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51集 略說「界」的意涵(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要和大家來談一談「略說『界』的意涵」第一集。

諸菩薩從因地開始,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福慧圓滿之後,最後得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一切種智尚未圓滿之前,菩薩在諸地之中所修的種智,這是屬於菩薩在成佛之道中的增上慧學,而「種智」也就是佛菩提道修道過程中,所證得如來藏種子的智慧,所以就稱為道種智。「種智」其中的「種」就說的是種子,但卻不是世間法之中水果或植物的種子,只是依其能生而立名,而不是真的有一顆一顆的種子,那不明白的人就拿起粉筆在黑板上一點又一點,說那就是佛法中的種子,那其實是一場誤會了。佛法中在此所說的「種子」,其實是在一切種智增上慧學中所說的「界」。界又稱為功能差別,也就是種種法所擁有的功能的界限,因為諸法功能都有它的界限,所以又稱為叫作法界;每一個法都有其功能的界限,所以說每一個法都有其界,或者說是差別。

然而,這一句「每一個法都有其界、差別」,到底法界中有多少法?若是無法了知這一個部分,當然就沒有辦法了知到底有多少界、有多少差別了。在《雜阿含經》卷16(第444經)中有這麼一段經文:【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當知諸界,其數無量。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裡的「界」,說的是法的功能差別;也就是說,每一個法都有其差別不同的功能,各有其界限。有多少呢?世尊開示說:「當知諸界,其數無量。」各位想想看:將深廣各一由旬的眼藥丸,「一由旬」是多長?各家的說法不同,有的說是二十里,有的說是四十里,總而言之就是很長的意思;若是有士夫,也就是現在的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大家都來取這個藥丸,譬如說都在各法界中普遍安置,而很快的使眼藥丸在那些法界中都放置完畢了,即使是這樣子,然而法界仍然極多,無法窮盡其邊際而全部都放完。您可能就會說:「這個譬喻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為不可能有人有能力,可以想像而推測它的結果嘛;再者眼藥丸本身就已經多得是不可思議,更何況說將眼藥丸放在各法界中普遍安置。又有誰知道有多少法界呢?」正是如此,所以才說根本就是不知道法界的邊際何在。然而經文末後咐囑說:「比丘們!應當要善於修學法界之學,應當要善於運行種種法界,應當像這樣修學。」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一點,這一部經典本來就是大乘經典,因為二乘人不需要「當善界學,善種種界」,因為解脫道的成辦本來就是這樣子;甚至於說,二乘人對十八界、對三界的瞭解,也是有限度而不得究竟。

但是,假如在這裡就直接從大乘法來說「界」,恐怕大家不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們就先來看一看世間法之中的「界」,然後再來從二乘法之中,再來觀察這一些「界」的意涵,最後再匯歸於大乘法而「略說界」;然而其實更應該說是「極為略說」,因為法的功能差別實在是無量無邊。

所以首先在世間法之中,我們說可以顯而易見的「功能差別、界限」,舉例來說明。譬如說交通工具,馬路上到處可以看得到自行車、機車、貨車、公車等等,乃至說鋪上了鐵軌的火車,若是你還要再加上在水面上跑的船艦、水底下的潛艇、天上飛的飛機,甚至於說是太空船,那這個種類可真是說多得不得了,那這一些總而為說,都叫作是一個交通工具;然而因為其運載的功能、對象、物品各各不同,所以就有其功能的差別。又譬如說建築物,有時候稱這樣的房子叫作公寓,稱另外一種房子叫作別墅,那又說這樣子叫作工廠,那樣子叫作寫字樓,還有一種又叫作演藝廳;那麼這一些的建築物有其共同的功能,是為了要作為人們生活,或者活動的依止,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或者活動方式的千差萬別,所以就建構了功能不同的建築物。而從表面上看來,交通工具的車子等等,是與建築物的房子等,它的功能是有差別的,有時候也說它是完全不相同的;然而,若是隨著人們運用的方便,兩者有時候又會有共同的功能。譬如說,有人開著車子到處去旅行,吃住等等作息都不離開這輛車子,那這一部車子這個時候就兼而有住宿以及通行的功能,那我們就叫它是旅行車。又譬如說,福建沿海有著以捕魚、養殖為生的漁民,他們長年所住的雖然都是漂浮在海面上,但是又不能說那是船,因為那其實就是他們捕魚、養殖所居住的房屋。那麼像這樣有著某一類的共同功能,但是也可能被運用而成為其他功能的這一些器物、物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真的是比比皆是。

前一個例子所說的器物,都是人們創造出來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再舉例來看看,其中有一些是人們所創造的,有一些則是大自然本有的。一般而言,人們建造了溝渠,是為了讓水流流到某一個特定的位置,或者是可以作為某一些用途,或者是純粹只是要把水流導到他處而已。大一點的人工溝渠,有時候就被稱為叫作運河;而大一點的自然溝渠,就是我們所通稱的江河。水被導流到某一個特定的位置,面積小一點的就說它是叫作池塘,面積大一點的就說它是叫湖泊;而池塘、湖泊都是水暫時儲存的位置,藉由溝渠、江河的疏導,最後都流到了海洋去。表面上看起來,溝渠、江河的功能是讓水流通的通道,而池塘、湖泊則是水儲存的位置,兩者的功能是不同的;然而,當水在溝渠、江河中流通的過程,難道不是也是暫時地儲存在溝渠、江河之中嗎?所以溝渠、江河是不是也有儲存水的功能呢?當然就是嘛!而水雖然儲存在池塘、湖泊之中,但畢竟不是一直都儲存在那裡,所以當上流的水又流下來的時候,原來暫時儲存在池塘、湖泊裡面的水,不就是藉著池塘、湖泊的水道,又流到下游去嗎?所以你可以說池塘、湖泊沒有讓水流通過去的功能嗎?當然也是有的。那麼最後一個目的地──海洋,總要說它的功能就是只有儲存吧?其實不然,海洋之中有一種自然現象叫作洋流,既然是有一個「流」字,表示說海洋的表面,雖然看起來是風平浪靜,但是海底下的水卻是到處在流動,所以海洋仍然是有讓水流通過去的功能。

再舉個例子來說,這一些物質是大自然中本來就有的,譬如說氣體中的氧、二氧化碳、氮、氦、氫氣等等,依然是有其各別不同的功能差別。每一個人呼吸的時候都需要氧氣,也都會呼出二氧化碳;灌氣球的時候需要用到氦氣,而醫學上的治療之中,或者工業的生產過程中常常會用到液態氮,而科學的實驗中,就常常會用到氫氣。換句話說,這一些氣體的種類各各不同,而其功能與作用也是有它的界限,同時某一種氣體只能在其相對的情況中使用,而不會在別種的狀況中運用。

乃至說動物中有人、牛馬、獅狼、魚蝦、鷹燕等等的差別,植物中也有桃李、梅菊、樟檀、薯豆、薑蒜等等的差別,那麼這一些動物、植物也各有其生活或種類的差別。再者,人有黑白、男女、長幼、高矮、貧富、士農工商,而每一個人的身上也有手足、指髮、心肝、骨肉等等的區分,環境中也顯示出遠近、高低、長短、方圓、安靜憒鬧、髒亂乾淨等等種種差別;所以從現實生活中舉出來這些類似的例子,其實就已經很囉嗦了,但這就說明了,即使是世間法中,其功能差別、界限已經是無量無邊,讓人無法窮盡了。

那麼接下來換一個角度,從二乘法來略說一下。二乘法之中,常常聽到說有五停心觀,那就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差別觀、數息觀;其中的界差別觀,有時候說為念佛觀,這就成為兩種的五停心觀,但是今天不是要說五停心觀的內容,而是要說界、功能差別,所以就以第一種的五停心觀來舉例說明。

為什麼會說五停心觀?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有種種的煩惱,五停心觀就針對其個別的煩惱來作為對治,對治的法在二乘法中是非常常見的。而「停心」的「心」說的是意識或者是識蘊,因為有種種的攀緣、無明,就要用這五種的觀來對治,對治行者的貪、瞋、癡、身見、散心等煩惱。以不淨觀來對治貪欲,乃至是以數息觀來對治散心,這不就已經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每一種觀行彼此之間是有不同的功能差別,也就說有界;那就是不淨觀會與離開貪欲相應,而慈悲觀會與離開瞋恚相應。而不是說一定要說「界差別觀」這個名相,才有種種的功能差別存在。所以一般而言,就不會叫說想要離開貪欲的行者,去修與斷這一種煩惱比較不相應的慈悲觀,因為其界、功能差別是不相當的。說到了「界差別觀」,這個「界」又有著不同的施設方便,如六界、十八界,又譬如有時候又會提到三界、五陰、十二處等等,因為這一些法各有其功能的差別,要觀察、瞭解這些法之後,再進一步思惟其互相間的關係,才能夠完成某一個法的現觀。現在就從二乘法的角度來略說一下,先說六界。

《中阿含經》卷第21,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阿難!我本為汝說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阿難!此六界,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含經》中常常會有一個問題,明明這一部經典講的是大乘法的法義,可是後來被集結出來內容,卻只有解脫道的法,其中的原因則是因為結集這一些經典的二乘人,因為不證大乘法的緣故,於第一義諦法並無念心所,所以結集出來內容,就只有二乘的解脫道法。然而具眼的菩薩,在讀同一部《阿含經》時,就會看出一些蛛絲馬跡,更明白與相信說,世尊說法是一味平等的,只是因為這一些二乘人的根性差別,所以只能集結出解脫道的法義,但畢竟也蒙受了世尊的恩澤,聽過了大乘法,而在深心之中種入了第一義諦的種子。這表示說,二乘行者與大乘行者所證的法是不同的,前者只與蘊處界相應,而後者所證主要是依於如來藏,因為所依的法其差別的緣故,當然所得的智慧就會有差別了。

這六界的前五界,也就是地、水、火、風、空界,一般都知道這指的是組成色身的四大元素,這是自身的內四大,廣泛而言還包括自然界的地、水、火、風,這是外四大的器世間,而自己身內與身外的世界有著不同程度的空間,才使得諸法不會受到阻礙而得以運作。第六界的識界,單就二乘法的解脫道而言,就說祂是意識,或者說是識蘊六識的和合運作;而就大乘法而言,就要說祂是第八識如來藏。因為二乘人不證如來藏,就在前五界與識蘊的差別上作觀察,就可以進一步心得決定而確定蘊處界是虛妄。而菩薩不僅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樣現觀,更可以現觀一部分法界實相—如來藏與蘊處界的關係—而把蘊處界匯歸於如來藏,當然所得的智慧是遠遠超過二乘人只依於蘊處界而作的觀行,所得智慧上的差別,正是因為所證、所依的法的界限是不同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40-a18_051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50集 無餘涅槃不是斷滅境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一書的導讀。

我們在上次的節目中,已經確認了「涅槃後有、無」的論議絕對不是無記法。然而現今,聲聞種性的凡夫僧眾,不知這裡面的密意所在,就普遍為菩薩種性但還沒有證悟的法師、居士們,妄言說這個問題是無記法,那這個過失可就大了!由於這個緣故,佛陀也曾對二乘聲聞眾說明:無餘涅槃不是斷滅境界。

