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10集 佛地大悲從親證第八識真心開始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在這一集裡將為大家說明,《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所開示的:成佛以後,從眾生理體的究竟來觀察、來看待眾生的苦痛,而能夠對於眾生作同體大悲的大救濟,這樣才是佛地的大悲心。
《廣論》中所說的自他互換的觀想法,只是一種互相觀待而生的兔無角戲論,並不能讓人真正的生起大悲心。《廣論》229頁說:【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宗喀巴說,若專注的以自他互換的觀想法,觀想利樂他人,以及菩提果的生起,同時就可以見到菩提心的根苗,從這個自樂他苦互換的觀想中生起,這個自他互換觀想法,就是意識覺知心能夠生起大悲心的根本。
《廣論》第230頁又說:【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宗喀巴的意思是說,朗日塘巴說:「霞婆瓦與我朗日塘巴,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如同人一樣的聰慧學人,他們學了自他互換的觀想法,就能夠觀想自樂與他苦的交換來利樂他人,而生起了大菩提心,隨著所作的種種事與業,都能夠以所學的自他互換,來觀想利益有情。而如同馬一樣的愚癡人,學了自他互換的觀想法,還是無法藉由觀想來生起大菩提心,或是已經觀想而生起了菩提心,卻無法安住,這個時候就應該告訴他們說:『這是因為貪愛執著於自我的我愛執,障礙了他們以自他互換的觀想,來生起大菩提心,所以應該特別努力的用自他互換盡力觀想,來違逆並害死這個我愛執著,而能夠真正的用觀想自樂他苦的互換,來利益有情。』」
這個時候有一位專門弘揚《廣論》的日常法師,解釋這人馬方便說到:真正要做人的方便,有十八種這麼多。畜生哪,簡單極了,一種。什麼是馬方便?換句話說,什麼是畜生?就是愚癡相。說菩提心沒有生的不讓它生起來,已生的不讓它住,就這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哪?我愛執啊!所以這個我愛執真實說起來是什麼啊?畜生相啊!現在人家常常就說:「你這個畜生都不如!」現在才瞭解的原來是這樣啊!是特別對這個我愛執盡力地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做。(《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稿日常法師)
日常法師說,對於我愛執應該盡力地去違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去做。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廣論》中所說的人馬方便卻是一種顛倒說。譬如說,一個人已經快餓死,《廣論》中卻告訴你說:你不用給他食物吃,如果你能夠觀想自己飽食的快樂,跟他快要餓死的痛苦互換,你就是真的幫助了這個快要餓死的人。把這樣的幻想執著為真實的人,就是聰慧而具有人方便的人;如果對於這樣的幻想,不接受它是真實的人,就是如同馬一般,愚癡無智的馬方便之人啊!
《廣論》中教人將幻想當成是真實,並說一天到晚活在這個觀想所成的幻想境界中,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聰慧的人,而不接受這樣的幻想是真實的老實人,反而卻是如同馬一樣的是愚癡人。這兩者中間到底是誰有智慧、誰才是真正的愚癡人?大家一聽便知,不須多言。如同專門弘揚《廣論》的日常法師所說:論中還說自他互換的觀想成功,這樣的幻想可以讓人違害我愛執,乃至可以使人利益一切有情。但是既然是幻想,要如何幫人斷除我愛執呢?又要如何讓人實際上去利樂眾生呢?所以說,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一種虛妄想。
《廣論》中又說,生起了大菩提心以及大悲心,同樣是以觀想法來成就的。但這並不是佛所開示的,大悲心是菩薩實證了第八識真心以後,才能夠生起的正知見。所以不論這位專弘《廣論》的日常法師,知道或不知道宗喀巴說的「自他互換法的觀想法,可以讓人生起大悲心」,這只是一種單純的虛妄想,因為不論是如何觀想自身代眾生受苦,這樣的觀想都只是一種幻想,並不是真的能夠將他人所受的苦轉變為自己來受,而消除眾生所受的種種痛苦;自己正在領受的種種樂受,也不可能因為觀想別人領受自己的快樂,眾生就因此真的領受到同樣的樂受啊!實際上,不論是自己的樂受,或是眾生的苦受,永遠都是在自己的第八識真心所生的內相分中,來領納這個苦受樂受,而不可能被取代。
所以自他互換而代替眾生受苦的觀想,假使真的可以成功觀想了,而領受了痛苦,這其實也只是自找罪受的無意義苦,因為別人身上的苦,仍然一分不少的繼續存在而受苦。如果說,自他互換的觀想真的能夠轉換自樂他苦,那麼將他苦轉移到自身時,就應該是變成他不苦而我苦、我不樂而他樂才對啊!然而,現見是別人的痛苦還是別人在受,自己的快樂還是自己在領受。所以自稱喜歡吃紅肉的達賴喇嘛,不論如何觀想自己吃肉的快樂,與正在被殺害的牛隻的痛苦交換,牛被殺的痛苦並沒有減少一分,還是正在被殺的牛所領受;達賴喇嘛吃肉的這樣的欲樂,還是由達賴喇嘛自己在領受啊!所以說,自樂他苦互換的觀想成功,可以消除眾生的痛苦,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妄說。他人的痛苦既然不可能由因自樂他苦互換的觀想來息滅,那麼成功觀想自樂他苦交換的人,卻是離開了本來的樂受,而生起了無意義的苦受,讓本來只是一個人受苦,現在卻變成是兩個人都受苦,所以《廣論》中說的自他互換的觀想,只能造成自他皆苦的無意義苦。
所以宗喀巴等假藏傳佛教祖師所說的:學了自他互換的觀想法,還是無法令人生起菩提心,乃至於大悲心,這樣的人就如同是馬一樣的愚癡人,這樣的人是被我愛執所障礙的。這樣的說法,其實只是為了籠罩密宗學人而所說的虛妄說法而已。學了自他互換觀想的人,若成功地觀想自樂他苦的互換,也只會落入自找罪受的無意義苦中,也無法消除別人痛苦的自他皆苦中。所以這個假想的苦,並不是真正的苦,都是虛妄不實的,因此不僅無法真正體會他人身上所受的痛苦,也無法使得他人身心苦受轉移到自己自身來受,而使他人的苦受消失;反而這樣子會增長自我能代替他人受苦的妄想執著,讓眾生對於自我貪愛執著的我愛執不斷地增長,更無法令人斷除我見我執,所以是虛妄妄想而生,不如理作意的虛妄法而已。自他互換的觀想法,既然會讓人增長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而無法令人斷除我見,也就不可能讓人找到自己的第八識真心,而生起了大乘佛菩提道的見道智慧。既然連大乘見道的智慧都沒有,那麼依大乘見道後,才能發起的菩薩悲心,乃至佛地究竟清淨的大悲心,也就更不可能出生。所以說,自他互換等觀想法,是不可能讓人發起菩提心、大悲心的。
《菩薩優婆塞戒經》卷1:【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經中所說的「得道」這個兩字,是從嚴格的角度來定義的,所以指的是成佛,而不是說找到自己的第八識真心的明心菩薩而已。佛說菩薩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如果依親證第八識真心的智慧而生起了菩提心,來觀察眾生的種種苦,這樣叫作有悲心;如果是已經成佛以後,來觀察眾生的苦,那個就叫作大悲了。這是因為菩薩在還沒有成佛以前,悲心所能觀察的眾生苦是有邊際的,諸佛卻是能夠無有邊際地觀察眾生苦,所以稱為大悲。
菩薩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有時觀察眾生的愚癡心行,心生憐憫乃至流下清淚,這是因為菩薩的意識覺知心已經動轉了—為眾生覺得悲痛—所以叫作悲心動轉。如果是成佛以後,卻是從眾生的理體上的究竟觀察,來看待眾生的苦痛,所以不再像菩薩一樣從眾生身心上的覺受來看眾生的苦痛;因此,雖然同樣有深層的悲心,但這個悲心卻是不會動轉於如來的心,而使得如來因此而心動,或者轉變應有的心態及行為,就是這樣盡未來際無休止的救護眾生,而心中卻都無動無轉,所以稱之為同體大悲。所以說,這個悲才是真正的大悲啊!
菩薩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或是只能在眾生身心上的痛苦上面來作種種的救濟,或者雖能夠救度眾生解脫三界生死,教導眾生證得法界實相,乃至證得一分的種智,雖然能夠作這樣的救濟,但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成佛,所以也不能使得眾生究竟成佛,仍然還是無法究竟救濟眾生,總是會有侷限出現,這樣有侷限的悲心就叫作悲,而不能稱為大悲。但是得道成佛以後,卻能夠作大救濟,能夠加持十方九地滿心的菩薩成為十地滿心,能夠使得眾生究竟成佛,這個都叫作大救濟,不會再有侷限,所以才叫作大悲。所以菩薩沒有成佛以前救濟眾生,這樣的悲心只能叫作悲,而不能叫作大悲;但是成佛以後,就能夠對眾生作真正的大救濟,所以才可以稱之為大悲。菩薩還沒有成佛時智慧不具足,所以度人的時候,也不可能究竟成功,這叫作不共慧行,所以這時的悲還不能稱為大悲;但是成佛以後不論何事,都與一切種智的智慧共行,度人的事業也能夠究竟成功,所以稱之為大悲。
最後佛作了一個小結論說:已經證悟而有了般若智慧的菩薩,修習了悲心以後,雖然他自己還沒有究竟成佛,還無法斷盡眾生的苦惱,但是已經能夠對於親近菩薩的這些眾生們,作出很多能夠利益他們的事情;乃至由於菩薩能夠幫助眾生在解脫道上、佛菩提道上面能夠有所實證,使得這許多親證三乘菩提的賢聖得以住世,讓世間惡業的力量可以被消減一部分,惡業的果報就不會全部立刻地現行,這也是利益了無量的眾生。雖然這還不是諸佛的大悲心,但已經能夠有無量的大利益事來利樂眾生。這段經文的詳解,在 平實導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中,有著更為詳細勝妙的開演,有興趣的學人,可以向各大書局請購恭讀。
從《優婆塞戒經》中 佛的開示讓我們知道:菩薩在因地依親證第八識真心如來藏,生起了大乘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而有了菩提心的生起,依這個菩提心來觀察眾生苦,才能夠說是菩薩的悲心;依這個菩薩悲心也才能夠圓滿究竟佛地的一切種智而成佛,才會有成佛以後的與慧共行,這時菩薩因地的悲心,才能夠轉變成為佛地從眾生理體上的究竟來觀察、來看待眾生的苦痛,而對於眾生能作同體大悲的大救濟,這樣才能說是佛地的大悲心。所以說,菩薩要生起悲心而能夠利他,就必須先從親證法界的實相——眾生本來各有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開始,才能夠以這個菩提心來觀察眾生苦而生起悲心;然後真正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行於利他自利的佛道以後,成就一切種智而究竟成佛,對於眾生才能夠作真實的同體大悲的大救濟,這樣才能說是佛地與慧共行的大悲心。
《佛藏經》卷2〈淨法品〉中說:【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墮地獄。】宗喀巴等密宗祖師或是達賴喇嘛、專弘《廣論》的法師等密宗學人,他們都沒有親證自己的第八識真心,所以都不相信佛說菩薩悲心是依親證第八識心的般若智慧,來觀察眾生的種種苦,才能夠生起的這樣的正見,反而接受了《廣論》中的妄說,認為意識覺知心觀想自樂他苦的互換,這種令自他皆苦增長我見的外道觀想,可以令人生起悲心,所以都是經中所說的「身未證法而在高座中的人」。《廣論》中還教人說,當自他互換的觀想成功,要把這樣的幻想當成是真實,就可以讓人斷除對於自我貪愛的我愛執著,也能夠使人作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事實上《廣論》中,會把自他互換的觀想當作是真實,是因為就連宗喀巴等假藏傳佛教的祖師都不知道,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苦受樂受,永遠都只是在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所生的內相分中來領納這個苦樂的覺受,而不可能被取代。所以宗喀巴、達賴喇嘛等人才會把自他互換的觀想成功,妄說是成為可以代替眾生真實受苦,並這樣來教導學習《廣論》的人,要相信這樣的觀想所成的幻想,可以真實來利樂眾生。這樣的學人,才是像人一樣,具有聰慧的人方便之人;反而說,不相信這樣的幻想是真實的人,就像是馬一樣愚癡的馬方便之人。
以這種人方便、馬方便的顛倒說法,來籠罩學習《廣論》的人,這種虛妄顛倒的妄說、邪說,不就正是 佛所開示的「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嗎?佛在《佛藏經》中開示說「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這樣的人,不僅是不淨說法,而且未來世的果報是必墮地獄。所以《廣論》中的假藏傳佛教祖師所說的自他互換等觀想法,其實是佛所開示的應當遠離的不淨說法,有智的學子應當審慎地思惟觀察。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05-a15_110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09集「密宗觀想」是兔無角戲論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在這一集裡將為大家說明,佛在《楞伽經》中為我們開示說,相對於牛有角而主張說兔無角是真實法,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互相觀待的戲論。而《廣論》中說的假藏傳佛教觀想諸法,譬如自他互換等法,其實都是不離《楞伽經》中所破斥的兔無角戲論,都不是真正的佛法。
譬如《廣論》第226頁到227頁中說:【能治此者,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故,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以上論文略說如下:對治愛自己勝過他人,這種障礙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與他人雖然是各個不同、種類有別,但是自他的分別,卻是從彼此間的相互觀待而假立的,因此就能夠生起「看待自己如同他人,看待他人如同自己」這種感覺想法的緣故,就好像說這個山與那個山,當你身處在這個山,就會說另外一座山是那一座山,當你去到另一座山,你就會將原來的山說是那另一座山,而不是原來你所在的這一座山了。所以是先有了這個山的觀念,才相對生起了那一個山的想法,都是由彼此間相互觀待而生起的法,也都只是假立而完全沒有真實自性的。
其次,認為他人的痛苦,並不會損害到我,所以不必為了除遣他人的痛苦而積極努力。要除去這樣的障礙,可以這樣思惟:如果因為他人的痛苦無害於我,就不須要努力的去排除他人的痛苦。同樣的,也就不應該害怕年老時受苦,而在年輕的時候累積財物,因為未來時年老的痛苦無害於現在年輕時啊!同樣的道理,手也不應該去除腳的痛苦,因為手並不是腳,腳痛並不會變成手的痛。相續是說,由去來今多個剎那,連續而假立的。身聚是說,由於身體眾多支分聚合而假立的。除了假立之外,並沒有單獨成立的自性,自我與他我也是假立的相續身聚而安立的。因此說有自與他的分別,都是由彼此間相互觀待而假立的,全部都是沒有自性的。但是由於無始劫以來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串習不斷地增上力緣故,對自己的痛苦便不能夠忍受,若是對於他人能夠生起如同對待自己一樣,生起相同的貪愛執著,那麼對於他人所受的痛苦,也就能夠生起不忍之心。
以上宗喀巴認為,眾生無始劫來,由於不斷地串習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卻不能同樣的貪愛執著於他人,所以愛惜自己勝過愛他人,為了對治這種愛己勝他,而不能愛他如我的障礙,就要先知道:自我跟他我只不過都是由自他互換的,相互觀待所生起的。譬如說:這個山那個山也都只是相待而假立的,而我也是由假立的身聚相續所安立的,所以自我、他我都只是假立而完全沒有自性的;知道了自我、他我都只是觀待而假立的,對於他人就應該生起如同對待自己一樣的貪愛執著,那麼對於他人所受的痛苦,也就能夠生起了不忍的心情,努力地去排除他人的痛苦。也就如同手和腳也都是彼此觀待而假立的,所以手就應該為腳排除痛苦,或是年輕和年老也都是彼此觀待所假立的,所以為了害怕年老時受苦,而在年輕時累積財物。
姑且不論宗喀巴的譬喻是不倫不類,他所說的觀待而假立的法全部都是沒有自性,卻能夠出生其他的觀待法,這就已經是落入了《楞伽經》中 佛所斥責的觀待於牛有角而說兔無角的戲論。《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佛在經中為我們開示說,如果兔無角的虛妄想是與牛有角不同,就不應該因為牛有角而生起了兔無角的想法。如果兔無角的虛妄想與牛有角相同,那麼兔無角生起的原因,就是因為牛有角的緣故啊!今天若是分析牛角乃至窮究到組成牛角的微塵成分,推究牛角的真實不壞體性都不可得,以牛角沒有真實不壞體性的緣故;兔無角同於牛有角故,則兔無角法也同樣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如果牛有角與兔無角這兩個法都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那麼究竟是以什麼法、什麼樣的道理來主張兔無角之法有真實體性呢?而向人主張說兔無角呢?若是因為兔子無角而說兔無角,或者是說觀察牛有角的緣故來說兔無角,不應該作這樣的想法,因為這不是以萬有法界真正的因,而來說有或說無,所以這兩種言論都是不能成立的。這個就是說,兔無角乃是依牛有角的觀待而說,如果不是因為牛頭上有長角,就不會說兔子頭上沒有長角這樣的言說,所以兔無角是依於牛有角而建立的。
所以說,如果有人主張牛角是生滅法終將壞滅的緣故,兔無角卻是不會壞滅,才是真實法的緣故,絕對不可能被推翻,這樣的說法就是戲論。因為兔無角是觀待法,是觀待於牛有角而建立的,沒有牛有角就不會有兔無角,牛有角本身就已經是生滅法,觀待牛有角而施設的兔無角,更是虛幻不實的生滅法。所以兔無角乃是觀待之戲論法,並非一切法真正的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而來說有說無。
又譬如宗喀巴說,自他是觀待而假立的,全部都是沒有自性的法,卻能夠出生其他同樣無自性的觀待法。這就是如同他主張說,他我是觀待於自我而假立的,自我是觀待於他我而假立的,所以觀待而假立的一切法,全部都是沒有自性的法。這沒有自性的一切觀待法,根本不需要根本因及眾緣和合,就能夠由同樣是無自性的觀待法和合所生而來彼此觀待的。為何會這樣說呢?因為宗喀巴自己在《廣論》中就這麼說了:我是由假立的相續與身聚而安立的。所以依照宗喀巴的道理來說,我不就是由同樣是生滅而無自性的相續與身聚這兩個無自性的觀待法和合所生的嗎?
