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2集 涅槃與智慧依阿賴耶識而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講的是《識蘊真義》之〈涅槃與智慧依阿賴耶識而有〉。

我們今天要說到「涅槃」,在大乘佛法裡面,包含了二乘涅槃的所有四個涅槃。我們從二乘涅槃來解析,二乘並沒有親證實相心,因此二乘涅槃就是 如來所施設的,所以方便給二乘涅槃,滿足他們的涅槃貪;因為他們想要離開生死輪迴,想要能夠求得不生不滅的法。雖然他們沒有親證,可是 如來為了攝受他們,就以方便小法施設涅槃化城。所謂「化城」,就是依佛道所化現的一座城。所以等到將來二乘人,從這涅槃中醒覺以後,他們就繼續會求大乘佛菩提道。

在《楞伽經》裡面有說,二乘人在這涅槃中就像是昏醉了一樣,等他醒過來以後,他就知道自己當初所學的,實際上應該還是要回到大乘法。因為他畏懼生死,恐懼這些生死的痛苦,所以二乘人確實是畏懼這個法的。我們在《楞伽經》也有看到說:如果這個第八識消失不見了,或是認為這個識是會斷滅的,如果這樣的話,就是等同於斷滅外道所認為的見解;因為第八識祂是必定會存在的,祂是不生不滅,因為祂就是如來藏。

然後,二乘涅槃祂之所以存在,全然是 如來後來這樣所施設的。不然我們怎麼去解釋二乘人入涅槃呢?如果你已經證得了涅槃,為什麼你還要入涅槃?是不知道涅槃的實際是什麼嗎?當然二乘人是不知道的,因為二乘人只能依據 佛的方便教授、依據佛語,因為沒有親證這涅槃實際,所以涅槃都是依 佛所說而設立的。所以入涅槃,實際上沒有一法可以入,而稱為入涅槃;所以入就是般、般就是入,所以叫「般涅槃」。

二乘已經將五陰我、五蘊我,全部都斷除了、全部都滅盡了,一切可以代表「我」的法也都消失了;可是他還留有一個法,這個法他從來不認識,所以讓他免於斷滅,所以《楞伽經》才會說:「藏識」是避免這整個斷滅的一個原因。因為第八識是不會滅的,所以才有涅槃的顯示;是因為有這個心識的存在,不然二乘人他一入滅,實際上就形成斷滅,因為沒有心識所存在的無餘涅槃界,那就證明什麼都沒有,那無餘涅槃界只會變成世間人的想像、哲學上的一個名詞而已。

然而,佛菩提不是這樣,因為二乘人實在是太難以忍受這樣的佛菩提道的艱辛,所以先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確定諸法都不是實際的;雖然他對於外五塵,還有種種的想像,還有種種的恐懼,沒有辦法知道外面境界也是自心所現。可是沒有關係,只要他從涅槃化城回來了,不論多久他還是會回來,因為第八識有種子流注;這樣流注的話,他自己有第八識的種子流注,最後他還是會出生意根;第七識出生以後,意根就會讓三界法繼續現行。因為意根是現識,所以三界法必定因為意根出生而再出生。也可能他過去生有發過什麼願,希望哪一尊佛出現的時候,他能夠來當弟子,或是來護持、或是來結緣種種;等到那尊佛出現以後,他就出現了,或種種……,總而言之,總是有不可思議的因緣,所以我們才這樣來看涅槃。

二乘涅槃,實際上就是第八識顯示的一個境界,不能脫離第八識而有。如果能脫離第八識而有一個涅槃界,那這樣的涅槃界,必定還是落在於三界法中的一個想像;而應當依於佛語,涅槃本際就是這第八識。所以我們就可以說:涅槃就是依於阿賴耶識而有,這是沒有問題的。然後,涅槃當然是一個實體,不可能是一個物,也不可能是三界中的心,因為三界中的心識都是會滅的,都是無常的,都是苦空的,都是無我的;而這個涅槃中的實體,既然要代表這個阿羅漢的真實法—從來不生不滅真實法—那當然祂一定是我們所說的如來藏第八識心,所以這就是佛法。

佛法是三乘貫通的,不會說每一個涅槃大家都不一樣,每一個涅槃所依的心體都不同。如果這樣可以不同,那就應該每一位所證得的一個涅槃,都可以各自表述了。不是如此!這四涅槃全部都是依如來藏來說的。大乘菩薩所證的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那也是啊!因為本來性,就代表說祂是本來就是自己存在的。然後祂所以叫作有自性,祂不是因為萬法的因緣而存在的,即使是你滅盡了三界、十八界法,祂還是存在,所以祂有祂的自性,祂本來就是代表祂是無生的,不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緣而出現的,就是從來無生(無始以來就存在的),所以本來自性——本來性、自性性。

然後還有祂的清淨性,不論三界諸法怎麼汙染祂,這個如來藏從不動搖。這個阿賴耶識,不會因為世間的人有種種瞋恚,對五陰我有所瞋恚,然後就隨著五陰我而產生了瞋恚,產生了對罵、產生叫罵,祂永遠不會。因為如來藏的這個心體,祂是不與六塵相會的,所以祂既然不與六塵相會,不論怎麼樣的六塵境界,那都是意識心種種的了別,所以第八識祂就不須要起念去分別。然後還有祂的涅槃性,所以真正的法,祂是不生不滅的,不是真正的法就是會有生滅的;所以我們來看第八識,祂本身就從這樣的不生滅性,而一直存在。如果祂的生滅性是存在的話,那就代表說,這涅槃就應該會毀滅,這涅槃就應當會消失——這涅槃就不應該稱為涅,因為涅是不生;就不應該稱為槃,因為槃是不滅。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切的法的究竟,就是因為有第八識,所以才能說菩薩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因為有第八識這個心體,被開悟明心的菩薩找到,所以依此而說有大乘證得涅槃可說;依這個心體的真如性,然後我們說親證真如。至於從佛地無住處涅槃來看,因為如來斷除了這個二死,就是說滅掉了分段生死,也滅除了變異生死;兩種生死都沒有了,這樣斷除了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所以不但連思惑斷盡了,連無始無明的塵沙惑也都斷盡了,一切都不再有變異,一切的種子都已經固定,不再受熏習,全部都已經圓滿了。所以佛佛是道同的,因為每一尊佛最後的熏習,全部都結束,不論怎麼出現在三界中,怎麼樣攝受眾生,怎麼樣令這個法能夠流傳,一切如來的熏習都沒有所爭議,一切種子的熏習都已經完成了,都已經不再變異了,所有的變易生死也不再會發生了,只是無有止盡的利樂一切眾生——這樣種子不斷地現起流注功能,然後無量的這樣的功德,來令一切眾生有情,乃至可以得到法身慧命。所以我們從這樣來看這樣的涅槃性,四個涅槃全部都是依於如來的無垢識,以及因地時候的阿賴耶識,所以這全部我們可以說就是這第八識的心體,因為有這第八識心體的存在,所以才有這四種涅槃。

那我們來看佛地的智慧。佛地的四智是依見道的智慧而有的,然後修道的智慧,也是依於見道的智慧然後來增上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一位菩薩他開悟了,這時候他親證到如來藏,他就會發現如來藏的真如體性,不論怎樣境界,祂都不動搖;因此,他就可以轉依如來藏的真實性,他就知道如來藏才是真實的我。可是這時候,他並不是如來藏,因為這時候的第六識和第八識,並沒有辦法相通,一定要到佛地的時候,第六、第七、第八識才能相通。在那情況下,我們就是要好好地轉依第八識的心體,第八識所顯示的這麼清淨,然後與一切諸法沒有染著,這樣的形相就是我們說的如如不動的真如性;所以,就可以因為親證這樣的體性,而且可以現下觀察,這樣就發起了種種的智慧。

所以,當親證真如的時候,初分的「平等性智」以及「妙觀察智」,它會生起的,這就是「根本無分別智」。那當然也會有人,他可能會有更卓越的一個智慧,然後隨著這個根本無分別智而少分流注,這就是我說的「後得無分別智」,這就是《成唯識論》所要解釋的,因為證悟的時候是屬於「真見道」,然後還有後面的「相見道」要予以修學。我們來看看經論怎麼說,《成唯識論》:【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成唯識論》卷9)也就是說,對於要入地之前,還是有許許多多的智慧要生起。因此第一大阿僧祇劫,並不是證悟了就直接可以入地,可以跨越過去,證悟的時候只是三賢位的第七住位,是三十分之七,而且還是第七住的入住的初心;所以在這情況下,還有三十分之二十三,或三十分之二十四等等的應當要修學的時間。所以,菩薩距離這樣的應當修學法,就是屬於相見道所應當見的法,那這樣見的法就需要不斷地修學才有可能達成。

我們再來看看經論怎麼說,《攝大乘論》:【若菩薩如此入初地已,得見道,得通達,入唯識。】(《攝大乘論》卷2)這地方所說的入地,是說滿足了真見道以及相見道。也就是說,前面的真見道以及後面的相見道,都已經完成了,這樣才是滿足了整個見道;見道的話,最後滿足的時候,就可以進入修道位。所謂「修道位」就是屬於地上菩薩,就是十個聖位開始的修學。我們可以看到說,因此有人對於修道位和見道位的差別(就是對於種種的法),他並沒有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來,到底他要證得什麼?那證得的法,實際上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差別,當真見道的時候,他是很困難的。

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特別對他會作種種的說明(種種的說明代表說,這可能是那位菩薩無始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真見道的時候,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如來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他知道:喔!這樣就叫親證。他透過禪宗公案也發現了:這樣就是!可是他可能連初禪都還沒有,因此他還有很多欲界染汙的法,所以還不能稱為聖人,他至少要離開欲界愛要往前。因此在這情況下,他還有相見道種種需要修學,等到他一切都圓滿了,能夠伏除性障如阿羅漢,或是說斷除性障的現行,像阿羅漢一樣;這樣的解脫成就以後,然後這時候才有機會入地,所以他還要發十無盡願,這樣的話就等於是通達真如,這就屬於入地的菩薩。

然後對於二乘人來說,他一向恐懼的這外五塵,到了這個時候,他就知道說,其實五塵是無所有的,實際上只有這一個識,只有這個識出生了一切萬法。因為由自心現量所現,所以可以知道萬法都是這個如來藏所現起的,這和證得如來藏得到人無我的情況是不同的;因為法無我,真的可以看到一切萬法,都是自心現量所現。所以從這樣,他就能通達大乘的真如;因為通達真如,然後也通達大乘的俗諦,因為對於五塵就不再有任何恐懼,然後本來因為他已經發十無盡願,也不怕這些諸法會在未來世給他作障礙,他不斷地在三界中出生入死、不斷輪迴,他也不再害怕,因為他知道一切生死,實際上都是由自己的如來藏現起的;然後這個如來藏,祂實際上是無生的,祂是永遠在的,所以不用去擔心祂是不是會消失。

所以他證得這樣,然後也知道可以方便稱呼這個識,因為這一切都是依世間假名,猶如《楞伽經》所說「世間以種種的名字,來稱呼這個真實心體」,然後在這個世間就是方便假名。所以真如還有俗諦都可以通達,因此這時候才是入極喜地,就是聖位的菩薩。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怎麼說:【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成唯識論》卷9)所以《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你必須要真見道、相見道來滿足;而不是以為說證悟就已經圓滿了一切諸法,證悟就成佛,這樣說法是不正確的。要有真見道、相見道都具足以後,你才可能有入地的這樣的條件。

所以從真如來看,【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成唯識論》卷10)。因此不當於心體上起第八識和第九識的想法,因為只有這一個實體心,不是有一個第九識來出生第八識。或是說有一個真如出生了這第八識,那又自己說這個真如不是第九識,這當然是不對的一個說法;因為只有心識才能夠出生心,如果不是心,祂也沒辦法來出生另外一個心。但是第八識祂本來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祂不需要任何一個,形而上的一個想像的真如心體,然後來作為祂的依止,因為祂就是涅槃的本體,祂就是三界出生萬法的一個真正的根本因。

