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的節目,我們繼續來進行《宗通與說通》的課程。今天繼續在第六章第三節,宗通究竟必須具足四種法要的圓滿,我們今天來說明第三個部分。前兩節課我們說明第一個部分福德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要具足實證無量的三昧,第三個部分乃是說要具足實證四種的圓寂。
「圓寂」這個名相的用法,有很多人用錯了,以為圓寂就是捨壽;其實圓寂並不是捨壽,而是圓滿寂滅,乃是是與解脫相應的。但是很多人卻把捨壽當作圓寂,那是誤會圓寂的意思。目前的佛教界,很多人誤會、誤用這個名相,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某比丘、某某長老、某某大德、某某比丘尼乃至某某居士,於什麼時候已經「圓寂」了。但是我們要來檢查看看,這位比丘、這位長老、這位大德、這位比丘尼、這位居士,他們到底有沒有實證圓滿寂靜之法呢?一般來說,一般的捨壽,只是說此世的異熟果報已經報完了而死亡;但是他並沒有解脫於三界生死,他繼續在三界中流轉,並不是圓滿寂靜;因為他還不與解脫相應,他還在三界裏面生死流轉。那這樣子的話,你把圓寂來說成是捨壽的意思,那就是大大的誤會了。這樣誤會乃至間接可能造成,替那位捨壽的菩薩來成就大妄語的這個因緣。所以說圓寂這個名相,它並不是說捨壽的意思。因此,我們今天藉這個因緣來說明,希望大家瞭解,不要誤用這個名詞。圓寂乃是圓滿寂靜之法,有實證圓滿寂靜之法,才能夠說有圓寂可說。
好,我們再來回到今天的第三節的第三個部分,也就是說宗通的究竟成就必須要具足四種圓寂的實證。而這四種圓寂,也就是說四種涅槃。這四種涅槃是哪些?這四種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
那什麼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在說明我們的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在阿含裏面是說「入胎識」、「如」、「取陰俱識」,乃至直接用「識」來說明這個第八識根本心、這個法界實相心、這個涅槃的本際、這個因果的所依。這個實相心祂乃是本來就存在的,祂有自己的體性,不是三界一切法的體性,祂是清淨的圓滿,乃至祂是具足涅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中道,無量無邊的中道體性。能夠實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在禪宗說證真如,證得這個法界實相心,能夠轉依於如來藏,他就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而有餘依涅槃是說什麼?有餘依涅槃是說,在二乘聖人當他證得了四果阿羅漢的時候,當他還沒有捨壽入涅槃之前,他是還有微苦所依,他還在人間中來受完他這一期的受報。因為他還有微苦所依,但是他以他的解脫德來講,已經證得了四果的畢竟地,能夠證得了解脫的極果,捨壽後就可以不再在三界中流轉生死。所以我們說還沒有入無餘依涅槃之前的阿羅漢,他是證得這個有餘依涅槃。
而無餘依涅槃是說什麼?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祂獨住的境界,第八識如來藏祂獨住的境界是離見聞覺知,是遠離三界法,祂沒有任何一法的三界法可說。他在無餘依涅槃當中,就是說祂如來藏獨住的境界,這個是二乘聖人入無餘涅槃以後所安住的境界——其實是方便說安住——那就是說如來藏的本來境界。
而第四個涅槃,就是第四種圓寂是什麼呢?第四種涅槃圓寂就是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處涅槃唯佛才有,不通一切的外道,不通一切的凡夫,不通一切的聲聞、緣覺,乃至不通一切的菩薩。唯佛才有實證無住處涅槃,不入涅槃而卻有無餘涅槃該有的功德;而二乘聖人證得無餘涅槃,卻沒有佛的無住處涅槃。
所以,我們先從第一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說明。這個第一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乃是大乘佛菩提別教的七住菩薩所證,這一個所證乃是不共二乘外道,乃至於二乘的無學都沒有實證。因為二乘人他沒有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心,他沒有證得這個根本識,所以他只是聽
佛的聖教,知道有一個入胎識,最後他捨壽以後不是斷滅空。所以說,他依於 佛的聖教而斷除了我見我執,而證得了第四果的阿羅漢果;但是這個定性聲聞,他卻沒有證得了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這不是二乘無學所能證的。這第一種的圓寂,乃是只有別教七住菩薩以上才能夠實證這個法。
