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想要跟各位討論一個議題,這個議題就是:「有人認為說在《阿含經》裡面,是沒有如來藏的。」而且認為說這個如來藏,祂是大乘佛法的後期,祂才發展起來的;而且認為念佛法門也是在大乘佛法後期,有了佛像之後才流行起來的;甚至說如來藏的法義是大乘後期,就是祕密大乘那個時候才發展起來的。可是其實這樣子的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我們來看看這位大法師,他也是台灣佛教界有名的學問僧。我們來看看他對於這方面的主張:「如來藏就是如來;涅槃界與法界,是如來,也就是如的異名。這是修念佛[如來]觀行者的境界。如來藏具有三十二勝相,就是佛,是「定者」(觀行者)所見的;眾生不能見,也就因此名為如來藏了。」(《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406。)
這位大法師他就認為說,這個如來藏其實祂有很多的名稱,也可以叫祂「如來」,也可以是「涅槃界」、「法界」,或是稱為「如」,所以這句話它是對的。可是他認為說,這是念佛觀行者他才能夠見的境界;因為他所主張:「念佛法門是後來才發展的。」所以如果單純說如來藏是念佛觀行者他所實證,是說得通的。可是如果他主張說,因為念佛法門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所以代表如來藏也是後期發展出來的,那這樣的意思就是錯的。
我們看看在《阿含經》裡面,其實就有很多法義就是在念如來,也是在念佛,其實也是在念如來藏;只是說在阿含裡面,它用的言語非常的簡潔
,很簡短,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阿含經》裡面說的內容其實說的就是念佛法門,他們有一種錯誤的見解,認為《阿含經》裡面說到的東西,如果只有一個名相,那就是一個名相而已。他不認為說,其實那一個名相就代表非常多的法義,我們可以想想看:佛陀的弟子,如果聽到
佛陀很簡略的說法,難道他們不會心中生起疑問,想要弄清楚嗎?如果經典裡面結集出來的名相,或是語言非常的簡略,其實代表了不是簡略這件事情,而是代表了 佛陀已經具足宣說相關的法義。只是因為內容非常的龐大,而且意義非常的深遠,沒有辦法很簡單地來說明,所以就提到名相來作為代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四部阿含的篇幅其實不大,可是大乘經典的篇幅是《阿含經》的數百倍啊,所以說要把數百倍、數千倍的大乘法義全部放進阿含,那樣的結集要把它編纂起來非常困難,所以聲聞人就把他們聲聞法的部分,把它結集起來,比較清楚;可是對於大乘法義,他們不大瞭解的,因為念心所也不能成就,就簡略地提到,意思意思,代表說他們也有結集到。所以說在《阿含經》裡面,被聲聞人結集到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內容,而且很多是大乘法,而且代表
佛陀已經具足宣說了,只是聲聞人不瞭解而已。
好!那我們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有哪一些是談念佛法門的,我們來看一下:
【舍梨子!白衣聖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是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這是《中阿含經》卷30,就提到白衣聖弟子。什麼叫白衣聖弟子?白衣聖弟子就是菩薩;然後這些白衣聖弟子,怎樣來獲得四種增上心法呢?這四種增上心法,其實就是念佛、法、僧,還有聖戒不壞,就是四不壞信。
也就是說,如果一位菩薩能夠好好地把四不壞信放在心中,那他很容易就可以證果了,成為白衣聖弟子,所以說四不壞信裡面的這個佛,其實就是如來,所以要念如來、要攀緣如來,可是念如來、攀緣如來,不是只有一個如來這樣的意思而已,它還包含了
佛陀祂有十號,所以祂也是世間解,也是明行足,也是無上士…,種種的名號代表的意思是什麼?也就是念如來或是念佛,其實本身就要思惟佛法的內涵是什麼、佛陀成就了哪些法。所以在阿含裡面,其實都已經把念佛法門,把它講出來了,而且把它的總綱提示出來了,所以任何的佛弟子,如果想要獲得增上心,獲得種種的證量,那必須要依於念佛法門,所以學佛──學佛其實在學習佛陀啊!所以這段經文,其實已經在說明念佛法門了。