事實上,凡夫眾生會有我這個想法出現,是因為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中,一念無明的我見煩惱不斷的緣故,所以才會如同宗喀巴說的,將假立相續的色身聚而安立執著為我,依我說有他的我相、人相等四相出現,在這個眾生的意識覺知心中,依這個我相等四相,才會有你我他等名言相被眾生安立而出現,作為彼此之間溝通的工具。所以不論是你我他等假立的名言相,還是凡夫眾生心中的我相等四相,都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中有我見無明煩惱不斷的緣故,才會相續不斷地在這個世間萬法中出現運作。在現象界中,我相、你我他等名言相,雖然都是生滅無自性而彼此觀待的假法,但這一切無自性的觀待假法,並不是如同宗喀巴所說的兔無角戲論,以為是無自性的觀待法,彼此為緣和合就能夠出生另外一個觀待假法,而是要以眾生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作為一切萬法出生的根本因,以及我見等無明煩惱為緣,才能夠在這世間法中相續不斷地出現運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開示說,若是以看見色身,而生起有我、無我的見解,或是以音聲來推求有我、無我,這樣的人是行於我見邪行的人,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見到真實如來的。這就已經指出《廣論》中說的,我是由假立的相續與身聚而安立的,雖然看似說色我是假立的虛妄法,卻是從色身來說有我、無我。所以若說是有我,則不離 佛所破斥的「從色身見有我」,以這個色見我的常見外道邪見;若說是無我,還是離不開從無常生滅的「色身見無我」,從這個以色見我,生起了這個以色見我的斷滅論邪見,所以都是離開萬法的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而來說色身的有我無我的邪見。因此若是學習《廣論》的人,依《廣論》中的邪說而行者,就是落入 佛所破斥的以色見我而我見不斷的邪行中,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見到真實如來的,也就是眾生各個本有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所以宗喀巴在《廣論》中說,觀待而假立的法,全部都是沒有自性的,卻能夠出生同樣是無自性的觀待法。這就好像說,石頭這樣的觀待無自性的法,可與同樣是觀待的磨刀石,兩者和合,卻可以磨出了鐵製的繡花針,這樣說石頭可以磨成繡花針的妄說妄想,這就是 佛在《楞伽經》中所破斥的不依一切法的真正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來說萬法的有無,而是以觀待而無自性來說,一切法有無的兔無角戲論。假藏傳佛教的觀想諸法—譬如自他互換等法—都是屬於觀待的戲論之法,不是真正的佛法。
《廣論》227頁說:【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圓滿自他一切利益,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宗喀巴在這段論中的大意就是說,眾生由於我愛執的關係,才會生死流轉不息,若將自利的貪愛心,轉為於利他而生起貪愛心,則能夠早定成佛。宗喀巴這樣的說法有待商榷,眾生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這樣的我愛執),固然是流轉生死的原因,但是藉由自他互換的觀想,而將所愛的對象,由自己轉變成他人,並對於這樣的愛他生起執著,卻完全是不可能滅除我見我執的,當然更不可能成佛。縱觀愛他之執著最甚者,莫過於天下之母親,無論是人或畜生,每一個母親都是呵護自己子女的,無不設法讓子女得到安樂。依宗喀巴的說法,則不論世間人或畜生的母親,應當都已經成為棄我執而成為阿羅漢。但現見並非如此,更何況說能夠成佛呢?
世間人有愛則必定有恨,愛與恨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譬如《論語‧顏淵》中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中國儒家所尊崇的至聖,對於世間人由愛生恨生起了疑惑,說:若是喜愛對方就想要他生,若是討厭對方就想要他死,既是喜愛對方想要他活,卻又可以由愛生恨想要他死,這真是讓人疑惑不解啊?但從佛法中來說,愛與恨的生起,都是離不開我見的無明煩惱。譬如一神教中說「神愛世人」,所以對於相信神愛的信徒,就接引他們生到天堂中享樂;如是不相信神愛的異教徒,就打入地獄中永遠受苦。或者有人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乃至有人說「我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這些等等悉屬於由愛生恨者,為何生恨?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我愛他的執著啊!結果對方不接受或是不如我意,就會對他生起了恨。因此依於我愛執為出發點的愛他執,終究還是離不開我愛我恨的執著。所以宗喀巴教人要愛他人如同愛自己,其實就是教人有我來愛他人;既然是有我來愛他人,那麼愛不到即轉生為恨,也是由我來恨他人囉!因此宗喀巴論中雖說,如果我愛他能夠如同愛自己,就可以透過有我的存在,離開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這就是斷了我見我執而成佛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是以有我能愛他的牛有角法,轉變成愛他如愛我,所以就可以離開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而成就無我,這樣的就是成佛的兔無角法。再說,愛他是因為貪心所,恨他是因為瞋心所,都是根本煩惱所衍生的,都是與我見之我相應的。這就證明了宗喀巴根本離不開我見的我,所以說修學自他互換的假藏傳佛教行者,不但不能夠斷除煩惱,反而會更增長煩惱。
欲斷我見者,必須真正了知五蘊十八界的內容與本質,更應該了知蘊處界等一切法皆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所生所顯;而第八識如來藏從來都沒有蘊我、界我、處我的種種我的自性,從來都是無我性的。若能依照這樣的正知正見,而正確地思惟觀察五蘊十八界,而來證得能取所取二取皆空,才能夠說他是斷了我見成為初果人。接著依這個斷我見為基礎,進而來證取第八識如來藏,然後悟後起修,漸漸把性障排除了,能夠永伏性障而如阿羅漢,而成為如同阿羅漢一樣具備了進入初地的基礎,這樣子才能夠在入地之後,藉由種種習氣煩惱的斷除,將種種的煩惱習氣都斷除之後,成就為七地滿心乃至於八地的菩薩,這才是大乘法中真正斷盡我執。也說這樣的菩薩,才能夠慢慢地進入了佛道的最後一個阿僧祇劫中而修行,最後再斷盡一切煩惱之後,而能夠究竟成佛。但是如果只是一個斷了我執的阿羅漢,還是不能夠成佛。所以宗喀巴在《廣論》中說,依寂天的自他互換觀想法,只要將自利轉成為利他的貪愛心,就可以斷除我見我執,就可以不再生死流轉,必定早日成佛。只能說,宗喀巴正是未斷我見的人,所以才會有這樣荒唐的說法。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04-a15_109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08集 修學「密宗觀想」不得解脫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在這一集裡將為大家說明密宗凡夫祖師所說的觀想法,其實是把意識心觀想所成的內相分法塵境界,當成是真實成就的境界,譬如觀想是佛就是已經成佛了;事實上,卻是經由觀想增長了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墮入了我見具足存在的外道見中卻不自知,所以學習密宗觀想法的人,只會增長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而不斷地受生死輪迴的大苦,不僅連我見都無法斷除,更無論究竟解脫的成佛了。
宗喀巴說菩提心的生起,另外有一種「自他互換」的方法,這是利根人才可以修習的法門,譬如《廣論》頁225說:【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者。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之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宗喀巴在《廣論》中說假藏傳佛教的學人,應當從《入行論》的偈頌中,思惟自樂與他苦,觀想互換的殊勝利益,以及彼此不互換的過患。
《入行論》中是這麼說的:如果有人想要快速救護自己及他人,就應該觀想自樂與他苦的互相交換,這是修行殊勝密法的人,應該受學的祕密奧妙觀想之法的行門。《入行論》次偈接著解釋說,窮盡世間所有的快樂,都是由利他而生起的,世間的一切苦,莫不是由自私自利所引起,這個道理極為淺顯,無須多費口舌而廣作解說;凡夫愚人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自利,釋迦如來凡有所作,皆是為了利益眾生;修行密法的人,應該觀察佛與凡愚之間的差別,若不能觀想「自樂與他苦的互相交換」這樣真正的為眾生拔除痛苦以及給予快樂,不但不能成佛,也不能解脫生死而獲得安樂。修行這祕密觀想法的人應當思惟了知,只要是對自己的快樂生起了寶愛執著,那就是一切衰損的原因;如果能夠不再寶愛自己的快樂,而將自己的快樂經由觀想與他人所受的苦互相交換,這樣執著自他交換的觀想,用觀想法來寶愛一切眾生,這就是一切圓滿的根本啊!
從上述《廣論》中,宗喀巴所說的「自他互換法」中這個部分,是取自寂天的著作《入菩薩行論》,而《入行論》的漢譯雖然有多種版本,卻都是大同小異,其中所說的「自他互換法」,是以意識觀想「自樂跟他苦的互換」就能夠實際的利樂自他的虛妄想像法。若依自他互換法的道理來說,那麼自稱喜歡吃紅肉的達賴喇嘛,當他正在吃他最喜歡的中國烹調味道的豬肉時,觀想「自己吃豬肉的快樂」與「正在被殺害豬隻的痛苦」彼此間的快樂與痛苦互相交換,豬就可以得到達賴喇嘛吃豬肉的快樂,並免於被殺時的痛苦嗎?但不論達賴喇嘛如何地觀想自己吃肉的樂與豬被殺的痛苦互換,豬被殺的痛苦還是豬在承受啊!達賴喇嘛愛吃肉的欲樂(這種欲樂)還是達賴喇嘛自己在受啊!
所以說,透過觀想自己的快樂與別人的痛苦交換,痛苦的人就能夠得到快樂,這種妄想連三歲小孩都不會相信,而去相信這種妄想邪說的人,其實是因為不接受意識覺知心是緣起生滅的無常法這個佛所開示的正知正見。《中阿含經》卷54:【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這段經中,佛為我們開示說:能見諸色的就是眼識、能聞音聲的耳識、能嗅香臭的鼻識、能嚐眾味的舌識、能觸諸觸的身識,以及能分別六塵萬法的意識,這六個識都是二法為緣,才能夠從各自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運作的,由於這八個識和合運作好像一個心,所以這個能夠見聞覺知的意識覺知心,才能夠由如來藏中生起運作;所以從這二法為緣而生的意識覺知心來看,其實意識覺知心本身只是緣起生滅的無常虛妄之法。這樣的道理,佛不僅在阿含中這樣地為我們開示,被收錄而歸類在密教部的經典《楞嚴經》中,佛也透過七處徵心,讓大眾明白意識覺知心雖然是二法為緣所生,但這個意識覺知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所生,一定是從各自眾生都有的第八識如來藏中才能夠出生、運作的,譬如我們來看《楞嚴經》卷3中,佛為我們開示:【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3)意識覺知心在這段論中,佛為我們開示:祂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而生的,是二法為緣才能夠從第八識心中出生。
所以說,意識覺知心祂本來就是有生之法,既然意識覺知心是有生之法,那將來祂必定因為緣散而壞滅,所以意識覺知心是一個生滅性的虛妄法。有關意識覺知心是生滅性的妄心,在現代醫學中也早就已經證實了,譬如意識覺知心在昏昧,或者是說眠熟無夢的情況下,這個意識覺知心也都已經不存在了。那麼意識覺知心除了在眠熟無夢、悶絕、正死位、無想定(這包含出生到無想天中的人)、滅盡定,這五位中是必定斷滅以外,其他時候的意識心無時無刻都在緣於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種種虛妄境界。所以意識心在觀想的時候,就可以天馬行空的無所不想、無所不立,猶如我們在作白日夢時,想像自己處於一個很美好的環境下,然後就幻想它可以變成事實,可是不論你如何努力地觀想,努力地幻想這個美好的境界可以實現,白日夢依舊還是白日夢啊!
因此不論如何努力地觀想,觀想所成的境界就只是意識覺知心緣於過去、現在或是未來的種種虛妄境界,生起了分別以及貪愛執著這樣的貪愛執著之心,這就使得意根讓第八識流注出來相應的內相分法塵,這樣的法塵不斷地從第八識心中流注出來後,意識覺知心就在這法塵中安住,然後就自以為說「我已經實證了這樣的境界了」,或者是說「已經安住於這樣的境界了」。所以說,觀想所成的境界,不過是意識覺知心在自己的第八識心所生的內相分法塵上去作種種的分別、貪愛以及執取,這個不是真實的有這樣的境界讓我們能夠安住。假藏傳佛教古今祖師以及學人們,就藉由這樣虛妄的觀想所成的「自他互換」境界中,在這樣的境界中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以這樣子認妄作真、執假為實的觀想「自他互換」的境界,就是以為自己真正的實際上已經去利樂了自己以及他人。
其實假藏傳佛教這個「自他互換」的觀想法,只要稍微有理智之人,都知道這個觀想所成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境界,也都不會將觀想所成的境界當成就是真實的境界而真假不分,那麼具有佛法正知見的人,更會知道觀想之法最多就只是讓心安住、修學定力的學佛方便法門而已。假藏傳佛教的祖師以及學人們,卻把觀想當作修行的主要法門,甚至將這個觀想所成的內相分影像,誑稱說這樣就是成就了真實法,就是真實的利樂了眾生啊!就好像你在夢中飲食,這樣的飲食能夠真的讓你飽足嗎?若夢中的飲食不能令人真實受用而感到飽足,那麼假藏傳佛教觀想所成的內相分影像,又要怎麼樣變成是真實的境界,而不單單只是意識心想像的境界呢?所以假藏傳佛教說的觀想法猶如兒戲,是將觀想所得的影像認為是真實的虛妄說法而已。這個只能說,假藏傳佛教的祖師跟學人們,他們共同生起的不切實際的妄想而已。
譬如,假藏傳佛教的經典《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7中說:【微妙金剛相應故,即當觀想於自身;自身現月影像中,淨菩提心應觀想。復於淨妙月輪中,如應觀想於自身;自身即是金剛像,薩埵金剛想無異。微妙金剛法相應,如應觀想於自身;自身薩埵金剛心,薩埵金剛想無異。如應觀想於自身,所有諸相皆具足;自身即是佛影像,諸佛菩提應觀想。……微妙金剛法相應,觀想金剛住心中;自身即是佛影像,由是觀故即成佛。】這個假藏傳佛教的經典中說,觀想自身成佛的內相分幻想成就時,自身就是已經真的成佛了。這樣荒唐的說法,若是可以成真的話,那麼學佛人其實也不一定要修學假藏傳佛教的觀想法,只要在睡前去觀察佛菩薩的形像,然後在睡夢中夢見自己成佛了;或者是說,在定中觀想自己成佛的影像時,那麼這些觀想所成的影像,依假藏傳佛教所說的道理來說,這些學人既然觀想成就了,那麼就是說這些人都應該已經成佛了。事實上成佛是這樣子嗎?所以說,這只能是假藏傳佛教的祖師跟學人們的成佛夢想以及妄想罷了!
