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起信論講記》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次的課程中,我們說到了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講到了諸法皆是妙真如心所出生,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功德性,然而這樣的五蘊萬法,它的法相卻是有生有滅的,就是輪迴三界的相貌,因果昭然不爽,是三界輪迴所集成,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身、是無我。所以不能夠像是狂禪和子,偏執一邊說:「我懂了!原來輪迴的色法就是真如,享受諸法就是真如。」忽略了己身三障、五毒具足,性障深厚、惡業纏身,卻一昧地說:「我知道了!一切都是心真如的道理,所以無可修行了!」這樣子只會讓自己速往三惡道。所以天童宏智禪師雖然說「森羅萬象許崢嶸」,但是先決條件則是已經「透脫無方礙眼睛」。(《宏智禪師廣錄》卷2)
同樣的情況,大慧宗杲祖師也是多所斥責。他說:「各位同修啊!各位難道不知道,釋迦老子曾經在般若會上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證入不思議三昧嗎?』文殊菩薩回答說:『不也,世尊!我文殊師利就是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如何叫作入不思議三昧呢?我文殊師利初發心,是想著要入此定,而現在思惟,實無有心相而入此三昧。』什麼叫作證入不思議三昧呢?初發心的人想要證入不思議三昧定,如今思惟:必須是真實無心,方能入此三昧。好像一個人學射箭,長久修習則能善巧於射箭,後來雖然無作意於射箭,但因為長久修習緣故,此後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此不思議三昧的人,得要繫心一緣,若長久修習,而終於成就了這個不思議三昧,則更上一層,入了無心想三昧,此三昧恆常與定相俱,要證得到這箇田地,方始可說『大龍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樣的話語。但是現在所說的無心,不是如同世間的土木瓦石那樣的頑然無知的無心,這兩者可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謹慎。」
在這裡,大慧祖師嚴正地警告了我們:即使是知道了心真如門不思議三昧道理的人,也還得長久修習,未來才有一日、才有機會,真正的證悟這個不思議三昧,屆時才能真的知道「大龍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道理。尚且不是佛門中外道所說,只需一切無修而任運即是真如;也不是狂禪和子說夢話,一悟即至佛地。若尚未真實證悟此不思議三昧,乃至未了澈此三昧,也就是心生滅門染垢未淨,都尚有應證未證、應得未得者,除非是成就圓滿佛果的
世尊,才能說是「大龍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一點,未成佛的菩薩不能夠僭越,否則名不符實,成就增上慢的重罪。
簡單地說,在菩薩道修行,第一次明心開悟真見道時,只是下品的轉識成智初分之轉而已,必須是相見道完成,見道位滿足的初地心,方可謂下品轉識成智;而至七地滿心斷盡一念無明,進入第八地,也只是中品的轉識成智,第八阿賴耶識可名為異熟識;必得是最後圓滿成佛時,方才成滿於上品的轉識成智,此時第八識才能圓滿地成就真如心。
所以佛門中常說「理則頓悟,事則漸修」。例如 窺基祖師在講到五怖畏:【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趣畏、處眾怯畏。……於五境顛倒……於受生忘前生事……於所受持法久作久說……菩提雖已發趣而復退捨。或時捨戒。】(《成唯識論述記》卷9)種種菩提退墮的相貌。也說到這一些退分的相貌,在初地未滿足之前,皆有可能出現上、中、下品三種法相,而行退分之事。也就是心生滅門尚未滿足者,心真如門的部分也不可能圓滿,因為二門皆由此一心所開、所演、所顯示,二者是一體的兩面。
世尊在《百喻經》中,也有同樣的譬喻告訴我們:「從前有一個國家,每到節日時有一種風俗,凡是婦女在那一天,都要在頭上戴優缽羅花,也就是青蓮花作為裝飾莊嚴。有一個窮人,他的妻子對他說:『這一次你如果能弄到優缽羅花給我戴,我就繼續做你的老婆;如果弄不到,我就要離開你。』這位窮人平時擅長摹仿鴛鴦的叫聲,於是他想了一想,就偷偷地進入了國王後宮花園的池子裡面,發出了鴛鴦叫的聲音,想騙過守衛,乘機會入池偷優缽羅花。這時看管池子的人,覺得有動靜,隨口就問:『池子裡是誰在發出聲音啊?』這個窮人不知不覺就回答說:『是鴛鴦在叫啦!』於是看管池子的守衛就把他抓起來,把他押送到國王那裡去。在半路上,他閒著無聊,就和旁邊的鴛鴦一唱一和地叫了起來。守衛說:『你先前就應該要這樣子叫,就不會被我發現了,當時不這樣叫,現在這樣叫還有什麼用呢?』」
佛法中的愚人也是這樣,聽善知識開示了甘露之法,愚人就偏頗地自以為自己和善知識相同,已經證悟了此法,自己與善知識相同證境了。善知識說:「自心即真如,萬法皆一心。」說:「大龍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一些心真如門的道理;但是聽聞者心懷無明、三毒諸慢,多所殺生害命、偷盜邪妄等等,造作了各種的惡業,不修心行協調向善,未斷無明結使,甚至連持守清淨佛戒都作不到,卻會自己欺瞞自己、欺瞞他人說:「萬法莫非真如,一切任運即是佛,老衲本來就是佛。」這就是愚人在學鴛鴦鳴叫。不求取菩薩道上的地地增進,時得臘月三十到來,三惡道業種成就,鬼卒兵將、閻王老子尚且饒他不得,到時想要回頭也來不及了。