而第二個涅槃圓寂的法要是說什麼呢?第二個是說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第二個及第三個是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這在大乘別教菩薩當中,有的是有實證,有的沒實證。怎麼說呢?如果說有的菩薩,他在七住宗通明心的時候,他是有能力可以證得有餘依涅槃的,乃至有的甚至可以證得無餘依涅槃。為什麼他在七住位的時候即可以證得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呢?這是說因為各個菩薩他的根性以及他學佛的歷程、修行的過程不一樣。
譬如說二乘的無學阿羅漢,他因為發起菩提心迴小向大而迴入到大乘法中來修行,雖然他在聲聞的解脫果,他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但是他在別教的實證當中,他卻只證得了明心的法要。這時候他其實是有能力可以證得有餘依涅槃,乃至無餘依涅槃。因為他迴小向大,能夠迴入大乘當中卻不入涅槃,因此他是通教的菩薩,或者二乘迴小向大的菩薩;他有能力證得但是卻不入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是因為他已經進入到成佛之道當中。另外一種是說大乘的通教無學菩薩,因為過去沒有因緣能夠修學別教的法,而他因為有因緣進入到別教當中,而熏習了般若的知見,進而能夠證入到七住位明心;但是他在迴入別教之中的時候,在這之前他卻已經證得了聲聞的解脫果,這樣的菩薩他也是有能力證得有餘依涅槃乃至無餘依涅槃。但是也有的菩薩他卻不是這樣,有的菩薩在七住位明心的時候,他是沒有證得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乃至他到了初地以後才證得,甚至有的菩薩他到二地乃至六地才實證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而因為眾生的因緣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差別。
然而這一切的菩薩統統都不取證無餘依涅槃,所以方便說他不證無餘依涅槃;其實他是有能力證入無餘依涅槃,但是因為悲心而願意成就佛道,而留惑潤生。這個留惑潤生的道理,乃是有很多的菩薩在初地的時候,其實祂已經最少可以成就慧解脫的功德;但是祂因為悲心,因為發願成佛而留惑潤生,留最後一分思惑,故意留最後一分思惑來潤未來生的菩薩道行。這樣子能夠行菩薩道,而不趣入、證入無餘依涅槃,所以說這是留惑潤生來行他的菩薩道。
所以,菩薩雖然有能力實證有餘依涅槃以及無餘依涅槃這兩種涅槃,但是卻因為悲心,卻因為心量廣大,卻因為種性已經是菩薩的種性,所以他不是焦芽敗種,他不取證於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他故意留惑潤生,留最後一分思惑來行菩薩道,在三界中行菩薩道,來成就他的佛道。在這個過程當中,斷除他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也來實證一分一分的所知障無邊的上煩惱,能夠讓這個上煩惱斷除。
所以,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菩薩有能力實證,但是因為悲心,因為成佛的目的,而不去取證。而佛卻是具足了這四種的涅槃,因為佛祂已經實證了法界實相心,明心見性已經究竟的圓滿;而四種的涅槃不管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乃至佛的無住處涅槃,統統實證。雖然佛不入無餘涅槃當中,但是祂連習氣種子、分段生死的煩惱種以及習氣種子全部都斷盡了,根本沒有任何一分的雜染種子乃至無明隨眠都在裏面,沒有任何一分的無明隨眠在祂的如來藏當中。所以,就算祂不入無餘涅槃,也如同無餘涅槃當中如來藏清淨的體性;所以說祂斷盡了分段生死煩惱障種,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已經斷盡了。
而這二障的斷除,在每一個位階會有不同的差別。基本上在初地菩薩就已經開始斷除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而這是定性阿羅漢、二乘阿羅漢所無法斷的。乃至到了七地滿心的時候,可以斷盡一切的習氣種子,甚至可以斷除最後一分思惑而進入到八地,所以進入到八地中更而能夠主要去斷除變易生死異熟果種的修證上面。那到了佛地,這個變易生死異熟果種業也已全部的斷盡,所以說雖然永遠佛不入無餘涅槃,但是也可以說祂已證無餘涅槃。
佛陀既然這樣可以證入無餘涅槃但不入涅槃中安住,這樣而不入涅槃中可以利益眾生永無窮盡,而不住一切處;因此說這個涅槃圓寂的功德實證,說為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處涅槃乃是不共於外道,不共於凡夫,不共於二乘,乃至不共於一切的菩薩;這一個涅槃的實證乃是唯佛得證,唯有佛無上正等正覺才能夠實證,這是佛陀的不共之法。具此四種涅槃的修證,只有唯佛才能具足四種涅槃的修證,也就是說唯有成就究竟佛,才能夠達到宗通的究竟圓滿。這樣的具足四種涅槃、四種圓寂的修證,方名別教的妙覺如來,才可以說是圓教的「究竟即佛」。所以說宗通者,必須要具足四種的圓寂;能夠實證這四種的圓寂,才能夠達到宗通究竟的其中一個條件。