我們先舉《雜阿含經》第966經來作為證明,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只把經文語譯如下:【如是我聞 一時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也就是竹林精舍中。當時有一位尊者叫作富鄰尼,他住在離王舍城不遠的靈鷲山中,當時有一群外道出家人,前來面見尊者富鄰尼;在互相問訊慰勞之後,外道們就退坐一邊,詢問尊者富鄰尼說:「我聽聞沙門瞿曇(也就是釋迦世尊)有作『斷滅見而破壞諸有』的教授,是不是這樣呢?我現今請問您尊者富鄰尼:究竟是不是這樣子呢?」尊者富鄰尼就告訴這些外道出家人說:「我所知道的不是像你所說『世尊教導開示眾生斷滅法,壞滅諸有,使得入涅槃後一無所有』,這個說法沒有一點點是正確的。我是這樣子理解的:『世尊是說三界中的種種眾生,虛妄計著而說有三界我常住不壞,也有的因自我而起慢,以及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的邪見之慢。』世尊為這些人宣說這個道理,而使得他們能斷滅這些邪見煩惱。」

當時這些外道出家人,聽到富鄰尼尊者所說的道理,覺得很失顏面,心中不喜悅,所以就訶責富鄰尼尊者然後就離去了。而尊者富鄰尼,在諸外道們離去之後,就前往佛陀所在之處,頂禮佛足之後,就退下來坐在一邊。隨即以他向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說的内容,具體地稟白世尊,並且請問說:「世尊!我剛才如此回答諸外道的說法,有沒有毀謗世尊的嫌疑呢?我這樣的說法是不是符合真正佛法的說法,是否如同佛所說的一樣,是不是如法而說,是不是隨順正法而說,是否能夠不被諸論議者聽聞以後而輕嫌訶責呢?」佛陀告訴富鄰尼說:「就像你剛才所說的一樣,這不會毀謗到如來。你的說法不失次第性,如同我所記說的一樣。你的說法是如法而說的,是隨順正法而說的,不會被諸論法者所輕嫌與訶責。為何如此說呢?富鄰尼!以前種種眾生都有我慢、邪慢,被邪慢所逼迫,因邪慢而苦集,因邪慢而導致他們不能實證無間等的不斷滅法,他們的思想雜亂猶如狗腸一般,又如同鐵鉤鎖般將自己鎖死,又如同亂草一般沒有章法;他們因此而往返驅馳,從此世去到他世、從他世來到此世;如此驅馳往返於生死之中,都不能遠離生死。富鄰尼!一切眾生若能將諸邪慢無餘永滅時,那麼在生死漫漫長夜中就會獲得安隱快樂。」佛說此經以後,富鄰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這一篇經文來看,顯然在初轉法輪時期的這些外道們,和今天的藏密中觀師一樣,都誤會了 佛所說的解脱道了!他們誤以為說,當阿羅漢們進入無餘涅槃時,把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法都滅盡了,那就一定是斷滅境界,所以才會來向富鄰尼尊者指責說:「我聽聞出家人瞿曇為人傳授的是斷滅法,這樣是教人斷除三界有而成為斷滅法的。」富鄰尼尊者知道外道們是誤會了 佛陀的法教了,但是他為外道說明了二乘菩提解脫道不是斷滅法之後,隨即就來到 佛陀的住處,完整而沒有遺漏地向 佛陀稟報,並且請問說:「這樣回答外道的質疑,是否有什麼地方是不如法的說法而無意間毀謗了 佛陀呢?」由此看來,二乘菩提在佛世時,就已經是外道所無法理解的;不但是當時,就連電子佛典如此普遍流通、容易查詢的現代,所謂的大師們仍然都很嚴重地繼續誤會解脫道的法義,可見即使有聽聞到正確的二乘菩提法義,但是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來為他們說明:「滅盡蘊處界後不是斷滅、空無,而是有涅槃本際實存,所以無餘涅槃是常住法、是真、是實、是如,也是可以實證的。」那麼一般人總是會誤以為進入無餘涅槃之後就是斷滅空無,也因此才會有這篇經文流傳下來。

但是這個疑問,絕對不會是只有這一批外道才會有,一定還有很多的外道以及佛門中未曾聽聞過 世尊宣說涅槃本際的人們,心中會起疑而私下討論的;如同古今應成派中觀的邪見法師,在誤會解脫道是斷滅法以後,就另外建立了妄想的「滅相真如常住不滅」;或者如古今的藏密外道應成派中觀師公然建立「意識細心、極細心等說為常住法」。所以說,這並不是今天才有這種現象的,也因此在原始佛典中才會有下述的記載。《增壹阿含經》卷10:【(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這段經文的開示,顯示 世尊在二轉法輪開始宣演般若時曾經開示說:進入無餘涅槃中,絕非蘊處界滅盡後成為空無,所以入無餘涅槃時,蘊處界完全滅盡以後,其實只是蘊處界滅盡無餘而非是斷滅空無;所以 世尊在此說「亦無斷壞」,而被聲聞人聽聞之後結集在《增壹阿含經》中。由這個事實,顯示出涅槃後有、涅槃後無,絕不是純粹的無記之論,所以才會有《增壹阿含經》的這些開示,因此 佛陀只是觀察眾生的根性與機緣,而不為某些因緣不具的眾生說明涅槃後有無的問題,所以並非純粹都是無記法。

因此,某些法師很崇尚南傳佛法的二乘解脫道,但是對二乘解脫道其實並沒有理解和實證,當大乘行者證悟般若以後,對六識論凡夫提出「涅槃後有、涅槃後無」的問題時,這些凡夫都無法作出回答,所以就推說這是無記論;也妄說 佛陀一向都說這是無記論,來迴避因為他否定本識如來藏故無法解答這個問題的窘境,也迴避了不得不承認「大乘法遠優於二乘法」的尷尬場面。因為這些凡夫們一向都主張說:佛法的内容就只有解脫道,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此外沒有別的佛法了!而大乘法是在 佛陀入滅五、六百年後,由後人長期陸續創作而編集出來的。由於以前他們常常這樣子矇騙大眾,來否定他們所無法實證的本識,因此現在只好推說這個問題是無記論,以此來免除自己的尷尬,然而事實上,佛陀對這個問題並非一向都認為是無記法的。

在聲聞佛法的四阿含中,還是有許多大乘法存在其中;這是因為二乘聖人在第二、第三轉法輪時期,也一樣有聽聞 佛陀宣講大乘經。由這些聲聞人結集出來大乘法的蛛絲馬跡中,也可以看得出涅槃後不是斷滅空。這證實了 佛陀在宣講大乘法義時,二乘聲聞聖人多數也是曾經一起聽聞的;雖然他們聽聞以後結集所成的經典,一定只會有解脫道的法義,但是卻無法免除大乘法的蛛絲馬跡存在,以免二乘涅槃會墜入斷滅空中。這也是有原始佛法的阿含部經文為證的,如《雜阿含經》第1077經說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央瞿多羅國人間遊行,經陀婆闍梨迦林中,見有牧牛者、牧羊者、採柴草者及餘種種作人,見世尊行路,見已,皆白佛言:「世尊!莫從此道去。前有央瞿利摩羅賊,脫恐怖人。」佛告諸人:「我不畏懼。」作此語已,從道而去;彼再三告,世尊猶去。遙見央瞿利摩羅手執刀楯走向,世尊以神力現身徐行,令央瞿利摩羅駃走不及;走極疲乏已,遙語世尊:「住!住!勿去!」世尊並行而答:「我常住耳,汝自不住。」】(《雜阿含經》卷38)

這篇經文,與增一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其實是同一部經,但是卻另外收錄在《雜阿含經》卷38之中,這都是因為聲聞聖者所曾聽聞的大乘法義,結集時就變成了二乘解脫道的法義了。然而這篇經文的原義,其實是自始至終都在說常住法,而常住法本來就是如來藏—入胎識—的本來涅槃自性。只是二乘聖人在聽聞之後,不能真實領略其中的意涵,只能聽懂其中與解脫道有關的内涵;而原來經中佔了大多數篇幅的大乘法義,都不是他們所能憶持的,所以被他們結集以後,就成為雜阿含部中很小的一篇經文了!

在這篇經文中,其實也仍然可以看得出來,涅槃是常住的。既然涅槃是常住的,而進入無餘涅槃以後,蘊處界的任何一法都已經全部滅盡無餘了,又怎麼能說是常住法呢?這當然就已經表示無餘涅槃之中,確實有一個常住的入胎識獨存不滅,這才有可能是常住法。所以 佛陀示現為慢行時,其實是速行,央掘魔羅追趕不上,而要求 佛陀停住時,佛說:「我『常住』耳,汝自不住。」這已經就很清楚地表明涅槃的實證是常住法,而不是斷滅空。既然二乘聖人都覺得涅槃的常住性是很重要的課題,所以特地記載了一些大乘經所說涅槃常住的 佛陀法語,而且結集在《阿含經》中,當然已經證明「涅槃後有、涅槃後無」的命題,是解脫道中的實證涅槃者都認為是很重要的命題,所以不應該毫無前提的一味指斥這個命題是無記論。

另外「涅槃後有、涅槃後無」的道理,還有可以再加以說明的地方;這是說,外道及諸凡夫對於這個問題的所見,同樣都落入五陰之中,都只能著眼於解脫聖者入涅槃後「有無來世的五陰」,或者「有沒有留存蘊處界中的少分存在」,都不曾聽聞:「聖者入滅度後,還有本際不滅,而非還有蘊處界中的少分或多分繼續存在。」所以往往就誤以為 佛陀所說的滅盡五陰以後的無餘涅槃是斷滅空,這和藏密外道及邪見諸師所弘揚的應成派中觀一樣。但是二乘無學聖人,雖然曾經聽聞 世尊宣說無餘涅槃有本際,知道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並不是斷滅空,仍然有本識獨存,但卻因為不知不證如來藏的緣故,所以對於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每每就妄生種種的玄想;那些二乘聖人,若是要強行加以說明的話,則不免就會墮入戲論之中,多說無益。

這一定要等到他們迴心進入大乘法中,修學第八識如來藏妙義,並且親證了以後,才有可能不再墮於戲論之中;由於這個緣故,世尊認為對於初轉法輪阿含時期,修學解脫道的佛弟子們而言,在還沒有證得二乘菩提之前,就來探討這個問題時,當然就應該說這是無記法,因為他們這時絕對無法探討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來;只有到二轉法輪的般若時期,菩薩真正地證悟如來藏以後,才有能力加以探討,才有能力加以現觀及說明的。

而還沒有斷除我見、我執的凡夫大師們,凡是遇到有人問到涅槃後的有無時,為了逃避以前曾經否定如來藏而墮入「涅槃後斷滅空」的窘境,就經常引述局部的佛語聖教,移花接木而解說是無記法,藉此來逃避自身非法言法的責任;而且也藉這個說法,來逃避初轉法輪的二乘菩提遠劣於第二轉法輪大乘菩提的事實,並且逃避了他們以錯誤的解脫道取代正確的佛菩提道的過失,這就是他們一向主張「涅槃後有無的討論都是無記論」的原因所在。而實際上,無餘涅槃是常住之法,不是斷滅空、斷滅境界;而且入無餘涅槃之後是有是無,也絕非是無記之法!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36-a18_050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9集 「涅槃後有、無」是無記法?(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一書的導讀。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探討到該書的第九章第十一節:「『涅槃後有、無』之論議是無記法?」的部分。我們藉由《阿含經》的經文來證明:「涅槃後有、無」的論議,並不一定是無記法,今天我們要繼續針對這個問題作詳細的舉證說明。

那麼是否有其他的經教能夠證明:在阿含時期因為外道沒有證得涅槃的緣故,而對這些外道們說「涅槃後非有亦非無」是無記之理呢?答案是:有的。譬如在《雜阿含經》第905經中,曾經有這麼說過,但是因為這篇經文約有八百字,所以我們就只把這個經文語譯,來讓諸位菩薩瞭解:

【如是我聞 一時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之中。那時候,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都住在王舍城近郊的靈鷲山上。

有一天,有許多的外道出家人前來拜訪尊者舍利弗,他們在跟舍利弗尊者互相致意慰問之後,就退坐一面,然後問尊者舍利弗說:「舍利弗!請問如來入滅之後有生死嗎?」舍利弗說:「諸外道!世尊說:這是無記法。」外道們又問說:「舍利弗!如來入滅後沒有生死嗎?」舍利弗答說:「諸外道!世尊說:這是無記法。」外道們又問說:「舍利弗!如來入滅後有生死、無生死嗎?」舍利弗答說:「世尊說:這是無記法。」外道們又問舍利弗說:「如來入滅後,非有生死、非無生死嗎?」舍利弗也同樣答說:「諸外道!世尊說:這是無記法。」這些外道出家人又問尊者舍利弗說:「為什麼我們所問的如來入滅後有生死、無生死,或既有生死又無生死,或非有生死非無生死,您一切都回答說:『世尊說這是無記法呢?』你為何能被稱為上座呢?你如愚如癡、不善不辯,就如同嬰兒一般沒有自性智啊!」外道們說完這些話之後,就從座而起離去了!

