要勸他必須要有堅定的意志,努力來化解困難才能有所突破,而來完成大乘見道的道業。
「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就是說,他們被病苦的因緣所障礙。本來好好的人去表相正法的道場中作義工,學習表相正法的時候都沒有事情;可是學到了義法的時候,身體就開始不好了;這種人很少,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不能說沒有,我們確實有遇到過。那就是說,過去世所修集的福德不夠,導致今生有這些障礙的出現。
「如是等事為難非一」: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障礙在哪裡,都各有不同的事情來障礙、來為難,往往不是只有單一事件,使得修學了義佛法的菩薩,只好停止他所修學的善品法,不得不放下,又回去修世間善法、或修表相正法。所以會有一些人遇到惡緣所轉,不得不離開同修會補修福德,也有因為沒有修除性障而產生了障道的因緣;這就是說,往往會有種種的事情來為難遮障修學了義正法的人,我們也應該瞭解有這些情況。
此外,佛弟子應當孝養父母、孝敬公婆,對家人親友要言語和善,要有慈悲護念的善心。比如佛弟子因為要修福德行布施,而苛扣了父母的供養來作布施,那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布施;如果對公公、婆婆說話都不耐煩大小聲,而說要作利益眾生的事情,那也是假的利益眾生。對自己的子女吝嗇,不肯讓他們和自己一樣過好的生活,學佛之後更苛扣他們的零用錢,用那些苛扣來的錢作布施,而不是從自己的零用錢中節省下來布施,這樣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布施。
因此,善品的精進修行,還是得要有根據、要有先後差別的修學,要自己有簡擇思惟的能力來衡量:究竟該如何作?一定都有先後次第、有輕重緩急的。把差別弄清楚了,然後來修學善品法,才是有善巧方便的精進菩薩。娑婆世界中有種種的障礙,會使學道之人廢修善品,所以要勇猛精進。假使心性不夠勇猛,稍微遇到一點遮障就退縮了,這就是不夠勇猛、不夠精進。
除了廣修種種善品法以外,有空時還要「晝夜六時禮拜諸佛」。當然不是叫你每兩個鐘頭就起來拜一次佛,而是說除了睡眠的時間以外,有空的話就要常常禮拜諸佛;並且還要供養諸佛、讚歎諸佛,以及懺悔自己往昔的罪業,勸請諸佛常轉法輪。供養就是每天準備飲食供養,不必每一次供養都弄得像一座山一樣,可是一年卻只供養兩、三次而已,而是要每天供養—每天供養就是說—有食物供養就可以了,不在食物的多少上面用心。比如每天供上一包餅乾或水果,主要是在自己心意的虔誠上面。每天供養而不間斷這是很重要的,諸佛的形像供養,等同佛現在前而受供養;這個道理 世尊在經律中曾經講過,有現成的福田,為什麼不懂得種呢?世間第一等福田種了以後、供養了以後,食物卻還是你自己吃!佛也沒有派人用掉它,而且所供的又是上上福田!世尊既是報恩田,又是功德田,這麼好的福田,為什麼不懂得供養呢?
除了供養之外,還要懂得讚歎:讚歎 世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殊勝,所以才要用〈讚佛偈〉來讚歎!這個讚歎並不只是為自己好,讚歎的時候除了自己會生起信心以外,護法善神聽了也歡喜,四眾弟子也會因為聽了這一些讚歎而對佛更有信心;所以有的眾生尚未學佛,聽了〈讚佛偈〉以後就發起善心,發起對諸佛的恭敬心,發起崇仰心,所以讚歎也是修學佛法度眾生的一種。有很多人來學佛,往往是因為朋友拉他去寺院,盛情難卻而去的;結果聽到〈讚佛偈〉的時候,不曉得什麼緣故就一直掉眼淚,後來發覺自己似乎跟佛很有緣,不然怎麼會感動而一直掉眼淚呢?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19-a14_064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63. 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三)。上一集我們提到 釋迦世尊成佛以後,還要走了兩、三百里的路去鹿野苑度五比丘,所以為了利益眾生,佛並不是只坐在那裡給人家供養的。成佛以後,尙且還要這樣辛苦地利樂眾生,何況我們距離成佛都還很遙遠!既然還沒成佛,我們更要精進地修布施行。因為成佛需要很多很多的福德資糧,福德資糧不具足就沒有辦法成佛,所以在修精進門的時候,要精進地修種種善行,並且心不可以懈怠,心不可以退失。
什麼是懈怠?比如修布施行,作過一、兩個月以後,就覺得我每天去作義工都累死了!心裡面想著:「很累!很累!我應該減少出去作義工的次數,多休息。」這個想要多休息,就是懈怠。假使是出去救濟貧窮眾生,心裡面想:「每天爲了救濟貧窮眾生,又是調查,又是送錢、送米等等,好累!好累!」就是懈怠了。有時候就說:「下一週換你去吧,我想休息休息!」這就叫作懈怠。甚至後來心裡面想:「我不要再作了!」這就是懈怠而退轉了。如果修種種善行,而且心不懈怠、心不退失,那就是修善法的精進。
【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大乘起信論》卷2)這是說:應該在行布施的時候,或者布施前,或者布施後,想想自己從過去的無數劫以來,為求世間貪欲的境界,所以虛妄地受到許多身體上的大苦和精神上的大苦,歸根究柢,到最後,其實並沒有一點點的滋味可得。譬如說一神教的《聖經》講:你們要是篤信上帝的話,你們就要修種種善行,死後就可以出生到我的天國來當我的奴僕,享受一切快樂的五欲境界。為了想要到天國去享受欲界天的五欲快樂,所以就去修種種善行;修到後來,死後上天國去了,去當上帝的奴僕而享受五欲。可是出生到欲界天去享福過後,還是得要回到人間來受苦惱,或者甚至是下墮三惡道而不能回到人間當人。在欲界天將要捨報的時候,會有五衰相現,心裡面又懊惱起來說:「原來我努力地行善,求生天堂,説是永生不死,原來是騙人的,原來這是不究竟的。當初爲了貪求這欲界天的境界,所以冤枉受了很多的苦;如今這欲界天的境界也享受過了,還是無常!以前所享受的那些快樂,現在都要消失了。」當他們這樣懊惱地思惟,實在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可說!
這是修善行,還算是好的。如果是造作惡業,誹謗三寶,破壞正法,目的只是為了這一世的名聲和利養,因為自己的法跟人家證悟的人不一樣,人家說離念靈知心只是意識,屬於常見外道,心裡就想:「我原來是開悟聖者的身分,因爲平實導師出來説法而消失了,現在變成沒有悟了,眞是受不了。」為了面子與名聞利養就去誹謗證悟的人。誹謗的結果,接下來就是「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為什麼叫作虛受呢?當那些謗佛、謗法的人,在地獄中受大苦的時候,又苦又後悔,後悔死前沒有好好地作各種滅罪的正行,那時心裡面可眞的是五味雜陳呢!那時心裡面才會後悔說:「我當初在人間時,爲什麼要爲了一世的名聞利養去誹謗人家呢?」因為後來生起這一念善心,所以業漸漸地轉輕了,漸漸轉生到苦受較輕的地獄,再漸漸轉生到餓鬼道,然後是畜生道,最後才又回到人間來,那眞的是痛苦!所以,「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可說」。所以造作惡業的目的只是追求一世中短暫的快樂;一世的短暫快樂很快就過去了,因為樂受總是很快就過去了,而苦受則往往會變得很長,結果就是要受未來世的種種痛苦,沒有辦法免除掉。可是當他百餘劫受苦過後,苦受也是一樣不存在了,那時候也是覺得往昔無量世的苦受,其實也是「畢竟無有少分滋味」可說。
「為令未來遠離此苦」,為了使未來世能夠遠離這些輪迴之苦。因為在輪迴的身心大苦中,能夠當人還算是不錯的,如果要是當被人家放生的魚,那可就不好過了!就算是人家養殖場養出來的魚,正要被放生之前,還得要待在很少的水裡面跟別的魚擠在一起,還要搶著浮出水面,看能不能吸到一口空氣,那也是很辛苦的事。到放生以後,也還不曉得是要吃別的魚?還是被別的魚吃掉?都還不知道。但是,不管吃別人或是被別人吃掉,也都是無常而會過去的,所以這些苦受,從長時間看來也都是虛受種種的身心大苦。所以能夠當人,已經算是好的了。但是,佛弟子為了想要自己離種種身心大苦,也為了想要讓眾生遠離種種未來世的身心大苦,所以修菩薩行的人,應該要精進地、不生懈怠地發起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眾生。
說到這裡,如果是一般人,不瞭解眞正佛法的人,他們會說:「我不去學佛,反正不論去到哪個寺院,若不是要作義工,就是要捐錢,都是騙我付出體力,付出時間,付出金錢。又得不到眞正的解脱,也得不到世間法上的利益,説是爲我好,其實都是空談。」所以他們不信布施的因果。眞正的菩薩就不一樣了,他知道佛法的道理:我去利益眾生是爲我自己好;布施眾生財物,也是爲我自己來世好;供養三寶,來世有大福德,也是爲我自己好。有智慧的人甚至反過來想:感謝眾生有機會讓我去種福田。這才是眞正學佛的人,能深信因果的人。如果你去極樂世界要種福田,那可就很困難了!因為沒有眾生可以讓你種福田,你只能種十方諸佛的福田。可是到十方世界向諸佛種福田,大部分還是 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自己的功德;因為你只是靠祂的力量,承接極樂世界的種種妙花,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那些妙花是 阿彌陀佛的,去諸佛世界的神力也是 阿彌陀佛的,所以大部分的功德還是 阿彌陀佛的。但是在這裡,你可以純粹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利益眾生,去修集福德、累積功德。
這裡到處有福田可以種,不怕沒有福田可以種;你想要種的福田,既有功德田,也有貧窮田,還有報恩田,到處都有福田可以種。可是去到極樂世界時,您想要種報恩田,要怎麼種呢?你沒辦法種那個福田的。您想要供養 阿彌陀佛,那你拿什麼來供養呢?拿 阿彌陀佛化現的東西來供養祂嗎?所以沒辦法種福田。你去到那邊見到了 觀世音菩薩,心裡面想要供養 觀世音菩薩,結果你還是拿 阿彌陀佛的東西來供養 觀世音菩薩,請問:你能種什麼報恩田呢?沒有機會的。但是在這裡,福田是很多的:三寶是你的功德田、報恩田,父母是你的報恩田,師長是你的報恩田,根本上師是你的報恩田、功德田,眾生則是你的貧窮田、報恩田。因為這裡到處都有你的累世父母,對三寶與師長不也是時時可以用自己的財物來供養嗎?所以到處都有福田可以種,所以還得真心地感謝眾生可以作福田讓我們行布施。
如果有人來向你化緣說:「現在景氣這麼差,你就隨力、隨緣,多多少少護持一些吧!」你可別起煩惱。假使沒有力量,就布施少一點;有力量的話,就布施多一點,不管他是什麼對象,除非是破壞正法的道場。這就是說,你在這裡修集福德的機會很多,去到純淨世界時,種福田的機會就很少了;所以去到極樂世界之前,應該要把握機會多種福田。所以有的菩薩很有智慧,在極樂世界待過一段時間以後,知道娑婆世界修集福德很快,就去跟 阿彌陀佛禀告說:現在他自己有能力了,應該去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修集福德了!所以他就回來了。因為他在極樂世界種福田,很難修集福德。如果在那邊所修的慧學已經可以了,阿彌陀佛會告訴你:「不要留在我這邊了,快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到處有福田讓你種,你可以到處修集福德,快速累積你成佛的資糧。」你聽了難道還不信嗎?有智慧的人當然要相信。
