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97集 天台宗(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跟大家講,《宗通與說通》「第七章、各宗地位略判」。
今天的內容應該就是從天台宗開始講起,不過在講之前還是一樣,我們一定要很謹慎地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講這部分章節,乃至於我們在學這部分章節的時候,秉持的概念應該是怎麼樣呢?第一個就是,我們談到了獨立宗派,乃至於說以單一的一經一論當作立宗的根本的時候,我們在談到這些的缺失的時候,我們的心態上不是為了要較量長短乃至於詆毀先賢;我們最主要是應該是要體會古聖先賢用他一生修行淬煉出來、所呈現給我們看的修行的歷程,我們應該是要從裏面學到對我們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為在佛門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實是生死大事。所以我們不是要用來較量長短,也不是要用這些事蹟來沽名釣譽,都不是。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復到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這個才是真正緬懷先人的方式。第二個就是說,我們在每一個講次裏面,我們都會不斷的提醒大家。就是說這個講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應該再去單獨再去立宗派,實際上應該是要全面性的修證佛法。所以在開講之前的話,都一定要先提醒大家。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們所看到的三論宗一樣,它都極為尊崇 龍樹,所以甚至有人把 龍樹菩薩把祂列為是天台的高祖。當然就是說,這部分推崇 龍樹菩薩,到底是說實質的意義,還是說當時立宗立派的實際的需求呢,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必探究;但實際上就現在的文獻來看,龍樹菩薩的確就是所謂的天台高祖。天台宗從真正開始有宗派記載的人物是從慧文法師,慧文法師傳到了慧思法師,然後再傳到智顗法師,智顗法師可以說是天台宗的靈魂人物、核心人物。智顗法師,我們就稍微跟大家介紹一下智顗法師。
智顗法師他出生的年代就是南北朝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的父親是梁朝所倚重的一位官員,他的父親非常的傑出,甚受帝王的倚重;所以,當時雖然說周遭南北朝的環境戰亂不斷,很多地方其實都是民不聊生,可是就是因為他的父親為朝廷所倚重,所以其實智顗法師他自幼的生活是過得,跟周圍的環境比較起來是相當相當的安定。可是世事好景不常,梁朝後來就傾滅了;梁朝傾滅了之後,他的父親當然原來在朝廷方面所享受到的恩寵就已經沒有了;所以就會隨著大時代的變遷,開始體會了戰亂的種種的苦處。所以這個時候,智顗大師曾經寫下了,他說自己當時是「嘆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最後他在感嘆現實環境這麼艱難、這麼困苦,體會到諸般的苦之後,他終於決定要尋求生命的真正的意義,從此一腳踏進了修行之路。他也自己也寫下了,他說他自己「誓作沙門,荷負正法」。他在十八歲那一年就出家了,出家了然後從此之後就捨棄了這個世間的這些榮華富貴了。智顗法師他後來碰到慧思法師的時候,跟慧思法師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師徒兩個人非常的契合。慧思把他當作是好不容易歷劫以來再重逢的弟子一般殷勤對待;智顗也不辜負慧思師父的期待,所以智顗也是非常的用功去修習佛法。
智顗他在世的時候,其實所留下來的著作並不多,最主要都是以講學為主。他的主要著作主要有三部:一部叫《法華文句》,再來是《法華玄義》,再來是《摩訶止觀》。從他著作的名字來看,相信大家都會發現到說,智顗有兩部著作,三部著作裏面有兩部著作,都是以《法華經》為主要的論述對象。沒有錯!智顗大師就是以《法華經》……對於《法華經》非常的尊崇,所以他其實主要的論述也都是以《法華經》當作一個基礎來講述的。
底下我們就開始來介紹天台的思想。首先,當然我們要看它的思想內涵的時候,都要從它的判教開始看起。不知道各位菩薩還記得嗎?什麼是判教呢?判教就叫作教相判釋,也就是基於你現在的瞭解,把你所看到的所有一切的教法跟義理作適當的判別,並且將它安排在適當的次第上,這個叫作判教。那判教呢,可以從這個判教我們可以理解到說,作判教的人到底他是如何去理解這些法的內涵,並且如何去安排法的次第。所以,判教是理解這個人對於佛教教義瞭解多少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那我們就接下來來看智顗的判教。智顗的判教可以用簡單的四個字來形容,就是「五時八教」。
