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接下來這一系列節目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我們建議各位菩薩觀看我們節目的同時,可以一併參考由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樣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及體會。
我們前提表過,繼續延續前面的老師所作的辨正。例如那位弘揚六識論的法師說:【如來藏與法身,本質是一樣的,僅是離纏與在纏,如日處重雲而隱暗與日出重雲而大明而已。】(《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221。)他既然這樣主張的話,按照他的意思來說,那如來藏顯然就是在纏而非清淨光明的,但是這樣的在纏就不能夠說祂有本來涅槃。只有在纏之際而又本來不生不死的心才能夠說有本來涅槃,凡是出纏以後所得的涅槃都是經過修行而達成的,那顯然就不是本來就涅槃的。如果是本來就涅槃的,應該是蘊處界在纏的時候,而同時存在的如來藏心就已經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了,也就是說,眾生是還沒有修學佛法以前具足繫縛的凡夫身中的如來藏,就已經是本來涅槃的,這樣才能說為本來就涅槃。所以,這位弘揚六識論的法師所說依未修行的在纏與修行後的離纏來定義本來涅槃,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他又說:「在因地名為如來藏,在果地名為法身,沒有差別。」 (字卡經文是:因名如來藏,果名法身,無二無別。) 可是從證悟者的角度來看卻是大有差別!因為依於他的說法,因地是在纏,果地是出纏,在纏與出纏顯然是有修與不修的差別,同時也是有證與不證的差別。如果說,到達果地的時候才稱為法身的話,因地就稱為如來藏,那顯然因地如來藏不許稱為法身了,一定得要到果地才能稱為法身,那就與《勝鬘經》以及諸經典所說的是全然不符合了。那這個差異乃是非常的大,當然不能像這位弘揚六識論的法師一樣而說成是無二無別的,但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以這樣錯誤的說明來定義為在纏的如來藏。把煩惱斷盡以後成為果地的法身,也就是在纏的緣起性空修到佛地完全沒有繫縛了,這樣的緣起性空就叫作滅諦,因此他就將緣起性空改名為法身。
那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那他又要如何可以修到佛地呢?因為意識心不能去到下一世,這一世的蘊處界當然是緣起性空,死後既沒有意根,也沒有意識,那就只剩下緣起性空的概念,但這個概念也隨著意識的斷滅而消失了,那就成為斷滅空了。六識全部都斷滅了而稱為緣起性空,而緣起性空的智慧也就不存在了,因為緣起性空只是意識心中的觀念或者智慧,緣起性空是依蘊處界、依意識覺知心才能存在的。因此當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他否定第八識、第七識的時候,那他死後蘊處界滅了就沒有意根與如來藏存在,而意識又無法去到下一世,因為斷滅了,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是連下一世都沒有,又要怎麼修到佛地而成就無餘涅槃呢?而又如何成就佛地的無量功德呢?所以這個六識論的法師,講的一大堆佛法,其實都是廢話、都是戲論。
因此堅持只有六識的人,他修學緣起性空觀怎麼可能會去到佛地呢?因為 佛在初轉法輪的時期明明說「意識不能去到下一世」,那麼這個六識論的法師他主張緣起性空的真實性其實是只存在一世的,意識斷滅的時候就不能再存在了;說穿了,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其實他是一個斷滅論者。當他判定般若為性空唯名的時候,又恐怕自己成為斷滅論者,因此他就只好再建立一個新法,說意識的細心是常住不滅的;可是這樣建立意識細心是常住的時候,問題又來了,建立了常住不滅的意識細心時,那本質上又落到意識上面去了,那又成為常見外道了。所以,真的只能說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他是愚癡的,他把常見否定了就落到斷見去,落入斷見的時候,又建立一個意識的細心,這樣又回落到常見來,結果他是具足了落在兩邊的邊見的過失了!可是還是有許多的愚癡人是繼續的相信他的邪見說法,那就真的是可憐了。