假藏傳佛教以觀想法來幻想自身、自己是佛,就說自己已經成就真實的佛果,這樣荒謬的想法(這個將「觀想所成當成是真實成就」的妄想),普遍地存在於假藏傳佛教的觀想法門之中,所以修學假藏傳佛教「自他互換」之法的人,誤以為將「觀想自他互換」這樣的觀想成就以後,就是真實的在利樂眾生,因此就會樂於「觀想自他互換」來利樂眾生;但是從宗喀巴所說的自他互換的修學次第中,我們可以看到修學自他互換的觀想,其實只會讓眾生增加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並不會讓眾生斷除我見、獲得解脫。
《廣論》第226頁說:【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換愛著自己,棄捨他人二心地位,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故說改換自樂他苦,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捨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在這段論中宗喀巴說,修學自他互換的觀想法,並不是強把他人觀想為自己,而是應該將寶愛自己、貪愛自己乃至於棄捨他人,這兩種分別心互相交換,變成說寶愛他人、棄捨自己這樣子來促使自己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以這樣來說自樂與他苦的觀想互換,及對於我愛執著能夠視如怨敵,並且用這樣「愛他如自、棄自如他」的觀想,滅除了愛重自我的安樂,修學自他互換法的人應當執持這「愛他如自」的觀想並視之為真實的功德啊!又藉由這樣來滅除他人的痛苦,對於用觀想「愛他如自」去除他人的痛苦,這樣的自他互換的觀想法門應當殷重修習;總的來說,就是不要顧及自己的安樂,應當觀想去除他人的痛苦。
這樣從宗喀巴上述所說的「自他互換」的觀想法修學次第來看,其實是以「愛他如自」的觀想:貪愛於觀想他人領受自己所有的快樂,執著於觀想自己承受他人所受的痛苦;以這樣的貪愛執著觀想自樂與他苦的互換,名為「自他互換」,宗喀巴認為藉此就可以讓眾生發起悲心,並使得眾生得到「真實的樂受」。實際上,佛道的修行首要之務在於斷我見,我見斷已,疑見、戒禁取見隨之而斷除,成為斷三縛結的初果人。修學密宗所謂的「自他互換」觀想法,只是將對自我的貪愛執著,借用想像力轉移到他人同樣生起貪愛執著,密宗這種觀想的方式,不僅對於自身的貪愛執著無法棄捨,更會對他人生起同樣的貪愛執著,導致增長更深重的自我貪愛執著。
所以《廣論》中所說的「自他互換」的觀想法,只會讓假藏傳佛教的喇嘛以及學人們,不斷地增長對於自我的貪愛執著這樣的我見啊!更不可能讓人斷除我見,得到解脫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對大家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03-a15_108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10. 令住涅槃第一義樂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
上一次我們說到,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的論文,談到了不同層次的拔濟,最後則說到佛法,一定是可以經由許多人重複實行與驗證的法,才是真正的佛法;也就是說,一定是可以重複驗證的,才是真實的了義佛法,否則那個法就一定有問題。譬如:世間法的物理學、化學,所有的定律一樣,都是可以重複驗證的,才可以成為定律,如果不是可以重複驗證的,就不是定律。同理,你能斷我見而證初果,應該也能讓別人斷我見證初果,只有時間遲早的差別,沒有不能斷我見的,這樣就表示,你已經有能力方便拔濟苦海眾生;所以當你明心之後,也有能力幫人家明心,也有能力幫人斷我見,也有能力讓人成為聲聞初果,這樣的明心才是真正的明心。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永遠都是只有師父一個人能證初果,而徒弟們都不能證,永遠都是只有他一個人能明心、能見性,而徒弟們都不能證,那麼他的斷我見證初果,他的明心、見性,都是虛假騙人的;除非他觀察徒弟們,都還沒有因緣可以悟入,或是觀察到悟後的徒弟,萬一生疑時,自己無力加以解疑、攝受,這時才會暫時不會讓弟子斷我見或明心;可是將來一旦因緣成熟了,還是可以讓弟子們證果的,這樣才是真實的佛法。所以在正覺同修會中證悟以後,大家都一樣有能力可以幫人斷我見、幫人明心的。
但是,我們為了防止密意廣泛洩露而導致外道也知曉密意,就用來破壞佛教正法,產生了明講而陷害眾生起疑,以致謗法下墮地獄;所以遵照 佛的告誡而施設規矩,除了主三和尚在禪三場合可以為人施用機鋒助人開悟,此外一律不准,不然的話,大家悟後都會到處去濫傳,正法密意就會不小心洩露給外道而被毀壞掉了。因為,如果沒有經過參究思辨的過程,來斷除我見的種種變相境界的執著,眾生的智慧便起不來,就無法如實分辨,無法對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法性生起決定心,就一定會誹謗;如果有人進一步加以紀錄,而留下密意文字,就會廣泛洩露密意而使正法從此難以再弘傳,眾生的法身慧命就死盡了。所以這是很嚴肅的課題,雖然你有弘法度眾的大心,但也不一定要在今世完成它,因為,你也許沒有能力上座說法,也許你的因緣還沒成熟,那你可以換一個方式來作,護持上座說法的上師,這其實也是在方便拔濟眾生,也是你的方便度眾啊!不一定是跟師父學習,而在師父幫你開悟了以後,你就要求說:「師父!我也要上座說法。」自古以來在佛門中的規矩,並不是這樣子的。禪宗叢林的規矩也是一樣,師父還在世時,徒弟悟了仍然不可以收徒弟,受人歸依,也不可以引導別人開悟,除非你被選任為首座;即使被選任為首座,可以引導師兄弟開悟,但也還是不可以為他印證的,還是得要推薦給師父來印證,禪宗叢林的規矩一向是如此的;所以,你要在道場本有的門風規矩下,去實現度眾生的大願,不然的話,所有的道場都會因此而沒有章法,天下大亂了。
佛在世時定下的規矩,佛涅槃後,所有的阿羅漢、大菩薩們,也都要遵守;大菩薩們去到他方世界時,也不敢不遵守,如果不肯遵守,你就會把各地的佛教正法道場弄亂了。這就是說,你要發起方便拔濟眾生的願,但是想要出來當弘法師,可得要隨順因緣,不能強求,如果這一世不成熟,下一世也可以,下一世不成熟,下下世也可以,當你有一天具足了弘法因緣時,不必你強出頭,護法龍天自然就會把你推出去,想躲也躲不了;因緣不熟時,想要強出頭,一定會很吃力而作不出成績來。因此,你發下了拔濟一切苦海眾生的這個願,還得要有正確的認知,不許莽莽撞撞地說我現在明心開悟了,就出去搞個大道場,花錢在報紙電視上大作宣傳,去弄起私人所有的大道場來了。如果這樣,佛教正法將會因此而壞在你身上。講這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善知因緣,也就是說,你的因緣適當的時候自然就會有護法龍天把你推出,你不必急,如果因緣還沒有到,就不必勉強。
古時也有禪師開悟時被上師告誡:你沒有度眾的法緣,不許出來接引眾生及弘法。禪師大多會遵照告誡,而不擔任和尚的職務,這也是禪宗史上常常可以讀到的歷史事實;如果有人想要亂搞的話,護法龍天一定會看不過去,因為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得要對 佛負責的,身負職責必須處理壞法事件。這絕對不是迷信,因為這也是 平實導師弘法過程親自體驗過的,所以,這個也是大家都應該要有的正確知見。雖然得要隨順因緣來利益眾生,可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的願,終究還是要發起,發起以後觀察因緣而為,那才是具有無量方便的菩薩。發願以後,並不是只有一生來實行它,而是盡未來際的實行,既然是盡未來際的,就表示你所發的這個願不一定要在這一生就把它作完,我們又不是這一世就要成為究竟佛,何必要這一世全部作完。有一些願是可以一世作完的,但這個願,絕不是一世就能作完的,你這一世有能力作到哪裡,就作到哪裡,生生世世不斷地作,才是正確而隨分隨緣隨力去作;沒有具足某個層次的能力時,就不要自視過高地去作超過自己能力的事,如果能夠不勉強,不逆緣而作,能夠按部就班因風駛船,隨順因緣來作,這樣作起來就很輕鬆;不要在緣沒有成熟之前就去作它,平實導師出版書籍也是這樣。
也許有人會說:「平實導師!您寫那麼多書,不斷評斷大師們,把大師們得罪光了,沒有人敢做的事,您竟然也敢逆勢而做。」雖然這些破壞大師們邪見的事,是很敏感而且很震撼,但是 導師其實是看到因緣成熟了才作的。出書時也是有次第性的,這本沒有印出來以前,絕不會印出那一本,有時一本書要出版以前,得要等另一本書出來,所以《邪見與佛法》這本書,很早就完成了,但是得要等《宗通與說通》印出來,它才能印行;評論諸方也是,得要在《真實如來藏》這本書出版後,評斷大師的工作才能作。這就是觀察因緣、隨順因緣,為佛法、為眾生、為整體佛教,都應該有次第,善於觀察因緣而作,眾生也比較能夠接受,並且能隨順法義的淺深次第而步步增上,緣未成熟就強行推出,一定會出紕漏,所以因緣不成熟時不能硬作。
我們發了大願以後,是盡未來際的永無休止的大願,既然是盡未來際的願,不論怎麼大的願,你都可以發,甚至於想要成佛的大願都可以發,也應該要發,因為成佛並不是這一世就能修成的。我們在歸依的時候,不是都有發願成佛了嗎?四宏誓願的最後不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三歸依就是歸依佛法僧三寶,但是嚴格來說,還得要歸依另一個法,也就是歸依戒——以戒為師。但是,絕不是西藏密宗所說的四歸依,他們是在歸依佛法僧三寶的前面,再加上比歸依佛還高的歸依上師;西藏密宗其實是喇嘛教,並非佛教,所以才會有這樣荒謬的施設,大家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但限於時間,這裡不作進一步的討論。
回到歸依戒來說,末法時代,戒沒有持好,而說他的佛法可以修證到多好,那都是騙人的;一天到晚在誹謗三寶,編造事實來無根誹謗幫助他得法的根本上師,這種人性障極重,戒體都破壞了,哪還能成佛啊!因此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大願既然是盡未來際的,當然可以發得很大,發願之後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並且隨順眾生的因緣,有次第地盡力去作,而且要以長遠心來行願。接著以無量的方便來拔濟一切的苦海眾生,是要拔濟眾生,使他們安住於什麼境界呢?馬鳴菩薩說:「令住涅槃第一義樂」所以,以種種方便施設,度眾生離開苦海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要讓眾生達到涅槃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第二是要眾生證得第一義諦,證知法界的真實相。這就是兼顧了能使他們成為阿羅漢的解脫道,以及能使他們成佛的佛菩提道。也就是說,不應該只幫他們證得了解脫果,結果捨報卻進入無餘涅槃去,成為一個自了漢,不能盡未來際地利益眾生;所以還得要讓他們證得第一義,因為第一義諦中:「法義無窮,妙智橫生。」他們就會欣喜地繼續走向成佛之道,而永不入無餘涅槃。
從世俗人的眼光來看 平實導師,也許有人會說:他那個日子過得真苦,一點兒享受都沒有,我才不要過那種日子。但是他們都不知道,平實導師縱使日子過得很辛苦,夜以繼日地寫書,還要為人說法,還要辦禪三幫人證悟,還要為證悟的人,悟後進修的道業而開講特別的法義;身子雖苦,可是心中卻是法樂無窮。一般人寫書很辛苦,當然要賺錢,在電腦還沒有普及的年代,他們寫書是要先打草稿的,草稿寫好了,還要重新再謄寫一遍,這是正常的過程,寫書不打草稿那是很少的。但 平實導師寫這些深奧的佛書,從來不打草稿,都是稿紙拿起來直接寫,寫好了就拿去打字,從來不打草稿的,就這樣一直寫出來,才有可能寫得飛快;所以 平實導師說他寫書其實不辛苦,當然就沒有想到因為辛苦,所以要賺錢給自己享用的事情,所以都捐給正覺同修會作為弘法之用。這就是因為有種智,所以有法樂;因為悲心,想要利益學人的事情可以實現,所以有心樂。在這種情況下,解脫道的義理和第一義諦的義理就好像泉水一樣,從心中一直冒出來,常常來不及把更多的妙法寫下來,所以一直都寫不完。
平實導師為什麼可以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十來年一直作下去,而不會覺得心煩枯燥、覺得辛苦?因為,當你走到 平實導師這個地步時,雖然人家從世間法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很辛苦,雖然每天寫到身體真的很累,可是卻是法樂無窮啊!所以能在書桌前一直坐下去,不理會屁股的痛覺,這就是因為有第一義的法樂。在二乘法的解脫道上,不可能有這樣深厚的法樂,因為解脫道只是佛法中很有限的小範圍,解脫道的法義,只是佛菩提道所含攝的很小部分法義而已;所以二乘無學聖人只好常常坐入滅盡定中,過沒有意義的日子。這意思是說,當你在第一義上面有了深入的證量時,這真是法樂無窮;如今你發願想要幫助眾生,就要發願幫助眾生也證得這種法樂無窮的境界,除了幫他們證得涅槃、安住涅槃之外,還要幫他們也能住於第一義諦的法樂之中。
涅槃樂與第一義樂,兩種都要兼顧,但是涅槃樂的真實義,各位可別誤會了。無餘涅槃有什麼樂呢?涅槃之中哪兒有樂,其實並沒有身樂與心樂;但是話說回來,真的沒有樂嗎?有,因為涅槃的證得,能實證出三界的法,這個道理你已經具足了知了,能夠證得解脫,也有了實證解脫的知見,你能夠為眾生如實地宣說,你本身就有涅槃樂。雖然涅槃非苦非樂,但這個非苦非樂才是出離生死痛苦的究竟樂。菩薩們除了這個涅槃樂以外,他們在第一義諦中的智慧就好像泉水一樣地不斷湧出,這就是菩薩的第一義諦法樂。如今你已經證得了,也得要讓眾生和你一樣的證得,能夠讓眾生住於這兩個法的究竟安樂之中,才能說你所發的願,有了具足圓滿的結果,這也才是對眾生最究竟的拔濟。
今天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500-a14_110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09. 拔濟一切苦海眾生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上一次我們說到 馬鳴菩薩的這一段論文:【願令我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親近一切諸佛菩薩,頂禮供養恭敬讚歎,聽聞正法如說修行,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大乘起信論》卷2)說到如果有人其心顛倒時,就沒辦法斷諸分別;如果有私心,就不會親近一切的諸佛菩薩而頂禮、供養、恭敬、讚歎。也談到經典往往是因為 佛的弟子把法說錯了,所以 佛叫他來問清楚,指正錯誤之後,就因此而講成一部經典了。
此外,佛世時如果有人做錯事,或者講錯了話,佛也會因此而施設一個戒條;比丘的兩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五百多戒,就是這樣來的。各位如果證悟而不退失,就是心出家的人,就可以去讀藏經裡的四分律、五分律,就會曉得這些戒條的由來。有些人不知道 釋迦如來之所以施設這些戒律的緣由,就說:「佛的我執好重,人家只是把祂說的法講錯了,就被叫去問,並隨即被破斥。」因此就認為 佛是我執很重的人,這都是完全不懂佛法的人才會說的胡言亂語。十方如來不但都已經斷盡了我見、我執的見思惑,乃至一切塵沙惑也完全斷盡了,怎麼還會有連阿羅漢都已經斷盡的我執呢?佛之所以施設這些戒律,是為了眾生的未來、佛教的未來,所以才必須這樣作。假使有修學佛法的人這樣來誹謗,那就表示他還不是三賢位的菩薩,仍然是十信位的修行還沒有滿足的凡夫,因為信位具足的人,對佛、對三寶一定不會像這樣誹謗的。如果心態跟佛所教導的觀念不同,對佛所說的法不信受,其心顛倒,背後就一定會謗佛,所以善星比丘、六群比丘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而謗佛,捨壽以後就下地獄去啊!其中善星比丘根本就未到捨壽的時候,就因為謗佛、謗法而提前捨壽,生身下地獄。
現在雖然已經不是佛世,但是大家還是應該要非常謹慎,因為隨意發洩情緒而誹謗善知識的業,仍然是會有很嚴重的果報。之前我們就說過 平實導師過去世,曾因為誹謗善知識而下墮畜生道的慘痛果報,大家應該以此為鑑,所以大家一定都要很小心自己的口業。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寫書、說法時一定都是有根據才會寫,才會說,沒有根據的,絕對不寫、不說;因為誹謗善知識的口業所引生的果報,那是很慘痛的。
馬鳴菩薩這裡說:能夠如此地聽受正法如說修行,又發清淨願:盡未來際以種種方便來拔濟一切眾生而不休息。「盡未來際無有休息」就表示說,在菩薩道的歷程中,得要不斷繼續利樂有情,即使未來成佛以後也仍然沒有休息。不可能說成佛以後,就只由徒弟們出去度眾生,自己卻退下來享福而不願辛苦地度眾生了。成佛以後,其實是比徒弟阿羅漢們、菩薩們更辛苦的,因為大家都會來請求佛的教導。因此而說菩薩是「盡未來際無有休息」而教化眾生、利樂眾生的。而且在成佛之前的過程中,菩薩必須以無量的方便來拔濟一切的苦海眾生。「以無量的方便」的意思是說,眾生有千百種,每個人得度的因緣各不相同;在某個因緣下,需要做某件事才能幫他,你就得要去做,不可以退縮畏懼,不論以什麼樣的方式,你都得去做。
譬如說,如果看到那麼多想要修行的眾生,被邪師們所誤導而走入岔路時,眼見分明卻無動於衷,只擔心自己出來破邪顯正時會被反擊傷害;這就表示他無法以無量的方便,來拔濟一切的苦海眾生,也表示這個人仍然不具足菩薩種性,所以才會只顧自己,寧可讓這些可憐的眾生被誤導,而不願出來拔濟。這就是鄉愿心態,就是自私的人。越是到佛法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越該盡力去做;不但要勇於承擔,還得要施設種種的方便去做。當佛教正法普遍被外道常見、斷見取代,而有斷滅之虞、有被外道化之虞、有被世俗化之虞時,那你就應該廣設一切的方便,將它挽救回來,絕對不可以畏懼退縮。所以為了眾生、為了佛教,得要以無量方便去做。
論文這裡說到「拔濟一切的苦海眾生」,到底如何才是拔濟?其實「拔濟」有很多層次的不同,譬如我們常看到有一些慈善團體去救濟貧窮,這也是拔濟;讓眾生免於飢餓、病痛,召集了一大批行善的人來做這些事情,也是拔濟。這不但拔濟了貧窮眾生的苦痛,也拔濟了這些護持會員們的貪心、瞋心。當他們出去做救濟貧窮的事業時,不就是捨了一部分貪心嗎?如果貪心不能捨,又怎麼可能把錢財捨出去?捨錢財就是捨掉貪嘛!又譬如,他們去看護慰問眾生病痛時,不是要和顏悅色嗎?能對眾生和顏悅色,就是把瞋捨出去了嘛!如果能夠把這樣的心境帶回家中侍奉堂上二老,對待自己眷屬,無貪也無瞋,這也是拔濟貪瞋啊!
