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13集 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種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明「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的問題。

在上一個單元的後段,我們說到有位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法師,在他的《勝鬘經講記》當中,他說:【二乘不斷的習氣,在聲聞學派中,稱為不染污無知。無知即無明的別名;習氣,是極微細的無明,這與大乘的無明住地一致。】(《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55)這位法師說聲聞學派將二乘人不能斷除的習氣,認為是不染汙無知,這個習氣是極微細的無知;他說這就是大乘的無明住地,也就是所知障。

因為佛教學者一向認為原始佛教的貪等煩惱障的習氣,在部派佛教中發展成為不染汙無知,到了大乘佛教則發展成為所知障,也就是無明住地。這種講法基本上是認為佛教是思想演化的過程的一個論點,這也是大乘佛法是從原始佛教發展成為部派佛教,最後成為大乘佛教,所以是大乘佛法不是 佛親口所說的主張。今天我們繼續就所知障與煩惱障習氣的關係,再提出進一步的說明。

首先,我們來瞭解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真實內涵,確實瞭解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真實內涵以後,對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證才會有實際的幫助,同時也會自然知道煩惱障的習氣,可不可能從不染汙的無知發展成為大乘佛教的所知障(也就是無明住地)。煩惱障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當中,如來說:【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煩惱障的斷除,是因為過去一向熏習「確實有蘊處界人我的存在」的邪見,已經加以斷除,因此證得了人無我,也就是實證眾生是五蘊的假合,其中沒有真實的我存在,捨壽的時候滅除了七轉識,然後證入了無餘涅槃。

煩惱障所修證的菩提果,都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人我上面。首先一一地去觀察蘊處界的虛妄性,一一地觀察蘊處界的緣起必滅,這樣子先斷除了以五蘊身心是常住的我見,然後再斷除對三界中的貪愛、瞋恚以及愚癡等等的煩惱,這樣子斷除我見與我執以後,完全不執著蘊處界的自我,在捨壽的時候完全不執著七識心,願意讓自己的十八界一一地消滅,永遠不再出現在三界當中,這樣成為無餘涅槃。所以,煩惱障就是我見與我執,也就是前面幾個單元當中所說的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一念無明。這四種住地煩惱會生起一切的起煩惱,起煩惱是說,生起了以後會使眾生沉淪在三界中,是眾生可以相應得到的煩惱,而且是與分段生死相應的。

這四種住地煩惱都是從覺知心常住的錯誤認知,以及三界境界的貪愛所生起的,因為是從意根與覺知心生起的煩惱,所以叫作起煩惱,都是與三界境界相應的煩惱,這個起煩惱在每一剎那都跟覺知心相應。煩惱障所相應的對象,全部都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

而煩惱障的習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27當中開示說:【「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如是諸餘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大智度論》卷27)

煩惱障的習氣是從煩惱障的殘餘氣息而說的,如果身口的業行無法隨著智慧的運作,好像是從煩惱生起的;不知道這個煩惱習氣內心境界的人,看見習氣的生起,會以為他的內心是不清淨的;可是它不是真實的煩惱,只是因為長久的熏習煩惱,所以會有煩惱習氣的產生。就像是一個長久被腳鍊鎖住的人,突然間得到了解脫,他行走的時候,雖然已經沒有腳鍊了,可是仍然還會有戴著腳鍊的感覺存在。或如乳母的衣服,因為長久乳垢的緣故,雖然用了乾淨的灰石清洗乾淨,已經沒有乳垢了,可是垢的氣息仍然存在。這衣服就像是解脫道聖人的心,雖然已經斷除了煩惱障,可是習氣仍然無法斷除。就像是難陀尊者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可是還有貪欲的習氣,這個習氣會讓他在男女大眾中坐的時候,會先看女眾,會先跟女眾說話。可是難陀尊者貪欲煩惱的現行已經斷除,就只剩下會不自覺的先親近女眾的習氣還在。