所以,不應當因為阿賴耶識祂有染汙的種子,就將祂與真實法切割,而一直在尋章句讀去找文字中有滅阿賴耶,然後去阿賴耶、斷阿賴耶、捨阿賴耶,然後去想說,這樣的話應該要把祂滅盡。這是不對的!然後另外再捨棄自己所證的阿賴耶識,去找一個真如,這樣是不可能找到的。因為阿賴耶識祂就是如來藏,這個心體是從來不會滅的,只有捨棄阿賴耶識的名字,第八識還是存在;而且真如只是第八識的一個心的行相而已,祂是代表第八識的體性,不是另外一個實體。

好,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43-a21_092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1集 五蘊與無為匯歸阿賴耶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五蘊與無為法都攝歸阿賴耶識〉。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從色蘊的五根以及意根來說,就是我們一口氣把意根也拉進來,這樣來說這六根法,它們都是不自生、不他生,因為沒有一個法在三界中,它是自己有可以出生他法的能力,也沒有自己可以出生的;如果自己可以出生,那它就是永遠生生不滅,不斷地出生,那就沒有可以滅盡的時候了。

在二乘法裡面,我們可以知道說,實際上這些諸法——十八界的法,乃至於五蘊,乃至於種種,這些都是可以滅的。所以有阿羅漢,阿羅漢可以滅盡十八界,十八界這裡面就有六根、六塵、六識。所以從色蘊五根來說,當第八識祂入胎以後,祂就可以讓名色來增長。所以從阿含的聖教裡面就有講:名色之外是有一個識可以入胎的。那我們也知道說,這個識絕對不是名色裡面的六識,不然它就不用說,叫作名色可以藉由祂來生長;乃至於在《阿含經》裡面說祂是「名色習」,也就是說這個識是透過名色中間,而不斷地運行種種的過程,然後把過往的習氣、熏染,藉由第八識的種子流注,最後再繼續成就這一世的名色。

那意根祂是本來就剎那剎那生滅,所以祂和這一世五根稍有不同。不過,不論如何祂們都不是自己能夠出生的法,所以有了這樣的名色和這個識,就構成了我們現在的世界,然後眾生有情不斷地出生。因為這第八識也會出生我們外界的器世間。所以從這樣來看,色蘊的這個五根、五根身,我們可以知道,這識和名色是同處存在的——所以就像是三把束起來的蘆草,它們必須要所依在一起;而這個識所以會緣名色,不是因為這個識祂一定要靠名色才能夠存在,不是如此!是說這一個識,祂在世間的種種,實際上是以這些諸法作為一個緣起,祂並不是把諸法當作祂的所生法,因為第八識祂是無生之法,所以祂沒有前面的因。所以沒有前面的因,才會說到這個識的探討就結止了,因為祂往前更沒有諸法了;可是這個識,祂要在三界中能出生萬法,祂要有一個俱有依,俱有依就是說:要有意根末那一直存在,這樣祂才能夠發動種種的功能體性,讓這個種子不斷地流注,來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萬法。

這俱有依是怎麼說的呢?我們來看經論上怎麼說。《成唯識論》:【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成唯識論》卷4)也就是說,這個第七識,這個末那識,這個意根,祂是作為現識,讓一切現行發動的一個根本,而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意識心。這意根的執取,所以眾生會在三界中不斷地流連生死,等到他接觸到二乘法知道說,可以不用一直根據這虛妄的意根末那的執取,然後只要我將我見斷除——因為三界諸法裡面,並沒有真正的常住不壞的真實我。所以常住不壞的我,這就是世間錯謬的常見;那也不是因為這樣而產生了斷見,為什麼呢?因為不是說阿羅漢入滅就一切無有,還是有一個本際,還是有一個涅槃,這個涅槃裡面的實際雖然不清楚,但聽 佛說有這樣的涅槃,所以證得阿羅漢以後,就可以將自己最後的一切全部捨盡,捨盡以後就只剩下這個涅槃境界,因此這個就是二乘涅槃。

我們再說如何是因、如何是緣呢?《成唯識論》說:【親生諸法,故名為因;……與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成唯識論》卷3)所以第八識,祂出生了一切諸法,一切諸法實際上都是祂出生的,所以就親自出生了諸法,祂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因;然後緣,就是一切諸法要以第八識來作依止才能夠存在。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根本,就是讓我們知道說:確實萬法就是由這第八識來出生的,有了這第八識,才會有種種的諸法。而這第八識在因地就是阿賴耶識,所以一切的名色都是在祂之下而產生的。

所以回到色蘊,如果是五根乃至於外界的五塵、器世間,也是祂所出生的,阿羅漢對於外五塵,他並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實有,所以說他所看見的、可以滅掉的,實際上是他的「內相分」。我們現在透過現代的生理學,可以知道說人們所見到的,都是透過神經系統這樣的傳遞,然後最後在腦部形成影像,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內相分。所以實際上這樣的五塵,也是可以把它滅掉的,以及法處所攝色,這個意識所產生的種種的法塵,然後透過這些所進來這五塵相,在它之上的一些法塵。譬如說:你現在看到一些文字,那文字本身它只是一些色彩,可是透過意識你就可以知道,這有些形狀,這形狀就是意識才能夠了別;實際上色跟色之間並沒有再去畫一條線,然後意識又可以繼續了別,根據這樣的形狀來說,這是一個文字,這也是意識所了別;而且意識還可以繼續了別說,這個文字是中文,所以祂就可以根據這樣來作到了別法塵,而不會只有在簡單的五塵;包括五塵的細相,這顏色到底亮有多亮、紅有多紅、黃有多黃,這樣的差別的這些辨識種種,都還是要透過意識來了別。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既然這個法,祂是歸於名、色之中,那就當然是阿賴耶識所出生的,包括受、想。我們現在對於境界所有的感受,不論是痛苦、快樂,還有不苦不樂的受,這樣的三受,乃至於五受,同樣都是來自於阿賴耶識。因為這些都是六識的心所法,心所法的種子流注,就能夠讓六識知道是什麼樣的受;好!那接下來還有想,「想蘊」這個想是針對六塵的想,根據所得到的這個六塵,所了知的六塵,起了種種想;又因為這樣種種的思決定以後,從身口意產生了種種的「行蘊」。這些都告訴我們,受想行識還有包括色蘊,全部都不離阿賴耶識,因為一切都是名色所攝,而與名色同俱的,就是這個第八識,就是這個阿賴耶識。所以眾生會生起無量無邊的煩惱,在生死輪轉,沒有辦法得證三乘菩提。

我們再繼續看到,如果以無為法來說,真如無為一樣是要由第八識來顯示的。在經典裡面就提到,阿賴耶識本來祂就是一個真如,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祂不觸六塵,所以不論我們意識心覺得痛苦、憂傷、起種種想,祂都不在那些念裡面,對這個六塵念起種種想;我們會對六塵念起種種想,可是阿賴耶識祂不會,所以祂對於六塵念這個想是與意識心前五識分離的;第八識將這個功能等於是給了前六識,所以第八識沒有見聞覺知。

所以我們現在回到真如,真如祂實際上就是一個清淨法界,祂有真實如如的體性——真實存在而且如如不動;在這種情況下,當七識心王祂呈現出來純無漏有為法的時候,祂不斷地在清淨的過程中,最後滿足三大阿僧祇劫這樣的修學,所以一切相應於第八識存在的七識心王種子以及心所法,全部都清淨以後,這時候八識心王,就整體呈現出究竟清淨的一個法界境界。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讓真正智慧開顯,就會轉識成智,所以就一切種智成就可以成佛。所以這都是屬於這因地而來的這個第八識,因為因地的第八識,祂可以有種種名字;祂可以是種子識,種子識是可以通一切地,因為第八識永遠含藏了種子。

阿賴耶識祂本來能藏、所藏以外,祂偏重於執藏,因為這樣執藏的心性,就會起了種種的染汙;所以透過修學以後,在第二大阿僧祇劫以後,將這煩惱障的習氣斷除了,因此就把祂改名叫作異熟識。實際上異熟識是通一切地的,除了佛地以外,佛地就再稱為無垢識,因為那時候就等於八識心王一切清淨了——因為七識心王的一切染汙的種子都已經清淨,就是無漏有為法全部都不再受熏了,它們只會自動的依這個境界,依佛攝受眾生而流注出來,不會再有所變異。所以變異的現象就會消失了,消失了我們就稱這樣的變易生死就不存在了,種子就固定了,就不會再有這樣的生死,所以二種生死以及一切的無明都斷除了。所以每斷一分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就讓這樣的智慧不斷地增長,最後智慧圓滿,就是一切種智的完成。所以這樣清淨的真如有無為法、也有有為法,這些都是因為因地的時候這阿賴耶識的清淨性,祂的真實性,祂的如如不動性,所以從因地就有真如。

而真如以外,祂的體性有阿賴耶識性,所以我們有時候稱為阿賴耶性,這樣執藏性可以透過前述所說的這些修學予以斷除;因此有的經論就會寫說,這叫作滅阿賴耶,甚至也會寫滅、斷種種。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誤會了,實際上這第八識還是第八識,祂的心體既然沒有生滅,祂就是如來藏,何以消失呢?是從不消失的!所以在從不消失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祂有祂自己的體性的無為法,從來清淨沒有染汙,沒有辦法受到三界諸法來予以汙染。

我們來看經典上怎麼說,《入楞伽經》:【阿梨耶識名如來藏】(《入楞伽經》卷8)這意思就是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所以不應當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切割,實際上祂們就是同指一個心地,也就是說這就是第八識。那我們再看《大乘入楞伽經》:【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6)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根據祂直譯的話—直譯祂的意思的話—就是藏識;因為祂有能藏、所藏,還有我愛執藏這樣的意思。那祂本身就是真如,也就是說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第八識,祂是同一個心體,不是因為有別的法來介入,然後把這幾個法再切開;或者是說,以為大乘經典是這邊說另外一個法,或是說此地方說的法和那個不一樣。不!都一樣!只是說從不同的角度、面向來說祂。

我們再看經典,《大寶積經》說:【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大寶積經》卷119)從《大寶積經》也可以知道,如來藏就是法身。眾生要出生的法身慧命,實際上就是親證第八識,就是眾生因地的阿賴耶識,就是眾生這個真如——祂就是法身,所以法身慧命才得以出生。所以經典所說的從來是一致的,不是這邊的經典和那邊經典是不同的,不當錯會了大乘法。

我們再來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意思是說:有的人會誤會真如祂是無為的、沒有作用的,可是從第二轉法輪的經典,就說真如是可以出生諸法的,不是沒有作用的。真如祂出生萬法、出生諸法,祂是諸法的根本因,因此這和如來藏出生萬法是一致的,和阿賴耶識能出生萬法是一致的。那為什麼有人喜歡真如而排斥阿賴耶呢?應該說排斥阿賴耶識,所以這樣的見解是不對的。雖然阿賴耶識祂本身清淨,可是祂含藏有染汙的種子,可是祂並沒有因為這樣而讓自己的心體染汙,因為第八識畢竟不同於七識心王,所以我們看到這裡就可以知道:原來佛法都是一貫的,並沒有獨立來特別說誰是誰,然後不斷地作切割。

實際上,我們現在都可以知道:真如,你就可以稱為第八識。然後真如有一個說法,實際上因為我們要轉依真如,所以我們要轉依真如性,所以真如也是指體性,所以在《成唯識論》有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成唯識論》卷10)就是說祂是第八識的一個真實性。這樣我們就可以作一個會通:實際上真如有時候指的是體性,有時候指的是第八識心體,這樣並不妨礙我們對於法的認知;就像是我們知道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然後我們可以知道阿賴耶識有阿賴耶性,阿賴耶性是可以滅掉的,即使說有經論寫滅阿賴耶識,那就代表說,他把阿賴耶識的這種體性滅掉了,並不是他可以滅掉第八識的心體。所以透過這樣理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法都是從來一貫的。

我們繼續來看經論,《入楞伽經》:【大慧!我亦如是,於娑婆世界中,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凡夫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入楞伽經》卷6)所以,不論是從佛地的無量功德,或是因地的許許多多出生萬法的功德,眾生在這過程中,不論你怎麼稱呼,實際上一定要有一個心體,這個心體祂本身是自性清淨的,可是祂卻可以出生萬法。如果沒有這樣的心體,那一切諸法(三界中的諸法)既然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生,那就變成無因生了嘛!因為沒有這個心體為因,難道是物質自己出生物質?這樣也會違背不自生、不他生。所以不論怎麼說,這真實心體祂是存在的,不論如何去扭曲,或是嘗試用意識細心來掩蓋,這樣都是不對的。因為名色之法,實際上諸法都是由祂所出生的。所以整個五蘊、無為法,以及佛地的一切諸法,都是由我們這時候的阿賴耶識心體,以後成佛稱為無垢識,這樣的心體來完成的,所以這才是佛法的真諦。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42-a21_091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0集 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五)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繼續談談:〈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第五集。

上一集之中提到,增益有第九識的狀況,只會產生更多的過失。若是如同一些人的妄想:前八識要「轉識成智」,第九識則不需要。那麼,舉例而言:四阿含諸經說佛道的修學,應當要滅除煩惱,然而因地的第九識就已經把煩惱障滅除了,那麼佛道的修學就會變成戲論。二者,如同前者的狀況,佛道之中所應該要滅除的所知障也不需要滅除了,因為第九識已經將之滅除的緣故。三者,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的施設也會變成戲論,這是因為第九識早就已經成佛道的緣故。如此種種,就會變成在眾生身中,本來就有一尊已成就的佛,而眾生有的八個識卻與祂無關;眾生修眾生的八個識,不需要與祂連結,所以也沒有所謂的轉依可言;可是這樣子能夠說是佛法嗎?

