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5集 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差別(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今天探討題目子題是「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間的差別」。

這是第三集的節目,我們要繼續延續上一集的節目的第三個論點的第二個小項,探討:「善知識所現法相,一定需要是現剃髮、著染衣出家僧相,才算是真善知識嗎?」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談到真善知識所應具足的條件,也引用經教來為大家說明:一定是需要一位真參實證第八識真實法如來藏的證悟聖者,而且他也能夠教導大眾親證這真實法,才堪受為大眾的教授師,也就是能成為大眾依止的善知識。在上一集最後也談到了末法年代,大眾往往被錯誤教導:認為如果是一位證悟的聖者,一定是需現出家的僧相,才能夠稱他是個法師、是個善知識;而一位凡夫僧,他只要表相現出家僧相,不論他有否佛法實證內涵,就是大眾可依止的善知識。

這樣只重表相,不重佛法實質內涵,來界定出家、界定是不是善知識的論點,到底是不是正確?我們就這個題目作下面的探討。以經教中對出家人有四種分位來說明,大家就可以知道什麼叫作出家,誰才是可以依止的善知識。所謂出家,在經教中把它分成下面四種情形:第一種是出家有身出家、心也出家。這意思在說,他的身相已經現出家的剃髮、著染衣僧相,而且他的心也解脫自在,也就是心出家了,有真正的佛法實證內涵,至少在二乘法的初見道上,有實證的實質,至少要斷我見、斷三縛結,具有分證的解脫功德,乃至更向上進求大乘的初見道,已經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真實法,具有實證的功德。

第二種出家說,是身出家、心卻沒有出家。這個在講:身外相已經現出家的僧衣的相,但是心卻沒有出家。因為他沒有任何佛法實證的內涵,不具有解脫自在的功德,也就是說仍然具有我見,沒有斷除我見的表相上的「凡夫僧」,這樣的僧人在佛法中,其實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第三個大類說,有身不出家、心出家。這個在講:這一世他的身相,現的是在家身相,但是他的心是出家了。因為他的心已經得佛法解脫自在功德,不但斷我見,甚至已經向上進求明心證真—實證這法界實相心第八識真心如來藏—進入大乘的七住位的賢聖僧位,也就是經教中所說的大乘實義菩薩僧。

第四種出家說,有身不出家、心也沒有出家。這講的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身相並沒有披僧衣出家,心也沒有出家,沒有任何佛法實證的功德。

所以,是不是出家人,要從這四個面向來界定。所以大乘佛法對於是否是佛法中出家人,特別注重他的實質內涵,主要是依「心到底有沒有出家」,心有沒有佛法的實證,得解脫自在功德來作簡擇,並不是依表相是不是現出家僧相來作分別的依據。

因為,我們學法大眾在剛學法初受大乘三歸依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法要歸依大乘圓滿佛菩提法,歸依僧是指歸依大乘賢聖菩薩僧。這個地方在三歸依,就已經教導我們要依止的是大乘賢聖菩薩僧;那什麼是大乘賢聖菩薩僧呢?講的就是在大乘佛法的佛菩提道,有五十二個菩薩階位,那這位善知識已經明心證真,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進入大乘五十二位當中的七住位賢聖的階位,也就是他已經是一位大乘勝義菩薩僧。因為證入七住位以上的賢聖,不論他的身相、外相是現出家或還是在家居士身,都是心已經得解脫自在的一位大乘法中的出家人,是真正的大乘勝義菩薩僧。

正覺的教團法主 平實導師,在二乘解脫法道上,是已經證到二乘的極果,是一位菩薩阿羅漢;在大乘法道上,更已經圓滿三賢位的階位,而且在往世就已經登入初地以上的階位,是一位大乘的聖位菩薩。這一世因為 世尊的付囑,發願再來娑婆人間,要把衰微的佛正法,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妙法,能夠再次弘揚復興於娑婆人間。

因為過去數百年來,導致整個佛正法會瀕於壞滅的外道法教;這個地方談的是在講密宗喇嘛教法,他們所宣揚實修的男女邪淫雙身法。這個雙身法的內容,有很多淫穢不清淨的地方,平實導師為了把這外道法講的淫穢不清淨處的過程內容說明清楚,所以這一世 平實導師不得不以在家身來作方便,才能夠說明清楚這雙身法過程當中的種種過失。所以 平實導師這一世雖然現的是在家身相,是因為有他上面法上論證的需要,可是這並不會妨礙 平實導師在大乘法教上所具有的真實證量,是一位真正上面四種分位中所說:身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心已經得解脫自在,已經出家的大乘賢聖僧。

一般來說大乘賢聖菩薩,尤其如果已經位登初地以上階位的聖位菩薩,常常有示現在家身相來作為教化的方便。這個情形就如同在 世尊的年代(在兩千五百年前世尊示現的年代),有很多妙覺菩薩示現在家身相,都是心已經出家的大乘菩薩;在當年譬如說有示現妙覺位的 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乃至示現富可敵國的在家居士身的 維摩詰妙覺菩薩。另外佛教界也有這麼一說,認為佛法中要稱為法師,一定是需要剃髮、著染衣出家僧相,才是一位法師,才能為大眾宣演三乘菩提佛法,成為教授師。這樣的說法究竟是不是正確?我們來看 平實導師對法師的定義。

在這一部書中,曾經舉示阿含經教的經文,來說明 世尊所說法師的定義。這段的經文,在我們整個電視弘法節目一開始的片頭當中,也有為大眾誦念,經文出自《雜阿含經》的卷1,世尊有開示法師的定義說:【「如世尊所説法師,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說法師義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所以,世尊這一段阿含的經文,就在教導比丘弟子們,在佛法中我如來所說的「法師」,講的是一位能為學法大眾教導怎麼樣來斷除我見,不會去落入常見外道或斷見外道的思想之中,能夠作這樣的教導,才是我如來所說的法師。也就是說,要能教導學法大眾,如何在蘊處界、現象法界上觀行這五陰諸法,去觀行所謂的色、受、想、行、識陰諸法。能夠如實去觀行,對這五陰諸法經過種種觀行之後,能夠如實瞭解,而且心得決定性,瞭解這五陰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生滅無住的無常法,也就是會終歸壞滅之法,是無法常住不壞;也就是五陰諸法不可得,是苦法、是會壞滅之法、是空相之法,也是無我之法性。於這五陰諸法經過這樣詳實觀行,心得解脫自在而心生起厭離想,於五陰諸法心中從此無所欲求,一心想要捨離乃至滅盡這五陰諸法,而心最後能得解脫自在,最後能圓滿實證二乘的涅槃寂靜。

所以,世尊這一段經文中說,要堪受為佛法中的「法師」,是自身要心能夠先得解脫自在,也就是重點在要先能斷除我見,而且也能夠教導學人,作同樣的觀行來斷我見、斷盡三縛結,心真的得解脫自在。那麼這段經文,世尊所說的「法師」,偏在解脫道中的法師來說。而大乘法中的法師,不但要教導學人斷除我見、斷三縛結,先證二乘解脫;更要教導大眾實證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乃至證悟之後,教導他們悟後起修,向上修學更勝妙的大乘佛菩提法,能作這樣的教導才是大乘法中所說的出家法師。阿含這段經文,世尊定義所謂「法師」,當然也是依自身「心出家」——心得解脫自在;能教導這樣的教法,才稱為是「法師」,並不是以身相有沒有現出家僧相來定義「法師」。

平實導師把阿含經典這樣的解脫道正理跟實證方法,都在《阿含正義》這一部鉅著中,很有次第的,而且圓滿教授所有學法者。學人如果能夠深入閱讀,並且勤加觀行,最後都有因緣能夠實證解脫道的初果,乃至四果(也就是極果阿羅漢位),或者依緣覺法證辟支佛位。所以,平實導師當然堪受 世尊在這一段阿含經文所說,是一位佛法中的「法師」;而且更是一位在大乘法上具有道種智智慧,登入初地以上聖位階位的大乘法師。學法大眾應當依這一段阿含經文的開示來作依止,不應當再像過去一樣崇尚僧衣的表相,也就是要依三乘菩提法,是否有實證的實質來作為是否是法師,是否是真善知識簡擇的依據。

下面這個小項要繼續論述:真善知識示現人間,是否每一世都一定需要有傳承的法脈?平實導師這一世是依 世尊的付囑示現在人間,是往世依證入地上菩薩道種智的智慧,而這一世遇緣,這樣的法種自然現行流注,而能再次證入;乃至證悟之後,次第回復了往世地上菩薩的證量。因為這樣的緣故,佛教界還是有一些人,執著於所謂的法脈傳承,就認為說你主張你在佛法有實證,就說那你需要有傳承的上師!來說 平實導師並沒有傳承上師,來評論 平實導師的自參自證,是違背 世尊經教的教導,不堪任為大眾的善知識。這樣的見解,當然是錯會 世尊的教導。

我們來看 世尊在《法華經》有這一段開示,對於具有地上菩薩道種智智慧證量者,把這樣的智慧立名為「自然智」。也就是說,這個智慧實證之後,來世再受生並不需要有師承;這樣的道種智智慧,會依緣再度的現行,可以自己自參自證,自然流注這樣的道種智智慧。這個經文在《法華經》的卷4:【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并供養持者。】這意思在講,地上菩薩都分分實證道種智,到了究竟佛地,道種智智慧圓滿的時候,改名稱為一切種智;也就是已經對眾生各各本具的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於這一切種子所具有的功能德用已經具足了知。

地上菩薩往世已證道種智的智慧,在他證入三地滿心位之前,如果還沒有實證三明六通,也就是說再受生的時候,還不能夠離開隔陰之迷,仍然有胎昧;但是仍然會因為有往世的熏習,這一世會再遇緣,種子自然流注現行而自參自證,能夠延續他往世道種智的智慧。這樣的智慧,每一世都會遇緣現行自然流注,並不需要依當世教授師的教導,並不需要有師承,能夠自參自證而證入,這就是經文中所說的「自然智」。尤其在末法年代,因為大眾福德漸減,正法也將要入滅,地上菩薩大多數已經隨 世尊示現弘化於他方世界,具有地上菩薩道種智證量的菩薩摩訶薩,要再來示現人間的因緣都非常稀有難得;除非真的有特殊因緣,在正法漸滅的年代,很難感招地上菩薩再次的受生人間。

但是 平實導師因為宿世的悲願,再加上 世尊的付囑,因此發起大願世世要再受生在這末法的年代,以續佛慧命、復興佛正法。所以末法年代,其實不容易得見有兩位具有道種智證量的菩薩同時示現人間,而以師徒相續方式來傳承正法。末法年代娑婆人間同一時期,通常只會有一位地上菩薩示現人間,而且會依他往世所證道種智,也就是「自然智」,再次的自參自證,再次的悟入,而漸次的回復往世證量。所以,如果強加當世沒有師承,來界定一位往世就具有自然智的地上菩薩,說他不堪受為大眾依止的真善知識,這當然是不如法之說。

那如果要論議 平實導師的傳承,其實也可以上推到中土唐朝時期,所傳續的就是 玄奘大師的法脈,因為所弘揚的正法正是 玄奘大師所弘揚的八識如來藏正義;所以,平實導師是當代住世的唯一的一位地上菩薩,是一位真實的大善知識,可以成為大眾學法依止的真正「明師」。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怎麼樣來簡擇真正的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間的差別」這個題目,我們先為大家解說到這裡。在下一集的節目,也就是第四集節目中,我們要再引用經教來為大家論述,下一個主題說:何謂惡知識?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下一集的節目。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44-a18_105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4集 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差別(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今天探討題目子題是:「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差別。」

