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勝鬘菩薩說「非壞法故,名為苦滅(二)」。前一集之中,提到了「生住異滅」、或者是「成住壞空」的「滅」,對於一般人而言,也就是死。當然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是不會死的,不管是少小死、病死、意外而死、老死,都免不了一死;而死的苦對於一般人而言,那就更加明顯了。怎麼沒有?生離死別的事,可是在我們週遭是常常可以看見的啊。要不然是放不下親愛的眷屬,要不然就是放不下生前的財富、地位、名聲,甚至於覺得有什麼事情還想要完成,乃至是要報仇的事情還報不了等等;總而言之,就是覺得還活不夠、享受得不夠,或者是覺得說能夠活著真好。活著真的有那麼好嗎?明明就伴隨著種種的苦,卻還是希望活著,所以就常常互相勉勵說:「哎呀!人生一定要抱持著希望。」「人生不可以沒有希望。」「希望明天會更好。」但是說歸說、希望歸希望,卻往往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這樣子其實正是希望能活著,那正是應了那句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俗語。
然而為什麼說了那麼多人生之苦?正是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一直貪著於「有」,從「有」之中去受用種種的五欲之樂;絲毫生不起一分出離五欲之樂的心。也許有人就說了「修學佛法的目的,不是要求離苦得樂嗎?那為什麼要求出離五欲之樂呢」?然而如同前一集之所說,五欲之樂一定會伴隨有種種的苦,那正如一張紙的正反兩面,是同時存在的;而佛法的「離苦得樂」是要離開五欲所引生的「苦與樂」而得到自在之樂。所以那一些為了求五欲之樂而「學佛」的人,註定將來就一定會走向廣收供養、名利雙收等等的「學佛方式」,或者甚至是「男女雙修、無上瑜伽」的假「佛法」,而那一些人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在學佛。
一個人的一生之「生住異滅」是如此,現象界的「有」亦復如是,不離於生住異滅,這一個「生住異滅」的現象就通稱叫作無常;追求「無常」是不是苦?當然就是苦,因為想追求的不一定能追求得到,即使追求得到也只是暫時而有的;雖然說是暫時而擁有,卻要相對的付出種種的代價。所以苦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執取現象界的有而來的,而現象的有並不是真實的有。就好像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在佛法之中歸屬於叫作欲界,在於其中,人們受用於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之五欲;然而在這樣子的境界之中,或者是自己多世的熏習,終於體會到了一點,受用五欲的自己與自己受用的五欲,從來一直都會有「生住異滅」的狀態,既然是不離於生住異滅,所以是無法永遠保有的,無法永遠保有的就離不開種種的苦;或者是隨著耆宿之教導,要持五戒、修十善,來世可以離開欲界的人間之苦,而得到欲界天的樂。所以終於願意放下繼續追求人間的有,因為即使在人間是個有錢人,還得要經過辛苦的賺錢過程,這個叫作創業;創業之後又要勤奮地守持著成就,就怕已得的成就一不小心又失去了,始終離不開「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的苦之中。而聽說生到欲界天,都不需要辛苦賺錢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且壽命遠比人間還要長,這樣子雖然還是在「欲界有」之中,卻已經心甘情願捨離人間而持五戒、修十善求生欲界天了。若是能夠如此,至少是開始發心出離人間了,因為知道人間粗重的有,伴隨著就是種種的苦。
現在說這個人生到欲界天了,應該都是只有快樂吧,總不會有苦了吧?不然!這正好有一句話說,叫作「天不從人願」,只是與一般的解釋稍有不同,而說是:「雖然生到欲界天,卻還是無法圓滿當時在人間的願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相對於人間而言,欲界天雖然說其苦是少了很多,不需要去賺錢生活,也沒有種種的病苦,但是欲界天還是有一些苦的。譬如說欲界天有六個層次,施設為欲界六天,下二天的境界之中還會有爭戰,有阿修羅與帝釋天之間的爭戰,有所爭戰當然就免不了會有死傷的情況了,這是其中一部分的苦;乃至是到了欲界第六天,仍舊會有為了要保有更多的世間眷屬的貪而有了一些不如理的造作,所以也引生種種的苦。雖然欲界天的壽量相對於人間是極為長久,而且越往上的境界壽量則越長久,但那只是相對於人間而言,還是會有壽盡的一刻到來。事實上時間的長短,只是人們心中相對的感受。所以正在快樂的境界之中,就說是「時光飛逝」;處於痛苦的境界之中,就說是「度日如年」,並非有真實不變的覺受。所以到了那個時候五衰相現前,天界中原來愛念的眷屬,此時此刻不再眷顧於彼;因為不再被眷屬所眷顧的緣故,因為知道即將要失去那樣子的五欲境界,當然心中不免就生出了愁苦。