其實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他們的弟子們,譬如有一群比丘尼她們心中其實都是很痛苦的:如果她不繼續信受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是不行的,否則原來的一大片弘法基業,那就得要放棄了,而從頭再來建立,以往建立起來的名聲都將成為一文不值。但是她們改信八識論以後又無法自己實證如來藏,只能進入正覺同修會當中來學習,與許多初機學員剛進正覺同修會共修時候的程度是一樣的。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她們就只好繼續堅持原來這個弘揚六識論法師的法理,而繼續堅持「緣起性空」即是成佛之道的主張。但是問題是每當有徒弟或信眾們來請問的時候,那她該要怎麼回答呢?她無法回答的時候只好說:「弘揚八識論的蕭平實,他們這一類人的程度太差了,不值得我跟他講話,來問我這個幹什麼呢!」她就這樣的來籠罩而推掉解惑釋疑的責任。這一招倒也是很好用的,因為信受六識論法義的眾生大多都是愚癡人,所以面對一個人的時候,她是可以這樣去推托的,如果面對百千人時還可以這樣地去推卸;但是她們的這種邪見說法,只有對少數依理而學的人是推卸不成功的,這幾個人就是理性而有智慧的人。
那從另外一個層次來說,譬如禪宗的祖師曹山本寂說,悟後要懂得「異類墮」的道理,進入畜生道當中利樂有情也願意,一樣是本來解脫的。人家聽了來問:「悟後豈不當個聖人嗎?怎麼還會落到畜生道去呢?」禪師說:「落到畜生道,有什麼過失?」還真的是沒有過失,仍然是涅槃。例如有人問南泉禪師,南泉說:「死後去當牛去!」那人家問:「和尚為什麼去當牛呢?」他反問:「有什麼過失?」好!再舉例:又例如有一天溈山靈祐禪師說:「老僧死後往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肚子旁邊寫著幾個字:溈山僧靈祐。請問,到時候,要叫我作水牯牛呢?還是叫我作溈山僧靈祐呢?」你要怎麼稱呼呢?其實你不必叫喚任何名字,把牛的鼻子拉著說:「來喔!吃草!」
所以大乘法單單一個禪宗般若禪的見道,裡面的差別智就有很多了。而那些弘揚六識論的法師及徒眾們,他們連如來藏是什麼都不懂,一天到晚在講蘊處界緣起性空,甚至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法師還說緣起性空就是如來藏;可憐的是,他們對於蘊處界的瞭解還其實是很膚淺的,而我們正覺同修會講出來的蘊處界的道理比他們要勝妙的非常非常的多。換句話來說,他們的底細,我們是摸得非常清清楚楚;可是他們若是要來到這裡,心想:「阿含道講的蘊處界法,蕭平實比我內行很多,可是他證的如來藏到底是什麼?說是可以實證的,是有個心體的,可是我全然不知,那麼我去了正覺時,要如何與他對話呢?」其實他根本就沒辦法對話!他們心中很清楚:根本沒有辦法與蕭平實來作對話,若是真的來到正覺同修會,那他的名聞利養將會受到嚴重受損。那就只好胡亂推托地說:「啊!這個蕭平實程度太差了,不值得跟他談。」這雖然是一個妙招,可是他這樣夜路走多了,總會見到鬼吧?這個謊話說久了,總是會被拆穿的。所以當你把這個弘揚六識論法師的思想弄清楚了,所有追隨他的人,你沒有一個不清楚,不管是名聲有多大,總之都逃不出緣起性空這個框框,他們永遠都被這個框框給框住了。
以上的辨正我們辨正完了,接下去我們將要進入到第九章來說明。也就是〈空義隱覆真實章第9〉,在這個章節,我們來繼續說明我們的法理,我們來看看經文是怎麼說的。
經文是這樣講的:【「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好!我們來說明一下當中的法理:「空義隱覆真實」這幾個字,大家先要斟酌一下當中的法義內涵。當你將這幾個字斟酌清楚了,就可以走遍佛教界的五湖四海;因為這幾個字的真實含義存在,現代的佛教界的大師、大德們都是弄不清楚的。
首先我們來看空義,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空」有兩個道理:一個是空性,一個是空相。「空性」講的就是不空如來藏,因為這個空確實有真實性,不是緣起性空,所以稱為不空如來藏;緣起性空是沒有真實性的,可是如來藏這個空有真實性,所以不能說祂是緣起性空的空無。另外一個空是指「空相」,蘊處界等法都是其性無常故空,無常空就一定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既然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有生則必有滅,那就叫作空相,而這個空相卻仍然是附屬於如來藏;這個空相,就叫作空如來藏。