那麼,更嚴重的是,再增益有第十識的狀況。因為,現見經典之中,都已經沒有說到第八識與第九識的關係,更沒有說到第八識與第九識、第十識的關係;那麼,行者要如何修證佛法?則佛菩提道的修學真的就變成戲論了。而有的人增益而說有第十識,難保不會有人增益而說有第十一識、第十二識等等,因為末法時期,一定不缺乏具足增上慢的人。

說到這裡,諸位觀眾應當已經想到了一點,那就是在經論之中,看到以上所說有關於「心」的種種名相,都是第八識的異名;那麼,這也是在為學人宣示:「法界中的每一個有情,最多是只會有八個識。」先要來看看經論中的教證,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4之中,世尊為 大慧菩薩開示的一段經文:【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世尊開示說:「大慧!所以看到世間之中,有種種善法與不善法運作的狀況,其實是由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顯示的;哪八個識呢?以如來藏,也就是識藏為本際,施設了如來藏第八識、意根、意識,以及身等前五識,合起來就一共有八個識,這並不是外道所說的,或者會多於八個識,或者是少於八個識,只有六個識的狀況,而落到損減或增益執之中。」

從《楞伽經》之中,世尊所開示的經文可以知道,世間之中善與不善法的現行,不會超過八識心王和合運作的範圍;只是前七識是直接、間接從第八識出生,再加上個別的心所有法和合運作,所以才說是以如來藏為本際。再者,由 玄奘菩薩所造的《八識規矩頌》之中,把八個識分為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四個部分,分別闡述其在因地與果地的性用差別。所謂的「果地」已經是談到大圓鏡智現起的佛地;那麼,既然從菩薩的因地一直到佛地,都還是在八識心王運作的範圍之內,所以這樣子也可以證明:「法界中的每一個有情,最多是只會有八個識。」

然而,前面所說的「最多是只會有八個識」,其中的所謂「最多」是說,因為:一者、是有情的修證不同,以及所感的果報差別;二者、是因為業報的障礙;三者、是因為分位的不同,而不具足八個識。首先,假如是分證禪定的行者,隨其所證的禪定不同,或者是在初禪的等至位中,只有六個識;或者是在二禪以上的等至位中,只有三個識;乃至是捨報之後,生到了色、無色界天的不同狀況;而無想定、滅盡定中,更是只有兩個識。其二、一般正常人而言,都有眼、耳、鼻、舌、身、意識、意根、如來藏,一共是八個識;然而,某甲因為往世造了惡業,雖生到了人間,或者是生盲,或者是生聾,因此不具足八個識;而生為旁生的有情,其不具足八個識的情況,那就更多了。其三、在人間具足八個識的一般正常人,或者是睡著無夢,或者是因故而悶絕,其前六個識暫時不現前運作;及至突然夢醒,乃至是一覺醒來,逐漸清醒過來,最後又具足了八個識。

換句話,世尊已經金口所說,有一個萬法所依的如來藏,而某甲卻又要另外施設了一個業果報所依的「系統」,這一件事情的本身,就已經是落於增益執的過失之中。若是緣於 世尊所開示,但因為當世的環境的變遷,以及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善巧,善知識往往會有不同名相的施設,如同中國古來禪宗祖師的種種作略;但都是為眾生指向如來藏、第八識、實相,而不是在否定 世尊所開示而自創不同的名相,更何況這一個「系統」還有前面所說的種種過失。

其次,世尊是如語者、實語者,世尊金口之所說:「善不善者,謂八識。」就已經界定世間之萬法,都不會超出八識心王和合運作的範圍。同時,在 世尊開示的八識之中,探討前六識、意根,這七個心中的每一個心都不能執持業種,否則將會有很多矛盾。而前面所說的「業果報系統」,根本無法執持業種;因此,能夠執持業種的心,那不就是第八識嗎?第八識正是如來藏,也就是阿賴耶識,那麼為什麼不接受 佛所說的如來藏,卻自己建立能夠持種的「系統」呢?更何況那還是子虛烏有欸,而不可能實證啊!所以佛弟子是不會否定 世尊金口所說、所開示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的。

在 馬鳴菩薩所造的《大乘起信論》之中說到:【此中顯示實義者,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卷1)換句話說,真實義的闡述都依於「一心」而由此開演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一心」是哪一個心?講的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因為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根源,當然也是七轉識的根源,祂本然不生不滅,而與祂所生的有情七轉識和合運作為一心。所以,自古以來在談到唯識增上慧學的時候,善知識就常常開示說:「一心之說唯通八識。」正是在說「阿賴耶識一心函蓋八識心王」的道理!佛菩薩以及古來善知識,為了使學人易於證得阿賴耶識心體自身,才可以生起般若智慧進入佛菩提道內門而修學,因此把「一心阿賴耶識」分為八識心王,並一一細說,有眼識、耳識……,乃至意根末那識、阿賴耶識,但這又是另外一種善巧方便。

假如要親證佛地真如所需的一切種子而得到其廣大功德,其中屬於本有未發之功德,其實本來都已經存於阿賴耶識、如來藏心體之中;又因為阿賴耶識心體恆常顯示真實性與如如性,故而立名因地真如;「因地真如」說的是真如心體真實存在,而「如如性」則是真如心體所顯示出來的清淨體性,也就是在說「真如性」。因此,雖證悟因地真如阿賴耶識心體之後,仍然不能究竟發起佛地真如成佛所需一切種子之廣大功德,乃至是以之來利樂有情。所以,要由心生滅門中下手來修行,進入內門漸次修行六度萬行,以及種種菩薩十度萬行,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皆斷盡後,又經歷百劫勤修極廣大福德之後,一切種智也圓滿,終於得以成就佛地真如無垢識之廣大功德,這樣子而略說佛地「真如緣起」的義理。

此外,前面提到過阿賴耶識還有一個體性,叫作圓成實性。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能夠圓滿成就諸法,包括世間以及出世間諸法,這樣子 馬鳴菩薩所說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也與因緣法中的流轉門及還滅門,是互相契合的。因為,一般眾生常在世間法之中生死輪轉,世間法正是流轉門所攝;而學人從開始修學二乘法以後,就有因緣可以證得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還滅門所攝。若是說到生滅法,尚不能獨立現起,更何況可以生生滅滅而反覆運行,所以其背後一定是有一個本來就不生不滅之法作為依憑;而世間流轉的生滅法,可以透過修行轉易而顯現出清淨的法,當知亦然。阿賴耶識心體既然能出生流轉門之現象,也可能顯示還滅門之果證,因此應當知道:阿賴耶識心體是常住法,也是不生滅之心。

本文一開始之處就引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2之中,大慧菩薩與 世尊對談以海與波浪為譬喻的偈頌,正也就是說明了: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然而,有情在因地的七識心,既然說的是「七轉識」,那就表示七識是有染汙性的;但是,不管七識是有染汙性的,還是已經清淨而沒有染汙性,都是由阿賴耶識之所出生,所以 世尊才巧妙地為眾生譬喻:「阿賴耶識如同大海一般,而七轉識就好像海面不斷生起的波浪一樣。」但因為因地的七識心還有染汙性,有時候就方便說:「如來還藏在如來藏、阿賴耶識之中。」而這一些染汙性的種子,還會導致眾生繼續有分段生死。

「阿賴耶」是梵語,有「執藏」的意思,正是因為第八識還執藏了這一些會導致眾生繼續有分段生死的染汙種子,因此就立名為阿賴耶識。也因為眾生會繼續有分段生死,就仍然會住在生滅之法中,而這些染汙生滅法之所依,仍舊是阿賴耶識;而此時的阿賴耶識自體,依然是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所以,「心生滅門」是說:阿賴耶識心體所含藏的七轉識心王種種生滅現象,都從八識心王合為一心之阿賴耶識而說、而攝,而阿賴耶識心體自身則無生滅,故《大乘起信論》之中,也說到:【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大乘起信論》卷1)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學人不可攀誣說阿賴耶識為生滅法,否則話一說出口,文字一旦上網,立即會成為毀謗正法之斷善根人。這樣子斷善根的人,又叫作「焚燒一切善根」,又叫作「捨一切善根」。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2中又說到:【復次,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捨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

好,這一段經文中「為無始眾生起願」的內容就不加舉述。然而,從「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的開示之中,就應當明白這個惡業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對於未悟的人而言,應該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就是真心;然而,對於已悟之人而言,仍然非絕對之真心,因為悟後不就代表是已經斷盡煩惱,而可以離開分段生死;即使是已經斷盡煩惱,而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仍然不是佛地究竟清淨位的無垢識,因為變易生死還沒有斷盡的緣故。然而,佛地真如體,也就是無垢識心體,那是因地本然就已經存在的,也就是眾生同等皆有的阿賴耶識的心體。

那麼,這樣子簡略地敘述以後,大家也就可以知道:不應該另行發明一種心體作為阿賴耶識心體之所依、之根源,那麼這樣子作的結果,其實就已經是成為「外於實相心而求佛法」的外道見了,同時也是毀謗正法之言,如同前說,這是「捨一切善根」的「一闡提」,罪在地獄。而且,佛地真如並非一悟即可成辦,要由三大阿僧祇劫之累積福德,在此中次第圓滿拔濟眾生、求悟般若、進修種智等等無量的菩薩行之後乃可成就。更何況,若是否定阿賴耶識以後,人天善法也是無法成就,又怎麼可能在人間而修證佛法呢?那麼本文之中,略述其所會產生的過失,以及如此謗佛的果報,同時也再次為學人佐證:「法界中的每一個有情,最多是只會有八個識。」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13-a21_090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89集 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繼續談談:〈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第四集。

上一集之中提到,識蘊的眼等六識會了別三界中的種種境界的相貌。而五別境的慧心所有法,意根雖然也有一小部分,但其了別的功能相對於前六識而言,算是極為羸劣的。《楞嚴經》中也提到,因為意根是「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因為這樣遍緣的緣故,所以只能在法塵有沒有重大的變動而產生分別;至於法塵的內涵是什麼,還是得要隨著前六識的出生以後,再由前六識的配合運作,而了別相對塵境的內涵。所以,嚴格上來說,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個境界的,還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個識——識蘊六識的相貌,就是了別色等六種塵境。那麼,阿賴耶識呢?祂也是「識」,應當有了別性吧?沒有錯!阿賴耶識的確有衪的了別性,但是祂了別的不是世間六塵萬法,而是出世間法;既然,祂是不了別世間的六塵萬法,所以,衪也不是這裡所說的「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而說祂是不應當含攝在識蘊之中的。