首先我們來看看智顗的「五時判教」。就智顗法師的看法來說,他認為,第一時叫作「華嚴時」。也就是 佛在菩提樹下證成佛果,自在菩提樹下證成佛果之後,中間經過了二十一日所宣講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集結在《華嚴經》裏面;《華嚴經》裏面描述的是佛菩薩的自證聖智境界,所以這個叫作第一時是華嚴時。華嚴時之後,接下來 佛就開始宣講阿含。這個是從鹿野苑化度五比丘開始,一直延續了十二年的時間,在這個十二年的期間,佛不斷地在教授解脫道的道理,這部分的道理大部分都集結在《阿含》裏面。並且這個部分到後來的,比方說智顗法師在判教的時候,是把「阿含時」的內容以「三藏教」來稱呼。所謂的三藏教就是經、律、論三藏,並且「經」這個部分特指的就是《阿含部》的經典,所以叫作三藏教;阿含時就是以三藏教作為教法的內容。接下來呢,阿含時之後接下來就是「方等時」。智顗法師認為說,阿含時之後接下來接著就是方等時,這個時間歷時有八年。在智顗大師認知裏面,他認為方等指的就是唯識的經典,比方說《楞伽經》,比方說《勝鬘經》等等。所以他是認為在阿含時之後,佛就開始宣講唯識的經典。宣講唯識完了之後,接下來就進入所謂的「般若時」。這個般若時講的其實就是《般若經》——大小般若經等等。般若之後接下來就是所謂的「法華及涅槃時」,宣講的是《法華經》跟《涅槃經》,申述的是真如跟佛性非一非異的道理。
所以按照智顗法師的判教,他認為,佛陀一生的教法,從華嚴、阿含之後,就是方等唯識,接下來是般若,接下來就是法華,這是他關於 佛陀教法的時序的判斷。從這裏,我們其實可以馬上就可以理解到說,智顗法師的判教關於五時的部分,其實是跟印度之前的智光法師判教是非常類似的。智光法師是清辨法師的弟子,根據《華嚴經探玄記》的記載,智光法師在判教,他是判初時的教,也就是第一時的教是《阿含經》,次時的教就是所謂唯識的諸經,那最後一個教就是所謂的《般若經》。把這兩種的判教比較起來我們可以發現說,除了前面的《華嚴經》跟後面的《法華經》之外,其餘的關於中間的阿含、唯識以及般若三部、三個時期的判斷,其實智顗大師是跟智光法師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一個判斷呢?其實從文字上來講,文字上來講的話,似乎也有它的一些道理。比方說,一般人會覺得《阿含經》裏面講的事情,是所謂的心跟外面的境都同時都是有;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是要根據心有跟境有的狀況,不斷的在蘊處界作觀行,然後希望到最後能夠解脫。可是這個解脫,要往哪個方向解脫呢?所以,一般人因為看到唯識的經典裏面,談到了非常非常多細微的名相跟心識運作的道理,所以一般人會覺得說,唯識學講的是不是就是講境實際上是空但是心卻是有——境空心有?如果把境空心有跟前面的阿含連結起來,也就是從阿含的心跟境兩者都是有,然後再進一步的修行,就到唯識的心仍然是有,但是境就是空了。這個從文字上看起來,似乎好像也符合唯識學裏面不斷的在描述各種細微的心識運作的道理,好像是一致的。按照這文字的編排上來講,既然一開始是心跟境兩者都有,接下來是心仍然有,但是把周圍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境給空掉了;接下來似乎唯一的出路就變成說把心跟境兩者都空了。所以他們就會推想,接下來唯識之後,接下來是不是就接到《般若經》了?因為般若經前前後後都在講,都在講這一切諸法都是空的道理,看起來也似乎是符合心境兩者都是空的狀況。
所以我們可以說,智光論師跟智顗法師他們所作的判教,除了初時的華嚴跟後時的法華涅槃之外,其他三者的判教,就一般的依文解義的狀況來講的話,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問題就是,這個到底是不是符合於經典原意的一個判教方式?這個我們後面會再來說。
