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5集 菩薩的五分法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5集〈菩薩的五分法身〉。

在上集說到,菩薩依於轉依實相心如來藏,所以具有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而二乘學人只在五蘊等現象界法上觀其無常、苦、空、無我,所以不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是不圓滿的。但菩薩明心時為什麼有法身德呢?阿羅漢為什麼沒有呢?法身就是諸法的根源,證得這個法身的人就能夠成就五法為身。什麼是五法為身呢?就是依於您本具的涅槃妙心如來藏而有的五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在此我們略為說明一下五分法身。

第一、戒身。若您證得如來藏,在事上依於眾緣,或有別別解脫戒、世間規則、規範必須要注意;但心性上不再取相為戒,不非戒取戒,也不取佛戒,是轉依自己如來藏的自性清淨涅槃為戒,這時就是增上戒的修學開始,自此開始只是攝心為戒,轉依於如來藏護念眾生永無止息、永無觸惱眾生的妄想分別,就是已得道共戒增上而生的戒身。

第二、定身。您或許聽過一句話「大龍常在定」,但如何是大龍呢?當您證得實相心如來藏後,就能實際驗證這句話。明心的您可以現觀自己乃至每個有情的如來藏是否如七轉識會打妄想?一定會證實從來沒有啊!現前觀察到如來藏真的是大龍,沒有出相也沒有入相,無有不定時。一個人不論他四禪八定再怎麼好,即使已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總是會出定吧!有入定、有出定,就仍然繫縛於三界妄想中,沒有脫離。可是如來藏從來沒有入、出定之別,所以祂從來沒有起過妄想,如來藏既不出定也不入定,這與世間人所證的有出、有入,或是阿羅漢證得的滅盡定,大不相同。因此您就證實了這個大龍之定,才是真實的定身。經過以上簡要說明,您就能知道菩薩明心後,能證「大龍常在定」的實義,依於此,轉依於自己本具的定身增上修學,決定不會改變,這也是定身的功德。

第三、慧身。當您證得如來藏時,從此有了解脫慧,也有般若慧。譬如 平實導師此世所現學佛年數只有五年,但他見道、出世弘法以來,已經說了好多的涅槃,也說了許多的解脫。可是並沒有誰曾經教過他這些法,他就是依於實證的般若功德,自心流注地開示、寫書;講了那麼多,著作也有一百五十多本了,但內容都不會互相矛盾,這就是智慧,當然表示已經有慧身了。

第四、解脫。由 平實導師的示現,對解脫、對涅槃這個智慧之所從來,不是由他人所教,不是由書本上整理出來的,是由親身實際體會驗證解脫而產生的解脫,也契合於三量。在實際的身口意表現出來,雖現有妻室,但生活過得比出家人還嚴謹,不收任何財物供養,日夜精進於寫書、弘法,沒有任何的世間娛樂,所以電腦上鍵盤的字都磨沒了;再加上他還有許多的事務、弟子的修學要指導,如此之忙,卻沒有任何煩惱或勞累的身形與心形,只是不斷地付出、不斷地作,在講經、指導時,反而有深深的法樂自娛。這是菩薩特有的解脫,不是不著五欲,不是解脫三界,而是自本不受五欲、三界的繫縛,所以不會有貪,更不會有瞋,心中只有繫念著正法,只有護念著眾生。若說菩薩有莊嚴、喜樂,日夜身口意上自然流露出的深深地顯現出戒德、定德與法莊嚴,這就是菩薩的娛樂與解脫,是二乘所難望項背的菩薩解脫。

第五、解脫知見身。菩薩的解脫,依親證、轉依本無染淨的真如心而來,所以不是屬於聲聞種性的解脫,不是在知識上整理,不是觀五蘊無常而來。為人講述實證解脫時應有的知見時,不是由人所教,不是搜尋彙整資料,是由自心流注地說出來,所說出來的法,法法相通,不會互相矛盾而且應於三量,這就是解脫知見。實證解脫就有解脫的功德力用,這個功德力用就是解脫知見身。

由 平實導師的示現可以知道,這五法都是從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大乘解脫境界來的,那不是已經先證得了解脫嗎?實證解脫的人一定會有解脫的功德力用,這個解脫的功德力用就是解脫身,這也是菩薩特有的智慧。

而戒定慧三無漏學,在大乘法中不單是解脫上面的智慧,還講般若的智慧、法身的智慧,成佛之道的智慧也在這個廣義的大乘慧身之中。所以菩薩明心以後,分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法,由這個五法產生了功德力用。可是這五法都是以如來藏為體才能存在,由於具足發起了如來藏這個五法而成佛,所以說如來藏是諸佛的法身。

小結一下:在因地證悟後的菩薩位中,也是由於如來藏的實證而發起極少分或少分的五種功德力用,所以說五法成身。而這五法都是依如來藏的親證而有,所以說如來藏是法身,因此菩薩證得如來藏時一定會有法身德。若是否定如來藏,不解不證如來藏,是無法相應自身本具的法身德,也無法說是學佛人,因為法身德未起,就不可能有般若德,更無法成就大乘悠遊於三界的不可思議解脫德。

您是否還是疑惑阿羅漢真的沒有法身德嗎?若您是真有心學佛的人,應該會讀過 平實導師的著作,如《金剛經宗通》……等,若您已有般若正見聞熏的基礎,當您有機會遇到阿羅漢時,就可問他:「您捨壽時是不是會入無餘涅槃啊?」阿羅漢說:「是!」您就可以《金剛經》的金句、句例向他說:「所謂入無餘涅槃,即非入無餘涅槃,是名入無餘涅槃。」這阿羅漢一聽:「這個道理想不通啊!明明我將來一定會入無餘涅槃,既然我有入了,就是入無餘涅槃,怎麼說不是入無餘涅槃?為什麼又說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入無餘涅槃呢?」他一定想不通《金剛經》這種金句、句例在開演什麼!因為聲聞種性的阿羅漢沒有這種般若智慧,沒有知見、沒有實證法身如來藏,當然不懂法界實相,般若智慧就不通了。這時您可依事上進一步告訴他:「當您入無餘涅槃,是否十八界已滅?若是,您已經不存在了,那是誰入涅槃中?所以,當然說您真正入了無餘涅槃時,其實沒有入無餘涅槃,因為你已經滅掉了。其實那個入無餘涅槃根本就不是入無餘涅槃,而真正的入無餘涅槃是不必入無餘涅槃的,現在就已經在無餘涅槃中了,這樣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入無餘涅槃。」

上面所說,是許多學佛人難以理解的正理:為什麼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的入無餘涅槃?因為阿羅漢入滅後沒有阿羅漢,怎麼叫作入無餘涅槃?而菩薩不入無餘涅槃,卻已經現前觀察到無餘涅槃中是如來藏自住境界;而能觀察如來藏本來住在無餘涅槃中的意識覺知心,卻是一直都活在如來藏中,當然是真的住在無餘涅槃中啊!所以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入無餘涅槃。阿羅漢聽了,以及許多的現今學佛人,他們可能還是不懂,也因此般若慧就無法生起。事實確是如此,這不能用籠罩的手法來亂說的。

有般若德就是有般若德,沒有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瞞不了明眼人!如果有人自稱有般若德,請了《金剛經》出來講解時就只能依文解義。假使遇到一個證悟的菩薩,當場在關鍵處提一個問題出來,他也只能啞口無言。在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事情,那就是船子德誠禪師、道吾禪師和夾山善會禪師的故事。船子德誠禪師、道吾禪師都是藥山惟儼禪師的入室弟子,他們拜別藥山後,船子德誠無意住寺興學,他拜託道吾說:「他後如果你知道我在哪裡。」他拜託道吾說:「我無心住寺興學,以後如果您有遇到一個靈利的弟子堪承法脈,你把他引介到我這裡,我將傳授給他生平所學,以報師父的恩德。」他這樣說完以後,就到江浙交界的秀州華亭,去泛一艘小舟,終日以接送四方往來的過客為業。

那他為什麼會叫船子德誠禪師呢?因為他每天撐著這艘船,兩岸來來去去的渡人過河;有時候閑著無聊,特地把船槳舉得高高地唱起船歌,揮動著船槳,這可是有意的。可是當時的人並不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還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擺渡人。可是船子和尚要等這個應機的弟子,一等就等了三十年。要知道能夠得到一個堪度的人,遠遠超過度一千人乃至一萬人成為阿羅漢,因為這個人將來會成佛,他成佛以前就可以度無量的眾生;可是阿羅漢一萬人,就算他們每一個人度十個人成為阿羅漢好了,那數目還是有限的,而且阿羅漢都會入無餘涅槃。因此船子德誠和尚看通了這一點,所以他表達:「我只要有一個靈利的漢子就好了,請你道吾禪師幫我指引一個過來。」

話說道吾禪師自與德誠禪師分手後四處遊方,心中就一直惦記著德誠禪師的託付。因為要找到一個堪受法的人,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達摩祖師面壁了九年才遇到慧可;而這次道吾禪師為德誠禪師尋找法嗣,前後竟用了三十年!終於有一天道吾禪師行腳到京口(也就是現今的江蘇鎮江),正好遇到夾山善會禪師上了堂說法。善會禪師他已經是個專門以講經說法為業的大座主,而且已經有許多的弟子跟他學。在說法中有僧問:「如何是法身?」夾山說:「法身無相。」那僧人又問:「如何是法眼?」夾山說:「法眼無瑕。」道吾在下面聽了這段的問答,不知不覺地就笑了起來,夾山一看就知道遇到行家了。因此講完下座後就恭敬地問道吾:「我剛剛這一段與僧人的對話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所以讓上座您笑了出來。希望上座您能夠慈悲為我說破!」也正因為夾山沒有慢心,所以道吾禪師覺得他可為船子的傳人。

這夾山善會就是因為道吾禪師在座下聽經時這麼一笑,結果就被指引去找船子德誠禪師;幾句對話以後,船子德誠一竹篙把他捅下水,他就悟了(有關於這段公案,您們可以請平實導師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裡面的開示非常的精彩)。由上面所說,您覺得開悟難嗎?就這麼簡單,只要沒有慢心,才能有因緣得到真善知識的指引,悟得如來藏!所以夾山善會與他師父船子德誠就有了法身德,有了法身德就一定有般若德。

阿羅漢既然還沒有證如來藏,怎麼會懂法身在哪裡呢?他沒有證得法身,又怎麼可能有般若德呢?所以您可再對那位阿羅漢說:「所謂阿羅漢,即非阿羅漢,是名阿羅漢。」「其實『您』根本就不是阿羅漢,『您』就是如來藏!」或許您會疑惑,如來藏怎麼會是阿羅漢呢?如來藏又不是五蘊,怎麼能夠當阿羅漢?但這不是阿羅漢的如來藏心,才是真正的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要有如來藏才能由五蘊來當的,而如來藏本來就出生死的。如果沒有如來藏,所有阿羅漢的五蘊都當不成阿羅漢。這樣講或許已經比較淺,可能阿羅漢可以稍微聽懂,但是,還是要靠想像,阿羅漢怎麼可能有法身德跟般若德呢?