所以,地上菩薩在那邊滿足了八地心的時候,要趕快回來這邊修集福德。你如果修到了八地心,想要種福田是很容易的,就算是有眾生每天來向你化緣,也都是沒有關係,因為你於相於土都能自在,可以隨意變現;你起作意就可以立即變現金銀錢財、飲食、衣物,不必像七地菩薩起作意之後,還要再作加行才能變現。未到八地以前,雖然生起了大悲心來利益眾生,但卻是有侷限的;八地菩薩利益眾生,則是沒有限制的,從天界有情到地獄有情,只要和他有緣,他就能幫忙;八地菩薩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利益眾生,不必靠任何人的福德與力量,這就是他已經得到的大功德。但是這樣精進去作,不外乎十善業;在這十善業上面不但要廣修,而且還要精修十善業中的最重業。十善業中的最重業就是把十惡業的最重業顛倒過來,所以八地菩薩對父母講話絕對不會惡聲惡氣,他對師長講話也絕對不會心存輕蔑;他一定很恭敬地對待師長,很尊敬他以前的師長,乃至對於世間的眾生也都有慈悲喜捨的善心,這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因為他把隨煩惱都斷盡了,也已經都可以任運地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了;所知障的無明隨眠也斷除了很多,所以這樣的大菩薩,絕對不會用下巴看人,絕對不會對任何人生起輕視的心,他一定是很親切、很親切的人。
證量越高的菩薩越謙和,你們看《維摩詰經》的記載不正是這樣的示現?維摩詰居士是等覺大菩薩,但是卻為了利益二乘聲聞作法布施,想要把大乘甚深微妙法布施給阿羅漢,還得要向沒有進入別教七住位的阿羅漢先頂禮,先讓他們生起歡喜心,然後才說法,可以說慢心早就除盡了;雖然他破斥阿羅漢,說他們所說的法都不如法,破斥得很嚴厲,但那是法義的辨正,與慢心無關。在一般人看來,這不是很顛倒嗎?因為阿羅漢迴小向大的時候,最多不過是別教中的六住滿心,只是證得能取所取空,仍然沒有明心,進不了七住位;即使明心而進入了七住位,還得要經歷八住、九住、十住,再經歷十行、十迴向、十地,然後才到等覺位,那是還要修多久才能到呢?那是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可想而知,他們的層次真是差太遠了!可是 維摩詰就因為大悲心的關係,他就一個一個的去找每位阿羅漢,遇見了就先跟他們頂禮;頂禮完,阿羅漢有歡喜心,就不會轉身就離去了,然後再跟他們說法,要他們迴小向大。這才是大菩薩的方便行、無慢行。
為什麼等覺菩薩修行層次這麼高,身段卻這麼低呢?那些阿羅漢們迴小向大時,最多只不過是六住菩薩而已,卻沒有一個人肯向 維摩詰大士回禮,更不用說是主動頂禮他了。那些阿羅漢們個個都怕見 維摩詰大士,知道他的證量太高了,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去禮拜他;因為他們心中有慢,認為自己是世間福田,三界一切人天都應當供養他們;又認為自己是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維摩詰也不能自外於佛弟子的身分,而阿羅漢是三寶之一,所以他們見了所有的大菩薩,都不禮拜的。他們不知道 維摩詰大士正是僧寶中最尊貴的人,都只是在他所穿著的居士白衣表相上面來看;所以反而是高高在上的等覺菩薩,低下心來禮拜他們。但是大菩薩這樣作,究竟是在作什麼呢?這其實正是他的精進行,他要把最後一分的我執習氣種子,要把隨煩惱跟煩惱障最微細的習氣種子隨眠(已經細到不能再細的習氣種子隨眠)都斷盡,還要經歷種種世人作不到的卑賤行來修除斷盡,才能成為究竟佛,所以他們的身段才會那麼低。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18-a14_063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62集 十八界運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演述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這一集我們所要介紹的是十八界的運作,現在先來談無餘依涅槃的修證,主要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來說。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十二處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相觸,就產生了六種的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進入我們的心中;這六塵、六入就會產生六識出現。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在《阿含經》四大部中,佛說這十八界法、十二處法,五蘊的法、六入的法都是虛妄性;在小乘法中,佛所說的是十八界空相(不是空性)。為什麼講空相?因為這十八界法都是無常生滅之法,它不是永恆不壞的法,所以叫作無常;無常所以是苦,無常所以是空,無常、苦、空所以是無我,因為它只有一生就壞掉了。十八界當中只有一個意根是可以去到未來世的,其餘十七界都是虛妄幻滅的法,只有一生;而這個意根卻又不是自然而有,祂是由我們的第八識所生出的,所以在《阿含經》裡面,佛說這第八識叫阿賴耶識,這是涅槃的本際。
再談眾生的十八界,可從日常生活中吃飯、走路、思考、回憶,就已函蓋十八界法;推而廣之,眾生日常生活當中,任一作息悉皆如是,三界有情都是不離十八界法。若有深入觀行者,又可觀察出當前五識中任一識生起時,意識必定俱起;可見意識所緣的境界,乃是非常廣大深細,因此使得凡夫眾生會把意識當作常恆不滅的心。宗喀巴師徒及一切喇嘛們,卻都不知意識的各種變相,也都不知一切意識的生滅無常性,不知一切意識的依他起性,所以錯認意識為真實我。
若對十八界有深入觀察者,又從中可知眾生見聞覺知一向都只在自己內相分上運作,無始以來從未接觸外六塵境;而眾生顛倒,不知自己所見、所聞、所嗅、所嚐、所觸、所知諸法,都是自心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內相分境界,誤以為是接觸到真實的外六塵境界,但其實都是自己遊戲於自己如來藏變生的內相分中罷了。
又從中可知意根是從無始劫來直至今日都不曾斷滅,恆時審度而處處作主,可造善惡業,可墮三惡道,也可修道成佛;但是意根的分別慧極低劣,只能依賴六識的分別來作為取捨的依據;而六識雖能細分別六塵,卻又必須依靠意根的引出與作意才能運作,又在意根的主宰下繼續造業。
然而,阿賴耶識是十八界法的源頭,六根、內外六塵、六識皆由祂而生,故知十八界諸法都是有生滅的法;而所生諸識皆是妄心,只有能生諸識的阿賴耶識是真心,是實相心。所謂證空性,就是要以所生的意識去證得能生諸識的真實不壞實相心阿賴耶識,才能稱作證空性。而不是像宗喀巴所說的:意識住於一念不生的境界,叫證空性。
也不是像達賴喇嘛之《般若與佛道次第》中所說的:【因為是緣起,所以是諦實有空;因為是緣起,所以只是分別安立的。所以凡是諦實有空,就一定只是安立的,並也是體性有空。此即是《般若心經》中所闡釋的根本義理,所謂的「空性」指的也就是這個。】(《般若與佛道次第》,福智之聲出版社,頁58。)以上達賴大意是說:緣起所生法是諦實有,是分別安立的,但是體性是空,這就是《心經》講的主旨「空性」。由此可知達賴喇嘛所說的空性,就是一切法空,是斷滅空、無常空,與 佛說的空性如來藏完全不同;《廣論》隨學者對此必須瞭解,應當依 佛所說而修,不應該依喇嘛所說而修。
又像密宗「以欲止欲」之言,乃是遁詞,諸上師、法王心中尚有希求樂受之心,欲求第四喜之「常住不變大樂」故。然而密宗諸師的像這樣空言以欲止欲者,極為常見,宗喀巴也是一樣,觀其所造《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言說的,即可證明我們所舉證的。以這樣追求淫樂的最大樂受,作為報身佛之「常住大樂」,心中常求淫樂之大樂,正是貪欲之輩,怎能自說「以欲止欲」?真是掩耳盜鈴的邪教,也是欺世盜名的邪教。
像陳履安居士所說:「密宗有許多大修行者在台灣弘法,他們都很謙虛客氣,持戒都很清淨,並未傳雙身修法;從來不自稱為証悟之聖者,亦無人以佛自居。…」(《狂密與真密》第三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頁719。)等言語。然而喇嘛等,既以四喜為修證佛果之境界,則於行門勢必追求淫樂之觸受;而淫樂之觸受中,則以實體明妃之合修為最上,為最能獲得第四喜之行門;像這樣密宗的理論與行門,欲求密宗喇嘛及在家之上師不求女人合修,不求淫樂者而獲淫樂者,實在是不可能。密宗之修行理論本在淫樂上修行,行門口訣的傳授也完全在此性交之淫樂上用心;像這樣密宗上師的心,欲求其清淨而解脫於欲界者,根本不可能。如是所修、所行,尚不能到色界境界,何況能到無色界境界?何況成就二乘解脫果?更何況成就大乘菩提的見道呢?來說果位修行之即身成佛,無乃是世間最大的妄語呢?
喇嘛教以佛教教義為基礎,吸取苯教及印度教性力派的一些神祇和儀式,著重於探討實踐方法和輔助修煉的各種儀軌咒語等。主張以欲貪作為修行的助力,使修行者經由祕密儀式、神通與禪定修行(稱為天瑜伽),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最終得到他們所謂解脫。相對於佛教的修行是從觀五陰十八界的虛妄斷除我見,進而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是有很大的差別。
今者密宗等人,認為意識即是空性心、本心,以意識心不執著自己,這樣稱名本心住。像這樣的見,仍是認意識心為不壞心;認意識心為不壞心的人,即是未斷我見的凡夫。意識非是本心,意識即是常見外道所說的「常不壞我」,佛說第八識阿賴耶識方是本心故。
今者密宗上師自言「心從身有,若無身體則心亦無」,當知密宗所說的心,就是覺知心意識。若想將此意識覺知心修行而變成空性真心,則非如 佛所說的取證本已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昧於佛法真旨,非是佛法的正修行者。佛又說:【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謂此識也。】(《中阿含經》卷24)名色之中既有七識,此七識及名色復又緣另一「識」方能現行;此另一「識」是名色之因、之本,當知另一名色所緣之「識」即是第八識。
今者宗喀巴於小乘基本佛法—十八界中七、八識的道理—懵然無知,尚且不可說為世俗有智的真正研究佛學者,更無資格稱之為小乘見道的人;何況不迴心阿羅漢所不能知之大乘見道般若甚深意,像宗喀巴一介凡夫如何能知曉呢?宗喀巴言「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觀乎上開《阿含經》中多處可見之佛語,明明說第八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非是意識,為何宗喀巴可以硬拗?可以硬行扭曲佛旨?可以無視於四阿含諸經中 佛說的旨意,而堅持「意識是一切染淨法之根本」?