那時候,尊者摩訶迦葉和尊者舍利弗兩人的所在相去不遠,各自在樹下精進禪思。尊者舍利弗在這些外道出家人離去之後,就來到尊者摩訶迦葉所在之處,互相問訊慰問,然後坐下來,把之前和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論說的事情,完整地告訴尊者摩訶迦葉,並且問說:「尊者摩訶迦葉!是什麼樣的因緣,世尊不記說『入滅之後有生死,入滅之後無生死,或者入滅後有無、或非有非無生死』呢?」尊者摩訶迦葉就告訴舍利弗說:「若是說如來入滅後有生死的話,那是屬於色法;若說如來入滅後沒有生死的話,那也是色法;若說如來入滅之後有生死、無生死,也都是色法;若說如來入滅後非有、非無生死,也仍然是色法。所謂如來,祂的一切色陰都已經滅盡了,如來是已經解脫自在了;因此,若說如來入滅後有生死的話,這是不正確的;若說如來入滅之後沒有生死,或有生死無生死,或非有非無生死,這些也都是不正確的。

所謂如來,色陰都已滅盡無餘,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若說如來入滅後有生死的話,那就是有受、想、行、識,有心動、思慮,是虛誑、是有為、是愛著。乃至於說,如來滅後非有非無,也同樣是有上述種種五陰未盡的問題的:所謂如來,對世間的貪愛已盡,心善於解脫,所以若說如來入滅後有生死,是不正確的;若說如來入滅之後無生死、有無生死、非有非無生死等等,都是不正確的。所謂如來,一切的貪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處寂滅涅槃之中。舍利弗!所以,由如是因、如是緣,若有人問世尊『如來入滅後是有生死、是無生死、是有無生死、是非有非無生死』,都是不可記說的。」這兩位尊者共同論議之後,就各自歸還本處去了。】

我們讀完這篇經文之後,可以瞭解這篇經文的意涵其實是在說:凡是對於外道修行人,都不必為他們解釋如來入滅以後是有、是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等。因為這些道理,對於還沒有實證涅槃的外道們來說,都是太深奧的問題了!即使是為他們解說了,他們也不一定能聽得懂,反而落在玄思玄想之中,對於他們的解脫一點幫助都沒有;倒不如勸請那些外道們投入佛門,先專注修學四聖諦,而能斷除我見與我執,到那個時候再來探討「入涅槃之後是有、是無」等問題,才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因為如來是早已滅除我見與我執的,而滅除我見與我執以後,捨壽入無餘涅槃,其實仍然是如、是真、是實,而且常住不變;這個道理,是佛、菩薩在捨壽之前,就可以確實親證而一再加以詳細審查諦觀的,這卻不是仍然具足貪瞋無明的外道們所能夠了知的。所以凡是外道們前來請問這些問題時,只要以無記來應對就可以了!因為他們這時候跟二乘菩提佛法的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多說無益。

若是您不相信這個道理,而去為外道們詳細說明的話,您將會發現一個事實:當您說如來滅後非無,外道們就會認為如來滅後仍然有微細的色陰存在,所以是非無;或者認為如來滅後仍然有細意識,也就是有微細的覺知心存在,所以說是非無。由於外道們聽您說如來滅後非無,就產生了誤會,以為是仍然還有一小部分的五陰存在;因此您就又繼續為外道們解釋說:如來滅後是五陰、十八界全都滅盡的。那麼外道們又將產生誤會而主張說:「那麼如來滅後應當是無,為什麼您還說如來滅後非無呢?」當您說:「你們又誤會了,如來滅後非有亦非無,是如來藏獨存。」外道們又將誤會如來藏是他們承認的神我,與應成派中觀法師的誤會相同;若您說如來藏不同於神我意識,他們就會說您是不死矯亂的說法,而認為如來藏只是施設,而您說的都只是在籠罩他。而且阿羅漢們又不像菩薩已經親證如來藏自心如來,所以沒有能力為外道解說無餘涅槃中的實際,所以不論阿羅漢們怎麼解說如來滅後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道理以後,外道們都會難以信受而會繼續加以誹謗的。既然這時候多言無益的話,因此就何妨以不作記說的無記方式來作處理。

而如果是佛門中的實證者,或者是證果因緣已經成熟的人,則就可以為他解說法身常住的道理;因為如來滅度後,仍然還有法身常住,由此緣故而不許說如來涅槃後是空無,這就如同《增壹阿含經》卷44中說:

【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這段經文正是以法身常住的道理,來說明如來涅槃後非無的道理。

佛陀在阿含時期中,多數時候是不對「入涅槃後是有、是無」這個問題加以開示的,這是由於當時凡夫以及外道們大都還沒有實證解脫果,即使解說了,大家也是聽不懂的,因此當然就先以無記的方式來作處理。凡夫以及外道們,在初轉法輪時期的十餘年佛法弘化中,都是以取證解脫果作為首要的標的;當時 佛陀還沒有要宣說般若以及一切種智增上慧學,所以多數時候都不對這個問題加以開示;但是我們不可以因此就說「涅槃後有及涅槃後無的討論全都是無記之法」。

這意思是說,當時一切的有學聖人與無學聖人,無論是已證有餘涅槃,或是還沒有證得,他們的心中遲早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將來捨壽進入無餘涅槃之後,是否會墮於斷滅空中?一定是會在心中生起這個疑心而想要加以探究的。然而在聲聞法的初始弘化時期,都是以解脫果的修證為首要,而不是以實相的修證為首要,佛陀若不是面對不能不回答的情境時,往往就都不加以記說,而暫時當作無記性的問題來處理。

而且,這個問題既然在後期的二轉、三轉法輪時期,就會加以詳細的說明,又何須在初轉法輪時期的聲聞佛法中提前來說明,而徒然造成學人們的困擾呢?由此緣故,不可因為 佛陀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期中對部分人不記說「入涅槃後有、無」的法義,便說這個問題是無記法。這是因為在聲聞佛法的四阿含諸經中,佛陀早已說明了如來藏、本際、實際、如、真如,心、識、真、實……等真義了,絕非是無法答覆的問題;可見佛世時的阿羅漢們,曾經聽聞 佛陀在第二、三轉法輪時期所演說的大乘經典,並且已經結集在四阿含中,成為解脫道的經典了,所以這不是無力回答的問題,只是顧慮到證道的事更加重要,而在弟子們還沒有證道之前,則還不必加以討論。

涅槃後有、無的問題,依 平實導師現今的智慧,尚且都能輕易的回答,何況在當時智慧無上的 佛陀,怎麼有可能無法回答而迴避這個問題呢?所以說,這個問題絕不是不能或不可答覆的法義,只是有時觀察到人、事、時、地的不當,因此就不作記說了。所以「入涅槃後是有、入涅槃後是無」,或者涅槃後非有、非無等問題,絕對不是無記性的問題;因為如前面章節中所舉示的 佛陀聖教中,還特地為聖弟子們說明「比丘於内、於外有恐怖及無恐怖」的事,顯然入涅槃後是有、是無的問題,是聲聞解脫道中的大問題,不是無記的無意義探討,否則 佛陀就不必大費周章地加以詳細開示了。只是因為二乘菩提中的學法者不應該急於探討這個問題,這其實是二轉法輪般若法道中的實相問題,並不是初轉法輪二乘菩提解脫道中的切身問題,所以在二乘法中有時會暫時不加以記說。

在二乘菩提中的切身問題是:如何確實親證解脫果?解脫道的行者們,都應該先以此切身問題來著眼。至於外道們,連二乘菩提都不懂了,更不可能實證涅槃,所以都不需要為他們說明「涅槃後是有、是無」,因此就以無記的方式來處理。但是從證得阿羅漢果的境界來說,從大乘菩提來說,這其實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所以絕對不可以說是無記法。有時候是為了攝受一些恐懼墮入斷滅的聲聞法凡夫,佛陀也會先為他們解說「名色由識生」,來消除他們心中對於滅盡名色以後會成為斷滅空的恐懼,如同前面章節中已舉證說明:要了知滅盡蘊、處、界以後不是斷滅空,才能實證初果斷我見、斷三縛結的功德。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

當我們在修學二乘解脫道時,如果還不能確信滅盡十八界後的無餘涅槃中,確實仍然有入胎識—也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繼續存在而永不斷滅,那麼我們怎麼有可能會願意斷除我見與我執,而在捨壽後自願滅盡蘊處界的自己而入涅槃成為斷滅空呢?所以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而是十分切身的問題;只是在能夠詳實觀行而斷除我見與我執之前,這個問題還沒有那麼重要而已。

但是對於外道或佛弟子所問的問題,若是與解脫道無關時,譬如有人來問:「世界有邊、無邊、有無邊、非有非無邊?」的時候,就都可以用無記兩個字回答他們,讓他們捨棄與解脫修證無關的戲論問題,而教導他們專精於修證解脫道的用功觀行。若是到了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期,第三轉法輪的唯識方廣增上慧學時期,佛陀就會特地的一一詳加解說,那時候就不再是無記的問題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32-a18_049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8集 「涅槃後有、無」是無記法?(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一書的導讀。

我們在上次的節目中,探討到該書的第九章第十節「離心、意、識故名涅槃」的部分,我們藉由《中阿含經》中的《????帝經》,來說明了識陰六識是因緣生滅法。在這一節中我們主要想要說明的是:如果學人想要親證解脫果的話,應該先要了知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是什麼意思,這個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和大乘諸經中所說的「心、意、識」有什麼差別?也必須要知道識陰等六識心,都是意、法為緣,根、塵為緣而出生的。因此必須要知道,識陰等六識都是不能去到下一世的,能夠像這樣正確的了知以後,就知道我們不該再掉入意識常住的窠臼中了。

如果我們了知了意識的緣生性、依他起性以及虛妄性之後,就可以逐漸遠離假名善知識的錯誤知見,開始邁向初果的實證,乃至於在親證初果以後,還可以再繼續進修不放逸行以及未到地定,而在確實遠離了欲界五欲的貪愛以後,就能夠發起初禪,而成為斷除五下分结的三果人了,這樣的話,至少在今生就可以取證上流處處般涅槃了,有些利根的人甚至可以取證中般涅槃。這是確實可以親證的,絕對不是像《紅樓夢》中所謂的假語村言,這樣才能稱為是真實的阿含佛法,也就是說可以實證的佛法才是真佛法;假使口中說得一大堆的言語、或是能寫出幾十本的佛法書籍,但是卻都和勝義諦以及世俗諦無關,那就只是和佛法完全都不相干的凡夫知見。如果在講說到佛法時,卻是連堂頭和尚自己都弄錯了,又怎麼有可能教導徒眾們真修實證呢?我們到此已經把「離心、意、識故名涅槃」的道理,都說明完了。

