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93集 各宗地位略判的先行概念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從今天開始的幾個講次,將由我為大家講解《宗通與說通》「第七章、各宗地位略判」。在進入《宗通與說通》第七章的正式內容之前,應該要先跟大家交代一些基本的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因為我們等一下既然要講到宗派的這些事情,理論上要對這些名詞要先有一些瞭解。首先我們看看「宗」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宗就是宗旨的意思,也就是最高指導原則,或者是講的是核心義理的意思。比方說,我們說「衛生署」這個組織,它成立的宗旨就是要促進及保護全民的健康福祉,所以這個是它成立的宗旨。所以在衛生署整個運作的期間,它都不能夠偏離、不能夠違背這個宗旨。又譬如說「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宗旨,也是一樣要推行消費者的教育,增進消費者的地位,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同樣的,在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運作的整個期間,它也不能夠偏離這些宗旨。所以,「宗旨」對一個組織來講,或是對一個學派來講,它始終都是核心的事情,不能夠輕易的改變的。
那麼「教」的部分呢?教就是所謂的教法或是教化,也就是教導弟子學習的方式。在世間法來講,我們可以說,你在教導弟子們學習音樂、學習科學、學習文學等等;而出世間來講,我們可以說,佛陀如何教導弟子們種種的教法,都是教的範圍。所以我們說,「佛教」其實指的就是 佛陀的教導。那 佛陀的教導,比方說裏面還有所謂的「四不依」,也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個是四不依的內容。
那「門」的部分呢?我們說門就是所謂的分類的意思。所以,如果我們說「教門」或是「法門」的時候,我們指的就是 佛陀的所有教導,也就是一般所俗稱的「佛法」。如果講到「宗門」呢,指的就是 佛陀所有教導的核心義理。所以我們如果有談到「宗」這個字的時候,表示它就是一個核心的東西,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我們接下來就當然會問到,佛教有所謂的核心義理嗎?我們來看看,我們說「學佛、學佛」,學佛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最起碼的,我們希望要能夠消除煩惱,要能夠解脫生死;甚至我們說,對於大心的菩薩來講,我們希望最終就是要和佛一樣,成就無量功德,攝度無量眾生。
那既然學佛有這樣的目的在,我們首先就要問:真的有諸佛嗎?還是佛只有 釋迦牟尼佛一個佛呢?我們來看看,經中的實際上的記載的確有許多的佛菩薩。比方說,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上面有記載:【如是十佛成正覺,各坐七寶菩提樹,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這個經文的部分表示了有十尊的佛前後成正覺,那就告訴我們了的的確確有不只是 釋迦牟尼佛一尊佛,其實有很多的佛。類似的經文還有很多。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上,也有許許多多的學佛人有了許多跟佛菩薩感應的事實。所以,其實確實是有許多的佛。
那麼這一些諸佛所證的內容又是如何呢?我們接下來再繼續引一些經文給大家看。首先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裏面又有說到:【諸佛以法為大師,修心所證菩提道。法寶三世無變易,一切諸佛皆歸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所以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有提到了「法寶三世無變易」。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表示說諸佛的法寶不管是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它都是不變易的。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部經文是《方廣大莊嚴經》裏面有記載:【獲得勝甘露,無上大菩提,同諸佛如來,所證真實法。】(《方廣大莊嚴經》卷十)這裏面的經文講的是「同諸佛如來」,跟過去的諸佛一樣,所證的都是一樣的真實法。然後我們再看《大般若經》裏面的經文寫說:【若菩薩摩訶薩能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作是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證得法,我亦當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百五十九)這裏面又再次顯示了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所證得的法。那麼一個大心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時,就要有這個心念,就是說「這些諸佛所證得的法我當然也是會證得」。