但是《優婆塞戒經》裡面 佛說:菩薩布施於有情時,應當巧設方便安置眾生於佛法之中,才算是如法布施。如果這些團體去外國布施做善事利樂有情時,沒有同時告訴受施眾生一些佛法的道理,沒有把受施的眾生們安置在佛法中,那麼像這樣的布施就是有缺陷的,是不如法的布施。如果他們有遵照佛語而藉機宣講較為簡單的佛法,那才是如法的布施,才是 佛說的「布施時要方便安置眾生於佛法之中」。這就是比較高層次的拔濟了,跟一般宗教或社會慈善團體的拔濟眾生,就有所不同。
接下來還有更深一層的拔濟:那就是要告訴眾生解脫道的內涵,解脫道的修持行門,解脫境界的真實正理。這個層次又更高了,因為如果能如實地把解脫道的真正義理告訴眾生,那些聽法的眾生,就有因緣可以斷除我見了;我見斷了,不就成為聲聞初果了嗎?只要是聲聞初果人,就可以度人同樣成為聲聞初果;不一定要成為解脫道究竟果位的阿羅漢,才能度人成為聲聞初果。當眾生聽聞三界我、十八界我虛幻、緣起性空,因此而導致我見斷除了,那就成為聲聞初果聖人了。這就是拔濟他往解脫的方向前進,將來便能夠免於生死輪迴了。
斷除我見很困難嗎?確實不容易!因為末法時代的今天,那些佛門所謂的大師們連我見的內涵都弄錯了,所以落在眾生我、三界我的離念靈知心上,死抱著意識心而誤認為是常住的真如心,落在常見外道所說的常而不壞的覺知心中,與常見外道完全一樣;我們為他們指出來以後,他們仍然是死也不肯棄捨常見外道所認定的意識覺知心;佛門中的大師們尚且如此,一般學人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想要斷除我見真的很難!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也並不難。如果有真正斷我見的善知識的教導,就能正確地現前觀察五蘊我、十八界我都是虛妄無常,那麼我見就可以斷了,所以其實也並不難!難就難在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開導。
對利根人來講,只需告訴他:你只要觀察離念靈知心是依眾緣而生起的心。他只要有基本的定力,再略作觀察,我見就斷了。但是現在的在家、出家大師們,都指示學人:「離念時的靈知心,靈知而了了分明,那就是真如心。」或者說:「眼識能見之性,耳識能聞之性……乃至意識能知之性就是真如,這個知覺性就是佛性!」然而這些都不離十八界,不離六識自性的法,都是我見,是凡夫隨順佛性。也都是眾生我、常見外道我,也正是外道的神我,正是與想像中的梵我、大梵,完全無異,同是第六意識。這些佛門內、外的凡夫眾生,也都是我們所要救拔的對象,並且是我們主要救拔對象;所以拔濟眾生層次要提高,弘法者都應該引導眾生離開眾生相。
然而眾生相從哪裡來?從我相來!而我相就是從我見而生。由於認定有念時或是無念時的覺知心我是常恆不壞的,所以就把自己執取為永恆不壞的我,便成就我見了;可是這個我,其實不是常恆不壞的,晚上眠熟無夢或昏迷時就斷滅了,是緣起性空而沒有常住性的;不管你是有念的靈知,還是無念的靈知,每天晚上睡著無夢或昏迷時就斷了,哪裡是常恆不壞的心?既然不是常恆不壞的心,當然就是無真實我性的緣生法。因為離念靈知心必須依靠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從心真如中現行,本屬五蘊、十八界所攝的緣生法,所以才說五蘊、十八界法中,並無任何一法是實有法、自在法,所以才說五蘊、十八界無我。能這樣現觀確認離念靈知心緣起性空的人,才是真斷我見的人;執取離念靈知心常恆不壞的人,所墮剛好與常見外道完全相同,當然是未斷我見的凡夫;既然所認定的心與常見外道完全相同,那不是佛門中常見外道又是什麼?所以說這類人是常見外道!
當他們有一天能夠確實觀察離念靈知心的緣起性空、依他而起時,才算是斷了常見的初果人;如果相信離念靈知心虛妄,但是無法現觀祂的虛妄性,那就是佛門中的凡夫,但已不是常見外道了。十幾年來我們已經在書中不斷地說明、分析離念靈知心的緣起與性空,假使有人還要繼續認定離念靈知,或是六識心的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是真如、是佛性的話,那當然是佛門中的常見外道!他們再怎麼辯解都沒有用,因為理證的事實上正是如此;不但理證如此,教證上也是如此說的。各位如果能把這個道理跟他們說明,詳細地分析給他們聽,請他們自己再去觀察、思惟、整理;他們如果能確實地觀察、思惟、整理,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如實地斷我見。我見一斷,就是聲聞初果了;可是你這個果其實沒有果,沒有果才是真正的證果。他能夠「忍」而接受了,才能成為真實的聲聞初果。
佛可以度人成為聲聞初果,我們也應當如是,能這樣有許多人重複實行與驗證的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所說的佛法是不能有多人重複驗證的,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一定只是表相上的相似佛法。譬如有些人來求佛法,大師卻說:「我可以幫你們明心開悟,但因為你們的福德、慧力不夠,所以你們所有的人在這一世都沒有希望開悟!」這樣說了以後,既不能教化他們如何修集開悟所應有的福德,也不能教化他們如何增長慧力,讓學人窮其一生都無法作到,這樣就不是真實的佛法。應當告訴他:「你的福德不夠。」然後就指導他如何修集悟前應有福德的方法。或者說:「你的定力不夠,或慧力不夠。」是哪個部分不夠,應該如何修?都應當為他們明確地指示出來。等將來具足斷我見,或明心、見性的條件時,就可以幫他們親證,這樣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佛法絕對不可以只是想像的,不可以只是子虛烏有的名相,而且修證境界也不可以只是上師個人所獨占的。如果只有 釋迦牟尼佛可以開悟,佛的弟子們都不能悟,那麼 佛的法就有問題。所以 釋迦牟尼佛可以悟,祂的很多弟子們也都可以悟,並且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這種師徒都可以悟入的佛法,如今仍然在繼續弘傳,這樣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且被印證開悟了以後,也可以來檢查上師以前所說的與今天所印證的境界,是否完全一樣?在正覺同修會學法而親證也是一樣,平實導師可以開悟,如今我們有許多人,有許多隨學的人也開悟了,並且可以引經典嚴格地加以檢查證實。這樣才是真正的佛法,才不是相似佛法。如果只有上師個人可以親證,而徒弟們永遠都不能親證,那個法就一定不對,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各位解說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499-a14_109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08. 親近一切諸佛菩薩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上一次講到「如是觀已,生決定智,起廣大悲,發大勇猛,立大誓願。」(《大乘起信論》卷2)的這一段論文。談到在正法中修學所獲得的果報,不論是善報或是惡報,都會比起世間法中所造作善惡業的果報來得廣大,因此應當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也說到對於身為菩薩道中的久學修行人,應該如實了知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在行住坐臥當中遮障道業的狀況。
可是對於還沒有明心開悟的人,其實還作不到這一點,所以我們不會要求他;但是已經破參明心的人,一定得要如實了知,才不會在不小心的狀況下,造作了障道的惡業。能夠如此就表示你已經有了 馬鳴菩薩這一段論文中所說的佛菩提道的決定智,也生起了廣大悲,對眾生在三界中輪迴所受種種大苦,起了想要救拔之心;生起了這樣廣大的悲心,才有可能發起大勇猛心。如果沒有廣大的悲心,就不會有大勇猛心的;因為對於那些被誤導的眾生,他心裡面會想:「這些眾生都跟我無關,我何必管他們的死活。他們決定要跟那些錯誤的弘法者修學,那是他們的事,我何必辛苦地一再勸說?他們不相信,我又為什麼要一直不斷地為他們說明?不管他們了!」這樣就是還沒有發起廣大悲心!
正因為還沒有廣大悲心,所以不肯生起大勇猛心來救護眾生。可是當你發覺,普天之下的所有佛子們都跟著大師們走錯路,而決定要救他們離開岔路,這就表示你已經生起廣大悲心了。正因為你的悲心很大,才不能忍受廣大學人普遍被大師們誤導,也才敢不計利害地得罪大師們來救護學人;不管大師們是在家或出家身,也不管他們勢力多大,都不怕得罪他們,才會有大勇猛心出現。如果不是有像這樣的大悲心,就不會有大勇猛心。因為一般人都是想:「即使我如實講出來了,他們也不會信,那麼愚癡無智的人,我何必為他們強出頭?萬一招來聯合抵制打壓,甚至招來威脅殺害,既得不到好處,也救不了眾生,何苦來哉!」一般人都是這樣想的啊!大家都要當好人啊!沒有人願意出面擔當說真話的「惡人」啊!因為「惡人」一當下去就無法回頭了,大師們都會永遠拿你當惡人而永遠地抵制你啊!
這意思是說,唯有發起了大悲心,才可能為廣大的不認識的學人們設想與作事,才願意出頭作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可是這種事情沒有人願意作,因為大家都想當濫好人。可是如果真的有大勇猛心,就敢發大誓願,這不是以發心的表相來騙佛菩薩,而是從深心真的發起了大誓願:「願我的心能夠永遠離開一切顛倒,永離不如理作意的思想,並且能斷除無謂的分別。」這裡所講的斷除無謂的分別,並不是在法義上面不作正確的分別與理解,而是對於人我利害的分別,都要斷除掉,這是在除性障。譬如對某件物品起貪,明明不是自己的,或不該是我的,卻偏偏想要據為己有;或者明明對方說的是合情合理,但因為與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所以便對那個人起瞋等等,像這樣子的亂分別,都是對於人我利害的無謂分別,這樣的分別應該斷除。
接著再繼續發願:「願我能夠親近一切諸佛、菩薩們。」親近諸佛,不可以狹隘地只想親近 阿彌陀佛,別的佛都不想親近;譬如經中說:當你去到極樂世界,每天早上承 阿彌陀佛威神之力,自然化現種種眾妙寶花,讓你用衣襟盛著眾妙花,到十方諸佛世界去供養諸佛世尊。阿彌陀佛都這樣教導我們了,為什麼我們親近 阿彌陀佛時,卻不想依祂的教誨而親近十方諸佛?我們當然也不可以說:只要親近 釋迦牟尼佛就好,其他別的佛都不想親近。不可以這樣!當你入了地,生到色究竟天時,釋迦牟尼佛照樣化現許多寶物,讓你去供養十方諸佛,要你去和諸佛結緣。釋迦佛絕不會說:「你是我的徒弟,不許去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然也不會說:「你從娑婆來到我這裡,成為我的徒弟,以後就不要再回娑婆去見釋迦牟尼佛,也不要去十方世界親近諸佛。」諸佛都不會這樣,所以大家都應當親近十方諸佛。
菩薩也一樣,你來跟隨某甲菩薩,某甲菩薩一定會這樣教導:「還有某乙、某丙等等無量菩薩,他們也都在很早以前就證悟了,說法很勝妙,假使有緣的話,也要去跟他們結緣啊!」一定會叫你親近一切諸佛菩薩。身為菩薩都應當要有這樣的心態。也有人說:「我從出生以來,都是觀世音菩薩照顧我,所以別的菩薩們,我都不想親近。」不可以這樣!等到有一天你去到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座下依止的時候,祂一定會告訴你:「你還得要參訪諸菩薩去。」所以如果去了極樂,覲見了 觀世音菩薩,祂不久就會教你去禮拜 大勢至菩薩,絕不會不讓你見 大勢至菩薩。三寶是整體的,三寶不分彼此的;只有凡夫菩薩、凡夫僧寶,才會分彼此。
在今天的佛教中,不論弘法或學法也要有這種正確的心態,不能分出家與在家,不應該把佛教分裂成兩個部分。常常有出家人分別說:「你們在家人如何如何不如法,所以是不可能開悟的,只有我們出家人才有可能開悟。」我們佛教絕對不可這樣自我分裂,我們認為不論在家與出家,三寶永遠是一體的,出家人與在家人本是一體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出家來當的,也是由在家人來護持供養的,所以是不可分裂的。
這意思是說:三寶是一體的,出家與在家是一體的,不應分彼分此;也不應該執著我們娑婆世界的三寶,而不認同其他世界的三寶。如果你在這裡眾生度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入佛門了,也有人繼承你的深妙正法在弘揚了,剛好有別的世界需要你這位菩薩去披荊斬棘,那你就得去!不可以說:「我只照顧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什麼要去別的世界更辛苦地度眾生?」你也應該憐憫那邊的眾生而去度化他們。所以十方三世的三寶永遠都應該是一體的,不應該分割三寶。就如我們正覺同修會的目標,有遠程目標也有近程目標,有目前的急切之務,也有無量世後的廣大法務,眼光要放在無量虛空、無量未來世三寶的久住世間上面。不是只有存心於目前臺灣一地的三寶住世上面,所以千萬不要把三寶分割,不可再分派割系而使佛教整體變成支離破碎。如果能夠修正錯誤的心態,大家就都可以親近一切諸佛、菩薩,獲得佛法修證上的廣大利益。
但是在親近十方諸佛菩薩之前,要先能夠「離諸顛倒,斷諸分別」,不能去到某個世界親近某菩薩時,心中分別說:「這位菩薩證量遠不如觀世音菩薩,早知道就不來親近他了!」這就是自己修行不力,無力斷除不當的分別。然而除了斷諸分別之外,也得要能遠離諸顛倒,否則的話,也許有一天你所親近的其他等覺菩薩跟你說法時,你心想:「這種佛法我沒有聽說過,經上也沒有讀過,是不是有問題啊?」其實本來沒有問題,而是自己心思顛倒、不如理作意,是自己誤會經典中的真實義,就以為菩薩所講的法義違背經典正義。譬如,我們正覺的法義剛寫出來時,有好多人罵我們說:「無念的靈知心才是真正的真如心,你們根本就不懂!竟然敢否定而誹謗說是意識心。你們根本就不懂什麼叫作離念靈知,根本就沒有證得離念靈知的境界。」他們所謂的離念靈知,其實只要把我們所教導的無相念佛時的憶佛淨念捨掉,就是長時間的離念靈知了嘛!這是最粗淺的定境意識心,怎麼會難懂?又有什麼難證的?這是比無相念佛粗淺很多倍的意識境界。
如果是將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的極短暫離念靈知作為真如心,那根本就是沒有一絲一毫定力的凡夫意識心,這種境界連最粗淺的欲界定功夫都談不上,更別說未到地定或初禪境界了;更何況是三明六通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都不能知的如來藏心第一義諦境界?像這樣的人,自認為離念靈知的功夫多麼棒!但其實只是短暫的剎那離念而已,你若叫他們長時間住在離念靈知境界內,他們就作不到了。假使有一天真的能長時間住在離念靈知境界中,再教他們於離念靈知中生起無相念佛的憶佛淨念,他們可就摸不著邊了。他們以那種極粗淺的意識心境界,連我們所教的仍在意識境界中的無相念佛的淨念都抓不住,卻來嘲笑無相念佛境界以後所證的如來藏自住境界,說是外道法,說是很粗淺的境界,正像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措大,卻嘲笑大富長者為貧窮人;對這種人,我們真的是啼笑皆非,只能說他們是其心顛倒。
像這一類人,連正知見和最基本的功夫都不具備的時候,怎有資格親近一切諸佛菩薩呢?所以要去親近一切諸佛菩薩之前,先要其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然後才會去親近真正的諸佛菩薩;若無正知見,基本功夫也沒有修好,則往往會將藏密外道的假佛凡夫當作是真正的佛菩薩。而有了基本功夫與正知見,去親近諸佛菩薩時,才能夠至誠地、深切地頂禮、供養、恭敬、讚歎;以至誠心頂禮、供養、恭敬、讚歎之中,你的功德就會漸漸地顯發出來。有時候並不一定是由諸佛菩薩為你加持的,而是由於至誠的敬信,會使你自身的功德產生而顯現出來;接下來才能聽聞正法而生起正信,才可能如說修行。
接著 馬鳴菩薩說:【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大乘起信論》卷2)在「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的大願之前,先要有前半段的正願:也就是希望能使得我的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再來親近一切的諸佛菩薩,並且頂禮、供養、恭敬、讚歎,聽聞正法、如說修行。沒有先發這個願,就說要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那都是在騙佛菩薩!