龍樹菩薩又說:【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婬欲餘習、畢陵伽婆蹉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大智度論》卷2)龍樹菩薩說: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雖然已經破了貪瞋癡三毒的現行,可是三毒的氣分還沒有消除清淨,就像香在器具中,雖然把香拿走了,還是會有香氣存在。就像是草木焚燒以後,因為火的勢力薄弱,剩下冒煙的灰燼。佛陀三毒永遠消除清淨,就像是劫火燒盡了一切山河大地甚至是須彌山,最後無煙無炭。而像舍利弗有瞋恚的餘習、難陀有淫欲的餘習、畢陵尊者會有喊人「小婢」的慢心等等,就像是戴著腳鍊的人,他得到自由以後,剛開始行走的時候還是會有些不便。

這些屬於貪欲、瞋恚、慢心等等煩惱障而衍生的習氣,並不會影響阿羅漢們證得無餘涅槃,這個煩惱障可分為六種根本煩惱,也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以及伴隨六根本煩惱而生起的隨煩惱有二十種。而煩惱障的習氣,也就是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所殘餘的氣息,附屬於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這個煩惱習氣我們都有,只是阿羅漢們在斷除煩惱障的現行以後,還有習氣種子的存在。

至於所知障,又稱為智障或是無始無明,是指法界體性智慧修證上面的障礙,是指修行人對於法界實相的認識與現觀,因為無法親證自心真如的緣故,對於法界體性的真正本質所知不足,因此在般若實相上面的了知產生了障礙,這就是所知障,也就是對法身的不瞭解所產生對大菩提果的障礙。因此《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 世尊說:【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經中 如來開示說:「所知障所斷除的是親見法無我的事實,所證得般若實相的智慧極為殊勝、極為清淨。」

所知障的摧破,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所知障所障蔽的主要在於障蔽法界萬法體性的了知,主要在於矇蔽眾生對於法界實相的親證。而法界萬法體性的實相就是自心如來,如果能夠親證第八識自心如來,就能夠漸漸深入細觀萬法,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由第八識自心如來生起跟顯現,因為這樣證知的緣故,就破了所知障。

所知障就是無始無明,這無始無明是不跟我們的覺知心相應的,因此《勝鬘經》中 勝鬘夫人說:【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我們在證悟以前,是不曾與無始無明的住地煩惱相應過的,因為在未觸證如來藏以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所知障存在,這所知障就像一句名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五蘊身心都是從如來藏中生起的,也可以說如來藏駐於五蘊身心之中,對這個五蘊身心的真實面目如來藏,無始以來都是不知不覺的,所以所知障稱為無始無明。這個無始無明從無始劫以來都不跟我們的覺知心相應,一直到我們想要探究法界的實相的時候,才會與我們相應。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仍然無法打破它,一直到明心以後才算是打破它了!

所知障是不了知法界體性的真實相的障礙,法界體性的真實相就是「一切的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乃至出世間上上法,都是自心如來所生、所顯的事實。」這個所知障不是種子,也就是所知障不像是煩惱障與煩惱習氣中有如來藏中種子的功能,所知障就只是一種無知的現行,所以《成唯識論》說:「所知障是現非種。」

從前面對煩惱障以及所知障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兩者天差地別,煩惱障以及煩惱障的習氣是相對於世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產生的,都是與覺知心剎那剎那相應的,所以是覺知心的種子。煩惱障會障礙生死解脫,煩惱習氣則是不會影響阿羅漢入涅槃,對解脫道而言,是不染汙無知,但是對大乘菩薩而言,仍然不是清淨的,仍然是染汙的。而所知障則是對於法界實相的不了知而產生的,證悟以前是不跟覺知心相應的,所知障只是一種無知的現行,它不是種子,它不會障礙生死解脫,只會障礙成佛。