既然說識蘊是「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的心,這又顯示出來識蘊的另外一種相貌。就先依眼識而說,前面《中阿含經》卷54之中的經文說的是:【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佛法中的別相智也說到:眼識還要緣於空、明等法才能夠現前。所以,假如有一種境界,其中的這一些緣分沒有辦法具足,那麼,眼識還能夠生起嗎?譬如說,若果報是受生於深海的一些有情,所面對的是極黑暗的色塵境界而不會改變,因為色塵是極黑暗的緣故,相對地就看不到其他的色塵,所以,這一些有情所感的業報中,就是不需要眼根的狀態,那當然就沒有辦法生起眼識。又或者是在人間,以方便施設一間完全不透光的房間,讓某甲進入其中,而遮蔽掉所有光線,其結果則是類似前面所說的狀況,某甲但見黑暗,所以就認為自己是看不見色塵了;所不同的是,燈開了或者是某甲離開房間,又可以見到色塵了。因此,這就顯示出眼識現前的狀態是會改變的。

現實生活之中,人們或者遭逢悶絕,或者睡著無夢,或者是在正死位中,識蘊的六識也是會暫斷的;乃至是行者因分證禪定的緣故,在初禪的等至位之中,沒有了鼻、舌識;二禪的等至位以上,沒有了前五識;乃至是入了無想定之時,前六識都暫時不現前;所以,識蘊在生活之中是會暫斷的。而即使是識蘊六識,在前面所說的悶絕……等諸位之中是會暫斷的,意根末那識也不曾暫斷過,祂是與阿賴耶識從亙古一直到未來際,都不曾斷滅的;除了說定性聲聞因為智慧之所引而入了無餘依涅槃,意根這時候才會消失;但這只是對於定性的二乘聖者而言,不應當用於一般有情的狀況。阿賴耶識是諸法的本際,從本以來就是不生不滅,即便是二乘聖者入了無餘依涅槃,祂仍舊是獨存,從沒有出生,也沒有消滅的一剎那。所以,意根與阿賴耶識都不應該含攝在識蘊之中,因為識蘊在生活之中是會暫斷的。

在佛法的種智之中說到識蘊六識心是「有覆有記性」的;也就是說:祂會遮覆有情,使得有情無法與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相應;而其心體是有善惡性的記別,會於塵境產生貪愛或者是厭惡的狀況。而第七識意根是「有覆無記性」的;也就是說:祂也會遮覆有情,使得有情無法與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相應,那是由於無始以來一向有我見、我愛、我慢、我癡恆共相隨;但祂的心體是沒有善惡性記別的,因為祂對於法塵的了別慧,是極為羸劣的;法塵的內涵是什麼,還是要藉著前六識的出生之後,再由前六識的配合運作而由前六識了別,當然就不會於塵境產生貪愛或者是厭惡的情況。第八識阿賴耶識則是「無覆無記性」的,意思則是說:祂一向不會遮覆有情,使得有情無法與解脫道或者佛菩提道相應;衪也不會遮止有情繼續輪迴生死。而且,其心體是沒有善惡記別的,那是因為祂從來不了別六塵境界,當然也不會於塵境產生貪愛或者是厭惡的狀況。所以,阿賴耶識、意根與識蘊六識心,三者的體性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也不應該把意根、阿賴耶識與識蘊混雜而談,而說都含攝在識蘊之中。

有的人主張,意根是含攝在五蘊之中「名色」的名,那為什麼不可以說意根是含攝在識蘊之中呢?這說得好像有道理,然而,我們可以從「十因緣」的法理之中,就可以明白其中的誤會何在。若是從順觀而言,「十因緣」之中所說到的「識緣名色」,每一個人今世初入母胎的時候,有沒有六識心、識蘊存在?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因為,那個時候,六識出生所依的根塵之中,只有一個「意根」,就施設說是心法的「名」,而受精卵是最初期的色法,「識」當然就講的是第八識,這樣就是初步的「識緣名色」。等到五色根也初步具足而可以觸六塵之後,識蘊六識才開始現前,而把六識與意根又攝在「名」中,這時候依然是「識緣名色」;一直到老死都是離不開「識緣名色」,但這是從「剎那、剎那十因緣」法中的一個小部分。然而,仍舊不應該把意根含攝在識蘊之中,因為識蘊不存在,意根仍可以存在。

所以,《宗鏡錄》卷47之中,也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而提到說:【小乘云:「我將六識為名色依,何要第八?」論破云:「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論主云:眼等六識已攝在名中,為識蘊故;須得第八為名外識支與名色為依。】這是說「識緣名色」之中,得要有第八識作為「名」以外的識,「名色」才能夠有所依。有時候,把意根說含攝在識蘊之中,那是隨機緣而方便之說,從每一個人初入母胎之時,是沒有識蘊六識心的狀態下,也可以證明不應該把意根跟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

因此,從識蘊的相貌來看意根、阿賴耶識之相貌,顯然是有其差別的,不應當將之含攝於識蘊之中。而一般人連意根都是很難觀察的,更何況說要見到阿賴耶識的相貌;但卻不可因此而如同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中之所說:「又此行相不可分別。」他所說的「此」,就是指阿賴耶識,可見安慧是不曾親證第八識阿賴耶識,那麼,怎麼可以立「大乘廣五蘊」之名呢?

在人法界之中,一般的人們都是有八個識,這是佛菩薩之所開示;然而,還是會有人落於損減、增益執的兩邊。落於損減執過失的人,就是六識論者。現見人們的六個識,顯然都不能去到未來世,因為每一世的六個識,都是只能靠著各世的五色根和意根、塵境等為緣才能出生,而每一世的勝義根頭腦或者五色根的身體,也都不能去到未來世;那麼,前六識要如何執持業種?再者,前六識在世間之中,一般人在眠熟無夢、悶絕之中,就已經是會斷滅的;會斷滅的法還能夠再出生,一定背後要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的法為依止,才會在暫斷的因緣消失之後,又從那個本來不生不滅的心中再度出生。不生不滅的心,就是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都是第八識的異名。

即使又有人說:「每一個人不只有六個識啊!還有一個意根,祂是可以往來三世的。」但是,意根的往來三世,那是對於一般完全不學佛的人而言;若是那一個人開始學佛,而且是偏修解脫道,一旦斷了我見、我執,捨報之後入了無餘依涅槃,意根還是會滅的。再者,意根又是處處作主的心,若是祂可以執持業種,那麼,從一般人的觀點看來,祂會不會執持惡業之種?不會嘛!因為一般人都想要生到善處的道理,是再明白不過的了。然而,現見有三惡道,至少一般人都可以看到旁生道;有人喜歡被殺、被吃嗎?當然沒有。所以,若是處處作主的末那識是可以持業種,不但是有違現前所見的世間法,也有毀謗 世尊所說的三界六道之法,那就成為了謗法、謗佛的惡因了。因為,這一些的施設其實都是錯誤的知見,都會繼續衍生出許多大問題;那麼,為什麼不回到每一個人都只有八個識的正法之中來熏習、修學,道業的進步才能夠更安隱、更快速啊!然而,雖然前六識在生活之中,是很容易觀察其存在性的,落於損減執過失之中,乃至會有人說:「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心啊!」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他只能看到八識心王現前和合似一的運作狀況。

然而,落於增益執的過失之中,一樣是不乏其人。這就好像說,有人把異熟識、無垢識增益為第九識、第十識,就是一個例子。因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真諦三藏譯作《決定藏論》的時候,就把成佛時的「無垢識」譯為「阿摩羅識」,認為說這個心識是獨立於「阿賴耶識第八識」之外,其實這也等於就是主張還有一個「第九識」,這是比 釋迦牟尼佛所宣說有情最多有八個識還多了一個;乃至又說這部論是根據《瑜伽師地論》所節譯而成,但是《瑜伽師地論》之中並沒有這麼說。所以,之後 玄奘菩薩造作了《八識規矩頌》,正是為了要匡正真諦三藏的錯誤。

又譬如說,假如有人主張眾生的業報運作,都是由一個「業果報系統」所執持。這個人不接受 世尊所開示,有一個萬法所依的如來藏,而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然後或者是別於阿賴耶識之外,建立了「業果報系統」,這樣子就落於增益執之中;或者是否定阿賴耶識之後,另建立了「業果報系統」,這樣子又同時落於損減執、增益執之中。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地探討,這一個「業果報系統」是不是心?或者它會是物質呢?先來說說在世間一般的邏輯之中,所謂的「系統」,它一定是由眾多元素一起構建而成的。那麼,假如這一個「業果報系統」是心的話,是什麼樣的心,會由眾多元素一起構建起來呢?萬一,他提出辯解說:「那個心正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的,所以可以稱為是『系統』。」但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的心,就是要待眾緣一起成就才可以被出生的心,這樣子被出生的心就是有生滅的心;一個有生滅的心,竟然可以作為「業果報」的所依,那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啊!

假如這一個「業果報系統」是物質的話呢,其一,它仍然跳不出待眾緣一起成就才可以被組合出來的問題;再者,假如物質的法可以作為「業果報」的所依,也就是說物質的法竟然可以持種,那麼假如有人造了惡業,他或者可以把所有的惡業都封在混凝土之中,混凝土也是物質啊!那麼等到混凝土凝固了、乾了,裡面就不會被其他人碰到,是不是就永遠沒有惡報了?同樣道理,現見的石頭、門窗、道路全部都是物質的法,它們可不可以作為「業果報」的所依呢?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假如,這一個「業果報系統」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那就只剩下虛空了。然而「虛空」是無法,是依於色法的邊際而施設的「色邊色」,它只是一個概念,是無量法中的一法罷了,所以它也無法執持業種。否則,大家造了善業、惡業以後,業種都存在虛空中到處飄,那麼,來世的果報就會變成一種機率的概況;因為,某乙來生可以大富大貴,那就是不小心從虛空中撞到一個善業種子。但是,佛法可能是這個樣子嗎?當然是不可能嘛!那麼,落於增益執的過失之中,就如同說:「還有一個第九識之心,因地之中與阿賴耶識是並存,祂是佛地的真如,要親證第九識才能成佛。」增益有第九識的狀況,只會產生更多的過失。

但是,今天時間到了,就等待第五集繼續分曉,今天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12-a21_089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88集 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三)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繼續談談〈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第三集。

上一集之中說到,若是把阿賴耶識攝在識蘊之中,則三界之法將無法建立。其次,當行者兼而斷我見、也分證了四禪八定而可以入滅盡定的時候,不但是前六識都暫時不現前了,乃至是第七識末那的受、想心所有法也暫時不現前了,因為滅盡定有一個別名,叫作滅受想定。這個時候,仍然要請問這個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人:「行者所入的是滅盡定,既然叫作『滅盡』,也就是說識蘊都滅盡了,又只留下末那的觸、作意、思心所有法;那麼,此時阿賴耶識運作的狀態為何?阿賴耶識還在不在?或者說阿賴耶識跑到哪裡去了?」那一個人一定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事實上,阿賴耶識不含攝在識蘊之中,阿賴耶識是前七識之所依,前七識都由阿賴耶識之所直接、間接而出生。行者分證了四禪八定,因為定力之所持,前七識之中或二、或五、或六,暫時不從阿賴耶識出生,又或者也斷了我見之時而可以入滅盡定,連第七識末那的受、想心所有法,也暫時不從阿賴耶識出生了;直到行者依序出定時,才又由阿賴耶識出生而繼續現前運作;若是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三界與出三界之法也沒有辦法建立。因此,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一個過失。

其九者,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則三世之法也無法建立。眾所周知的,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世;因為在人間一般的時候都是八識具足的,所以但舉一例,其他的狀況,大家就可以比量思惟。假如某甲從往世的人間捨報,今世又受生到人間的他處;那麼,當他前世捨報的正死位之中,當世的前六識都暫時不現前,直到中陰身現前才會再有前六識;中陰身消失而入胎後,前六識又暫時不現前了。那麼,這個時候還是要請問這一個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人:「阿賴耶識既然是含攝在識蘊之中,那個時候阿賴耶識的運作狀態為何?阿賴耶識是滅、還是不會滅?」那一個人當然也無法回答阿賴耶識運作的狀態,即使勉強回答了而說:「唉呀!那阿賴耶識那時候是不會滅的,因為祂要把業種,還有諸法、包括前六識的種子,都帶到未來世去啊!」好,既然是這樣子,從過去世來到現在世,從現在世去到未來世,而現在世就是未來世的過去世,所以,阿賴耶識應該是亙貫三世的,而永遠不會壞滅的法;既然是不會壞滅之法,那麼何來你所說的「要轉變阿賴耶識,而成為大圓鏡智」?這其實也是可以證明說,不應當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又或者這個人勉強回答了說:「唉呀!那阿賴耶識那個時候也會滅的,因為祂含在識蘊之中啊!」然而,世尊金口所說:識蘊就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緣盡必壞;那麼阿賴耶識這樣子亙貫三世的狀況,你說的「阿賴耶識」又到底是何時出生?又何時壞滅呢?因此,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一個過失。