接下來,我們要接著談某些南傳佛法中的法師妄說佛法的事情了。他們的這些邪見,也會對我們的道業造成方向性的轉變,而導致在佛法修證上的理路偏差,使得我們一世的努力修學,卻得不到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就進入下一節,來談談古今凡夫大師們對於「涅槃後有、涅槃後無」的論議,到底是否確實如他們所說的,全部都是屬於無記法呢?因為這會牽涉到學人是否能夠真實地斷除我見以及斷除我執,所以就不得不特別提出來加以討論。

當今台灣佛教界,弘揚二乘菩提解脫道的法師、居士們經常會這樣倡言說:「談論『入涅槃後,是有、是無?』,或者談論『無餘涅槃中,是否斷滅?』都是無記法,所以學人都不應該加以討論。」然而 佛陀之所以有時候會有這樣的開示,只是為了使二乘定性聲聞人能夠專注於解脫道的修證,而快速地獲得解脫果、證得涅槃的緣故,所以才會暫時不為他們解釋涅槃後是有、是無,以免他們被這些眼前暫時還得不到答案的思惟分心了,而純粹就是以能否證得涅槃為最緊要的事。所以對於凡夫之人,詢問「涅槃後是有或無」這些問題,才會大多不作解說;然而這件事絕對不是純屬於無記法,因為 佛陀對於此事,並不是一向都作為無記的事相來處理的。這意思是說,入涅槃後是有或是無,對於一切修學解脫道的有智慧者而言,是一定要加以檢討的,也是阿羅漢們都必定會加以檢討的,到了這個時候,佛陀就會加以記別,而說明無餘涅槃中不是斷滅空,所以說這並非純粹是無記法。但是因為並不是只有親證四果的阿羅漢無學,才會對這個問題起心加以檢討的,有些人是在因地還沒有證得初果以前,就會急著想要先對這個問題加以思惟、檢討的;在這個時候,佛陀就不會為他們記說這件事情,因為他們在這個階段,應該是要以斷除我見的修證作為首要的急事的。

接下來,我們就舉一些經文,一步步來作證明,我們先舉 佛陀不直接說明涅槃有無、不加以記說的《雜阿含經》第408經來說明。因為這篇經文有四百多字,而我們的時間有限,所以就只把經文的意涵語譯出來,對此經原文有興趣的菩薩,就請您自行查閱藏經。《雜阿含經》第408經的大意是這樣子說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之中,也就是竹林精舍,當時有許多的比丘會集在食堂中,針對宇宙以及生命的本質在作種種的探討。對於世間到底是常、還是無常的問題,有的人說「世間是常住的」、有的人則說「世間是無常的」,也有人說「世間既是有常、也是無常」,還有人說「世間既不是有常、也不是無常」。另外也有人在討論世間是有邊、 還是無邊的問題,有人說「世間有邊際」、有人說「世間沒有邊際」、有的人說「世間既是有邊際、也是無邊際」,還有的人說「世間既非有邊際、也非無邊際」。而關於命根和色身之間的問題,有人說「這個命根就是色身」、也有些人說「命根與色身是相異的」。另外,他們也有在討論如來死後會是如何的問題,有人說「如來死後是實有」、有的人說「如來死後是空無」,也有人說「如來死後既是有亦是無」,還有人說「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

當天,這些比丘們就是針對這許許多多和宇宙及生命有關的問題,熱烈地作種種的討論以及爭執,當時 世尊正在某處坐禪,祂以天耳聽聞到諸比丘們會集在食堂論議這些法義的聲音。聽聞到以後,世尊就下座前往食堂,在大眾面前敷座而坐下來,然後就故意問比丘們說:「你們諸比丘們聚集在這裡,在討論什麼事情呢?」諸比丘們就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我們眾多的比丘聚集在這個食堂中作這樣的討論,有人說世間有常、也有人說世間無常,就如同上面所說的,在作種種的論議。」

於是,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你們不要再繼續作這樣的論議了。為什麼呢?你們作這樣論議的人,所說的都不是真實的義理,這也對你們的道業沒有任何的饒益,只有對非法的戲論有助益而已,而不是對清淨行有所饒益。像這樣討論能夠得到的,既不是智慧也不是真正的覺悟,更不是真正的趣向涅槃解脫。你們比丘眾們應當要改為下述的所說來論議才好,譬如我觀察某個法是苦聖諦、某個法是苦集聖諦、而某個法是苦滅聖諦,又某個法是苦滅道的行門聖諦。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因為像這樣的論議才是佛法的正義,才會對你們自己有所饒益,也是佛法上的饒益、清淨行的饒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智慧、才是真正的覺悟,也才是真正的趣向涅槃解脫。由於這個緣故,比丘們如果對於四聖諦,還沒有證得無間等法的人,都應當要廣作精勤方便,對四聖諦發起增上欲,來勤學無間等法的涅槃道。」佛陀說完此經以後,諸比丘們聞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在這一篇《雜阿含》的經文中,佛陀對於還沒有悟得解脫道的凡夫比丘們開示說:親證解脫道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而在還沒有親證解脫道以前,就先來討論「涅槃後是有、是無」等等,這都不是你們切身的問題;最切要的應該是要先斷我見、斷我執,當你們證得了解脫以後,再來探討入涅槃之後是有、是無的問題,這才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此外,佛陀在《長阿含經》卷17中也有同樣的開示,但那是對還沒有歸依三寶,不修學佛法的外道們所開示的。經文說,當梵志們問了一大堆問題以後:【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所不記。」梵志白佛言:「瞿曇!何故不記『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盡不記耶?」佛言:「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非沙門,非泥洹,是故不記。」梵志又問:「云何為義合、法合?云何為梵行初?云何無為?云何無欲?云何寂滅?云何止息?云何正覺?云何沙門?云何泥洹?云何名記?」佛告梵志:「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是義合、法合、梵行初首、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泥洹,是故我記。」】

《長阿含經》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佛陀對於佛門中真正的修行者、或是已經證果者,產生了這些疑問以後,才會對這些問題加以記說。但如果是還沒有證果的初行者、或是外道的盜法者來請問,或是外道前來質疑的人,佛陀卻總是不會為他們加以記說的,因為這些外道的目的只是想要前來盜法而已,如果花時間為他們作記說以後,他們仍然不會想要投入佛門中來修行、來求斷我見與斷我執的。至於還沒有證果的凡夫比丘們、或是有心求法的外道修行人,則是以確實斷除我見與我執為當前最重要的事項,所以 佛陀才會為他們記別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等四聖諦的法要。因為這個四聖諦是與正法、正義相吻合的,也是修清淨行的最初步,所以初行者應該要修離欲行、要親證寂滅涅槃無為法,止息輪迴之苦,證得解脫道的正覺而成就真實出家的沙門果,所以佛陀會對他們作四聖諦法的記說。而對於這些初行者來說,關於涅槃後有或是涅槃後無、涅槃後亦有亦無、涅槃後非有非無的事情,則不是他們當前最切身的重要事項;因為這些法和證道無關,因此就暫時不為他們記說。但是 佛陀對於已經親證佛法的比丘眾,則又會特別加以解說,表明涅槃中是如、是真、是實、是常住不變,而且這些聖者確實能夠審觀、諦觀涅槃之中不是斷滅境界。譬如《雜阿含經》第417經中有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持我所說四聖諦不?」時有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受持。」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世尊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為世尊說四聖諦,我悉受持。」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實持我所說四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名比丘真實持我四聖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16

這篇《雜阿含》417經中的經文,大意是在說:如來所證、所說的解脫,以及四聖諦的現觀者所證的解脫,無論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還是苦滅道跡聖諦,都是如,都是真、實,是審諦的如,不是斷滅境界。前面曾經舉示的經文中,更說是常住不變。這已經顯示出一個事實,就是 如來對於涅槃後有、涅槃後無的問題,並非永遠都認為是無記性的問題,而是隨著當事人是否有解脫證量的情況不同,而作不同的回應的。

這並不是單一的事件,還有別的經教歷史事證存在,至今仍然可以舉示出來證明。所以 佛陀若是為因緣不具的外道們、或是尚未實證涅槃的比丘們,會這樣認為:為外道以及佛門中還沒有實證涅槃的人來解說涅槃後有、無,即是無記法;但是若為已證有餘涅槃或初果、二果等的二乘聖人,則不可說是無記法,否則佛陀就不必為諸二乘聖者說無餘涅槃後真、實、非有非無、常住不變的道理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還沒有說完的部分,就留到下次的節目繼續再說明,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28-a18_048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7集 《嗏帝經》說六識是因緣生法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本節目是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一書的導讀,在前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探討到這本書的第九章第十節「離心、意、識故名涅槃」的部分,主要是藉由經論來說明,大乘法和二乘法中對「心、意、識」說法的不同。大乘經論中所說的「心、意、識」,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為心、第七識意根為意、第六識或前六識為識;而二乘經論中所說的「心、意、識」,則都是指意識一心的差別相。兩者的說法大不相同,我們今天還是會針對「離心、意、識故名涅槃」這個議題繼續作說明。

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我們已經從理證上說明了意識心是因緣所生的生滅法,而不是常住法;意識心無法由過去世來到今世,也無法從今世去到未來世。其實不僅僅是理證上如是,在教證上也是同樣能夠證明:意識覺知心是不可能住胎,也不可能去到後世的。不幸的是,那些所謂的大師們所「悟」的真心,卻都只是意識心──離念靈知,但這個意識心,是絕對無法往生去到後世的,都只是一世住,因為 佛陀早就說過:識陰等六識都只是一世住,是無法去到後世的。

我們接下來就舉《中阿含經》中的《嗏帝經》來作證明,這篇經文很長,共有一千多字,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就不唸經文,而只把經文的意涵語譯給大家瞭解,如果有人對《嗏帝經》的經文有興趣的話,就請自行查閱《中阿含經》卷54。《嗏帝經》的大意是這樣說的:如是我聞,一時 佛陀遊行來到了舍衛國,住在祇樹給孤獨園中,當時有個漁夫之子叫作嗏帝比丘,他生起了如下的惡邪見解。他說:「我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的:是現今這個識往生去到後世,不會再有別的識去到後世。」諸比丘們聽聞到他這樣說以後,知道他的意思是在說意識覺知心可以往生到後世去;於是就去到嗏帝比丘的所在,問他說:「嗏帝!你確實有說:『我知道世尊這樣子說法:是現今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心往生。』是這樣嗎?」 嗏帝比丘答覆說:「諸位賢士!我確實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是現今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心往生去後世。」當時諸比丘們就訶責嗏帝比丘說:「你不要再這樣說了,不要誣賴、誹謗世尊,誣賴、誹謗世尊的人不是善心,世尊也不會像你這樣子說。嗏帝比丘!現今這個識是要具足因與緣才能生起的,世尊以無量的方便說明這個識是具足因與緣才能生起的;有助緣時就會出生,沒有助緣時就會斷滅。嗏帝比丘!你最好趕快捨棄這種惡邪的見解。」