這是第二集的節目。上一集節目中,我們把「名師跟明師」怎麼樣作簡擇、分別,以「四不依」的法義為大家作解說,讓學法大眾重新思惟、認識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識。這位善知識所說,是否符合 佛所講的「四不依」的法義來作簡擇。也就是說,如果這位法師所說之法並不是佛正法,就不應當依止;或者所說之法雖然是佛法,但並不是大乘了義如來藏妙法,只是一般的勸人行善、救濟貧窮病苦,與解脫生死、與成佛法道尚無交涉,也就是這樣的法還是同於其他一神教所傳揚的人天善法,那也不是應當依止的法師;或者所說之法,甚至如密宗喇嘛教所傳揚的外道男女雙修法,這樣的法根本不是佛教之法、不是佛法,是源自印度教性力派的外道法教,那佛弟子們就更不應當依止,而且要立即捨離,避免共同成就破法、謗法、邪淫等等的大惡業。再來說,如果善知識所說之法,純然是依經文,依文解義而說,也就是依意識心,自己思惟想像而說,並沒有自己的真參實證,那也不應當依止,應該另外尋覓真參實證的大善知識,才是學人最後應當依止的真善知識。

平實導師二十多年來所說之法,前後一貫,從無顛倒,或者自語相違之處;凡有說法,都援引如來經教而說,從無創見、不會自創「佛法」,或者是自創佛法名相,是一位「依法」而說的真善知識。平實導師之所說也都是依佛法真實義,也就是依如來藏妙義(依義)而說,並不是依經文的依文解義之說。平實導師所說是含攝三乘菩提全面的佛法,而且是以大乘了義法如來藏妙義作為核心法義,來含攝不了義的二乘菩提法道而說;也就是所說之法,不但含攝了初轉法輪阿含期的不了義解脫道法,更進而向上宣演二轉、三轉法輪大乘的諸了義經典,也更進一步往上來宣演 世尊在三轉法輪時期所宣演大乘究竟了義經典,是當代唯一能宣演這樣的最勝大乘究竟了義一切種智妙理,是真正能依究竟了義而說的地上菩薩。

平實導師之所說,也都是依自身的現觀,親證如來藏妙法之後所出生的勝妙智慧(依智)而說,在 平實導師明心證真之後(之後的幾年間),次第恢復了往世的證量,所以悟後不久,往世之所證、智慧一一現前,因此後期所宣演的佛法就跟著越來越勝妙,是一位真實的大善知識,也是真正大眾應當依止的明師。

下面這一段,我們再依經教所談的善知識,為大家進一步說明,應該具足何種條件才是真善知識。世尊在經教中所說的善知識應該具足的條件,我們繼續往下探討。

上一段我們談到真善知識難值遇,這是因為真善知識需要具足諸種的條件,才堪受為學法大眾依止的真善知識;如果學法者自身,只是一位初業菩薩(也就是剛入門的初學菩薩),那你只需要為他先建立信受世間的因果觀念,讓他們懂得布施行善,教導他們善因會有善的果報,如果造作了惡因,未來會有惡的果報,這也就是 世尊所開示的,對初學者,只要先為他解說施論之法,也就是一般的布施行善之法。像這樣的法通稱為所謂的「人天善法」,這樣的人天善法,只要屬於表相的善知識就可以為大眾宣講。但這個地方所談的佛法中真正的大善知識非常地難值遇。那是因為一位真正的大善知識才有能力為大眾宣演法界唯一真實法,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妙義,能依此如來藏妙義為大眾次第開演全面性的三乘菩提佛法,乃至教導學人最後的究竟了義,一切種智最勝法,能夠值遇這樣的已登入地上菩薩聖位階位的菩薩,自然自身也需要是一位多世久學之人,而且往世曾經修學過第八識如來藏妙法,有種下殊勝的法種,也跟這位大善知識之間在往世多劫間有結下殊勝法緣,在這樣的因緣條件下,學人才可以在還沒有生起擇法抉分之前,在值遇善知識的當下,或者是閱讀了部分的善知識論著後,能夠依往世的法緣,而能安住在善知識座下開始學法。

這樣的真善知識,在經教中 世尊也有開示,告訴我們這樣的大善知識,是具有什麼樣的條件。比如在《佛說華手經》,就開示說善知識要具足這四法。《佛說華手經》經文說:

【若有四法,當知是為善知識也,何等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佛說華手經》卷10

世尊在經文中開示說:大善知識必須具足四法,首先要能教導學人契入善法,當然所說善法,不是只論及一般人天善法,更直指三乘菩提佛法,尤其指唯一佛乘,能教導學人次第圓滿佛道的大乘佛菩提法。

另外,善知識也能教導學人簡擇分別何者是不善法,也就是應當遠離的惡法內容,也教導學人怎麼分別這些惡知識,能夠真正善於護祐弟子眾,不被惡法、惡知識所誤導。善知識不但能教導學人分別正法、惡法的差別,也能令學人安住正法中修學,有完整圓滿教授次第,能讓學人最後能夠次第來實證佛正法。經文最後世尊也開示說,善知識也有種種善巧方便,能夠依學人的根器跟因緣而隨機教化;而能如是善觀學人根器與因緣,乃是因為善知識自身具有道種智的證量,能如實了知眾生之心行,也能瞭解學人往世學法的法緣,因此能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讓弟子眾都有契入佛正法,實證真實法的因緣。

世尊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就有下面這一段的開示,告訴我們真善知識,能夠作何種的教授。在卷27〈常啼品〉有這段經文說:

【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

世尊說,能為學法大眾宣演這空性如來藏妙法才是真善知識,善知識依他的親證,能為大眾宣演這第八識真實法,演述祂的法性是絕待之法,是離開一切法相之法;也就是此法自身是無形無相,也就是絕對無相之法。而此法也是無為無作之法,此法自身的法性雖然是無為無作,但是祂卻是有真實的自性,祂能出生三界世間一切有為有作法,是一切萬法出生的所依;所以說這空性如來藏真實法,是無作的法性,也是進一步說,因為祂是本來自在之法,是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造作、出生之法,這個法的自身法性,經文也說是無生無滅的法性,也就是祂自身,祂從來是無生,因此才能夠成為一切法出生的所依,也是因為祂從來沒有壞滅的時候,才能夠使三界世間一切的諸法,時時現在前。

所以真善知識不但親證這如來藏真實法,也依親證後發起了「般若總相智慧」,更進而悟後向上起修,修學三賢位應當圓滿的「般若別相智慧」,在別相智慧具足後,再向上修學,發起地上菩薩才有能力漸次親證的「道種智智慧」,這樣的道種智智慧到達佛地,才能夠修學圓滿,我們立的名稱佛法中叫作究竟諸佛所證的「一切種智」。所以真善知識必然已親證道種智,也就是已漸次對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祂所具有的功能德用已能如實了知;也依所證道種智智慧,而能為弟子眾宣演這一切種智的妙理,能令學法大眾未來也都有因緣能次第證入,而心生歡喜信樂。

所以,真善知識必定是位已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妙法者,而且也能夠教導他的隨學弟子眾,都能一一親證這真實法,而發起勝妙般若智慧;各各能夠依所親證的這第八識如來藏,能夠現觀自身中的這如來藏妙法,而在現觀當中,生起種種的法樂,因此心生歡喜,而能未來都信受奉行,更願意世世追隨真善知識,示現人間弘揚佛正法,乃至世世常行大乘菩薩道。

所以平實導師是這個末法年代,依 佛咐囑,示現在娑婆人間的一位真實大善知識,能夠作圓滿的教授;更能依上面經典經文 世尊所說,能夠教導大眾,親證這「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第八識如來藏妙法,乃至依 平實導師自身道種智的證量,能夠為學法大眾宣演如來藏這一切種智的妙理,是有心求證生命實相的學法大眾,應當依止修學的明師。

另外,在另一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這一部經中,世尊同樣有開示說,作什麼樣的教授,才是一位菩薩善知識。在卷1當中有下面這一段經文開示說:

【「世尊!何等為菩薩善知識?」「若教令學般若波羅蜜,為說魔事,說魔過惡;令知魔事,魔過惡已,教令遠離。須菩提!是名發大乘心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世尊經文開示說:一位菩薩善知識,能教導學法大眾修學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能教導學法者修學種種的般若正知見,乃至教導他如何親證般若,以及親證般若所應具足修學的種種次法。在種種次法具足的時候,也能有因緣一念相應,親證第八識般若真實法,而發起勝妙般若智慧;依所證般若,能度到生死的彼岸。菩薩善知識能為學法大眾,教導諸魔事的內容,例如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天魔等魔事,告訴大眾這諸魔事的過惡,也教導他們怎麼樣遠離這些魔事。佛告訴須菩提說,能作這樣的教導,才是已發大乘菩薩利他心,是位具足莊嚴的菩薩摩訶薩,真正可以依止的大善知識。

平實導師教導大眾修學菩薩六度波羅蜜,親證般若波羅蜜,教大眾應當修觀行,遠離諸魔事;更教導大眾有何種惡知識已經被諸魔事所繫縛,他自身都無法遠離,也讓隨學的弟子眾也被這些魔事所纏繞,更種下種種邪見 ,沒有辦法出離魔事。平實導師作這樣的教授,利益了無數的後世末法學人,是這一部經中所說的發大乘心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善知識,也就是我們題目所說的應當依止的明師。

在這個項下第二小點,探討善知識的法相,一定需要現剃髮著染衣出家僧相,才算是一位真善知識嗎?因為有學法大眾,被不善知識錯誤教導,認為所謂善知識、所謂佛法中的法師,他的外相,一定需要現出家僧的法相才是善知識;只要沒有現剃髮著染衣出家僧相,就不是出家人,不能夠成為大眾的善知識。

但是如同上述經文舉證,平實導師雖然具足經教中所開示善知識所有應具的條件。但是還是有凡夫僧執著這出家表相,有嚴重的僧衣崇拜的想法,認為 平實導師這一世現的是在家相,身相沒有出家,縱使他有勝妙佛法證量以及道種智的智慧,可是不堪受是為明師,不是大眾應當依止的善知識。

對這樣重表相,不重實證內涵的僧衣崇拜思惟,我們要先去瞭解 世尊經教中所說的出家具有四種不同的分位,從這個道理大眾就能夠知道怎麼樣的出家才是佛法中所說真正勝妙的出家僧人。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怎麼樣簡擇一位真正善知識-名師跟明師之間差別」這個題目,先為大家論述到這裡,下一集要論述的主題,主要在剛剛所說的題目,說出家人所具有的四種不同分位,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下一集節目。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色身康泰 學法無礙 道業增上 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43-a18_104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3集 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名師與明師之差別(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今天探討題目子題是「如何簡擇真正善知識?論述名師與明師之差別」。

這個題目共有四集節目來為大家作探討,這是第一集的節目。這個題目,我們分成下面幾個層面來討論:首先是前言部分。第二個面向探討:善知識難值遇——名師與明師之差別。第三個論點探討:具足什麼條件才可以說是真善知識,項下有三個小點:第一個小點論述 世尊在經教中所說善知識應具足的條件;第二個小項探討善知識所現法相,一定需要是剃髮、著染衣的出家身相,才算是真善知識嗎?第三個小項論述真善知識每每示現人間,是否每一世一定要有傳承的法脈呢?第四個面向探討:什麼是惡知識?有兩個小點:第一個小點論述 世尊經教中所講的惡知識;第二個小點舉例說明當代幾位代表性的惡知識。最後為大家作個結論。

前言部分說,這四集的探討是依據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這一部書來作演述,平實導師在這一部鉅著中,把 世尊在初轉法輪阿含期,所宣講解脫道法真實正確法義,在前六輯中都已經一一為大家開演,讓學法大眾瞭解到:世尊初轉阿含期,雖然主要是為了攝受弟子們契入解脫道的法,為當時急於求出離生死、趣入涅槃的弟子們,一一教導他們實證阿羅漢果,乃至緣覺辟支佛位,各各能於捨報時證入無餘涅槃;但也教導弟子們解脫道的實證,一定要能先信受法界中有涅槃的本際實際常住不滅,證涅槃並不是一切法空無的斷滅境界,因為涅槃中還有涅槃本際實際常住不滅,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眾生各各本具的第八識——真實我如來藏常住獨存。所謂的涅槃,其實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寂滅境界。

