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76集 四住地煩惱與無明住地煩惱(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四住地煩惱與無明住地煩惱〉。

無始無明(無明住地)與一念無明(四種住地)都稱之為煩惱、障礙,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所產生的煩惱,就稱為煩惱障;無始無明(無明住地)煩惱所產生的煩惱,我們就把它稱為所知障。一念無明的起煩惱,就是無法證得解脫道的煩惱,這樣的煩惱會障礙解脫;但從這樣的煩惱去力行斷除,就會產生解脫的聲聞菩提以及緣覺菩提的智慧。同樣的無始無明的起煩惱,就是無法成就佛道的煩惱,這樣的煩惱會障礙成佛;但從這樣的煩惱去精進斷除,也會產生成佛種智的智慧,也就是佛菩提的智慧,對應了一首偈—「煩惱即菩提」—這句話。

這就如同前面經文所說的:【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四種住地只是分段生死的範圍,不曾涉及無始以來就不與心相應的無明住地;二乘人在修習解脫道的過程中,只能觸及四種住地(也就是見惑、思惑,又名一念無明),而無法觸及無始以來都不與心相應的無明住地,當然他們只能斷四種住地無明,沒有能力斷無始無明,更接觸不到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那如何斷無始無明住地中的恆河沙數的上煩惱呢——也就是塵沙惑呢?

譬如,我們可以從證得無生忍、無生法忍以及滅盡定這些法,來比較斷一念無明的智慧及斷無始無明住地的智慧之間的差別。阿羅漢是在外道法中證得四禪八定後,聞佛說法的時候當場斷了我見,於是當場取證滅盡定。而菩薩一大阿僧祇劫前就已經斷了我見,三地滿心的時候又有四禪八定,只要一時心血來潮想要進入滅盡定,是隨時可以靜坐而進入滅盡定當中的;但是竟然都不取證,這是阿羅漢們不能想像的心境。菩薩修到六地滿心時不得不取證滅盡定,因為如果不取證滅盡定就無法再往前精進了,無生法忍就不能持續進修了,上地境界就進不去了,所以菩薩才很不情願地取證滅盡定。諸地菩薩對解脫果都是這樣拖延取證,因為菩薩覺得解脫果與滅盡定的取證並不重要。

可是菩薩終於不得不取證滅盡定時,卻又可以不斷盡思惑而進入第七地當中,阿羅漢怎麼想都想不通。因此,七地菩薩有第七地應有的無生法忍,卻還沒有阿羅漢的無生忍,正是由此而說七地菩薩思惑不斷的緣故而說還沒有無生忍。這並不是由於沒有能力證得無生忍,而是刻意地留惑潤生而不樂斷盡思惑;直到七地滿心時念念入滅盡定,阿羅漢更無法想像了。但菩薩這時還是不想斷盡思惑,可是因為到這個階段的時候,若不斷盡思惑就進不了八地,於是不得不斷盡最後一分思惑;也就是說,不會再有使自己未來世受生的種子現行。這個時候改由大悲願以及「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來取代最後一分思惑的現行,才能繼續受生於人間,這樣才能進入八地而不會入無餘涅槃。是由這個緣故而說第八地得無生忍,也有無生法忍;並不是說七地心以前都沒有無生法忍,也不是說七地心以前都沒有能力證得無生忍,而這種道理現今已少有人能夠通曉了。

無漏業因是因為他迴小向大而實證如來藏以後,想要進修成佛之道而生起了上煩惱,上煩惱跟他的覺知心相應以後,變成佛菩提道中修道所應斷的煩惱,才是無明住地所引生的大乘修道所應斷的無漏業的因。上煩惱是在見道後轉進相見道位中才會有的煩惱,在三賢位的六住位前都還談不上。佛菩提道中的修道上煩惱,大部分是入地後的事,少部分是地前的事;因為悟後住在三賢位時還是處在見道位中,必須以真見道位的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進入相見道位中,想要實修第八住到第十迴向位中應修習的後得無分別智,還談不到大部分的上煩惱,只是少數的上煩惱相應。所有大乘法中入地以後與佛菩提相應的煩惱,才是屬於佛菩提中的無始無明修道上煩惱,因為要到初地入地心才算通達見道,才會與十波羅蜜相應,才會與大部分的上煩惱相應。這就是說,無始無明的修道上煩惱,是諸地所修斷的;悟後未到初地以前的上煩惱,就不屬於修道位所攝的上煩惱,只是三賢位中悟後起修時引生的上煩惱。

而諸地菩薩為了想要成為究竟佛,引生了大乘法中修道位的上煩惱;因此而造作的種種身口意業,才是無漏業;而這些上煩惱都來自於無始無明(無明住地),所以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才是無漏業的因,菩薩因此而世世常在人間受生,不畏胎昧及生死的辛苦;所以勝鬘夫人說:【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所以,無漏業因講的是大乘修道位中所生的無量無數上煩惱。

無漏業既是稱為業,那當然是有為法,否則怎麼會稱為業呢?業是由身口意的行為才產生的,不會單憑無為而產生的;無為即無業,怎能產生無漏業呢?當然是依無明住地而引生的上煩惱,才產生了諸地菩薩廣行菩薩道的無漏有為法,這些不會助益生死流轉的無漏性的利樂眾生的有為法,才能稱為無漏業;無為則無業,無業怎能夠稱為無漏業呢?而引生無漏業的動力,則是大乘修道位中出生的上煩惱,上煩惱才是無漏業因。

