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96集 三論宗(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將繼續上一次的內容,來跟大家談一談獨立三論宗的一些缺失。
上次我們主要談到了三論宗裏面的靈魂人物,也就是吉藏法師。吉藏法師的主要思想的根源,就是所謂的「無得」,他曾經在他的著述裏面說,應該要令一切都畢竟無遺,凡是心有一毫有依有得,或是言有一句定相的話,都應該要洗除。這個是在吉藏法師在他的論述裏面談到,無得的思想、無得的這個觀念,應該就是佛三藏十二部經的最主要的義理在。並且從無得的思想再加上三論的文字內涵,吉藏法師也認為說,三論的論述只破邪,不會像其他的宗派一樣,破邪了之後,又嘗試要建立自己的宗派;所以吉藏法師認為,實際上只有三論宗這個宗派是真正符合佛的精神,破除一切的執著,破除一切的名相,而不自己再建立宗派。當然各位菩薩在聽起來的時候,會覺得有一些語詞上面,在接續的方面會有一些奇怪;因為雖然不立宗派,不過最後還是形成了三論宗。
那這種但破他宗、不立自宗的這個現象,也在近代的近年的西藏藏傳的佛教裏面,有所謂的應成派中觀,也是同樣的只破他人、不立自宗。當你問他說「你這個宗主要的意旨是什麼」的時候,他都會跟你迴避,跟你說:「我們這一宗是秉持真正佛教的義理,是不立任何的宗旨的。」這個思想的來源,其實就是根源於三論宗的無得的思想。
並且吉藏法師在執持了無得的思想之後,又按照這個思想,進一步去解釋,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談到的世俗諦跟勝義諦的內涵。吉藏法師認為二諦(就是世俗諦跟勝義諦)的前提,也都是在彰顯所謂的無得。也就是他認為,無得是中道,無得才是佛經三藏十二部經的唯一的義理;由於眾生進入無得正道的門,要消減執著的方式有許多種,所以經典才會因此而分成不同的部類;所以連帶的所謂的二諦——世俗諦、勝義諦這個名相,也是在導引無得,也就是在導引眾生能夠到無得的境界。所以,吉藏法師曾經提出過所謂的「四重二諦」的觀行,這裏我們就不花時間再細探。基本上對於二諦的四重觀行也就是一樣的,是要藉由這種四重的觀行去去除眾生對於法的執著,最後就是希望能夠遣除一切的執著,言亡慮絕。這個是吉藏法師主要的思想。
那接下來,我們就回到《宗通與說通》說通的正文,來跟大家談一談三論宗在佛法中的定位。首先,我們還是要回歸我們一貫的理念,也就是修證應該要回歸一個佛乘全面性的修證;就如同健康一定是要追求全面性的健康,而不是只有治腸胃炎、治頭痛而已。我們再進一步來看,我們說三論宗它的特徵就是獨尊三論,也就是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三本論述作為立宗的根本,作為一切思想的源頭。但是我們說,如果不是利根的人,或者不是由善知識的指導,或者不是已經實證本心的人,要從這個三論的文字裏面,從它的文字裏面去探求三論的真義的話,裏面的岐路實在很多,非常容易在文字裏面迷失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無得」。我們說三論,吉藏法師曾經說三論最主要是講無得的,所以三論只是破人家的主張、人家的邪說,但是三論都不會去建立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學說。但是,我們如果細看三論的話,三論的文字固然有很多是破斥的地方,但它在破斥同時,其實也處處都在顯立中道,那其中的主要的意思很難用依文解義的方式來得到。所以我才會說,除非是利根的人,或者有善知識的指導,或者根本就已經實證本心的人,回頭再來看三論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自然就會看到 龍樹菩薩苦心處處都在建立的意旨。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強調,是很難用依文解義的方式來得到的。