所以這些經文顯示了什麼呢?一方面,它告訴我們確實有諸佛存在,並且它還告訴我們諸佛所證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法同一味」,所以才會說「法寶三世無變易」。另外,在這些經文裏面也強調了「我今亦復然,得如是妙法」,或者說「諸佛所證得法,我亦當得」;這個表示說,所有按照 佛的教導、按照 佛的開示確實修行的菩薩們,到最後也必然會證得跟諸佛一樣的境界。除了諸佛之外,其實我們有深入修菩薩道的同修們,大家應該也都會知道,諸菩薩的各個修行的位階,關鍵所證的內容也都是一樣的。比方說菩薩七住明心,破參明心所證得的如來藏的總相,這個總相的內容不僅跟佛經一致,並且每一位破參明心的菩薩講起來這部分的總相內容的時候,也都是一樣的,所以也一樣是法同一味。所以我們說學佛呢,學佛一定要能夠「親證」。所謂的親證就是要親自的體驗、親自的證明。那要體驗什麼呢?要體驗,親自體驗證明菩薩道的各位階,並且最後一定是要親自的體驗證明佛陀的果位。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深究這些親自證驗的內容呢,有一些人說「諸行無常是唯一永不滅的理法」,或者說「無常才是宇宙唯一永恆的理相」,或者甚至說「世間唯一的真理就是無常」,這一些話我們在外面常常會聽到。這一些關於無常的認知,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這些無常,所以他們會覺得必然沒有所謂的常住的性質,所以用無常似乎就可以推導出空的性質出來;這個部分其實指的就是基於現象界的無常所來的空的認知,我們就把它叫作「現象界的無常空」。那麼也有一些人說:「佛教的真理啊,是萬事萬物乃相互依恃而存在,所以沒有哪一件事物可以獨立的存在;那正因為它們是相互依賴而存而顯,所以也必然沒有哪一個事物有獨立的性質,這樣不是也是正好證實了所謂的『空』嗎?」所以呢,這個部分也是一樣,它是基於現象界的彼此事物間相互依賴的關係,而觀察到無自性,而得到所謂的空的認知,所以這個部分我們把它叫作「現象界的無自性空」。可是在這裏要跟各位菩薩說,如果你真的按照 佛的教導,依蘊處界十二因緣仔細去觀行的話,等到你觀行了,有到位之後,你就會知道現象界的無常空、現象界的無自性空,並不是解脫修行的核心。
實際上解脫修行的核心,我們首要還是要回到所謂的「三法印」,也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個法印來驗證看看,我們所證悟的、所體驗的這些道理,到底是不是符合真正要我們體悟、要我們證悟證驗的。從三法印的實際內容來看,實際上「諸行無常」這一印裏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所謂的現象界的無常空;同樣的,「諸法無我」的這個印也遠遠超過了所謂的現象界的無自性空;更何況現象界的無自性空跟無常空這兩件事情,都還沒有觸及到所謂的「涅槃寂靜」這一個印。那麼我們說三法印,三法印的全體也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個法印,它是整體的、不可或缺的;凡是您如果有按照 佛的教導確實去作觀行的話,您就會知道三法印確實缺一不可的。那麼三法印全體所指向的證果,就是在《阿含經》裏面我們常常看到的「離欲」、「滅盡」、「涅槃」,這是真實的解脫;或者我們如果更進一步的話,就會證到所謂的「八不中道」的總相,那就是真正的自在。
以上所講的三法印,或者講到的滅盡、涅槃,或是八不中道等等,這些就是諸佛所證不會隨著時空流變的內容之一。也就是說這些內容,過去諸佛所曾經證得,現在諸佛也應該會證得,未來的諸佛同樣證的部分也是這些道理;所以這些道理並不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有所變化。那麼實際上呢,以上我所講的這些總相的內容,也是諸菩薩起修時所需要證悟的。所以,由此我們就要跟大家說,佛法的的確確有不變的核心要義,這個也就是佛法不同於世間的諸多的哲學或是律法的其中之一。所以我們說學佛意味著什麼呢?就是我們要確實依循 佛的教導,這樣子我們就必然可以親證真實的解脫、真正的自在;而且這裏面談的解脫與自在,它的內涵不是只有現象界的無常空、無自性空。實際上只有按照這樣真正的去觀行、去證悟,才可以瞭解到真正的「空」的義理,這個空的義理並不是無常空跟無自性空所能含攝的。關於這些的教導就是所謂的「法門」,所以我們回到我們剛才講的部分,就是說宗門是不會改變的。
那至於法門呢?我們說法門就是 佛陀的教導。既然是教導,既然是教法,那一定會視當時的環境跟當時的對象,而有所取捨、有所側重。比方說關於三法印裏面的第一個法印「諸行無常」這個印,如果要教導人家能夠認清、認識這個印的話,我們可以說對於剛入門的人來講,我們可以讓他來觀察世事是如何的無常,乃至於觀察現象界諸般事物的無常;再學得久一點,我們可以看他的狀況,比方說可以讓他依著世間的老、病的現象,來讓大家能夠看到身、口方面這個兩個行的無常;甚至可以說藉由死的觀行,能夠讓大家觀行到意行的無常。所以光是「諸行無常」的這一個道理,要讓弟子們能夠順利的能夠學習的話,教導的方式就會順應弟子當時的心性狀態而有所不同。
同樣的,三法印裏面的第二印「諸法無我印」呢,談到諸法,其實也可以從眼、耳、鼻、舌、身、意諸法一一的切入,並且又可以適應從學的人到底是眼的方面容易入,還是耳的方面入等等,而有不同的側重範圍。比方說,可以從眼見的方式開導他,讓他去體會到諸法是如何的無我;或者從耳聞聲音的方式,讓他能夠體會諸法是怎麼樣的無我性等等。所以從這些例證我們可以看到,法門就是 佛陀的教法。既然是這個教法,一定是要「觀機」,要看看學的人他的根機如何,要調整說法的內容,所以我們說是要觀機說法。