那其實還有,我們來繼續看看這個內容: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手長者!汝能以如法攝於大眾,又以如門攝於大眾,以如因緣攝於大眾。手長者!……】
其實我們在前面幾集也跟各位介紹過,《阿含經》裡面有公案啊!而手長者,這位長者,其實他以如法、如門、如因緣來攝於大眾,其實它是一則公案,沒錯!而且代表它是大乘,而且其實它也代表念佛法門;也就是說在念佛法門,它可以實證佛法的,它可以讓人體究念佛,也可以實相念佛啊!所以這裡統統在表達一種念佛法門。所以如法、如門、如因緣,雖然只用一個如來代表如來、代表如來藏、代表佛,可是它所代表的意涵是非常多的,它有包含非常多的法義在裡面。只是聲聞人就很簡略地把它結集成如門、如法、如因緣而已。所以說,手長者就以如法、如門、如因緣,在他回家的路上,在門外、門中、門內,統統度化他所遭遇的一切眾生,所以才讓他的這一些有因緣的佛弟子都生到天上去了。所以說,忉利天主還在善法堂裡面召開會議,來讚歎手長者;所以顯然手長者,他的如法、如門、如因緣其實說的就是念佛法門,只是說如果沒有實證,對於什麼是如法、如門、如因緣不能瞭解。
可是如果一個人能夠瞭解原來念佛法門是什麼、體究念佛是什麼、實相念佛是什麼,其實他就知道原來這個如法、如門、如因緣,說的就是念佛法門。然後念佛法門可以廣度一切有緣眾生,所以當然也可以讓人天熾盛。所以大乘的法義裡面,念佛法門也不只是一般人所說的,它就是老人家修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不是這樣子,它甚至可以跟禪門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
平實導師有一本著作,叫作《禪淨圓融》,就是禪宗跟淨土法門,其實它是可以圓融在一起的,只是這樣的理解很少人能夠有啊!可是在《阿含經》裡面,這個手長者的如法、如門、如因緣,所說的其實就是禪淨圓融的內容,只是文字非常的簡略,只是如此而已。那我們繼續看:
【佛告釋氏難提:「若見如來、若不見,若見知識比丘、若不見,汝當隨時修於六念。何等為六?當念如來、法、僧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及念諸天。」】(《雜阿含經》卷30)
其實這一段經文說的那就更普遍啊!我相信有讀過阿含的或是修學大乘的,不管大小乘全部都知道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個六念法門,其實第一個就是念佛。那念佛,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念佛相關的十號,還有祂的法。那也會念祂的聖眾,祂怎麼樣組織僧團,然後來利益大眾;怎樣談戒、談布施,談三界六道裡面的人、天之道,所以這一些全部,都是我們大乘佛法裡面非常重要的法門,只是聲聞人一說就好像變成聲聞法而已,可是其實它也是大乘法,它也是念佛法門,所以在《阿含經》裡面有非常多的內容,統統都是念佛法門,所以六念法其實它也是念佛法門,只是用這個角度去詮釋的人比較少而已。可是真正能夠體究念佛、實相念佛的菩薩,一讀一定會知道:「啊!這個也是念佛法門,其實也是大乘。」所以說在阿含裡面談到大乘,其實是非常多。
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翻閱,在阿含裡面談到六念法的非常多,所以就可以知道,阿含裡面談念佛是非常廣的,絕對不是後期才有所謂的念佛法門,那也不是說:「如來藏是因為一般眾生看不到,祂才叫如來藏。」其實如來藏這個法
,祂也沒有藏起來,也不是眾生無法看到;而是因為眾生沒有般若的知見、沒有修學佛法的善根因緣、沒有那個功夫、沒有那個知見、沒有那個定力,所以他不能見而已,可是如果有心想要實證如來藏,如來藏並不是那麼困難。可是要實證之前,一定要先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存在,如果不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他就不可能去努力把那個因緣蒐集起來;那因緣不蒐集,當然不能得。所以如來藏這個法,絕對不能輕易地去否定祂;否定第八識如來藏,等於把自己自外於佛法。