其十者,這樣子總結說來,識蘊之中到底是有幾個識?再回到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中所說到的:【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因為安慧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加上了意根的緣故,而第七識意根在因地時是染汙的,也叫作末那識,前七識常被合稱為七轉識;所以,安慧就把識蘊之中,心體的數目界定為八個。那麼從前面的說明,現在已經確定阿賴耶識是不可能含攝在識蘊之中的,因此識蘊之中心體的數目,就先把阿賴耶識排除在外。

在前面所舉《中阿含經》卷54,世尊在這一部經之中已經明白開示說:識蘊為六識。而且說識蘊之中所有六識,都是「根、塵、觸」三法和合而生,依有生之法性、依能了別六塵之法性的緣故,說識蘊唯是六識心王;所以說「根、塵、觸三法所生者」才是識蘊,而這樣子的六識聚,就合起來建立了十八界。因此,眼識依於色法之眼根及色塵相觸,方能出生;乃至是意識必須依於心法意根及法塵相觸,才能夠出生。既然意識是以意根與法塵相觸為緣,方能出生,在意識還沒有出生之前,意根是本已存在,法塵亦復如是,是故意根不但是意識之俱有依,也是識蘊全體之俱有依;那麼,怎麼可以反過來而含攝在識蘊之中呢?前面也說過,從過去世來到現在世,從現在世去到未來世,在正死位之中,或是住胎的前期,前六識都是暫時不現前的,那個時候只有第八識、第七識兩個識;對一般人而言,這兩個識在那一個有情的三世之中,是一直都在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已經排除在識蘊之外,意根在識陰六識出現之前,又已經是存在而不曾剎那斷滅的,那麼當然就不可以攝在以意根為緣,才能夠出生的識蘊之中了。所以,識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個識。

然而,為什麼有時候看到菩薩的論中,似乎又把意根也方便歸納在識蘊之中呢!譬如說,《瑜伽論記》卷第7之中說到:【識蘊謂心、意、識。此有兩解,一云:即六識體,有集起義,名心;有思量、籌慮義,名意;了別,名識。一云:賴耶名心,末那稱意,六識名識。】意思是說,識蘊就是心、意、識。但是這「心意識」三個字有著兩種的解釋,第一種是在二乘法之中,因為觀察機緣而施設,但單單就六識本體而說:「因為六識有集起的意義,所以叫作心;六識有思量、籌慮的意義,所以名為意;六識有著了別六塵的意義,所以名為識。」應該知道的是,在這裡把六識和合運作而看成識蘊的一體。而另一種的說法,是在大乘的實義門中而說:「阿賴耶識名心,末那識名意,前六識名識。」此外,一般也會說:「已經過去的意識為心;未來還沒有出生的意識為意;而現在正在現前運作的意識就稱為識」。

而在《瑜伽論記》卷14之中又說到:【若取意處,即攝七心界及識蘊。】這是說:「假如取其意處所攝的道理,那也可以說,識蘊是含攝十八界法中的七心界的,也含攝五蘊中的識蘊全部。」那麼這樣子看來,在二乘法之中,識蘊一法所說的心、意、識,都是說前六識;因為,前六識能造作種種集藏一切善、惡業種子、無漏有為法種子的業行。而在大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則是在說第八識、第七識及識蘊六識。所以在三乘法之中,其實同樣都是說「識蘊為六識心」。因此,識蘊有時候說是六個識,有時候說有七識,其實是依於隨機緣而說,或者是依於實義門之中而作的方便之說,是故只有在實義門之中的實義說的時候才會有定說。所以在三乘法之中,其實同樣都是說「識蘊為六識心」。

還是要再來看看《中阿含經》第54之中的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首先要說,識蘊是諸法蘊集而有。世尊作了一個譬喻,若是說到了火,隨著讓火生起的緣分而加以命名,就好像說緣於木材而有的火,就說它叫作「木火」;緣於草糞聚而出生的火,就說它是「草糞聚火」。這也就是說,有種種火的名稱,但是這個名稱的施設方便,是隨著某一些緣分的共同成就,而不是單獨的建立。同樣的道理,眼識要依於色法之眼根及色塵相觸,方能出生,就依於眼根而立名為眼識;乃至於是要依於空、明等法,那就是別別法了,在此就不加細說了。意識的立名亦復如是,都是「根、塵、觸」三法因緣和合才會出生,那因緣壞散的時候就會滅失的。所以,世尊才開示說,眼識乃至意識這六個識,是「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的,就合而立名為識蘊。

那麼,已經確定阿賴耶識不含攝在識蘊之中,因為祂是萬法的根源,前七識尚且是由祂所出生。前七識都滅盡的無餘依涅槃之中,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卻仍舊是本然就在,而依然是不生不滅;只有祂可以出生萬法,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出生祂,當然就沒有蘊集的狀況可說了。而阿賴耶識不是諸法聚集、和合才出生,這也可以證明祂不在識蘊之中。而意根是直接由阿賴耶識之中出生,也不是三界中其他諸法和合才出生的,試想在滅盡定之中,只剩下祂與阿賴耶識存在,雖然還有觸、作意、思的心所有法,但那是屬於意根自身的法,而非是三界中的其他諸法,所以也不能說祂是諸法蘊集所成的;祂又是識蘊六識的俱有依,是在識蘊六識出生之前就在的,識蘊等六識皆不得離於意根而現起、而運作,而意根卻是可以離開識蘊六識而存在的,所以也不應該把意根含攝在識蘊之中。

再者,識蘊既是諸法蘊集而有,在佛法中還有一個名相,就說識蘊是有依他起的相貌,因為是要依於成就那一個識的因緣一一都具足的時候,才會由第八識之中出生;又因為第八識是可以圓滿成就世、出世間諸法,而說為圓成實性;而第七識意根的所有相貌則是遍計所執相;三者的相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識蘊是諸法蘊集,是依他起的相貌來看,識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個識,這是與第七識、第八識的相貌不同的,所以識蘊不包括第七識、第八識。

其次,《宗鏡錄》卷第69之中說到:【問:識蘊何相?答:了別相是識相,由此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1之中聖無著菩薩也說到:【識蘊何相?了別相是識相。謂由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永明延壽禪師的這一段話的意思,與無著菩薩所說的是相同的,都是說識蘊在世間顯示出來的法相,就是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既然講的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那就表示識蘊共有六個識,不包括第七識意根,當然更不包括第八識阿賴耶識。而這個「識蘊何相」,其實就是從類似前面《中阿含經》卷54之中的經文而來,因為四阿含之中這一類的開示是很多的。經文所說的:【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也就是說,眼識不但是依眼根而立名,同時祂所了別的塵境就是色塵,能了別色塵的青黃赤白等,乃至是物品的長短方圓、遠近高低等,也要眼識的配合才能夠由意識所了知。耳識不但是依耳根而立名,同時祂所了別的塵境就是聲塵;乃至是意識,不但是依意根而立名,同時祂所了別的塵境就是法塵,也還能對法塵加以進一步地觀察、思惟、歸納;這就是識蘊眼等六識了別三界中種種塵境的相貌。

但是時間到了,且待第四集繼續分曉,今天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11-a21_088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87集 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二)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繼續談談:〈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第二集。

上一集之中提到,有人就主張:「大乘佛法之中,不是有『轉識成智』之說嗎?而阿賴耶識也含攝在識蘊之中,所以也必須轉變。」但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轉變後的『四智』到底是心體,還是心體所生的智慧呢?難道說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是不具足八個識的嗎?」這樣一想,各位就會知道,那樣子的認知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轉識成智」不是「識被轉變而不見了」,而是在參學佛法找到了第八識之後,證知色身非我,證知受、想、行、識非真實,所以轉依阿賴耶識。開始轉依以前,以及開始轉依後的過程之中,這一些雜染、清淨的種子,都從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來,而當身心逐漸清淨,就使得第六識產生下品妙觀察智,第七識產生下品平等性智;進而斷除所應斷的無明煩惱,分證解脫。此時二智仍舊不離開清淨轉依的六、七二識,而不是消除六、七二識,只剩下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一直到佛地而究竟清淨,所以大圓鏡智現前,乃至是成所作智也現前,因為此時的佛地無垢識,已經可以與五別境、善十一法相應了。因此,識是體、智是用,離體即不得其用,不應該說「轉識成智之後,不再為識了」。

乃至是這一些執意要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人,又把《攝大乘論本》〈彼果智分第11〉中的一段話拿來作為「轉識蘊依」的佐證,然後就主張「阿賴耶識就是含攝在識蘊之中,所以阿賴耶識也要轉變」。《攝大乘論本》卷下的那一段話如下:【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攝大乘論本》卷3)

其實,正是誤會此中「轉識蘊依」的真實義。不論是大乘之修道,或者是二乘的修道,從來都是從修正六、七識心行上面而來修道,從來不是在修正第八識心體上面來修道;因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自性,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其體性永遠都是本來自性清淨的,既真實、也如如,而永不改易其體性,不須行者去修行轉變祂的體性;只有識蘊六識及識蘊所依的意根,才是善惡體性之所能增減者。

如來藏中既然蘊含著無量無邊的寶藏,可是為什麼從無始以來,凡夫眾生們一直是無知無覺的呢?因為,無始以來貪著我、我所,具體而言就是一直貪愛著五欲,或者說是色聲香味觸,或者說是財色名食睡,而在其中有「我在受用五欲」的境界。佛法之中就說:凡夫眾生們只能在「能取、所取」之中,相應著無邊的煩惱,而說是一直沒有辦法斷除一念無明;這個「沒有辦法斷除一念無明」的狀況,就使得眾生見不到如來藏中蘊含的第一分清淨寶藏。這時候因為藏識之中,含藏著有無量的煩惱業種;也就是說,是具有使眾生繼續輪迴生死的種子,這時候的第八識就立名阿賴耶識。學人經歷久遠劫,在正確的佛法中熏修之後,這包括了福德與智慧兩大部分,而福德的部分也少不了定力的分證,終於可以確定能取、所取是虛妄了,於是可以斷除第一分的一念無明,而知道以前的紛紛擾擾,都是對「我」的強烈執取而來;有了「我」,也會有「我所」,也就有屬於我的、我所有的,乃至我喜歡的、我討厭的無量無邊的法就跟著出來;而此時安住在初步離煩惱的轉依境界,但仍然離不開本然清淨的「本際」,本際也就是第八識的異名,是說第八識是本然就存在的。

解脫道完成而斷了我執以後,這時候的第八識就改名異熟識。然而,對於佛菩提果而言,卻是不同的,菩薩要進入內門之前,也要斷我見而分證解脫果的初果,這時候在菩薩的第六住位;而菩薩進入內門的第七住位,除了要如同二乘人斷我見而分證解脫果,還要斷第一分的無始無明,也就是明心親證如來藏,而這是所知障所含攝。在入地之時,或者是留惑潤生、或者是起惑潤生的狀況,其第八識仍然稱為阿賴耶識,這是菩薩七地滿心之前的狀況。七地滿心進入八地之時,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把思惑斷盡了,同時也斷盡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而成為八地以上的菩薩;但這仍然是轉依第八識清淨的體性而有的結果,而其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改名為異熟識,有時候方便叫作第九識,但這個第九識仍然是原來的第八識,並沒有多出來一個識。此時,還要再經歷一大阿僧祇劫,最後再把所知障的隨眠斷盡了,就再一次改名叫作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真如所依的心體。因為究竟轉依了,所以第八識之中所蘊含無量無邊的寶藏具足地顯發,而不能再說是「如來藏在其中了」;有時候,就方便稱為第十識,其實仍然是第八識心體。這樣子也可以明白:第八阿賴耶識、第九異熟識,以及佛地的第十無垢識,其實都是同一個心。所以,應當在識蘊及意根的轉變、轉依上用功,才是轉識蘊依的真實義;因此,轉識蘊依的真實義,乃是經由修行而轉變第七識與六識識蘊心行,轉而依止第八識永遠不變的真如法性,這樣子才是「轉識蘊依」。也由於這樣,才能夠作為佛子們悟後起修之所依,也才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現在回頭來看,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我們認同在因地的時候,前七識都是染汙的,所以稱為七轉識,悟後開始轉依——轉依第八識的清淨體性,而悟前、悟後前七識的雜染、清淨的種子,都是由第八識來的。現在有人說:「第八識阿賴耶識也應該轉依清淨,這樣子才會變成大圓鏡智,因為阿賴耶識是識蘊之所含攝。」可是學佛已經有一段年月的佛子,都知道說:前七識的種子都是由第八識而來;那麼第八識轉依的時候,其雜染、清淨的種子又由何來呢?難不成說第八識還有一個所依,叫作第九識嗎?那麼第九識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所依,叫作第十識呢?乃至就有無窮無盡的所依,這樣子一來,佛子要經過幾個阿僧祇劫才能夠成就佛道啊?因為沒有辦法窮盡這一些識體的功能之緣故;那麼這個「是否有情最多有八個識」的問題,就先不在此演述、辨正了。