如果是為了想要達成自己的某些目標,而不是為了佛教的整個未來,也不是為了眾生的未來,而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這就是聽聞了正法卻沒有如說修行。如說修行的菩薩,凡有所作都不為一己之私,皆是為了一切眾生的究竟解脫。沒有如說修行,而說能夠「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那都是假話,背後的真正目的其實正是私心裡面有所圖謀,不是真正的為佛教的未來,為眾生的未來!像這樣其心顛倒時,就沒辦法斷諸分別了,那他還能夠親近一切的諸佛菩薩而頂禮、供養、恭敬、讚歎嗎?當然不可能!所以一定要先讓自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後面的大願才可能作得到。
當一個人起了私心以後,他還會對弘傳正法的菩薩恭敬、讚歎嗎?當然不會!因為心態不一樣,所以背後一定會對弘傳正法的菩薩作種種無根誹謗,這是很正常的。但若真的想修學佛法、早證佛果,自私的心態與觀念一定要改變;心態如果不改變,而說能夠「離諸顛倒,斷諸分別」,三界中沒有這回事!心態如果沒有轉變,而說能夠恭敬、讚歎,那也是絕無可能的。像這種人,即使 佛世尊現在,他也會在背後說:「佛真的很執著啦!我們只是把一句佛法講錯了,他老人家就要把我找去罵一頓。」就如四阿含諸經中的記載,凡是弟子把法說錯了,佛一定會叫來問清楚,教他改正;如果是行為做錯了,講話講錯了,佛也一定會叫來問清楚,確認以後就指正錯處;有時就因此而講成一部經典了,經典往往是這樣講出來的。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下次再繼續為各位解說。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498-a14_108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07集 菩提從大悲心生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乗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接下來,我們繼續請聖 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如何才是菩薩的大悲願行」,同時也將舉出《廣論》中,以小緣小悲取代為大乘佛法的大悲心邪見。
《瑜伽師地論》卷44:【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聖 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說,由於菩薩從明心證悟的第七住位開始,他觀察有情的諸苦都是緣於他所證的這個甚深微細難了的第八識心所生所顯,由於這樣的智慧,所以生起了悲心,想要救護眾生遠遠地離開種種的苦痛,而且要經由長劫不斷地熏習長養發起了猛利的悲心這樣的作意。由於菩薩被這樣的猛利的「作意悲」所執持的緣故,所以菩薩可以不求名利;也不是為了求名利、只是為了息滅有情的種種痛苦生起的因緣,所以作了對眾生種種有利益的事情,而且這種利益眾生的事情,菩薩是一世又一世地去作。在這過程中,菩薩不斷地捨棄世世所獲得的種種資財,乃至捨身捨命也都會去作這些利益眾生的事。在這個救護利益眾生遠離諸苦的過程中,往往還會被眾生惡口毀謗乃至喊打、喊殺,這些都是因為眾生的無明、邪見、貪愛等煩惱所生起的種種惡心惡行,而加諸於菩薩身上的一切種治罰大苦,菩薩都能夠堪忍啊!因為菩薩能夠行於這種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菩薩行。
所以從上述聖 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的菩薩大悲願行中,我們就應該知道,真正有大悲心的菩薩,不會看到眾生被邪見誤導,卻眼睜睜地視而不見、不管、不顧,就這麼放任著眾生隨著邪見去造下種種下墮三途的惡業;悲心菩薩反而會因為這個作意悲所執持的緣故,如果看到眾生被邪見所誤導,將來會下墮到三惡道中,就會很努力地去救護眾生遠離邪見,將導眾生回歸佛法的正路。這就如同 平實導師一本又一本的佛法正論書籍不斷地問世,至今已經超過一百本了,座下的弟子們追隨學習 平實導師的慈悲心,也有數十本的佛法正知見書籍出版。但是因為眾生的第八識心中還是含藏著無量無邊的佛法邪知邪見,這些眾生心中錯誤的佛法知見,不僅會讓眾生一世學佛徒勞無功、毫無所獲,其中嚴重者,譬如宗喀巴所寫的《廣論》,更會讓人誤入假藏傳佛教,隨著論中的邪說造下邪淫、大妄語等大惡業,來世不免下墮三惡道中,求出無期啊!
菩薩由於心中的作意悲所執持的緣故,為了息滅有情未來生起下墮三惡道等眾苦的因緣,因此不休息的為眾生不斷地說明佛法的正論、正知見,很努力地去救護眾生遠離邪見,導護眾生回歸佛法的正道,這個救護眾生的作意是非常猛利的。譬如宗喀巴說:【無上瑜伽正所化機,謂如前說已修共道淨治相續大乘種性。是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由大悲心發動意故,成就猛利欲樂急願成佛,欲入無上瑜伽法門速疾成佛,必須無倒了知續義,善學二種次第及諸密行。】(《密宗道次第廣論》卷6)平實導師為了讓大眾明白宗喀巴隱含在這其中的邪說,所以在《狂密與真密》中開示說:【密宗說:若人聞此男女合修之淫樂修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不生懷疑、立即信受奉行者,即是無上瑜伽法門之「正所化機」,說如是人為「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是故唯有「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方能信受及修學此雙身法,是故此男女交合之無上瑜伽淫樂修法,乃是密宗等「大根性者」之修學法門。】(《狂密與真密》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559。)
所以日常法師廣論班中的學人,若是被宗喀巴《廣論》中的邪說所誤導,誤以為男女雙修的淫樂修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不生懷疑、信受奉行者,就會成為無上瑜伽法門的「正所化機」之人;這個無上瑜伽「正所化機」之人,就是喇嘛教中的「大根性者」。說淺白一點,就是原本廣論班的學人,本來不是修習無上瑜伽的大根性者,但是因為熏習了《廣論》中的邪說,就會被《廣論》中的邪見所轉變,成為修習喇嘛教中無上瑜伽邪淫法的大根性者。
對於這類無上瑜伽的大根性者,不論今世是否去修習邪淫的無上瑜伽,佛早就已經授記說:快的話九世,最慢也就一百世,一定會去實修無上瑜伽的雙身邪淫之法,最後只能下墮到無間地獄。如《楞嚴經》卷9中,佛云:【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覺知;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畢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所以菩薩為了救護眾生,免於被喇嘛教邪說所誤導,以息滅有情未來下墮地獄等眾苦因緣,就會不斷地向大眾說明喇嘛教無上瑜伽的實質內容,就是 佛在《楞嚴經》中開示的:讚歎淫欲,破佛律儀,卻自言成就無上道的邪說,最後必將墮入無間地獄。藉以將導眾生回歸佛法正路,讓眾生知道要以 世尊的三寶為依歸,以息滅有情生起未來下墮三途的眾苦因緣。
菩薩為何能夠如此不畏諸苦地救護眾生?聖 彌勒菩薩開示說,都是由於這樣的悲心菩薩:「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瑜伽師地論》卷44)這就是說,由於悲心菩薩救護眾生的作意是非常猛利的,所以當他看到眾生被《廣論》等邪說所誤導,就一定會出來破邪顯正、救護眾生;雖然明知在這破邪顯正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來自眾生的一切種類的反抗治罰,譬如 平實導師曾被人無根毀謗,乃至有人希望透過司法的方式,抵制及治罰 平實導師破邪顯正的菩薩正行。所以說菩薩看到眾生被邪見所誤導,即將有今世及未來世的各種苦痛生起,悲心菩薩因為緣於這眾生的苦,就會發起猛利的菩薩悲心而來破邪顯正、救護眾生;雖然在這救護眾生的過程中,明明知道種種加諸於菩薩自身上的痛苦會很多,但菩薩不會因為這些艱難苦楚就遭受到打擊而退縮,這都是因為菩薩看到眾生的種種苦,發起猛利的菩薩悲所執持的緣故。
接下來,聖 彌勒菩薩更為我們開示說,悲心菩薩又是如何行於菩薩的大悲願行呢?《瑜伽師地論》卷44:【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這就是說,菩薩對於所緣的眾生苦,由於被猛利的菩薩悲所執持的緣故,尚且能夠棄捨百千世的身命,更何況只有一世的身命以及資財呢?而在這破邪顯正、救護眾生的菩薩行中,毀謗傷害菩薩的一切種治罰大苦,菩薩為了利益有情,都能夠因為悲心的緣故而能夠忍受下來。換句話說,當菩薩生起了救護眾生遠離諸苦的悲心,而被猛利的菩薩悲所執持的時候,不會只有百世、千世,而是會長劫不斷地為息除有情的眾苦因緣,而能夠忍受於種種乃至於眾生的治罰大苦;菩薩這樣盡未來際的為了息除有情眾苦的悲心,這樣才能說是真正的大悲啊!
因此,依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菩薩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後,以如是的般若智慧發起了息除有情眾苦的悲心,而且經過百千劫不斷地熏習增長,然後能夠被這猛利的菩薩悲所執持的緣故,所以能夠長劫地行於「為息除有情眾苦因緣,而能夠堪忍一切種種的治罰大苦」這樣的菩薩慈悲願行之中,這樣才是佛法中所說的大慈大悲。因此,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並不是一般凡夫外道以及凡夫菩薩,把感念母恩而應知恩報恩的世間善心,轉而擴大對於其他眾生同樣生起這種有「我愛執著」的世間善心愛心就可以稱為大;更不是假藏傳佛教中,追求與一切異性合修雙身邪淫之法,卻自稱是慈悲的無上瑜伽,最後卻害人下墮無間地獄的邪淫法、邪淫心這種 佛在《楞嚴經》中開示的「讚歎淫欲,破佛律儀」卻自言成就無上道的邪說。
所以說,大悲心被凡夫外道說成是世俗愛心,乃至被喇嘛教以無上瑜伽的邪淫心來取代,這些都不是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啊!大悲心如聖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是極清淨」的正論,也就是說菩薩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之後,有了般若的總相智,依著這個般若智慧,緣於有情眾苦發起了悲心,為了息除這有情眾苦的因緣,而被這猛利的作意悲所執持的緣故,悲心菩薩對於一切種種的治罰大苦,為了讓有情離開眾苦因緣,所以皆能夠堪忍下來。在這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菩薩大悲願行中,菩薩才能夠漸漸通達別相智、道種智,地地增上而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清淨菩薩自心如來藏中的二種無明煩惱,最後才能夠斷盡二障煩惱隨眠,到達究竟清淨的佛地,成就佛地究極清淨的佛地大悲,這就是聖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這樣的菩薩大悲由於極為清淨的緣故,不是世間凡夫外道以及凡夫菩薩之所能為,證悟的悲心菩薩以此為志,為了息滅眾生諸苦,悉令趣入佛地的大解脫、大智慧境界中,所以菩薩才能夠不畏諸苦,在已經能夠入無餘涅槃的修證下,卻仍然願意生生世世不離眾生而救拔一切眾生的生死大苦。
證悟的悲心菩薩這樣的大悲願行,有別於凡夫外道以及凡夫菩薩的悲心,譬如在《菩提道次第廣論》頁221中說:【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宗喀巴引蓮花戒所造的《修次初篇》中的例子說:母親對於最心愛的幼子受到痛苦時,母親生起對於幼子呵護疼愛的悲心,將這個母親呵護疼愛子女的世俗悲心,轉而擴大到對一切眾生的苦,都能夠生起同樣的世俗悲心,這樣就算是悲心圓滿了,這個就是大悲的心量。綜觀宗喀巴所說的大悲,還是離不開母愛的世俗相,以及一神教上帝對世人博愛的「我愛執著」煩惱之中,也不能令人趣入大乘勝義諦中的大悲,至於佛地最極清淨的究竟大悲更無論矣!
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大悲心,充其量只能說是世間人的愛心善心。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是有情生起菩提的根本,所以大悲心的生起,絕對不會是擴大世俗母愛的小悲就可以稱為大的。《華嚴經》卷53說:【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觀眾生而起大悲,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夜睡眠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3)經中 佛說菩薩摩訶薩乃是已經證悟的菩薩,對於這樣的菩薩摩訶薩,佛說應恆觀察一切眾生的這十種苦來生起大悲心。又《瑜伽師地論》卷44說:【又諸菩薩於大苦蘊,緣十九苦發起大悲。何等名為十九種苦?一、愚癡異熟苦,二、行苦所攝苦,三、畢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惱苦,七、戒衰損苦,八、見衰損苦,九、宿因苦,十、廣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攝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轉苦,十五、無智苦,十六、增長苦,十七、隨逐苦,十八、受苦,十九、麁重苦。】聖 彌勒菩薩更於同卷說眾生有一百一十種苦。
所以說菩薩大悲心的出生,是緣於經論中所說的廣大眾生諸苦而起的,這可不是宗喀巴所說的世俗中苦就可以含攝的了,因此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的大悲心,其實不符合大乘佛法中的大悲,都只能算是小緣小悲,但這只是客氣的說法,例如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止與觀,是極隱晦在教導假藏傳佛教的信徒們要修學雙身法,誤導信徒們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造下師徒亂倫邪淫等諸多大惡業行,卻自以為在修習成佛之道。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止觀邪見,不僅不能拔除眾生苦,實際上是在陷害眾生淪墮於無間地獄受長劫的大苦,這根本是無慈無悲,居心叵測,哪來的大悲可以說呢?
《瑜伽師地論》卷44:【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論中說菩薩先熏修了大悲心,就能夠修學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一切菩提,所以菩提是依大悲心來建立的。這就是說,菩薩要以觀察眾生諸苦所生起的悲心,來熏學佛法中的一切菩提以為菩提的實證,並且在這菩提的實證上,才能夠來清淨自心如來藏中的煩惱障與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所以大悲心是菩薩生起菩提的根本。菩薩要先熏習這樣的大悲心的正知見,依於大悲心來修學布施、持戒等一切菩提,才能夠真正地實證真實的菩提,而有了真實的佛菩提的親證,也才能夠讓菩薩真正地清淨自心如來藏中的煩惱障、所知障的兩種障礙及隨眠,最後才能漸漸在這個大悲願行中無量數劫,而成就了佛地清淨的究竟大悲心。
所以從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中,我們可以知道,是因為先有了佛法大悲心的正知見,才不會被《廣論》等邪知邪見所誤導而自以為生起了大悲心,最後卻落入了假藏傳佛教的凡夫祖師所說的小悲小緣中,乃至邪見邪行中;而才能夠藉此真正大悲心—緣於眾生苦的真實大悲心正知見—來讓菩薩能夠漸漸地修證、實證大乘的菩提,最後生起了真正的佛地究竟清淨的大悲心。而這些佛菩提的實證,都是緣於菩薩能夠聞熏真實的大悲心正知見,依此大悲心,然後生起了求證佛菩提的真實的意樂;依這樣的意樂,才能夠讓菩薩在生生世世的大悲願行中,利樂眾生而能夠實證菩提,乃至於次第邁向佛地的究竟清淨境界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02-a15_107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06集 大悲心依第八識心而生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以下將要為大家解說「大悲心是依第八識心才能夠生起」,並藉由聖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所開示的,來說明大悲心是從菩薩親證第八識心後才能夠生起;同時舉出《廣論》中,以世俗悲心取代為佛法大悲心的錯誤說法之處。
《廣論》頁210說:【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窩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這一段宗喀巴是說,依阿底峽所傳密宗喇嘛修菩提心次第有兩種,一是金洲所說的七因果教授,二是寂天的自他交換。其中七因果教授的次第是: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大菩提心生。金洲大師又名金洲法稱,他是阿底峽的顯教傳承法師,有關他所傳的七因果教授,有一位日常法師解釋說,七種因果,我們通常說「六因一果」,加起來一共七個;「正等覺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這是所要求的果,生起這個心的因是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從悲,而悲從慈生,最後推到第一步是「知母」,由知母一步一步上去,而產生大菩提心。平常我們只是對這個名詞有大概的認識,此處告訴我們,怎麼樣從其正因,依必然的次第走上去,走對了,就能夠在內心生起菩提心這樣的果。
從這位弘傳《廣論》最賣力的日常法師他對於七因果的解說,我們可以看出,金洲大師所傳的七因果教授,是從世間為人子女者大部分皆知感念母親生我、養我、育我之恩,所以長大後都知道要報母恩,想要報母恩就會生起給予母親快樂的慈心,以及拔除母親痛苦的悲心,如果能夠將這種對於母親的悲心,擴大到對於一切有情都生起同樣的悲心,心中生起了這樣的增上意樂的智慧,覺悟佛法的大菩提心就會出生。但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讓人誤會佛法中說的大悲心,其實只是把對報母恩的世俗感恩心,擴大到轉視一切有情如母,而心生感恩以及愛護之心,這樣就是生起了對於眾生的大悲心;然而這種以愛為出發點的慈悲心,對於眾生是會心生執著的。
如同一神教所說的神愛世人一樣,同樣是說神願意廣博地愛護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所以又將這種愛稱之為「博愛」。但是這種看似慈悲的博愛,是以我愛執著為出發點的,所以當眾生不接受一神教的這種博愛時,就會被當成是異教徒;因此在一神教的信仰地區,常常有所謂的異教徒被殺害這樣的殺業出現,這就是從愛自己或一切眾生的我愛執著而來的。若從佛法來說,有愛就會生起「取」的煩惱,有取就會生起後有的煩惱,有了後有的煩惱,就會在三界中生老病死輪迴不斷,無法解脫於三界。所以在佛法中,因為愛自己或眾生所生的我愛執著,這樣的愛只是一種煩惱執著,只會遮障眾生不得解脫。所以說,依我愛執著煩惱所生的悲心,不如說是世間人的愛心更恰當些;因為這類以愛為出發點所出生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這樣的愛心都是有執著的,所以只能說這是世間的善法,不能夠及於解脫三界輪迴的出世間善法。
但是話又說回來,金洲大師在七因果教授中說到:悲心是菩提心生起之因,這樣的道理是符合佛在經中的開示。《菩薩優婆塞戒經》卷1:【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菩薩優婆塞戒經》卷1)《菩薩優婆塞戒經》中,佛為我們開示說:發菩提心有生因與了因,或兼具二者。經中所說的生因就是正因,了因就是助緣;而大悲心就是發菩提心的正因,所以學佛人想要真正的發起菩提心,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大悲心,不要誤將一神教所說的愛護世人的世間愛心,當成是佛法的大悲心;乃至將假藏傳佛教與一切異性合修雙身法的博愛,誤以為是喇嘛對於信徒的悲心。至於有關假藏傳佛教如何利用佛法來欺騙信徒合修雙身邪法的博愛內涵,請詳見正覺同修會出版的《狂密與真密》一到四輯、《博愛》等書。這些以世間愛心乃至邪淫心,說為悲心,都是離不開對於世間有所貪愛執著的心,都不是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
悲心而可說為大者,聖 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如下,《瑜伽師地論》卷44:【由四緣故,悲名大悲。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瑜伽師地論》卷44)綜觀《瑜伽師地論》中說的悲心之所以為大者,是菩薩從證悟明心的第七住位開始,就要經由長劫不斷地熏習長養而發起猛利的悲心作意,由於菩薩被這大悲心所執持,行於廣利眾生的大悲願行,這樣才能清淨第八識心中的煩惱隨眠,一直到菩薩的究竟位,最後成就佛地的究竟清淨而能夠成佛;同時也讓菩薩因地的悲心,轉變為佛地究竟清淨的大悲心。