又如,色界天人縱有欲想(此乃是為辨證而假設說若有喔!色界天人絕無欲想),然而因無男女根故,亦不能因觀想而生四喜,四喜要依男女根才能生起故。既然四喜非能存在於色界天,則非遍一切地之法;既不存於色界天,當知更無可能存在無色界天等四地中。像這樣不遍三界九地而存在之法,必非實相法,為何密宗古今諸法師卻說此雙身法是能成就佛地果德之法?實在是沒道理!
又此法不遍一切界存在,故非實相法。為何此雙身法之「密宗實際」不遍一切界?謂雙身法所證之四種淫樂,不遍一切十八界,故說不遍一切界。雙身法所證的淫樂四喜,既只存在淫根而有,當知唯在身根才能領納淫樂的覺知心,則知此雙身法所得的四喜,只能在身根、身觸、身識、意識而有,於十八界之其餘十四界中不能存在;既非是遍於十八界而有的法,則是不遍一切界,不遍一切界的法即非實相法,乃是三界中的有漏有為法。不遍十八界的法,不可名為實相法;實相法第八識遍十八界,無一界沒有。遍一切界的法,才可名為實相法;修證實相法的人,方可成就佛法之修證。雙身法的淫樂修證既非遍一切界的實相法,為何可說是「能令人成就佛果悉地」之法呢?沒有這個道理啊!
再說此法不遍一切時存在,常有間斷時,故非實相法。此雙身法所證得的是四種淫樂境界,乃是有間有斷的法,絕非實相法。譬如密宗的「諸佛菩薩」於因地修證此四喜之時,或能像宗喀巴所言說的「八時而修」,乃至如「冒名打那拉達的密宗喇嘛」連續三天與明妃合抱而不分離,竟其長時間「常住四喜」之中,然而還是終有分離的時候;分離之時則淫樂必將漸失,乃至終無絲毫淫樂之觸。
宗喀巴又說這是住於等至—男女同住於第四喜大樂中而一念不生—就是般涅槃。然而像這樣「涅槃」,其實遠遠違背 佛於四阿含中所說的涅槃,誤會大矣!對於 佛在四阿含中所說無餘涅槃者,乃是十八界俱滅,才是得名為無餘涅槃。像這樣無餘涅槃者,必須先斷「覺知心我常住不壞」的我見,再將「覺知心我、思量心我」自我執著斷除,捨壽時才能取證無餘涅槃。而宗喀巴竟將這樣的「我」認為常住不壞心,正墮我見、我執之中。欲將 佛說入涅槃時應滅之心以入涅槃,完全違 佛所說,尚非 佛所說的聲聞初果,怎麼能說是實證涅槃者?沒有這個道理啊!
佛說欲入無餘涅槃者,應滅十八界—覺知心及思量心的自己亦滅—十八界俱滅盡,唯剩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常住。宗喀巴則以覺知心常處於第四喜境界中受樂,認作無餘涅槃,正是與佛法南轅北轍之說,相差何止千里萬里?就像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所說的持戒清淨。
因為宗喀巴老是將誤會之涅槃,認作 佛所說之涅槃,故云:「般涅槃為一切法中之勝,勝中之勝謂佛涅槃,是彼自性故名勝法。」以自己所想像之外道「無餘涅槃」作為 佛所言說的涅槃境界,以欲界淫樂之境界代替 佛所說之報身佛境界,像是李代桃僵,公然轉易佛教修證之法義,使之由教內質變而成外道法的宗教,這樣怎麼不會是破壞佛教正法之人?而密教中人竟將如是凡夫,將此破壞佛教的人,奉為佛門中的至尊?竟顛倒至此!
以如是觀想明點、寶瓶氣、雙身合修的法配合運用而修;又以如此觀想所得之境界,再以二乘解脫果所證之初果、二果、三果,而說已證解脫門,其實是完全不能現觀十八界法之虛妄,完全不能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之虛妄,都是未斷我見者。像這樣而言能證解脫果之初、二、三果者,真是無有是處!解脫果的初果至四果的修證,一一皆須現觀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才能證得;豈能如是貪著淫樂而不斷「覺知心我常住不壞」之邪見者,所能得證的呢?密宗諸師常以自己揣測打妄想而說佛法,像這樣顛倒,怎麼能說是佛法的正修呢?還真不如斷見外道的知見呢!
所謂一切法皆悉不出三界,若出三界已,即無一切法可得故。這裡所說三界者即是眾生所處的境界,法界者即是眾生心所生一切法的界限;是故若有一法能出三界者,彼等出三界之法,唯有一法——第八識如來藏。除如來藏外,十八界法中無有一法可出三界而有其用,所以說一切法皆不能外於十八界法而現起,是故無有一法能出三界;為何這麼說?就是除了如來藏外,假設若有法出現者,彼法所在之處必是三界之中,無能出於三界。何以故?謂一切法皆必須依十八界法之全部或局部運作之,方能現前,一切法莫非如是,悉皆不能外於十八界而現行,概依或多或少之十八界法方能現行;而十八界法必定出現於三界內,無有一界能於三界外出現,則知一切法悉皆不能出現於三界之外。
為何要如此說明蘊處界諸法呢?目的是要讓研討《廣論》的學人瞭解:若是排除蘊處界、十八界諸法而不加以解說,不加以正確觀行,《廣論》法義修學再久,都不可能斷我見、斷三縛結,更不可能證悟般若,結果只是浪費生命而無法活轉法身慧命。因此,若不依阿賴耶識而說十八界,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而宗喀巴、達賴喇嘛與日常法師正是 佛所喝斥的這類人。
好的,因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談。
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2-a15_062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61集 阿賴耶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今天我們以阿賴耶識略談大乘的正見與外道邪說《廣論》,比較它們之間的差別。首先:【《大乘阿毘達磨契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成唯識論》卷3)是說眾生的阿賴耶識,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運作無間,祂是本來就在,非因緣生法,所以說祂是無生;既然無生當然不滅,所以祂不生不滅。祂是一切萬法之根源,萬法由祂出生;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但又含藏分段生死所攝七識心相應的有漏法種及業種;因為祂心體清淨而含藏不淨種子,所以說不垢亦不淨。祂與十八界法不即不離,卻與一切法不相會而遠離生老病死,從來無所得。祂又具金剛體性,集十方諸佛之神力,也無法壞滅任何一個眾生的阿賴耶識心體一分一毫。而當您修行時,把有漏法種斷除一分的時候,無漏法種就跟著增長了一分,第八識內的種子一進一出卻是相等的,沒有增減,不多不少,井然有序,故說祂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道理,亦復如是,所以成就中道義。因此,第八識真心阿賴耶識具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非一非異……等無量之中道體性。《般若經》主要說的就是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及其體性,不是意識刻意離開兩邊而住;意識境界是生滅法,有生有滅,不是中道心。阿賴耶識含藏著前七識一切善惡有漏業種子,讓眾生不離分段生死,所以祂是能藏;而前七識所熏習的有漏業種,又回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祂又是所藏;阿賴耶識在眾生未斷我見之前,被末那識內執為自我,而阿賴耶識也執藏分段生死染汙的種子,故又名執藏。阿賴耶識具備此三藏的功能,有此阿賴耶性,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
《維摩詰所說經》卷1說:【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這就是講第八識真心阿賴耶識的體性;菩提心乃是真覺之心,是真心,即是阿賴耶識心。阿賴耶識不領會一切人、一切世間、一切法,因為祂無所見的緣故,祂離見聞覺知,祂離一切外緣;而不離見聞覺知,不離外緣的是妄心七轉識。又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眾生即是七轉識,阿賴耶識配合七轉識和合運作無間,七轉識需要什麼,阿賴耶識就給什麼,因為祂是藏識,執藏一切法種故,能現起諸法。但眾生日用而不知,總是執祂為自內我,放不下對祂的執著而造作諸有漏業;可是一旦被問到祂在何處時,又都不知道。經中又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阿賴耶識無始來不見色、不聞聲、不嗅香、不嚐味、不受觸、不知法,於六塵諸法都不知不會,因此是無記心;只有七轉識才能體會六塵諸法,因此就成為有記心。大凡器世間無論有見或無見,有對或無對,無非從阿賴耶識所生、所顯;所以眾生所見、所聞,乃至所觸、所知的六塵,均非真實,皆是阿賴耶識所顯的內相分影像而已。覺知心從來不曾親觸外境五塵,所以說阿賴耶識是宇宙的根源、萬有的本體。
阿賴耶識是諸法的根本識,前七識都是由祂所含藏的種子輾轉生出,剎那生滅變異,所以前七識又稱為七轉識。而阿賴耶識內的種子有進有出,乃種子流注現行與落謝回熏;流出的染業種子透過修行轉變成為淨業種子,再回流到阿賴耶識內含藏,漸漸的識內種子淨多於染,最後成佛時都成為淨。在入地以前染多於淨,依此立名故稱之為阿賴耶識;入地以後到八地之前淨多於染,稱之為異熟識及阿賴耶識(因為故意留最後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生的緣故,仍可稱為阿賴耶識。);進入八地開始,已滅除故意保留的思惑,只餘異熟識之名稱,但仍有無記品及異熟品所攝的粗重種子生滅變異,未離變易生死,要到佛地才能斷盡,方可改名為無垢識。如是,識名雖有階段性不同,但本體都是因地的阿賴耶識心體,並無改變,只是內藏的種子改變而已。
且看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師宗喀巴等人,把 佛說的阿賴耶識曲解為意識的支分,否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否認阿賴耶識能出生意識。宗喀巴之《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387388頁如是說:【如是攝行論說,佛為廣大勝解者,說八識等令通達者,亦僅顯示經有是說。非自宗許,離六識外,別有異體阿賴耶識。如聖派集密,說死有光明一切空心,為死心。從彼逆起近得心,為生心。彼二非是阿賴耶識。釋菩提心論,雖說阿賴耶識之名。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15)明明三乘經典中都說有第八識,宗喀巴卻還要強辯說「除了自宗所許的六識外,不許有第八阿賴耶識存在」;又說「生死流轉的主體識不是阿賴耶識,第六意識才是生死流轉的主體,才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然而 佛在《雜阿含經》卷9明明說得很清楚:【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也就是一切的意識,不管粗、細、極細的意識,都是意、法因緣生,乃是有生而非無生,是生滅無常的緣生法;生滅無常的緣生法,不可能出生他法,絕非諸法的本源。宗喀巴居然還強辯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可見宗喀巴不但不懂《阿含經》,連我見都未斷,未證解脫道的初果,根本就是一個凡夫異生。又否定法界萬法本源的阿賴耶識,證明他也不懂《般若經》,未證法界的實相,不知中道的觀行,更別說懂得唯識諸經「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道理。