此外,我們再來看看吉藏法師特別強調了二諦的「四重觀行」。可是我們如果看看吉藏法師自己寫的關於二諦的義理,他寫了一本叫作《二諦義》的書,根據《二諦義》上面的文字記載,南北朝時期關於二諦的不同解釋就已經有十四家,有十四家不同的解釋,這個還是吉藏法師自己所記載的;如果我們根據同一時期其他的歷史記載,關於二諦的解釋甚至有到二十、三十家之多。關於這個簡單的世俗諦跟勝義諦這個名詞的解釋,就已經有這麼多家的解釋了,那麼請問:要如何單單從三論的文字去領會到二諦的真正的道理呢?所以,這個在方法論上面來講,是不切實際的作法。因為三論的本身,並沒有明確以文字來定義世俗諦跟勝義諦的具體內涵;所以如果要這樣子,要用三論來直接領會到二諦的全部內容的話,在方法上面本來就很難達到。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三論宗另外一個思想根源,就是所謂的「一切法空」。這是因為從三論宗立宗以來,到後來的不管是歷史的或是哲學方面的學家,在看這些三論宗的事情的時候,都會習慣的把三論宗把它歸類成所謂的大乘的空宗,它的宗法就是所謂的一切法空。關於這個「一切法空」這四個字,我們來看看,我們如果看看《中論》來講,在《中論》裏面的的確確有一切法空這四個字。比方說,在《中論》的〈觀行品〉裏面就有談到:【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中論》卷二)這個是在《中論》的〈觀行品〉裏面就確實有出現一切法空的文字;並且實際上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出現一切法空的文字;如果說我們只是依文解義的話,我們的確可以說《中論》談的就是所謂的一切法空。但是,《中論》其實也有其他重要的名相,比方說我們剛才講的二諦——世俗諦跟勝義諦;或者我們談到的所謂的因緣、空、假以及中道。比方說,在《中論》的〈觀四諦品〉裏面就有一句偈談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卷四)這些重要的名詞,也同樣出現在《中論》裏面。但是,如果要以依文解義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名詞的話,那是很容易有所閃失的。
比方說,有人就說:「我們如果緣生的話,那麼有這個生生不息的這個狀況的生起,那就知道它沒有自性,因為在《中論》的這個〈觀因緣品〉裏面,就已經告訴我們了,生、滅都是所謂的無自性的,所以緣生而無自性的話,那不就是離開了常、離開了有嗎?接下來,性空而有假名,所以不就是離斷跟離無了嗎?那麼離常、離斷、離有、離無,這個不就是雙離兩邊,所以這個不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中道嗎?」這個是有一些人用這樣子的方式,去理解 龍樹菩薩所謂的八不中道。也就是,他把它界定成說,中道就是「無自性有假名」,因為無自性有假名,所以才會離常、離斷、離有、離無。
但是,我們接下來我們就繼續看到,我們看看,我們想想看,龍樹菩薩講的中道是不是就真的是無自性有假名呢?我們接下來不用其他的經論,我們直接看《中論》本身的〈觀法品〉,〈觀法品〉裏面有一句偈談到:【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中論》卷三)各位菩薩請看,這裏面談到的諸法實相,談到了是「心行言語斷」。如果按照我們之前,按照一些人的講法說,中道就是無自性有假名的話,請問中道是不是實相呢?如果中道是實相的話,那就表示這個實相是無自性有假名;可是在〈觀法品〉裏面 龍樹菩薩已經跟我們講了,諸法的實相是「心行言語斷」;既然「心行言語斷」了,怎麼會有假名呢?所以光是從《中論》的本身,就已經可以發現說「無自性有假名」並不是中道的實際的內涵,不是中道真正的義理;那樣子的解釋是曲解了中道,實際上那樣解釋僅止於依文解義的情解思惟而已。
正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才說,你要光從文字裏面依文解義去得到真義的話,是很難的事情。那三論宗後來的,的確也發生這個缺失;後來的這個門人學者,幾乎很少有證悟實相的。所以,這個三論宗的後來的學者所認知的空呢,其實並非實相的空性;他所認知的空,就正如我們剛才所舉例的無自性有假名的空,或者是僅僅是對於現象界的無常空跟無自性空的一些認知。現象界的無常空跟無自性空這個事情其實並不是空——佛教講的空的真正義理。
我們回到之前談到的三法印,這個三法印我們談到的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前有跟大家提到了,現象界的無常空,其實只是沾到諸行無常的邊;現象界的無自性空,其實也遠遠不能夠與諸法無我來相比;更何況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法印是涅槃寂靜。這個三個法印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這個三個法印整體修證,才能夠證到我們前面講到的諸佛菩薩的共同證果之一,也就是離欲、滅盡、涅槃的真正解脫,或者是八不中道的真正的自在。上述如果你知道了,如果你有按照這樣的修證,再回頭來看的時候,你就知道真正的一切法空是什麼意思。