所以佛法中說的大悲心,是菩薩從證悟明心的第七住位開始的,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聖 彌勒菩薩在論中開示說,悲心之所以能稱為大者,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具備「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的智慧,這個智慧只有菩薩證悟後才能夠生起。證悟菩薩可以了知,並且深觀蘊處界諸法的運作,都是因為第八識心而有,就算是不順己意的六塵境界,也是從第八識心中出生的,而緣於六根與六塵相接觸所生的諸有情苦,也是從第八識心中所含藏的煩惱種子所現起。這樣觀察自己這個有情,在塵境中的諸有情苦,原來都是緣於這個甚深微細難了的第八識心所生所顯,於是就生起了法智、法智忍。復觀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所以生起了類智、類智忍。因此說,緣於甚深微細難了的第八識心所生的諸有情苦,只有證悟的菩薩才能夠確實的了知。證悟的菩薩緣於這個第八識心,也才能深入了知大乘四聖諦的真實義。因為所緣廣大的緣故,所以外道凡夫及二乘人所不能知,以如是智慧而發心,想要救度眾生悉離諸苦,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
如果菩薩悟後生起了智慧,知道了自己的諸有情苦,卻不發心救度眾生同離這樣的種種諸苦,這樣的悲就只能稱之為悲,不能稱之為大悲。若是只能救護眾生資生物等缺乏這種種的世間之苦,而不能救護眾生遠離輪迴之苦、無明之苦,那就只是緣於眾生的世間苦所生起的悲心;因為所緣的都是世間法的緣故,所以只能說是世間法中的善心、愛心,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
菩薩證悟明心後,觀察自己的第八識心中所含藏的煩惱種子隨眠,是經由無量劫來所累積而成的,而其他一切有情也莫非如是,所以證悟菩薩就能夠如實地知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此證悟的菩薩要拔除眾生之苦,不會只是拔除眾生一世之苦而已,而是會教導眾生如何斷結證果,如何開悟明心,乃至進而次第證得佛菩提果,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斷除第八識心中的所知障、煩惱障,讓這二障可以清淨而真正地離開了輪迴之苦、無明之苦,最後能夠究竟成佛,這才是菩薩真正的與樂的慈心以及拔苦的悲心,也才能讓眾生真正離苦得樂。這也只有證悟的菩薩發心願斷一切諸有情苦,才能夠作得到,所以才說這是菩薩的大慈與大悲。
但這菩薩的大悲心並不是只有一世、兩世的修集熏習,或是一兩劫就能夠熏習成功的,而是如聖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是要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這是說要透過長劫的熏習才能夠成就,所以說菩薩的大悲無邊廣大,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成功的。由於菩薩的大悲心是長劫熏習成就的,所以菩薩不求名利,只求能利益眾生就好了,大悲心作意,就能夠很猛利的發起;菩薩因為知道眾生所受的苦乃是無量無邊,而菩薩被大悲心所執持的緣故,為了息滅有情的眾苦,菩薩就能夠捨百千身命、資財,乃至為受一切種的治罰大苦,而如聖 彌勒菩薩開示的:【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瑜伽師地論》卷44)行於如是無私無我廣利眾生的大悲願行,由於菩薩能夠緣於一切眾生,行於廣大的大悲願行緣故,菩薩的第八識心中所含藏的二障煩惱隨眠,就能夠在這個大悲願行的過程中,漸漸盡除乾淨,使得菩薩的第八識心能夠究竟清淨,最後成就佛地究竟清淨的無垢識。
這都是因為菩薩被這大悲心所執持,行於廣利眾生的大悲願行,所以才能夠清淨第八識心中的煩惱隨眠,一直到菩薩的究竟位,最後成就佛地的究竟清淨而能夠成佛,也讓因地菩薩的悲心轉變為究竟佛地的大悲心。如同聖 彌勒菩薩開示的「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瑜伽師地論》卷44)。所以說,佛法中的大悲心,是菩薩從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心開始的,現觀一切有情諸苦都是從這個第八識心所生所顯,菩薩為了息滅一切有情的眾苦,而行於利樂眾生的大悲願行,最後成就佛地究竟清淨的大悲心。
這是凡夫外道—譬如假藏傳佛教的宗喀巴等人—當他們因為無法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心,就否定第八識心體的存在,變成六識論者時,這六識論所謂的悲心,就不可能是佛法中所說的真正的大悲心,也就只能成為世俗法中的善心、愛心。例如宗喀巴以意識為一切染淨法的所依,否認第八識才是一切法的根本因,而在《廣論》213頁說:【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又說:【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菩提道次第論》卷8)宗喀巴依阿底峽所說、金洲大師所傳的七因果教授,說這七因果主要在生起悲心,前三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皆為生起慈悲之因;悲心生起,加上增上意樂之心,就可以發起菩提心。宗喀巴本身是六識論者,他依七因果次第所說的悲心,慈悲的對象也只會是一世眾生的資財缺乏等世間苦。所以說,宗喀巴所說的悲心,其實也就只是世間人的善心、愛心而已,無法讓人生起聯貫三世的菩提心。
阿底峽雖然隨學過金洲大師,但阿底峽最後還是棄顯從密,《阿底峽尊者傳》頁34說:【又於異日繞金剛座時,見金剛座南方空中有二童女,勝出人身,相同天女。其一問云:願速證等正覺,當學何法?一答曰:應學菩提心也。又問曰:如何修?遂說一依咒軌菩提心之善妙方便。尊者住聽亦悉解了,如器注器,彼二童女亦非不知故問,尊者自謂是度母與怒相母也。】(《阿底峽尊者傳》卷2)這裡就顯示出說,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是以密咒為主。宗喀巴之《廣論》既然師承阿底峽,當然也是以密咒為主。如《廣論》第33頁說:【如大依怙(案:也就是阿底峽)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案:也就是阿底峽勝,金洲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案:金洲)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
宗喀巴在《廣論》中提到,依金洲大師的七因果教授,可以發菩提心。但他又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顯教為鈍根性者所修,利根者應修密咒菩提心。宗喀巴比較兩者勝劣的結果,是把阿底峽說的密咒乘高推勝於金洲大師所說的發菩提心,並將佛法中的發菩提心曲解為入密的基礎;等到入密咒乘以後,再發更殊勝的密咒菩提心。但密咒菩提心,只要用觀想即可發起及成就,因此密咒菩提心是不需要悲心的。所以從假藏傳佛教的立場來說,以七因果教授來修悲心,其實是不必要的,所以宗喀巴其實只是把金洲大師的七因果教授列入《廣論》中以掩人耳目,並藉由此處所暗示的阿底峽密咒乘更為殊勝,藉以引誘未開眼的學佛人,在將來轉入密咒乘,在進入密咒乘以後,再依《廣論》後半部的止觀而暗修雙身法,或者更進一步來實修《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述的雙身法。
但是宗喀巴為了怕人說雙身法是破戒的,所以他們對外都是自稱持戒清淨的,只是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密宗所施設的三昧耶戒,而每天要與女信徒或異性信徒來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他們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持戒清淨。因為在喇嘛教的三昧耶戒中規定說,已經受了密灌的密宗信徒要每天修雙身法,密宗喇嘛每天都得與女弟子合修雙身法,才是真正的持戒清淨;若是沒有每天與不同的異性弟子合修雙身法,就是持戒不清淨。所以當密宗發言人或喇嘛們,都說他們是持戒清淨時,請大家要注意,他們所說的持戒清淨,與真正佛教中所說的持戒清淨,兩種意思是完全相反的,這一點請大家務必要注意!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501-a15_106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07. 眾生皆因無明熏習而受苦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今天繼續講解【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熏習力故,受於無量身心大苦。】(《大乘起信論》卷2)的這一段論文。
上一次講到眾生因為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的熏習,而引生種種身苦、心苦的情形。談到誹謗正法的人,這一世即使在還沒捨報而下墮地獄前,也是會有種種身苦以及心苦的。
所以,以前有些人來到正覺學法以後,因為得法容易而不相信,就誹謗正法而離開,他們嘴裡都說:「我們現在很好,日子過得很好!很愉快!我們現在改學世間法——學做人。」他們真的需要學做人:學著以後不要再忘恩負義了,不要再以無根誹謗的行為,來對待義務教導他們無上大法,幫助他們證悟而又從來不受他們供養的根本上師。但是這些人離開正覺改學做人以後,真的日子過得很好、很愉快嗎?其實絕對不愉快!只是嘴巴上一定要自我安慰,而在私底下另外看看能不能補救無根謗法、謗師的過失,每日總是憂心忡忡,所以在還沒捨報以前就一樣已經有身心大苦了,這就是由於淺見而產生的不如法行為。
為什麼會說是淺見呢?這是因為對於無始無明沒有努力去進一步了斷;他們都是得少為足的人,心裡面往往這麼想:「我已經明心了!平實導師也不過是明心嘛!跟我一樣,所以我跟他的境界一樣啦!至於見性這一關,佛性是不是可以真的肉眼看見?我看是有問題的,所以平實導師的境界和我今天的境界是完全一樣的,那我尊重他幹嘛?」結果沒想到雙方還是很不一樣!等到他們謗師、謗法而離開以後,陸續看見我們回應的書一本又一本寫出來,才驚覺:「哎呀!怎麼會這樣?」心裡不由自主地開始耽心了!他們不曉得自己的所知還很不足,所知障還是很重,也不曉得正法威德力有多大,不曉得謗法、謗賢聖的果報,會有多嚴重。
無根誹謗的果報是很厲害的!平實導師也曾說過,說他無量世以前曾有一輩子受報當老鼠;那只是在人家讚歎某一位善知識時,平實導師說:「他所說的未必是真的啦!不一定就可以超過我的證量。」那時候 平實導師沒有先去求證那個人所說的法義到底是真的、假的?當時心裡面不服氣,就這麼一句話而已,也沒有多講幾句;就只有一句話,捨報後就感應到嚴重的畜生道果報。所以,平實導師告誡我們:如果人家說某某人的證量多高,我們都寧可先信其有,然後慢慢再來求證;不要一開始就把人家否定,因為那種果報真的很痛苦!真正體驗過了,才會怨嘆自己的無知,然而這不能怪善知識,因為法界的因果律則本來就是那樣啊!
因此,凡是遇到人家說「某某人是阿羅漢」時,我們得要再作勘驗,才可以確定而相信他。如果他根本弄錯了,得要告訴他:「唉!你這樣不是阿羅漢,只是落在離念靈知意識心的凡夫罷了!連我見都沒斷!」你可以確定,然後再否定他。要有證據才能講,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十分的證據才能講十分的話。不可以只有一分證據就講十分的話,世間法上都已經是如此了,更何況是果報更嚴重的出世間法,所以大家千萬要引以為戒。然而,誹謗的對象不同,所引生的過失也有所差異。如果是對已經證得四禪八定具足的佛門凡夫誹謗,果報還是不小的;如果是對真悟的善知識作無根誹謗,那問題又更大了,所以這種事千萬不要作。往往現在作了,沒有感覺到怎麼樣;等到捨報時業種才會出現,那時有業鏡如同幻燈片一般,由上往下一片一片很快地拉過去,到那時,業風一吹,恐怖無明的境界相出現了,根本作不了主了,也就完全無法補救了。
這都是由於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和合起來所產生的結果,所以被無明所障的人,在這一世因心理壓力負擔很大而受苦,但未來世還要再繼續受更大的苦;所受的苦不是有量的,而是無量的。對於謗法、無根誹謗賢聖的果報,律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就曾說:犯了謗三寶的不可悔戒,結果將是【三位十地一切皆失】(《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所修證的三賢位乃至十地的功德,捨報後全部都失去了。下了地獄受報完了,輾轉一一經歷餓鬼道、畜生道,受盡餘報以後才能再回到人間,還得由凡夫地再從頭開始修起。到那時,想重回今天的證悟智慧境界,還得要經歷幾千萬大劫的極努力修行以後,才有可能再回到今天的證量中!所以對這種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來看待!
為什麼我們在書中評論一位善知識的法義時,一定要舉證他的說法?那是為了避免有人說我們誣賴人!如果我們不舉證就判論某位法師、居士,那我們就會害別人誣謗,使別人造更大的惡業!但是如果把證據列出來:把原文一字不異的引述出來,並指明是某一本書的第幾頁,他們就不會背地裡說我們誹謗人,這樣就不會使人誣謗,就不會害人成就惡業。誣謗善知識以後,這一世身心受到種種煎熬,未來世下了地獄很多劫了之後,並不是受完了就馬上回來人間;因為他們誹謗方廣經典所說的如來藏勝法,是三乘正法的根本,並且他們是以文字廣發,那是無間地獄罪,是三界中的最重罪。
無間地獄的罪是受苦無間的,受完無間地獄的極大苦以後,再往上面一層層的地獄繼續受苦;地獄的所有苦都受過了,才能生去餓鬼道,還要過很多劫受人欺凌、生吞活剝的苦難;餓鬼道的苦報受完了,還要去當畜生,在畜生道的後期,能夠當人家的寵物時,日子過得很好時,就是差不多快回到人間了;剛回到人間時,卻又是初五百世的盲聾瘖啞,並且生在邊地,不聞佛法。三惡道的眾生就是這樣受苦的,但這都是因為無明的熏習而造成的,所以無明熏習力是非常厲害的,可是一般人並不瞭解。現在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應該憐憫眾生,不斷地為他們說明無明的內涵,讓他們的無明可以在閱讀正法著作的過程當中消除掉;當他們的無明一分一分消除掉時,他們就漸漸地遠離了謗法、謗賢聖、謗佛等惡業。熏習久了以後,才能一步一步走近佛菩提道的見道位,也可以一步一步跟解脫道相應,這就是我們所應該作的。
那些人謗佛正法、無根誹謗勝義菩薩僧之後,所要受的身心大苦,不但是無量的,而且 馬鳴菩薩也說是「無邊無限、難出難度,常在其中不能覺察」。無邊無限、難出難度,是因為謗法、謗人的習氣沒有從深心中懺除,所以經歷無量世的三惡道一一受盡苦楚以後,業報盡了回到人間,熏聞極勝妙的如來藏正法時,又再度生心誹謗,又得再度一一經歷三惡道的無量苦楚;謗法、謗人的習氣種子不除時,就會這樣不斷地重複這種三惡道的過程,所以說那些人在這種身心大苦之中,確實如同 馬鳴菩薩所說的「無邊無限、難出難度」。而且他們不能覺察謗法、謗人的習氣種子很厲害,不知道會使他們無量世不斷地受苦。
那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覺察這一點呢?這就要靠大家努力地把正確的知見傳播出去,把正法書籍向他們結緣!讀到正法書籍的人越多,謗如來藏勝法的人就會越少。因為他們有一天終究會想要去找經典比對:正覺有什麼地方說錯了?比對出來以後才好破斥。可是越比對到後來,就越會發覺:正覺所說的法,確實與 佛所說完全無異,他們才是弘傳佛教正法的善知識。當這些人確實比對經典以後,發覺我們的法義正確無誤時,漸漸地就不敢再誹謗了。這樣再過三、五年,他們的信力具足了,滿足十信位了,就可以漸漸地邁入十住位中,努力修集見道所須的福德資糧,這就是救他們啊!他們自己是沒有能力覺察的,所以我們要幫他們覺察;他們如果能夠覺察的話,就不會是 馬鳴菩薩所說的「甚為可憫」的人了!正因為不能覺察,所以目前他們還會再繼續誹謗下去,還是甚為可憫的。
接下來,我們看下一段 馬鳴菩薩的論文:【如是觀已,生決定智,起廣大悲,發大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親近一切諸佛菩薩,頂禮供養恭敬讚歎,聽聞正法如說修行,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大乘起信論》卷2)當我們以前面所說的方式,從三世一切法觀察:觀察自己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欲界身心、色界身心以及無色界心。這樣觀察自己三世的三界有之後,再來觀察外面諸法,也是觀察三世一切法,不論是現在、過去、未來的所有人事物等法,自己覺知心所觸知的外法,經過觀察思惟後,瞭解其實都只有自心如來藏所生諸法,沒有外法曾被自己覺知心所觸知,所以沒有外法可言。接著又觀察第一義諦如來藏實相心,然後再觀察眾生因為愚癡無明而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受苦的種種可憐憫相;這樣觀察完了,你就一定會產生決定智。這意思就是說,經由像這樣子的觀察後,你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如來種性了!已經確定成為菩薩種性而不會再退轉了。決定不退的智慧生起來以後,生生世世就都會是菩薩,不會再退回凡夫位,也不會退回二乘的聲聞種性中去,這就是佛菩提的決定智。有了決定智之後,接著就會對眾生生起廣大的悲心,希望能拔除眾生的種種苦;有了廣大的悲心,你才能夠發起大勇猛心,精進不退;有了大勇猛心,大誓願就敢發了!這時請出初地十無盡願的願文來,在佛像前胡跪,就真的從深心中發起大願!這不是不知道十無盡願內容而胡亂發願的,是已經知道願文的真實義而發願,就會永離無明的控制,不再熏習種種無明了。
我們在前一段論文中曾經說道:眾生因為無明力量熏習的關係,會導致無量身心大苦。而這樣的大苦,不但過去、現在如是,而且都是會延續到未來許多劫的;像這樣的事情在凡夫眾生來說是極為平常的事,乃至對於少數剛在菩提道中見道的人而言,也是平常事啊!所以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才會說:有些人般若正觀現前之後,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攝受教導,還會退回凡夫位中無惡不作,因而導致未來世遭受身心大苦。這是戒經中所講的聖教啊!所以這種無明熏習而導致無量世受身心大苦的狀況,在凡夫位來講是平常事,即使是對新學菩薩、新悟菩薩來說也是平常事;可是對於一個已經在菩薩道上長劫修行的人來講,這就不是平常事了。這就是久學菩薩與新學菩薩的差別所在。久學菩薩乃至對於小小戒都很敬畏而不敢輕易去犯,何況是對於無明熏習而生邪見所導致謗法與謗人這麼嚴重的事,更會非常謹慎而戒慎恐懼,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因為小小戒與極重戒,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正在犯最重戒時,往往不知自己正在犯最重戒;而往往違犯小小戒時,就把最重戒也一起都犯了!因此,已經在菩薩道中長時間修行的久學菩薩,都會很謹慎而不敢隨便動口,更別說是輕易的動手或動筆了。
所以在正法道場中修學正法,尤其是世出世間的第一義諦了義正法,必須要很小心地去應對。相較於世間法,在正法道場中所修集的福德很廣大,但是相對的,在正法道場上犯戒謗法的惡業,也跟著很廣大。真正修習佛菩提道的菩薩們,都要了知這一點,也要如實了知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的差異;一定要如實了知無始無明在行、住、坐、臥當中遮障道業的狀況,也要了知一念無明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障道的狀況。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段論文下次再繼續為各位解說。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497-a14_107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106.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障道差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今天從第六輯第196頁中間那一段開始講起。
馬鳴菩薩在接下來的論文中說:【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熏習力故,受於無量身心大苦;現在未來亦復如是,無邊無限,難出難度,常在其中不能覺察,甚為可愍。】(《大乘起信論》卷2)而在這一段之前,馬鳴菩薩說:【觀第一義諦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大乘起信論》卷2)也就是說,菩薩在經由參禪的過程找到第八識如來藏,證得第一義諦實相心時,就有了法界的實相般若智慧了;那麼接下來,就可以再觀察一切的眾生從無始劫以來,都是因為無明熏習力量的緣故,所以枉受種種無量的身苦以及心苦,而且往往都是大苦;過去無量劫以來如此,現在以及未來也是一樣的難以避免!身心都是受無量無邊的苦,而且是難出難度。這意思是說,眾生想要解脫,想要出離於輪迴三界六道生死的種種身心大苦,真的很不容易,想要得度真的是很困難。因為一切凡夫眾生一直都在漫漫無明長夜當中,由於沒有辦法覺察到無明的本質與內容,所以不斷地執著五陰身心,執著有念靈知、離念靈知的覺知心;因此,一念無明煩惱障的我見始終斷不了,更何況能打破無始無明所知障,而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實相心的一實境界、真如法性?因為不能覺察,所以 馬鳴菩薩說之為「甚為可愍」,真是可憐憫的人啊!