嗏帝比丘被諸比丘訶責以後,他仍然強硬地執著這個惡邪見解,一直都不改變,而繼續主張說:「我這是真實的說法,其餘的說法都是虛妄的。」嗏帝比丘就這樣再三地堅持主張而不肯改變,眾多的比丘都無法使嗏帝比丘捨棄這種惡邪見解,只好從座起身而去,前往面見 佛陀。他們在頂禮佛足以後,就退下來坐在一邊,向 世尊稟白說:「世尊!嗏帝比丘出生了惡邪見解而說:『我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的:是現前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識往生去後世。』世尊!我們大眾聽到他這個說法以後,就去到嗏帝比丘的所在,問他說:『嗏帝!你確實有說過:「我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的:是現前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識往生去後世嗎?」』嗏帝比丘回答我們說:『諸位賢士!我確實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的,是現前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識往生去後世。』世尊!於是我們就訶責他說:『嗏帝比丘!你不要再這樣說了!不要誣賴、誹謗世尊,誣賴、誹謗世尊的人不是善心,世尊也不會像你這樣子說。嗏帝比丘!現前這個識是由因與緣具足的緣故而生起的,世尊以無量方便來宣說:這個識是具足了因與緣才能生起的;這個識有助緣時就出生了,沒有助緣時就會斷滅。嗏帝比丘!你最好趕快捨棄這個惡見吧!』我們訶責了他以後,他卻仍然強硬地執著這種惡邪的見解,如同之前一樣地繼續主張說:『我這個說法才是真實的,其餘的說法是虛妄的。』我們就像這樣子再三地為他解說,他卻也再三地堅持原來的說法而不改變。世尊!我們眾人都不能使得嗏帝比丘捨棄這個惡邪的見解,所以只好起身離去了。」

世尊聽了眾比丘的說明以後,就告訴一位比丘說:「你前去嗏帝比丘的所在,告訴他說:『世尊呼叫你。』」這位比丘領受了世尊的教示,就去到嗏帝比丘的所在,告訴他說:「世尊呼叫你。」於是嗏帝比丘就前來 佛陀所在之處面見,在頂禮佛足以後,就退下來坐在一邊。世尊就問他說:「你確實有說:『我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的:是現前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識往生去後世。』嗎?」嗏帝比丘答覆說:「世尊!我確實知道世尊您是像這樣子說法的,是現前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識往生去後世。」世尊為了確定沒有誤解他所說的「識」,先要確定他所說的識,究竟是第六意識或是第八識入胎識,就先問他說:「你說的往生後世的識,是指哪一個識呢?」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說的這個識,是能說、能覺知、能作事,也能教別人作事,每天生起、與其他五識平等生起,是說那個會作善惡業而受報的意識。」世尊聽了就訶責他說:「嗏帝!你怎麼知道我曾經像你這樣子說法呢?你從哪個人的口中聽到過我這樣說法的?你這個愚癡人!我一向不曾如此說,而你一向都是如此說的嗎?你這個愚癡人!當你聽到諸比丘共同訶責你的時候,就應該如法地回答說:『我如今應當請問諸比丘你們的看法。』」

於是 世尊就直接詢問比丘們說:「你們也像他一樣,知道我曾經這樣說:是現前這個識往生去後世,不會更有別的識往生去後世嗎?」比丘們都答覆說:「不是這樣子的。」世尊又詢問眾比丘說:「你們知道我所說的法是如何嗎?」諸比丘們答覆說:「我們知道世尊是這樣說法的:這個識是具足因與緣的緣故而生起的;世尊說這個識有助緣時就出生,沒有助緣時就會斷滅;我們都知道世尊是像這樣子說法的。」世尊就讚歎說:「善哉!善哉!諸位比丘們,你們知道我是像這樣說法的,為什麼我這樣說呢?我也是像你們這樣說:這個識是由因與緣和合的緣故而生起的。我說這個識是由因緣和合的緣故而生起,這個識有助緣就會出生,沒有助緣時就會斷滅;這個識隨於所緣的法而出生,就依祂所緣的法,說祂緣於眼根與色塵而出生了識,出生了識以後,就說祂是眼識;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意根與法塵為緣而出生了識,出生了識以後,就說祂是意識。猶如種種的火,隨其所緣的法而出生,就依那個火的所緣,而說緣於木材所生的火,就說它是木火;緣於草糞堆所生的火,就說是草糞堆火。就像是這個道理,現前這個識,隨於所緣而出生,就依祂的所緣,說緣於眼根與色塵而出生的識,出生了這個識以後,就說祂是眼識;同理,耳、鼻、舌、身亦如是;若緣於意根與法塵而出生了識,出生了識以後,就說祂是意識。」

世尊為大眾說法以後,又讚歎比丘們說:「善哉!善哉!你們都知道,我是像這樣說法的,然而這個嗏帝比丘是愚癡的人,其心顛倒地領受而錯解義理及文句了;他因為自己顛倒受解的緣故,所以誣賴及誹謗於我,這是自己傷害自己,在戒律上也是有犯、有罪的,是眾多有智慧的清淨行者所不喜歡的事情,因此而得到大罪。嗏帝!你這個愚癡人,你知道你有這個惡劣不善的行處嗎?」嗏帝比丘被 世尊當面訶責以後,内心懷抱著憂愁、悲戚,低頭默然,無法再出言爭辯,但好像仍然在不停地思索著。

依據這段經文 佛陀的開示,如果說有人把 世尊所說的法義加以曲解,然後說是 世尊所說的法,而其實 世尊不曾那樣子說法,作這種行為的人,就是誣賴以及誹謗 世尊的人。如今各大山頭的大師們,常常宣稱意識心是常住的、是不滅的,說這是 佛陀所講的;譬如有一位法師,他早期認為一念不生時就是開悟了,又在書中說:「證得未到地定的人也可以說是開悟了,也說是實證常住不壞的真心了。」但這些都還是意識心,而他所「悟」的真心,也仍是意識心,是把意識宣稱為常住不壞心,而說就是經中 佛陀所說的真正佛法;但是依照阿含《嗏帝經》的定義,像他這樣妄說佛法,就是屬於誣謗 世尊,因為 世尊從來不是那樣子說法的。這位法師他後來又改口說:「只要覺知心能把一切執著都放下,那就是開悟了。」這等於還是在說,覺知心就是常住不壞的真實心;這其實也是間接地誣謗 世尊說法錯誤,也是屬於誣謗世尊的言語。

還有另外一位法師,他總是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識心,再加上處處作主的意根末那識,合起來說是常住的真心本識。可是 世尊明明在四阿含諸經中說:這是意識心,正是緣生之法,有緣則生、無緣則滅;這位法師他卻公開主張「意識是常住不壞的真心」。而處處作主的意根,也是在入無餘涅槃時就會滅除的,也同樣是虛妄不實的心;但是這位法師卻自始至終都不肯改變他的說法,一直都主張「意識與意根是常住不壞的真心」,這同樣也是誣謗 世尊的說法有誤,也是誣謗 世尊的阿含道法義錯誤。

另外還有一位法師也是一樣,都將意識心說成是常住的真心,所以同樣有誣謗 世尊的情形。但這三人都還不是明目張膽地誣謗 世尊在四阿含諸經中的說法錯誤,因為他們雖然都墮入意識境界中,主張他們各自不同的錯悟境界為真悟,卻還不至於明目張膽地公然主張意識心是常住不滅的。然而有一位大山頭的比丘尼,卻是在書中白紙黑字地公然主張「意識卻是不生滅的」,但是 佛陀在四阿含諸經中所說的卻是:意識是藉意根與法塵為助緣才出生的,當助緣和合時意識就出生了,當助緣離散時意識就斷滅了。

所以這位比丘尼特地公然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她的意思顯然是在表示— 佛陀的說法錯誤—意識絕對不是生滅法;因為她的師父也說意識心是常住的,這當然也是誣謗 世尊的惡行。諸大法師都不敢公然違背 佛陀的聖教,不敢在書中否定 佛陀所說「意識心是生滅」的開示,她卻公然地否定了 佛陀的正確說法,而她的主張不但與現象界所顯示-意識夜夜眠熟時必定會斷滅-的事實不符,也與現象界中悶絕位、正死位中意識必定斷滅的事實不符,並與滅盡定中意識斷滅的教證、及阿羅漢們的理證不符,也與無想定中意識必定斷滅的事證不符;在事證、理證與教證都不符的情況下,她卻大膽地公然否定 佛陀的說法,公然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真的只能說她是向諸魔借膽了,因為諸天絕對不敢借給她這種膽子的。

因此我們由 佛陀在《嗏帝經》,以及其他阿含諸經中的開示,就已經可以確定:意識心確實是因緣所生的生滅法,而不是常住法;意識心無法由過去世來到今世,今生的意識也同樣是無法去到未來世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24-a18_047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6集 離心意識故名涅槃(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今天我們繼續略談「離心、意、識故名涅槃」。

講解過「我見不能斷除的原因」以後,也該講解「外道阿羅漢們所謂的涅槃」了。佛教出現以前,外道們也自稱是阿羅漢,而說已經證得涅槃。佛是實證大覺者,當 佛陀來到人間,宣說一切解脫道真實法,才能讓一切想證得解脫的有情可以實證。所以我們更應該把 佛陀所教授的實證方法跟真實法,傳達給想要真實得證解脫道的人,並且也幫助修行者如何分辨、了知外道涅槃的人,這樣以後才不會繼續墮入外道涅槃中,才能真實取證初果、乃至四果的解脫知見與解脫功德。而且也可以導正外道錯誤傳授,可以讓真實瞭解「解脫」者回歸佛教本懷。一般外面所謂外道涅槃—若不離「心、意、識」即是外道涅槃—不外稱名五現見涅槃、或名五見涅槃、或稱妄計現法涅槃。譬如《長阿含經》卷14有說,讓我們直接語譯如下:

「有種種的出家與在家修行者,於末劫末見的現在,出生了涅槃論,他們説所有眾生現前就在的三界有涅槃,他們全部都攝入五種見解之中—於末劫末見而説現在有涅槃,於五種錯誤見解中—全都攝在其中而不會超過這五種。那些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是因為哪些事情,而於末劫末見説眾生現前就有涅槃,於五種錯誤見解之中,都攝在其中而不會超過呢?那些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有這樣的見解、講出這樣的言論,他們會這樣說:『我於現在以五欲而自享受,這就是我得到現前存在的涅槃。』像這種錯誤的教說法要,是對涅槃作第一種錯誤見解;也有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這樣説:『你這是現在涅槃,不能説不是涅槃,但是另外還有現在涅槃微妙第一,是你所不知道的,唯獨我能知道。譬如我捨去五欲及各種惡劣的不善法,有覺有觀,離欲界生而領受喜樂,進入初禪境界,這就是現在涅槃』,像這樣說法,是第二種錯誤的涅槃見解;也有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這樣子説:『你這樣也是現在涅槃,不能説不是涅槃,但是還有現在涅槃微妙第一,是你所不知道的,只有我知道。譬如我滅除了初禪的快樂覺觀,内心喜樂而一心安住,遠離了五塵無覺無觀,因禪定而出生了喜樂,進入第二禪境界中,所有的現在涅槃最多就只能到此為止。』像這樣說法,是第三種錯誤的現在涅槃邪見;還有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這樣子説:『這是現在涅槃,不能説不是現在涅槃,可是還有現在涅槃微妙第一,是你所不知道的,唯獨我能知道。譬如我除掉了定境中的喜樂之念,捨掉了喜心,而安住於三禪中的身樂境界,護惜清淨念而得一心,自知重新發起三禪中的身樂,這是賢聖所說的進入第三禪中,所有的現在涅槃,最多就只能到此境界。』像這樣說法,就是第四種錯誤涅槃的邪見;還有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這樣子説:『這也是現在涅槃,不能説不是現在涅槃,可是還有微妙第一的現在涅槃,是你所不知道的,唯獨我能知道。譬如我把三禪中的身樂滅掉了,離種種覺受,所以一切苦就跟著滅除了,我是先滅除憂受與喜受,住於不苦不樂的捨受中,護惜此境界,而且捨、念清淨,進入第四禪等至之中,這就稱為微妙第一的現在涅槃。』像這樣說法,就是第五種錯誤的涅槃邪見。如果有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於末劫末見中而出生了現在涅槃論,都將墮入這五種邪見之中,最多也不會超過這五種。」