這樣的開示見諸於許多《阿含經》中,其實屬於大乘經典。也就是說,在初轉阿含期 世尊已經把三乘菩提整個佛法為弟子們宣講,只是對於大乘法的部分還是隱覆而說,要等待二乘弟子們大乘法緣成熟的時候,願意開始迴小向大,發起利他菩薩性,不會執意要取證涅槃,這才開始正式進入大乘法的二轉法輪般若期,開始教導弟子們親證涅槃的本際實際,也就是親證身中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正式進入大乘佛菩提法道的修學。

這是因為大乘佛菩提法道,才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法義,是教導眾生轉凡入聖,乃至最後成就佛道的法門;而這才是真實的佛法,也就是教導眾生最後都能成佛的法教。所有諸佛示現人間都有八相成道,這個緣由主要就是要教導眾生開示悟入這第八識法界實相心,也就是如來藏心。因為祂是一切萬法出生的根源,也由於此心具有成佛的體性,所以眾生最後都能夠究竟成佛,也是成佛之所依。所以佛法的內涵,談的就是三乘菩提佛法,而且是以大乘佛菩提法為核心法義,來含攝二乘菩提解脫道方便法。

在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之前,整個佛教界對阿含經典還是有許多的誤會,甚至把阿含經典判為只是小乘法教;也有佛教界某位導師判教認為:阿含期的部分經典才是 佛親說的佛法,這些經典,這個導師自己創見說這才是「原始佛法」,說這就是佛法的全部了,把 世尊在二轉、三轉時期,教導大眾成佛的最重要大乘佛菩提法全盤否定,判為說非佛親說之法,說是後人假借 世尊之名所編纂的經典。這就是他書中所倡導的「大乘非佛說」,這樣的說法,當然是離經叛教之說,是對佛法全盤的誤解。平實導師在這一部《阿含正義》中,已經一一舉示《阿含經》中的大乘經文,重新把阿含正確的法義,為當代佛弟子們宣講,當然是末法學法大眾的大福德。所以勸請學法大眾都能夠深入這一部阿含鉅著中,經由次第的聞思修,乃至最後觀行能夠實證這當中的解脫道法義。

平實導師這一部論著之最後,也就是在第七輯結尾第十二章第十六節中,平實導師繼續為大眾開示的主題是:「莫親近惡知識。」這也是這四集節目所探討的宗旨。這就在告訴大眾:親近惡知識會熏習邪見,也將會導致未來什麼樣的惡果;也告訴大眾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是我們應該依止的真善知識;什麼才是能夠教導我們契入佛法實證的法師?所以依據這一部分章節,而有這四集的節目的探討。

在下面節目中,我們要一一為大家說明:怎麼樣來簡擇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所謂表相上非常有名氣的這些大法師,是否就是能夠跟佛法中真正的明師、善知識畫上等號?也就是題目所說的「名師」是否就是「明師」,也就是是否就是具有佛法證量勝妙智慧的真善知識?下面我們從幾個層面探討,首先探討「善知識難值遇——名師與明師之差別」。目前的年代是 世尊由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之後,進入末法一萬年剛開始的一千多年,也進入到 世尊法運末法年代,離 世尊法運正式壞滅還有九千多年。學法者都知道 世尊常在經中說:在末法年代開始之後,邪師說法會如恆河沙這麼多。譬如《楞嚴經》阿難在卷6就有說到:【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經文意思在講:在末法的年代,已經離開 世尊正法年代漸漸的遙遠,因此 佛的正法也漸漸衰微壞滅;因為證悟的正法明師大善知識,已經非常稀有難得示現人間,因此非常難值遇他們。但是另外一方面,這些沒有實證的假名大師,就是所謂的名師,只是有名氣的法師,卻如同恆河沙數一般難以計數。

所以,由於末法眾生福德漸薄、福德並不具足的緣故,當然在這樣的年代,是沒有辦法感召眾多大善知識示現人間。如果在這樣末法年代,我們隨處可值遇證悟的大善知識、遇到真正的明師,那這樣的年代就稱不上是末法的年代。但是我們卻在當前的年代,尤其在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之前,整個臺灣佛教界,從北到南各大山頭林立,各有大小法師,甚至自稱是阿羅漢聖者,或是大乘的開悟聖者,各各自認為都是明師、真善知識,似乎當代真善知識並不難值遇,彷彿又回到佛正法年代。但實質上,我們仔細去探討這些自稱證悟的聖者、善知識,其實都只是勉強稱呼他們是「名師」,就是他只是有名氣的法師,但卻不是真正的證悟聖者、大善知識,不是我們這個題目所講的「明師」。

在末法年代,學法大眾所以會崇拜追逐這些「名師」——所謂有名氣的法師,那是因為在這樣科技發達,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只要透過媒體廣告行銷等等手法,就可以把某一位法師,在短時間變成媒體的寵兒,變成信眾口中膜拜的大師;而這樣的名師,是不是有真正證悟的實質?有勝妙佛法證量?學法大眾自身因為還沒有擇法覺分,當然也沒有這樣地簡擇智慧力,去分別何者是名師,而哪一位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謂的「明師」。所以,大眾也都只能透過口耳相傳方式,人云亦云,再加上名師他們之間也會彼此互相吹捧,所以學法信眾就跟著被他們所誤導,也只能依「法師名氣的大小」,來判別所隨學法師是否是善知識;而學法者自己本身,也是依附大法師的大名聲,而向親人眷屬稱道,自己已經是某位大法師的座下弟子,師生彼此相互攀緣,因此也都漸漸離開了真正佛法聖道了!

所以要能真正值遇大善知識,一定要一心虔誠、恭敬向佛菩薩發願祈求,也要學法者自身在往世學法中,都與善知識曾經結下殊勝法緣;否則即使真善知識現在前,往往被世人誤解為惡知識,甚至被大眾毀謗為邪魔外道,因此當面錯過親學善知識的機會。善知識這麼樣的難值遇,在《華嚴經》世尊就有這一段的開示,在《華嚴經》的卷46 世尊開示說:【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6)上面這一段經文在告訴我們說:要善知識能夠有大因緣來出現世間弘法利生,其實非常困難;而善知識即使有因緣出現在世間,而有了因緣大眾可以遇見,但是學法者也要能夠真正信受隨學,這也非常不容易;即使隨學者信受隨學了,而能真實依善知識教導的意旨,真正去用功修行,那也非常困難。

因此,如果有善知識示現人間,學者都必須以虔誠心、恭敬心,一心求善知識的教授;在善知識的攝受下,才有機會能夠親近,乃至能夠上山與之共住參學,最後能夠得到善知識所傳的意旨——也就是能證悟明心。在證悟明心之後,悟後能繼續依止善知識的教授,進而向上求見佛性——所謂的眼見佛性;之後,善知識也更能進一步教導你繼續修學,往大乘初地的聖位菩薩階位繼續精進前進。

這一部《阿含正義》鉅著的作者 平實導師,是正覺教團的法主,他是當代佛教界難值遇的真善知識,是最具代表性的「明師」,但是他卻不是大眾所知道,具有名氣的名師。平實導師雖然已經弘揚八識如來藏妙法二十多年,而且著作等身,所出版佛法論著已經超過一百多本,但到現在整個佛教界,還很少有人知道 導師的真實法相。因為 平實導師人如其名,相貌似平凡,可是卻有真實的佛法證量,是有勝妙的佛法智慧,是一位已登入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但是他自身從不求名聞利養,刻意隱藏自己的身相,不在自己每本書上流通自己的法相,更不接受媒體採訪來營造名聲,是真正能轉依所證悟無我法如來藏,而能無私無我的緣故,不會落入這些我所名聲的追逐,所以並不是位有名氣的名師,但卻是本文所說真正當代的真善知識、真正的「明師」。

平實導師傳承 玄奘大師法脈,一生弘揚 釋迦如來八識法教,更傳續中國唐朝 玄奘大師八識如來藏妙義。而這如來藏妙法,也是中國歷代禪宗祖師代代傳續,所開悟明心的標的;平實導師悲心特重,秉承 釋迦如來囑咐,荷擔起如來家業,世世發願受生這唯苦堪忍娑婆人間,代代依緣示現不同菩薩身量,來傳續佛正法法脈,利益末法後世學人。

那究竟名師跟明師之間到底怎麼簡擇分別?為什麼說 平實導師才是真正的明師、真善知識呢?我們要依 世尊在經中所教導的「四不依」的法義來作簡擇分別,就能夠知道這位善知識是不是真正的明師。所謂的「四不依」法義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首先說,要依善知識所開演的法義,由他的開示或著作中來判斷分別,所開示的法義有沒有依佛正法,是否依佛經教而說;如果所說之法並非佛說,不是佛的正法,甚至屬於附佛外道法,那當然這不是佛法中的善知識。所以不可依世間的名氣、名聲,所謂的依人的方式,而應該「依法」來簡擇判別是否是明師。

另外,所開示的佛法,也要依他所說的語言文字的法義,是否屬於佛正法來作簡擇;而不是依語言文字的表相,也就是依經文的依文解義方式(依語)而說。善知識要能夠成為明師,必然具有勝妙佛法智慧,能宣演經文中真實義理,他能「依義」而說,而不會依語而說。

再者,善知識所說法義,一定「依了義」說,不會依「不了義說」。所謂了義,是依如來藏妙理而說,才是了義之法;如果所說是非了義的二乘小法,或者所說只是表相人天善法,那還無法稱為是一位明師。一定要是已經實證大乘如來藏了義正法,能宣演大乘了義正法的法師,才堪受稱為是「明師」。

另外,實證大乘了義正法的「明師」,他的開示都是依所證悟如來藏真實法所出生智慧來作開演,這都是菩薩的自心證量,依他的現觀真實法所作的開示;他並不是依意識心自身妄加思惟想像而說,也就是不是依識而說,是依所證真實法如來藏,當下依他自己的現觀,依他自己的真實體驗所出生的勝妙智慧而說。也就是他是「依智」而說,這樣才堪受說,他是一位佛法中真正的「明師」,真正是末法學法大眾可以依止的真善知識。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怎麼樣來簡擇一位真正善知識?要分別名師跟明師之差別」這個題目的論述,這第一集的節目先為大家探討到這裡,下一集節目我們為大家繼續談論: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堪受是一位真善知識?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下一集節目。

最後祝願所有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42-a18_103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2集 以法為依、以戒為歸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這部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該書的第十二章:雜說的部分,這一集探討第十五節〈佛涅槃後當以法為依、以戒為歸〉的部分。

各位菩薩都知道目前我們所處的時期,正是 佛陀示現涅槃後經過兩千五百年的末法時期。所謂「末法」的意思是說:眾生的根器普遍越來越陋劣,根性普遍福德淺薄、性障又深重,多半不講求實證,常貪著於外境的攀緣,往往在法相的枝末上產生種種的虛妄想;然後對於這些虛妄想產生愛樂與執著,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稱現在是「末法」。然而在末法時期,並非已經沒有了義正法的存在及綿延賡續了,這是因為親證的人非常的少,假使有因緣親近真正的善知識聽聞正法,也都因為善根微少、福德淺薄而無法信受,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現在就是末法時期。

到了這個末法時期,就有不少近視短利、不信因果的外道,看到許多佛門當中的修行人心性純樸又盡心供養師長,有大利可圖;佛法又甚深難入,沒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佛法,正好可以魚目混珠、渾水摸魚,所以就逐步混進了佛門當中來。這些人既然不相信因果,當然不會相信造作在佛法中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將來會有無間地獄、阿鼻地獄長劫受苦的果報了。這些人非常近視短利,所追求的也只是今生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完全不顧未來在三惡道中長劫受苦的苦痛後果;像這種以眼前的小利換得未來長劫的大苦果,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最愚癡無智的。