因此菩薩從七住開始到等覺位乃至成佛,這三德都是常住法。可是二乘聖人的解脫德是將滅止生,也就是將五蘊的這些法滅除了來為阿羅漢的修證。在四阿含中阿羅漢所證的無生,都是斷盡我執,捨報後都是滅盡一切自我,也是因為信受佛語,涅槃本際寂滅、清涼、清淨、真實,所以能夠放心地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當蘊處界一切的我都滅盡了,就不會再入胎出生了,這就叫作無生。但那是將滅止生——用滅掉一切法的方式來停止後世的自我再出生,不是證得那個真實清淨的涅槃本際。而菩薩的無生不是這樣的,菩薩是證得本來無生,不是把蘊處界自己滅了以後永遠斷滅的無生;所證的無生是本來就無生的心,因此不妨生生世世有個覺知心繼續在世間利樂有情。所以菩薩的三德: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都是本來無生,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夠解知的。

在這一集當中,我們瞭解了五分法身,更能夠進一步瞭解有關於為什麼阿羅漢沒有辦法證得法身的內涵與您共享。

祝願您早日證菩提,實驗五分法身的功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8-a20_08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4集 無明住地的不斷與不究竟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4集〈無明住地的不斷與不究竟〉。

8485集是要略述一位學人對前三集中《勝鬘經》經文的錯誤解釋。您或許會有疑惑,有必要知道錯誤的說法嗎?有必要。初果的斷疑見,菩薩的差別智,就是能正確地分判出「是法、非法」的差別,讓智慧貫通快速成就。而 平實導師在書中於法義上處處指明知名大法師的落處,也是不落於婦人之仁的真慈悲,也只有被誤導的人日益減少,這些誤導眾生的大法師罪業才能有減輕的可能。我們所要說的這位學人錯誤極多,影響也很大,所以要提出說明。

一、在81集中有提到勝鬘菩薩以通達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體證認知而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都還有無明住地的覆障,所以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而這位學人他這麼說:【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於知斷證修的四諦事中,都是有餘,即根源於無明住地的不斷。】(《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9。)他這樣的說法,會進入什麼誤區呢?

勝鬘菩薩經文中明白地指出「無明住地覆障所應斷者」有兩種:一種是不斷,另一種是斷而不究竟。但這位學人卻將阿羅漢、辟支佛與最後身菩薩混為一譚,他的解說特意忽略「不究竟」三字,成了最後身菩薩所修與二乘聖人所修的解脫道是完全一樣,也產生了最後身菩薩對於無明住地也是不曾斷除一絲一毫的錯誤引導。這就引申成二乘解脫道與大乘佛菩提道是一樣的,菩薩證量與二乘沒有差別的誤區中。

但經文所說明的是最後身菩薩或說大力菩薩並不是沒有斷無明住地,是斷而不究竟,到佛地時才算究竟斷盡,所以不能夠說菩薩沒有斷無明住地。在菩薩的修證中,無明住地的斷除,明心不退的七住位菩薩就已破無始無明,相應並成就能斷除無明住地的勢力與般若智;到達初地時是斷少分,到八地成為大力菩薩時是斷多分,要到佛地時是滿分斷的差別。這位學僧將這一段經文中:「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中的「不究竟」三字忽略掉,就成了八地大力菩薩乃至最後身菩薩仍然不曾分斷無明住地的大過失。

我們小結上面所說這段,要瞭解七住已破無始無明,開始具有斷除無明住地的勢力與智慧,初地以上乃至最後身菩薩分證斷除無明住地,到佛地究竟斷除圓滿,這是勝鬘菩薩所要表達的。我們也要了知,在《勝鬘經》當中勝鬘菩薩所要表達的還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在說明菩薩和佛到底有多大的區分,所以《勝鬘經》是入地菩薩所必須要去修學的,一切想要修學佛道成就入地的功德,都應該要細讀《勝鬘經》這本書。

二、勝鬘菩薩說:【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位學人解釋為:【二乘的涅槃非真,所以經文結示二乘是向涅槃界;菩薩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實,所以略而不論。】(《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70。)由上一段話的解釋,我們已可看出這位學人已有著預設立場的心機來繼續導引,您看出來了嗎?一者,他說「菩薩未得般涅槃」,但菩薩在第七住位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知無餘涅槃中的實際,並非未證涅槃。若改說為「菩薩未得無餘涅槃」,也有過失。菩薩初地滿心時,是隨時可以滅盡思惑,都能在捨壽時取無餘涅槃的,因為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而不取無餘涅槃;三地滿心時是隨時可以取證滅盡定,能隨時都入無餘涅槃;六地滿心時不得不證滅盡定,卻不會因此而進入無餘涅槃中灰身泯智,是因為大悲願所持的緣故而不取無餘涅槃。

且不說六地滿心不得不證滅盡定,一定能隨時入無餘涅槃,單說三地滿心吧!在將近一大阿僧祇劫前的第七住位時,就已經明心了,就已經斷除我見了,然後進修超過一大阿僧祇劫到了三地滿心時,四禪八定具足、五神通具足、四無量心具足,又有無生法忍,請問:他這時還有沒有辦法取證滅盡定呢?他是任何時刻都可以取證滅盡定的,因為只要四禪八定具足時斷我見,就絕對可以隨時取證滅盡定的。因此三地滿心是隨時可以證滅盡定,也可以隨時入無餘涅槃,菩薩卻放棄而不證;如果他真想要取無餘涅槃,是一剎那間就可以入滅盡定,也是一剎那間就可以取無餘涅槃的,何況勝鬘菩薩這段經文所講的大力菩薩——八地菩薩。這位學人說「菩薩未得般涅槃」是有大過失的。由此可看出,他在大乘法的修證內涵知見,是有嚴重的缺乏與偏解。

再者,這位學人說:「菩薩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實。」這句話問題在哪呢?若言「共明的事實」,應說「菩薩不入無餘涅槃,卻是共明的事實」。「不入」和「未得」差別很大,如同你有錢但不買,和沒錢無法買的差別;又如同有考上大學的資格不讀,和沒考上不讀的差別。這位學人用「未得」二字,有意引導為菩薩證境低於二乘無學聖人。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才是共明的事實,但是並非沒有證得般涅槃,因為菩薩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及證境都遠勝於二乘聖人的無餘涅槃。菩薩也不是沒有能力斷盡思惑而入無餘涅槃,只是悲願繫念眾生,不想斷盡思惑,不想取證有餘及無餘涅槃,所以恆持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而不取二乘涅槃。因此菩薩是有能力證二乘涅槃,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因為菩薩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二乘無學聖人所無法臆測的;怎麼能說「菩薩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實」?這位學人出了許多書,對他的簡介為「當代佛學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但他這段話卻是嚴重扭曲大乘法義事實的妄說。

就上面這段小結一下: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呢?有智慧的您已能看出來他的用心。他故意漏字、忽略地解釋,是心中已有立場,營造了菩薩在涅槃修證上是遠不如二乘聖人的,最多就只能夠說:菩薩所證的涅槃是跟二乘聖人一樣,所以大乘法其實並無絲毫超過二乘處,乃至引導出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是與諸佛相等的;因此只需要修證二乘的緣起性空即可,不必修學如何實證如來藏的大乘法。也因此您剛建立的正知見是:七住明心不退的菩薩已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初地以上菩薩都可以入無餘涅槃,是因為悲願「不入」無餘涅槃,不是「未得般涅槃」。不要上了這位學人的當。

三、勝鬘菩薩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什麼是常住涅槃呢?在此舉出佛陀住世時,有兩段經文開示:【常住涅槃,不斷不常相。何以故?無生死故。】(《文殊師利問經》卷1)另外一段經文:【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大乘入楞伽經》卷2)菩薩的所證,就是證得沒有「生滅、斷常」相待的絕待法——如來藏、涅槃妙心;菩薩更能現前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如來藏都是本來就常住於涅槃之中,從來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永遠都是離兩邊的,永遠都不在生死中,就是常住涅槃。

而這位學人說:【以下,對二乘有餘而說如來究竟。先示常住涅槃的德相,為如來所得。上來說,二乘(與菩薩)不知不見不斷,……。】(《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70。)在前面已為您解說「常住涅槃」的正理,就知「常住涅槃」的德相不是只有如來所得,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來所得。每個有情都本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既然說是本來涅槃,當然是常住的涅槃。這是所有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薩親證現觀的,也能現見一切凡夫眾生都是本來常住涅槃,如此實證、現驗,不是推理想像,也不是某種思想信仰,它是現前的一個事實,所以不能像這位學人所說「只有諸佛才證得常住涅槃」。菩薩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的常住涅槃,但修學功德還不究竟,因為在如來藏心體中,還有七轉識相應的不清淨習氣種子,必須要悟後起修去除滅;也仍然有許多異熟隨眠(也就是所知障的隨眠)及習氣種子隨眠等待改變;只有如來的常住涅槃是究竟清淨圓滿。

就前面這段小結,是七住明心以上的菩薩都可親證現觀自己和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的八不中道,證實龍樹菩薩的《中論》篇首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中論》卷1)乃至【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實相義如是,云何有分別!】(《中論》卷3)「常住涅槃」的德相,一切眾生本具,只是不解不證;菩薩證得後轉依起大機大用,無畏於菩薩道行;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來所得。

四、這位學人說到:「二乘以及菩薩所證的三德、四諦,都是有餘的,不是究竟涅槃。」什麼是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一切七住位以上已明心不退的菩薩都有部分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七地以下菩薩證三德的少分或多分;所以三德菩薩是分證的,只有佛地才具足圓滿。二乘聖人全然沒有法身德的相應,所以也沒有絲毫菩薩相應的般若德;雖然已有了解脫德的修證,但為不具足的有餘解脫。為什麼會說二乘所證的解脫德是不具足的?因為還有異熟種子的變異性,沒有前進修斷,只有斷煩惱障的現行,並沒有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所以變易生死是具足存在的,因此說他們的解脫德只有少分、是有餘的。而菩薩在進入初地時,已經開始分斷這個異熟種子了;一直要進修到佛地時,異熟性才全部斷盡,這樣才算是具足了解脫德。

菩薩三德之殊勝於二乘,有什麼修證差別呢?因為菩薩從七住賢位開始,所得的三德都是依於實相法、常住法,就是證得出生蘊處界諸法的實相心如來藏,這不是二乘聖人將滅止生的緣起性空觀所能知道的。二乘聖人從來不曾涉及如來藏的理體,都只在如來藏所出生的蘊處界上面,作緣生緣滅無常故苦、故空的觀行罷了。法身德與般若德都是二乘聖人所沒有的,沒有親證本際、實相心、如來藏,是無法想像為什麼依於如來藏才有法身德、般若德?對如來藏實相心不解、不信,再怎麼聽聞菩薩的說明,終究還是無法現觀的,因為沒有證如來藏,是沒有辦法現驗這個法身德。而這位被稱為「佛學泰斗、博通三藏」的學人,或是不解三德的內涵,或是對菩薩所證的三德刻意加以忽略,是別有用心嗎?