您看看啊!佛能神準預記,這些外道都是以現在意識境界認作是現前涅槃境界;菩薩也證現前涅槃,卻是第八識如來藏的本來涅槃、現在涅槃,迥異於、不同於五見涅槃的外道意識涅槃。

放眼看看這數百年來的藏密黃教、白教、紅教、花教乃至其餘小教派,他們共有的無上瑜伽、大樂光明、樂空雙運、嚇嚕噶、時輪金剛、譚崔瑜伽……等雙身法,都是被 佛陀預記的第一種外道現在涅槃論說,正是五種現見涅槃中最粗糙的一種,而且是絕對不可能發起初禪身樂及恆時一心不亂境界的。因為發起初禪的身樂覺受,是要斷除欲界五欲的貪愛才對,是要斷除欲界五欲以後才能發起的;換句話說,假使不能斷除男女欲的愛染心,就無法發起初禪樂受。但藏密各大小宗派,卻都妄想以雙身法的淫欲貪愛、及男女合修的行為來獲得初禪的快樂,並且一生極力追求全身遍受淫觸樂覺,毫無懷疑的信受雙身法,認為淫觸中的全身樂受就是報身佛所享有的快樂,這正是第一種外道現在涅槃的邪論說。早在《長阿含》中,就已經被 佛陀預記破斥在先了,但是他們卻至今仍沒有絲毫智慧,被印度教外道們誤導了以後,還沾沾自喜地向正統佛教炫耀說:「我們的無上瑜伽雙身法的樂觸,是報身佛的究竟境界,是超勝於 釋迦牟尼佛的最上法,是你們顯教所沒有的,這是我們密宗獨有的特勝法;他們唐密——指的東密,也沒有這種特勝法,所以他們的密法是極低劣的。」卻不知自己正是外道五現見涅槃中,最低劣的一種,真是沒有自知之明。至於現代南傳佛法中所謂的「阿羅漢」所證的涅槃,也都不脫欲界中不與淫欲相應的意識境界,仍與欲界五塵相應,仍攝屬於第一種外道現見涅槃,亦如阿含部《梵網六十二見經》卷1說:【「復有異道人自説:『今現念行無為,現在見無為。』若人至其所,便為説現在無為,皆在五見中。有異道人,見如是説,行亦爾;其在殿舍自快,以五欲自娛樂,其人言:『我現在得無為。』是為第一見。第二見,復有異道人言『不如餘者』,言:『有我現在無為也,更有現在得無為。何謂現在無為?若比丘離欲,脱惡不善之法;意念行,善安樂,便第一禪;。其人滅盡,我者後世不復生死,是我現在得無為。』是為第二見。第三見,復有沙門道人復言『不如餘者』,所説:『不用此,我現在得無為;更有現無為,復過其上。何謂現在無為?其比丘滅意,内寂定,其志一,不念亦不行,三昧喜樂,便行第二禪,其人滅盡,現在得無為。』是為第三見。第四見,復有沙門道人言『不如餘者』,言:『不用此,我現在得無為。更有現無為,復過其上。何謂現在無為?其有比丘,喜離婬妷悦,觀行當寂悦,身行如賢者,所觀行常安,便行第三禪。』是為第四見。第五見,復有沙門道人言『不如餘者』,言:『不用此現在得無為,更有現在無為,復過其上。何謂現在無為?其有比丘斷樂斷苦,無有昔時可意不可意,亦不苦、亦不樂,常奉清淨,便行第四禪。其人現在得無為、滅盡,以後世不復生死。』是為第五見」。佛言:「所可謂有沙門道人,説現在無為,見現在無為者,念現在無為者,皆在是五見中,不能復過是五見上。」】

您看以上這些外道所說的五種現前可見的涅槃,仔細觀察,當今的外道與佛門之中,不論是南傳或北傳佛法,豈不是處處可見、書書具載著嗎?當您讀到這裡,詳細瞭解經文中的意思以後,就已經能了知諸方大師們的落處了。有哪些大師是墮入第一種外道現見涅槃的呢?當然是藏密外道所有的法王、喇嘛、上師、格西、活佛們,包括號稱最清淨的宗喀巴等,全都努力修學雙身法,而說已經實證涅槃了。他們各個都宣布稱道,說已證十地或成佛了!這正是外道現在涅槃中的第一種:以淫欲自恣而宣稱已成就報身佛果了。密教中是這樣作,顯教又何嘗不是如此?那些曾經或至今仍常常暗地勤修雙身法的——某些大山頭的大法師們,心中常被慾火所焚,常常想著雙身法中的淫樂細滑觸的感覺,放不下男女欲的細滑觸覺受,甚至暗中生養了子女,讓其子女出家「弘法」,像這樣邪修、邪行,豈能遠離外道五現見涅槃中的第一種外道邪見?至於西藏密宗的喇嘛、及其久修的信眾們,更是可想而知了。由此而證實他們都是因中説果、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的大妄語人。我們再看看那些佛門中的外道法大師們,都是落於常見外道所主張的意識心常住的常見邪見中,而又自以為有了實證,往往得意洋洋的向人宣稱「已經證悟、已經成佛」了,卻都不知道已經造作大妄語業了。當他們以這種邪見教導徒眾時,其實就是阿含諸經中所稱說的謗佛行為,可憐的是他們一直都沒有能力反省。當平實導師為他們花這麼長時多年不斷的解說及破斥意識常見邪見時,大法師們卻都不肯相信、不肯接受,至今仍然無人宣稱意識心是生滅心,都不肯改變原來的錯誤法教,仍然繼續在誤導眾生,繼續在言說「意識心是涅槃心、是常住心」這樣故意、這樣暗地裡或公然違背 佛陀的聖教,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居心?您對他們的居心是否曾經思惟過呢?意識心是生滅法,是絕對不可能去到後世的,當然就不是從前世來到此世的常住心。常見外道們,總是認為意識覺知心可以去到後世,當然也認為可以從前世來到此世。然而問題是:意識若是從往世來到此世的,那麼所有人在剛出生時,就應該會講話了,也應該都會記得前一世的所有重大事情而不會遺忘;應該如同今天的意識,可以記得小學、中學、大學時期及昨天所經歷過的重要事件,可是現前所見卻明明不是這樣子。中國人有了小聰明,為了解決這個現前的問題,所以就發明了孟婆湯的說法,就說是投胎前必須先喝了孟婆湯才可以去投胎,這湯喝了,就把前世的所有記憶全都忘失了。如今佛門大法師們依舊主張說:意識離念時就是真心。那就是意謂著:離念靈知心可以入、住母胎中囉!是不是那些大法師們,也都認同孟婆湯的說法呢?若不認同,他們應該都是住胎了了分明的,在此世一出生時,也應該記得前世所學的佛法與世間技術藝能。

如今平實導師常公開請問,那些主張離念靈知心一定是真實不壞心的大法師們:「您究竟認同孟婆湯呢?還是不認同呢?如今還要認定離念靈知心,是真實不壞心嗎?」聰明的您只要稍微想一想,大略就會知道,那些離念靈知的大師們會怎麼應對這一個問題了。理證上如是,教證上也如是,在在都是證明意識覺知心是不可能住胎、不可能去到後世的,不幸的是,那些所謂的大師們所「悟」的真心,卻都正是這個離念靈知的意識心;但這個意識心,是絶對無法往生去到後世的,都只是一世住,因為 佛陀早就說過:識陰等六識都只是一世住,不能去到後世的。佛經聖教處處都有說明,既然是要跟學 佛陀聖教的弟子眾,沒有道理與 佛陀聖教相違背才是啊!睿智的諸位菩薩們!我們應該回歸正確如理的聖教,方可續佛慧命,才是如理的佛弟子啊!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親教師為諸位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20-a18_046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5集 離心意識故名涅槃(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今天我們再接續著上一集所談的「離心、意、識故名涅槃」的相關法要。我們對於從上一世意識暫滅後,仍然想要在未來世繼續現起的作意來看,二乘法應該以「未來世意識名為意、過去世意識名為心」才能契符。因為未來世意識完全是緣於想要繼續存在的意識作意而被意根轉持同一作意才能繼續在未來世中現行,所以平實導師對二乘心意識總是主張:過去世意識名心,未來世意識名意。過去世的意識確實曾經存在過,然而已經過去而不再存在了,卻不可以說祂不曾存在,所以名之為心;但是終究不能說過去世意識滅除後,仍然會有想要繼續現行的作意繼續存在,所以多數二乘羅漢主張過去名意的說法並不正當;少數阿羅漢主張的「未來名意」比較契理,比較符合聖教。由於實證四果者永遠是少數人,如是正說當然也比較少。

我們來言歸正傳。三世意識的虛妄性,在四阿含解脫道中是常常被 佛陀開示的法義。意識覺知心虛妄,因為是緣生、緣滅之法,故不是常住法;只有常住的心體,才能存在於常住而不斷滅的無餘涅槃中;所以生滅法的意識覺知心,絕不可能入住於常恆不變的無餘涅槃境界中,由於這個緣故,佛說:三世意識滅除,才是無餘涅槃;這當然是與古時中國禪宗祖師說的「離心意識參」的精神相同。假使參得的心體是三世中的意識心,那是無法生起實相般若智慧的,當然必須遠離三世意識心的方向來參究禪宗的般若禪。對於心、意、識的虛妄性,若不能加以了知及觀察,就無法實證般若智慧,乃至二乘斷我見的智慧都是無法生起的;但這並不是末法時代的今天才有的現象,而是 佛陀出現於人間之前、之後都一直存在著,譬如《雜阿含經》卷12中有說,讓我們來直接看這個語譯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愚癡而不常聽聞佛法的凡夫們,對於四大所成的色身生起厭患,離開了想要永遠保有色身的欲望,背捨了對色身常住的欲望,卻都不是對識陰厭患、離欲、背捨。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呢?他們能看見四大之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但是對於心、意、識—這個是過去意識名心、未來意識名意、現正了別中的意識名識—那些愚癡無聞的凡夫們總是不能生起厭惡心,不能遠離使意識常住的欲望,不能解脱於意識心。為何這樣子説呢?他們在無明所罩的漫漫長夜無盡生死中,總是對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意識覺知心,永遠保護、愛惜而被繫縛在這個意識覺知心的自我之中;有時得到了意識覺知心、或是入胎而取得了意識覺知心,就説這個覺知心意識是真實的自我、或説意識心是我所有的心,或認為是意識覺知心與真我相在而混合為一體;由於這個緣故,愚癡無聞的凡夫們,就不能對意識覺知心生起厭惡,就無法遠離想要使意識常住的欲望,不能背棄及捨離意識覺知心的自己。愚癡無聞的凡夫們,應當寧可被四大所成的色身繫縛為自我、或是自我所有的法,而不可以被意識覺知心繫縛為自我、或是自我所有的心,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由於四大所成的色身,可以看見的是能夠住於人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之久,如果善於消食與善養息,或者也有人可以再稍稍的增加幾年壽命,但終究是會壞滅的;到了死亡時,就自然會知道色身是無常的,不應該寶愛、珍惜與執著。可是那個三世覺知心的心、意、識,卻是日夜時刻都在剎那、剎那轉變著,一直是不斷轉變祂的所緣而異生異滅;就如同獼猴遊戲於林樹之間,在很短時間中,不斷的處處攀捉枝條,若是放捨了一個枝條就隨即又抓取另一個枝條,不斷的轉換著;那個三世意識的心、意、識,也像猿猴的情況一般,都是不斷在轉換祂的所緣而異生異滅。」但是凡夫眾生們卻無法察覺出來,所以不可以寶愛、珍惜三世的意識覺知心,以免永遠被意識覺知心繫縛。