所以這些所謂的「附佛法外道」打著佛教的招牌,讓人以為他們所教導的是佛教正法;但實際上卻是偏離,甚至違反 佛陀正教的相似佛法,只是表面上有佛教的三寶形像,以及在說法當中使用了許多佛法的名相,所以讓人誤以為所學的就是 佛陀所教導的正法,以為只要努力修學這些法,就能夠得到今世以及後世的大利益。但是,學人在進入了這些附佛法外道修學之後,其實不但沒有辦法得到解脫,也無法在佛菩提道中得到真實的智慧以及安樂;反而在跟隨了這些外道的老師、外道的師父修學了外道法以後,花費了無數的金錢與精神,所種的卻是「毒田」;不但不能夠增長福德以及智慧,而且還很努力地精進淫、怒、癡等等的愚癡行,還深自以為自己在修學至高無上的法門,甚至因此造下「未證言證、毀謗三寶」的大惡業,而落得後世將在三惡道中長劫受苦的果報。

這些佛門外道的法,遠離了萬法根本的「實相法界如來藏心」,甚至否定了如來藏;而只是在世間法、現象界法的表相上,依據自己的邪心邪智,就來隨意立說。像這樣子並沒有辦法讓學人依循真正的正理、正道來修行,真正地能夠達到解脫或者成就佛道;卻只能讓眾生作錯誤或無意義的修行,不但無法步步增上,反而更容易墮入到三惡道中。如果說學人因此只是個人後世受苦那也就罷了,但是如果幫助相似佛法而取代正法,進而造成佛教正法的快速滅亡,那麼就會讓無量無數的佛子都失去了修學正法的機會,而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或者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罪過就非常大了,大過了須彌山而難以救拔。

上面這個說法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 世尊早就預記而開示過的道理。在《雜阿含經》卷32當中,佛陀很清楚地開示說:【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說:在末法時期,佛法滅亡的原因不是由於心性不良的惡眾生,喜好貪欲又多行各種惡事而造成佛法的滅亡;主要是由於「相似佛法」的盛行。這些相似佛法表面上聽起來、看起來好像是佛法;實際上,卻是以正法的表相包裝的邪法。這種邪法是沒辦法讓修學的人得到解脫功德以及受用,如果這種相似佛法普遍為眾生所接受,進而取代了真正佛法精深的內涵的話,那麼就會把真正的佛法說成是錯誤的;而且常會用這種似是而非的道理,說「只要修行夠高,那麼怎麼樣地做貪、瞋、癡的行為都不算犯戒」,而且還會說那是「最高級的戒律」。像這樣子的邪法來替代正法,才是導致 佛陀正法快速滅亡的真正原因。

所以各位菩薩要瞭解,正因為我們處在的是末法時期,現代的佛教界充斥著很多錯誤的見解以及邪見、邪教導;因此身為一位正信的佛弟子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應該要用智慧來作抉擇及判斷事情的標準,也應當要以智慧為先導來行菩薩道,並且要依據 佛陀所開示的「四依法」來行菩薩道。我們舉一段聖教來說,譬如《大寶積經》卷52〈般若波羅蜜多品〉當中,佛陀有這樣的開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四依趣善能具足。何等為四?所謂依趣於義,不依趣文;依趣於智,不依趣識;依趣於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趣者。】

也就是說:正信佛弟子在學法修行的過程當中,自己的心態、知見與作法的標準要依於法的本身實證內涵,而不是依於語言文字的表相;同時要依於如理如法的實證智慧,而不是依於世間聰明的知識;同時要依於究竟了義的正說法教,而不是依於權巧攝眾的方便不了義說法;還要依於對於真實法理的信受,而不是依於對古今有情,乃至名望地位很大的善知識或者古德的信受。所以佛弟子,是應該要以這「四依法」的正理來修行。這也就是說:「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以這樣的 佛陀四依聖教來行自己的菩薩道、來面對一切古德的開示語錄,乃至於作為自己在修學、簡擇智慧的基礎。

世尊也曾於各經中多處的提及四依法的重要,我們在修學大乘佛法的學子作為重要的依據,而 世尊所言的「依義、依智、依了義、依法」,皆是首重在依於第八識真實心的體性而說,這是已得自內證的菩薩在聽聞之下,皆能實際現前觀察與體驗,並非如同哲學一般,只是思想而已。這樣的說法是有依據的,就如《大方等大集經》卷29中,世尊開示:【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義者知涅槃無性;……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智者無生住滅相。】

上述等等經文所說的,無不是在形容依於第八識實相心離蘊、處、界之體性而說的四依法;如果是以世間五蘊十八界的現象法來說此四依,則與 世尊所說的相違背。但是以其第八識實相心之體性甚深微妙,尚未實際證悟、未具有般若智慧的凡愚眾生,乃至於能出三界的聲聞大阿羅漢也皆無法了知其中的真實義理,唯有實證如來藏心的菩薩方能證知,而這些實證如來藏心的菩薩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各位菩薩應該要有一個認知:就是為了要能夠讓自己的佛道進步,成為一位有智慧的人,就需要與真正的善知識廣結善緣為先,應當要從實質的層面、實質的內涵來作抉擇論斷何為真正的善知識?而尋找善知識,就應該依於 佛陀開示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來選擇善知識,才能有機會如理、如教、如法地實踐菩薩道。依於善知識所教授的如法修行,這樣的一世又一世的廣結善緣、攝受眾生來成就佛道;也因此可以得到廣大的無漏智慧福德,同時也可以證得勝妙無漏的智慧,也得以次第地修證圓滿次法的資糧。

所以,要如何讓自己的佛道能進步呢?我們舉一段 佛陀聖教的開示,當中有說明一些要點。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的〈報恩品〉中說:【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佛陀在這裡聖教開示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一切菩薩如果要修集殊勝的佛菩提道及解脫道的聖道,就要遵循四種法要來如理實踐:

第一、就是要「親近善友」,而不是親近惡友。我們前面提過,選擇善友、善知識的時候,應該要以智慧為先導來抉擇,依於聖教的四依內容來選擇;這樣來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而學佛修行,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要點。

第二、要注意的重點就是「聽聞正法」。也就是要在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之後,還要聽聞善友、善知識對我們的開示佛法的內容、修行的內容,這樣透過多聞熏習而成就念心所,一直聽聞正法能夠建立正確的知見,有了這樣的知見而如實去修行,那這樣才能夠真正作到廣結善緣,而不是廣結惡緣。

第三個部分要注意的重點是「如理思量」。在親近真正的善知識以後,又從善知識、善友處所聽聞了正法開示,這樣多聞熏習以後其實還不夠,還得要能夠如理去思量善知識對我們所開示的內容,瞭解這些道理是否符合正理、正教;這些所開示的內容,必須要符合正理、符合正教,才是我們要依循的道理。因此,一切菩薩要把多聞熏習所得到的正法知見,透過這樣如理思量的整理、彙整,才可以有系統的理解,未來才能夠如理的踐履。因此,在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以後,還得要如理思量這些道理。

接下來第四個部分就是要「如法修證」。因為佛法講求的是親證實相,也就是親證法界的真實相,我們透過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量以後,還要能夠如實地實踐、實證。但是在實踐、實證的時候,卻應該要符合如理、如法的道理去修去證,因為這樣的如理修證的實踐,才能夠真正到達廣結善緣的目的。因此,佛陀這段最後的開示有說:「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的諸佛菩薩大聖主們,全部統統都是修這個四種法要來實證三乘菩提的內涵;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佛道能進步,就要注意這四個要點,與善知識及眾生來廣結善緣,以智慧為先導、以法為依,這樣子來成就佛道、證得解脫。

另一方面,各位菩薩也瞭解:世尊所傳的三乘菩提,經過了正法期、像法期,直至現在的末法時期,雖然被外道法混入佛門中,也曾經歷被聲聞眾以十八部派各自擁有的殘缺與局部的佛教法義來分裂完整的佛法歷程,這種現象在 佛陀尚未入滅前就已經提及。前佛 迦葉世尊預記 釋迦佛末法之世,外道將混入佛門中的現象,於《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3中就已經有說到,並為當時的佛弟子眾開示過了。然而所幸的是,大乘正法至今仍有人紹繼而具足弘揚著,並且絲縷相續而延續到今天的「正覺同修會」,仍有許多菩薩們親證本識如來藏而入實義菩薩數中,並繼續外於誤會正法的各大門派來破邪顯正,完整具足弘揚著 佛陀的三乘菩提正法;所以現在的正法弘傳者,廣被錯悟者集體的抵制與毀謗,也算是正常事。有智慧、有因緣、有善根、有褔德而直心的各位菩薩們,自然能夠在因緣成熟時,轉入正法中來;但是正法的弘傳者,也應該要廣設因緣,讓有緣者可以接觸正確的佛法,而得以轉入正法中來,最終也能得以實證,不致於空來人間一世。

各位菩薩要有一個正確的知見:佛入滅之後,並無一人可以繼之為佛;世尊於《阿含經》中也授記:次後成佛者為 彌勒尊佛,當時人壽將增至八萬歲時,才有 彌勒尊佛下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所以我們佛弟子正處於末法之季,不但應該以佛所遺法為依,亦當以佛戒為歸,全力摒棄常見法、雙身法於佛門外,才能使正法久住世間。如 世尊在《增壹阿含經》卷42中的開示:【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云何為十?所謂承事聖眾,和合將順、安隱聖眾,降伏惡人,使諸慚愧比丘不令有惱,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於現法中得盡有漏,亦令後世諸漏之病皆悉除盡,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當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謂比丘:十法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而說禁戒。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中所說持佛戒將有十功德法可使佛法久住世間,所以真實的持戒者可以令正法久住、聖眾得安,以此緣故,受持佛戒的正信佛弟子,應當挺身而出,勇於破邪顯正而顯正法真義,以降伏惡人,令佛法教團中唯有正法而無邪法;以此大行能護持正法令得久住,才是真實的持戒者,一切比丘當作是學。由此緣故,正法之所以不得久住,皆肇因於佛法中同時夾雜種種的外道邪法,也同時有種種的似是而非的假法存在,如此必定常有法義爭議的擾攘不安局面,聖眾終將不得安寧,如此正法終難以久住。

因此,現在佛教界及此後萬年中的佛教界,若要使正法久住乃至推延一萬五千年、兩萬年,佛弟子就應該完全依法不依人;不論哪一位大名聲的法師、居士所說的法若是錯誤,就應該出面提出事證、教證、理證加以辨正清楚,使佛教界都能夠知其真偽,而學人也應當實事求是,客觀地依據事實以及法義來依止。最後,還要請您以法為依、以戒為歸;不可迷於表相大名聲的外道法師,單信一面之詞而失去了證法的因緣,如此自己將空過一生,令人扼腕。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各位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41-a18_102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1集 破邪顯正是梵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這部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該書的第十二章:雜說的部分,這一集探討第十四節〈能破邪顯正者方是梵行支具足〉的部分。

各位菩薩應該瞭解:佛法是顯學也是義學,絕非是一種理論及思想而已。在佛法的修學當中,大家都知道有聞、思、修、證四大階段,所以佛法絕不是一種哲學思想或理論不可實證,而是可以一步步實際的親自證驗的,甚至最終可以究竟成佛。尤其是在大乘佛菩提道當中,明心見性的實證是一位菩薩是否能夠從外門進入到內門中修學的關鍵;而且明心見性之後,也才能夠真正的悟後起修,走向正確的成佛之道。所以教授佛法的人在說法時,不應該本末倒置而說「開悟不重要,修行的過程才重要」這樣子的話。另外還沒有真實證悟的人,也不應該為了名聞利養而公開表示自己已經開悟、或以各種方式顯示自己已經開悟;因為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是屬於大妄語業,於因果之中是要下無間地獄的重罪。佛陀在《佛藏經》卷2中有說:【舍利弗!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墮地獄。】經中 世尊藉由舍利弗向佛弟子們交代,如果你沒有證得這個法,但是卻坐在高座上,自己未證得這個法而在法座上常常宣揚,這樣子就是等於造作地獄業,未來世必墮地獄。所以身為法師,如果明明不知道這個法它整個來由去脈,可是還是硬要對別人說;這就是沒有辦法止息自己的貪欲,也沒有辦法止息自己的追求--把佛法當作世間法,這樣子的話這個人,佛還是授記他會到地獄去。這樣的記別對我們來說,根本就沒有好處。在這裡需要提醒各位修學佛法的學人:一定要十分的謹慎,不要隨意去違犯未證言證或未得謂得的大妄語業。為何在此苦口婆心勸請各位菩薩需要注意此事呢?因為大家有時會在各大媒體或佛教視頻當中,常會聽到有許多的話,這些知名的大法師或居士,他們彼此之間稱來稱去,都說「我是某某上人」,甚至會自稱「我是某某活佛、法王」,那這些人為什麼喜歡作的是上人、活佛、法王呢?簡而言之,就是想要從佛法中謀求個人的私利,這都是 佛所禁止的。