或者這些人也說:「阿賴耶識本來是染汙的,因為要轉識成智嘛!所以前七識轉依成功以後,阿賴耶識也轉變清淨了。」然而,一開始是染汙的阿賴耶識,竟然可以作為前七識轉變之所依;那麼,這一個當初見到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時候,到底祂是清淨還是染汙的?那麼,假如他們還是一口咬定:「前七識的轉依,一定是依於一個清淨識。」那就是要問他:「到底那一個清淨識,是哪一個識啊?因為你已經說了:『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悟後也應當轉依啊!』」可是他們聽到這個問題,一定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因為這仍然是跳脫不出「果生因」的困境,而且經論之中也不曾提到說還有一個第八識的所依的第九識,以及其體性、功能的,更不要說還有第十識等了。因此,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中的過失。

七者,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則二乘的解脫道將成為戲論。二乘聖人之所以可以出離三界生死,是因為他們把六、七識之我見、我執消除斷滅,自然使得第八識之中分段生死的種子除滅,是不必要證得第八識的心體的;既然說的是能夠斷分段生死,所以二乘聖者入無餘依涅槃以後,不再有下一期的五蘊身現行,只留改名為異熟識的第八識獨存。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二乘聖人滅盡了五蘊而入了無餘依涅槃;五蘊既然已經滅盡了,那麼,五蘊之中識蘊所含攝的阿賴耶識,也是應當會被滅盡的,那這樣子就使得無餘依涅槃如同外道的斷滅境界,佛法之中還會有二乘人的解脫道嗎?所以,假如真的如同安慧之所說,一定不可能有阿羅漢會入於那樣子的無餘依涅槃的;因此,四阿含之中雖然已經演述了解脫道的修證次第、內涵,可是一定也要把《央掘魔羅經》一併結集;《央掘魔羅經》其中主要就是在講如來藏,二乘人非常清楚一件事情,若是不相信有如來藏,二乘人的解脫道也無法建立,而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本際。因此,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一個過失。

何以見得阿羅漢入了無餘依涅槃,是五蘊俱滅的?在《瑜伽師地論》卷80之中,有著這麼一段的文字:【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有餘依涅槃位中就不再舉述。 彌勒菩薩開示說:「次異熟識,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阿羅漢從有餘依涅槃位中,漸漸地轉進而入滅盡定,而滅掉了轉識、六塵等法相;接著則是異熟識捨掉了所依止的色身與器世間;由於異熟識已經沒有了『色身、七轉識與器世間』的執取性的緣故,所以異熟識於有情捨報後就不再出生色身與七轉識了,只剩下清淨無為而離垢的真實法界存在,在這個清淨無為的法界之中涅槃以後,就不再墮入五趣眾生數中,這就是無餘依涅槃。

那麼,世尊如是開示:「阿羅漢之入於無餘依涅槃,唯餘本際獨存。」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亦如是說:「阿羅漢之入無餘依涅槃,唯餘異熟識獨存。」佛佛道同的緣故。本際即是如來藏,尚未除去分段生死種子之前,即稱為阿賴耶識;除去分段生死的種子之後,改名異熟識,都是同一個心體,也就是第八識。所以,這絕不是有一些人所說的:另外有一個能夠出生阿賴耶識的如來藏;因為前面就已經從《大乘入楞伽經》的卷第2來舉證 佛說「阿賴耶識的心體就是如來藏」。若繼續這樣子堅持的結果,就是既毀謗了 釋迦牟尼佛,也毀謗了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這其實就是毀謗了三世諸佛。

第八者,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則三界與出三界之法將無法建立。首先來說三界之中,行者分證禪定之後,在二禪的等至位以上,沒有了前五識,乃至是入了無想定之時,前六識都暫時不現前了;然而當行者再度出定,前六識又恢復運作了。請問:阿賴耶識既然是含攝在識蘊,那麼無想定之中,阿賴耶識的運作狀態為何?那為什麼行者又出定的時候,前六識又恢復了?也許有人狡辯說:「那就是因為還有一個第九識,祂含藏了前六識的種子。」我且不問你:「是不是有第九識,含藏了前六識的種子?」你先告訴我說:「行者入定了以後,識蘊暫時不現前了,阿賴耶識運作狀態為何?經論之中可有說到?」那麼,既然你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應該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才對啊!結果可想而知,一定也是支支吾吾,或者根本是口掛壁上。

今天時間到了,暫且待第三集繼續分曉,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10-a21_087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86集 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一)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談談:〈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從三個方面來說:第一、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本際、第八識;第二、否定有阿賴耶識的種種過失;第三、謗無阿賴耶識者之果報。

先從第一點來說,在《成唯識論》卷第3之中提到了一首偈頌:【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所以「藏著如來」的如來藏,正是含藏著可以令學人成佛道的無量無邊功德之寶藏,也就是含藏有一切功德妙用種子的識體,這正是阿賴耶識;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的異名。

再者,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2之中,也有一段 世尊與大慧菩薩對談的偈頌:【爾時大慧復說頌言: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識如是起,何故不覺知?爾時世尊以頌答曰:阿賴耶如海,轉識同波浪;為凡夫無智,譬喻廣開演。】大慧菩薩藉著世間的大海、波浪為譬喻,並說明在海浪鼓動之時,就可以分別出兩者的異同;而如來藏與業種現前運作的關係亦復如是,於現象界就可以看到藏識、如來藏的顯現,那麼為何眾生就是沒有辦法加以區別呢?世尊回答大慧菩薩說:「如來藏阿賴耶識就好像大海一樣深廣,而七轉識以及煩惱的現行運作,猶如大海上現行的波浪;然而凡夫眾生都沒有智慧的緣故,就以大海、波浪來為他們譬喻說明。」

那麼從《成唯識論》卷第3、《大乘入楞伽經》卷第2之中,都可以證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而「如來藏」是從蘊含無量無邊的寶藏而立名,阿賴耶識則是從其仍然含藏著使眾生繼續輪迴生死的種子而說,都是第八識的異名。而這些異名的施設,或者是因為行者的煩惱障、所知障是否斷除的差別,而方便又施設「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三種名稱,這三個名稱之所指,其實都是同一個心。或者是從第八識的功能、體性而作方便施設,譬如剛才說祂蘊含著可以使有情成佛的無量無邊的寶藏,而立名為如來藏;又說祂是本然就存在的,是萬法的根源,就說祂叫作本際、本識;祂也是無餘涅槃的實際,就說祂叫作實際;相對於意根、意識而言,就施設為心,而有心、意、識的方便施設;相對於眼等的前七識而言,就施設為第八識;此外,非心心、無住心、不念心、無心相心等等,也都是第八識的異名。

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中說到:【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在這一段之中安慧主張:「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然而這麼一說,把阿賴耶識攝歸於識蘊,表面上看起來是說:「我安慧也是認為有阿賴耶識啊!」這叫作明修了阿賴耶識的棧道,其實卻是暗度陳倉而否定了阿賴耶識。這會有什麼過失呢?

首先來說,阿賴耶識既然是含在識蘊之中,而識蘊是生滅之法,因此阿賴耶識也變成生滅之法;會生滅的阿賴耶識,竟然能夠出生諸法,這道理是說不通的啊!一定是本來就不生不滅的法,祂才能出生其他的法(其他會生滅的法),阿賴耶識正是本來就不生不滅的法。此外,從法界諸法運作的事實,意根是從阿賴耶識中出生,依附於阿賴耶識而運作,不能獨立於阿賴耶識之外而存在;這一點可以從每一個人一生開始,是只有阿賴耶識、意根入胎,而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意根也不在了,只剩下阿賴耶識除去分段生死的種子,而改名叫作異熟識,獨自存在。而識蘊等六識又是以意根為緣,才能從阿賴耶識之中出生,並且也必須依附於意根、阿賴耶識才能運作;所以,怎麼可以反而把阿賴耶識攝歸在會生滅的識蘊之中呢?

再者,安慧說到:「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然而,世尊金口所說,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是要滅盡五蘊的;五蘊既已滅盡,那麼五蘊之中識蘊的每一個心,也是要滅盡啊!而阿賴耶識既然是含攝於識蘊之中,那麼阿賴耶識就會變成名存實亡,因為生滅之法當其已滅之後,則成為無有之法;自己已經不復存在,如何能夠像安慧在論中所說的「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法界中的因果就沒有辦法運作了。這樣子一來,包含在識蘊之中的阿賴耶識,到底有何殊勝可言而說其為最勝心啊?那麼這樣子的一小段話,就已經是自語相違,如何有資格在世親菩薩造了《大乘五蘊論》以後,想要攀緣於菩薩的威德,但本質卻是慢心極重的佛門外道,所以才仿造了《大乘五蘊論》,又安立了「廣」的一字,成為《大乘廣五蘊論》;其《大乘廣五蘊論》的本文,其實絕大部分是《大乘五蘊論》中的內容,而增修了一些文字,雖藉著經論中所說的,也說有阿賴耶識的種種性用,卻主要是為了要否定阿賴耶識、否定第七識意根。這樣子一來,何有「大乘」可說啊?何有「廣」可說啊?因為大乘法一定要依於萬法根源的阿賴耶識、如來藏,才有大與廣之可說嘛!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考 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的第一輯,一開始演述經名之時,就已經把「大」與「廣」的義理說得淋漓盡致。

其三,《中阿含經》卷54之中有這麼一段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換句話說,《阿含經》之中已經開示:十八界之中歸屬識蘊的眼等六識,都是根、塵為緣而生識;生識已,依其根而立名。所以十八界之中,是有六組的根、塵、識,眼識等的六識才合稱為識蘊;意根雖然是六識的俱有依,但卻是屬於「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的意識聚之中;所以識蘊說的是眼等六識,嚴格而言,不包括意根在內。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而識蘊中的每一個心,如同四阿含諸經中 世尊明白開示之所說,都是根、塵、觸三法和合而生,如同眼識,是依於色法之眼根及色塵相觸,方能出生;乃至意識,須依於心法意根及法塵相觸,方能出生。現在要請問:認同安慧仿造《大乘廣五蘊論》的那一些人,那麼阿賴耶識在識蘊之中,到底是以何根及何塵的相觸,才能夠出生?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可有記載?若無,那麼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豈無謗佛、謗法的過失?