由以上說明小結一下:菩薩七住位證得如來藏時就有了三德,雖然都是極少分;而二乘聖人所得的卻是只有三德中解脫德的小部分,是不具足;他們完全沒有法身德,沒有般若德,真正學佛而不學羅漢的人,對此都應該要瞭解。關於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當中,其中法身德裡面又有所謂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身」。這在下一集當中會進一步地為您說明。

在此我祝願您能夠早日以大乘了義正法為依歸。如果要讀《勝鬘經》,同樣是《勝鬘經講記》,一位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他可以讓您正確地認識到菩薩與佛的差異性;一位是學人所寫的,只有讓你對大乘法失去信心。

在此祝願您找到正確的道路,進一步地修學。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7-a20_084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3集 涅槃解脫味,一味、等味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3集〈涅槃解脫味,一味、等味〉。

繼續上一集說到,得常住涅槃,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為什麼呢?勝鬘菩薩說:【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可是這個涅槃卻在三賢位七住位中就證得了。我們在此先略為說明七住菩薩證得這個涅槃妙心,他應該是有哪些觀行的成就以及功德的實現。

首先在這裡,七住菩薩他應該在世間法有著屬於世俗諦四聖諦的現觀,這跟我們上一集所說,證得了常住涅槃能夠究竟地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有著深淺的差別。也就是當菩薩證得了這一個涅槃之後,要入地之前,他對於世諦的現觀是依於如來藏來看一切法;而在七住位之前,還沒有明心之前,他對於四聖諦的現觀就是依於現象界法,因為還沒有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因此他必須在現象界的法來確定三界內的一切法,確定無常、苦、空以及無我。

也因此我們現在用兩部經來作介紹,在《大般涅槃經》卷35說:【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五陰因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故,名為道諦。】同樣我們來看《瑜伽師地論》卷64所說:【苦諦,一切生雜染事;集諦,一切煩惱雜染及業雜染,由貪愛顯;滅諦,一切煩惱永斷;道諦,資糧道、方便道、清淨道,由依八聖道顯。】由上面的經與論我們在這裡略說介紹。

「知苦」就是能夠知道八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八苦當中,是包括了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其實,這八苦總合起來就是五陰熾盛苦,而五陰熾盛之所以會苦,因為三界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斷集」,什麼是苦集呢?因為眾生執著於五塵境,於順、逆境當中生起了愛、憎,所以在身口意上就造作了種種的業行,聚集諸異熟果報種子而生後有。若此生積集很多的惡業種子,下一生就會墮三惡趣;若積集很多善業種子,下一生則會生人天善趣。但是,這些善惡的行為都稱之為聚集輪迴的苦種,所以叫作苦集聖諦。修道人如果不知道定中、定外能知之心是剎那生滅;也不了知意根、意識是念念無常,執著意根為真實我,所以喜歡處處作主;執意識覺知心為真實我,所以喜歡對什麼事都了了分明,這就是墮入了苦集的凡夫。

「證滅」,凡夫外道因為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生苦受等,由苦受而生煩惱;惑、業、苦這三個輪轉不休,不知如何止息,就是不知道苦滅聖諦者。如果學佛者知道苦的因是「煩惱的集」,也懂得要滅掉自己的煩惱,尤其是自己的種種於三界所起的貪愛,就是懂得滅煩惱的內容。

「修道」的部分,三十七道品就是包括:四念處觀、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修此三十七道品就可滅苦集而得出離,苦集滅後不受後有,就是滅苦之道。在三十七道品當中,其實所有針對的對象,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而在這當中有很重要的習性養成,就是四正勤以及四神足。尤其是四神足,又稱為四如意足,依習氣定的方便力始為基石,所以有著善法欲、精進以及心,還有思惟觀察這四種功德力。也因為有這四種功德力,所以能夠不斷地趣向於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精進善法行。

在這裡,我們再跟大家來整合一下集諦的四個要點。因為,如果你能夠知道集諦的四個要點,對於斷集就能夠掌握住了。集諦的四個要點:第一個是五陰,因為有五陰就會在境界;第二個於境界起了種種的貪愛,有了第二個依於五陰對境界起了種種的貪愛,就會產生第三個起業造作;而這個造作的業行不可能憑空消失掉,這時候就有第四個重點,就是由我們的第八識祂會受熏持種,把我們所造的種種的業行都執持著,因緣際會時就會異熟現行一切法,當現行了一切法以後,又是苦諦的輪迴。所以,對於四聖諦的觀修,集諦是很重要的一環。

集諦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正知五陰的無常,也要正知自己對境界有著不斷的貪愛。這就是我們在前面有跟大家分享到:一切證悟的菩薩,當他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會很清楚地看到自己雖然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但是見愛癡慢的煩惱依舊是如影隨形,這是證悟菩薩他會相應的苦。也因此,對於這個部分,如果能夠正確地認知,就能夠快速地進入薄地,乃至於從七住位往前進修。

再來,我們說一下斷我見的初果人也有他的要件。初果人又稱為須陀洹果,他是屬於見地的成就,而初果人也稱為七返有,初果主要是在正確見地的建立,雖屬聲聞見道,但是大乘菩薩一樣要能夠有初果的證量。這個聲聞見道,首先要對治的就是欲界我的無知,和斷除三惡道的異生性。一個初果人他應該具有以下的功德:第一個斷三縛結,這三縛結有「身見」,知道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都是虛幻無常,他能夠當時現觀自己的欲界色身,見聞覺知心的虛幻;另外在「疑見」上,對於欲界我的錯誤見解已經能夠了知,對於三寶、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不會再有任何的懷疑,乃至他能夠簡擇是法、非法,對於一切人他所說的法是否正確,一切人是否有斷我見,都能夠正確地判斷出來;另外就是「戒禁取見」,不會錯誤地執取和三乘菩提解脫道修學無關的境界。這是初果人第一個應該有的功德,就是斷三縛結。

第二個,初果人應該是會成就四不壞信,四不壞就是佛、法、僧、戒。如果一個人說他明心了,而且斷我見了,他說他信佛、他信法,但是對於僧、對於戒卻不認為那是很重要的,甚至對於僧來說,一直在強調自己是「依法不依人」。其實對於還沒有進入佛法修學的人,我們會跟他強調依法不依人的正理;也就是您不要看他好像是一個眾人吹捧的大人物,或者有許多的學術地位,或者出了很多的書,他的法就一定是正確的;不能是依於人或者依於很多人的吹捧,而是要瞭解自己要修學的是什麼?不論是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內涵是什麼,要加以簡擇;這是對於一個初學人讓他不走冤枉路,所以會告訴他「依法不依人」。

但是,對於一個已經找到了真正的善知識,而知道這個善知識是真的在佛菩提道上,能夠對於自己次第的來予正確地指導,而這些指導和經典所說聖言量都不會相悖,所以這時候對於善知識只會更加地恭敬以及依止,絕對不會輕易地說出「依法不依人」這樣的話。也因此四不壞信當中,對於佛、法、僧、戒都必須要有具足的信心,尤其是對於傳承法給自己的根本傳承上師,知道他的法和經典,和自己所證都能夠相通的時候,也能夠看到自己與根本傳承上師之間證悟的境界有相當的差距,這是一個初果人應該能夠成就的現觀。所以,對於自己的善知識,對於學長們,乃至於對於種種戒行的行持,會更加地恭敬以及謹慎。

另外,初果人應該會有的第三個功德,就是七聖財,七聖財就是信、戒、慚、愧、聞、捨、慧。信、戒其實就是前面所講的四不壞信,七聖財有很大的一個重點就是「慚」與「愧」,這關係到初果人是否能夠真正地斷除三惡道的相應。因為初果人他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也許還有性障,也許還會說錯話、作錯事,但是,因為有信與戒的四不壞信,所以他能夠趕快生起有慚有愧的善心所,而加以懺悔來加以改過,改變自己習氣性障的這一些種子,改變三惡道異生的習性,這樣子才能夠成就七返人與天,不會下墮到三惡道。

如果一個初果人沒有慚與愧的善心所相應,作每一件事情都為自己找藉口,那麼這一個初果的證量在他身上是無法產生運轉。初果人更能夠有著聞、捨、慧這三財,因此他會很積極地在佛法上聽聞、修學;對於布施,對於財施、法施、無畏施,他會盡力地去作;也因此能夠成就解脫的智慧,乃至於佛菩提道的智慧。

所以,如果我們說:「我現在有初果的證量。」我們自己檢視一下自己三縛結是不是究竟斷除了?自己的四不壞信是不是究竟堅固?自己的七聖財能不能產生運轉?如果中間還有沒有達到的,我們就要快速補足它。所以斷三結的須陀洹,經中稱之為「得法眼淨」,能夠見法、知法、得法,對法已經有了體悟而超越了狐疑;能夠「於諸方大師」是法、非法,生起了簡擇智慧,對法已經有了肯認、體證,所以產生了解脫的勢力以及法的運轉。明心的菩薩也可以現前地觀察到自己的如來藏,具有本來性、具有自性性,所以能生萬法;也具有清淨性,而且本來就清淨;具有涅槃性,也就是本來就是涅槃。

而這個本來性淨涅槃,是從凡夫地就一直存在的,不管卑賤到成為螞蟻、蚯蚓或者細菌,這個本來性淨涅槃是常住性的,是本來就在的。當明心的行者證得這個法,他觀察一切有情,或者觀察所有三乘菩提的證悟者,就會發現法沒有優劣,所看到的不生不滅的涅槃,都是同樣一味,就是解脫味、平等味。乃至於看到佛、看到菩薩摩訶薩時,對他們會產生非常敬畏,又很想親近的複雜心情;對 佛陀的開示會一心合掌恭敬聆聽,但是事後也會知道 佛也是這個涅槃;這個涅槃和所有三界六道眾生的涅槃一樣是沒有優劣的,一樣是同一味,就是解脫味。

菩薩所證的涅槃法,其實二乘聖人也有的,所有凡夫異生都有的,諸佛也有,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本來涅槃;也因此這個涅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菩薩是因為法無優劣的緣故而得涅槃,不是像二乘聖人因為滅除蘊處界後與眾生不平等而得的涅槃。

菩薩所證的本來常住涅槃,也是因為智慧相等所以得涅槃。所有的眾生如果證得了這個法——如來藏,因此而生的智慧都是一樣的,不會說你所證的如來藏和我所證的如來藏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中國禪宗,不論你是在哪一個法脈下,所證悟的這一個第八識實相心,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是在哪一個法脈下證得了這個第八識如來藏,那麼你的這個法脈傳承,所證的就是跟人家不一樣。也因此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縱然是 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成佛,但是祂的智慧和過去諸佛也是一樣的,依於這一個涅槃才能夠說究竟的平等。

在這一集當中,我們花了一點時間來跟大家略為複習初果四聖諦所要了知的內涵,以及斷我見應具有的功德。更希望大家能夠知道:您的這一個涅槃妙心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祝福您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6-a20_083


