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無作四聖諦」。
前面一集已說明有兩種四聖諦,那是有作四聖諦與無作四聖諦。有作四聖諦是在說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空相,那是有量的、有為有作的,本身是生滅法;無作四聖諦則在說明法界實相,那是無量的、無為無作的,本身是不生不滅的法。而且,有作四聖諦與無作四聖諦兩者的關係為非一非異;這是說,無作四聖諦的法是以法界實相為中心,來說明有作四聖諦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苦、集、滅、道,全部都是苦、空、無我、無常。這些苦、空、無我、無常的法都是無作四聖諦的法界實相,藉著種種的緣而從法界實相出生的,所以這些苦、空、無我、無常的有作四聖諦,當然要攝歸於無作四聖諦;因為有作四聖諦,本來就是無作四聖諦的一部分,與無作四聖諦的關係為非一非異。又有作四聖諦與無作四聖諦的關係,不僅是非一非異,而且也是非即非離,為什麼?因為有作四聖諦與無作四聖諦,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法,不是同一個法,故名為非即;可是有作四聖諦,是從無作四聖諦藉緣而出生,本來就是無作四聖諦的一部分,本來就是無作四聖諦的局部體性,不能離開無作四聖諦而有,故名為非離;合起來名為非即非離。所以有作四聖諦與無作四聖諦的關係,不僅是非一非異,而且也是非即非離。
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當你聽到這兩種聖諦的關係為非一非異、非即非離時,不知道有沒有一點的熟悉感?或者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你有一點點的熟悉感、或者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就對了。因為這些感覺,都是緣於你對《心經》的開示有所連結而產生的,為什麼?因為以前在恭讀《心經》的時候,都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的樣子,乃至於根本不知道《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但是經過後學詳細說明以後,這時才恍然大悟而說:原來《心經》是在說這個啊。
或者有人會懷疑而提出質問:「《心經》與這兩種四聖諦到底有什麼關係?又如何來證明你的說法是對的?」既然有人提出質疑,那就引經文來證明如下:【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在《心經》已經開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的空相-那就是勝鬘夫人所開示的有作四聖諦,那是有量的、有為有作的法-本來就是不寂靜的法。可是將它攝歸於無量、無作的無作四聖諦時,空相的有作四聖諦也就成為空性心的無作四聖諦的一部分了;與無作四聖諦的關係為非一非異、非即非離。所以空相的有作四聖諦,本來就是生滅、垢淨、增減的法,於消滅了以後,得以再一次從無作四聖諦藉緣而出生,因而成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而為眾生所領納及受用,不是嗎?
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經過後學這樣解說以後,《心經》到底有沒有詮釋這兩種四聖諦呢?當然有嘛!如果你心裡能夠接受的話,表示你的智慧已經有所增長,不是嗎?這時候你應該會很高興,因為你已經能掌握
佛在經中對這兩種四聖諦的開示。如果你還能夠以此類推,將這兩種四聖諦的法一一帶入經中,一一去閱讀、一一去比對;你會發現 佛在經中其實都已經隱說、明說這兩種四聖諦,只是以前讀不懂而已,現在不僅讀懂了,而且腦筋還開竅了,不是嗎?
譬如 佛在初轉法輪當中,明說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有作四聖諦乃是虛妄法,也隱說無作四聖諦,那就是能夠出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苦之本際、我、本識、如、真如、如來藏等等。佛在第二轉法輪當中,明說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不念心、諸法本母等等;這些心都是無作四聖諦的異名,與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有作四聖諦,同時同處配合運作,並與之非一非異、非即非離。佛在第三轉法輪當中,明說第八識、心、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名;其實都是指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而已。
又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如果有空的時候,去閱讀菩薩所造的論,譬如 龍樹菩薩《中論》有關世俗諦與第一義諦、玄奘菩薩《成唯識論》有關俗諦與真諦等等,其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在明說這兩種四聖諦,只不過是換了不同名稱而已。這告訴大眾:佛菩薩普為眾生說種種的法,其實是隱說、明說這兩種四聖諦,都是以法界實相的無作四聖諦為中心,來敘述空相的有作四聖諦都是藉緣而出生,本身都是苦、空、無我、無常;這些有作四聖諦,本身都是無作四聖諦的一部分,本來是生滅、垢淨、增減的法,因而成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而且兩者之間的關係為非一非異、非即非離。
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如果經過上面說明了以後,心裡還有一點點的懷疑、還是無法心得決定,那也沒有關係,那就繼續進行勝鬘夫人在經中,對無作四聖諦詳細的開示以後就會心得決定而沒有任何懷疑。其經文如下:【如是四無作聖諦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說明如下:「像這樣的無作四聖諦的真實道理,只有如來應供等正覺於一切法中能夠得到究竟,並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在一切法修行而能夠得到究竟,為什麼?並不是下品、中品、上品法能得到涅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來應供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的真實道理,已經在一切事相上得到究竟;這是由於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已經究竟了知一切未來的苦、究竟斷盡了一切煩惱及上煩惱所攝的一切集、究竟滅除了一切的意生身、究竟斷除了粗重的苦及微細的苦,而能自知自作證。世尊!並不是毀壞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說苦已經滅了。我所說的苦的滅除,是說祂無始劫以來就已經存在,不曾有所造作過、也不曾起任何的念頭,而且永遠不墮於一切法,而不滅盡一切法又能夠遠離滅盡一切法的境界;祂本身是常住法,有其真實的自性存在,本身是清淨的,從本以來就離開一切煩惱藏的心。」從勝鬘夫人的開示中可以得到下面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聲聞、緣覺、菩薩分別證得下品、中品、上品的涅槃法,唯有佛如來應供等正覺不僅究竟證得無作四聖諦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且還能自知自作證。
第二個重點,並不是毀壞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說苦已經滅除了。所謂的苦滅是說,無作四聖諦本身是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