我們從經典《楞嚴經》卷6中來看 佛是怎麼說的:【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經中 佛說:如果大妄語,即使得到三摩地也不會清淨,也會失去如來的種性。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就是說自己根本沒有證得這個法,卻說自己得證了這個法,或者是求世間的一切尊勝;這樣的人實際上,他為的就是貪求自己的供養,所以 佛說這種人是可憐憫者,這樣的人都會遠離 佛陀的教誨,成為一闡提。佛繼續在此經中也有重要的叮嚀:【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經中 佛說:我教比丘應該用直心的道場來作諸法的現觀,不應該來稱自己所不當說的,在一切四威儀、一切諸行中,不可以虛假來假冒自己證悟,何況自己稱自己得到的是上人法呢?自己稱自己是上人,不管是中文所說的上人,還是其他語言所翻譯過來的上人,這樣的名稱,佛說我們都要小心注意。佛又於經中說:【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佛陀交代,都不可以自己稱謂自己是法王,何況自稱法王!如果有人敢自稱為法王,剽竊佛陀的名號,這樣的人就像在吃自己的肚臍,最後他吃的美味,實際上是自取滅亡!所以我們來看今天到底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些人在進入佛門之後會自己稱自己是上人,自己稱自己是法王、活佛的,這都應該要避免。如果有這樣過失的話,就應該在佛前殷重懺悔,不要戀棧這種名號,因為這樣的名號對自己來說是沒有任何的好處,只會讓自己的未來世獲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其次,若是已經身任佛法導師之職的人,如果想要具足清淨行,一定要將外道謗法的異論、或者是佛弟子謗法的異論,全部給予廣破,使得正法流行於世間,正法才不會被邪法混淆,乃至於取代。不但如此,更應該增益隨學弟子們的智慧,使他們具有差別智,能發起破邪顯正的智慧,這樣才能使他們不再退失於正法;也使他們具有差別智的種子,在未來世的每一世中都具有護持正法的能力。能如此作,才能說真實的導師,否則就不是梵行支具足,就不能稱為導師了,這也是 佛陀交代佛弟子應該要注意的事。有經文為證,如《長阿含經》卷12《清淨經》中說:【世尊告周那沙彌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聽聞,此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難可汙色;彼雖有師,盡懷邪見;雖復有法,盡不真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故塔不可汙也!彼諸弟子有不順其法,捨彼異見,行於正見,周那!若有人來語彼弟子:『諸賢!汝師法正,當於中行。何以捨離?』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則二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彼雖有法,然不真正故。」】所以法師說法,當以三世諸佛所宣說能證得的真實法及能真實出離三界輪迴為依歸;若法師所說的違背了真實法,則隨學的佛弟子當不可以再繼續追隨,否則將會產生無量的過失。經中又說:【周那!導師出世,出家亦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盡受教訓,梵行具足,至安隱處,已獲己利;復能受法、分別演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足,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具足滿。周那!諸優婆塞、優婆夷廣修梵行,乃至變化具足,成神通證,亦復如是。】若嚴格來說,經中所提梵行支具足圓滿的人也只有 佛陀一人,而且所說法義完全真實的人也只有 佛陀一人。所以做為一位法師、或者身為佛教的導師,凡有所說法都不可以違背 佛陀的原意。反觀,若勸請別人繼續在錯誤的法義中修學,而不敦促他們捨離;依照經中裡面 佛陀的開示,都是屬於有罪的事。而教導別人修學錯誤法義的人,也不能稱為導師;現在的佛弟子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勸請別人在錯誤的法義中繼續修學。將錯誤的法義昧著良心說是正確的法,妄說是可以實證解脫果、菩薩果,這樣就會獲得大罪;這是佛門四眾都應該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但是在勸請別人時也千萬要記得,自己可得要深入——對於所勸請修學的法義要深入加以證實它的正確或錯誤,然後再來作勸請他人修學或遠離;以免行善之後,反得壞法的過失及罪過。

如果在僧團中,若有比丘、比丘尼懷疑正確的經典,將正經說為非佛說、謗為偽經,諸比丘們都應該共同驅逐那些不信正確經典的比丘及比丘尼,這也是 世尊囑咐佛弟子應該遵守的原則。如《佛般泥洹經》卷上所說:【諸比丘當處經戒,諸比丘處經戒之後當共持。其有比丘疑言「是非真佛經」,不樂經者,諸比丘當逐出之。天下禾中生草,草敗禾實,人當誅拔草,去之,禾乃成好實。比丘惡者,不樂經、不持戒,壞敗善比丘,諸比丘當共逐出。】(《佛般泥洹經》卷1)經中 佛對不樂經、不持戒的比丘,特別訓示大眾要加以驅逐,何況是以外道法取代正法的比丘眾呢!更何況修習雙身法而嚴重毀破最重戒的比丘們,為何不應共同逐出佛門之外呢?反而讓那些不樂真正經法,而且常常暗中修習雙身法的大法師們來抵制正法。所以今時的佛教界所有的法師、居士應該要知道:凡是不信受顯教諸經而崇信外道經典,專信六識論而否定七、八識的出家人,故意公然違背 佛陀聖教--堅持說意識是常住不滅的法、或大乘非佛說;這樣的大法師們都是破法者,都是不樂經法者,應該逐出佛門,以免佛法被他們外道化、常見化。甚至於那些愛樂修學外道雙身法的出家人,常常暗中修習外道的雙身法,正是以出家身而貪愛在家法,都是故意毀破出家戒的不持戒者,大家更應該要把他們逐出佛門,以免佛門繼續藏汙納垢,使得清淨比丘、比丘尼們一起蒙羞,共同承受世俗人懷疑佛門所有的出家人是否曾經與人合修過雙身法的疑問;進而一直被世俗人投以怪異的、懷疑的眼光。並且若有比丘、比丘尼說法違背經典、違背佛語者,我們應當要勸諫他們,令他們能修正錯誤的知見。至於經中 世尊也有囑咐佛弟子,如《般泥洹經》卷上所說:【「又復阿難!若有言:『我得從佛受是法語。』而其言謬,不合經法;若有言:『我從依聖眾奉法者受。』而其言謬,不合經法;若復言:『我口從耆舊長老受是。』其言錯謬,不合經法;若言:『我從賢才高明、智大福慧,面受是語。』而其言非,不合經法,當舉佛語以解曉之,趣使其人入經、承律,以為詳說佛經法教。」】(《佛般泥洹經》卷1)在這一段佛語中舉示四種情況,都說是正法,然而其實所說的都與聖教相違背,我們應該要明辨清楚;而以 佛陀所說的聖教把它舉證出來,為他們解說,使他們能獲得聖教,秉承戒律,如實修行;能這樣做的人,才能說是真實的佛弟子。所以千萬別心存鄉愿,一直想要作濫好人,千萬不可以和稀泥,否則一定會使佛教的正法會被移花接木,轉易為外道法。

前面兩段經文是 佛陀臨將入滅時所作的最後開示,諄諄教誨我們,要我們把錯誤的法義逐出佛門之外;所以佛弟子應當要依照佛語,不論是誰說的,只要是說錯了都不應該支持,最後都要回歸於聖教為準。以上經文所提的內容都是從弘法者的立場而說,但若從學佛者的立場來說,應當要如何看待真善知識的破邪顯正的作為呢?此事關乎一切學人的正見、正思惟、正精進與實證,所以不可不知啊!否則誠惶誠恐地學佛一世,非但無功,反而極有可能自造破法、謗法的大惡業而不自知;對於初發心是良善的學佛佛弟子而言,真的是非常可憐,值得悲憫。這樣的事相,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也有如是開示,在《瑜伽師地論》卷12中:【「於所對治邪見等五,猶未能斷,還即依止此五善法,從他聞音,展轉發生聞慧正見;為欲斷除所治法故,又為修習道資糧故,方便觀察。次依聞慧,發生思慧;復依思慧,發生修慧;由此正見,於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於諸正見如實了知『此是正見』,乃至正命。如實知已,為欲斷除邪見等故,及為圓滿正見等故,發勤精進。」】論中所說的五善法就是八正道中的前五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所以只有在具備正見的情況下,才能有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才是正法。依此正確的五法而作的精進修行,才有可能是正精進。若是在不正確的見解之下所成就的思惟、言語、業行、命住,都是屬於邪思惟、邪言語、邪業行、邪命住,而依之為精進修行,那就成為邪精進了!

各位菩薩可以瞭解,眾生無始生死以來一直處於生死無明漫漫長夜,於法無知,所以不能斷除我見、常見、惡見,不能取證初果;又因為追隨錯解佛法的大師們修學,當然也只有追隨他們繼續誤解佛法,而於三乘菩提的實證卻也遙遙無期了。所以真正的學佛的佛弟子們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只有初破一念無明三縛結的人,才是出離生死無明的人;而一切尚未證果的人,都是尚未具足正見的人,既然未具足正見,又有任何資格妄評已證初果的人呢?於大乘法中也是一樣,既未親證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就是未發起根本無分別智的凡夫,怎有資格妄評已親證本識,而且具有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的大乘賢聖呢?可是現觀那些凡夫大師們卻又自以為悟,不斷地在妄評。最冤枉的是莫過於迷信表相大師的佛弟子們,那些人總是聽信表相的大師言語;當表相大師說某某人是邪魔外道--所說的都不如法時,這些迷信的學人,總是不願意嘗試自己來閱讀一下實證者所出的書籍,實地的瞭解是否真如表相大師所說的一樣,乃至連嘗試地去看一眼都不願意;拒絕於三千里外,那他們只能永遠沉淪在大師所誤導的邪見之中,永劫都與正法無緣了。因此緣故,聖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12中說:【若由此故,能斷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圓滿,是名正念;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說正三摩地。若是時中,捨邪見等,令不復生;修正見等,令得圓滿;即於如是方便道中,亦能棄捨邪精進念,兼能修滿正精進念。若於是時,於彼諸法能斷能滿,即於此時,聖正三摩地亦得圓滿。此中由慧為導首,於增上戒,先自安處;次聞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學,二為依止;於方便道中,發生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這就是說,正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若是知見不正確,想要斷除我見、常見、惡見,那是絕無可能;一定會墮入外道見中,永遠與證果絕緣,捨壽後大多淪墜三惡道,難可出離。

在大乘法中也是如此,假使知見不正確,求證真如心時一定會產生偏差,難免會墮入識陰的意識中,誤將意識心的變相境界錯認為常住不壞的真心;於是就會對真正的善知識及正法加以毀謗,成就毀謗賢聖及正法的地獄業。所以正見的建立極為重要,而攝取正見的最好方法就是依止能夠破邪顯正的善知識,但千萬要提防假借破邪顯正表相來獲取大家認同的外道、與在佛門中一直廣傳的應成派中觀六識論邪見的大法師及居士;如此才不至於欲善心學佛卻受騙上當、又造三惡道的業,真是得不償失啊!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40-a18_101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00集 二乘無學的五分法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這部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該書的第十二章:雜說的部分;這一集探討第十三節〈二乘無學的五分法身不名五分法身〉的部分。

首先我們想要瞭解五分法身,就需先要知道何謂「法身」?各位菩薩都知道如來有三身,那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所謂如來的法身,就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祂有兩個特性:第一、那就是佛地的無垢識,與一切因地的有情的真如如來藏都是本性清淨,本身離見聞覺知;以及第二、佛地的無垢識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不像一切因地有情的真心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有清淨的、也有染汙的。