「多聞的聖弟子們,在各種緣起法上,善於思惟及觀察這個道理;以所謂的樂觸-因為樂觸不是究竟樂,所以用「所謂」二字-為緣而產生了樂受,當樂受的覺知存在時,多聞的聖弟子們能如實了知樂受的感覺存在著,可是那個樂觸消滅時,由樂觸為因緣而出生的覺受也就跟著消失了,所以樂觸的覺受是緣生法,不是真實法;因此現觀而使覺知心對樂受的執著止息了,心中是清涼而無熱惱的,煩惱就息滅而不存在了。如同樂受一樣,對於苦觸、喜觸、憂觸、捨觸等因緣而出生的苦受、喜受、憂受,乃至出生了捨受,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捨受感覺存在時,要如實了知捨受感覺的存在,當那些捨觸消滅時,那個由捨觸為因緣而產生的捨受,也跟著消失而不存在了,所以捨受也是緣生法,是虛妄不實的;這樣現觀以後,對於苦受、憂受、喜受、捨受的執著就與樂受一樣的止息了,心中不再有貪著而得清涼,貪著五受的煩惱止息而不再存在了。那多聞的聖弟子們像這樣子思惟:『這些覺受,都是由觸而出生、由觸而生起樂受,就被觸覺所繫縛了。由於那些種種觸覺而產生的樂受故,各個眾生就領受了快樂的感覺;種種的觸樂滅失時,種種所領受的快樂也跟著滅失而不再存在了。』這時的攀緣心就止息了,心中清涼而無熱惱的,意識覺知心由此現觀所得的智慧而止息了,不再想要一直不斷的出生了。就像是這樣子,多聞的聖弟子們對於色身生起厭惡心,對於受、想、行、識陰也一樣生起厭惡心;由於厭惡的緣故,所以不再愛樂五陰了,不愛樂五陰的緣故就解脱五陰的生死繫縛了。他們已經獲得解脱而了知及親見:『我的出生到此世已經窮盡了,清淨行已經建立了,解脱道上所應該作的事情,都已經作完了。』他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已經不會再領受後有了。」佛陀說完這一部經以後,諸比丘聞 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這一段經文中的開示來看,一般眾生都是寶愛色身,不知道色身不可愛;所以就會有許多外道修行人鍛鍊色身,希望色身久住不死成為地行仙,這都是虛妄想;也有外道想要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又如藏密祖師誤以為觀想出來的天身真的是天人色身、又誤認觀想出來的色身可以常住不壞、又誤以為觀想所得的虹光身是實有法而可以久住不壞。這都是冀望色身久住,或期望色身轉變成為非物質身而能久住不壞,這些人都是愚癡人。

然而還有佛門中的修行人,知道外道們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所以對任何種類的色身都不再產生求其常住的想法,卻在另一方面產生愚癡,根本不知道識陰及受、想二陰的虛妄性,總是落入識陰及受、想二陰中。這是不乏事例可尋的,自古至今都一向如此;從西天的應成派中觀師鼻祖佛護開始,後又別傳到西藏的應成派中觀及自續派中觀,亦如弘傳到中國的倶舍宗、以及古今中國禪宗的錯悟者,莫不是墮入識陰之中而無所覺知。乃至今時海峽兩岸的禪宗大師,歷經平實導師多年來不斷的破斥意識心,而如今仍然不肯放棄意識覺知心境界,仍然以意識離念而自以為悟,死不認錯,並且不肯稍微停止誤導眾生的惡行。而他們對於真正正法的弘揚及真正利益眾生的法義,仍然在努力加以抵制,與 佛陀在這一段經文中的開示一模一樣,毫無改變,都是可憐愍者。

一切佛門真正修行解脫道的人都應當對識蘊-特別是識蘊中的「意識」-產生厭離,方能取證有餘涅槃;捨壽時應當滅除識蘊而永不復生,才能取證無餘涅槃。識蘊者是說有念的覺知心、離念的覺知心,即是佛門凡夫大師所謂之離念靈知心,都是屬於欲界識陰所攝,層次仍然極低。若有人證得初禪、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定境中絕五塵、也無語言文字妄想,此覺知心仍然是識陰中的意識所攝境界,都是尙未能滅除識陰虛妄境界的,更何況是欲界中離念靈知心境界?當知是少聞凡夫眾生的世俗境界-不離我見-都不可取。有智之人應當盡速遠離凡夫大師們所教授的錯誤知見,另從全新的知見學起,才能在阿含道中有所增益,乃至現斷三縛結而成初果人。

雖然說這是現代聲聞佛法中的全新知見,但其實都只是 佛陀早已說明過的正確知見了。但是相較於百年來的凡夫大師們普遍傳授的錯誤知見,與他們的錯誤知見迥然不同。您當然難免會誤以為平實導師所說都是全新的知見,其實只是不曾被那些凡夫大師們所知、所傳授過,但古時 佛說的阿含道法義,卻是本來就如同平實導師所說一般無二。譬如《雜阿含經》卷12290經所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捨;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習捨,長夜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習捨。」】

愚癡少聞的凡夫大師們,總是被二千五百年前的 佛陀預記著,至今仍然不能逃脫於 佛陀的預記:總是只能於色身生厭、遠離色身久住之欲、背捨色身久住之想;卻都是對識陰—特別是對意識離念靈知自己—永遠不樂於斷離,不離意識常住的妄想與欲求。都不能厭惡意識自己的存在,又如何能證得斷我見、斷三縛結的初果解脱見地呢?更何況是三果乃至四果的取證?衡量當代南傳、北傳所有大師們,傳授的常見外道證悟內容都是欲界五塵中的離念靈知心,都不能遠離三世意識的執著與自愛,不正是 佛預記的愚癡無聞凡夫嗎?這已經很清楚的證明當年 佛陀以上的開示,確是真知灼見;由此可見平實導師十餘年來的破斥意識境界,絕對不是個人的創見。

譬如同經,佛陀所說:【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尅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因為不容易覺察出來,所以不應該寶惜三世的意識覺知心,以免永遠被意識覺知心繫縛。所以「過去心、未來意、現在識」這個意識覺知心,永遠都是如同猿猴一般,放一取一,世世不斷重演這個攀緣的戲碼;這是一切修學阿含道求取解脫者,都應該特別注意的一點:一定要特別觀察意識心的生滅性、緣生性、無常性、苦相應性、不離苦性、不久住性、一世住性。能特別現觀意識心的這些特性時,我見就不得不斷離了,初果就不求而自得了。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16-a18_045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4集 離心意識故名涅槃(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今天我們再接續談「離心、意、識故名涅槃」。離心、意、識方名涅槃;但是這一句聖教已經被學佛人-不論是大師或學人-誤解很久了,往往有人以錯解之後的離心、意、識來破斥真悟之人,成就無根毀謗賢聖的大惡業,而仍然自無所知的洋洋得意、說向他人。這總是須有人出面,講出離心、意、識的道理來,讓以後的大師與學人們都不會再次、再三的重犯這種過失,免受來世的惡報。

在二乘菩提的聲聞佛法,四阿含經中所說的心、意、識,與大乘經所說的心、意、識的通說,並不相同;但與古時禪宗祖師所斥責的「心、意、識」是相同的,都屬於意識心。這個現象的存在,當然有古代的時空背景原因;這是說古時禪宗大弘,從六祖慧能大師才開始的;當時的中國佛教正是俱舍宗的天下,多以俱舍宗的教義為主要的弘法內容;但是即便如此,俱舍宗的弘法者對於己宗的《俱舍論》法義也往往是誤解的,縱使沒有誤解而如實的弘揚,也還是不究竟的--與成佛之道都不相應。由於這兩個緣故,促使當年的玄奘菩薩冒著旅途不測的生命危險,也冒著違背國禁而被捕殺的危險,私自西行前往天竺求法;當他後來學成歸國時,才終於把中國佛教大力提升為大乘佛教,間接的護持了禪宗的證悟正法,以使禪宗免被俱舍宗誣謗為外道自性見。

所謂的心、意、識,在俱舍宗、在聲聞阿含法中是說: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的意識覺知心,也可以說是過去念、未來念、現在當念的意識覺知心;這都是隨根性不同而作的方便說,便藉以使人了知意識心的虛妄性及分別性罷了!正因為當時中國佛教界所說的心、意、識都是意識心,所以禪師往往會教導學人「離心、意、識參」。

為何說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都是指第六識?有論文為證,《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3:【偈曰:「心、意、識一義。」釋曰:「心以增長為義,能解故名意,能別故名識。善惡諸界所增長,故名心;或能增長彼,故名心此心為他作依止,說名意;若能依止,說名識。如心、意、識,三名一義如此。」】

這意思是說:從意識能增長善惡法的體性來說,稱之為心;若是從意識能理解諸法的體性來看,就命名為意;再從意識能識別六塵的體性而命名為識。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這個意識覺知心,是會被善法或惡法所增長的緣故,漸趨善性或漸趨惡性,能使某一法增長的緣故而被命名為心;有時則是因為祂自己擁有善惡分別體性,能作簡擇而自行增長善法或惡法,所以被稱之為心。但又從依止來命名:說意識覺知心能被前五識及他法作為依止,所以說為意;若是能依止的前五識能了別五塵-意識配合前五識時就能了別六塵-所以就命名為意識。這樣看來,在二乘法中,心、意、識都是指第六意識一心,有時是包括前五識在內的;既然如此,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都是識陰所攝,入無餘涅槃時當然是應該滅除的,當然是虛妄心。亦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11說,論曰:【「心、意、識三,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或種種義故名為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為識。或界、處、蘊施設差別,或復增長相續業生種子差別,如是等類,義門有異。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所以在二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其實都是從不同的方向來說意識心,都是指同一個意識覺知心,與一般大乘經典所說的心、意、識,各代表八、七、六識的定義不同。

在俱舍宗大行的禪宗六祖時代,乃至後來幾百年內的中國佛教,俱舍宗的聲聞法一直都是擁有龐大勢力的。在此背景下,多數人所知的心、意、識,當然都是指意識心,禪宗祖師當然要重複的主張「離心、意、識參」,因為那時的心、意、識三名,都是指稱同一個意識覺知心。而意識覺知心是生滅法,不是法界萬法的實相心,不應該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第八識真心。

心、意、識在大乘法中的說法,與二乘經論中的說法並不相同。一般大乘經論中所說的心、意、識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為心、第七識意根為意、第六識或前六識為識。在唯識學派中,心是第一能變識,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意是第二能變識,是指意根末那識;識是第三能變識,是指意識覺知心等六識;這與二乘經論中所說的心、意、識,都明說是意識一心,確實大不相同。