那麼眾生為什麼自從無始劫以來,都一直無法擺脫枉受種種身心大苦的境界?馬鳴菩薩說:那都是因為無明的熏習力的緣故,才會產生了這種永難出離的狀況。無明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而無始無明其實是包含一念無明的,是包含一切無明的,所以函蓋了一念無明在內;換句話說,一念無明只是無始無明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一念無明會障礙眾生出離三界輪迴生死,可是無始無明卻不會障礙眾生出離三界生死,只會障礙眾生成佛;所以阿羅漢不須打破無始無明,只要斷盡一念無明就能出離三界生死。但是,如果菩薩親證了如來藏,就一定打破無始無明;而打破無始無明的同時,就一定會一併打破一念無明,也就是一定會同時斷除一念無明中的見一處住地無明,也因此同時斷除三縛結,所以打破無始無明也可以漸漸地出離三界生死,這也是法界的實相。
這意思是說:二乘解脫道的修行人如果有正確的知見,配合定力、慧力等等條件具足,而能夠如實地詳細觀察五陰十八界的內容,一一確認它們都是生滅、是虛妄不實,都沒有常住不壞的體性,便可以斷了解脫道一念無明所應斷的我見。另一方面,當菩薩經由參禪找到真實心如來藏,能夠現觀確認祂的真實如如、常住不壞、永不生滅的體性,便能夠確定唯有祂才是真實法,因此而破了無始無明;這時既然已經找到了那唯一的真實法,當然不可能再認定其他五陰十八界等等生滅法為真實,因此也就同時破了一念無明。
這兩種無明,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不一樣,一念無明範圍小,只是我見和我執使人輪迴生死的道理,只是解脫道的真實理;所以一念無明的熏習,其實就是我見和我執的熏習;但是一念無明見道所斷的根本煩惱—見一處住地無明—只是我見。我見一旦斷了,接著就可以漸漸地往上界觀察,作更深入的探究,漸斷色界的我見,再漸斷無色界的我見,五上分結就可以漸斷了。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無明斷了之後,便可以漸漸斷除修道所斷的後三個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及無色界愛住地煩惱,當這些都斷了,我執就全部斷盡了。所以推究我執的內涵,其實就是比較深細的我見。
此外,如果要打破所知障無始無明,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主要就是透過禪宗的參禪方法,來找到這個各自本有的、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如來藏。這當然要有善知識的教導,並具足該有的知見、定力、慧力、福德等資糧,才有可能經由參禪破參開悟明心。然而,話說回來,這個真心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的,一直要到起心想要探究生命的根源、法界的實相時,才會開始相應。可是在這之前雖然還沒有相應,眾生卻仍然被無始無明所籠罩。因此,馬鳴菩薩這段論文中所說的,會讓眾生引生無量身心大苦的無明,包含了這兩種的無明。
首先,我們先來說因為一念無明熏習所產生的情況。為什麼說一切眾生由於一念無明我見、我執的熏習,便會受無量的身心大苦呢?這是因為一念無明既然是由我見和我執所產生的,眾生就會不斷地執著這個見聞覺知的意識我和處處作主的意根我;由於錯認這兩個「我」真實不壞的關係,就會使得眾生產生以我為中心的我見、我執以及我所的私心。意識我和意根我都是十八界中的法,在無餘涅槃時,這些都是會滅的,意識我甚至是夜夜睡著無夢時都斷滅的法,可是眾生卻都無法探究到這樣的事實,也因此而產生種種私心;因為有私心,所以對他人就有不好的心態。譬如,他可能會這樣想:「別人被大師們誤導走錯了路、斷了法身慧命,那也跟我無關!只要我自己不被大師們誤導就行了。」這就是世間人只顧自己、有私心的想法。但是這樣的想法其實仍然是根源於我見、我執和我所的私心;也正因為有我見、我執和我所私心,就會產生了修道上面的種種障礙。
佛教道場中也往往有這樣的情形:我見、我執和私心如果沒有如實斷除的話,一定會對原來悟錯了的大法師、歸依師、剃度師產生了情執;也由於情執我所的關係,就會在幫他證悟的沒什麼名氣的根本上師,指出他的歸依師還沒有開悟的事實時,私下加以誹謗。這其實是大顛倒的愚癡人!因為幫他證悟的根本上師是他的法身慧命父母,恩德遠超過他的剃度師或所依止的大法師;但是他不懂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往往不謗法、不謗佛,但是卻會誹謗根本上師,除非他的剃度師、依止師不對幫他證悟的根本上師有異見,同樣讚歎他的根本上師。所以,有的人因為根本上師的幫助而證悟以後,仍然還是會因為情執的緣故,而被剃度師、依止師所影響,以致其心顛倒、反而誹謗根本上師的事;這是正覺弘法度人開悟以來,常常見到的事實,這就是一念無明的內涵、一念無明的影響力,表示這樣的人還沒有如實的理解,只因見道就生起輕心來輕視根本上師,也表示他還沒有進入修道位中,仍然停留在見道位中。
接著,我們再來說因為無始無明熏習所產生的情況。如果是因為無始無明所障的關係的話,那麼他主要的過失不在於謗師,而是謗法、誹謗正法。這兩個無明的體性,所引生的結果主要會有這樣的差異。所以,若是因為無始無明所障礙的緣故,就會對正法生疑而誹謗;當他對正法誹謗時,心裡就會沒有忌憚地進一步謗佛了。可是如果只是一念無明所障,他通常只會謗師而不會謗法、不會謗佛,這是正覺弘法以來所常見到的現象。那如果一念無明既未破,無始無明也未破,那麻煩可就大了!他既會謗師,也會謗法。所以 平實導師自從弘法以來,被人無根誹謗的事情真的太多了!甚至於有些被 平實導師幫助而證悟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福德不足而不能眼見佛性,就怪罪 平實導師不肯幫助他眼見佛性,就私下不斷地捏造莫須有的事實來誣衊平實導師。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見《明心與初地》書中所記載的事實,這裡就不多說了。
這意思就是說,這兩種無明的熏習力都是很厲害的!它們的現行都是在大家不知不覺當中出現的,也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累積起來的;眾生一般不會感覺到它在漸積漸滿,可是它確實就是這麼一點一滴地累積上來,等到曉得時,通常已經很嚴重地爆發出來而不可收拾了。那麼眾生由於有這兩種無明的熏習力,而當這兩種無明和合起來時,結果就是既會謗師,也會謗佛、謗法,三寶就都不看在眼裡,反正你說的法我全都不信;不信正法時就會全部都誹謗為非法。這也是有現成例子的,大家看西藏密宗應成派中觀,他們不正是具體的例子嗎?實質上是在謗法、破法,卻說得冠冕堂皇辯稱是在護法,而且還堅持他們破法的邪見才是正法知見,這都是從無始無明來的,但也夾雜著一念無明,而主要是偏在無始無明。所以,他們才會堅持緣起法的意識心常住不壞,這就是一念無明的具體事證。
也因為無始無明的緣故,所以他們會誹謗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為不了義經、是不究竟的法。密宗應成派中觀者都會這樣說,因為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經典,破斥他們所主張的意識心常住不壞的說法;所以現代密宗應成派中觀邪見的主要代表者達賴喇嘛,以及自己主動去承接密宗應成派中觀法脈的某位法師,都是這樣否定第三轉法輪的唯識方廣經典;因此,他們都不承認第三轉法輪的唯識方廣經典是佛口親說,都謗說是 佛入滅之後天竺法師們長期創造結集而成的經典。所以這位法師在引述第三轉法輪的經典,引述 無著、世親菩薩的論時,都故意將它們曲解。而古時候曲解經意、論意的翹楚,就是宗喀巴,大家可以去看他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或者其他著作,就知道他最會搞這一招。各位如果把他所引證的經文拿來比對、弄清楚了,就會發覺他都是斷章取義、曲解經典、論典。
這就是無始無明所產生的邪見,所以宗喀巴會誹謗如來藏正法,會否定如來藏,會堅持緣起生滅法的意識是常住不壞心,所以不能斷除我見而自以為已經斷我見。當他否定如來藏而誹謗正法時,當然會把最究竟的一切種智方廣唯識經典的地位貶低,誣衊是不了義的、不究竟的法,推說是 佛的「方便說」,不是實義說。這樣最嚴重誹謗了義究竟正法的人,還能再來人間示現為法王嗎?當然是不可能!所以密宗那些所謂再來的法王,其實都與上一世的法王無關,其實都是另一些不同的人被推舉為「再來」的法王。這就是說,由於無明的關係,不管是一念無明還是無始無明,都會造成未來無量世的身大苦、心大苦。
身大苦就是來世異熟果的正報,也就是捨壽之後先下墮長劫尤重純苦的地獄中。因為這是以護法為名而實質是謗法的緣故;因為謗法,所以先到地獄去,在地獄中想死又死不了,地獄身又高廣,又是遍身無間的受苦;地獄身的壽命又特別長,每天的日子也特別長,每天受苦不斷而死,可是業風一吹又立即活過來,再接著受重苦,像這樣每天經歷萬生萬死的慘痛,這日子要怎麼過?所以叫作身體大苦。身苦時,覺知心當然就一定跟著痛苦!
此外,一般人在還沒有捨報之前,也是會有身苦、會有心苦的,這是由心苦而引發的身苦。因為誤謗或故意誹謗了正法以後,心裡面會想:「戒律裡面說,謗了正法的人,來世要下墮地獄而受長劫的尤重純苦,那我下一輩子要怎麼辦?」所以每晚都因為擔心而睡不著覺!不得已,只能自我安慰:「地獄境界可能只是聖人施教所編出來的境界,其實沒有地獄,都是騙人的啦!」然後心裡又轉念一想:「如果萬一是真的,所以佛才會在阿含經典裡面詳細地述說地獄境界,那我該怎麼辦?」就這樣反覆地轉側難眠,長期下來當然難免病痛,也就是身體難過啊!所以,也是不可避免的會有種種心苦與身苦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為各位說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496-a14_106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05集 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莊嚴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這一集我們要來談談,喇嘛教密宗的修色身莊嚴。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明,在台灣被稱為廣論團體的一家里仁公司,以及在大陸代理他們的悅意、里德等公司,在海峽兩岸開設許多廣論班,他們使用的教材,就是喇嘛教密宗至尊宗喀巴所編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書中把大乘佛法分為二種,一個是波羅蜜多大乘,另一個是密咒大乘。宗喀巴並且說:密咒大乘是金剛乘,它的修證是遠遠超過顯教波羅蜜多大乘。波羅蜜多大乘行者,如果正修菩提心尚未圓滿,就不能讓他看見金剛乘修行的內涵,不能顯示密咒讓他知道,只有當他行菩薩行,直到正修菩提心也圓滿了,才能引他進入金剛乘中讓他行密咒行。此外宗喀巴在他編撰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又舉出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的另一項差異所在,他說:【波羅蜜多乘人,所修諸法真實離諸戲論,即修隨順法身行相之道,然無修習隨順色身相好莊嚴行相之道,咒則有之。由是成辦利他色身方便,道體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並且說:【分二大乘,非就通達甚深空慧須以方便分別。方便之主是就成辦色身而言。成辦色身方便,即修隨順色身行相天瑜伽法,此即勝出餘乘之方便故】((《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宗喀巴的意思是說,顯教與密教二乘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以修空性慧的方法來分別,波羅蜜多大乘行者只修法身及修隨順法身的種種法,不修色身;若要修色身的相好莊嚴,就只有密咒大乘才有,而密咒大乘就是修隨順色身行相天瑜伽,以觀想的方法來成辦勝妙色身,只有這一種更勝於小乘和波羅蜜多大乘的方便法,才能成辦利他色身方便。
宗喀巴既然說天瑜伽是勝出餘乘之方便,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天瑜伽。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最後誘引密宗行者要轉入密咒乘中來修學密法,所以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舉出〈金剛幕續〉內文,【〈金剛幕續初〉品明顯說云:「……故曼陀羅輪,方便安樂律,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遙遠」】(《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宗喀巴進一步解釋說:【若唯修空性,方便非圓滿,何者是為勝方便耶?勝方便謂是曼陀羅輪。〈幕續釋〉中作〈方便謂樂律〉此譯妥善。此中顯示方便勝波羅蜜多乘。由說唯修空性非能圓滿方便,及說于修空上所增方便,謂天瑜伽。故知修習曼陀羅輪,即是色身主要之因。此方便中具二差別:一者安樂,謂不待諸苦行。二者律儀,……】(《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又說,【安樂如前,律義,謂受二根和合之樂。佛慢者,謂離庸常慢;非遙遠者謂即此生可得。……說色身因,決定須修天瑜伽者,〈幕續〉此說最為明顯,……】(《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宗喀巴的意思是說,如果只修顯教的般若空性智慧,雖說是方便法門但不能圓滿,如何是圓滿的殊勝法門?這個殊勝的方便法門,就是曼陀羅輪的天瑜伽。密宗的《金剛幕續釋論》解釋曼陀羅輪的意思是樂律,宗喀巴認為這樣的翻譯很妥善,他並且引〈金剛幕續初〉品解釋說,曼陀羅輪的法門是安樂與律儀;安樂的意思就是不必經歷種種苦行的修習,而律儀的意思則是男女兩根和合相觸生出了淫樂。
宗喀巴說:透過修習不同於一般慢心的大慢心,也就是佛慢,知道顯教中沒有這種樂空雙運的遍身受樂境界,於是生起大慢心時,即身就可以成佛。他說:修密宗的曼陀羅輪就勝過顯教的波羅蜜多,修習曼陀羅輪的男女雙身修法就是色身圓滿之因。他強調修天瑜伽為速疾道,因為證佛果不必像波羅蜜多乘那樣,須歷經久遠的三大阿僧祇劫,可見這個天瑜伽是多殊勝啊!宗喀巴又說:【由於時處有量無量,安立名為大小。義謂若達諸法實性一味,依彼未染有法修天瑜伽,則諸如來色身等德,不為時處分量所限,普緣一切而修,故名廣大。若無此天瑜伽,雖有甚深瑜伽,通達一切諸法無異真如,然就有法猶未能越限量,故為狹小。】(《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9)他的意思是說,顯教中的修行人,雖然能修證諸法實性一味,然而因為不能修天瑜伽的緣故,就不能發起廣大天身,那麼成佛時的報身是狹劣的,不能超越人間肉身的身量,所以說顯教所修的法門是有限量、是不廣大的。這裡可以看出他所謂的天瑜伽,就是要觀想成就自己本尊是廣大的天身。綜合前面所引證宗喀巴自己的說法可知:他所說的成就色身方便,是密咒乘可以勝過波羅蜜多乘之因,原來就是在密咒乘特別修了所謂的天瑜伽;而天瑜伽的修法,卻是要觀想自己的本尊為廣大天身,並觀想這個天身如同欲界人間動物,低等境界的男女兩根和合相觸而得到的淫樂。
從這些修行法門可以看出:喇嘛教密宗乃是將假想觀認作真實法的妄想宗派,這些絕非佛教的修行法門。譬如觀想自己成就天身的天瑜伽,其實行者並未因為這種天身觀想成功,而成就了廣大天身。因此密宗以觀想廣大天身,作為將來雙身修法中成佛的佛身,其實是以假為真的虛妄想;所觀想的天身,也不過就是自己所觀想而成的內相分法塵而已,並未真正成就廣大天身。縱使將來修成雙身法後,所應成就的天身也並不存在,只存在於自己觀想的境界中,固然觀想是一種練心的方法,但是觀想的所得並不是真實成就,觀想出來的影像跟定果色是不一樣的。定果色是八地以上菩薩,用他的福德與無生法忍智慧去變現出來的,是能利益眾生的;但密宗那種觀想出來的影像,只是他腦袋裡面的相分,他們打妄想說,如果要成佛時得要有天身才可以成佛,就觀想自己有一個廣大莊嚴的天身,說那個天身觀想成就時,就是未來成佛時的莊嚴報身成就了,這叫作以假代真,並無實質啊!