好!那我們來看看後面這個法師怎麼說:「在一般修行瑜伽的實行中,念佛觀興盛起來。西元五世紀初,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思惟要略法》,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觀佛三昧海經》;宋曇摩蜜多所譯的《五門禪經要用法》等,都說到念佛見佛。當時的佛教界──「聲聞佛法」與「大乘佛法」,由於「佛像」的流行,而觀佛見佛的法門,正或淺或深的在流行。這還是代表聲聞行與「初期大乘」行,而與「後期大乘」如來藏說相結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404~405。)
這個意思呢,這位大法師就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裡面,就在表達一種錯誤的見解,他認為念佛法門其實是在瑜伽行派之後才開始流行起來的。因為瑜伽行派之後,那個時候開始有佛像,而且佛像也開始流行起來了,所以他認為如來藏,其實就是把聲聞法、大乘法的初期跟後期,把它怎麼樣?把它相結合而已。所以,他認為念佛法門是後來在瑜伽行派之後才流行起來,然後依於這樣子來說,如來藏其實也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才跟前面的連結起來。
可是這樣的見解完全錯誤,因為我們前面剛剛已經舉了好幾部經,就已經在證明,其實六念法、如門、如法、如因緣,甚至所謂的四不壞信,全部都是念佛法門,所以已經可以證明,其實念佛法門早在阿含時期──佛陀住世的時候──就已經宣說非常多,如來藏其實也是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非常廣泛的教導。所以
佛陀的教導裡面,念佛法門是一個根本的法門,所以這位大法師以錯誤的歷史觀,來解釋佛教、來解釋佛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其實在阿含裡面,大、小乘全部都講完了,只是適用眾生的根基不同,所以不同時代的眾生,取用不同的部分而已。所以說念佛法門或是如來藏,都不是後期才發展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也有一段經文更清楚來說明如來藏本來在阿含裡面就已經有了。
【佛告仙尼:「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言:「無常。」世尊復問:「仙尼!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復問仙尼:「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雜阿含經》卷5裡面。這個仙尼其實他是一個外道,佛陀就跟這個仙尼見了面,然後就問起了法,這個仙尼外道其實他算是有善根的,所以
佛陀才願意跟他談有關於如來這件事情。所以 佛陀就開始來幫助仙尼外道能夠瞭解什麼叫作如來,可是我們要先知道仙尼是外道,那顯然 佛陀在跟仙尼外道談論如來的時候,所談論的其實也是在談仙尼的如來,那既然仙尼是外道,顯然他還沒有成佛啊!所以顯然在談這個如來的時候,所談的如來就叫作如來藏。因為祂不是究竟果位的如來──無垢識。這裡
佛陀就先引導仙尼來瞭解,「色」, 它的特性是什麼,五陰裡面的色法,它的特性是什麼,所以就問他說:「你認為色法是常,還是無常啊?」仙尼回答說:「當然是無常。」因為所有世間的物質都會毀壞,然後又出生、又毀壞,又出生、又毀壞,那它的特性當然是無常。接著就問:「那它是不是苦啊?它是不是會變化啊?」那變化是不是苦?那當然是苦!接著就會問說:「它是無常、是苦,那在這裡面能夠看到我或是異於我,然後看到我跟色法相在的問題嗎?」就是它們會合在一起嗎?我跟這個色法會合在一起嗎?這裡的我,其實所代表的就是如來藏,其實也是如來啊!所以我們說,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它是大乘法。其實所說也就是在談如來藏,祂的存在跟五陰的如何不同,來區分之間的差異,所以顯然這個部分就是如來藏,特別是大乘法的討論。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452-a18_0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