但是經中又說「名色由識生」,《中阿含經》卷24也說:【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名就是受、想、行、識等四蘊,色就是色蘊,合稱為五蘊。此中之名已含攝七轉識,意識當然已含攝在名中,顯然不是名色之因,不許說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出離母胎之後,此名色必須依於另一個識才能運作,故說此識即是「名色之因,名色之根本」,因為名色是由此識出生的,不是單憑父母、四大之緣即能出生的。意識既是名色中的名所含攝,當然不是能生名色的此識,宗喀巴不應謊稱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
而此識也必須藉五蘊才能顯於三界中,此識別無他心,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四阿含中尚有多處隱說阿賴耶識為生死染淨之本,聖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也明說第八識是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在根本論卷51中說:【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而且大乘經典也全都這樣說。然而宗喀巴不解經意,未讀或刻意忽略根本論,硬說意識為生死流轉之本,說生滅性的意識心常住不滅,說生滅性的意識為染淨法之本。殊不知意識乃生滅之法,在眠熟、悶絕、正死、無想定、滅盡定中必定斷滅;斷滅時當然不能再執藏一切染淨法種了,怎能是一切染淨法種之根本。
若有人執意識常住不滅,即是常見外道見者,宗喀巴正是此一類人;宗喀巴又否定阿賴耶識,使無餘涅槃成為斷滅境界,因為入無餘涅槃時必須滅除意識及意根,十八界滅盡,唯餘如來藏自住境界,所以宗喀巴他又是斷見外道。
十二因緣法中,識緣名色者,宗喀巴在《廣論》182頁說:【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有一位日常法師解釋說:【名色支,前面那個色,因位識經愛、取的滋潤後會感果,變成果位識,那就是前面的結生相續。結生相續時,已經不單單是識了,所以在母胎中有二樣東西,一是色法,一是心法。那麼色法是可以看得見的,有觸有對;心法是看不見,也沒形狀,所以只能用「名」字表達;所以稱它為名色。這裡面包含了受、想、行和識,就是心、心所。如果生在色界、欲界是有色的,如生在無色界沒有實在的色,只有色的色種;名色剛開始時的羯羅藍位,實際上名色另外一點,就是我們本體。在我們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意共六根,整體來說叫它為名色,分別來說即是六根或叫六處。】(《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稿日常法師)
但是《緣起經》卷1說:【識緣名色者,云何為名?謂四無色蘊:一者受蘊,二者想蘊,三者行蘊,四者識蘊。云何為色?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色前「名」總略為一,合名名色,是謂名色。】可見《廣論》是抄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所引的《緣起經》,從文字表面上來看,宗喀巴不敢加油添醋解釋名色;可是經過日常法師的詳加解釋,就走樣了,露出六識論本質的邪見馬腳。宗喀巴是宗本於聲聞部派佛教凡夫的六識論者,日常法師以《廣論》作為教材,當然墮處也是與宗喀巴一樣。
實際上,結生相續者是意根與阿賴耶識捨中陰身,而入住母胎成羯羅藍位,故稱結生相續。而日常法師卻說:「因位識經愛、取的滋潤變成果位識而有色,所以結生相續不單單是識,還有色。」這裡看得出日常法師對識與色的認知是模糊的。因位識經愛、取變成果位識而有色,色法是怎麼來的?日常法師實在不知,因為他以為這個從因位到果位的識都是意識,認為意識可以前後世相續不斷,這是有種種重大過失的。由此可證明,《廣論》作者宗喀巴乃是未斷我見者,未曾悟入大乘般若,未得大乘見道之見地,乃錯會般若之凡夫,竟寫出意識境界的《廣論》來誤導眾生;日常法師卻如同宗喀巴一樣,對此嚴重過失都無所覺知。
宗喀巴又謗無如來藏阿賴耶識,而此識是菩薩藏的中心法義。《大乘入楞伽經》卷2說:【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菩薩藏中所說一切法都是在解說阿賴耶如來藏,宗喀巴卻謗無阿賴耶識心,正是謗菩薩藏的人。如是未悟凡夫的宗喀巴,毀謗三乘佛法根本之阿賴耶識心,依此經中佛語聖教,宗喀巴已成一闡提人,一切善根悉斷;當年捨壽時,早已下墮無間地獄,他所說的諸法怎能相信呢?
宗喀巴真是邪見論者,而黃教信徒竟封之為至尊。他既否定第七識意根,亦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則唯餘六識可言;既然只有六識,而三乘諸經中,佛說意識乃是緣起法—意根及法塵為緣—而由如來藏中出生。既是緣起法,依於他法而起,則勢必仍將依於他法眾緣之欠缺某一緣時,隨之滅壞;觀乎眠熟及悶絕等五位中之意識斷滅,即可知也。意識既然正死位中斷滅,又復不能去至來世,而於受生後永斷(所依勝義根頭腦不能去至未來世),宗喀巴究竟欲遷何識往生淨土呢?無識可供宗喀巴遷往淨土!既然如此,宗喀巴為何造作《遷識法廣論》?此論中所言、所行、所修俱成邪見矛盾之法也。如是,由宗喀巴之否定第七、八識,就可得知所造《遷識法廣論》之種種言說,顯然皆是戲論臆想所得也。
就像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所以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說的持戒清淨。又某某法師在他的著作《佛法概論》第八章109頁也如是說:【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頁109。)105頁又說:【意的梵語,即「末那」(不必作第七識解),是「思量」義。】(《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頁105。)某某法師的中心思想,是繼承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六識論應成派中觀邪見;他主動繼承宗喀巴的六識論思想,一樣不承認有第七、八識,他把七、八識否定後,又怕別人說他是斷滅見,所以又建立了「明確的意識」或「細意識」,作為有情活動的根源,同樣墮於宗喀巴六識論的邪說邪見中。但不論意識再如何細,也無過於四空定——無色界頂的非想非非想定之細。因此,粗意識也好,細意識也好,都是 佛說的意、法為緣所生的意識,都是藉意根與法塵相觸作為外緣,以阿賴耶識中的意識種子為內因,才能生出意識。既然意識的出生有因又有緣,就是 佛說的因緣所生法,當諸緣有所缺時,意識種子便無法從內因中流注出來而告斷滅,所以意識是會斷滅的;會斷滅的法,就不可能當作主體識而來往三世、常住三界中。
因此,不依阿賴耶識而說一切法,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某某法師與日常法師正是 佛所破斥的這類人。
好的,因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談。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1-a15_061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60集 五蘊虛妄(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常見外道法——廣論」,上一堂課我們講到,肉體的舌頭就像偃月形,也就是半弦月。舌根的部分,它是包括舌的扶塵根與舌的勝義根。依舌頭的肉體這個扶塵根來領受外味塵,透過味覺神經—這個部分還算是扶塵根—味覺神經來傳達進入大腦的味覺中樞,這個部分已經是舌的勝義根了,才能有映照外味塵的能力。但是舌根本身並沒有嚐到味道、了知味塵的能力。
好!接著講身體,身體像個肉桶。身根不光指身體的部分,而是說依色身的身體—這個部分是屬於扶塵根—領受外觸塵,透過觸覺神經—這個部分屬於扶塵根—來傳達外觸塵,到大腦的觸覺中樞,這個大腦的部分,這屬於身的勝義根;這時候,這些都完整的運作,才能有映照觸塵的功能,但身根本身並無領受了知觸塵的作用。所以五色根又有聚積的意思,因為五色根都是四大聚積所形成的,譬如身根是積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成,全身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所以稱為「聚積」。因為身根它又含有依止的意思,因為身根是四肢骨骸,以及眼、耳、鼻、舌等根所依止的地方,同時也是五識所依,因為五識所依的五根都是依身根而有,所以又稱之為「依止」。五識所依的五根都有色根,這個是說前五識都同時有「扶塵根」與「勝義根」兩種。扶塵根是粗糙的四大所造,即是我們所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肉體的部分,由於它的相貌比較粗糙、混濁,扶塵而用,虛妄不實,所以稱它為扶塵根;扶塵根本體不會有生起識的作用,它有接觸外五塵的功用,並可以安住勝義根,使勝義根能夠映照外塵境界。勝義根又稱為「清淨根」,也就是淨色根。這個部分是因為它是清淨的四大所造,即是我們所稱的感覺神經中樞,因為位於腦內,它是一種極細的四大所成,隱藏在腦殼內,古時候的人在一般情況下,是肉眼不能看到的,在腦內它也不受外垢的影響,所以它是清淨的;透過阿賴耶識的作用,它能夠映照外相分成為內相分,所謂內相分就是指內五塵,根塵相觸由阿賴耶識生出五識,所以說五根是五識的所依根。不論是扶塵根或者勝義根,都是由阿賴耶識的大種性自性,攝取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成的。五色根與阿賴耶識所造成的內相分——色聲香味觸五塵,合計有十種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造,與依附此十種色法的法處所攝眾色總稱為「色蘊」。一般論有談:【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瑜伽師地論》卷25)扶塵根能扶持勝義根,是勝義根能正常運作之所依;而勝義根又能為增上緣,能起五識的活動,是五識之所依根,但兩者都必須依附於身根之中。