比方說《起信論》中講到:「一切邪執莫不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大乘起信論》卷2)如果我們說,這句話的意思我懂啦!所以我們的修證就與 馬鳴菩薩相同了嗎?若是一位初果須陀洹人,他已經斷了我見三縛結,聽到這一句話,他能說我懂這句話的意思;但是一位二果人聽到這句話,二果人所懂這句話的意涵,又超過了初果人;四果阿羅漢聽到這句話,他的理解又比前三果之人更為透澈;但是比起大乘見道菩薩對於這句話的所證所知,阿羅漢的所知又相形見絀了。仰望地上菩薩、大力菩薩所知所證,這可不是下地菩薩所能思議的;即使是等覺大士,對於佛地又有所未知不證的。也因此,《起信論》中將菩薩的修行階段,分為資糧位、見道位、通達位、修道位以及圓滿位,也就是佛菩提道它的次第重重。所以在這兒要建請大家,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知見當作是智慧,更不要以自己的所證而去妄比上地菩薩,以為說上地菩薩大概也跟我差不多了,這樣子就是退墮了。
無論是解脫道上的四向四果,或者是完整的大乘佛菩提道的五十二個階位,都必須由我們一項一項順序去親自證得。世間人說,凡走過的路必留下痕跡;那如果沒有痕跡呢?就代表我們沒有走過。比方說,我這兒有一個黑色的袋子,我說裡面有五個蘋果,請你拿去分給那邊五個小朋友。當然你相信我,知道說這個袋子裡有五個蘋果,可是走到小朋友面前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用手去稱量一下,摸摸看,裡面真的有五個蘋果,然後才能放心地把袋子打開,把蘋果拿出來分給這些小孩。也就是心中高度地相信與親自驗證無誤,這是完全不同的。
在佛法上面,我們也常說聞、思、修、證,次第證得。一個只有聞慧的菩薩,他所說出來的法,可能字面上與已證慧的菩薩說出來好像相同,甚至再來一位更為上地的菩薩,三個人所說的文字幾乎是相同的,但是仔細地前後文一一檢驗,後面的兩位菩薩就會知道不一樣。現在很多各地的同修,由於熟讀了
平實導師的著作,就誤以為,把導師著作中所說的智慧境界當成是自己已經親自證得的智慧境界了;然後就自以為自己已經斷我見、自己已經明心,乃至於已經入初地等等。但實際上都停留在聞、思二慧的程度之中,所以並不是說知道心真如的道理就算是證果。
因此經文這兒開始就要進一步地,由如來藏心生滅門而去悟入真如妙有的心真如。所以 平實導師在這一邊為我們開示,也就是教材的第133頁,我們來看一下:【到這裡就開始拆破五蘊實有的假相了,就是宣示五蘊的空相。上面那一段論文是說色法與心法不二,但是這一段就要講色法與心法不一啦!前面的法說過以後,眾生往往產生誤會,誤以為色法果然就是心,卻不知道非異卻又非一的道理,所以這裏就解釋非一的道理。馬鳴菩薩為什麼要補充宣講五蘊的空相?為何要說五蘊與真實心非一?也就是想要讓眾生從心的生滅門而轉入心的真如門。】(《起信論講記》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33。)要能夠由心生滅門去證入心真如的妙真如心,順序得有二個階段要完成。那就是依善知識的聖教授,去現觀五陰、十八界空相而成就聲聞須陀洹,以及依持善知識的幫助,去證悟五蘊、十八界中所顯示出的阿賴耶識如來藏心。
在課本的第134頁 平實導師為我們開示:【心真如自體本非生滅門,但是也不能離開生滅門而獨自存在於三界中;而佛地真如境界也必須依靠生滅門的修行,來變易真如心中的種子才能成功,所以離開生滅門的種子變易性,佛地真如是不可能修成功的。反過來說,如果祂一開始就是佛地真如的話,那眾生根本就不必修行了,應該都本來就是究竟佛了,又何必歸依三寶及修行佛法?經上講的「本來是佛」,是說你這個心體本來是佛地的心體,不是在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之外另有一個真實心體,所以眾生現在身中的第八識如來藏就是未來成佛時的真心無垢識——佛地真如。但這是在理上說的,在事相上,你卻要透過修行,把你的所知障隨眠等無始無明所攝的上煩惱(塵沙惑)斷盡,還要把煩惱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現行斷盡,還要把能導致阿羅漢迴心以後繼續在三界中受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隨眠斷盡,已經都沒有異熟性了,心真如裡面變易生死的種子才斷盡了;這樣才叫作佛地的真如,才能改名為無垢識。】(《起信論講記》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34-135。)
眾生雖然本有妙真如心,但是被自己的無明所遮障,所以叫作「一念不覺」,障遮真心。此無明可分為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由於有第一個部分一念無明,在眾生的一念之間便已經伴有這個無明的煩惱現行。所以只要是凡夫眾生的一念之中,就絕對離不開此無明,就必得流轉三界境界之中。此一念無明又分為四種住地煩惱,因此又稱為煩惱障,包括了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色界愛、有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又叫作見惑,後三種合起來叫作思惑。見惑在斷我見,也就是證初果斷三縛結時可以斷除,三果斷五下分結,而四果斷五上分結,所以說眾生斷見、思二惑,也就是斷盡四住地煩惱,則稱為阿羅漢。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36-a14_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