變易生死階段所造諸多善業都是無漏業,非屬有漏業,都不招感生死故。從初地入地心到七地滿心為止,有時所造的業可能還會少分與分段生死感應,因為都是留惑潤生而未斷盡思惑的緣故;但是從八地起都是已斷盡思惑的,所以菩薩從第三大阿僧祇劫開始所造的一切業,都不可能跟分段生死來相應或是感招。經中也說:變易生死階段的八地以上的菩薩,或是變易生死階段的四果人捨壽前,所造的業都是無漏業——無漏有為法的業行。

另外有某師說:無明住地與四住地是有次第順序而顯發的。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無明住地是從無始來就與四住地同時存在的,不是四住地煩惱斷了才顯發出來的;否則即不應有七住至七地菩薩未斷盡四住地就能了知無始無明的事情,只是凡人、愚夫不知道而已;所以說,無明住地是從無始來就與四住地同時存在的,因為它是函蓋四住地無明的廣大難知法,四住地只是其中的極小部分而已;所以是二者同時存在,並不是如同某師所說的四住地煩惱斷了,才使無明住地顯發出來;否則就不應該有七住至七地菩薩尚未斷盡四住地煩惱,就能了知無始無明的事情,並且能夠打破它及次第分斷它。所以某師所說的「四住地斷了以後,才顯現出無明住地,才由無明住地助成無漏業而感生意生身」,這只是凡夫與愚人不懂無明住地及四住地內容的關聯時,才會這麼說。

無始無明是唯有如來智、佛菩提智才能斷的,菩薩所修、所證的正是如來智、佛菩提智,只是未如諸佛菩薩的圓滿究竟罷了,卻是已經分證的,不能說菩薩沒有如來所證的佛菩提智。而這個無明不同於四住地無明,是二乘聖人所接觸不到的無明,何況能打破或斷它?從七住位的般若根本無分別智,就已經是二乘人所不能臆測的了,何況再進修將近兩大阿僧祇劫以後的八地菩薩於相於土自在時所斷無始無明的境界呢?阿羅漢、辟支佛又如何能臆測呢?所以,菩薩從三賢位中的七住位開始,一直到等覺位、妙覺位,都有如來的佛菩提智,因為都已經或多或少的分斷無明住地。

再從真實圓滿的解脫道來探討,二乘人所證的解脫道,只是知有餘苦、斷有餘集、滅有餘法、修有餘道,所以他們的解脫道不是真的解脫道;所以說,二乘法的解脫道不具足、不圓滿、不究竟,是大乘證悟的賢聖菩薩們都可以思議的。佛陀的解脫道則是成佛之道的解脫道,這才是具足圓滿並且是究竟的,也是二乘人所無法思惟及議論。但是因為二乘法本身就已經是解脫道了,就已經可以出離三界生死苦了,所以說他的解脫道是絕對沒有錯誤;凡是有錯誤的,永遠都是誤會二乘解脫道的凡夫們,譬如是古時候的安慧、佛護、月稱、寂天這些人。可是真正的二乘解脫道,為了相對於大乘法,也為了純然只是解脫道而不曾涉及實相、不能使人成佛,所證涅槃是可思議的,才說這個二乘菩提是解脫道;然後把能使人證知實相,能使人成就究竟佛果,所證涅槃是二乘人不可思議的大乘法,稱為佛菩提道。

這意思就是說,其實成佛之道並不是二乘法所能達成的,而二乘法所入的無餘涅槃,假使八地菩薩乃至諸佛也同樣地入了無餘涅槃,其實在無餘涅槃中是完全平等而沒有差別的——涅槃只有一味,也是平等味。譬如說,八地菩薩乃至諸佛,如果也像二乘人一樣進入了無餘涅槃,都同樣是滅盡十八法界,五陰、十二處、六入都滅盡了,那就沒有佛可說,也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可說了;所以進入無餘涅槃以後,其實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涅槃其實是同一味,就是解脫味。而入了無餘涅槃以後,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以及諸佛,也都同樣是滅盡一切蘊處界,沒有任何一法會再出生。既然如此,都同樣是諸法滅盡,只剩下如來藏獨存,那當然也是平等味;這時就不可能再有諸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的差別了,四聖的差別既已經完全免除,當然是平等味;而這樣的一味、平等味,都是解脫生死的法味,平等無二,並無差別,當然它都是解脫味。以上是從無餘涅槃的境界來說的解脫與平等,所以永遠都是一味,永遠都是平等味,永遠是解脫味,無二無別。

但是,你如果從佛菩提來看待涅槃,如果從不住於涅槃而為眾生說法,不住於涅槃而區分所證的大乘涅槃的智慧,不住於涅槃而觀本來性淨涅槃,那就絕對不是平等味了,而是不平等當中卻有平等。譬如說,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菩薩們的智慧,他們無法想像而且只能夠臆想猜測;然而菩薩們看他們所證的涅槃,卻是完全的了然於心,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差異。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的節目也只能夠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49-a20_0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