以上所說前五根都是有色根,當知我們必定要以阿賴耶識入母胎為因,以父精母血及四大飲食為緣,而得成長;它需要依緣而生,緣盡必滅,是有生滅之法,畢竟虛妄。凡夫異生把虛妄的色身當成真實自我,為護此虛妄、為了保護這個虛妄的自我色身,而起種種的貪愛執著,以致在欲界中輪迴不斷。因此在學佛的初期,斷身見、斷我見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意根,我們又稱「末那識」,祂既是根也是識,祂是第六意識所依根,所以稱為意根;凡夫位的祂又恆常與我貪、我癡、我慢、我見四種煩惱相應,所以又稱為「染污意根」。祂無始以來,還有恆常審察思量的極粗略的了別,另外有處處作主的功能,祂恆內執阿賴耶識為我,並能依意識的分別作用,而作種種的決斷、能作主,所以祂也有識的作用,因此第七末那識,有這樣的稱呼。末那識直接由阿賴耶識所生,不必藉由其他的心,或者心法為緣,是無始以來就與阿賴耶識同進同出,乃至未來成佛時也是如此。但是,在二乘定性聲聞緣覺捨壽入無餘涅槃時,末那識就永遠不會再現起了;至於我們這個夜夜眠熟時,意識祂是會暫時斷滅的,與阿賴耶識不同的狀況,第七末那識有恆審思量的功能,前五識既不恆常、也不思量;第六意識,有分別及思量的功能卻不恆常,因為祂在眠熟等五無心位中會斷滅。第八識祂是恆常卻永無思量,所以無始以來不曾作主,也不曾對六塵加以了別。第六意識雖然對境界有分別了知的作用,但無執取、決定的功能,當意識認為應該執取的時候,最後下決定執取或不執取的,仍然是末那識,所以只有末那識才有執取、決定的功能。末那的心行非常微細,剎那剎那作主而不間斷,祂的了別慧又很低劣,但執著性很強,所以遍計執諸法為我、我所,都是讓第七識把它執著。「我」是指心,「我所」就是心所或者是色法,依五位百法來說,第七識祂全部遍計執性都執持為我,是起惑造業的因。因為末那祂本身是無記性,不能作善惡的分別,末那又常常內執阿賴耶識為自我,恆常外執色身及識陰六識為自我,所以無明遮覆是一種有覆性。
意識若不能了知我見、我執的內涵,或者瞭解以後,不能證知這種我見、我執,祂是有過失的;意識如果不能了知的話,就足以影響到意識不願信受自我的虛妄性,導致無法證得聲聞或者大乘通教中的初果,除非意識能透過如理思惟,來現觀、來說服末那識。所以學佛的過程,意識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靠意識不斷地熏習善淨法的知見,然後讓末那習於善淨法、認同善淨法,才不會使末那對於一切法普遍的執取而造惡業,這樣我們就不會墮入三惡道。在知見上了知自我的虛妄之後,還要進一步如理思惟的現觀修行,說服末那識斷除我見,確實接受五蘊身心、知道五蘊身心不是真我的這個正理,如此斷除我見,才能成為初果人。所以我見確實斷除之後,才能進一步證得菩薩的見道,也就是破參。如果不斷我見,即使證得或者是知道第八識的如來藏密意,也會因為無法安忍而加以否定,不能安住於第七住位中。因為親證如來藏的同時,必須要有斷我見的解脫功德,這樣才能夠有這個解脫受用,若沒有這個解脫功德的同時存在,或者是無善知識的攝受,即使打聽密意而知如來藏的所在,必無法心得決定,智慧也將無法現起,遲早會退失菩提的。
總而言之,外道厚厚的一本《廣論》,講了一大堆相似佛法,卻從來不提蘊處界虛妄,這個下士道,聲聞菩提的基本知見,他們都不懂,反而主張意識是常住不壞的真實心。外道教學人跟著他們認定意識常住不壞,不知道這個是虛妄性,反而牢牢地抱緊我見,就永遠沒辦法以下士道的聲聞道取得實證;一邊要求學人斷我見,證得一切智智,高唱斷我見,證得一切智智的口號,其實完全都沒有修、沒有證。外道連下士道的學理與實證知見都沒有,高唱中士道、上士道,那都是空話。外道貶抑自己所不知、不能證的大乘顯教,說是不究竟法,反而高推外道我見未斷的這種法為究竟佛法,使得已知道內情的這些菩薩都覺得不可思議!學佛它的基本知見是要按功夫很紮實的一一作到,每一個位階都要實修實證,按部就班不能遺漏、躐等,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外道我見不斷,主張要認取生滅性的意識心為常住心,這是具足我見,空言成就報身佛,這個都是虛妄想,這樣的《廣論》整本書的內容,只能說完全是戲論而非佛法。
我們現在來介紹六塵界。外相分的色塵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是眼根所對的境界,由於眼識與外色塵不能相觸,因此外色塵必須由阿賴耶識藉著眼扶塵根以及意根為緣,攝入外色塵,而以根據這個來變現似色非色的帶質境(這種內相分的色塵),顯示在眼根的勝義根,能讓眼識生起,並讓眼識與意識來作辨別分析。眼識所緣生的是顯色——青黃赤白,是較粗的分別;意識所緣的色塵有四種,是較細的分別,了別顯色的細相,這個是屬於意識的範疇,如顯色的明、暗、淺、深各種差異。那一般來講,我們把色分成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上述是講顯色的部分;第二我們來講形色,這個也是意識所了知的範疇,如長、短、方、圓等;第三個我們要講的是有表色,有表色就是行來去止,這些行動都屬於有表色,是意識所了知的範疇;第四是無表色,如儀態、神韻、氣質,這些都屬於意識才能夠了知的範疇。外相分它又有聲塵,我們整個都是依這樣來瞭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一一都是透過扶塵根攝取外相分,然後再經由這些神經轉到腦部的勝義根中,然後根塵相觸。至於內相分的塵,是屬於我們的阿賴耶識祂所變現帶質的內相分,這個相觸的位置,然後才能夠現起了各種識。譬如說色塵與眼根相觸,在這個腦部的部分,我們就能夠了知,然後這樣就變成眼識的現起。以上我們大概可以一一的去了知外相分的觸塵,或者是前面的這五塵,都是依此可以一一去了知現觀。至於法塵,是意根、意識所取的境界,這個是阿賴耶識在前面說的五塵現起的時候,祂直接的顯現,也就是跟著顯現的。所以有內相分的五塵現起的時候,必定有一些法塵是依附在內五塵的這個地方同時現起,這時候意根就觸法塵而生意識。但是也有這些例外的原則,如夢中的見分所顯示的法塵,並不需要五塵而有,是依於意根的要求,直接從阿賴耶識中引生內相分的五塵而顯現出這個法塵;這個時候大腦中的六塵,並不與外面的六塵有所連結,不是緣外塵,而獨自現行的內相分,這種狀況是這樣。
上面所說的六塵境,總說都是相分,所以相分又分外相分與內相分,都是唯心所現的境界。外相分是器世間所現的六塵,是眾生阿賴耶識共業所成。內相分則是有情各自阿賴耶識,由六根對外境的六塵,在自心如其所觸,在自心現起,如實的顯現內六塵;就是外六塵,祂把它變現成內六塵,讓我們的勝義根可以去接觸,這個時候就如人照鏡,鏡中如實顯現人影一樣,但鏡子本身對自己映現的影像,並不會加以分別,但似同外境的這個內相分,它是唯心所顯;這時候仍然需要有健全的五色根為依,因為我們的五色根如果是有損壞,那這樣的話,所傳達的外相分就會扭曲,那到內相分的時候,也跟著就扭曲,就沒辦法詳細地了別外相分。所以我們無始來,我們從來沒有接觸外塵境界,我們所見所聞都是自心所現,都是在有情的內相分上琢磨。凡愚不知道這種道理,見到山河大地、見到一切人事物,都誤以為是真實之見,其實是錯啦!其實都只接觸到自心如來所顯現的內相分罷了。至於六識,當然就是因為有根塵相觸,所產生的各種了別狀況,這個我們大概都可以一一地去了知,知道內相分的五塵生起的時候,這個法塵就現起;只有意根與意識,才能夠觸這些法塵,所以當意根觸法塵時,在相觸的地方就引生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意識種子,然後不斷地流注,而產生了意識對法塵的辨別分析作用;當五識了別五塵時,意識同時就了別五塵中的細相(也就是法塵),所以五識現起的時候,意識必定同時俱在,十八界就具足了,萬法就從此而生。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裡。
祝福各位: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295-a15_060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62. 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二)。上一集我們說到《大般涅槃經》說:涅槃是如來藏,如來藏是涅槃義。沒有證悟如來藏的人都無法瞭解,對於這一句都不懂;他們認為阿含是阿含、般若是般若、唯識是唯識,三個法是不能貫穿的,三個法是不同的東西。但是你只要來正覺學法,證得如來藏以後,你會發覺:原來阿含、般若、唯識是相通的,沒有一法是不通的;由這個如來藏通一切法,所以三乘菩提是一貫而相通的。那時候你就會現前看見:阿含的原始佛法雖然偏顯人無我;般若雖然偏顯法無我;唯識雖然偏顯一切諸法無我,講的是生空、法空所顯的真如。可是從親證如來藏,而會通般若的人來看,這一切法都是相通的;並無絲毫的相互違背,都可以由這個如來藏心真如,而四通八達。所以三乘菩提的差別,只有深淺廣狹的不同,卻是依如來藏而一脈相通的;所以悟後回頭再來讀《大般涅槃經》的時候,會發現涅槃正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所以有涅槃。沒有錯!這就讀懂了,這就是悟前不論怎麼讀,一直百思不解的法義;自從明心以後,就開始一步一步地通達了,這就是大乘法的無生忍。至於無生法忍,那就得悟後修學種智,很久以後才能通達的。二乘的無生忍沒有辦法達到大乘的無生忍智慧。然而大乘的無生忍,卻可以悟後漸修,而漸漸地通達大乘的無生法忍,也可以旁通二乘的無生忍;只因為證得心真如第八識的緣故,所以就使得原來甚深難懂的如來藏與涅槃的道理,變得淺顯了。這個真實義在《大般涅槃經》裡面,雖然說到那麼白、那麼淺,但是大多數的眾生拿到經本時還是讀不懂的,還是得要等他明心以後才會真的懂。這一段論文的意思就是講:經典上所說的那些法句中的義理,真的是甚深極甚深;可是這種甚深句的真實道理,你得要常樂於觀察,而且要真的破參明心以後,才有能力常常樂於觀察。世間的忍要依戒相和相似般若的智慧去應對,這都是屬於忍受眾生羞辱的事相;出世間的忍則是二乘的無生忍,能忍於色身不是我,能忍於離念靈知心也不是我,了知五陰的我是虛妄,而願意滅掉自己;世出世間的忍,則是大乘的無生忍和無生法忍,能忍於萬法都攝歸如來藏,而如來藏本來無生,所以萬法也就本來不生,這才是世間出世間的忍。依於這個大乘的忍,就不會再有入涅槃的貪愛了!此外,我們想要再補充一個忍,因為這個忍,越到末法的時候就越重要,這個忍就叫作悲忍;由於起悲心,而生起利益眾生的心,並且能夠長時間的這樣子安忍。關於這個悲忍我們分六點來說:
第一、因為悲心的緣故,所以不應該忍受那些破壞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壞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眾生就會被那些人誤導,而走入歧途,佛法就會開始在人間漸漸地滅絕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開示、所寫的書、所作、所為是在破壞佛法,那麼這個人的破法殘害眾生慧命的行為,也就跟你無關;可是你明明知道某人或某一些人,他們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所發行的流通的書籍,都是在破壞佛法,你就不應該視而不見。這一種悲心能使你安忍於難行苦行的菩薩道,這就叫作悲忍。
第二、不應該忍受接受那些在正法道場裡面加以破壞的人。假使有某寺院弘傳真正的佛法,但是因為自己所弘傳的法,和那個寺院的法師所弘傳的法不同,就去加以破壞;不管是硬體上的破壞、軟體上的破壞,或者言語上的破壞,全部都是在破壞正法道場;如果有人這樣作了,我們不應該忍受,應該起大悲心,去制止這些人這樣作。如果你讓這些人去破壞正法的道場,最後正法的道場不能存在了,結果就是眾生想要修學正法卻沒有地方可學了。所以你如果明明知道,人家作的是破壞正法的道場,你卻忍下來而不回應,那你就沒有悲心;這種忍就成為愚癡的忍、濫好人的忍,所以應該要為眾生而起悲心,想辦法去制止這種行為,不應該忍受這種行為;有這樣的心就叫作悲忍。
第三、譬如看見了眾生所造的業,正是五種無間的罪業,捨報後要下墮無間地獄,長劫受苦;這種苦是很可怕的,因為是受苦無間,沒有一剎那間斷的,而且是以廣大身而受重苦,時劫又是最長的,這不是可以輕易造作的大罪業。當我們看見眾生造作了這五種無間業,我們應該要起悲心,去救度他們、轉變他們;想辦法補救,讓他們趕快把大惡業轉輕,或加以彌補、滅除這五種無間罪的大惡業;一直都有人在作,並不是沒有。譬如有人登廣告,堅持說意識是真實心,又罵 平實導師是人妖、是騙子,這都是五無間的罪業,根本是在破壞正法;有人這麼作時,我們應該要起悲心要救他們,所以同修會才印行了《菩薩正道》出來辨正;目的就是為了想要救他們,教導他們正確的法義道理,讓他們捨壽以前懂得懺悔與改正,這就是悲忍。不要以為菩薩都是慈眉善目的樣子,譬如 觀世音菩薩最慈悲了,但是十一面觀音,你走到祂的背後去看看,那是現忿怒相的觀世音,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有的眾生,如果不用忿怒相來示現,就無法制止他們的五無間業;所以大悲的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背後那一面是示現忿怒相,用以制止眾生,造作五無間的惡業,這也是悲忍。《菩薩正道》寫出來以後,那些誹謗 平實導師的人,剛剛看到的時候會很生氣,但是他會努力在書中,去找看看有沒有毛病,結果找到後來,所有經論翻出來比對過後,都沒有毛病;人家正覺同修會寫出來的書是正確的,原來是自己錯了!他就會產生因為謗法謗賢聖而下墮地獄的心理壓力,有一天就會趕快懺悔,這樣我們就救了他;這是以金剛雄猛的作略而行菩薩的大悲,這也叫作悲忍。因為他們犯了五無間的重罪,除了用這個雄猛相的示現,你是救不了他們的。
第四、不應該忍受眾生謗佛,以及誹謗大乘勝義僧;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法,為了謗賢聖的那些人。在四種阿含的經典中常常會看見,有時候阿羅漢會擊椎,也就是打雲板;打雲板就是要召集所有的僧眾,擊椎的聲音發散出去以後,佛陀就會以佛眼觀察,就跟阿難講,某某阿羅漢今天要作獅子吼了,我們都去現場吧!去到那邊等到 佛一坐定,比丘僧也都集合了,那位阿羅漢就站起來說:「某某比丘!你有沒有誹謗我?謗說我是凡夫。」他們的心性倒是還好,有作的人就會承認,那位比丘就站起來說:「有。」阿羅漢會三問,他會三答:有。然後阿羅漢就告訴他:「你一定要當眾懺悔,因為佛世尊授記我為阿羅漢。」阿羅漢實證「無我」,怎麼會說「我」是阿羅漢呢?他只是為那個比丘好,怕他下墮地獄;因為他誹謗阿羅漢是凡夫,捨壽時就會下地獄。如果是誹謗大乘法中的勝義菩薩僧,那就更嚴重了;假使你看到了這件事,就應該要想辦法救他們。如果是謗佛,那又更嚴重了,有因緣的時候,我們還是得要救他們。至於謗法、謗勝義僧的人,他們自己也得要自求多福,可是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還是得要救他們。所以當我們看見眾生謗佛、謗法、謗大乘勝義僧、謗聲聞賢聖僧,下至誹謗凡夫僧,都應該要告訴他們、要糾正他們,讓他們趕快懺悔,趕快補救,不然的話,當惡業現前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忍受的;如果我們已經看見,他將來會受那個業報,而我們不願生起悲心去救他,這就是沒有悲忍。
第五、如果有人成就了十惡業的最重業,你也證實某某人成就了十惡業的最重業,得要想辦法救他,不要讓他繼續再錯,要讓他趕快懺悔,趕快轉變,趕快去補救;如果你沒有這樣作,那你就沒有成就悲忍。如果你不能證實,那就不能怪你;如果已經證實了,你就應該開導他,叫他轉變、補救。
第六、最後一個悲忍是悲心憐憫被誤導的廣大眾生。因為末法時代有很多的名師—有名的師父、有名的老師—在誤導眾生,陷害眾生一起墮入大妄語的地獄業中,他們不斷地灌輸眾生各種邪知邪見。譬如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覺知心、一念不生的覺知心、離念靈知就是真如心,覺知心只要不打妄想時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佛性,真如與佛性沒有不同。這樣不斷地誤導眾生,使得許多眾生和他們一樣,陷入大妄語的地獄業中。還有人不斷地告訴眾生:沒有第八阿賴耶識,也沒有第七識,佛說只有六個識;又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思想就是外道的神我、梵我,不是真正的佛法。這樣子都是在破壞正法,眾生不知道,就只因為謗法的人是很有名氣的大法師,寫了很多書;迷信大師的大名聲,因為無知,所以就跟著假名善知識大膽誤謗起正法來了,也就跟著成就了謗菩薩藏的地獄業。當我們知道了,就得生起悲忍,想辦法來救護那些被誤導的廣大佛弟子,讓他們趕快修正邪見、趕快補救,免得捨報時來不及自救,也沒有人救得了他們。
《起信論》 馬鳴菩薩又說:【云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為令未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眾生。】(《大乘起信論》卷2)接下來介紹怎麼樣修精進門。前面說過了如何修布施、持戒以及忍辱,接下來就得要修精進度,才能進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進的意思是說,你對於布施、持戒、無生忍這三度都得要精進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隨緣而修了。修精進行就是佛法上面所講的,要修學各種的善法行,無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種善行與善法,而且還要永遠心不懈退,如果心懈怠了、心退失了,那就不叫精進。換句話說,菩薩確實不好幹,不但要修布施行,還得要不斷地布施,永遠都不能停止,一直到你成佛以後,還是要繼續布施,永遠都不能停止。持戒也是一樣,還是要繼續嚴持不犯,永遠不犯菩薩戒。修忍也是一樣,一直到成佛時才算圓滿;成佛以後不必再修忍,是因為不管世間忍,或是無生忍、無生法忍,到佛地都已經具足了,所以不必再修忍辱。持戒也是一樣,是因為到佛地時,心已經究竟清淨了,所以不必再修持戒法。可是布施利益眾生的事情,佛地已經具足圓滿了,為什麼還要繼續無止盡地行布施呢?當眾生成佛以後作種種布施,其實並不是在修布施;而是因為剛入初地時,所發的十無盡願所持的緣故,是被這個永無盡期的大悲願所持;所以諸佛都是利益眾生永無窮盡的,都是永遠不進入無餘涅槃,而一直作無上的布施。並不是成佛以後,就每天只給人禮拜供養的,成佛以後還是要一天到晚利益眾生的。你們看 釋迦世尊菩提樹下成佛以後住在佛地境界中,因為大梵天王來請 佛轉法輪度眾生,佛因為答應大梵天王的要求,要轉法輪來為眾生說法,就在菩提樹下靜坐整整七天,思索如何為眾生解說自己所證悟的微妙甚深之法,七天以後才起念動身,走兩三百里的路去到鹿野苑度五比丘。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17-a14_062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61. 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一)。
《起信論》 馬鳴菩薩說:【云何修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觀察甚深句義。】(《大乘起信論》卷2)首先我們介紹忍門的修學,馬鳴菩薩對忍門的開示只有四句話,看起來像是很簡單的樣子,但是「忍」這個法,絕不簡單,這幾句話的內容也絕對不簡單。「見惡不嫌,遭苦不動」這是世間忍。所謂世間忍,就是在世間法上能夠安忍而不動其心,忍就是接受的意思,譬如人家罵你,你忍不住就當場罵回去了,不僅臉紅脖子粗,還氣得渾身發抖,這就是忍不住。那麼請問為什麼忍不住呢?因為不能接受的緣故,正因為不能接受對方的辱罵,所以說是忍不住嘛!如果能夠忍受,那就不會忍不住,所以忍的意思就是接受,世間忍是接受什麼呢?就是接受世間對你的不公平待遇,接受世間對你的不合理要求,接受世間種種惡劣環境的考驗,你如果能夠接受了,那就是世間忍法成就了,這就是世間忍。
別人無理辱罵你,你要如何消氣而生起忍法呢?換句話說,你要怎麼接受,這需要有一些善巧的學習。譬如有人走過來罵你,說你這個人真是個大壞蛋,你就把「你是一個大壞蛋」,這一句話拆開來看,這一句話中的「你」,對方所說的「你」是在講你,可是從我來看「你」這個字的時候,這個「你」字也是指對方,從你的立場來看他時,他也是你,那麼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事實上他罵的人又不是你,其實還是在罵他自己,跟你無關,既然跟你無關,那等到「大壞蛋」三個字出現時,仍然跟我無關啊!正因為沒智慧,去把它們串連起來,而套到自己的頭上來,所以才會跟自己有關,跟自己有關了,所以就不能安忍,就起瞋心了。那麼究竟是誰把它們串連起來,而套到自己的頭上呢?想來想去還是自己的愚癡嘛!如果有智慧,就不要把它們串連起來,就讓這一句話的聲音,一個字又一個字的過去,那些聲音就好像風一吹過去了,既然已經過去了,也都與你無關了,還有什麼需要忍的呢?我幹嘛還要把它們撿起來,還要硬把它們留在自己的心中呢?只有愚癡的人,會再把它們留在心裡面生悶氣。