所以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有提到:【法身體遍諸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滅無來去,不一不異非常斷。法界遍滿如虛空,一切如來共修證,有為無為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淨。法身本性如虛空,遠離六塵無所染,法身無形離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諸佛妙法身,戲論言辭相寂滅,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從經文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瞭解:這個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離一切分別的空性心就是諸佛的無垢識,也就是諸佛的法身、與一切因地有情的真心如來藏,皆是本性如虛空,而不是說祂就是虛空。

所以真如如來藏不是虛空,只是體如虛空而真實有性,所以稱為空性;因為如來藏具有無量無數的微妙功德,但是卻遠離了一切煩惱及一切眾生五陰的緣故,所以才稱為空性;因為祂的體性是無為無作,不起世間雜染作意,就如同虛空,對一切法也都無為無作,不起作意一樣,所以說祂性如虛空,說祂是解脫空;也就是說,如來藏具有真實的自性功德,不是斷滅空。

在《央掘魔羅經》卷2中說:【若實若諦者,所謂如來藏。第一義常身,佛不思議身,第一不變易,恒身亦復然。】經中說的是:若要說真實不虛、若要說萬法的根源--祂的真實義理,那就是如來藏了;如來藏是不生不滅,永不失壞的常住法身,是佛不思議的自性法身,是一切法的第一因,永不變易。依據經中所說的第一義,指的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本體雖然本無言說、體性寂滅,但卻是一切法功能差別的本體,所以稱為法身。因為是一切法的第一因而永不變易,也就是如來藏含藏一切法種而成為一切法出生現行的第一因;這個角色是永遠不會改變。如果二乘阿羅漢、以及在三賢位中的菩薩,因為聽聞了諸佛菩薩所開示的正法,知道解脫道所要證入的滅盡蘊處界法,僅餘如來藏獨存的無餘涅槃境界,或是佛菩提道所要證知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性的無念心如來藏-祂的體、性、相、用-都和會起念的意識妄心是不同的;因而捨離了能取六塵境界的六識心粗品分別,找到了這個本覺-也就是一切眾生心如來藏-而進入到大乘佛菩提道五十二位階的七住位,這時候就稱為明心。

在平實導師於《人間佛教》一書中也有開示:【阿羅漢斷除我見、我執,證得有餘涅槃,將來捨壽後,十八界全部滅盡入無餘涅槃,唯入涅槃前名色所緣的如來藏獨存不滅;明心的菩薩,透過現前觀察而如實了知如來藏的四種體性: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與涅槃性,這四個自性合起來就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迴心的阿羅漢無法證知這個涅槃,唯有菩薩方能證知;菩薩親證了實相心如來藏後,次第進修,在三界中繼續利樂有情,歷經五十二個位階,斷盡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到達佛地時,如來藏中一切種子不再變異,於如來藏心中的所有種子都已經具足了知,成就了一切種智;不再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這時既不住於生死中,也不住於無餘涅槃中,達到了無住處涅槃的境界,諸佛具足了四種涅槃,這第四種涅槃就叫作無住處涅槃。諸佛已經圓滿一切種智,具足了佛地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圓鏡智等這四種智慧,具足了這四智,才能具足四個涅槃,才稱為「大般涅槃」。所以,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就是需以親證如來藏為根本,那以後再繼續進修而次第實證,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才能夠完成,所以仍然是依如來藏來修、來證,證得大般涅槃及圓滿五分法身。各位菩薩想要實證佛法又能快樂地學法,必須先要瞭解實證三德。所謂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所謂法身是以五法為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這五法是以如來藏為身,才能夠存在及作用;法身在因地就已經具足了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因此這四種涅槃的本質,是本有非修來的,所以法身就是如來藏,這就是菩薩七住位明心時,所證的第一分法身德。復又觀察如來藏心體不斷,而心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常,同時具有不斷亦不常的功德,成就了中道的正理,不落兩邊,永遠是中道性;而中道觀行實證所產生的智慧,就是實相般若智慧,這就是第一分的般若德。進而觀察:如來藏祂本身就是涅槃,不生不死、不斷不常、不生不滅;所有的有情都在自己的如來藏當中生活,都住在這個涅槃中;涅槃的實證就是解脫,這就是第一分的解脫德。這樣實證如來藏以後就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等等的三德,才能夠快樂地修學佛法,不被外道邪師、邪見所誤導。】因此一般初地以上的菩薩,就稱為法身菩薩,這是因為地上菩薩已經具有五分法身,也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因此稱為法身菩薩。而這樣的法身菩薩,其實他在證悟實相以後,經由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修行與利樂眾生的過程,經歷種種智慧現觀之後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才算是法身菩薩。因為地上菩薩能夠依於真心如來藏而證得這五分法身,所以能夠覺照到:無論是有念的心體、還是無念心體,全部都是無相的,因此能夠逐漸捨離修所斷惑的中品分別,逐步增長五分法身;然而二乘無學也有五法,雖然也同名法身,但與大乘諸地菩薩的五分法身有異有同,不可同等視之。

如《雜阿含經》卷421145經中說:【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以上經文說的是聲聞五法,是指無學位的阿羅漢五法,是指阿羅漢位的道共戒、決定心、解脫智慧、解脫受用及解脫知見的功德。由於二乘聖者有這五法,而無真實身的緣故,所以他們的五法,從大乘菩薩來看不可稱為五分法身。

為何二乘聖者不可稱為五分法身呢?各位菩薩要知道:四阿含諸經是由二乘聖凡眾人在第一次五百集結時所集結的,雖然他們與菩薩同時聽聞大乘經典,卻無法結集大乘法義,而以二乘法義的解脫道內容結集起來,然而仍保留著大乘經中的五分法身名相。譬如在《增壹阿含經》卷41中說道:【「是時,彼佛、聲聞,到時著衣持缽,入村乞食。是時,婆羅門村人民供給比丘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以物強施。是時,彼佛與眾聲聞說如此之法:『夫利養者,墮人惡趣,不令至無為之處。』汝等比丘莫趣想著之心、向於利養,當念捨離;其有比丘著利養者,不成五分法身、不具戒德。是故比丘!未生利養之心,當使不生;已生利養之心,時速滅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這是阿含所載的聲聞解脫道中五分法身之說,為何說聲聞法中的五分法身「唯有五法而無其身」呢?這就是說,聲聞聖人只能斷除我見與我執的緣故,都未能實證五法所依之本識如來藏的緣故,所以說他們有五法而無身,不能稱之為五分法身,徒然保留著大乘經中菩薩所證的五分法身名相。所以要知道,聲聞聖人所證的戒身、慧身、定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法,其實都是依於蘊處界而施設的;然而蘊處界都是生滅無常、虛妄無我的法,怎能說是常住法呢?既非常住法就不能稱為法身啊!這個原因要從大乘法中的五分法身來先作說明,各位菩薩才容易真的理解其中的差異。大乘法中的五分法身,同樣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法,但由於大乘諸地菩薩所證的這個五法,都是以無生法忍為基礎而說的,無生法忍則是以這五法的根源,本識如來藏的常住性而說的,由於本識常住不壞的緣故,所以這五法才真實有身,因為本識是常住不滅的,所以這五法就永遠不滅而有其功德,永遠在運行不斷,而說這五法是身,名為五分法身。

在大乘法中的五分法身,說的其實就是本識如來藏的常住功德,是由於如來藏藉由五法為身,才能使諸佛、及諸地菩薩現行人間或天上利樂有情,這才被稱為五分法身。所以五分法身的修證是否圓滿,正是是否能成佛的關鍵;當五分法身修證圓滿了,一切種智就具足了,就進入了四智圓明的境界,就是究竟佛地。所以菩薩的五分法身與二乘菩提是有所不同的,這主要是發心、願力、行門與智慧證量上的差異所造成;譬如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8中,經文開示:【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所發大願功德之香,一切二乘無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諸功德香悉不能及。】這裡主要是說,菩薩因為願力廣大,深發菩提心,一切慈愍眾生為主;因此,菩薩將遠超勝二乘聖人--在這五個方面所成就的功德。而且菩薩以親證的常住本識為依,勤修六度與無量善法,因此令此五分法身成就及逐漸清淨圓滿,這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比擬的。另外,二乘聖人單純成就斷我見及我執的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與菩薩所成就的五分法身,它的時間也有差異;前者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就可以成就,而後者從初住位算起,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長遠時間來修學,因此二者所證的內涵有很大的差異。事實上,二乘聖人所成就之五法是依蘊處界而施設的,然而蘊處界都是生滅無常、虛妄無我的法,不是常住法;因此與菩薩依如來藏來修證的五法有所不同。所以從這裡可以知道:二乘聖人之五法與法身菩薩的五分法身功德有很大的差別,而菩薩從入地起,就成就的五分法身,會隨著修證的層次提昇而令此五分法身功德地地增上,乃至成佛而究竟圓滿,並且諸佛與諸地菩薩依據十無盡願與五分法身的功德可以利樂無量眾生。譬如在《大寶積經》卷48中開示:【又舍利子!證得法身菩薩摩訶薩,亦以大願自嚴持身為法良藥,善能息滅無量眾生三毒熱惱,乃至息滅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眾生貪瞋癡等諸熱惱病。】經中所提的法身菩薩,因廣大的願力及五分法身功德,所以能夠盡未來際利樂無量眾生,這仍歸因於五分法身所依靠的如來藏心為不生不滅之本住法的緣故;所以證悟如來藏心,就成為菩薩入門修學的第一步。反觀二乘人所學的內涵,雖然聽聞了佛陀對大乘比丘開示的法義,但他們所修證的法都是斷滅性的蘊處界無常空;而他們所謂的五分法身,都是依於無常的蘊處界而存在、都不涉及五法所依身本識如來藏,所以當他們捨壽入無餘涅槃時,這五法就跟著滅失了,所有的功德也不再現前。也就是說,他們生前有解脫道中的五法,但這五法的所依身是蘊處界的無常空,並沒有親證常住的本識作為所依,因此而說聲聞人這五法,都是有法無身,當然不可名為法身;因為二乘聖人所證的這個五法與所依的本識不相應,只能存在一世而非常住法,所以說五法而無常住法身,當然不能名為五分法身。

所以各位菩薩要瞭解:由於二乘聖凡諸人也與菩薩同時聽聞佛說的大乘經典,曾聽到佛說的五分法身的修證;這是佛陀對出家與在家菩薩們一起宣講的,但因聲聞人也參與聞法,所以他們也將自己所聽聞的大乘經典集結起來,但是他們所知的五分法身的義理,卻與佛陀所說的菩薩分證五分法身的義理有所不同。這是各位菩薩在修學佛菩提道或解脫道時,應該要瞭解的,以免修成解脫道的五法時,就說與大乘諸地的菩薩所證的五分法身相同。這樣不免就會成為妄說大乘法的謗法行為,正因為五分法身,它的法不是聲聞道中主要的法義,所以不列入阿含主要的部分,而是在集結即將完成時,一再由聲聞人提出,一一增說而至滿十、滿十之後又一再地增一,所以名為《增一阿含》;這都是屬於聲聞人所聽聞的大乘法典,由於不忍捨棄,也由於增一部大多是在說本識法常住;能藉此而鞏固聲聞法,使聲聞法不被斷見外道所攀緣、也不被常見外道攻擊為斷見者,所以聲聞眾接受了這些大乘經的法義,集結成《增一阿含》。這是修學四阿含解脫道的學人,一定要必須認知的,否則將會在學法上面產生障礙。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09-a18_100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99集 依佛語證得阿羅漢果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

