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4集 無明住地的不斷與不究竟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4集〈無明住地的不斷與不究竟〉。

8485集是要略述一位學人對前三集中《勝鬘經》經文的錯誤解釋。您或許會有疑惑,有必要知道錯誤的說法嗎?有必要。初果的斷疑見,菩薩的差別智,就是能正確地分判出「是法、非法」的差別,讓智慧貫通快速成就。而 平實導師在書中於法義上處處指明知名大法師的落處,也是不落於婦人之仁的真慈悲,也只有被誤導的人日益減少,這些誤導眾生的大法師罪業才能有減輕的可能。我們所要說的這位學人錯誤極多,影響也很大,所以要提出說明。

一、在81集中有提到勝鬘菩薩以通達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體證認知而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都還有無明住地的覆障,所以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而這位學人他這麼說:【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於知斷證修的四諦事中,都是有餘,即根源於無明住地的不斷。】(《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9。)他這樣的說法,會進入什麼誤區呢?

勝鬘菩薩經文中明白地指出「無明住地覆障所應斷者」有兩種:一種是不斷,另一種是斷而不究竟。但這位學人卻將阿羅漢、辟支佛與最後身菩薩混為一譚,他的解說特意忽略「不究竟」三字,成了最後身菩薩所修與二乘聖人所修的解脫道是完全一樣,也產生了最後身菩薩對於無明住地也是不曾斷除一絲一毫的錯誤引導。這就引申成二乘解脫道與大乘佛菩提道是一樣的,菩薩證量與二乘沒有差別的誤區中。

但經文所說明的是最後身菩薩或說大力菩薩並不是沒有斷無明住地,是斷而不究竟,到佛地時才算究竟斷盡,所以不能夠說菩薩沒有斷無明住地。在菩薩的修證中,無明住地的斷除,明心不退的七住位菩薩就已破無始無明,相應並成就能斷除無明住地的勢力與般若智;到達初地時是斷少分,到八地成為大力菩薩時是斷多分,要到佛地時是滿分斷的差別。這位學僧將這一段經文中:「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中的「不究竟」三字忽略掉,就成了八地大力菩薩乃至最後身菩薩仍然不曾分斷無明住地的大過失。

我們小結上面所說這段,要瞭解七住已破無始無明,開始具有斷除無明住地的勢力與智慧,初地以上乃至最後身菩薩分證斷除無明住地,到佛地究竟斷除圓滿,這是勝鬘菩薩所要表達的。我們也要了知,在《勝鬘經》當中勝鬘菩薩所要表達的還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在說明菩薩和佛到底有多大的區分,所以《勝鬘經》是入地菩薩所必須要去修學的,一切想要修學佛道成就入地的功德,都應該要細讀《勝鬘經》這本書。

二、勝鬘菩薩說:【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位學人解釋為:【二乘的涅槃非真,所以經文結示二乘是向涅槃界;菩薩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實,所以略而不論。】(《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70。)由上一段話的解釋,我們已可看出這位學人已有著預設立場的心機來繼續導引,您看出來了嗎?一者,他說「菩薩未得般涅槃」,但菩薩在第七住位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知無餘涅槃中的實際,並非未證涅槃。若改說為「菩薩未得無餘涅槃」,也有過失。菩薩初地滿心時,是隨時可以滅盡思惑,都能在捨壽時取無餘涅槃的,因為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而不取無餘涅槃;三地滿心時是隨時可以取證滅盡定,能隨時都入無餘涅槃;六地滿心時不得不證滅盡定,卻不會因此而進入無餘涅槃中灰身泯智,是因為大悲願所持的緣故而不取無餘涅槃。

且不說六地滿心不得不證滅盡定,一定能隨時入無餘涅槃,單說三地滿心吧!在將近一大阿僧祇劫前的第七住位時,就已經明心了,就已經斷除我見了,然後進修超過一大阿僧祇劫到了三地滿心時,四禪八定具足、五神通具足、四無量心具足,又有無生法忍,請問:他這時還有沒有辦法取證滅盡定呢?他是任何時刻都可以取證滅盡定的,因為只要四禪八定具足時斷我見,就絕對可以隨時取證滅盡定的。因此三地滿心是隨時可以證滅盡定,也可以隨時入無餘涅槃,菩薩卻放棄而不證;如果他真想要取無餘涅槃,是一剎那間就可以入滅盡定,也是一剎那間就可以取無餘涅槃的,何況勝鬘菩薩這段經文所講的大力菩薩——八地菩薩。這位學人說「菩薩未得般涅槃」是有大過失的。由此可看出,他在大乘法的修證內涵知見,是有嚴重的缺乏與偏解。

再者,這位學人說:「菩薩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實。」這句話問題在哪呢?若言「共明的事實」,應說「菩薩不入無餘涅槃,卻是共明的事實」。「不入」和「未得」差別很大,如同你有錢但不買,和沒錢無法買的差別;又如同有考上大學的資格不讀,和沒考上不讀的差別。這位學人用「未得」二字,有意引導為菩薩證境低於二乘無學聖人。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才是共明的事實,但是並非沒有證得般涅槃,因為菩薩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及證境都遠勝於二乘聖人的無餘涅槃。菩薩也不是沒有能力斷盡思惑而入無餘涅槃,只是悲願繫念眾生,不想斷盡思惑,不想取證有餘及無餘涅槃,所以恆持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而不取二乘涅槃。因此菩薩是有能力證二乘涅槃,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因為菩薩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二乘無學聖人所無法臆測的;怎麼能說「菩薩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實」?這位學人出了許多書,對他的簡介為「當代佛學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但他這段話卻是嚴重扭曲大乘法義事實的妄說。

