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93集 什麼是無明住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

接著我們繼續來看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三輯第7頁的這段經文:【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夫人說得很快,我們卻講得很慢,因為想要讓大家確實瞭解她所說的真義。勝鬘夫人說得很深,而且講得很簡略。當年她講的時候是面對 佛前所說的,當然只說綱要,不必說到很微細;而且當時人的根性也很好,容易聽懂。但是今天佛法已經被藏密的應成派中觀亂七八糟的妄自解釋,已經變成烏煙瘴氣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講得微細一點,讓大家確實瞭解勝鬘夫人的真正意思。當我們把佛法明礬投入濁水裡面,想要把它澄清時,他們卻說我們是把佛教界搞得烏煙瘴氣。他們以前把佛法全面錯說的烏煙瘴氣卻都不說,而那些弄不懂是誰把佛法弄成烏煙瘴氣的初學者,也跟著那些人一起來誣謗我們。所以說,人的明與無明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勝鬘夫人在這裡講了明解脫味,我們來看勝鬘夫人是怎麼說的。她說:「世尊!假使無明住地不斷除,或者是斷除而沒有究竟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一味、等味,也就是明解脫味。」我們先來談談這幾句。無明住地講的是無始無明,而四住地煩惱叫作一念無明。為什麼會叫作一念無明呢?因為它是三界中的生死法——與三界生死有關的煩惱。可是明明是四種的住地無明,為什麼要稱為一念無明?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斷我見以後的初果人還住在欲界中,他再度受生時仍然無法離開欲界境界;乃至他修斷五蓋而進修初禪,在還沒有發起初禪以前,縱使已經很努力地在遠離五蓋了,最多也只能進入薄地,是薄貪瞋癡的二果人。

這時已經是斷我見以後的事了,但他的一念無明還是沒有完全消除掉;因為四住地煩惱中的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等三種住地都還存在;也就是說,他的思惑還沒有斷除,所以當他在斷我見的基礎上修得了初禪,遠離欲界愛而成為三果人了,他有可能是生般涅槃,或者有行般涅槃,或者是上流乃至處處般涅槃。當他生到色界天而不再來生於人間了,可是他生到色界天以後,假使是無行般涅槃,他在初禪天中一生無所事事,只要打坐就好了;每天靜坐之後,到了壽盡時還是會生起一念;一念生起了,覺知心又接觸到色界法了,那時捨報就斷盡思惑而取涅槃;但在捨報前仍然會再生起一念,這都是由於思惑尚未斷盡才會生起的一念,所以名為一念無明。

但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當他修得四無色定,捨報後生到無色界天;假使不中夭,在空無邊處一萬大劫,或者在非非想處八萬大劫,於捨壽前都是一念不生的。可是非想非非想天人八萬大劫後,突然生起一念時就退回無所有處了,隨即下墮於人間或旁生道去了。就只是這麼一個念頭動了心,而這個念頭是什麼?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呢!為什麼會這樣?正是因為他的我慢沒有斷,也就是由於對自我的存在而覺得有價值,喜樂於自我的存在,就是我慢;就因為這個我慢的緣故,於是生起一念就下墮了。人間修得四空定的人如此,修得色界四禪的人也是如此;在得四禪八定以後,生到色界、無色界天的人們,也都是不離這一念的。由於這一念妄起,因此就下墮了!在下墮前及下墮後,都是仍然在四住地無明之中;這都是由於見惑與思惑尚未斷盡的緣故,所以見惑與思惑所攝的這四種住地無明,就簡稱為一念無明。

可是無明住地講的是無始無明,這個無明是因為無始以來與眾生心都不相應;不像四住地無明,眾生心是每一世都不斷地在相應著。假使是我見未斷的凡夫,那是從來一直都在跟我見煩惱相應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除非他開始學佛,才會知道原來自己一直有這個煩惱的存在。這個我見煩惱,即使是西方心理學者也無法知道,例如現在流行的西方心理諮商治療,最多也只能減輕人們一些表層情緒的煩惱,卻無法像佛法可以探究到煩惱的根源何在,以便從根本上來斷除煩惱獲得解脫。佛法甚至更深入探究到無始無明的層面,而這個無始無明卻是從來不與眾生心相應的;一直到想要去探究法界的實相是什麼,那時才第一次相應到。