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2集 證常住涅槃者方能為世間依護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2集〈證常住涅槃者,方能為世間依護〉。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談到:二乘聖人所證的只是少分涅槃、只是向涅槃界,他們是依現前仍然存在的五蘊而說他們證得了無餘涅槃;也就是當五蘊滅了,他們就是證得了涅槃,但是菩薩所證的常住涅槃,是能夠究竟地知一切苦。在上集當中,我們對於究竟知一切苦,在這一集當中,我們就不再說有關於百劫修相好,乃至於七地菩薩能夠念念入滅盡定時,他對於苦能夠一剎那之間,就能夠不再相應,我們單說悟後在追求一切種智的過程,要受多少苦?其實苦是很多的,在每個位階都有不同相應的苦。

以 平實導師的示現來說,就利他而言,他在此世悟前悟後都被自己歸依的師父奚落,見道報告要交給師父,卻被冷諷;也曾要把法送給知名的大法師,結果是反被嘲諷;在所度的弟子幫他明心後,但是弟子的性障現起,對 平實導師反噬詆毀,這都是「眾生忍」的境界,也是苦啊!但是,平實導師不但不會放棄他們,只想著如何以法的莊嚴來利益他們。

而就自利而言,例如在尋求圓滿成佛的果德之前,為了求法,譬如有一天三地滿心了進入四地,會想:「我在這裡領一方之眾,可是我自己的道業進修,好像有點瓶頸,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怎麼辦呢?」所以,可以去他方世界見某一尊佛,去求法;這樣來去之間求法,不也是苦嗎?當然也是苦。因為這也是行,行也是苦啊!行必定是無常。然後化身回到此界後還是要滅掉,那又是一個生滅的苦。

而以 佛陀百劫修相好,在苦的部分,當有人要取 佛陀的性命,或者對 佛的色身加以切割時,佛陀在此時,心裡是沒有任何一點的瞋念,心裡所起的只有願行,就是如何來幫助面前這位來求者或者加害者,在未來世的時候,種下幫助他證得解脫三界實義的因緣,所以內心對於眼前這一個人,只有悲憫、只有加持、只有願行,那是百劫修相好的菩薩他的心願。而這一個心願是完全無我的,只有眾生,那這時候有沒有苦呢?當然!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當中有這麼說:「當時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祂真的是知道痛,不是不知道痛,但這個痛於佛無法自在,因為佛陀心裡面只有祂的菩薩行願。」

所以,勝鬘夫人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就是菩薩他所證得這一個常住涅槃以後,不可思議的心行,諸佛菩薩所證得第八識、本際、實際,本來就是常住的;所以《大般涅槃經》中,佛陀鼓勵著弟子們說:【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安住是中,復能處處示現涅槃,是故名為大般涅槃。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於此大般涅槃而涅槃者,當如是學如來常住,法僧亦然。】(《大般涅槃經》卷3)也就是雖然尚無法達到佛地究竟涅槃的境界,但這個常住涅槃妙心,本來現成,相對於阿羅漢、辟支佛的無常必壞世間、無常病世間來說,而說諸佛菩薩所證的涅槃,才是常住涅槃。

為什麼叫常住涅槃?是因為菩薩所證的法是不生不滅,而稱為涅槃,是依如來藏所說;而且菩薩現前觀察到一切眾生的如來藏,本來就常住於涅槃之中,因為從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無背無面、無長無短,永遠是離兩邊的,永遠都不在生死中,那當然是常住涅槃。二乘人知道自己所證的涅槃,不是常住法,是要壞滅五陰自己。所以,如果菩薩遇到了他,向他說:「你也是常住涅槃,老鼠、黑貓等都一樣是常住涅槃,所以你不必求涅槃啊!」阿羅漢聽了,覺得這道理好像說不通啊!明明 佛陀教我們要滅掉蘊處界,才能取得無餘涅槃,可是菩薩竟然教我說:「不要去求涅槃,因為我本來就涅槃。」

阿羅漢會想不通,想不通其實不打緊,因為只要菩薩點撥一下,告訴他:「你沒聽佛講過嗎?入了無餘涅槃之中,仍有本際不滅,你那個入胎識繼續是常住不滅。」這時他就會突然想到 佛陀曾經有的開示,而去想到:「我的入胎識還在涅槃中,而我沒有滅以前,我的入胎識也是不生不滅,本住涅槃中,所以我還真的是常住涅槃。」因此當菩薩說了這些道理,為阿羅漢點撥一下,他就能夠迴小向大。所以大乘法的智慧跟二乘法的智慧,是不可能相同的,只有小部分相同,就是解脫道的實證。所以《般若經》才會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涅槃」,原因就在這裡。

一切人如果想要修學成佛之道,就必須依照大乘法來修學,不可以再用二乘菩提觀行蘊處界空,而滅蘊處界的方法來修學。在 平實導師所帶領的正覺教團,之所以要極力的弘揚如來藏妙法,因為許多的道場都自認是禪宗道場,卻以生滅的意識心、以一念不生的境界,來當作開悟的證境。那明明是所生法、是生滅法,怎能把祂當作證悟的真心呢?怎麼能夠把粗淺的定境,當作開悟的境界呢?而有些所謂開悟如來藏,仍然是以意識離念、意識一念不生的境界,來當成如來藏。一念不生如何成就自利利他?如何成就相見道的功德?如何成就道種智?如何成就一切種智的智慧呢?必定是相應證得不論意識有念、無念,不論在三界六道任何一界的有情,他的涅槃妙心運作,沒有一剎那停止,那才是真正的開悟明心。

所以,唯有證得第八識的人,才有資格說「他傳的法是成佛之道」,因為第八識才是常住涅槃心。依這樣而證得常住涅槃來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涅槃,因為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而所有人的如來藏都是本來就在涅槃中,不曾離開過涅槃,而又無妨同時隨緣任運變生一切法,來利樂一切的有情。也因此如來藏利樂一切有情,並不單只是利樂自己心中這個有情而已,同時也利樂了許多的有情,是互相利樂的。明心的人自己現觀一下,就能夠知道,若自己真能轉依並行之於身口意三業,就是以身示法在利樂了許多有情。

因此說,當證得常住涅槃,對於沒有被覆護的世間,對於無依止的世間,明心見道者,就能夠為護為依了。所以當辟支佛、當阿羅漢、當明心見道者,三者都來弘揚佛菩提時,您就可以知道這三人之中,誰才是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的救護者。因為菩薩有二乘聖人所不知道的妙義,是他們所不能證得,所以連二乘都應該歸依於菩薩,不論是現出家相或在家相都是一樣。這個道理是一切真正阿羅漢必知的,真正的阿羅漢不會說出「大乘非佛說」,更不會對菩薩起慢。因為阿羅漢是真知發大乘菩提心,證實相涅槃的菩薩永不入涅槃,生生世世為利樂有情而不捨眾生,能於世間為護為依。

在此與您共讀摩訶迦葉對正法久住的深思,和對菩薩恭敬的兩段經文,經文有點長,我念慢一點。在《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2:【濡首童真則從坐起,著衣持鉢而欲發行,謂迦葉曰:「唯,大迦葉!便可在前,吾今尋後。所以者何?尊大迦葉年即耆宿,素修梵行久為沙門,未見如來而出家學,計於世間所有羅漢皆從仁後有所啟受,以是之故宜當在前,吾今在後。」】

這是濡首童真他要去外托缽的時候,他請摩訶迦葉走在前面,他要走在摩訶迦葉的後面,因為摩訶迦葉是僧團中年紀最長老的,而且他是久修梵行的,許多的羅漢都是依於摩訶迦葉的啟發,而能夠證得了阿羅漢,但是摩訶迦葉怎麼回答呢?摩訶迦葉說:【計於法律不以年歲而為尊長,法律所載智慧為尊,神智聖達乃可為尊;博聞才辯乃曰為尊;諸根明徹乃曰為尊,法律所記以斯為尊。由是計之,濡首童真智慧巍巍博聞普達辯才無礙,曉了一切眾生根本,以是之故最長弘遠,仁為大尊宜當在前,余應在後。】(《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2

摩訶迦葉繼續以例子說:「就好像小獅子出生沒有多久,雖然牠很幼小、氣力不大,但是當這小獅子有所行走的時候,牠身上的氣味的流佈,所有的野鹿、野狗、種種的野獸,聞到這個味道就會趕快奔忙逃走;乃至像大象牠有六顆的大牙,有六十歲以上,或者是說,有非常高大的身體,如果用繩子把牠綁了三捆,當牠聞到了獅子威猛之氣,牠也會掙脫地跳脫這些繩子,而急忙地奔跑。」

所以摩訶迦葉說:【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假使發意智慧道力未孚成就,心猶憍仰習師子步,過諸聲聞、緣覺之路,一切眾魔自在宮殿,志懷恐懼不能自安。】(《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卷2)也就是說:「只是發意的菩薩,也就是剛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然他的智慧還沒有究竟地開發成就,但是他已經就像小獅子一樣,他的心性是超過了一切聲聞、緣覺,一切的眾魔天宮對他都會感到不安,因為只要是初發心,以後就有能力真正地幫眾生,證得解脫三界的實義了。」所以摩訶迦葉就請濡首童真他走在前面,菩薩走在濡首童真的後面,而聲聞人就走在菩薩的後面。

另外一部經,《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4:【妙吉祥菩薩於其定中現如是等殊特事已,出三摩地,即告尊者大迦葉言:「我今與汝同赴王舍大城摩伽陀王宮中受食供養。耆年大德宜當導前,我必從後。」迦葉白言:「不也。菩薩!大士具大智慧、神通無量、多聞辯才、善說諸法,我佛、世尊常所稱歎,眾生見者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我於聲聞眾中雖稱耆舊,無所堪能,何敢居前而行?願從菩薩之後。何以故?一切眾生始發菩提心,一切聲聞、緣覺己所不及,何況久行菩薩道者?譬如師子之子,初生即有大力,勇健輕捷,無所畏懼。其身香氣為風所吹,群獸聞者無不驚怖;乃至大象,雖有大力,一切世間不能制伏,聞初生師子之香亦生驚怖。眾生若發菩提心,勇猛堅固,一切魔眾生怖畏想,聲聞、緣覺所不能及。諸菩薩摩訶薩聞佛說大乘法,其心不動,生大歡喜,而能作師子吼降伏一切。是故,妙吉祥菩薩!於真法中無有三乘,但以菩提心而為尊長,一切善法從菩提心生故。今菩薩前行,猶菩提心生無量善法。」】

所以,真正的道是什麼?真正的道就是如來藏,別無他法,只有證得這個法的菩薩才有真道;並且生起了無生法忍,能成為二乘聖者之所歸依。在這一集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有關於菩薩他所證得了這一個常住涅槃妙心,雖然還沒有究竟,但是已經能夠成為這個世間的所依所護,三乘菩提的住持者。

在此祝福您早日證得常住涅槃妙心!發大心為眾生、為世間的依護。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5-a20_08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1集 二乘所證少分涅槃與究竟涅槃之別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接下來8185集這五集當中,繼續依 平實導師所著《勝鬘經講記》第二輯272頁到310頁的內容,關於二乘人所證只是少分涅槃與究竟涅槃的差別,還有證常住涅槃者,方能為世間依護,以及涅槃解脫味、一味、等味的內涵,來與您共同依止勝鬘菩薩摩訶薩的教示和 平實導師開解深義的內涵來學習。