再不然你說「他罵我」,所罵的我又是誰呢?其實罵是在罵這個身體,可是身體不是我,過去世都有一個身體,未來世也有一個身體,今生也有這一個身體,不管你罵哪一個身體,都沒有罵到我,我是這個覺知心,覺知心才是我嘛!因為身體又不是我,因為身體無覺無知,隨你高興罵去,都與我無關。再不然你再想,「我」這個覺知心無形無色,你怎麼可能罵得到呢?所以你根本罵不到我,當你罵我的時候,既沒有你所罵的那回事,我又沒有做那件壞事,所以你的罵,其實不是在罵我;所以我就不必接受了,結果還是回到你那裡去,既然回到你那裡去了,罵的又不是我,我生氣幹嘛呢?這是依世間忍來說。所以你自己要有方便善巧,去轉化它。
除非那個罵你的人,他的言語會影響到未來正法的弘傳,導致你不得不回應,必須對他的說法加以回應,以免眾生對正法的信心動搖,可是當你把真相說清楚了以後,不管他接受或是不接受,那都是他的事;他要是不接受,那是他不能忍,不能生忍,就表示這個人修行不好,你又何必跟他一般見識呢?否則豈不和他一樣,落入低層次的心境界中。如果他接受了,他能夠忍,你心中就想,這個人修行很好,有得救,你又生起歡喜心了,可以幫助他證悟三乘菩提。但是不管對方接受或不接受,起忍或不起忍,你都要以歡喜心來對待,這就是修世間忍,所以才說「見惡不嫌,遭苦不動」。
又譬如有個遊手好閒的人,每天都來跟你借一百塊錢,吃飯喝酒,經年累月,沒完沒了的;你明知道,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明知道這個人是遊手好閒的無賴,請問你要忍或是不忍呢?能忍的話,你可以說:「對不起,我只能給你五十塊錢,幫忙你一些,你要借一百塊錢我不方便。」要借就借,不借就拉倒,就這樣子!那他也只好接受了,因為反正不可能給他更多的錢,他也只好接受了;他每天來、每天來,你還得要耐煩——就是忍,就是要安忍接受,這就是修世間忍。你心中明知道:是個遊手好閒的無賴漢,心中其實不高興,見了他卻不能擺起臭臉孔,你還要在心中歡喜地告訴自己說:他是給我機會修忍辱、是給我機會修布施,看我有沒有能力把慳貪捨掉,把忍辱修學成功。那你算一算一個月下來,也不過就是一千五百塊錢,利用一千五百塊就把慳貪給捨掉了,這個修行還真是便宜,當然可以修,這就是修忍。所以自己的心念要懂得消融,有智慧的話,就自己去轉變,當然也要有一些方法的學習,才能懂得很多修忍的方便善巧;這就是說,你可以從假想觀上面去修。可是要如實地修忍辱,那你就得要「常樂觀察甚深句義」,這就是無生忍和無生法忍的修行了。
什麼叫作無生忍呢?是五陰空、十八界空,五陰無常、無我,無常、無我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十八界也是如此,這樣一一界、一一陰去現前觀察,你能夠這樣現前觀察,親自證實它、領受它,這樣你就可以把我見斷除掉,你就可以把我執,一分一分地斷除掉,最後你成就了無生忍,不再於三界中出生了。能忍、能接受十八界的自己,在未來永遠都不再出生,這就是無生忍,也是無生忍的果證,也就是解脫道的果證,這就是證涅槃,就是無生忍。這個無生忍,大乘也有、小乘也有,小乘就是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
大乘的無生忍,往往是從明心下手的,證得心真如第八識以後,發覺心真如本來無生,再由心真如的本來無生,來照見十八界的自己是虛妄、無常、苦、空、無我,這樣具足大乘、小乘的無生忍,這就是能忍於甚深句義。這個甚深句義就是無餘涅槃,可是無餘涅槃,現在對一些已經明心的朋友來講,已經不算是甚深句義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曉得,十八界全部滅盡就是無餘涅槃,話雖如此,但是在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出來弘法以前,一百多年來的北傳與南傳佛法,找找看,有誰把無餘涅槃說清楚的呢?以目前的文獻來看,一個也沒有,這意思就是說,僅僅是原始佛法的解脫道涅槃這一個法,對一般人來說就已經是甚深句義了,何況大乘的本來性淨涅槃呢?真的是甚深句義。大部分的人對涅槃,都是落在一種想像之中,你們去看《妙雲集》,有些法師對涅槃都只是想像的,他們實在不知道涅槃的真實義理。現在自從 平實導師寫了《邪見與佛法》以後,大家確實地讀過、思惟過以後,就覺得涅槃很單純了,現在大家都懂了,原來無餘涅槃就是滅盡十八界法的自己;原來涅槃中的實際就是第八異熟識,沒有六識的見聞覺知,沒有六根與六塵,這樣一來,涅槃的真實義就顯得很簡單了。這就是說,你得要巧設各種方便,把甚深的義理變得淺顯易懂,讓眾生容易瞭解,但這只是無生忍。
那麼法無我所證的無生法忍,又是什麼呢?就是諸法本來不生,可是明明看見一切諸法都是有生有滅的,怎麼可以叫作本來不生呢?一切諸法,不管是五陰、十八界、十二處、六入乃至百法,你去看啊!都是有生之法,怎麼可以叫作不生呢?可是你如實地現觀,從親證如來藏—親證第八識—開始,你可以現前領受蘊處界以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真如—阿賴耶識心體—直接或者間接乃至輾轉出生的,諸法滅了以後,仍然可以依第八識心體,又再重複地出現,所以諸法本來就是心真如祂所執持的自性。而心真如從來無生,所以依心真如為體,而說諸法本來不生,所以說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能夠現前觀察諸法,都是附屬於第八識心真如,所以能夠忍於一切法本來不生,這就叫作諸法無生的忍,就是無生法忍;也就是對於諸法無生的法界實相能夠接受了。
有的人明心以後,也許會這樣講:「無生法不生,我本來就接受了,這有什麼好講的呢?」那是你嘴巴上接受,在意識層面上接受。實際上往往沒有辦法證實心真如的本來不生,也無法證實諸法都是從第八識而出生的;不能證實的時候,就不能轉依真如,深心裡面始終會打一個問號在那裡:「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這就表示,你其實還是沒有生起忍法,表示你還沒有如實地接受諸法的無生。所以對一切法本來不生,必須是能夠現前觀察,而能領受、能安住,從深心中就確實接受了,這樣才能叫作無生法的忍。所以無生法忍不是虛妄的東西,是實際上可以領受,可以親證的,假使能夠常常樂於觀察這個甚深句義,就是說你能夠修學這個出世間忍的甚深句義,也就是修學無生忍和無生法忍,那你就是真正地在修這個忍門。
對於一般學佛人來說,根本弄不懂無生忍與無生法忍的差別。有許多人,在正覺同修會裡面共修,三、四年明心以後,遇到了很久不見,一樣在修學佛法的親朋好友,偶然談起佛法來,那些親朋好友們都會嚇一跳;因為大部分人,已經學佛二、三十年了,結果老是在原地踏步,一直保持在佛法的知解層面上。你才來正覺學三、四年,智慧卻是他們所無法想像的,結果一談話下來,讓他們大吃一驚,這是什麼樣的法呢?三年、四年可以達到這樣的地步,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這就是說,走對路以及走錯路,這中間的差異太大了。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大家的差異並不大,走的距離越遠就差異越大,所以大乘別教法門中的甚深句義,真的是極甚深。但是這個甚深句義,我們有義務要讓它淺顯化,因為我們如果有能力而不去作,那我們就違背了菩薩心地戒的戒法,而且也違背了悲忍、慈忍,所以這是我們應該要作的,藉由廣說、細說這個甚深句義的道理,來利益佛門四眾弟子。
就好像 佛在《大般涅槃經》說甚深微妙的佛法,佛以淺顯的字句去加以說明,讓它變得淺顯,而使眾生容易瞭解《大般涅槃經》就是這樣的說法。就比如慚愧、悔責的經文,雖說是很淺顯,但是已經有很多人,在《大般涅槃經》讀過這段經文以後,還是沒有辦法讀懂;因為知見錯了,所以當他們讀到經文中說涅槃是如來藏,他們就弄不懂了。經中說:「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者不來,槃者不去;涅者不垢,槃者不淨;涅者不一,槃者不異。」他們越讀越糊塗,怎麼涅槃會有這麼多的法義呢?可是當我們明心之後,就會覺得很簡單;為什麼呢?因為涅槃是中道性,因為涅槃就是如來藏。可是眾生讀到《大般涅槃經》說:涅槃是如來藏,如來藏是涅槃義;就都死在句下了,都不懂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就先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16-a14_061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060. 佛法與外道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課程是《大乘起信論》。上一堂課有講到,依止正行僧我們修學佛法就無礙。但是,我們要自己能夠辨別什麼叫正行僧。這個我們有介紹了這個佛法的基本概念,用這個基本概念去判斷,就比較容易正確了。一般來講,依止正行僧之後,我們學佛的路就無礙,就能夠一直到參禪,然後能夠親證第八識,能夠起般若智慧。那現在介紹一些非正行僧的狀況,也跟大家說明白免得被誤導;而且如果搞錯了,還會破戒或者破法,這樣就很冤枉了。一般來講,現在外道都很流行的是雙身法,初學者當然他不會跟你直接講,等到你發現的時候,往往是來不及了。那就要看他剛開始的法義的教法,到底是怎麼樣的,就依我們跟大家介紹的佛法的整個概念來觀察這些教我們佛法的人,他的身口意的狀況,大概大家就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反正教人雙身法的人,那一定不是正行僧,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五陰十八界虛妄,這個只是小乘佛法而已,那你想想看,會去貪著雙身法的身樂的人,貪那個只是身觸啊!這個是我們要斷除的對象,所以這是不理想的法、會妨礙我們出三界的法、會讓我們墮落三界輪迴的法,他們怎麼會去教這種貪觸呢?這就知道這個人是很淺見的人,或者說一點正見都沒有。第二個,如果修「定」的人,「定」只是共外道法,他如果定修得好的人,他哪裡會要雙身法呢?因為初禪的現起離生喜樂,離開欲界貪,生起了喜跟樂啊!所以,如果是貪觸,有修過定的人都知道,喜歡身的淫樂,那初禪是一定現不起的啦!因為你的注意力沒辦法內攝,因為身體驗外面的這些觸塵都是對外攀緣,「定」它是內攝法,它不是外緣,因這個觀念都搞不清楚,才會受騙嘛!所以這個是外道的雙身法,真的是很奇怪欸!台灣有那麼多人會去相信,那不要說他們的「慧」,就是連「定」都沒有!不然,誰願意去修呢,那些人更是連「淫戒」都沒有!所以,用這「三無漏」,真的是一檢驗就能發現的,真的是很不像樣的人,才會去修雙身法。
