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2集 證常住涅槃者方能為世間依護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2集〈證常住涅槃者,方能為世間依護〉。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談到:二乘聖人所證的只是少分涅槃、只是向涅槃界,他們是依現前仍然存在的五蘊而說他們證得了無餘涅槃;也就是當五蘊滅了,他們就是證得了涅槃,但是菩薩所證的常住涅槃,是能夠究竟地知一切苦。在上集當中,我們對於究竟知一切苦,在這一集當中,我們就不再說有關於百劫修相好,乃至於七地菩薩能夠念念入滅盡定時,他對於苦能夠一剎那之間,就能夠不再相應,我們單說悟後在追求一切種智的過程,要受多少苦?其實苦是很多的,在每個位階都有不同相應的苦。

以 平實導師的示現來說,就利他而言,他在此世悟前悟後都被自己歸依的師父奚落,見道報告要交給師父,卻被冷諷;也曾要把法送給知名的大法師,結果是反被嘲諷;在所度的弟子幫他明心後,但是弟子的性障現起,對 平實導師反噬詆毀,這都是「眾生忍」的境界,也是苦啊!但是,平實導師不但不會放棄他們,只想著如何以法的莊嚴來利益他們。

而就自利而言,例如在尋求圓滿成佛的果德之前,為了求法,譬如有一天三地滿心了進入四地,會想:「我在這裡領一方之眾,可是我自己的道業進修,好像有點瓶頸,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怎麼辦呢?」所以,可以去他方世界見某一尊佛,去求法;這樣來去之間求法,不也是苦嗎?當然也是苦。因為這也是行,行也是苦啊!行必定是無常。然後化身回到此界後還是要滅掉,那又是一個生滅的苦。

而以 佛陀百劫修相好,在苦的部分,當有人要取 佛陀的性命,或者對 佛的色身加以切割時,佛陀在此時,心裡是沒有任何一點的瞋念,心裡所起的只有願行,就是如何來幫助面前這位來求者或者加害者,在未來世的時候,種下幫助他證得解脫三界實義的因緣,所以內心對於眼前這一個人,只有悲憫、只有加持、只有願行,那是百劫修相好的菩薩他的心願。而這一個心願是完全無我的,只有眾生,那這時候有沒有苦呢?當然!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當中有這麼說:「當時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祂真的是知道痛,不是不知道痛,但這個痛於佛無法自在,因為佛陀心裡面只有祂的菩薩行願。」

所以,勝鬘夫人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就是菩薩他所證得這一個常住涅槃以後,不可思議的心行,諸佛菩薩所證得第八識、本際、實際,本來就是常住的;所以《大般涅槃經》中,佛陀鼓勵著弟子們說:【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安住是中,復能處處示現涅槃,是故名為大般涅槃。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於此大般涅槃而涅槃者,當如是學如來常住,法僧亦然。】(《大般涅槃經》卷3)也就是雖然尚無法達到佛地究竟涅槃的境界,但這個常住涅槃妙心,本來現成,相對於阿羅漢、辟支佛的無常必壞世間、無常病世間來說,而說諸佛菩薩所證的涅槃,才是常住涅槃。

為什麼叫常住涅槃?是因為菩薩所證的法是不生不滅,而稱為涅槃,是依如來藏所說;而且菩薩現前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如來藏,本來就常住於涅槃之中,因為從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無背無面、無長無短,永遠是離兩邊的,永遠都不在生死中,那當然是常住涅槃。二乘人知道自己所證的涅槃,不是常住法,是要壞滅五陰自己。所以,如果菩薩遇到了他,向他說:「你也是常住涅槃,老鼠、黑貓等都一樣是常住涅槃,所以你不必求涅槃啊!」阿羅漢聽了,覺得這道理好像說不通啊!明明 佛陀教我們要滅掉蘊處界,才能取得無餘涅槃,可是菩薩竟然教我說:「不要去求涅槃,因為我本來就涅槃。」

阿羅漢會想不通,想不通其實不打緊,因為只要菩薩點撥一下,告訴他:「你沒聽佛講過嗎?入了無餘涅槃之中,仍有本際不滅,你那個入胎識繼續是常住不滅。」這時他就會突然想到 佛陀曾經有的開示,而去想到:「我的入胎識還在涅槃中,而我沒有滅以前,我的入胎識也是不生不滅,本住涅槃中,所以我還真的是常住涅槃。」因此當菩薩說了這些道理,為阿羅漢點撥一下,他就能夠迴小向大。所以大乘法的智慧跟二乘法的智慧,是不可能相同的,只有小部分相同,就是解脫道的實證。所以《般若經》才會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涅槃」,原因就在這裡。

一切人如果想要修學成佛之道,就必須依照大乘法來修學,不可以再用二乘菩提觀行蘊處界空,而滅蘊處界的方法來修學。在 平實導師所帶領的正覺教團,之所以要極力的弘揚如來藏妙法,因為許多的道場都自認是禪宗道場,卻以生滅的意識心、以一念不生的境界,來當作開悟的證境。那明明是所生法、是生滅法,怎能把祂當作證悟的真心呢?怎麼能夠把粗淺的定境,當作開悟的境界呢?而有些所謂開悟如來藏,仍然是以意識離念、意識一念不生的境界,來當成如來藏。一念不生如何成就自利利他?如何成就相見道的功德?如何成就道種智?如何成就一切種智的智慧呢?必定是相應證得不論意識有念、無念,不論在三界六道任何一界的有情,他的涅槃妙心運作,沒有一剎那停止,那才是真正的開悟明心。