所以,正因為三論宗的學者一開始就是許多沒有證悟真正的實相,往往流於依文解義,所以後來他們的許多的著述也產生了偏差。比方說我們常常見到的《中論》的註記,《中論》的註記裏面就有許多的不恰當的註記。那另外再來說,三論宗裏面後來也有學人在判教時候產生了錯誤,比方說他的判教把《阿含經》是判成初時教;接下來就把唯識的經典,比方說像《解深密經》、《楞伽經》之類的經典,判成第二時;再把《般若經》判成究竟的聖教,這個很明顯就是錯誤。這個部分的判教錯誤,我們留到以後再說。
那這些不論是《中論》註記上的錯誤,或者是判教的錯誤,它的根源都是因為只是從三論的文字裏面,想要從文字裏面去找到實相的義理,所以難免會產生這樣的偏差。因為這個宗的學者,正因為這個宗的學者後來展現大概都是這樣子的特性;再加上其他宗派的人,當他們在看三論宗的時候,往往也都會是以為三論宗就是主張一切法空的,並且這個一切法空的空字講的就是現象界的無常空跟無自性空,所以教內教外絕大多數的人,都把三論宗稱之為大乘空宗。那其實這個字眼呢,恰恰就是對佛教真正的空是誤會了空,誤會的空,不是真正的空的義理;其實對空義的正確的掌握,其實正確的掌握是必須要從《般若經》、從三論一體整體來去看。
我們今天我們再回頭來看整體的內容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空義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所謂真心如來藏的空性、中道性、清淨性等等,並不是現象界的無常跟無自性。從經典的義理來看,不管是《阿含經》,或者是《般若經》,或者是後期的唯識,這些經典從我們今天整體的修證的這個次第來看的話,阿含、般若、唯識講的這個道理,每一部經典其實它都有切中空的義理,只看學人能不能從中間真正看到它的道理。所以我們說,從經典來看,的的確確一切的佛法都是依據真心如來藏來說的。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三論宗這些古聖先賢,我們就要從中間要有所體悟,也就是,我們說如果不是利根的人,或者不是有善知識的指導,或者不是已經真正已經證悟真心的人的話,你要從三論裏面依文解義要去求得真正的義理的話,那是很容易走岔路的。所以我們剛才講的,因為這樣走岔路,所以三論宗從一開始的無得,到後來的二諦,都有所偏差。這個就會導致容易用情解思惟來去臆度、來去揣測,誤會了一切法空到底真正的意思是什麼。甚至近代有一些人會覺得說,按照三論宗的無得的這個道理,他們也會認為說,三無性的意思就指的說三自性是假名施設。其實我們真正在看《解深密經》的時候,我們發現三無性跟三自性,它都是各別能夠成立的道理;三無性講的並不是三自性沒有自性,三無性講的道理是有各別的道理在,那你要證得三自性之後,才知道說三無性講的真實義理是什麼。
更何況我們也要提醒大家,三論所述的修證,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所描述的修證的範圍,遠遠不足以函蓋整個的菩薩道的修行。比方說三論所函蓋的這個範圍,就沒有辦法函蓋《解深密經》所談到的範圍,也沒有辦法函蓋《楞伽經》所講的範圍。所以,這個是因為說,我們在修證裏面的話,本來菩薩道修行就是按照次第而修。三論所修的範圍,大致上就是在菩薩從七住悟後,然後同時依照《般若經》熏習別相智的時候,這個時候所成就的般若中觀,大致上就是三論所含攝的範圍。但是,關於入地之後菩薩所需要修習的種智,乃至於究竟位所需要的這些一切種智,這些部分完完全全都沒有在三論裏面;或者是說三論裏面的文字,沒有辦法具體的揭示裏面的修行的內涵。
所以,我們在這裏還是要再次的呼籲大家,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證佛法的時候一定要講求全面性的修證,能夠全面性的修證,你才能夠掌握佛法裏面的宗、這個宗的意思,你才能夠掌握什麼東西叫作宗通。所以我們主張:不應該再立門派,應該要回歸全面性的一乘佛法的修行。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54-a05_0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