所以如同前面之所說,人間一個人一生免不了「生住異滅」,到了欲界天亦復如是,仍然是在「有」之中,只是其「生住異滅」的相貌會有所差異,但畢竟還是「生住異滅」,還是離不開「無常」。既然欲界天是這個樣子,那麼聰明人就思惟:既然欲界天的境界仍然是在「有」之中,而我若是還在其中就仍然是被「有」所束縛,有了「有」就會有「失去有」,因為「生住異滅」嘛,那麼有沒有可以離開欲界有的方法呢?所以就尋求善知識的教導。現在我連欲界天的境界也不想要了,因為那還在「有」裡面,就會有苦啊。請問一下:「除了要持五戒、修十善之外,還要修什麼才能夠離開欲界有之苦呢?」善知識就教導他:「應該要修禪定,分證了禪定以後,這一世在人間捨報了以後,就可以生到色界天以上,而離開欲界有的苦。」然後就教導他:「分證禪定之前,應該要以種種的方便而離開欲界有的男女貪欲、以及對睡眠法的強烈貪著等等。總而言之,就是要離開五蓋。」這個時候某甲可以接受了,他明白了捨離欲界有的法,才能夠得到色界天的法;不捨離欲界有的法,始終會在欲界有之苦之中。因為想要離開欲界有之苦,於是就下定決心捨離了欲界有之法;這樣子終於有一天現起了初禪,知道捨報之後可以生到初禪天而離開欲界有之苦。
某甲生到初禪天,離開欲界有之法而沒有欲界有之苦,這樣子還會有別的苦?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相較於欲界天的苦已經又輕微了許多,但仍然會有苦。譬如說世間之間有一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換句話說,若無以為食則是人世間的大苦,因為乃至是會因此而隕命;於色界天則施設一句話叫作「以禪悅為食」,這當然不是說拿「禪悅」來吃,而是說以人間、欲界天的飲食而作為一個譬喻,因為人間、欲界天是要靠飲食的維繫,才能夠增長色身而存活;而色界天也有色身啊,但比起人間、欲界天人其色身就更加高廣,但其色質則是更加的微細,因而就不需要有飲食了,但是還需要常常以禪定來維繫之,故以人間食的道理來加以譬喻。
雖然色界天人的壽量相較於欲界天人更為長久,乃至是壽量可達五百大劫;既然說的是有壽量而不是無量壽,所以最終還是會從色界天消失而下墮於欲界天以下的境界。因為比較於色界天的境界,欲界天以下的境界則算是汙穢、雜染,因此當色界天人失去色界天身時而下墮就會有種種的愁苦。會有以下墮為苦的現象,表示還是有苦啊。然而沒有智慧的人就會想說:「五百大劫才下墮一次,這樣的苦已經很輕微了,這種境界何樂而不為之?」表面上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佛法的目標是要永除眾苦,像這樣子「一世生到色界天,受報後又要下墮」,到底要重覆幾次啊?更何況說從色界天受報下墮以後,即使回到人間,是不是又要努力去修禪定,然後再求可以生到色界天,難道說這樣子不累、不苦嗎?這還沒有提到說回到人間後,有沒有因緣再修禪定的狀況;再者從色界天受報下墮之後,就一定會再回到人間嗎?那麼答案各位就已經知道了嘛。
因此,以上生色界天為樂必然又會有下墮為苦而相隨,色界天的境界仍在「有」之中,有「有」還終歸會壞滅,所以還是有苦。那麼還有更勝妙的境界嗎?有的,善知識就教導某甲,如何在四禪的等持位之中,作意把四禪的色法滅除而進入無色定,捨報之後就可以生到四空天,其壽量乃至是八萬大劫。但是雖然生到四空天已經沒有色身,純粹就是精神體住於一念不生的狀態,而且壽量更長久,但這其實正是大苦啊。叫作「行苦」;因為這仍然不是無量壽,還是會下墮,那麼其中的道理就與從色界天下墮的情況是相類似的。所以善知識又教導某甲,這樣的狀況中還是有一分能取所取,那正是不離開有「我」,有「我」就還會有苦,因為那個「我」不是真實的,得要把「假我」滅除掉,才是真正的「寂滅為樂」。
如此從欲界的人間一直往上──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當然其中包括與人間同在一處的旁生的有情,那之下的餓鬼道、地獄之法呢,其實都是有「有」,叫作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細分的話,則施設叫作二十五有。既然說的是三界有,表示這三種境界還是離不開「生住異滅」,那就仍然會有「苦」。那麼您這個時候會不會生起一個念頭:「既然三界都是有『有』,都離不開諸苦,為什麼這個善知識不一開始就為某甲說明,這樣子某甲也可以一次性地就離開三界,就不用整得那麼辛苦了。」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好像有道理」正是在說「其實沒道理」;這就好像說,世俗之中不是常常有一段指責人的話說:「這個人真是不知道該拿你怎麼辦才好?道理已經跟你說了這麼多,怎麼就是聽不懂呢?聽懂了以後,怎麼不趕快去做呢?願意去做以後,怎麼又常常做錯呢?」等等等等就一大堆等等。有沒有聽人家說過?或者是有沒有被人家唸過?可能兼而有之吧。換句話說,人世之中的法就已經可以看出眾生的執取性,更何況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等的法呢?某甲或者是從來沒有聽過,或者是聽過而不相信、不瞭解其中的內涵,你要某甲如何可能一次性地就把這一些關卡全部突破而出離呢?所以得要漸次啊,要讓某甲隨著這些法的次第性都慢慢瞭解了以後,心量愈來愈大了,才願意、或者是說有能力去成就這些法;那就好像說,不可能有人剛被生下來以後,連爬行的道理都不具足,也不瞭解說跑步是什麼狀況,更不知道說為什麼要競賽,然而就直接要求他去參加百米競跑;那根本是無法成辦的,其道理就類似是這個樣子。
看起來,行者把蘊處界等等的諸法毀壞以後也就離開三界「有」,離開了因「有」而生起的生老病死等等苦而入了無餘依涅槃,可以說是諸苦已經滅除了,但為什麼勝鬘菩薩卻要說「非壞法故,名為苦滅」呢?但時間到了,今天暫時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39-a22_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