所以,唯有證得第八識的人,才有資格說「他傳的法是成佛之道」,因為第八識才是常住涅槃心。依這樣而證得常住涅槃來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涅槃,因為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而所有人的如來藏都是本來就在涅槃中,不曾離開過涅槃,而又無妨同時隨緣任運變生一切法,來利樂一切的有情。也因此如來藏利樂一切有情,並不單只是利樂自己心中這個有情而已,同時也利樂了許多的有情,是互相利樂的。明心的人自己現觀一下,就能夠知道,若自己真能轉依並行之於身口意三業,就是以身示法在利樂了許多有情。

因此說,當證得常住涅槃,對於沒有被覆護的世間,對於無依止的世間,明心見道者,就能夠為護為依了。所以當辟支佛、當阿羅漢、當明心見道者,三者都來弘揚佛菩提時,您就可以知道這三人之中,誰才是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的救護者。因為菩薩有二乘聖人所不知道的妙義,是他們所不能證得,所以連二乘都應該歸依於菩薩,不論是現出家相或在家相都是一樣。這個道理是一切真正阿羅漢必知的,真正的阿羅漢不會說出「大乘非佛說」,更不會對菩薩起慢。因為阿羅漢是真知發大乘菩提心,證實相涅槃的菩薩永不入涅槃,生生世世為利樂有情而不捨眾生,能於世間為護為依。

在此與您共讀摩訶迦葉對正法久住的深思,和對菩薩恭敬的兩段經文,經文有點長,我念慢一點。在《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2:【濡首童真則從坐起,著衣持鉢而欲發行,謂迦葉曰:「唯,大迦葉!便可在前,吾今尋後。所以者何?尊大迦葉年即耆宿,素修梵行久為沙門,未見如來而出家學,計於世間所有羅漢皆從仁後有所啟受,以是之故宜當在前,吾今在後。」】

這是濡首童真他要去外托缽的時候,他請摩訶迦葉走在前面,他要走在摩訶迦葉的後面,因為摩訶迦葉是僧團中年紀最長老的,而且他是久修梵行的,許多的羅漢都是依於摩訶迦葉的啟發,而能夠證得了阿羅漢,但是摩訶迦葉怎麼回答呢?摩訶迦葉說:【計於法律不以年歲而為尊長,法律所載智慧為尊,神智聖達乃可為尊;博聞才辯乃曰為尊;諸根明徹乃曰為尊,法律所記以斯為尊。由是計之,濡首童真智慧巍巍博聞普達辯才無礙,曉了一切眾生根本,以是之故最長弘遠,仁為大尊宜當在前,余應在後。】(《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2

摩訶迦葉繼續以例子說:「就好像小獅子出生沒有多久,雖然牠很幼小、氣力不大,但是當這小獅子有所行走的時候,牠身上的氣味的流佈,所有的野鹿、野狗、種種的野獸,聞到這個味道就會趕快奔忙逃走;乃至像大象牠有六顆的大牙,有六十歲以上,或者是說,有非常高大的身體,如果用繩子把牠綁了三捆,當牠聞到了獅子威猛之氣,牠也會掙脫地跳脫這些繩子,而急忙地奔跑。」

所以摩訶迦葉說:【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假使發意智慧道力未孚成就,心猶憍仰習師子步,過諸聲聞、緣覺之路,一切眾魔自在宮殿,志懷恐懼不能自安。】(《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2)也就是說:「只是發意的菩薩,也就是剛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然他的智慧還沒有究竟地開發成就,但是他已經就像小獅子一樣,他的心性是超過了一切聲聞、緣覺,一切的眾魔天宮對他都會感到不安,因為只要是初發心,以後就有能力真正地幫眾生,證得解脫三界的實義了。」所以摩訶迦葉就請濡首童真他走在前面,菩薩走在濡首童真的後面,而聲聞人就走在菩薩的後面。

另外一部經,《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4:【妙吉祥菩薩於其定中現如是等殊特事已,出三摩地,即告尊者大迦葉言:「我今與汝同赴王舍大城摩伽陀王宮中受食供養。耆年大德宜當導前,我必從後。」迦葉白言:「不也。菩薩!大士具大智慧、神通無量、多聞辯才、善說諸法,我佛、世尊常所稱歎,眾生見者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我於聲聞眾中雖稱耆舊,無所堪能,何敢居前而行?願從菩薩之後。何以故?一切眾生始發菩提心,一切聲聞、緣覺己所不及,何況久行菩薩道者?譬如師子之子,初生即有大力,勇健輕捷,無所畏懼。其身香氣為風所吹,群獸聞者無不驚怖;乃至大象,雖有大力,一切世間不能制伏,聞初生師子之香亦生驚怖。眾生若發菩提心,勇猛堅固,一切魔眾生怖畏想,聲聞、緣覺所不能及。諸菩薩摩訶薩聞佛說大乘法,其心不動,生大歡喜,而能作師子吼降伏一切。是故,妙吉祥菩薩!於真法中無有三乘,但以菩提心而為尊長,一切善法從菩提心生故。今菩薩前行,猶菩提心生無量善法。」】

所以,真正的道是什麼?真正的道就是如來藏,別無他法,只有證得這個法的菩薩才有真道;並且生起了無生法忍,能成為二乘聖者之所歸依。在這一集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有關於菩薩他所證得了這一個常住涅槃妙心,雖然還沒有究竟,但是已經能夠成為這個世間的所依所護,三乘菩提的住持者。

在此祝福您早日證得常住涅槃妙心!發大心為眾生、為世間的依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5-a20_0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