81集〈二乘所證少分涅槃與究竟涅槃之別〉。延續前面親教師們的開示,勝鬘菩薩繼續向 世尊報告自己的修學心得,菩薩以通達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體證認知而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都還有無明住地的覆障,不是離一切過解脫、不是一切清淨、不是成就一切功德,不能說為『得』常住涅槃。」因此菩薩說:【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涅槃是什麼?在此以簡略的中道意涵來說明。《中阿含經》卷43 佛陀開示:【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這是在教弟子們,修行趣於涅槃的方法不是在欲樂中行,那是極下賤的業。例如有外道宗教團體,以男女雙修教人交媾的技巧,而這都要給予上師極豐厚的供養,或者極高的收費,才能得到上師的親傳,說這是證空性、達到色身轉化得到報身成就。但 佛陀明確地說明,這些欲樂行是極下賤業。

佛陀另外一個角度也告訴我們,不要折騰自己去行無義的苦行。婆羅門教的苦行在印度是修行的主流,佛陀為了救護我們這些後世的眾生,認識法的實義,所以祂自己親自學習實修苦行外道的各種修行。其中,例如在極為寒冷或風雪交加的氣候狀況下,裸露形體坐在林中、坐在石頭上;也有為了依苦行,希望能夠達到婆羅門教所謂的修行成就,那時 佛陀日食一麻一米,當時的身體狀況,佛陀說:【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肉自墮,猶如敗壞瓠蘆,……。】(《增壹阿含經》卷23)那時 佛陀繼續說:【以手按摩腹時,便值脊骨,若按脊時,復值腹皮。】(《增壹阿含經》卷23)就是那時候 佛陀吃一麻一米的時候,祂瘦到就是用祂的手按摩祂的腹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地摸到背後的脊骨,而如果祂按祂的脊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地碰到肚子的皮。這樣的苦行,佛陀說:【比丘當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增壹阿含經》卷23)因此,佛陀教示我們這些後世的弟子,無義苦行要遠離。

現在也有外道宗教團體倡言修拙火,說是即身成佛的基礎功法,在凍寒的氣候下,他們光身赤腳,披上結冰的濕被單,唱誦著祈請文,繞步而行,旁觀的人可以看到他們身上有著一陣陣的熱氣散發,或者也有他能夠以他的身體成就各種一般未經過訓練的體能狀態,來說是拙火的成就,其實這些目的都是為了要提高身體的性能力,來達到所謂雙修「即身成佛」的妄想。他們的修學與苦行完全沾不上邊,但卻有許多人加以吹捧。無義的苦行都是屬於戒禁取見,不能成就聖道之法,而剛剛我們所說的外道修行法,是連苦行都談不上。對於 佛陀親自示現苦行六年來開導修行的中道法則,我們一切佛弟子都應該念恩依教奉行,是法、非法,加以明辨簡擇。

上面是就修行的法則來說明,而就中道的義理上來說,涅槃是什麼?《雜阿含經》卷12 佛陀開示:【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這段話是說明:涅槃有一定的條件,「不生」二字說明了涅槃不是被出生的法,不是因緣假合的法;「不住」是指涅槃不住一切法、不著於一切法;「不異」是指涅槃不是自殺棄捨一切法,而是認清一切法的緣起,現象界、實相界的不一不異,依於一世的人身有著安危與共的特性;「不滅」二字說明了涅槃不是虛相法、不是斷滅法,沒有壞滅時。

因此,這是一切大乘行者在明心證悟涅槃妙心後,現觀這個第八識的體性——不生、不住、不異、不滅,這四點都要符合聖言量後,就能具足承擔涅槃真常妙有的實義,不必入無餘依涅槃,已經可以開始轉依涅槃功德,不懼生死、不入無餘依涅槃,承擔續佛法脈的菩薩行。這和龍樹菩薩所說:【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大智度論》卷33)也是呼應這個道理。有學僧以「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緣起性空,後代發展為真常妙有。」他將因緣所生的法、生滅的法,說為緣起法,並說真常妙有是後代發展出來的思想。這些說法具足了顯示這位學僧是完全不解涅槃實義,背離 世尊聖教的佛門外道。

中道就實義來說,《央掘魔羅經》卷4:【如來說一乘中道離於二邊,我真實、佛真實、法真實、僧真實,是故說中道名摩訶衍。】世親菩薩也開示:【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辯中邊論》)卷1就「涅槃」實義來說,本身即是中道義,涅槃從來沒有離開過中道性。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第一輯中開示:「【涅槃一定是本來就有的,然後非修非不修,使它顯現出來。這樣本來就有的涅槃,才能夠說它是不生不滅的,說它是不壞的,是不來不去的,所以,這樣不生不滅不壞的涅槃,才是真正的中道。】(《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10。)因此【在等覺以下還有變易生死,這些種子還在變異,所以不能說祂常。但是你固然不能說祂常,也不能說祂非常;說祂非常的話,表示心體有斷,可是祂從來不斷;若說祂常,祂又有變易生死的種子,不斷地在變異,所以叫非常非無常,非常非斷,叫作中道。】(《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61。)」由 平實導師的開示,因此我們如果在知見上能夠通曉涅槃的中道義,就能夠成就相應涅槃實義的近因了。

瞭解涅槃中道義後,在本集一開頭,勝鬘菩薩說:「二乘和最後身菩薩是得少分涅槃,只能說是向涅槃界。」這是從佛地的究竟涅槃相對來說。少分涅槃是因為二乘人只斷分段生死的現行,而不是斷變易生死的現行,所以習氣種子仍然隨眠於第八識心中;以此因緣故,他們只是向涅槃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具備了趣向涅槃的少分涅槃功能差別,還沒有具足獲得大乘涅槃的功能差別。如果三乘聖人有機會同入有餘及無餘涅槃時,無餘涅槃中的境界固然三乘的聖人完全相同,可是關於涅槃的智慧以及煩惱的斷除,卻是大不一樣的,所以說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涅槃是少分。當然,證得涅槃妙心而得轉依的菩薩,是不會入無餘依涅槃的。

而 佛陀的究竟涅槃有什麼不共一切二乘以及菩薩眾呢?《大般涅槃經》卷3講到:【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是為八味具足。具是八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具足了究竟涅槃的功德,必須是真能達到八味具足,或也可說,已經具足證得有餘、無餘、本來自性清淨、無住處等四種涅槃,也因此佛地的究竟涅槃是能夠具足體會大般涅槃中的八味,也具足實證四種涅槃,這是到達佛地才能夠有的境界。所以,從大乘的究竟涅槃來說,二乘無學聖人只是得了少分涅槃,只是向涅槃界罷了。

涅槃界的「界」字就是指種子,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種子就是界、就是功能差別。也因此勝鬘夫人說:「二乘無學聖人們只是向涅槃界」,意思是說他們證的解脫與涅槃,還有再往前前進的空間,並不是說他們證得了這一個涅槃,就是佛地的究竟涅槃。只有佛菩提道所證的究竟涅槃,具足八味、具足四種涅槃,才是《心經》所講的「究竟涅槃」。

關於常住涅槃,勝鬘菩薩藉著向 佛陀報告來告訴我們:【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樣就成就了佛地果德的涅槃,才能夠叫作究竟的涅槃。「知一切苦」是包括習氣種子隨眠所引生的苦,也包括所知障上煩惱所引生極微細變易生死苦。為了成佛而引起的煩惱,當然也是菩薩的苦。

這種苦不是二乘人或一切凡夫會相應的,所以明心之後會不會有苦呢?當然會有。因為會思惟:為什麼我開悟了卻還是沒能斷除所有的煩惱呢?沒有辦法具足智慧善巧來幫助眾生呢?體會深的學人,這時會清楚地意識到,證得的這個第八識,雖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但之所以會稱為「阿賴耶識」,因為有著見愛癡慢的隨眠煩惱如影隨形,因此會更加地深切體會到經典所說「菩薩畏因」的實義,一點慢都不敢起來,也深知自己離根本傳承上師、離見道學長們還差得很遠,更何況離成佛的境界,那是難望項背,還差得遠了去了啊!

對於一切眾生也不敢起慢,因為深知:依第八識的不著一切法,但也不會放捨一切法,因緣難思議、果報還自受。經過探究,結論當然是會更加地努力修習相見道位中應該修學的後得無分別智,要趕快地進入通達位乃至初地,所以明心開悟之後還是會有苦,只是這種苦並不是煩惱障所攝,所以是極為微細不容易察覺的苦。

乃至等覺菩薩還是有苦:為了成佛,必須要具足無量的福德,所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無論誰來要什麼外財、內財,隨時都要給。他在人間受生取得色身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布施內財,只有這個目的;都沒有人來跟他要內財的時候,他就用這個色身來布施法財、外財;若有人要內財時當場就給,隨時棄捨身命,這樣整整一百劫,這也是苦啊!

這百劫修相好的境界、菩薩的心境,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夠思議的。在理上,依 平實導師次第的引導,或可思惟:七地菩薩能夠念念入滅盡定,所以有人來要眼睛的時候,調羹拿起來就挖給他,那時馬上就入滅盡定了;如果有痛,那只是剎那而已,剩下的就交給醫生。要命?也可以!吩咐對方:「你先唸到三,我就可以把頭給你。」對方還沒有數到三,就入滅盡定了,刀子砍下的時候,還有什麼痛苦?所以七地的菩薩,如果在念念入滅盡定的時候,那百劫修相好,就不必打退堂鼓了。可是在六地滿心以前,這是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這個是菩薩會相應的苦。

關於菩薩會相應的苦,我們在下一集再跟您繼續說明。在這一集當中,我們能夠了知涅槃的中道義,為什麼二乘只是少分涅槃、向涅槃界,菩薩知苦的境界……等。相信能夠讓您有趣向轉依涅槃實義的動力。

祝福您!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84-a20_081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80集 最後身菩薩與佛地的差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一書的導讀。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中談到:從無餘涅槃的境界來說的解脫與平等,永遠都是一味,永遠是平等味,永遠是解脫味,無二無別。但是,如果從佛菩提智、如來智來看的話,不住於無餘涅槃而為眾生說法,不住於無餘涅槃而觀本來性淨涅槃,那就絕對不是平等味了,而是不平等當中卻有平等。菩薩可以向二乘聖人說:「你與我是平等的,因為都是本來涅槃。」因為菩薩是從如來藏的本來涅槃中看待二乘聖人,所以菩薩看他們與自己平等無二,本來解脫,從來涅槃,不曾有生死。

可是,如果是聲聞與緣覺看待菩薩時,就很明顯是不平等的,因為菩薩可以從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中,來解說種種的般若以及種智,是二乘聖人聞所未聞,從來都無法插進一句話來論說的;也可以為二乘聖者解說無餘涅槃中的「無境界」境界;所以對二乘聖人而言,菩薩與他們是完全不平等的;然而菩薩卻都是很清楚地了知,二乘聖人對大乘涅槃是無法稍微論說的。所以,要說平等,或者說為不平等,那就全部都由著菩薩說了,而沒有般若智慧的二乘聖人是完全沒有開口的餘地的。