首先談第一個重點,聲聞、緣覺、菩薩分別證得下品、中品、上品的涅槃法,唯有佛如來應供等正覺,不僅究竟證得無作四聖諦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且還能自知自作證。這是說,二乘人僅證得有作四聖諦,菩薩雖然能夠證得無作四聖諦,也知道有作四聖諦都是從無作四聖諦裡出生,但未究竟證得,唯有佛才究竟證得。由於這個重點所說的範圍比較廣,因此分三個部分來說明:
第一個部分、聲聞證得有作四聖諦的下品涅槃法,於四果成就而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
第二個部分、緣覺證得有作四聖諦的中品涅槃法,他自己觀察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也就是無作四聖諦—是為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根本;可是他並沒有證得,並於成就四果的證量而捨壽時,如同聲聞的阿羅漢一樣,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
第三個部分、菩薩透過五十二個階位去修行、去明心見性、去斷除兩種生死,於未究竟斷除兩種生死之前仍未究竟證得無作四聖諦,僅證得上品的涅槃法;唯有菩薩究竟斷除兩種生死而成佛,才是究竟證得無作四聖諦。
首先我們先談第一個部分,聲聞人證得有作四聖諦的下品涅槃法,於四果成就而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這裡所謂的下品涅槃法,就是指聲聞菩提;在佛世有很多聖弟子們本身是外道,經由佛的度化以後才成為佛弟子,而這些佛弟子們聽聞佛的音聲法教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聲聞是以苦集滅道的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八正道為實行方法,因而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也就是斷除了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
然而聲聞要證得初果的須陀洹,就必須先斷除我見。所謂的我見,就是錯誤地將意識我、色身我當作是真實我,導致眾生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譬如有些佛門的修行人,包括了在家人、出家人在內,錯把離念靈知心、有念靈知心、斷際靈知心等意識心當作是真實我,不僅無法了生脫死,反而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譬如喇嘛教的宗喀巴在他的書中明白寫著:【如是攝行論說,佛為廣大勝解者,說八識等令通達者,亦僅顯示經有是說。非自宗許,離六識外,別有異體阿賴耶識。如聖派集密,說死有光明一切空心,為死心。從彼逆起近得心,為生心。彼二非是阿賴耶識。釋菩提心論,雖說阿賴耶識之名,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此於集智金剛疏中已廣釋訖。】(《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416。)也就是說,宗喀巴不僅否定了無作四聖諦的阿賴耶識,而且還錯認意識心為真實我,想要以這個意識心入涅槃、住涅槃;然而意識心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有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未來必定會壞滅,所以不是常住法。像宗喀巴錯把意識心當作是常住法,顯然是錯得離譜了。宗喀巴尚且如是,更不用說他的徒子徒孫了,當然會把意識心當作是常住法。
然而聲聞人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以後,知道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虛妄法,尤其是意識心是生滅法,所以不再將意識心當作是常住法,因而斷了我見,隨後疑見、戒禁取見也就跟著斷除了,因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於捨壽時可以欲界天、人間七次往返而究竟解脫。又成為聲聞初果的須陀洹以後,漸漸地將自己的貪瞋癡加以淡薄,也就是將性障:貪、瞋、睡眠、掉悔、疑蓋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的男女貪愛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有一分的欲界愛未斷,仍未發起初禪。像這樣將性障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未發起初禪的人,名為薄貪瞋癡的二果斯陀含,於捨壽時可以欲界天、人間一次往返而究竟解脫。又成為聲聞二果的斯陀含以後,再將五下分結:欲界貪、欲界及色界瞋,色界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加以斷除;主要是將欲界最重的男女貪愛斷除,因而發起了色界的初禪,成為三果的阿那含。
所以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書上曾開示:【在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阿含正義》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206。)像這樣的三果阿那含於捨壽後,可以往生色界天而究竟解脫。又成為聲聞三果的阿那含以後,再將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加以斷除,主要是將無色界微細的意識斷除;這個微細意識的我慢,在無色界仍然存在,只是很微細而已,眾生很不容易觀察到。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有微細意識的我慢存在,只是意識沒有反觀自己,仍然樂於自我存在而不願意消失。所以聲聞三果人將這微細的意識加以斷除,成為四果的阿羅漢,因而自知自作證:「【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經》卷1)由於聲聞四果人已經將最微細的思惑-也就是將最微細、不反觀自我的意識-斷除,於捨壽後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現。
從上面說明可知,聲聞人所觀待的對象是在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範圍,那是空相,也是有作的四聖諦的法;它們都是無作四聖諦藉緣而出生的,本身是生滅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所以不是常住法。也就是說,聲聞成就初果乃至四果,都是聽聞
佛的音聲法教開示以後,去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虛妄而成就的;所以聲聞人僅觀察到有作四聖諦的空相,認為它們都是虛妄的,因而證得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的下品涅槃法,可是他們都沒有證得無作四聖諦。但是他們相信
佛的開示,知道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它不是斷滅空,還有無作四聖諦存在——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人間消失不見了,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再也沒有所謂的阿羅漢出現於世。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至於其他的部分,就留待下一集說明,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27-a22_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