其四,若是把阿賴耶識含在識蘊之中,那麼百法明門的建立就變成了戲論,而無法使佛子在明心之後地地增上,作為入初地的憑據。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大略來看看五位百法:首先也是百法的主體八識心王,尤其是在人間,是八識和合運作最具足的境界,而前七識心法都是阿賴耶識所生,其中的六識又必須以意根第七識為緣才能夠出生;識蘊等六識出生之後,才輾轉出生了萬法。每一個心都有五個「遍行」的心所有法,而心所有法的「別境、善」等,則主要是與意識之相應,意根相應者較少;「色法」由第八識之所出生;「心不相應行」則是由前三位的差別顯示,而由意識之所領納;「無為法」則是佛子在修證的過程中,緣於前四位而顯示出來。那麼百法之中,雖多非第八識相應之法,但都是由第八識之所生。若是把阿賴耶識含在識蘊之中,那麼前面所說的七識心法,都是阿賴耶識所生;而識蘊等六識出生之後,才輾轉出生了萬法。現在一看,前面所說的種種,就變成無所依憑,因為既然阿賴耶識出生識蘊,怎麼又可以說反過來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而變成會生滅的阿賴耶識,怎麼又可以作為萬法之所依呢?所以,百法之中的因與果遂成混亂,百法明門就變成了百法暗門。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過失。

再者第五,來看看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中,引用 世尊在《阿含經》中的開示,而說有十八界。既然安慧也接受 世尊所說的十八界,世尊已開示阿羅漢入了無餘依涅槃也是十八界俱滅的。如同剛才的問題,且不再說識蘊在不在十八界之中的關係,先要請問:十八界之中的六根、六塵、六識,有何者它是會完全自己單獨、無因、無緣而運作?為什麼要這麼問?經論之中在說明四緣的時候,譬如說到:要生起眼識及其相應之法,一定要有眼根為其增上緣,色塵為其所緣緣,而以意根等為其等無間緣。當然眼識之生起,還要有空、明等緣,這就不細說了。而耳、鼻、舌、身、意識的運作,就可以比量而知。而經論之中,依於四緣來說明十八界的運作,有時候只說到這裡,那麼四緣之中的因緣又是什麼呢?當知十八界都不是常住不滅的法,十八界都是直接、間接、輾轉由萬法的本因出生,因地的時候也就是阿賴耶識。十八界之中的六識,就是識蘊;除六識以外,只有六根中的意根是心法,其餘的五根、六塵都不是心法,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意根是第七識,在百法之中同屬於心王。如此一來,如同前面所說,阿賴耶識不在識蘊之中;那麼現在也可以知道,阿賴耶識不應該在十八界之中。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若說十八界可以外於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就自己會獨立運作:一者、就會有眼根能生眼識、意根能生意識的重大過失,而且也沒有辦法了知六識出生的緣由,更沒有辦法界定彼此之間運作的相互關係;那麼,生活之中的很多狀態,必然會大混亂而沒有辦法繼續。二者、每一個有情的十八界,是什麼原因而各各不相同呢?因為現見眾生有著各各不同的外貌、技藝,難不成說各各十八界的運作是機率不同嗎?但這樣的說法未免也太荒唐,而使人無法接受,因為這一定又會回到運作的所依,而運作的所依阿賴耶識,卻又被排除在討論的範圍之內,當然就沒有辦法繼續討論了。三者、十八界假如自己就會運作,而不需要有一個不在十八界之中的阿賴耶識為其所依;而十八界是可滅之法,則十八界之出生、運作,其本因又為何?運作後而造作未來世要受用的果,又寄存於何處?雖說十八界中的意根可以往來三世,但意根是處處作主的心,業種若是寄存於意根,因為處處作主的緣故,難道意根不會只挑好的業種,而捨棄壞的業種嗎?然而現見有三界六道,所以業種是不可能寄存意根的。否定阿賴耶識為萬法所依,或者是不認為阿賴耶識在十八界之外,那麼法界中的因果要如何建立?

其六,就有人主張:大乘佛法之中不是有「轉識成智」之說嗎?不是說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嗎?因為有這樣的知見,所以就認同說:「因為是七轉識的緣故,前七識在因地都是染汙的,因此在果地就轉成平等性智等;而阿賴耶識也含攝在識蘊之中,也必須轉變,最後就成為大圓鏡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暫時先不討論說這樣的說法,能不能支持「阿賴耶識是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主張,先來看看,若這樣子一說,是不是就變成有情在因地有八個識,到了究竟果位的時候,八個識被轉變了,而成為四智;那麼,我們就要問:這四智到底是心體?還是心體所生的智慧呢?

但是今天時間又到了,且待第二集繼續分曉,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09-a21_086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85集 安慧論師未證第八識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識蘊真義》的導讀課程。

在前一集的課程中我們說到:由於印度的典籍不太重視歷史的時節記錄,所以有關安慧論師的生平,我們中國佛教依著 玄奘法師留學印度那爛陀大學所傳下來的,認為安慧(Sthiramati)是德慧(Gunamati)的學生,而德慧則是世親菩薩的學生。德慧與安慧師徒二人,同列於當時印度唯識學的十大論師。

在 玄奘法師翻譯護法菩薩的著作《成唯識論》時,本來 玄奘法師想和神昉、嘉尚、普光、窺基四個人,一起將印度的十大論師對於《唯識三十頌》的十部註釋分別翻譯出來,但是基大師主張:既然都是《唯識三十頌》的註釋,不如就以護法菩薩的註釋為主,其他的九師註釋為輔,然後將十大論師的註釋全部揉合在同一部書中,這樣子就可以互相比對。所以 玄奘法師與 窺基兩個人合力地翻譯,並揉合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一部《成唯識論》的鉅著。

書中不但詳細地記載了十大論師在唯識種智上的主張,而且在相互的對比之下,也讓各別論師的主張有所錯誤的地方浮現在書裡面,所以 基大師就擔心,指名道姓會引來後面的麻煩,所以 玄奘法師就採用了 基師的建議,將人名隱去而用有云如何如何(也就是有人說如何如何);可是後來才發現,如果不指名道姓去指出這九大論師的錯誤之處,則在佛教界中,這一些論師的徒子徒孫們,仍然堅持著錯誤的思想而繼續誤導眾生。所以後來 基大師知道自己的建議不對,在《唯識述記》裡面(也就是在解釋《成唯識論》的時候),就記錄下這一些有云異說的實際來源,裡面提到了不少安慧論師的錯誤。這一部書在正覺講堂的課程中,則是安排在增上班的課程,由 平實導師親自講授,這一部悟後所應修習的唯識種智的鉅作。

好!我們回來講安慧。由於安慧論師他的本質上是錯誤小乘的六識論者,他沒有能力去實證第七識與第八識,所以就用六識論來解釋大乘佛法,因此當人間還有證悟並發起種智的祖師菩薩,像是 戒賢、玄奘的時候,安慧論師的法教只能夠迷惑少數的佛弟子,難以廣弘傳;可是當證悟的祖師們全面性地由印度轉生到中國的時候,世間的凡夫無法實證第七識與第八識,就會開始推崇安慧的論著。

在 玄奘法師離開印度以後,開始密宗的大流行,而這一些思想與著作,接下來就主要是傳入了中國的西藏佛教,所以近世的學者呂澂曾經說:「安慧書存藏衛,餘見稱引,鱗爪而已,安慧一家傳承更久,故晚唐以後猶得流布西藏,大暢厥宗。」(《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就是說在 玄奘離開印度之後,安慧的著作才開始大大的興盛,然後主要是流傳到西藏去。所以在 奘師之後的印度佛教與西藏佛教,他們為了要高推安慧論師,就直接說安慧是 世親菩薩的學生,而且說 世親有四位最主要的弟子,號稱為「四柱弟子」,包括了擅長因明學的陳那,擅長戒律的功德光,善巧於對法論的安慧以及擅長《現觀莊嚴論》的解脫軍。

但這種說法很明顯是後人假造的,譬如說德光律師,現在西藏佛教,主要就是以他所寫成的戒論為標準讀本,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提到了德光弘傳律藏。可是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裡面,卻記錄說這一位德光律師,他的梵名(Gunaprabha)是北印度缽伐多國人,他雖然英傑而弘敏,博物而強識,他住在中印度,一開始學習大乘,沒有辦法瞭解大乘的玄奧之處,後來開始讀小乘的《毘婆沙論》,心中生起了欽佩仰慕之心,所以就捨棄了大乘而改學小乘,然後造論數十部來破大乘,又造了許多的世俗間的書來責備、駁斥那一些真正的賢哲的論點。

德光在佛經上的研究雖然很久,可是心中的懷疑卻沒有辦法澄清,那個時候,有一位提婆犀那(也就是天軍阿羅漢),他有能力常常往來於人間跟兜率陀天,所以德光論師就拜託天軍阿羅漢帶他去見 彌勒菩薩,來問 彌勒菩薩他心中的問題。天軍阿羅漢就帶著德光律師跑到了天宮去覲見 彌勒菩薩,結果德光看見了 彌勒菩薩,只是彎腰鞠躬卻不肯禮拜,這時候天軍阿羅漢就問:「彌勒菩薩是接下來即將下生人間的下一尊佛,你為什麼這樣子自我貢高不對他禮拜呢?你希望來問 彌勒菩薩問題,可是為什麼不肯在他面前低頭呢?」德光的回答是:「您很誠心地教誨我,我懂,可是我是受了比丘戒的出家比丘,而 彌勒菩薩他所現出來的是在兜率陀天的天主,不是出家之相,所以如果要我一個出家人對在家人去禮拜,這是不對的。」所以德光三次來往於兜率天,卻沒有辦法解決他心中的疑惑,後來德光再次地要求天軍帶他去兜率陀天,天軍就拒絕了,因為德光論師的我慢實在太重啦!德光一氣之下,後來就跑到山林裡面去苦修,結果也發起了禪定與神通,可是他因為我慢未除,一生當中終究無法得證、無法見道。

從這一段記錄裡面,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位德光律師,根本就不是大乘的根器,甚至不是真正的二乘行者;貢高、傲慢至極,雖然有福報能夠見到 彌勒菩薩,卻因為 彌勒菩薩身處天宮,現出天王的外相,他就不肯禮拜,不肯去禮拜未來當來下生佛,所以當他的福報用盡了,就再也見不到 彌勒菩薩了。

各位也都知道,世親菩薩是有名的迴小向大的例子,而德光則是捨棄了大乘去改學二乘法,結果現在卻傳說,說是德光是 世親的四柱弟子,這樣的一個說法可信嗎?合理嗎?而安慧也是這樣子,記錄上說安慧最擅長於對法論,也就是小乘的阿毘達磨論典,後來的西藏佛教乾脆就說安慧在《俱舍論》上的智慧已經超過了 世親菩薩,可是《俱舍論》的作者正是 世親本人,是世親菩薩整理了二乘法教而寫成的第一論典,也是部派中最大的一支部派,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而安慧的後人竟然要高推安慧超過了原作者 世親,各位可以想一想,這是不是癡人說夢呢?更何況 世親菩薩自從被哥哥 無著菩薩度化迴小向大,知道了自己以前所寫作的五百部二乘論典,例如最重要的《俱舍論》,這一些小乘論典的內容根本無法和大乘菩提相較,所以 世親菩薩後來將全部的時間,都用在著作大乘論典,又是五百部,因此就被人家稱為千部論師。

世親菩薩本人尚且捨棄變吐的東西,結果安慧卻撿起了 世親所變吐物,然後還說自己超過了 世親。世親菩薩是大乘法中的龍象,後人卻硬是把二乘法裡面的論師,像是功德光,把他冠成是 世親的得意弟子,然後再說安慧超過了 世親。各位看看,這是不是顛倒至極呢?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玄奘法師與 基大師在《成唯識論》以及《述記》當中所說的內容,與 平實導師所說的完全一致,安慧論師宗於小乘正量部的謬論,根本是以錯誤的二乘六識論的見解,拿來毀謗大乘佛法的八識正見。

在教材的256頁中,平實導師說到在《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2,安慧自己亦云:【……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蘊即法界一分。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此處論文中安慧之意為:受想行蘊即是心所法,攝屬整體法界中之一分。識蘊即是十八界中之七識界,即是眼等六識界及意根一界,是故安慧在此論中所說的識蘊中,亦不含攝阿賴耶識也!(《識蘊真義》,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56-257)那麼,為什麼安慧在這個地方卻又不把第八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裡面呢?為什麼他的著作前後顛倒呢?有兩種可能:

第一、因為安慧本來就認為只有六個識,第七意根也歸攝於六識心中,所以沒有什麼實質的第七識存在,更何況是第八識?安慧認為既然沒有第八識,所以就不需要特別把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拿出來講,所以安慧主張:「六識攝屬意處,意根即是前六識、即是識蘊。」這樣子也就夠了。

第二種可能:所有大乘諸經論中都說,在六個識(識蘊)以外,尚有第七意根與第八阿賴耶識實存。所以安慧害怕被人家說成他不承認第七、第八識,那麼就會失去這個大乘論師的地位,所以就依文解義,不能說阿賴耶識攝歸於識蘊之中。