那另外一個比喻,就是所謂的「因病與藥」,也就是看這個患者得了什麼病,然後就開什麼藥。這個就是把世間的醫生,醫生在從業的時候因病與藥的方式,拿來比擬說 佛陀在說法也是一樣的;要看眾生患了什麼病,就說什麼樣的法,就如同給什麼量、開什麼樣的藥方一樣。所以,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來看,其實經論也不外乎就是佛菩薩的教法,那有關於《華嚴》、《阿含》、《般若》等等的這些經論,其實也都是適應眾生的根器,而有所不同的側重。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指的就是什麼?就是佛門裏面的許多的教法;既然是教法,既然是因病與藥,當然是會因應目前的對象而有所不同。
比方說我們在《大般涅槃經》裏面也看到 佛陀在教舍利弗的時候就說到(「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主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浣衣之人應教骨觀。」《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六),說:如果是煉金師的兒子,那麼你應該要教他數息法;那同樣的浣衣之人的話,你應該要教他修白骨觀。這樣子因應他的根器去教他,這樣子他才容易入於解脫的境界,這個是在《大般涅槃經》裏面所記載的。所以呢,關於這些教法的內涵,的的確確是要因應求法眾生的不同而有所側重。
有些人就會說:「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那是不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呢?」關於這些人,有一些人甚至會說:「所謂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横看成嶺側成峰,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通,只要一門深入,即可證無上菩提,乃至成佛。」這些說法到底是對或不對呢?
我們來看看,還是回歸教法的本質,就是要觀機說法、因病與藥;可是這個教法既然是如此的話,時機、對象、病因一定都有所不同。我們舉例來說,假如說我們現在有腸胃炎的藥跟頭痛的藥,依據本意來說,治療疾病的藥物皆有相同的目標,也就是要免除病痛,使人恢復健康;所以從他的藥物的本意來講,的的確確腸胃炎的藥跟頭痛的藥是一樣的。可是腸胃炎的藥卻不等於頭痛的藥,因為當我們頭痛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治頭痛的藥,不能拿腸胃炎的藥來治頭痛,反之亦然。
所以呢,如果我們談到「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個比喻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反思:如果它根本不是通往羅馬的大路,那怎麼辦呢?又如果羅馬只是所謂的一個休息站,那又怎麼辦呢?再來說,一般人常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也應該要反思:如果你在看的時候,你的眼睛本來就不健康了,那麼你橫看、側看也一樣看不清楚呀!同時,即便你的眼睛好了,你在橫看、側看的時候,還必須要確定說你所看的是不是「究竟」的那一座山,你去登那座山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說,從這些例子我們曉得,我們再回到因病與藥來解釋。也就是,腸胃炎的藥跟頭痛的藥它的利益是相同的——要使人恢復健康,可是它的功能作用卻完全不同;所以我們要看,患了什麼病就應該要吃什麼藥。
同樣的,但是我們要回頭來檢視,我們大家真正希望的是要有全面的健康,對不對?所以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通」的這件事情,其實我們應該要把它稍微修改,變成「八萬四千正法,每一法都有用途」。也就是說,佛法的修證就如同我們希望追求全面的健康一樣,應該是一個全面性的修行、全面性的修證,應該要根據我們現在所欠缺的、所需要修證的內涵,我們有所側重;但一旦我們修正過了之後,我們要再往下一步走的時候,我們就要看看下一步到底側重的又是什麼樣的內涵。
我們在這一章裏面所會看到的宗派,包含所謂的三論宗、天台宗、淨土宗、華嚴宗、唯識宗等等,這些宗派其實都有所側重。比方說三論宗,就是以三論作為一個宗派建立的基準,宗派所有的論說都以三論為基準。這些宗派既然都是專擅修習特定的法門,顯然它也跟我前面所舉的例子很像,也就是說,它都是根據眾生所患的是什麼樣的毛病,所以需要用什麼樣的法門來對治。可是,正如我前面講的,我們希望有全面性的健康,所以我們應該要全面性的修證。也就是我再提醒大家一下,就是八萬四千正法每一法皆有用,佛法的修證也是如同一樣,我們要追求全面的健康,所以我們佛法的修證,也應該要全面性的修證,不可偏廢。
在接下來的章節裏面,我們第一個很重要要把握的原則就是全面性的修證佛法。第二個要把握的原則就是,我們要知所從來、鑑古知今。也就是,我們要看到古聖先賢們,他們在宗派裏面所成立的學說,所著書、所寫出來這些道理裏面,有沒有因為固守在宗派的範圍裏面,忘記了全面性修證佛法的大前提,而導致於他們所修證的內涵有所偏差。這個是我們在底下章節裏面最主要的用意,就是要告訴大家這些內容。
今天就先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71-a05_0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