如果你真的初禪現起修得好,那個身樂是「每一個毛細孔都很舒服」,哪裡可能願意再去喜歡這個身觸淫樂呢?所以從這個知見來看,這些雙身修法人都沒有禪定,如果有禪定,他們不用這樣子去修雙身法,所以大家正知見建立之後,很容易就能夠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正行僧、什麼不是正行僧。一般在國外,因為他們的倫理觀念比較沒有,所以他們雙身法的修習,反而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傳授;因為外國人本來就沒有儒家的師徒禮教觀念,所以一般學密的人,反而要到國外去、買外籍的英文書,漫山遍野,書店隨便買都有。但是在台灣,因為中土的地方,對禮教的觀念比較重,所以他們在傳雙身法,都要很小心、很祕密,怕人家知道,萬一被知道了,搞不好就被群起而攻,雙身法就沒辦法弘傳,所以他們就是祕密的弘傳。
所以一般的人,去學外道法、雙身法的,一輩子也沒有受到傳授。於是大家不知道的,會誤以為說,沒有哦!他們這個法,根本沒有雙身法,其實如果沒有雙身法的話,那他何必修呢?他們這個外道法,就不存在了啊!他們乾脆就統統來修學正統的佛法就好了,看是小乘、中乘、乃至大乘,讓他們學了好幾輩子,永遠學不完的正法,永遠都沒有辦法滿足的。就比如說我們讀大學,都讀不畢業,哪有心情、哪有時間,再去學其他的這些拉哩拉雜的課外法呢?所以,如果有外道要灌頂,記得大家要趕快溜掉啦!那個都不是正確的法,所以一般的外道連明心見性,明心見道的內容都不知道,不知就是第八識,他們完全是無知的;所以他才會狂妄,自稱為自己是證量比 佛還高,乃至自稱是什麼佛。大家都知道,賢劫千佛都已經排定好了,釋迦牟尼佛後的下一任佛就是當來下生 彌勒佛,中間哪有可能再有另外一尊佛?那他們敢自稱為佛,一定是什麼外道!他們根本不信佛嘛!因為他們不信佛,當然就不受佛教的約束嘛!所以才膽敢這樣子,自稱自己是佛。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佛,這個對佛都是大不敬,所以依佛法來講,大家就很明確知道,他們根本不是佛教。
如果佛教,他們一定要受佛教的規範,這個基本觀念建立之後,就知道他們是外道,他們因為沒有親證如來藏,所以他對如來藏在哪裡都不知道,是具足的凡夫;但是他們為了要騙財騙色,他又說他們的證量比大乘佛法還高,那這個就是笑話啦!如果比大乘佛法還高,那個就是頭上安頭了,大乘佛法如果不圓滿,那它就不叫作大乘了。所以大乘佛法,能夠教導人修習到成佛,佛之上還有佛嗎?不可能的,如果還有人證量比佛更高,那佛的位階就不對了。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沒有人再比祂更高的;這個大家基本觀念在建立之後,就不會讓這個附佛法的外道騙……,為什麼叫「附佛法」?因為他們如果自稱是外道,很多人不願意去修,他們就說:我們也是佛教。然後說我們這個佛教的證量比大乘還高,那其實都是虛誑語,所謂的「即身成佛」,那個都是胡說八道!如果我們有對大乘佛法基本的觀念能夠建立的話,那就知道他們百分之百是外道,只不過為了要假冒「佛教」這個招牌,然後去騙財騙色而已,這個就是學佛的基本觀念建立。
好,那我們如果信受正行僧,那對佛法的理路,整個架構都已經清楚了。那大家要修行布施,是怎麼樣去布施呢?要隨分、隨緣、隨力來供養,那這樣就是一個如法的供養,供養除了是我們人間之外,還有人之外的,譬如護法菩薩、韋陀菩薩、伽藍菩薩等等,這些能夠護持我們,修學佛法的這些菩薩,我們也要供養;另外家裡如果有供奉 觀世音菩薩或者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等,這些菩薩也都是正行僧,一般人會講,他們又不是人,又不會教導我們,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諸佛菩薩在冥冥中安排各種因緣,我們一般人很難瞭解的,所以一般人修學佛法,都還要這些諸大菩薩暗中的護持,我們因緣才容易成就,乃至我們的破參,其實大部分都是佛菩薩加持;因為這些如來藏法眾生都有,日用而不自知,那為什麼破參前、破參後,如來藏跟五陰十八界的現起運作都一樣,那你為什麼懵懂不知,沒辦法破參呢?就是只有一念相應慧而已,那這個一念相應,絕大部分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
所以大家如果能夠瞭解之後,就知道佛法要在謙恭中求,一起慢心跟佛法就不相應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只有能夠依止正行僧,正行僧的範圍就已經講了,包括我們人、包括非人,就是諸天菩薩,或者是指其他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他們對我們的修行都是有利益的,我們都是要去供養。大家經常講說,菩薩是從大悲中生,大悲中就是要利益眾生;所以菩薩有這個願,我們眾生只要能夠跟祂相應,這樣我們要修學佛法就比較順暢,就比較不會有遮障,這個就是供養的一個次第,大家都要瞭解。
好,如果想要具足我們剛剛說的這四種信:第一個信就是根本信,信有這個真如心,再來就是佛法僧三寶,加起來就四個信。這個信,怎麼樣能夠更具足圓滿呢?那就要再從大乘六度裡面,要先修前五度;因為我們信的就是真如心,要成就的也是真如心法,真如心就是第八識,也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六度裡面的最後的一個目標。你想要達成般若度的親證,那要怎麼辦?你前五度一定要修,次第修,所以前五度,它就變成一個方便,這樣整個佛法的體系,大乘佛法它是一個很完整的。佛法的修證,從布施、持戒這樣次第修,這樣就能夠很圓滿地修證佛法;小乘三無漏,大乘佛法中再把它增益更完整,就是大乘的菩薩道了。所以前五度,要先去一一地去依止它,那第六度,就能夠抉擇、能夠修行、能夠親證。一般人來講,都說佛法是智慧的法門,為什麼叫智慧法門,因為大乘佛法第六度就是在修持要親證般若智慧,這個才是真正我們大乘行者的一個修行的標的─ 也就是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然後能夠起般若智慧,大家對佛法就能夠知道次第了。那見道之前,我們都要先修習這四種信分,就是剛剛說的,建立真如心的這個信,然後再加上三寶的信。
好,如果還沒有親證第六度—般若度的人 ,要怎麼辦呢?你要前五度要先修習好了,那這樣要修習第六度,就比較能夠無礙。在破參前,這些凡夫菩薩都是外門來廣修六度,就是前五度的修習都是「外門修」,然後你破參之後,你再來修的任何一個法,都叫作「內門修」。一般來說,我們要成就信分,要先修這五門,這五門也就是說,我們大乘佛法的前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般若當然是第六度,所以《大乘起信論》,你看跟六度也是相關的,所以佛法它是一個整套,它是一個連貫性的、整體性的,不可以分割。分割,佛法就支離破碎,只有沒有親證佛法的人才會執著一個部分的法,認為它是整套佛法。所以這個佛法的親證,架構先搞清楚了,這樣次第修,修到哪裡就算哪裡,這樣都會學法無礙的。
好,所謂布施講完了,就講忍,這個忍門,它真正的義理是安住在正法上。因為眾生有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對一個法修學久了,他就會想要退失了,因為他覺得,不再感覺到那個法樂,他就沒辦法長期的安住在那種用功狀況,容易退失,所以你如果能夠安住在一種法,繼續進修,那就要有忍了。所以一般來講都說,所謂的忍就是忍辱,這是從廣泛的眾生,來說一般的忍辱;其實不是這樣,在佛法上要起真正的效用,就是要在正確的法上,安住那個心,然後繼續去用功,那用功久了,忍之後呢,就能夠產生精進;你精進不斷,就是這個忍繼續,繼續安住在這樣的狀況修習佛法,那這樣又叫作精進,所以精進的意思,它是整個連貫性的。精進久了,你遲早就能夠心得決定,這心得決定,又叫作什麼?又叫定,或者叫作止觀,這個止觀久了之後,就是安住在參禪的狀況下,能夠不斷地修習;那破參只不過時間的問題,或者說你福德的問題了。所以一般來講,外門六度的這個萬行,都是六住位之前的菩薩要修習的,如果這個信分都能夠成就,那要能夠參禪破參,這個資糧就已經夠了。
我們再來說這個,布施的這個部分。論文裡面說:【云何修施門?謂若見眾生來從乞求,以己資財隨力施與,捨自慳貪】,哦,就是慳著啦!【令其歡喜,若見眾生危難逼迫,方便救濟令無怖畏。若有眾生而來求法,以己所解隨宜為說。修行如是三種施時,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亦不貪著世間果報;但念自他利益安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起信論》卷2)這個我們在開始的時候,都已經有講過了,這個就是一一要細說,就是從布施度,願意能夠作到捨棄自己的貪愛,自然修學佛法就是一個起點了。所以整個六度,在大乘佛法,都要從布施這邊先修持,這樣持戒就容易;持戒容易,就漸次後面這幾度就能夠成就。一般來講,佛法像這一部《大乘起信論》,都是從深的法慢慢的講到較淺的法。其實佛菩薩的經論,都是這樣說法,佛面對眾生所提的問題,祂都是在經論的第一段,便直接了當地用第一義法,正確地回答了;因為信眾有聽不懂重新再問,佛菩薩為了廣利眾生,才會反覆 地再解說,然後越講就越詳細,越講就越淺白,那這個是因為利益眾生。所以佛菩薩的說法,包括經論裡面的記載都是這樣,都是淺的部分是最後講,因為你不明白,祂才有需要說;如果兩個都是親證者,那麼一句話就解決了,不懂你再問,不懂祂再說,都是這樣的。
所以深的法先講也有好處,讓眾生聽到深的法,會覺得這個法—佛法—很勝妙,他會起高興信樂之心,就喜歡、能夠信受,那這樣能夠攝受眾生。所以在信受之後,因為眾生覺得能夠讓自己得到利益,這樣他就能夠一一安住在佛法上,能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然後般若。般若,如果這些法都反覆熏習久了,能夠成就,破參之後要退失就比較不容易。反過來呢,如果你是一下子直接去參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參禪之後,你想要安住,還是要補修前五度;這些法你如果能夠,一一能夠親證,你心就比較不會疑,比較不會退,比較能夠安住在這個法上,那這樣的話,六度法次第修,其實是比較安全的修法。那如果想要快速修,因為福德很大、因緣很夠而先破參,後面還是要悟後補修學分;就像大學生,你如果直接跳級大學,你一定要補修大學的預科— 這些該修的小學、中學,這些法呢,還是都要修。所以等於說,眾生如果能夠從小學、中學,然後才進入大學來修習佛法,這樣比較沒有那麼辛苦,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夠有所獲益,那這個心反而比較能夠安住。將來悟後,因為能夠一一地驗證、一一的能夠現觀,經論能夠印證,那心就能夠安心,知道自己學的是正法,就不會起疑;然後也不會讓別人的邪見反而把我們引導到錯誤的方向去,因為有經、有論,甚至有公案來讓我們印證,也就是幫我們背書,我們心當然就無疑。疑沒了,那這個心就能夠安住不退。
今天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285-a14_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