再者密宗喇嘛教,行者的見、修、行、果等階段,它所施設的觀想、天瑜伽、寶瓶氣、結緣灌頂、瓶灌頂、祕密灌頂、第四灌,以及最後依第四灌的口訣而付諸於實修的,也都是以男女雙身修法的理論,前後貫串一氣呵成,始終不離雙身修法的本質。天瑜伽是密宗所稱生起次第之一,它的修證目的也完全是為了將來實修雙身法而作準備。正如宗喀巴這麼說:【無上瑜伽正所化機,謂如前說已修共道淨治相續大乘種性。是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由大悲心發動意故,成就猛利欲樂急願成佛,欲入無上瑜伽法門速疾成佛,必須無倒了知續義,善學二種次第及諸密行】(《密宗道次第廣論》卷6)。他的意思是說:能修習真正而且完整的無上瑜伽密教法的人,必須是已經了知密續它的真實的義理而無所顛倒,也必須是已經把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這二種次第,以及第四灌後與異性合修雙身法等種種隱密修行法門,都已修學完善而無所欠缺的人。他所說的無上瑜伽就是男女雙身修法,這點我們已經在前集節目中,引述密宗白教上師陳健民在《曲肱齋全集》中的說法加以證實了。其實喇嘛教密宗,以無上瑜伽男女雙身修法為最後必須修行之法門的主張,並非僅只古時有之啊!乃至一直延續到現在,那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達賴喇嘛也在他書中強調:【密續提到在圓滿次第的修行過程中,行者在到達某一境界時,就要尋找一位異性同修,作為進一步證道的衝力。在這些男女交合的情況中,如果有一方的證悟較高,就能夠促成雙方同時解脫或證果】(《西藏佛教的修行道》,達賴喇嘛宗教基金會,頁56)。可見密宗它法義的實質或者說核心,自始至終都是圍繞著雙身修法的淫樂思想而運行。始從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最後每日八時精進勤修雙身法,長住於淫樂的樂空雙運中,在在都是以淫樂的樂空雙運作為修證佛法的目的,然後說報身佛的常樂我淨,就是永遠住於雙身法的淫樂境界中無有間斷,說這樣就是即生、即身成就報身佛的境界。像這樣邪謬的法道,早就已經墮在邪淫破戒的不清淨行中,卻還空言浮誇密教法深奧廣大,更勝於顯教波羅蜜多大乘的真實了義佛法,真是荒誕至極啊!
然而密宗這個無上瑜伽,祕密灌頂的即身成佛修法,也有他們的理論基礎。因為在方廣唯識,一切種智甚深佛法中說色空不二,因為我們的色身,也是由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空性心—所出生的,由於第八識空性心的大種性自性,所以能夠藉父母的因緣及四大種食物的因緣,使我們的色身可以長成為一個人,色身既然是由如來藏空性心造成的,就不能夠說色身與如來藏空性心是二,所以説色空不二。密宗就是仿效佛法中說色空不二的理論,主張樂空不二。他們的理論是說:這個無上瑜伽雙身修法,可以使人即此肉身修成佛道,他們用這個法門去修行,在與上師進入密壇內,真刀實槍合修的過程之中,從男女根獲得淫欲的樂觸,他們稱為俱生樂,因為是欲界有情與生俱有的淫樂樂觸。他們認為運用上師所傳授房中術的技巧,如果能練到樂觸持久不退,而且能夠遍身的話,那就是成就了佛法中所說的正遍知覺,也就是成佛了,這種引用佛法名相的理論和佛教中所說的正遍知覺完全不同。
佛所講的正遍知覺是說:於法界一切法能夠真正的,而且遍一切法都全部證知、全部覺悟,這才是正遍知覺;可是密宗的無上瑜伽說,在雙身修法的過程中,使樂觸遍身持久不退,在淫樂的一心享受之中心無妄念,這時的覺知心便是佛地的真如,不是意識。又在一心享受淫樂的過程中,去觀察受樂時的覺知心,發覺這個覺知心是沒有物質的,是空無所有的,所以名為空性心;說如果能夠這樣觀察,就是已經證得空性,再從這個空性來返觀色身無常,返觀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必壞,這樣觀察之後,瞭解色身空、萬法空,而一心受淫樂的覺知心真實是空性,就是已經證得般若空了,這樣就已經即身成佛了,這就是喇嘛教密宗無上瑜伽的理論。然而密宗所說法義的這些理論,和了義佛法看似有些相似,但都是不對的。他們將顯教經典援為密宗的佛典,並不是想要改變密宗的根本法義回歸顯教,只是想藉此讓佛教界誤以為密宗也是佛教,這就是密宗援引顯教經典及理論,作為密宗經典及理論的主要目的所在。援引之後,又以密宗邪淫的見解及自續派中觀常見外道見為主旨,來註釋顯教經典,使大家誤認為顯教經典符合密宗的常見外道見、符合密宗的雙身修法,這就是密宗古今祖師、活佛、法王一貫的伎倆。
正如 平實導師開示:【檢點密宗古今諸師、諸法王……等人所造密經、密續之說,現見彼等諸人於佛法二主要道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完全未有修證。皆以外道法之明點、氣功、拙火、雙身法之修持,而將 佛所說之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修證之果位名目,套上彼等所修外道法之境界中,作為證得佛法之依據。】(《狂密與真密》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214)平實導師說:【如是修證,皆非真正佛法之證量,與佛道修證無干也。然密宗為欲令人對彼生信,不疑有他,是故雖於佛法完全無有修證,卻以佛法中之修證果位名相而互相推崇,令人以為彼等果真修證高超,以為皆是地上菩薩,乃至誤以為皆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如是而推廣密宗,對真正佛法之顯教,以此手段而蠶食鯨吞之;乃至最後取顯教而代之,完成入篡正統、李代桃僵之大業。】(《狂密與真密》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214)像這樣移花接木的伎倆,我們身為佛教正法中的學人都應該清楚了知,也應審慎加以簡別,以免密宗喇嘛教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伎倆繼續得逞,以免佛教再度滅於密宗喇嘛教之手。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解說到這邊。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485-a15_105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集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我們要探討的是: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喇嘛教密宗至尊宗喀巴之所以認為:【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因此主張大小乘所證空慧相同;其實還有著另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04頁所說:【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也就是把大乘佛法分為二種:一個是波羅蜜多大乘,另一個是密咒大乘。除了這二種以外,就沒有其他大乘。而他所謂的密咒大乘,其實就是承襲自左道密宗祖師所創—男女雙身雙修—的金剛乘,也就是歷代密宗祖師喇嘛,吹噓為更勝妙於顯教菩薩修習六度波羅蜜多的密教之法。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05頁中就引了《金剛手灌頂續》的內容說:【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然後說:【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意思就是說,大小乘所證的空性慧相同,差異只在有無發菩提心,及行廣大行。但是波羅蜜多大乘行者,如果正修菩提心尚未圓滿,就不能讓他看見金剛乘修行的內涵,不能顯示密咒讓他知道;只有當他行菩薩行,直到正修菩提心也圓滿了,才能引他進入金剛乘中,讓他行密咒行。因為密咒大乘是金剛乘,它的修證是遠遠超過顯教波羅蜜多大乘的,顯教菩薩所修的六度波羅蜜多,雖然也是大乘之法,但卻是不圓滿、不具足的;說他們是大乘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這些有情們能夠迴小向大,早日進入修行大乘道的菩薩之列而已。可見菩提心的圓滿修習,在密宗喇嘛教是極為重要的。
宗喀巴就說:【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他並進一步總結來說:【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的確,不論菩提或是菩提心,都是學佛人極為熟悉的名詞;而 釋迦牟尼佛弘傳的真實佛法中,菩提是指「覺」,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諸佛如來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習所證的究竟覺悟,三乘佛法的修學也都是在求得覺悟,只是層次高低有所不同。
聲聞菩提是弟子聽聞佛陀音聲,依教奉行,經歷深觀及思惟過程而獲得的涅槃解脫的覺悟;而緣覺菩提則是在無佛之世的修行人,為了求自利,在沒有師父指導下,觀修因緣法所證得解脫三界生死輪迴的覺悟。至於佛菩提則是諸菩薩發四宏誓願,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求解脫入涅槃,世世受生行菩薩道;這樣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漸次證得菩提心如來藏的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直到究竟覺悟菩提心—如來藏的一切種智—成就究竟佛果,卻仍不捨眾生,一一世界繼續示現八相成道,度化有緣,永無窮盡。也就是說,在大乘佛菩提道中,菩提乃是覺悟的意思,發菩提心就是發起覺悟法界實相的心願,也就是以第六意識去實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菩提心。
為什麼說菩提心就是如來藏呢?因為佛法是以眾生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三界一切法都是依如來藏而得以出生顯現,乃至成就佛道也必須依如來藏。如《華嚴經》中聖教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9)而這個菩提心正是執藏眾生菩提種,能讓眾生歷經劫數修習成佛的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也有偈頌聖教為證,經中說:【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然而,正如我們在上一集節目中,引證宗喀巴所造《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證明宗喀巴否定阿賴耶識,並且以六識論的觀點主張:「意識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那他又如何來定義菩提心呢?同樣地,在這部論中他說:【粗細生起次第究竟後,依仗智印亦能將菩提心從頂降至秘密下端。】(《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5)這裡說的祕密下端,指的就是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而他說的菩提心是什麼,為什麼可以從修行者的頭部頂輪下降到男根女根處?宗喀巴在另一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解釋說密灌頂,他這麼說:【以父母菩提心密物灌頂故,名密灌頂。秘密灌頂嗢柁南曰:「供明妃請白,生彌陀弟子;師長及佛母,二密物灌頂,授灌頂清淨。」】(《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3)他說,密灌頂是以父母菩提心密物灌頂,那什麼是父母菩提心密物呢?他誦出祕密灌頂的偈,說要先供明妃請白,然後再用師長及佛母二密物灌頂。這意思就很清楚,二密物灌頂指的是男上師與明妃行淫後射精,男上師的精液白菩提和明妃的淫液紅菩提心和合,就成為具足紅白菩提心的甘露;必須以這種男女淫液密物,混合作為甘露來為弟子灌頂,如果不具備這二種密物,那麼灌頂不如實,不能稱為清淨灌頂,就不能成就灌頂的功德。所以父母菩提心密物,指的就是男人的精液,和女人的淫液,也只有這種有形有相的物質菩提心,才需要如宗喀巴所說的,【將菩提心安置瓶內或盃中而為灌頂。……師長以大指無名指,授弟子口之後,仍將菩提心放螺盃等中,和以香水,唱吉祥頌為先而為灌頂。】(《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3)就是男上師要把與明妃行淫後,射精混合成具足精液、淫液菩提心的甘露,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瓶子或杯子裡面來為弟子灌頂;過程就是先由上師以大拇指和無名指,將這些菩提心甘露,放入弟子嘴巴,讓弟子品嚐,剩下來的就放進海螺貝作成的杯子裡面,再混合了香水,接著先唱頌吉祥頌,然後再拿來為弟子灌頂。
其實不只宗喀巴這麼說,近代密宗漢人上師中,極有名氣的陳健民上師也有同樣的說法。他在《曲肱齋全集》中說:【必須懂得這個瑜伽部,頭一個金剛界與胎藏界;兩個要瑜伽的,他才能夠成佛啊!……胎藏界等於女人的蓮花,金剛界就等於男的杵;到了無上瑜伽的時候,金剛與胎藏瑜伽,就是杵蓮相合,就是修雙身法。蓮花代表大悲,杵代表大智。杵發出的白菩提又有大悲,蓮花裡頭發出的紅菩提又有大智,紅白要和合—紅裡頭有白、白裡頭有紅。】(《曲肱齋全集》(一),普賢王如來佛教會,頁219-220)他這裡所說女人的蓮花,就是指女陰,男的杵,是指男根;而杵發出的白菩提,可想而知就是指精液,蓮花裡頭發出的紅菩提,就是指淫液。此外,他還說:【無上瑜伽,這個被密宗喇嘛教說為佛教,以及密宗修行的最高階段,其實就是金剛與胎藏瑜伽,就是杵蓮相合,就是男女雙身修法。】。為什麼密宗要傳授祕密灌頂?宗喀巴解釋說:【秘密灌頂,為令成為信慧之田,守護三昧耶及清淨語。成信田者,謂於密咒、密行不生邪疑,信心堅固。令成發生彼信法器之理,謂將明妃奉獻師長,及嚐師長明妃等至二界,由師長與本尊力故生殊勝樂,遣除不信。】(《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5)他這裡說的密行,就是指男女雙身修法,嚐師長明妃等至二界,就是品嚐上師和明妃二人交媾大樂射精後混合的男女淫液菩提心。整段的意思是說,傳授祕密灌頂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增益弟子成為可以修學密宗雙身修法的道器,藉由祕密灌頂的理論說明,以及修行內容說明,讓弟子信受其法不生懷疑,進而領解其內涵,準備起修雙身法,這就是密灌的主要目的。
另外,像密宗噶舉派金剛上師道然巴羅布倉桑部講述的《那洛六法》中,也有這樣的說法:【如丹田火甚熾,一起而來,則精可化;即術語上所謂菩提心融化也。精化則地水火風等性不平矣,不平方有上下內外等道理焉。倘地水火風等性不失其平,而只是氣上升,則身體雖亦生暖,然精之化,未可必也。……丹田火熾而後菩提心化,白菩提心化,則骨病除;白紅黃等菩提心皆化,則一切疾病皆除,身體健康,膚色光潤,力大無窮,入水不寒,是皆丹田火之功也。】(《那洛六法深道門引導之次第具三信仰如是寓》,晨曦文化公司,頁183-184)他開頭就說「精化」,即術語上所謂菩提心融化,表示菩提心就是精液;後面說丹田火熾而後菩提心化,所說的菩提心,就是觀想身內從頭上的頂輪,漸次下降到喉嚨的受用輪,心臟的法輪、肚臍的臍化輪,直下到密輪和根處,是一條中脈。融化後的精液,成為中脈內的精點,又稱為明點。接著他謊稱引用顯教 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虛妄說:【昔釋迦牟尼佛言曰:「頂上之白菩提心化後流到何處,即何處歡喜心生焉。」當頂上大安樂輪之白菩提心化時,歡喜心生焉;化後下注至喉間,於是受用輪之菩提心化焉,化時生妙歡喜心;化後下注至心間,於是法輪之菩提心化焉,化時生離苦歡喜心;化後下注至臍間,於是臍化輪之菩提心化焉,化時生和合歡喜心;頂上父精所成之白菩提心如是逐級下降,迨與底下母血所成之紅丹田火融合時,得莫大之歡喜焉。】(《那洛六法深道門引導之次第具三信仰如是寓》,晨曦文化公司,頁184-185)這段文字中所說的,從頂上逐級下降的白菩提心,是父精所成,也就是男性的密教行者,觀想精液為中脈中的精點——明點成就,就是觀想菩提心成就。而這個菩提心可以融化,也可以在觀想所成的中脈上下各輪間升降,這與宗喀巴說菩提心可以從頭部的頂輪,下降到男根、女根處是一致的。可見將觀想精液成為中脈中的明點,以之為菩提心,也是喇嘛教密宗共通的說法。
從前面的舉證中可知,密宗所謂的菩提心,其實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菩提心。密宗常將佛法名相亂用亂配置,菩提心一詞,也一樣被亂用。有時說男性的精液、女性的淫液是菩提心,有時說觀想所得的明點是菩提心,有時說身中各有上白下紅的菩提心,種種說法不一。又說中脈中的明點可以融化,然而真實菩提心—如來藏—永遠不可能融化,因為祂是無形無色,性如金剛。宗喀巴說:大乘顯教菩薩,得要正修菩提心圓滿了,才能引他進入密咒大乘金剛乘中,讓他行密咒行。想想看:喇嘛教密宗這樣的菩提心要圓滿,是不是得要以明妃奉獻上師,品嚐夠多上師與明妃交合後混合的男女淫液菩提心;或者觀想精液菩提心成為中脈中的明點,然後加以融化可以在中脈中隨意上升下降,才算菩提心修習圓滿。這種菩提心純粹是外道法,跟佛法三乘菩提的修證,又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就先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484-a15_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