因此,無明住地就依眾生的不同而有兩種:一種是不斷,另一種是斷而不究竟。不斷,講的就是二乘聖人以及一切凡夫、異生。有斷而不究竟,講的是菩薩們;是從七住位就打破無始無明了,已開始分分斷除中;但是因為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是恆河沙數那麼多,有時說是超過恆河沙數;所以,菩薩雖然能斷它,但都仍然不究竟,要到佛地才究竟斷盡。因此說,如果是從來不斷無始無明的人,即使是二乘聖人,都沒有辦法獲得一味、等味,叫作明解脫味;可是菩薩有斷,只是不究竟而已,但是終究不能像 佛陀一樣的究竟一味、等味,叫作究竟明解脫味。然而菩薩已有少分、多分的斷,只是不究竟,所以仍不具足明解脫味,二乘聖人則是完全沒有明解脫味,所以他們的解脫味是不懂實相法界的。問題是,二乘聖人明明 佛授記說他們已經證得解脫果了,為什麼還說他們沒有明解脫味呢?難道他們仍有無明而解脫嗎?

勝鬘夫人說,假使無明住地不斷,或者斷而不究竟的人,是不可能得到一味、等味的,這個所謂的一味、等味就是明解脫味;這裡向諸位賣了一個關子:二乘的無學聖人是不是明解脫?現在我們說:二乘聖者是無明解脫。為什麼會是這樣?也許有已經破參的人思索了一番,一天、二天或者比較遲鈍的人六天、七天,大概已經知道為什麼二乘無學聖人的解脫生死是無明解脫了。這是說,凡是無明住地,也就是無始以來對法界實相全然不知的無明境界還沒有斷的人——還沒有證得法界實相的人,他即使已經得解脫了,仍然是無明解脫,不是明解脫。

或者說菩薩已經證得如來藏,而能現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得少分、多分;乃至如同七地滿心的滿分解脫,但是由於無明住地的斷而不究竟,所以仍然算是無明解脫,但是卻已經有一部分是明解脫了,只有少部分是無明解脫,因為七地滿心的菩薩的無明住地是斷而不究竟。這樣講解,應該就有許多人很清楚的明白了。可是仍然會有尚未破參的多數人還是不能明白,所以仍然要再更深入說明一下。

菩薩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對於法界的實相已經有了部分的瞭解:從初明心的七住位有極少分的瞭解,到初地入地心有初分的道種智,那仍算是少分的瞭解;而到了七地滿心有了多分的瞭解,可是這仍然都還是不究竟。即使到了等覺地也仍然不是究竟,只是極多分的瞭解,還差一分不瞭解,還得要修到妙覺位,然後下生人間而作最後極少分的參究,才能成佛。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能瞭解,就不得成佛。因此菩薩明心後,他的明解脫只是多分與少分、極少分的差別,但已經有了明解脫,只是不究竟。既然不究竟,所以一味、等味的解脫,也就不具足圓滿;由於不斷、不究竟,就無法具足一味、等味,所以一味、等味才能叫作明解脫味。因為勝鬘夫人所說的明解脫味,講的是佛地的境界;是具足一切明,沒有絲毫的無明。

這當然是指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習氣種子究竟有多少,已經具足地了知無餘了,所以成為明解脫,只是不究竟;而另一個部分是法界實相中總共有多少種子——有多少無漏有為法上的功能差別,都能夠具足瞭解圓滿究竟了,就能具足運用所有的種子─也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子的智慧已經圓滿究竟了,這時能於十方法界圓滿究竟的自在了,已經沒有任何諸佛菩薩可以質問祂,假使諸佛菩薩會質問的話,因為諸佛沒有高下,平等平等,所以也沒有人能質問祂。而諸菩薩都還沒有成佛,當然也無法質問祂;那就是已經到達佛地了,才是究竟的明解脫。