煩惱障的習氣與所知障,完全是不同的障礙,說它們是演化的結果,這可就是過分牽強了!這種佛教是思想演化的過程的一個論點,從法義上來看,真的是錯得非常的離譜!將煩惱習氣明確定義為所知障,其實是來自密宗中觀應成派宗喀巴在他的《入中論講記》中說:【所知障,即是煩惱餘習。煩惱斷盡氣味未盡。如瓶中盛酥油,油雖盡,其氣味久洗不去。又如木盒盛香,香雖取出燒盡,盒中香氣,久久猶在。煩惱斷後,雖不起貪嗔,而有無始慣習之餘習,名所知障,若不斷盡,不能成佛。】(《入中論講記》)

宗喀巴屬於中觀應成派,他們主張沒有一個根本識真如心阿賴耶識,一切法緣起性空。宗喀巴不接受有真如心阿賴耶識的存在,對障礙真如佛性的所知障,當然也無從來定義,因此只能將所知障歸類為煩惱習氣。而服膺於中觀應成派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那一位法師,在他的《印度之佛教》書中也說:【大乘學興,煩惱氣分為彼羅漢所不斷之「習氣」,演化為大乘不共斷之所知障。此所知障名曰「無明住地」(即習地),為隱覆淨心之客塵,與經量者之熏習說合流。】(《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198810月三版,頁271)從他的說明,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這只是一個思想研究者的推論,思想會有合流、會有演化;可是若是想要真正實修,想要斷除煩惱或是修證佛菩提道的人,一定會想要搞清楚煩惱障、習氣以及所知障的關係。其實,認為大乘佛法是由部派佛教演化而來,因此主張習氣演化成為所知障,這就完全錯解了大乘佛法了。

應成中觀的宗喀巴曾經提出八大難,他第一個難就是不承認有阿賴耶識,但是要安立業果不失壞。六識論者一直不能夠接受眾生有八個識,他們認為為什麼 玄奘菩薩的法相唯識就是唯一正確的呢?他們說:「佛教思想從來是容納百川的大海,各種思想兼收並蓄,使適合一切眾生的根機和需求。這才是佛教的大方便,也是佛教思想海闊天空的主要標誌。」這種說法就是前面我們所說,有學者認為佛教就是思想的演化,因為把佛教當作是思想,思想就會進化,也會演化,當然也可以百家爭鳴,可以各種思想兼收並蓄。如果佛教是一種思想,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張「他所主張的就是佛法」,就這樣子各自成就內涵不同、證量不同的 佛,所以法王、活佛滿街跑。可是這樣子把佛教當作是思想,海闊天空地去修行以後,真的可以成為真正的 佛嗎?

我們的主張跟 玄奘菩薩法相唯識的主張一致,佛法就是三乘菩提,眾生就是八個識,煩惱障就是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見惑與思惑;斷除煩惱障的現行,是解脫道的阿羅漢或是辟支佛;煩惱障的習氣就是根本煩惱,或是隨煩惱的殘餘氣息。大乘佛法中的所知障就是無始無明,是對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成為般若智慧的障礙。法界實相就是阿賴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法真實的相貌,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從法界實相阿賴耶識入手,也只有阿賴耶識才是生命唯一的實相、真實的中道,因為阿賴耶識出生蘊處界諸法,可是祂本身卻是不生不滅;祂是自性清淨心,可是卻含有染汙的煩惱等等,所以是不垢不淨。就因為阿賴耶識能夠出生萬法,可是祂的實際理地之中,卻是沒有任何一法的存在,就這樣祂才是真正的中道。能夠這樣子現觀阿賴耶識,才是真正的中觀。

如果否定了阿賴耶識,然後說他們是中觀、是佛教,這在道理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法的修證必須是實證,不可以當作是思想的研究。什麼是煩惱障?什麼是煩惱障的習氣?什麼是所知障?都必須親證,都必須確實體會清楚,千萬不能說:「你說你的佛法,我說我的佛法,我們各自成為各自的佛。」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的問題到這邊。歡迎您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5106-a20_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