懂得了空性與空相,你就知道空性講的是如來藏心體自身,空相講的是如來藏所生的蘊處界等萬法;空性與空相這二法都如實了知了,就會知道為什麼這二法是隱覆的。如來藏一向隱覆於眾生身中不斷地運作著,眾生都找不到祂。觀察當代的有名大法師、大禪師,不論是台灣或者是大陸,不論是南傳或者是北傳,有哪一個大師能如實了知空性與空相的異同呢?他們都找不到如來藏空性,所以才說如來藏是隱覆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呢,當你把空性與空相如實了知了,再把《般若經》請出來讀,你將會發覺:原來
佛陀在經中是明講的。然後再把禪宗真悟祖師的公案打開來讀,你就會瞭解原來禪宗祖師之中有許多人也是明講的,可是眾生都讀不懂;是因為明講之中仍然有隱覆之說,悟者讀了是明講的,眾生思惟研究時卻覺得是隱覆的。而這個隱覆之說卻是不得不然,因為眾生的信力不具足,慧力還沒有發起,若為他們明講的時候,心中必然會生疑不信,當然就會誹謗正法,因此就只好隱覆密意而說。
如來藏心體的所在,不單是在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的時期才隱覆而說,其實在聲聞法的阿含諸經當中就已經是隱覆密意而說的了!當你證悟了以後讀到那些經文的時候,你還是會覺得經中它是明講的。可是對於那些不肯迴心大乘的聲聞阿羅漢們而言,那仍是隱覆密意而說的。空義及隱覆的道理,你如果弄清楚了,那就不會再對三乘菩提純然是依於想像而瞭解,你將會發覺:佛法其實是很真實的,不是推論的哲學思想,也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法。但是在真的開悟明心之前,對於開悟的境界純然只是想像,所以一些有品味的人都很喜歡在茶杯上、宣紙上弄上一個斗大的禪字;或者在竹簾寫上斗大的禪字,覺得這樣很有禪味。
可是,對於這個禪字覺得很有味道的人,其實都是凡夫,表示他們還沒有開悟;若是悟了以後再看到那個禪字,根本就不是禪,而禪悟之中也根本沒有禪;不管那個禪字寫得多麼妙、多麼殊勝,那樣龍飛鳳舞的神韻超然,還是沒有禪味可說;因為對你來講,禪已經是很明白、很公開地完全呈現在眼前,有什麼神祕可說呢?可是對於沒有悟的人就會覺得很有禪味。特別是當他問你的時候:「禪到底是什麼?」你就寫個草書的禪字。他懂得書法,可是仍然聽不懂你的弦外之音,那只好再問你一遍:「如何是禪?我還是不懂啊!你告訴我清楚一點,如何是禪?」你回答說:「這就是禪!」他不懂,所以就覺得:「你這個意境,我真的是想像不出來。太深了!太高了!」從此以後他就覺得你很有禪味。可是對你自己來講,你還是會覺得有禪味嗎?沒有!其實悟後一點點禪味也都沒有了,只有實相的智慧。
假使要說真的有禪味,那就是別人對你的看法,你自己卻覺得一點禪味都沒有;因為實相已在你的眼前,一點點神祕感統統都沒有了。禪味的意思是表示心中還有一分神祕感的存在,假使有的人他號稱學禪三十年、學禪四十年,還是很喜歡那個禪字,那就表示說他根本就沒有開悟。所以你如果去探望開悟的大師,他的會客室牆壁如果還有一個斗大的禪字,你就不必再跟他談了;因為他還覺得禪字很有味道,就表示他對於禪還是充滿著想像。但對於你來講,其實禪已經不是禪了,只有真實而沒有禪味了!因為你把般若諸經請出來讀一讀,你會發覺:啊!原來是講我心裡面的法,祂是那麼的清楚,而祂是真實的存在。這個時候你心中已經沒有任何一點點的想像空間,只有一份禪悟後的真實感恆存。
常常有人在破參之前,覺得自己是開悟了,可是他腳下浮逼逼的很不實在;等到後來真的參究出來了以後,體驗過了就會覺得真的很實在,所以當你問他:「悟前與悟後的感覺怎麼樣?差別在哪裡?」他會說:「太實在了,很真實。」假使是聽來的人,雖然他知道禪宗的密意,也絕對不會有這種真實感;因為他沒有實際的體驗,無法如實分清楚蘊處界與如來藏之間有什麼關聯,如何互動;所以他一點真實感都沒有,所以打探密意而不是真參實究的人,他就是有這樣的結果。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先說明到這裡,後面會有更精彩而殊勝的內涵將要為大家說明。歡迎各位觀眾菩薩們可以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大家一起來聞熏這一部殊勝的《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我們相信這樣大家的智慧建立會更為進步。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55-a22_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