因此,菩薩可以說涅槃是一味、是等味,統統是解脫味,可是二乘聖人不能這麼講,他們只能夠從解脫道中來說涅槃是一味、等味、解脫味,但是與菩薩所說大不相同。他們能說的,菩薩都能說;菩薩能說的,他們大多無法說。所以同樣的涅槃一味、等味、解脫味,可以有不同層次的說法,圓滿函蓋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互通而沒有矛盾。就如同二乘解脫道中,也可以講中道的道理,但卻不是般若中道的真實義,這其中是有許多差別的;但是只有實證二乘涅槃及大乘涅槃的菩薩們,才能深入地了知。

接下來,我們再回到前面的話題,大略說過這段經文後面的解脫等、智慧……等以後,還是得要回頭再來說明這段經文中比較微細的部分,因為前面都還沒有詳細解說。在《勝鬘經》這段經文中,勝鬘夫人一開始就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因為無明住地所覆障的緣故,所以對於種種法,也就是對無明住地與有愛數四住地互相之間的關聯,或者是不知不覺,或者是所知所覺仍不究竟。由於被無明住地所覆障的緣故,二乘聖者無法瞭解佛菩提的內涵;甚至於對法界的真實相完全無所知,因此說他們對無始無明住地不知不覺。

可是在這裡,最後身菩薩也被說是被無明住地所覆障,這是在顯示說最後身菩薩與佛地之間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存在著;這就必須要從四種住地與無始無明住地,最後斷盡的差別來說;那就是最後身菩薩,也就是妙覺菩薩修道所應斷的最後兩個法,就是煩惱習氣種子隨眠的最後一分斷除,以及所知障中最後一分塵沙惑的斷除。最後一分的斷除是什麼時候斷盡的呢?是最後身菩薩坐到金剛座上,決定說:「今晚上座以後,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那時從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現觀中,作了因緣觀的最後一次觀行,在這二種因緣觀的關聯中完成全部的現觀時,就把煩惱障習氣種子的最後一分隨眠斷盡了;這是關於習氣種子隨眠的斷盡,是屬於第一個部分。

還有一個部分是所知障隨眠的斷盡,是已經把因緣觀作完最後現觀的初夜,就開始探究般若的真實相、成佛的究竟義。當時 世尊以手按地時降伏一切魔軍,一切魔軍潰散而不能再影響最後身菩薩了,就是在這時候明心證悟而使大圓鏡智現前了,這時所知障的一切隨眠也就已經斷盡了。可是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問題存在,就是如來藏無垢識還沒有與五別境、善十一等心所法相應,所以成所作智在當時是還沒有現前的;一直要到夜後分,東方現出一點點魚肚白了,然後看見東方明亮的火星,那時才與佛性一念相應,而得到最後一次的眼見佛性,這時候成所作智才終於現前了。這個時節,最後身菩薩的如來藏無垢識,已經不像等覺、妙覺菩薩只具有五遍行心所法而離六塵的見聞覺知,那時候如來藏就能與五別境及善十一心所法相應,所以成所作智才能現前,使得前五識也可以獨自去運作,這時候八識心王的全部作用就完全顯發出來了。

對於已經證悟的菩薩,乃至等覺、妙覺菩薩而言,無明住地的斷除是有極少分、少分、多分、極多分等差別的;真見道位的七住菩薩是極少分斷除,相見道位圓滿的菩薩是少分斷除,等覺菩薩是多分斷除,最後身菩薩妙覺位則是極多分斷除,但是只有到究竟成佛時才是全部究竟斷除。所以最後身的妙覺位菩薩,還是有尚未斷除的部分,由此緣故,使他們的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還無法現前而不能成佛。

所以勝鬘夫人才會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對於無明住地這個部分,因為不知不見的緣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但是在這中間產生了兩個狀況,也就是說:阿羅漢與辟支佛所應斷者是完全都沒有斷,但是最後身菩薩所應斷的是已經多分斷了而尚不究竟;既然不究竟,當然就不同於佛地,所以勝鬘夫人在這個所應斷者不斷之中也列進最後身菩薩。

這是說,諸佛所應斷的不染汙無知,妙覺菩薩已經有斷除極多分了,但是還不究竟。所以所應斷者不斷,是在講二乘的阿羅漢與辟支佛;「不究竟」三個字,則是在講最後身的妙覺菩薩。這就是經文中尚未深說的差異之處,這個差異之處不是阿羅漢與辟支佛所能知悉的,也不是真見道位的初悟菩薩們所能知悉的,當然更不是這位法師等未斷我見而專門從事文獻考證、文字訓詁的凡夫們所能知道的。這個道理是只有已經證得如來藏而明心的菩薩們,所應該要更深入了知的佛菩提道的內容。

因此,勝鬘夫人接著又說:「由於二乘聖人對於所應斷的無明住地不曾斷,也由於最後身菩薩對於所應斷的無明住地還未究竟斷的緣故,因此都叫作有餘過解脫,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所以不能等同於佛。」這段經文是勝鬘夫人在為大眾講解,三乘聖人為什麼還不能成為究竟佛的原因。但是勝鬘夫人的開示是極簡略的,是一般人及初悟菩薩所無法深入了知的;更是那些落在藏密應成派中觀裡的這位法師的門派中,專作佛學學問的大學教授們,以及嘗試以佛學研究來取代實證的法師們,永遠都無法了知的深義。今天 平實導師把它講出來,希望可以促使他們這些人,將原有的錯誤知見,作一些改進而獲得提升。這些深義,自古以來都是只在耳傳時才會聽得到,有可能是從來未曾被載入文字記錄中的深義。

阿羅漢與辟支佛為什麼是所應斷者不斷呢?因為成佛之道所應斷的過失,是在講煩惱障上所應斷的習氣種子隨眠;所應證的法,是實相法如來藏及其中含藏的一切種子。在所應斷的過失方面,是煩惱障,也就是四住地煩惱的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而二乘聖人只斷除煩惱障的現行,還沒有開始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因此說,成佛的過程當中所應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二乘聖者絲毫都還沒有斷。習氣種子隨眠完全沒有斷,而只斷現行的緣故,所以他們的涅槃解脫,仍然是有餘法未斷的;因此是有過失的解脫,而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不符合佛地究竟涅槃已經斷盡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因此,他們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清淨,所以稱為有餘過失的清淨,而不是一切清淨。由此緣故,阿羅漢還是會有瞋的習氣種子流注,還是會有慢的習氣,因為他們只是斷了我慢,可是其餘的慢、過慢……等習氣還是存在,因此還有慢的習氣種子流注。

所以說,「畢陵尚慢」,原因就是習氣種子隨眠還未斷盡。這個畢陵尚慢的典故是說:有一次阿羅漢畢陵尊者要過恆河,剛好恆河水上漲,因此他無法涉水而過;佛陀又曾經告誡過弟子眾們,如果沒有特別狀況就不許用神足通,他只好跟恆河神商量,看能不能把恆河水降一降,先讓他過河去。他以天眼一看:原來這個管恆河的鬼神是他以前多世的婢女。過去世都喚他為小婢,由於叫習慣了,所以開口就呼喚說:「小婢!請你把恆河水降了,讓我過去一下。」大阿羅漢都已經開口吩咐了,恆河神當然就只能聽命要降;可是恆河神老大不甘願,所以就去向 佛陀訴苦說:「畢陵尊者罵我。」佛就找了畢陵尊者來問:「你有沒有罵他?」他說:「我有罵他嗎?好像沒有。」佛說:「你不是罵他小婢嗎?」他想一想:「小婢?喔!有。」佛說:「那你就向他道歉吧!」畢陵尊者就爽快地開口說:「小婢過來!我向你道歉。」這就是他的習氣種子——「慢習」。他並不是要故意再侮辱恆河神一次,而是因為他面對往世的婢子時,慢的習氣種子不知不覺間就流露出來了,所以他誠懇道歉時脫口而出,還是叫他小婢。可見得習氣種子是很不容易在短期間就斷除的。又譬如阿難陀阿羅漢,每次初到一個地方時,他的眼光都會先看女眾,然後才會看男眾;他也會貪看所有的女眾,但不會進一步成為現行。這些就是瞋習、慢習、貪習的種子流注出來的直接反應,並不是故意要那樣子。這一類的習氣種子隨眠過失,是阿羅漢、辟支佛們所未斷的,但是諸地菩薩都已開始在斷除了。

這就是說,阿羅漢與辟支佛都有三界煩惱的餘習,當餘習生起來時,不論是慢習、瞋習或貪習,全都是阿羅漢、辟支佛心中常常存在的習氣種子。所以說,阿羅漢有時也會起瞋,不知不覺之間就會反應出來。譬如說,當有人講話,他不中意聽,也許會把眼睛一瞪就走開了;或者有時聽了突然不高興,於是不講話而走開了!但是阿羅漢絕對不會開口罵人,瞋的事相不會現行;但不會跟你講話,事後才會再跟你說話,那就是瞋的習氣種子有時現行了。這些習氣種子隨眠無關於生死的解脫,但是這種過失仍是屬於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隨眠。

雖然阿羅漢們的見惑、思惑都已經不現行了,所以不障礙解脫,可是他們畢竟仍然有各類習氣種子隨眠會常常流注出來,所以說不是一切清淨,而稱為「有餘清淨」。假使迴小向大而修佛菩提道時,這些當然也是應該逐漸斷除的,才能成就佛道。而且阿羅漢、辟支佛所成就的解脫功德,也是有餘功德,不是一切功德;因為他們的解脫功德所能利樂的眾生人數很有限,而且他們的解脫功德不像諸地菩薩、更不像諸佛,因為他們的解脫功德都很侷限。

譬如剛剛講的慢習、瞋習、欲習,當這類煩惱障的習氣種子現行時,還是會有苦受存在的;雖然那種苦受是很微細的,是不會輕易被發覺已經顯現出來的。可是諸地菩薩對這類習氣種子,已經開始分分在斷了;所以諸地菩薩雖然還沒有斷盡思惑,都還保留著一分思惑,但是地上菩薩的解脫功德受用是比二乘無學聖人更大的,何況是最後身妙覺菩薩呢?更何況是諸佛呢?所以說,阿羅漢、辟支佛的解脫功德是有餘的。並且在所知障方面,二乘聖人當他們迴心大乘之時,一樣還有許多解脫變易生死的功德,是應該要證卻還沒有證,所以他們的解脫成為「有餘功德」,而不是「一切功德」。因為二乘聖人是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的緣故,因此他們所證知的苦是有餘苦,所斷的集是有餘集,所證的滅是有餘滅,所修的道是有餘道。換句話說,二乘聖者的四聖諦並不究竟;以不究竟的緣故,雖然同樣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他們的涅槃因此就只能稱為少分涅槃,而不是究竟無餘的涅槃。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53-a20_080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79集 實義菩薩已分證佛菩提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一書的導讀。