接下來再來看,宗通要究竟必須具足四種法的圓滿的第四個部分,也就是說要具足一切種智的實證。具足一切種智的實證,也就是要具足法無我的實證,具足無生法忍的圓滿。
法無我智的修證圓滿,能夠在十地的各個位階能夠去修證,而這樣的修證必須要以菩薩的人無我智為基礎、為依方能修證。而菩薩的人無我就是別教七住菩薩明心真見道,透過明心真見道以後,能夠現觀蘊處界的虛妄,也同時現觀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無我性、中道性、離見聞覺知性、一切無量無邊的清淨體性,現觀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種種體性。現觀這些體性,能夠進入到相見道位去修證;在相見道位的修證過程當中,能夠一分一分的滿足別教相見道位的功德,能夠成就別相智。在真見道總相智的基礎來成就別相智,而一分一分的圓滿大乘人無我智的成就。在大乘人無我智的成就圓滿具足以後,能夠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夠實證初地以上的法無我智,進而進修初地的無生法忍,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十地無生法忍。所以說都要以這個菩薩的大乘人無我智的實證為基礎。
而菩薩的人無我智與二乘的人無我智是有所相同,也有所差異的——有同有異。若說同者是說,因為菩薩能夠同時在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現觀蘊處界無我相,二乘人他在斷我見的時候,同時也可以現觀蘊處界無我相,在這個部分來說是與二乘的無我智是有同。但是大乘菩薩的人無我智卻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大乘的菩薩他實證了人無我智以後,他除了能夠現觀蘊處界的無我相之外,他同時也可以現觀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種種無我體性,種種的無量無邊的中道體性,種種無量無邊的清淨體性,這是不共於二乘的體性。而菩薩依此無我性,進而轉而同時現觀蘊處界空相,也同時現觀如來藏空性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以這個親證如來藏法為其根本,以這樣來修證他的佛道,來完成三賢位所應該修習的一切智慧的般若中觀智慧,能夠成就了真見道與相見道的功德;依據實證真見道、相見道圓滿的功德,能夠在初地而滿足了大乘見道所該有的一切功德,進入到修道位,成為見道通達位;而邁入到大乘修道位,於真正的實證無生法忍,有一分的無生法忍;再由一分的無生法忍地地增上,由初地的無生法忍的實證,二地的無生法忍實證,乃至三地、四地、五地到十地,最後能夠漸次到達佛地,到達佛地的究竟圓滿,來成就一切種智。
所以,如果是通教的菩薩,他如果不是迴心、迴入別教當中來修證這個第八識無我如來藏的話,他終究是不能夠進入到大乘別教七住位中,而能成就般若實相的智慧。雖然他解脫果的實證等同於初地菩薩或者六地菩薩:如果說他的解脫果他是慧解脫的,他的解脫果實證就如同初地菩薩的一般;如果他是俱解脫者,他的解脫果實證就如同六地菩薩一般。雖然他的解脫果實證非常的好,但是他畢竟沒有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本心——涅槃的本際;因為沒有實證,所以通教的菩薩最終還是不能如實的了知別教七住菩薩的般若中觀智慧,更何況他能夠了知諸地菩薩的智慧?既然七住菩薩般若中觀的智慧他沒辦法具足了知,也沒辦法了知初地菩薩、二地乃至十地菩薩的一切無生法忍智慧,更何況他能夠了知成佛所該有的一切種智的智慧呢?所以說,這個沒有迴心別教的菩薩,他因為沒有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沒有具足大乘人無我智的功德;所以他就不可能成就一分的大乘法無我智,也不可能成就究竟佛地的無生法忍、佛地的一切種智的智慧。
所以,一切種智的智慧乃是成佛必須具足的。也就是說只有別教的菩薩,才能夠實證少分的乃至多分的這些智慧,在還沒有具足圓滿之前,不名一切種智,名為「道種智」;而由初地道種智的無生法忍,二地道種智的無生法忍,乃至到十地,最後到等覺、妙覺,最後到達佛地的時候,能夠具足圓滿。
而這些一切種智的具足圓滿,就要斷除煩惱障所攝的一切的煩惱現行以及習氣種子隨眠,也要斷除一切所知障的無量恆河沙的隨眠。而這些智慧的實證,卻需要有前面的福德以及無量三昧的功德來搭配。而這四法,所以說福德的具足圓滿以及無量三昧的具足圓滿,才能夠最後實證這一切種智,所以說這些的彼此的關係是互相含攝而缺一不可;不可以說,我具足一切種智,卻缺乏了福德,缺乏了無量的三昧,乃至缺乏了四種涅槃的實證。
今天時間到這裏,謝謝大家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86-a05_0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