在西藏佛教裡面有關於安慧的傳說,也露出了馬腳。傳說 世親菩薩在念誦《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時候(或者說九十九萬般若時),樑上有一隻鴿子常常在那邊聽他唸誦,並且常常低下頭表示恭敬於法,不久這一隻鴿子死了,因為這個福德牠轉生為人身,變成了一個南印度旃陀羅的兒子,取名叫安慧。這個孩子長大後就問他的母親:「世親論師在哪裡?我要去拜見他。」當然,雙親大吃一驚,四處打聽之後,他的父母就帶著安慧來到那爛陀寺找到了 世親菩薩,並且將當時七歲大的安慧供養給 世親作為小沙彌。有一次小安慧拿到了一把豆子,他看到了供奉在寺中的度母像,想說要供養度母,可是當他把豆子放在度母像前,豆子就滾到地上被老鼠咬走了,就這樣子一次又一次,全部的豆子都被老鼠咬走了,於是他哭了起來,這個時候度母就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安慰說:「孩子別哭了,從此以後你會永遠得到我的加持。」後來安慧的智慧變得益發的廣大,特別是在論述「阿毘達磨」諸論時尤為出名。

以上的傳說雖然美麗,但畢竟只是傳說,我們不妨來檢驗看看。安慧前世如果是三惡道中的鴿子,聽聞 世親誦《般若經》而轉生為人,各位菩薩還記得嗎?佛在諸經中的開示,一般的眾生由三惡道轉生為人後,尚需經過五百生的盲聾瘖啞,這是過去惡業的花報,也是為了改變自己的惡業習氣,顯然鴿子下一世直接變安慧,這並不符合佛經論上所說。可是這一段傳說也有它合理之處,若是安慧因為得到了菩薩特別的加持而速得成就五根具足的人,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因為自己的福報仍然是不夠的,所以出生於低賤種姓的旃陀羅之家,而於正法中福德不足,所以就只能夠在二乘的相似法上得到勝解;因此他的一生堅持六識論,即使是承襲了 世親菩薩的表相法脈,仍然無法實證第八阿賴耶識,甚至連第七識也無法實證,還得繼續在未來無量生中累積了足夠的正法中的福德,累積了正確的知見,消除了自己多生以來的惡習氣,還要累積了與真善知識的善因緣,才有可能依靠善知識的幫助而得證第八識如來藏。

明白了以上有關於識蘊的法義,我們就可以再來看另外一本教材《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第六十六:楊先生等人認為「親證阿賴耶識時,仍非是開悟的人;以阿賴耶識之『真如心體』為證悟之標的,必須親證阿賴耶識『所依』之心體真如,方是證悟。」(《學佛之心態》,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61)那麼我們就只須要用前面說過的知見,很容易就看出這個說法的錯謬之處。前面我們講到 彌勒菩薩所說的「識樹」,第八阿賴耶識是諸識的種子依,祂並不在這個識樹當中,如果說阿賴耶識還需要另外再依一個因緣之上的因緣,種子背後的種子,那就徹底違背了 世尊在諸經教中的開示,並且還會出現無窮的過失。

今天時間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08-a21_085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84集 第八識非識蘊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識蘊真義》的導讀課程。

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平實導師在教材第265頁的開示說到:阿賴耶識非是可增減者,所以不能歸類在識蘊中。既非識蘊所攝,焉可說阿賴耶識為生滅之識蘊法?安慧不瞭解這個道理,所以在大乘法中將心、意、識三者混同為一。

所以他在《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2,如是云:【云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心者,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無間滅意者,由隨覺故,無間覺義是「意」義,當知此中隨顯相說。識者謂六識身:眼識乃至意識。眼識者,謂依眼、緣色了別為性。】隨後又云:【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2

然後總結而說:【心謂識蘊:七識界及意處。心所有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3

所以安慧之意為:第八識攝歸第七識,第七識即是前六識之總體而說為「意」,所以「意」即是六識總說。所以安慧法師的意思是:第八識也是含攝在「意」內,而「意」就是前六識的總說;然後因為前六識是識蘊所攝,所以阿賴耶識也是識蘊所攝;因為是識蘊所攝,而識蘊又是生滅法,所以阿賴耶識當然就是生滅法。

安慧由於這樣的邪見的緣故,而認同一切法空之虛相法言說,認為「一切法緣起緣滅即是佛所說一切佛法宗旨,其餘諸經中所說的七、八識都是方便說,實質上並無七、八識存在」,以上就是 平實導師介紹了安慧論師心中的觀點。 表面上看起來,安慧是研究唯識的學者,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阿賴耶識、末那識及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他說到了八個識各有什麼什麼功能,體性如何如何,表面上安慧似乎是認同 世尊所說「眾生有八個識、八識心王」,但實際上,因為安慧自己無法證悟第八識,連自己的第七識意根與意識的差別都不知道;可是佛菩薩的經論中,卻明明白白地講到有八個識,他只好依文解義。但是在他的內心之中,只相信自己現前可以看到的六個識,而不相信 佛說還有第七個識與第八個識,所以他承襲了佛門中六識論者的觀點,將第七識說為是意識的一部分。

然而 世尊在《阿含經》中已明白地開示:十八界中的意界與意識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界。至於無生無滅的第八阿賴耶識,安慧就更加地不能理解了,所以他說心只有七心界七個識。那麼,世尊所說的第八識怎麼辦呢?只好將第八識說成是第七識的一部分,而第七識又是前六識的一部分,所以第八識也就變成了六識心的一部分了,也就是安慧根本就不承認有真實的第七識與第八識,他只相信人有六個識。

在這兒,安慧其實他所依據經論的原文,本來是出自於《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這樣子說:【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瑜伽師地論》卷1)彌勒菩薩開示:說到意的自性,可以分為心、意、識三個部分。「心」就是一切種子的所隨(anugata),依止性(asraya)和所隨性,也就是其體能執種子的異熟性阿賴耶識;而「意」則是指第七恆行的末那識意根,意根可以與六識身作無間依,也就是六識身要依著這個末那識才能生起;至於識是指六識身,祂們是現前的(abhimuka)、了別的(vinapti)

然而,安慧論師他讀不懂這一段論文,所以就依著自己所知的六識去亂解釋,才會把第八阿賴耶識也納入識蘊。這個第八識,祂雖然是一切種子的所隨、依止,第八識的體,雖然能執種子,但第八識本身無覺無觀、無有生滅非蘊集所成,所以不在 佛所說的識蘊的範圍當中。這一切的錯誤其實講到底,則是根源於安慧自己無法證得這個本來常住的第八識,所以無法去現觀自己第八識的無作性與清淨性,則必然會將他想像出來的那個第八識也納入了識蘊所含攝,就這樣犯下了謗法、謗佛的重罪。也就是安慧自作聰明地更改了 彌勒菩薩原來的開示,然後將第八識當作是蘊集而有生滅的法。

然而在《阿含經》中,世尊常常說阿羅漢入滅是「非常非斷,是真實而非虛妄」。例如,《雜阿含經》中說到瞿低迦阿羅漢入涅槃的事情:「一時,佛陀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石窟。瞿低迦也在王舍城附近的仙人山黑石洞,獨自一個人修心不放逸行。瞿低迦在修行中得到了大利益,證得了心解脫而且身作證,可是隨即又退失於此解脫,一次又一次地證入解脫而又退失,這樣子反覆地證得了又退失了六次。當他第七次又證入心解脫時,他就這樣想:『我獨自一人在此靜處精進思惟,修不放逸行,精勤修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成就而得解脫的利益。我證得了心解脫六次,卻又退失了六次,第六次還是退失了,所以我應該以刀自裁,以免又是第七次退失。』」

此時魔王波旬知道了,心裡想著:「世尊住在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林的石窟中,世尊的弟子瞿低迦已經六次證得心解脫又六次退失,而現在他第七次的證入,想著要自殺以入涅槃,如果真的讓他自殺了,他就會入涅槃,就會脫離了我的掌控啦!所以不能讓他自殺離開我的掌心,不如我去告訴世尊這件事吧!」

於是,魔王波旬就手抱著用琉璃作成柄的琵琶,然後來到了 世尊的面前,一邊彈著琵琶、一邊唱誦著,稟告 世尊說:「大雄大力、大自在的世尊啊!您有一位修行熾然增上的弟子,現在正要去自殺,大牟尼!您應當去制止他,不准他自殺,哪有說在您正法律中修行的弟子,在尚未學習完成前,卻去自殺的道理呢?」

於是 佛陀回答魔王波旬說:「波旬!你真是放逸的種性啊!你明明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來的。瞿低迦是具足堅固修學的比丘,常安住於勝妙的禪定之中,不顧性命地在白天或黑夜都是精進地勤修。他已經照見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生死輪迴的可怖畏處;他斷除了貪愛,他已經摧毀了魔軍的騷擾,而證得解脫入涅槃囉!」魔王波旬聽完後就出生了大憂惱心,憂惱到連手中的琵琶也掉在地上,就這樣悄悄地消失了。

魔王波旬離開後,世尊就要比丘們跟著祂一起去瞿低迦修行的石洞,到了石洞,大家看到倒臥在地上瞿低迦用刀自殺的屍體。世尊問大家:「有沒有看到瞿低迦的身體呢?」「有的,世尊!」「那你們有沒有看到瞿低迦身體的四周上下,飄繞著黑霧充滿四方?」「有的,世尊!」於是 世尊就告訴比丘說:「比丘們啊!你們看到一股黑黑的這個黑霧,在尊者瞿低迦身體的四周上下飄繞嗎?」「世尊!看見了,就像您所說的一樣。」「比丘們!這就是魔王波旬,他正在找尋瞿低迦死後的識神在哪裡?可是瞿低迦比丘是證阿羅漢而不住心自殺的,那當然是什麼都找不到。」

此時 佛陀就為瞿低迦阿羅漢印證了「第一記」,也就是瞿低迦已經成就了阿羅漢入涅槃。這個時候在旁邊的魔王波旬就請問 世尊說:「我找尋了東西南北、上下每一個方位,遍尋了各處,卻找不到瞿低迦的識神在哪裡啊!」佛陀回答:「如此一位修行堅固、於一切無所願求的阿羅漢,他已經拔除了三界貪愛的根本,瞿低迦已經入涅槃了。」此處,這個故事的前提條件是已經證得了阿羅漢,也就是已經斷除了一念無明煩惱,斷除了見惑與思惑的有餘依涅槃,已連根拔除了識樹,也是自知其時的阿羅漢自殺結束而入了涅槃。

那麼請各位想一想,魔王波旬怎麼樣也找不到瞿低迦阿羅漢,此時這一位過去的瞿低迦,已經什麼也沒有了,所以是斷滅嗎?當然不是。如果 世尊所教導的解脫涅槃就等同於外道所說的斷滅,那麼世間就不需要 世尊出世,因為佛法已經等同於世間法了。那麼那一些主張涅槃就是斷滅的外道們,就已經等同於 佛了,於是就不能說 世尊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法也就不是無上法教,這樣子就等同於世俗斷滅論了。所以當知,涅槃並非斷滅,故有真實、有本際常住。

那麼像是佛門中主張只有六識的佛門外道,或是像安慧論師此類人士,他們的心中認定只有六個識,但表面上為了討好時勢、為了討好大眾、為了換取供養,又不敢去否定佛菩薩所說經論,只好偽裝成為八識論的唯識學者,他們的心中所想像滅盡一切的涅槃,就必定會落入了斷滅論的範圍了,也就是自己已經成為了斷滅論外道而不自知。如果是這樣的人自殺,則不但不能夠入涅槃,反而得再加上殺生的重罪,要承受未來的不可愛異熟果,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仍然執持著善惡業種,而識樹的根(也就是他們的染淨末那識)仍然存在,則必然會引生種子出生中陰身繼續輪迴。

安慧論師這一個人擅長於狡慧,所以在他不同的著作當中有著不同的說法,有的時候他支持唯有六識真實,有的時候著作中卻又說有八識的存在,目的就是要讓人弄不清楚他的意旨。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安慧論師的背景。由於印度的典籍不太重視歷史上的時節記錄,所以我們中國佛教依著 玄奘法師留學印度那爛陀大學,所傳下來的記錄……。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07-a21_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