《勝鬘經》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的簡稱,這是屬於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經中闡述了唯一佛乘、成佛之道,尤其詳述了:屬於煩惱障的四種住地煩惱,以及屬於所知障的無始無明、無明住地上煩惱的内涵以及差別。而有一位導師級的法師,因為他不懂得大乘法的真義,因此在他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中對經文的註解有許多的錯誤。接下來,我們就繼續針對這位法師諸多的錯誤註解,分段來作辨正。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最後,談到這位法師對經文中「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這一句的註解是:【這是「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所能斷的。】(《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6。)也就是說,這位法師在這裡加上了「大力菩薩」,但經文中此處原本卻沒有指涉大力菩薩,而是這位法師擅自加上去的。對一位具有正信的佛弟子來說,經文中的文字及意涵絕對不可以擅自更動或增減;這位法師在這裡擅自加上了大力菩薩,變成大力菩薩也如同二乘聖人一樣無法斷無明住地了!這樣就把菩薩拉下來跟二乘聖人一樣了,這就是這位法師的目的。這位法師一向認為阿羅漢即是佛,二者的證量是相等的,差別只在於福德多寡的不同;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其間的差異是大到無法比擬的。

這位法師不懂而裝懂,並且擅自增減經文中的意涵,作了過度的解釋而出了大問題。所以我們說,這位法師對這一句經文是甚解了;「甚解」就是解釋得太過度了。古人有一句成語說:「吾讀書,一生不求甚解。」甚就是太過度,太超過而變成不當了。譬如爬山,你說:「我要爬到頂點。」可是到了頂點就該停下來,卻還是繼續多爬了一小時,那就變成是下山而離開山頂了,結果是下到了半山腰,卻向人炫耀說:「我已經超越最高頂了,你們比我少爬一小時,當然是比較低。」同樣的道理,讀書、讀經也應該不求甚解;理解得太過度,就違背原來應有的真義了。這也如同畫蛇,本來一條蛇畫好就行了,如果偏要再加上四隻腳,那就變成蜥蜴了,這就是甚畫:畫蛇添足,畫得太過度就錯了。

同理,這位法師擅自加上了大力菩薩,意思是說:大力菩薩也無法證得佛菩提智,一樣是無力斷除無始無明中一絲一毫的上煩惱。這位法師正是在表顯這個意思,藉以貶低菩薩。為什麼說這位法師加上經文所沒有的大力菩薩,就成為甚解呢?因為這是大大違背經文及其意涵的。菩薩始從三賢位中的第七住位開始,就已經打破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了,這已就是二乘聖人所不知不懂的般若智慧,怎麼會說菩薩沒有能力斷除無始無明呢?菩薩再從第八住位開始,漸次破除無始無明,而到達初地入地心中,都是在斷無始無明的過程中進修,這都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揣測的般若甚深智慧;菩薩再從初地心開始,分斷無始無明上煩惱而次第進向佛地,這些都是二乘解脫道的聖人所無法稍加臆測的。

所以說,無始無明住地,菩薩是從第七住位就開始逐漸斷了,並不是說從七住位開始,經過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等三賢位,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再從初地到七地,完成第二大阿僧祇劫;再又從八地到十地,乃至等覺、妙覺而成佛,總共將近三大阿僧祇劫中,都不曾斷無始無明,而直到佛地時才一次全斷。所以,這位法師註解說:「這是『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所能斷的。」是十分錯誤的說法,我們不應該信受。

同樣在《勝鬘經》第五章〈一乘章〉中的前一小段經文中,勝鬘夫人說的明明是:【無明住地力,……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所以這位法師實在不應該扭曲經文,把七住位以上的實義菩薩放進不能斷無明住地的名單中,因為菩薩們證悟後都有或多或少的如來菩提智。而這位法師卻把大力菩薩放進這段經文來等同二乘聖人,他的目的是要表示說:菩薩們是沒有如來菩提智,而不如阿羅漢、或等同阿羅漢。然而勝鬘夫人在這裡並沒有將大力菩薩放進來,是有重要的道理的。

因為無始無明——無明住地是唯有如來智、佛菩提智才能斷除的,而菩薩所修所證的正是如來智、佛菩提智,只是還未成佛,因此未如諸佛的圓滿究竟罷了,但卻是已經有分證佛菩提智、如來菩提智的,不能說實義菩薩完全沒有證得佛菩提智;而這個無始無明不同於四住地無明,無始無明是二乘聖人所接觸不到的無明,更何況是能打破或斷除無始無明呢?所以這位法師擅自在經文中加上八地的大力菩薩,將八地菩薩強拉進來與二乘聖人等視同觀,這是有大過失的。因為菩薩從七住位的般若根本無分別智開始,就已經是二乘聖人所不能臆測的了,何況再進修將近二大阿僧祇劫以後的八地菩薩,已經於相於土自在時所斷無始無明的境界,阿羅漢、辟支佛們又如何能夠作絲毫的臆測呢?

所以,菩薩從三賢位中的七住位開始,一直到等覺位、妙覺位,都有分證如來的佛菩提智;因為都已經或多或少分斷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了,怎麼能說八地大力菩薩完全沒有斷無明住地呢?所以,顯然這位法師的目的是要把八地菩薩貶抑下來,貶抑之後阿羅漢就等同於佛,沒有佛菩提道可以修,就只有解脫道可修;如此一來,阿羅漢就等同是佛了!這就是他的居心所在。由此可以瞭解,這位法師是居心叵測地想要破壞大乘佛教的。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經文:【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以不斷故,名有餘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餘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勝鬘夫人說:「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被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所覆障的緣故,所以對無始無明中的種種法,有的還不能了知、不能覺了;由於不知不見的緣故,所應斷的煩惱沒有斷盡,而且即使有斷了,也是不究竟的。由於不斷的緣故,所以就叫作仍然有過失留存的解脫,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所以就稱為仍然有餘不淨的清淨,不是一切究竟清淨;所以稱為成就了有餘的功德,不是成就一切功德。由於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的緣故,只知道有餘苦,只能斷有餘集,只能證有餘滅,只能修有餘道,所以就說他們得少分涅槃;得到少分涅槃的人,就是向涅槃的人。」這以上說的是二乘人及最後身菩薩。

世尊在經文中接著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經文所講的則是佛的境界相了,經文的意思是:「如果能了知一切苦,能斷除一切集,能證得一切滅,能修一切道,對於無常必壞的世間,對於無常而有種種疾病的世間,能夠獲得常住涅槃,也就是不必出離三界外,而住在無常壞世間裡面就已證得常住的涅槃了,不是如同二乘聖人斷滅五蘊的涅槃;也在無覆護的世間、無依的世間之中,作為這些世間的保護者,作為世間的依止者。為什麼呢?因為法沒有優劣的緣故而得到涅槃,因為智慧平等所以得到涅槃,解脫平等所以得到涅槃,清淨平等所以得到涅槃;所以說,涅槃其實只有一味,只有平等味,也就是解脫味。」

這段經文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為什麼說涅槃是一味、等味而叫作解脫味呢?涅槃的一味與等味,當然是解脫味。我們也常常說這位法師把解脫道當作是佛菩提道,如果是從經文表面來講解脫,這位法師的這個說法也算是正確的;但是若從實質上來講,這位法師否定了第八識而說的解脫道,就全然不符合 佛在四阿含中所說的解脫道;不但不符合二乘菩提解脫道,就連大乘菩提的究竟解脫也都不符合;因為這位法師錯誤的解脫知見絕對不可能使人證得解脫的。

假使從廣義來說解脫道,其實勝鬘夫人所說的解脫道才是究竟的解脫道;這是因為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只是知有餘苦、斷有餘集、滅有餘法、修有餘道,所以他們的解脫道有餘而不究竟,所以不是真正的解脫道;因此說,二乘法的解脫道不具足、不圓滿、不究竟,而大乘證悟多年以後的賢聖菩薩們都是可思議、可明瞭的。佛陀的解脫道則是成佛之道的解脫道,這才是具足圓滿而且究竟的解脫道,也是二乘解脫道聖人,所無法思惟與議論的。

但是因為二乘法本身就已經是解脫道了,就已經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苦了,所以說二乘聖者的解脫道是絕對沒有錯誤的,只是不究竟。凡是有錯誤的,永遠都只是誤會二乘解脫道的凡夫們;譬如古時候的安慧、佛護、月稱、寂天、宗喀巴,以及今時的達賴和我們談論的這位法師等人,他們全都誤會二乘解脫道法義的理論與事修,都無法稍稍遠離三界生死。因為相對於能究竟成佛的大乘法,二乘解脫道只能出離三界生死,而不曾涉及實相、不能使人成佛,所證的涅槃也是可思議的,因此才說二乘菩提是解脫道。相對來說,能使人證知實相,能使人成就究竟佛果所證的無住處涅槃,是二乘聖人不可思議的大乘法,則稱為佛菩提道。

這意思就是說:其實成佛之道並不是二乘法所能達成的,而實證二乘法以後所入的無餘涅槃,假使八地菩薩乃至諸佛也同樣地入了無餘涅槃,其實在無餘涅槃中是完全平等而沒有差別的;因為涅槃只有一味,也是平等味。譬如說,八地菩薩乃至諸佛,如果也像二乘聖人一樣進入了無餘涅槃,都同樣是滅盡十八界法,五陰、十二處、六入都滅盡了,那就沒有諸佛可說,也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可說了;所以進入無餘涅槃以後,其實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同樣都是第八識如來藏獨住的境界,因此涅槃其實是同一味,也就是解脫味。

而如果入了無餘涅槃以後,無論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或是諸佛,也都同樣是滅盡一切蘊處界,沒有任何一法會再出生。既然如此,都同樣是諸法滅盡,只剩下如來藏獨存,那當然也是平等味;這時就不可能再有諸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的差別了,四聖的差別既然已經完全泯除,當然是平等味;而這樣的一味、平等味,都是解脫生死的法味,平等無二,並無差別,當然也都同樣是解脫味。以上是從無餘涅槃的境界來說的解脫與平等,所以永遠都是一味,永遠是平等味,永遠是解脫味,無二無別。

但是,如果是從佛菩提智、如來智來看待涅槃的話,如果從不住於無餘涅槃而為眾生說法,不住於無餘涅槃而區分所證的大乘涅槃的智慧,不住於無餘涅槃而觀本來性淨涅槃,那就絕對不是平等味了,而是不平等當中卻有平等。譬如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菩薩們的般若智慧,因為沒有證得第八識諸法實相,因此無法想像般若智慧的證境內涵,只能臆想、猜測;然而已經實證第八識的實義菩薩,對二乘無學聖者所證的涅槃,卻是完全能了然於心的。這是因為上地知下地,下地不知上地的緣故。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52-a20_079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78集 變異生死階段所造非屬有漏業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一書的導讀。