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這部書的導讀,在前面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該書的第十二章:雜說的部分;這一集探討第十二節〈外道及在家人依佛語證得阿羅漢果〉的部分。各位菩薩藉由本節目的長期熏習之後,都可以建立起佛法的基礎知見;而佛法最主要是分成兩個部分,也就是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所謂解脫道,就是關於如何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的義理與行門;而解脫道的修證,主要是在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來說的,在四大部《阿含經》中 佛說這些蘊、處、界等等的法,都是虛妄、生滅、不實--無常會敗壞的法,都是藉緣生起--緣起性空之法;不是永恆不壞的法,所以是無常;無常所以是苦,無常所以是空有表相而無實質,故稱為空相;因為只有一生就會壞滅了,所以不是真實我;修學解脫道的人,如果能夠現前觀察五蘊、十八界等法的幻有不實,能夠實證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是沒有真實不壞的自體性、是念念變異不能常住的法,那麼經由這樣子的現觀所得的智慧,就可以斷我見;我見斷的意思就是不再錯認五蘊、十八界等法為真實不壞的我,不再錯認覺知心──也就是意識以及祂的離念靈知性為真實不壞,也不再錯認作主思量的意根末那識為真實不壞,我見就可以斷除了;我見斷了之後,繼續在歷緣對境中漸漸修除對自我的執著,當我執斷盡,便成為解脫道四果阿羅漢,捨壽後就不再受生於三界中受報,稱之為入無餘涅槃。

但是解脫道之法,雖然能使人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卻不能使人成佛,使人成佛的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學之道。解脫道其實是含攝在佛菩提道裡面的極小部分,而佛菩提道則是關於如何成就佛道的義理與行門,也就是「生命的實相、法界的根源」全部的內涵的證知,成佛時是具足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一切法。解脫道只是世尊為了攝受畏懼輪迴,而只想要解脫生死的二乘人,而從佛菩提道當中抽出來宣講的法,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可以先親證解脫,也讓其他弟子們相信:解脫生死是可以實證的;這就是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所教授的──二乘菩提阿含解脫道的義理與行門。所以解脫道之法非是難證、也不是只是身現剃頭著染衣的出家身分可以證,而身為在家的居士修行人卻無法實證的最主要的關鍵是:在知見上的錯誤而導致無法實證二乘解脫道。然而這十餘年來,常有一些法師說到:居士修證佛法,最多只能證得三果,不可能證得第四果,甚至也說在家人是一壼永遠煮不開的水;用這些說法,想藉此滅除在家弟子們實證佛法的善法欲-特別是三乘菩提中的見道妙法-說在家人是無法求證的,而這些說法,對於真實佛法的修證是有極多的過失。

為了破除這個迷思,在此單就最原始的四阿含──二乘解脫道經典出處為依據,來證明在家人也能證得阿羅漢果的聖教。譬如《雜阿含經》卷12302,在經中敘述:世尊從王舍城出城乞食,途中被牧牛人阿支羅迦葉攔下問法,這位牧牛人阿支羅迦葉即是在家人身分,當從 佛陀口中聞法之時,就已證得阿羅漢果了,所以當天未過正午,就被公牛以角觸殺時就直接進入了無餘涅槃;這是原始佛法中的第一件證據,也就是在家人也能在聲聞法中,證得阿羅漢果。再如《雜阿含經》卷13312經中說到:年老在家人摩羅迦舅,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但求法心切,在親聞 佛說法,專精思惟之後也證得阿羅漢果。

第三、也有外道出家人見佛聞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的例證,譬如《雜阿含經》卷12303經中說到:出家外道玷牟留來到佛所問法,世尊於問答之中為玷牟留外道出家人授第一記,也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證據。

第四、亦如《增壹阿含經》卷24中記載,我們直接以白話來說經文:復次,師子!在家人常作施主者,壽命終了以後應當出生在兩個處所:或者出生在天上、或者出生在人類之中。若是出生在天上時,是被天人、天女們所尊敬的;若是生在人間時,是被眾人尊為貴人的;這就是說:師子啊!在家人常作施主時,可以獲得這第四種的功德。復次,師子!在家人常作施主時,他的智慧是遠遠超出於眾人以上的,可以在一世中現身斷盡諸漏,不再經由後世才斷盡諸漏的;這就是說:師子啊!在家人常作施主的話,可以獲得這第五種的功德。所謂人間常常惠施的人,有這五種功德永遠追隨著自己五陰身的;當時世尊就說出了這首偈:【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在眾無疑難,亦復無所畏。智者當惠施,初無變悔心;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圍遶。】(《增壹阿含經》卷24)之所以會這樣子的原因,師子!你應當知道:檀越施主都會出生於兩種好的處所中、或者現前這一世中現身就可以斷盡諸漏而到達無為的處所。在這段經文中更明白地說:在家的檀越施主也可以在一世中證得阿羅漢果的明確事證。

第五、又如《長阿含經》卷7的記載:有位童女迦葉,既不是比丘尼、也不是比丘,卻以童女之身率領五百比丘遊行人間,這位童女迦葉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這也不就是在家人證得阿羅漢果的證據嗎?豈但只是證得阿羅漢果而已,她其實正是菩薩,所以能以在家身相的女人身率領五百比丘遊行人間弘法、利生,不受八敬法的約束;因為八敬法只約束依止聲聞戒的出家女性比丘尼,並不約束依止菩薩戒的在家、出家女性菩薩,這是因為菩薩所證的不是五陰中法,而是本識法,也就是根本所依識─第八識─真心如來藏的法,故不以五陰十八界的男女身而作分別的緣故;聲聞聖人是依五陰而修,一定有男女身相的差別,而童女迦葉卻是為弊宿婆羅門在三世去來而演說本識正法--正是弘傳如來藏法義的大菩薩,所以在經過一番說法以後,斷見外道弊宿婆羅門在童女 迦葉菩薩的反覆開示下,也就信受而歸依三寶了。大家要瞭解:迦葉菩薩是一位終生不婚嫁的童女,是不受聲聞戒、不示現聲聞僧相的在家女人。

所以說佛語真實,從不誑人;也就是說在家人若願意實修,能放下家業的執著,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因為是否能實證聲聞菩提果、或大乘佛菩提果,都是由心取證,而不是由色身取證的,故說色身是在家相或出家相,無關於佛法的修證,不應以身相來作取捨;所以說:「具善根者,但得值佛,莫不蒙恩!」這不只是二乘小法中才是如此,在大乘法中更是如此,所以在大乘法中有更多的菩薩,都是同時親證阿羅漢果者;這與出家身或在家身並無關聯,因為證法在心而不在身,故說在家人若有大褔德,能同時保有在家人的富貴、以及出家人的閑暇與離欲,自然就能如同出家人一般的證阿羅漢果。

在二乘法中如此,在大乘法中的證悟者更是如此;譬如中國佛教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也是在白衣身分時得法的。假使您仍是在家人,尚未出家,不論您是修學二乘解脫道或者是大乘佛菩提道,當然應該要效法六祖慧能大師,不應只是在家身相就妄自菲薄;因為法的實證在於心,不在於身,故與在家身相或出家身相無關。

在此尚需要提醒各位菩薩,若您出家以後若是兼受菩薩戒,想求成佛之道的法義、想要成為菩薩,而不是想要成為阿羅漢,那麼您在戒律及法義上,都必須特別注意平實導師對我們叮嚀的下列兩件事:

第一、在大乘法中出家,不該依止解脫道的法義作為主要的修行內容,應該以佛菩提道的法義作為主要的內容來修。所以您在解脫道方面,只要能斷除我見、薄貪瞋癡也就夠了,就繼續依止佛菩提道的法義內容而修--也就是求證本識,而發起般若實相智慧,隨著佛菩提道的進修,到了該成為解脫道中的二果人時,您自然就會成為二果人,不必刻意去修學二果的證境;繼續進修佛菩提道時,到了該成為解脫道中的三果、四果人時,就會順勢自然成為三果人、四果人,不必刻意去修解脫道,以免浪費時間。

第二、在此同時應該依止以菩薩戒作為正解脫戒、作為主要的依止,而以聲聞比丘戒作為別解脫戒、作為次要依止。出家戒只是為了出家以後,能夠與一切出家菩薩和合而住所需要增受的、只是從屬於菩薩戒的隨從地位;而在菩薩而言,出家聲聞戒只是別解脫戒,不是正戒,所以應該仍以菩薩戒為主戒,以聲聞比丘、比丘尼戒為次要依止,否則是不可能與佛菩提道相應的。

這個認知的正確與否,會影響到出家菩薩們的心態;心態的正訛會影響到身行、以及對法義的認知與實行;所以這個認知,必須加以深入思惟與了知,才不會遮障了出家修學佛菩提道的原意,才不會違背了當時三歸、及真誠而發起四宏誓願的本意。否則想求成佛廣度眾生而出家的結果,卻成為專修聲聞道而成為學阿羅漢,不是學佛,永遠不能成佛,豈非冤枉啊!所以說,若您現在的身分是出家菩薩的話,就必須注意到一個事實:您是以成佛之道的法義「佛菩提道」作為究竟依止的,所以能使人成為解脫道的阿羅漢-聲聞出家戒-只是作為這一世的修行、及弘法時所應遵循的生活規矩而已;但是在法義的修證、及菩薩所應遵守的戒律上,仍然應以佛菩提道及菩薩戒作為主要依止。不可本末倒置,反而以聲聞出家戒及解脫道法義作為主要依止,如此在成佛之道上,將會久修而不得成就。

但是可惜的是,各位菩薩反觀此時,在現在的北傳大乘佛法中的出家菩薩們,卻有許多人生起了顛倒想,就是:以解脫道作為主要行門,以聲聞戒作為正解脫戒而非別解脫戒;不以菩薩戒的精神來遵守,也不以佛菩提道的法義作行門。由於這種心態及錯誤的認知,所以對維摩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等的在家相的大菩薩,就不太有恭敬心了,反而是恭敬於聲聞阿羅漢的大迦葉尊者,而對於諸地菩薩難起恭敬心,如此對於自己在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實證,就難以寸進了。假使您的修證是阿羅漢果,但是若尚未明心,您最多只是在佛菩提道當中的第六住位的賢人;若已經迴小向大而轉入大乘法中,您這位阿羅漢比丘仍然要反過來禮拜已經明心的第七住位比丘尼,因為您只是第六住位的菩薩而已,而她已經是第七住位的不退佛菩提道的賢位菩薩了。假使您這位阿羅漢比丘,對於初住位的布施波羅蜜還沒有圓滿,那就更應該禮拜已經明心的第七住位比丘尼,因為您這時候只是初住位的始學位菩薩。而且阿羅漢的聲聞果位,不是佛菩提道的修證位階所重視、所規範的,既然您已經投入了大乘佛菩提道中修學,就應該依止佛菩提道的五十二位階來區別尊卑;所以菩薩們在誦戒時,除了因為大乘佛道的五十二位階修證的緣故而成為入地菩薩、或者是教授師以外,都要遵循正受菩薩戒的先後次序來就座,出家菩薩一樣要遵守這個精神,坐於先受戒在家菩薩的後面。假使您已兼受聲聞戒及菩薩戒了,恰好又是比丘尼菩薩,當然您可以不受聲聞戒中的八敬法的約束,因為您是菩薩而不是聲聞人,是出家菩薩而非出家聲聞人。

在大乘法中,能證得阿羅漢果的人極多,但是大多故意不取證;以大悲願力而刻意留惑潤生,保留著能使後世再受生的種子,藉以取得後世的五陰身,用來繼續修學佛菩提道,以免一時貪愛無餘涅槃而滅盡五陰,不再受生於人間。這種留惑潤生的行為,直到八地菩薩這時候才會停止,此後純依大悲願力、及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的功德力,繼續受生於人間或者天界中;但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薩,已經斷盡了五下分結了,他憑著無生法忍的智慧是可以在當生就斷盡五上分結的,至少是有能力取證中般涅槃的,但是卻仍然不去現觀五上分結,不加以修斷。在初地滿心位時,五上分結其實不必再觀行,就可以滅盡的,他卻繼續保留著一分思惑而繼續受生人間,邁向二、三地;而三地滿心的菩薩,也可以親證滅盡定而成為俱解脫,但也刻意不證滅盡定,仍然留惑潤生而繼續受生於人間;在六地滿心時不得不證滅盡定,終於依照無生法忍的修學次第而取證了,可是卻仍然刻意再起一分思惑而轉入七地心;在七地滿心的時候,證得念念入滅盡定了,因為寂靜極寂靜的緣故,出生了涅槃貪,思惑無法再依大悲願而留住,必取無餘涅槃,於是 佛陀就前來授與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才使得七地滿心的菩薩在滅盡思惑時,能由這個勝妙的三昧力而使他不入無餘涅槃,轉入八地心。但是這些菩薩們,都是以在家身相為多,出家者是極少的,這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或不喜歡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個事實:在家身弘法時,可以獲得比較多的逆增上緣,較容易修除煩惱習氣種子,也比較容易因為種種的事緣,而引生諸地的無生法忍現觀的因緣;所以較常為示現在家身,這並不是由於喜歡或不喜歡出家身所致,而是為了要得以實證諸地的無生法忍的緣故。