我們緊接下來再講,智顗大師的判教除了五時之外,另外還有所謂的八教。八教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叫作「化儀四教」,主要是把教法按照不同根器的眾生而作出分別。這個部分跟一般的認知,就是按照不同根器眾生而有所分別去說法的內涵是一致的,比較平常,所以我們就不用再多看了。我們要看的是另外的四個教叫作「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智顗法師除了五時之外,另外一個判教的核心,是專門針對教義的內容來作評判的。那他又有分成四個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別、圓——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個教。那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藏通別圓」這四個字,並不是智顗法師的專利;因為在智顗之前,其實就已經有在用藏、通、別、圓的這些字眼,有出現在其他宗派的論述裏面;只是說他認為藏、通、別、圓這四個字,應該要作如下列的解釋。我們底下就來一一的看到,智顗大師是如何解釋這個四個字。
首先關於藏教的部分。智顗認為藏教最主要指的就是三藏教,指的就是經、律、論,經的部分又特指是阿含的經典;這個三藏教最主要就是要化度二乘的人。他認為說這個教的內涵,包含了在經文裏面會看到的四聖諦、八正道跟十二因緣。智顗大師對於三藏教的看法,其實也確實符合了《阿含經》所顯示的經文的內容,確實就是四聖諦、八正道跟十二因緣。
除了三藏教之外,智顗法師也認為,藏教它的空觀是所謂的「析空觀」,分析,也就是說用分析的方式讓人來體會空的道理。比方說,在說明事物的空性的時候,我們就用分析、分離的方式,層層的剝開一件事物。比方說,我們如果看到一個椅子,然後我們就開始把這個椅子拆成椅背,開始拆成坐的部分,再繼續拆成四隻腳;所以,椅子原來是一個整體,經過這樣拆解之後,就分成了椅背、椅墊跟椅子的腳等等;所以,原來椅子的整體在這樣子拆解之下,就不再存在了。同樣的,我們如果繼續再看看椅背的部分的時候,我們同樣也可以把椅背繼續往組成的分子繼續拆解。比方說,把椅背再拆成軟質的、有墊的、讓人覺得舒服的布套的部分,然後還有什麼,還有它內質的,比方說是金屬或是木質所作的材質的部分,還有再加上額外的栓鎖的部分等等。所以按照這樣的原則,我們從一個整體的椅子的概念出發,可以經過一層的拆解,把它拆解成為椅背、椅墊、椅腳等;然後又可以繼續再進行第二層的拆解……繼續這樣一直下去、層層拆解下去的話,那會發現說,其實事物到最後我們會猛然一發現說,那我們拆解到最後,原始的椅子到底到哪裏去了呢?它有實質的存在嗎?
這個就是簡單的跟大家介紹析空觀的方式,用分析解離的方式讓大家能夠體會到,眼前的事物並沒有實存的自性存在,這是一個方法,也就是析空觀。智顗法師認為藏教講究的就是析空觀。當然就是說,這個部分我們提醒大家,我們現在講的都是智顗法師的看法。所以,當然藏教的本身是不是只有析空觀呢?那倒不然。這個我們在後面再來一起講。
接下來,我們應該緊接著再來看看,智顗法師所認為的通教是什麼呢?他認為通教乃是般若類的經典,是三乘——聲聞、緣覺跟菩薩三乘都同樣要修習的教法。他認為通教跟藏教的差異,我們前面講的藏教的差異主要就是說,三藏的藏教講的是生滅的十二因緣,講的是用分析的方式去體驗空的道理;但是通教的話,講的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緣,並且是用直接體會、當下體會的方式去入於空的道理。這個是他所認為的通教跟藏教的主要的差別。所以我們可以總結來說,智顗法師認為通教就是包含了般若類的經典。當然這個部分我們也會在後面跟大家說,這樣子的看法是有他的缺失的。
接下來別教部分的話,智顗大師認為說,別教就是不共二乘人說,只是菩薩為菩薩所開示的道理,叫作別教。這個部分一直以來,大致上大家都會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智顗大師同時也認為說,別教的部分是以所謂的中道佛性為真理;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去看了什麼是中道、什麼是佛性,這個就得要好好的思惟一番。並且智顗大師認為別教的方式,修行的方式是「歷別入中」,也就是他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體會才能夠入於中道。請注意,他是認為要一次又一次的體會,「歷別」,一次又一次的體會才能入於中道。這個部分仍然是我們在後面會給大家分析。
最後是智顗大師所謂的圓教。圓教就是要化度最上根的利根人,所以是直接在當下就讓這個利根人能夠入於中道佛性。當然這個部分由於指的是最上利根的人,當然他的這個境界到底是從哪一個位階的人開始算起,是最後身的菩薩呢,還是哪一個位階的菩薩呢,這個部分就值得要好好的思量。
以上我們就簡略的介紹了,智顗大師的五時八教判教裏面的藏、通、別、圓所謂的化法四教。至於說這個化法四教裏面的內容,我們下一個講次再為大家講解。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80-a05_0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