平實導師對於《勝鬘經》作了正確而且深入微妙的開演;然而曾經有位導師級的法師,因為他不懂得大乘法的真義,因此在他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中,誤解了經文的含意而作了許多錯誤的解釋。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中談到:所謂的無漏業因,講的是大乘修道位中所生的無量無數上煩惱,而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慈悲願力,所以是這位法師誤會佛法了。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位法師所說的諸多錯誤繼續來作辨正,讓諸位菩薩更堅定佛法的正知見。

這位法師在他所寫的《勝鬘經講記》中標示重點說:【如變易生死,對一般的有為生死而名無為生死,其實還是有為的。】(《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5)我們從他的說法可以看到:這位法師所說的「有為」完全是有漏的意思,沒有無漏有為法的意思存在。若依照他所說,那麼大力菩薩無明住地所緣的無漏業因,就不該繼續存在了,因為八地菩薩的一切所行全都是無漏有為法;依這位法師的說法,阿羅漢證得四果以後,也就不該仍然有為人說法等無漏有為法存在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所以這位法師的註解,與本經的法義差異是很大的。

這位法師接著又說:【今稱無漏業,也對一般的有漏說,其實還是有漏業。】(《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5)你看他的說法是跟《勝鬘經》中的說法互相顛倒的。像這位法師這樣註解佛經,追隨他的學人們能真的懂得《勝鬘經》的真義嗎?當然絕對是不可能懂的。無漏業既然稱為「業」,當然是有為法,否則怎能稱為業呢?業是要由身口意的行為才產生的,不會單憑無為而產生;無為即無業,怎能產生無漏業呢?當然是依無明住地而引生的上煩惱,才產生了諸地菩薩廣行菩薩道的無漏有為法,這些不會助益生死流轉的無漏性、且利樂眾生的有為法,才能稱為無漏業;無為則無業,無業怎能稱為無漏業呢?而引生無漏業的動力,則是大乘修道位中出生的上煩惱,所以上煩惱才是無漏業之因「無漏業因」。由此比對這位法師的錯誤說法,證實這位法師根本不懂得大乘佛法。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有說明《勝鬘經》經文中勝鬘夫人說:【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位法師卻在他的《勝鬘經講記》中解釋說:【如變易生死,對一般的有為生死而名無為生死,其實還是有為的。今稱無漏業,也對一般的有漏說,其實還是有漏業。】(《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5)這位法師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此我們要對此提出佛法的正理,而作辨正說:【變易生死階段所造諸多善業都是無漏業,非屬有漏業,都不招感生死故。】(《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50)地上菩薩從初地入地心到七地滿地心為止,有時候所造的業,可能還會有少分與分段生死相感應,這是因為都是留惑潤生,而還沒有斷盡思惑的緣故,也因為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還沒有斷盡的緣故;但是從進入八地起,都已經完全斷盡思惑了,就連習氣種子也已經很少了,所以八地菩薩從第三大阿僧祇劫開始所造的一切業,都不可能再跟分段生死相感招的,那怎麼可能是有漏業呢?

但是這位法師卻說「今稱無漏業,也對一般的有漏說,其實還是有漏業。」無漏業怎麼會是有漏業呢?這二種業是完全不同而涇渭分明的,怎能混為一談呢?這部經中也說:變易生死階段的八地以上菩薩,或是變易生死階段的四果人捨壽前,所造的業都是無漏業—都是無漏有為法的業行—怎麼可能又變成有漏業呢?所以說,這位法師名為註解經典,但是他的所說卻常常與經典中的真義相反,顯然他只是藉著經典文字來弘傳自己的思想,本質上並不是依著 佛陀本意在註解經典法義。這位法師這種移花接木的作法,相信諸位有正確知見的觀眾都是無法接受的。

這位法師又在書中說:【因為阿羅漢辟支佛所修的戒定慧業,菩薩所不共修習的悲願,都沒有究竟清淨,所以由無明為助緣,無漏業為親因,能感變易生死。】(《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5)我們對此再提出辨正說:【既是無漏業,焉能招感或增強變易生死?而變易生死是本已存在的,不是由業招感而來的,故不應言無漏業招感變易生死。】(《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50~251)這是在提示大眾說:這位法師的說法是倒果為因,竟然會說出「無漏業為親因,能感變易生死」這種因果錯亂的話來擾亂眾生。所以說,這位法師不懂佛法,真的一點都沒有冤枉他。

這位法師又說:【由此,二乘人就是入了涅槃,也可以回小向大。《大智度論》說:『有妙淨土,出過三界,阿羅漢辟支佛生在其中』,這都足以為證。】(《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5)我們對這位法師這一段文句,作了如下評論:【龍樹其實是講往生極樂的中品生人,○○其實也知道龍樹所講的意思。】(《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51)這位法師特地扭曲《大智度論》中的說法,來作為他說法時的佐證,用來支持自己的說法。可是問題又來了,龍樹其實是在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中品生人,是說聲聞種性的人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中,終於成為阿羅漢了;並不是這位法師所講的:「有一個淨妙土可以讓阿羅漢們捨壽以後生到那裡去,所以無漏業在那裡也會變成有漏業了。」所以,這位法師引證《大智度論》的意思,只是要使人誤以為他所講的道理是正確的,想要讓人誤以為龍樹菩薩也是這樣講的。所以就會信受這位法師所講的非理,當作是正理,於是再怎麼研讀這位法師的著作《妙雲集》等書,都無法在三乘菩提中有所實證。

其實,這位法師自己也知道龍樹菩薩在論中所講的,不是他自己所講的意思;可是這位法師卻不肯引證《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以免成為承認大乘經典是佛說,以及承認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位法師避免引用淨土經典;因為這位法師是推翻十方佛淨土的。由此就可以知道:這位法師的「方便、善巧」了。他引用龍樹的著作來支持自己的說法,卻又不直心而曲解了龍樹的意思,使眾生對這位法師生起大信心,而信受他的說法;這種作為,根本不是學佛人所應作的事,更何況是被某些人尊稱為導師的人。這位法師註解諸經諸論,故意把真實義扭曲得很離譜,可以說是居心叵測;因為由他的註解看來,這顯然不是無心之過。

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一小段經文,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詳細解釋過了,我們再來看這位法師在他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中是怎麼註解的:【凡夫也有無明住地,但沒有無漏業,所以沒有意成身。等到四住地煩惱斷了,無明住地的作用,才顯發出來。如鑼鼓聲停止的時候,微小的聲音就發現了。那時,無明住地即助無漏業而感意生身。這樣,「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四住地助有漏業而感三有身,無明住地助無漏業而感意生身。所以應確切的認定「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而別有;】(《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5~166)

這位法師說:「凡夫也有無明住地,但沒有無漏業,所以沒有意成身。」我們對他這一段註解作個辨正:【古時外道也有證得第四禪、加修神通而發起神足通的,以化身飛去各地辦事,非無意成身也!】(《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53)可是這位法師卻說凡夫沒有意成身,那麼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說「所有外道都沒有神通」囉!或者是說「所有外道都沒有神足通」呢?這是一般弘法人都不會誤犯的毛病,這位法師卻犯了!為什麼這位法師在寫出這些文字時,都不自己先加以檢討看看呢?假使他說的「意成身」是指斷盡我見、我執以後,繼續住在人間的五蘊身,才能勉強說得通;但是這位法師這裡說的是凡夫,而不是在說佛門中的三種聖者,所以顯然他對於粗淺的外道神通法的道理也是不懂的。

這位法師又說:【如鑼鼓聲停止的時候,微小的聲音就發現了。那時,無明住地即助無漏業而感生意生身。這樣,「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四住地助有漏業而感三有身,無明住地助無漏業而感意生身。】(《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6)我們針對這位法師這段文句的錯誤說法辨正如下:【其實無明住地是從無始來就與四住地同時存在的,不是四住地煩惱斷了才顯發出來的;否則即不應有七住至七地菩薩未斷盡四住地就能了知無始無明的事情,只是凡愚不知爾;譬如有智慧者不必等到鑼鼓聲停止,就能發覺微小聲音仍然存在著,菩薩即是如此。】(《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53~254)所以說,無明住地是從無始來就與四住地同時存在的,因為它是函蓋四住地無明的廣大難知法,四住地只是其中的極小部分而已;所以是二者同時存在,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四住地煩惱斷了,才使無明住地顯發出來;否則就不應該有七住至七地菩薩尚未斷盡四住地煩惱,就能了知無始無明的事情,並且能打破它及次第分斷它。所以這位法師所說的「四住地煩惱斷了以後才顯出無明住地,才由無明住地助成無漏業而感生意生身。」這只是凡夫不懂無明住地及四住地內容及關聯時,才會像這位法師這麼說。譬如有善巧觀察智慧的人,不必等到鑼鼓聲停止,就能發覺到背景中廣泛而微小的聲音早就存在著;菩薩對於無明住地的了知就是如此。所以這位法師的這個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這位法師隨即接著說:【這樣,「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四住地助有漏業而感三有身,無明住地助無漏業而感意生身。】(《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6)我們對這位法師這段文字的辨正如下:【○○誤會經文『業同』與意生身之間的關係,意生身的生起,不一定是無漏業所成,譬如外道神足通證得者(這是凡夫有漏神通的意生身);又如三地滿心菩薩的發起意生身,都仍然是兼含思惑有漏業的。生起純無漏業是八地及四果人的事情,但不一定就能生起意生身,譬如慧解脫阿羅漢。】(《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54~255)所以,這位法師說無漏業才能生起意生身,這是不正確的。所以這位法師在前面說,無明住地是四住煩惱中的住地,他所說的根本就是錯誤的;由此證明,他若不是不懂此經,就是故意曲解,否則不會處處錯誤。

如果有人聽完我們對《勝鬘經》的解釋,還會去相信這位法師的歪理,我想這個人應該是沒有佛法神經的,因為已經對他不斷刺激很多次、也很久了,竟然絲毫感覺都沒有。所以信受這位法師的學人們,假使還會繼續信他,都是因為不讀 平實導師的書,而無法正確理解大、小乘經典的真實義所致。我們把解毒劑送給他們,並且要把確實可以實證佛法的知見送給他們,他們卻不想要,寧可繼續吃這位法師書中流出來的毒藥,而不肯改吃解藥;也就是不肯稍微接受正法知見,然後常常跪在佛菩薩聖像前大聲的說:「我要解毒!我要正知見!我要實證!請佛菩薩讓我認識真正的大善知識。」然而還是把毒藥繼續不斷地吃下去,把解藥繼續往外推,那只能夠說他們是沒有佛法神經的人。否則,經過我們多年來不斷施以針砭的情況下,他們竟然還能無知無覺的繼續信受這位法師,這真是讓人想不通啊!

我們再來看這位法師對經文中「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這一句是怎麼註解的:【這是「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所能斷的。】(《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66)請注意!這位法師在這裡加上了「大力菩薩」,但經文中此處卻沒有指涉大力菩薩,而是這位法師擅自加上去的。這位法師常常會使用這一招,如果你對他所說的沒有全部先作查證,往往就會被他瞞過去,所以這位法師說法經常是不如實的,我們閱讀他的著作時應該要十分謹慎,不要輕易就被矇騙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51-a20_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