由以上各《阿含經》經典中的明確事證,證實聲聞法中的在家人一樣可以實證阿羅漢果,並由以上的經典中的歷史記載以及 佛陀開示:在家人一樣能證得阿羅漢果的聖教--各位菩薩要堅信,在家人一樣是可以實證三乘菩提的果證及智慧的,切莫因為身為在家身相而妄自菲薄!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08-a18_099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98集 中道及一乘(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為藍本,內容主要舉示《阿含經》的內涵,一直存在著大乘佛法,也就是唯識學的法教,幾千年來從來不曾被判讀出來。我們藉由《阿含正義》書籍的舉證、闡述,來鋪陳唯識學的法要。

佛陀於般若空六百卷經典中,所說的內容都是如來藏法性的總相、別相的智慧,依於三界九地種種法,而說如來藏法性之離「有、無」——也就是離有、離無的意思;解說空性如來藏離於有、無兩邊,希望能令佛弟子們體證祂。這

顯示出,從整體佛法而言,其內容包含有實相法界與現象界;第一轉法輪主說,出離三界生死的聲聞乘解脫道法義,而其內容得以一佛乘的實相法為根本;宣演第二轉法輪,佛陀主說般若實相法義,前後兩次說法的側重義理確實不同,而且是佛世就已經同時並行在弘揚著。

我們先引用《長阿含經》的內容,世尊開示如下:【如來無等等,多修於二觀;安隱及出離,仙人度彼岸。】(《長阿含經》卷1)經文的意思是說,諸佛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圓滿成就了佛法中的二觀,也就是「安隱觀」以及「出離觀」,這才是大仙,如來究竟成就度彼岸的功德。然而現見四阿含經典中,所說的內容只有「出離觀」——出離三界中的分段生死,側重於二乘菩提解脫道的法義而已,並未明說、顯說成佛的安隱之道;未曾述說無餘涅槃本際的內涵,也未曾述說阿羅漢修證解脫果成就以後,應該如何進修才能成就佛地功德之理。換言之,四阿含經典中,還沒有宣講大乘妙法「安隱觀」的內容,而只是提示安隱觀的名相。既然如此,那麼大乘安隱觀妙理,必須另外再由大乘般若以及方廣唯識經典加以廣說;而於具足宣說成佛之道以後,才能完成四阿含中 佛陀所曾經提示的「安隱觀」,才得以圓滿佛道的弘化。

世尊示現人間,必定要圓滿佛道的弘化以後,才有可能示現滅度;如今 世尊已經取滅度,必然是已經圓成全部佛法的弘化者。所以,必定會有第二、第三轉法輪的經典宣演;而大乘法的般若中道以及一切種智的名相,都已經在四阿含中提到過。由於這樣的正理,說大乘法方廣唯識系列的經典確實是 佛所說;也唯有一切種智的進修與證驗具足,才能令人成就究竟佛道的緣故,同時也已顯示成佛後的安隱境界的緣故。

各位菩薩!以上所舉都是四阿含經典中,早已經存在也記錄下來的史實。證明:如果有法師或者學者提倡說,大乘佛教是從聲聞部派佛教以後,漸漸演變出來的說法,是有過失的,完全不符史實。然而佛法甚深、確實難解,有許多佛子未能觸證、領受第八識真如性,也錯解 佛陀的意思,執著虛妄想像的般若空性。雖然,世尊於聖教中已經再三交代:用意識心建立虛妄揣測的般若中道,是無因無本,完全是自心想像所得,都落於「蘊處界有、無」的互相為因的觀待中。這個稱作兔無角,根本是戲論,不是真實義!

各位菩薩!對於執著三界有的眾生而言,無形相法、如來藏妙法是極難弘揚的,這在佛世的時候已經是如此,也正是古時候,第一次五百結集的大阿羅漢們的狀況。所以,他們才會把大乘般若經典中真正中道的妙義,結集成四阿含中所說的表相上的中道;更遑論距離佛世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以種種妄想附會於經典的文字而說世俗法的中道。

我們再舉示《阿含經》中,佛陀已經宣說大乘法,而被聲聞人將名相記錄下來,卻結集成解脫道的範疇。其經文如下:【時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雜阿含經》卷19)經文的意思是說,那時候,阿那律尊者獨自到一個安靜的處所,他靜慮、思惟學習到的佛法義理,他這樣想著:「佛陀教導有一乘道,這一乘佛法,離於愁憂、悲傷、煩惱以及痛苦,是要證得真如法,這個真如法能夠使眾生得到真實清淨,就是所謂的四念處。」

經文清楚寫著,佛陀所教導一乘法道,是要證得真如法;而這個真如法是離一切熱惱,讓眾生得到「真實」的清涼,這就是真實如來藏之法。然而,經文接著記載,這就是四念處。這一類誤會解脫道即是大乘道,即是唯一佛乘的記載,以及誤會真如法的事實,在雜阿含部的經典中,是常常可以看到的現象;這已經足夠顯示出來,聲聞羅漢們聽聞 世尊宣講大乘經典時,總是誤會而認為成佛之道就是解脫道,也記載了「一乘道」、「真如法」的文字。然而,他們結集出來的真如法,就是二乘涅槃的無常故無我,滅盡蘊處界之法,而不能實證本識入胎識的存在,所以一直都不能實證真如,不能進入菩薩數中。

他們雖然如此認定一佛乘的法義,可是卻大有問題!伴隨他們這種想法而存在著:為什麼自己的智慧始終不如菩薩?為何 佛陀入滅以後,他們一樣也修成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卻又都沒有一個人敢紹繼佛位而自稱成佛,一定要等到數億年以後,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時,才會有人成佛?然而,不能如實如理地記載大乘法義,其中原因本來不難理解的:聲聞阿羅漢們既然未證大乘如來藏法,不知入胎識的義理,所以聽聞 佛陀宣說如來藏妙義時,又如何能生起勝解呢?既然沒有勝解,又如何能憶持所聽聞的法義呢?所以,二乘聖者或者凡夫學人,同時聽聞 佛陀在第二、第三轉法輪時期所宣講的大乘經典,於 佛滅度後的第一次五百結集時,卻只能依其所聽懂的解脫道部分結集而成,當然就會成為二乘法解脫道的經典了!那就是現在的《增一阿含》與《雜阿含》等經典最為明顯了。雖然二乘聖凡等人結集而成,本質屬於大乘法的經典,當然會有大乘法的名相存在其中,這是處處可見的事實。

世尊下生人間,建立了人間的佛教,但是人間佛教的表相,既然是以出家僧人作代表,然而出家僧人之中,本是聲聞僧的人數最多,菩薩僧的人數最少,在家菩薩僧更是不便主導經典的結集;所以第一次結集,當然得由聲聞僧主動結集,結果是由大迦葉率領聲聞人,把大乘經典結集成他們所理解二乘解脫道的經典了。後來,出家與在家的菩薩僧,眼見大乘經典被結集成二乘法義而全面失真,被迫只好再自行結集大乘法義的經典了。

由此可見,證悟的出家與在家菩薩們,終究是少於出家聲聞人的;而且大乘法不是初轉法輪時期就開始宣說的,是聲聞解脫道廣弘以後才開始宣講的。所以,想要在佛世就把菩薩法廣弘開來,來超過聲聞乘的法教,當然是不可能;合理地推論,佛陀在世時的大乘法教聲勢,當然不能與聲聞法教相提並論。而大乘如來藏,也就是聲聞法的本識妙法,遠遠勝妙於聲聞法,在一切阿羅漢們都不能與真悟菩薩對話的情況下,大乘法在弘揚過一段時期以後,終究還是會被大乘根性的學法者所信受。因此,在長期與部派佛教的聲聞法並行弘揚數百年以後,大乘法教終於還是凌駕於聲聞法教之上了。

然而,大乘佛教是函蓋小乘聲聞法以及中乘緣覺法的,說明白一些:二乘法其實都是從大乘佛教中分解出來,作為先度信心不足、心性不夠廣大的聲聞性眾生,所以二乘聲聞的解脫道法義,本來就屬於大乘佛法中的局部。如果不將大乘法中的部分解脫道解析出來而說二乘法,當然就只有唯一佛乘的佛教了,又有什麼大乘、中乘、小乘可說呢?這就是唯一佛乘的真實義理啊!

我們再恭讀第一轉法輪的《央掘魔羅經》,其中一段經文如下:【是故佛世尊,無上處希有;極下處希有,所謂一闡提。邪定是闡提,正定是如來、住地諸菩薩,及聲聞緣覺。】(《央掘魔羅經》卷2)由此經文的名相內容,可以證實佛世的時候,本來就有 如來、諸地菩薩、聲聞緣覺等三種聖人的存在。依次臚列,有至高無上的如來境界,再依其修證境界的內容,而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而各自證得不同的果位。在本經文中,央掘魔羅與 佛陀的對話,還有處處展顯《般若經》的名相,真是很精采!

由於時間限制,我們僅僅擷取相關的重要文句片段分享,以供養菩薩們。其經文如下:【我今常住,汝自不住。】(《央掘魔羅經》卷1)本經文中是敘述:央掘魔羅遠遠見到 如來出現在林子裡,於是右手拔刀、左手持著刀鞘,拔腿跳躍著向 如來的地方追過去。如來在前徐步穩穩地前行,央掘魔羅在後面拼命地追、拼命地跑,盡了全力,卻是追不上,只得大喊:「沙門!停下來啊!停下來啊!」佛陀藉著當時的因緣、場景,開示央掘魔羅,直接說「我今常住」;「我今常住」就是說「如來常住」,直接指出法界實相的內容。這一句是最原始的「如來常住」的經文記錄,是第一次五百結集的聲聞人,結集在最原始的阿含部經典中的文字。

佛陀說:「如來常住,是你央掘魔羅不懂,也不認識這常住之心啊!」接著,如來以不同的名稱說法界實相,說我住無生際,我住於實際,我住無為際、無老際、寂靜際、安隱際等等,這些名稱都是第二轉法輪般若經典熟悉的名相。從經文內容即可證知:在第一轉法輪,如來已經再三指出有法界實相如來藏常住。「際」是指「邊際」、「盡頭」、無生際、寂靜際、安隱際……等,指出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歸依邊際,本來無生、真實,祂是無為、也不會老,是寂靜、安隱等等。這些都是很清楚地在顯示,佛陀在第一轉法輪的時候,已經清楚地說有真實、有無為、有無漏、有寂靜永恆之法——如來藏;可是聲聞人並不懂 佛陀所講的,是在指涉如來藏永恆真實。後來央掘魔羅就聽懂了 佛陀所講的,就當時瞭解證悟,放下屠刀而歸依三寶、歸依 佛陀。在這篇《央掘魔羅經》中,佛陀最後有說,【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央掘魔羅經》卷4)佛告訴 文殊師利菩薩: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功能具足,可惜被無量的煩惱所覆藏著,就好像燈在瓶裡頭被瓶所覆蓋著,無法顯示燈的光明。

各位菩薩!根本識如來藏真實有,我們依著以上所舉示的《阿含經》的經典經文,可以知道如來藏絕非方便施設的名相,祂是佛法中的中道義理,以及二乘出離三界生死的涅槃妙理,都是依此如來藏,讓解脫道的法義不會落入斷滅空,才能存在與弘傳;也使成佛之道,依於如來藏得以究竟圓滿,成就如來功德!

我們說明到此。

各位菩薩:敬祝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507-a18_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