就上面這段小結一下: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呢?有智慧的您已能看出來他的用心。他故意漏字、忽略地解釋,是心中已有立場,營造了菩薩在涅槃修證上是遠不如二乘聖人的,最多就只能夠說:菩薩所證的涅槃是跟二乘聖人一樣,所以大乘法其實並無絲毫超過二乘處,乃至引導出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是與諸佛相等的;因此只需要修證二乘的緣起性空即可,不必修學如何實證如來藏的大乘法。也因此您剛建立的正知見是:七住明心不退的菩薩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初地以上菩薩都可以入無餘涅槃,是因為悲願「不入」無餘涅槃,不是「未得般涅槃」。不要上了這位學人的當。

三、勝鬘菩薩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什麼是常住涅槃呢?在此舉出佛陀住世時,有兩段經文開示:【常住涅槃,不斷不常相。何以故?無生死故。】(《文殊師利問經》卷1)另外一段經文:【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大乘入楞伽經》卷2)菩薩的所證,就是證得沒有「生滅、斷常」相待的絕待法——如來藏、涅槃妙心;菩薩更能現前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如來藏都是本來就常住於涅槃之中,從來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永遠都是離兩邊的,永遠都不在生死中,就是常住涅槃。

而這位學人說:【以下,對二乘有餘而說如來究竟。先示常住涅槃的德相,為如來所得。上來說,二乘(與菩薩)不知不見不斷,……。】(《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70。)在前面已為您解說「常住涅槃」的正理,就知「常住涅槃」的德相不是只有如來所得,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來所得。每個有情都本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既然說是本來涅槃,當然是常住的涅槃。這是所有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薩親證現觀的,也能現見一切凡夫眾生都是本來常住涅槃,如此實證、現驗,不是推理想像,也不是某種思想信仰,它是現前的一個事實,所以不能像這位學人所說「只有諸佛才證得常住涅槃」。菩薩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的常住涅槃,但修學功德還不究竟,因為在如來藏心體中,還有七轉識相應的不清淨習氣種子,必須要悟後起修去除滅;也仍然有許多異熟隨眠(也就是所知障的隨眠)及習氣種子隨眠等待改變;只有如來的常住涅槃是究竟清淨圓滿。

就前面這段小結,是七住明心以上的菩薩都可親證現觀自己和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的八不中道,證實龍樹菩薩的《中論》篇首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中論》卷1)乃至【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實相義如是,云何有分別!】(《中論》卷3)「常住涅槃」的德相,一切眾生本具,只是不解不證;菩薩證得後轉依起大機大用,無畏於菩薩道行;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來所得。

四、這位學人說到:「二乘以及菩薩所證的三德、四諦,都是有餘的,不是究竟涅槃。」什麼是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一切七住位以上已明心不退的菩薩都有部分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七地以下菩薩證三德的少分或多分;所以三德菩薩是分證的,只有佛地才具足圓滿。二乘聖人全然沒有法身德的相應,所以也沒有絲毫菩薩相應的般若德;雖然已有了解脫德的修證,但為不具足的有餘解脫。為什麼會說二乘所證的解脫德是不具足的?因為還有異熟種子的變異性,沒有前進修斷,只有斷煩惱障的現行,並沒有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所以變易生死是具足存在的,因此說他們的解脫德只有少分、是有餘的。而菩薩在進入初地時,已經開始分斷這個異熟種子了;一直要進修到佛地時,異熟性才全部斷盡,這樣才算是具足了解脫德。

菩薩三德之殊勝於二乘,有什麼修證差別呢?因為菩薩從七住賢位開始,所得的三德都是依於實相法、常住法,就是證得出生蘊處界諸法的實相心如來藏,這不是二乘聖人將滅止生的緣起性空觀所能知道的。二乘聖人從來不曾涉及如來藏的理體,都只在如來藏所出生的蘊處界上面,作緣生緣滅無常故苦、故空的觀行罷了。法身德與般若德都是二乘聖人所沒有的,沒有親證本際、實相心、如來藏,是無法想像為什麼依於如來藏才有法身德、般若德?對如來藏實相心不解、不信,再怎麼聽聞菩薩的說明,終究還是無法現觀的,因為沒有證如來藏,是沒有辦法現驗這個法身德。而這位被稱為「佛學泰斗、博通三藏」的學人,或是不解三德的內涵,或是對菩薩所證的三德刻意加以忽略,是別有用心嗎?

由以上說明小結一下:菩薩七住位證得如來藏時就有了三德,雖然都是極少分;而二乘聖人所得的卻是只有三德中解脫德的小部分,是不具足;他們完全沒有法身德,沒有般若德,真正學佛而不學羅漢的人,對此都應該要瞭解。關於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當中,其中法身德裡面又有所謂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身」。這在下一集當中會進一步地為您說明。

在此我祝願您能夠早日以大乘了義正法為依歸。如果要讀《勝鬘經》,同樣是《勝鬘經講記》,一位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他可以讓您正確地認識到菩薩與佛的差異性;一位是學人所寫的,只有讓你對大乘法失去信心。

在此祝願您找到正確的道路,進一步地修學。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7-a20_0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