可是菩薩的明解脫並不究竟,因為他的無明住地是斷而不究竟的,所以有一部分是明解脫,另一部分仍然是無明解脫。不管菩薩在聲聞果上是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都仍然是部分明解脫,部分是無明解脫。至於二乘聖人,那就完全是無明而得解脫了,因為二乘聖人只在解脫道上面,也就是我見、我執以及我所執上面得明解脫,可是對於佛菩提道以及佛道中所應修、應斷,都沒有作到,他們對法界實相完全無所知,仍然具有無始無明的全部。既然對無始無明完全無所知,當然他們所證得的出三界生死的解脫,就叫作無明解脫了。他們的無明住地是完全未斷除絲毫的,完全談不上菩薩的斷而不究竟;因為都還沒有碰觸到無始無明,何況是上煩惱的斷除呢?所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時,就沒有辦法得到一味、等味的明解脫味。如果無明住地是完全不斷,那根本就是無明解脫,所以我們才會說二乘無學的解脫是無明解脫。這樣講清楚了,就不會有人抗議說:「二乘無學明明已經斷了無明而出三界了,怎麼還會是無明得解脫呢?」因為這個無明講的是無明住地的無明,是說所知障所攝的無始無明,不是講煩惱障所攝的四種住地,也就是見惑與思惑的無明。

「為什麼會這樣呢?」勝鬘夫人繼續說:「為什麼要這樣講?是因為無明住地假使不斷或者是斷而不究竟的人,對於超過恆河沙數等等所應斷的法,當然是沒有斷或者斷而不究竟,因此都仍然具足所有的無始無明,或者無始無明打破了、少分斷、多分斷等等,也都還是不究竟的。這些過恆河沙數等等所應斷的法沒有斷的緣故,所以過恆河沙數等法就應得而不得、應證而未證,由於這些無明住地的積聚,便出生了一切大乘法中修道位應斷的煩惱、上煩惱。」這些修道位中應斷的煩惱與上煩惱,是由無明積聚而來的,可是無明住地既然不是種子,怎麼可能會積聚呢?早期跟 平實導師學過《成唯識論》的人,可能心中有一點疑惑:「勝鬘夫人是不是說錯了?」其實她沒有說錯,因為這個牽涉到上煩惱與起煩惱之間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在下一段接著就會談到,所以這裡就不浪費大家的時間,留到下一段經文再來說。

這個無明住地的積聚,會產生大乘法中一切修道位所應斷的煩惱以及上煩惱。進入初地而開始修道位的修行時,這個階段的煩惱有兩個部分:修道所斷的「煩惱、上煩惱」。一切修道上所應斷的煩惱,那是指什麼煩惱?諸位已經都想到了,就是煩惱障的煩惱習氣種子,這是要透過三大阿僧祇劫(至少是初地開始的二大阿僧祇劫)修道過程中才能斷盡的。所以,如果三賢位的菩薩還會對惡人破口大罵,那也是正常的,因為他在解脫道上一直保持在初果中,雖然般若實相智慧與日俱進,沒有停止過;可是屬於解脫道上的修行,他並沒有在努力進步。所以也許你翻起《傳燈錄》、《五燈會元》、《續傳燈錄》,讀過以後說:「這位祖師開悟了,竟然還會破口罵人。」這其實沒什麼奇怪的,因為這是煩惱障上的習氣種子有沒有斷的問題;而且證悟祖師往往把罵人當作機鋒來使用,禪師也習慣於把眾生的煩惱拿來當作機鋒使用,這是禪門中很常見的事。

這樣講,也許有人覺得枯燥,我們就講一點輕鬆的好了。譬如說,有一天德山宣鑑禪師病了,有徒弟們來看他。既然在禪門中,凡事都不離禪,師徒之間就百無禁忌(禮節歸禮節,但是在禪上面百無禁忌),所以徒弟上來問病:「和尚今日病體少差否?」「還好!還好!」「可是和尚病了,還有不病者否?」「有!」「阿哪個是不病者?」「哎喲!哎喲!」這在禪門中很平常。禪師這時往往把棒子拿起來就打人了,有時候就罵人,有時候甚至大喝一聲:「出去!」

這就是說,成佛之道中必定有兩個主要道:一個主要道是解脫道,另一個主要道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是近代很少人提到的,即使有人提到,也是語焉不詳,就只有咱們正覺在提倡。我們現在且先不談佛菩提道,只談解脫道。在解脫道的修行過程當中,究竟應該如何才算是解脫道的究竟圓證?那當然不只是包括煩惱的現行而已,也得包括習氣種子的斷除。阿羅漢雖然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他所斷的畢竟只是煩惱障的現行而已。怎麼叫作煩惱障現行的斷除呢?

時間的關係,我們留待下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5026-a20_0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