在二乘解脫道的四阿含諸經中,沒有詳細的解說「心」是過去世的意識,或是未來世的意識?也沒有詳細的解說「意」,是過去世的意識,或是未來世的意識?而「識」字卻常常被佛陀說是認識法塵及五塵的覺知心,所以「識」字通常都被用來指稱現在世的意識。但是在二乘聖人結集成的四阿含諸經中,也常常把佛陀所說的入胎識本識,單用一個「識」字來指稱。所以造成智慧不足的凡夫們,誤解了「識」字的廣泛意涵而單說為意識,解脫道就走偏了;再加上聲聞乘阿羅漢們所造的論中,對於心、意、識也都解釋為同一個意識;又由於他們對第六、第八識,都只用一個「識」字來指稱;而第七識意根則大多單用「意」字來指稱,偶爾也用「意」字指稱意識;所以後人就更難以理解、瞭解,說何處是「識」字是第六意識?何處是「識」字是指第八入胎識?何處是「意」字是第七識意根?何處是「意」字是指第六意識?但二乘聖人也是常常將意識的三世,定義為心、意、識的;可是他們對過去世意識與未來世的意識,究竟是應該定義為心或是定義為意,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過去世意識是意,未來世意識是心;另一派則說,未來世意識是意,過去世意識是心;但現在世的意識卻都被命名為識,這是阿含道的造論阿羅漢們所有的共識,一向都沒有異議。然而在中國,後來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5中,作者慧沼法師卻說:「四、世門,過去名意,現在名心,未來名識。」這是他獨有的說法,與諸論的解釋大不相同。但這是有過失的,因為識是指了別諸法,過去世意識已經過去了,過去的識已不存在,不能了別,當然不可說是識;因為識就是了別的意思,未來世的意識也是一樣的道理,未生之識不能了知諸法,所以都不可以說是識。由此緣故,只有現在世的意識才可以說是識。主張過去世意識為意、未來世意識為心的阿羅漢及大乘法中的論師們是最多數的。只有一個例子是說「過去名心、未來名意」,這是平實導師所認同的說法,就是《鞞婆沙論》卷5說:【

如是說心、意、識同一義,非若干。或曰:有差別,心者過去,意者當來,識者現在。】。

二乘法中的凡夫往往主張說:實際上並沒有第七識存在,只有六識的存在;當六識現行運作而落謝以後,成為六識種子了,那時就名為意根,是意識的所依根;意根現行時就是六識的種子現行了,那時的六識種子已經不在而成為六識了,意根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意根與意識是同一法,只是有時不現行而成為意識的根,有時現行而成為意識覺知心;實際上並沒有第七識的存在,因為意根就是識陰六識的種子,所以人類總共只有六個識。這不是今時應成派中觀者印順等人的創見,而是古時聲聞部派佛教中凡夫法師們已有的主張。這裡只提出一個簡單的說法供養佛教界,前六識落謝不現時,當然也是意根,故眾生眠熟或悶絕時已無現行識了,有誰能觸眠熟位的法塵而起作意,促使六識種子的意根現行?當意根只是六識種子而非現行識時,當然無法了別眠熟位中的法塵,若無現識意根在持續了別法塵。在他們不承認有本識存在的情況下,是沒有現行識存在來了別眠熟位中的法塵,當然是不可能有其他識的作意來促使六識種子現行的,那就應該所有人眠熟以後,永遠都無法再醒過來了,茲事體大啊!所以某些人將六識落謝後的種子,說為意根;使意根成為種子而非現識,是有重大過失的,是嚴重違背聲聞佛法四阿含聖教的。四阿含中處處說:「意、法為緣觸生意識。」這表示意根是恆時存在不滅的,一切時中都是現識而非種子,除非入了無餘涅槃。至於理上的過失更多,言之不盡。聖玄奘大師曾提出十種大過失來評破,此處暫且置而不言。有智者應該捨棄六識論者、六識合稱意根、根是識種的邪謬說法,以免精勤久修一世之後空無所證,又成為妄說而成就謗法、謗賢聖的大惡業,遺憾未來無量世。類似的謬說「佛法」而被收入大藏經中的事例非常之多,若是沒有智慧,而盲目崇拜大藏經中凡夫位的古人說法,即是尚未斷盡疑見的人;縱使已經了知解脫道的見道,或者進而了知佛菩提道的見道密意了,其實仍是屬於尚未見道的人。所以不能生起法眼淨的功德,尚未出生擇法覺分,才會因未悟古人的著作收在大藏經中而產生迷信,崇信不已而不能分辨正訛;那麼他修學佛道的進程,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重重遮障,佛道進程將極為迂迴而緩慢,甚至稍有不慎便成就謗法、謗賢聖的大惡業。

言歸正傳,由於未證初果的聲聞人、及應成派中觀見者,一向都以意識等六識心的種子當作是意根,所以才會說「過去名意」,意思是指過去的意識心即是意根;他們的看法是:緣於過去世的意識,這個是指意識種子,才會有現在世的意識心能再生起,所以才說過去世意識名為意根。然而這種說法是有許多過失的。譬如佛說:緣於意根與法塵相觸,而生出意識。而這時的觸心所是意根所有的心所法,這已表示意根是現行法,是現識,而不是意識落謝後的種子了;因為只有心體現行時,才會有心所法能產生觸六塵的功能,若是種子不可能會有心所有法的;假使種子可以有心所有法,那應該名之為種子所有法,不該名為心所有法;而意、法相觸的這個觸,正是意根的心所有法,不是六識種子所有法,由此證明意根一直都是現識而不是意識落謝後的種子,是恆存而與意識同時同處存在,並運作不斷的心體。所以不可以說,人們的識總共有六個識,六個心。當然不可以說「過去世意識名為意」,因為那樣指稱意根時,二乘法的「意、法及觸三法為緣而出生意識」的聖教將難以成立,就會成為謗法、謗佛之說了。二乘凡夫說「意」是過去世的意識,從這個說法而衍生出來的許多過失暫且不談,單從意根的作意繼續存在不失,能使未來世的意識繼續出生,就應該說「未來名意」;意是可以存在於現在而延續到未來的,但卻不可能再存於過去。再從阿羅漢的此世意識滅後,並無「滅後是想要永遠滅失」的作意繼續存在,因為這樣作意是在意識存在時才能存在的;當他迴小向大時就一定是「未來名意」,若是說「未來名心,而說過去名意」,對於不決定性的聲聞人迴小向大的未來意,可就講不通了。再從世俗人意識心都希望未來世的意識仍然存在來看,這個作意一定會在意根心中存在,才會有意根的心所法運作,因此才會有中陰身的生起、及中陰境界入胎的動力。所以把未來世意識名之為意,才符合法界真相;所以不應該把未來世的意識名為心,而應名之為「意」。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留待下一集再繼續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12-a18_044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3集 戒是解脫之依憑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今天這一集要談的是「戒是解脫之依憑」,當您已經證果──是指如實證果或是發起煖法、頂法了,為您自己或是為了仍在學法的眾生、或是為了佛教的未來,當然就應該瞭解戒律的重要性了。由於戒律的清淨,眾生才有具足五善根的可能,然後取證聲聞果才會有希望,所以戒律的清淨受持,正是取證解脫果的根本;而且取證解脫果時,不該有所勉強,應該順應觀行的增進,而自然地往前精進修行,不可以依靠妄想而想要有所修證。當您的知見自然達到初果的智慧時,您就自然取證初果;而您取證初果時,您會發覺自己其實都沒有所得,反而失去世間法的貪著。有經文為憑,直接語譯如下:

我聞如是:一時佛陀遊行於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中,爾時世尊告訴說:「阿難!持戒的人不應該想:『使我不後悔戒法的受持。』「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持戒者便可以得到不後悔的結果。阿難!對於持戒能獲得不悔的人,他不應該想:『使我持戒而生起歡悅。』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原本就有不悔心的人,便可以自然獲得歡悅。阿難!對於持戒有歡悦心的人不應該想:『使我對持戒生起喜樂。』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已有歡悅心的人便能獲得喜樂。阿難!對於持戒有喜樂心的人,不應該想:『使我能安止於戒法中。』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有喜樂心的人便會獲得止身──這個止身是指未到地定就會生起。阿難!有未到地定的人不應該想:『使我能得到禪定的身樂。』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有未到地定的人便會得到初禪身覺之樂──這個初禪身覺的樂,就是胸中發起快樂的觸覺。阿難!有初禪之身樂的人不應該想:『使我得到定生喜樂。』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有初禪身樂的人便會獲得二禪定心。阿難!有二禪定心的人不應該想:『使我如實看見蘊處界空──了知自己的所見如同真實取證一般。阿難!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有二禪定境的人便可以如實得見蘊處界空──了知自己的所見如同真實取證一般,這個取證是證得慧解脫果。阿難!既有如實親見蘊處界無常故空,故無我,已了知自己的所見如同阿羅漢們一般真實的人不應該想:『使我厭惡的蘊處界』,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若有如實看見蘊處界無常故空,能夠如同阿羅漢們一樣真實了知的人,自然會對蘊處界自己生起厭惡;有這種厭惡心的人不應該想:『使我對欲界法都沒有了慾心』,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有厭惡心的人便會自己遠離慾心。有遠離慾心證德的人不應該想:『使我得到解脫』,只要效法自然的持戒,有遠離慾心證德的人便會得到解脫一切淫怒癡的果報。」這就是說,因為持戒的緣故便得到不悔之心,因為不悔之心便得到歡悅心,因為歡悅心便得到喜樂心,因為喜樂心便獲得未到地定心,因為未到地定的止於一境,便發起初禪身樂,因為初禪身樂便得到二禪的定心。多聞的聖弟子們若有決定心,便會如實看見蘊處界都是無常故空,如同阿羅漢們一樣真實的了知。因為所見如實,所知如真的緣故,便能對蘊處界自己發起厭惡心,因為厭惡心便得到離欲,因為離欲便得到三果到四果的解脫,因為解脫便知道什麼是真實的解脫了—出生已經窮盡、清淨行已經建立、於解脫道中所應作的一切事情都已經成辦、不會重新再接受後有了—自己知道得很清楚。這就是說解脫道的修行,是每一法都會互相利益、每一法都互相為因的,就像是這樣,這個佛戒的受持,能使人趣向而且到達,到達什麼-解脫道的第一果-是說度過此岸,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佛說的法就像這樣子!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 佛所說,都會歡喜奉行。

我們來談心解脫與慧解脫的過程,其實仍然是以持戒不犯作為解脫的基礎,不論是因戒得初禪,然後見道、解脫;或是因戒得見道而發起初禪,得三、四果解脫。以上都是說明是以持戒為基礎,所以持戒是一切學佛人──就是不論修學解脫道或佛菩提道的人,其實都很重要的基本行止。若以往曾經毀犯重戒,乃至曾經嚴重毀謗大乘妙法,將會使本書的法義宣講,對他所能產生的功德大為減少,至多只能成為無根信而已,連初果都無法實證,捨壽後最多只能保住人身,何況能有果證,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聖教為憑。《增壹阿含經》卷39:【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佛告諸比丘:「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是也!」】我們來簡單地語譯如下:

這時阿闍世王就從座位上站起來了,以頭臉接觸 佛陀的腳足而拜,之後便後退而離去了,阿闍世王離去還沒有到很遠的地方,佛陀就告訴諸比丘說:「如今這位阿闍世王,若以前果四雙八輩的聖人之位中,亦可以獲得賢聖所行八正道的功德,除去世間的八愛、超越了世間的八難,可惜的是他因為殺害父王,而導致今天聽聞正法時仍然無法證得初果;雖然是如此,今天他仍然因為發起對三寶的信心,而獲得很大的幸福,因為他今天聞法以後,獲得了無根之信了。由於這個緣故,比丘們!曾經造作惡罪之人,應當勤求方便,藉以成就無根之信。這個無根之信就是免入地獄,我的在家男信眾中獲得無根信的人,就是阿闍世王啊!」。所以說曾經謗法的人,不論是謗二乘法或謗大乘法,特別是曾經毀謗如來藏勝法及大乘賢聖,若想要在這一世取證解脫果乃至菩薩果,都應該先作公開大力的懺悔。除非曾受被毀謗的大善知識攝受,而以方便法聚集四人之眾而作不很公開的懺悔,否則即使讀完此書,也實際上印證了蘊處界的一一蘊、一一處、一一界都虛妄不實而斷了我見,乃至證得初禪與二禪了,捨壽後仍然不免趣墮三惡道中,此時的一切所知、所見將喪失殆盡;所謂的慧解脫、所謂的果證,都將一一不存;若能如阿闍世王,公開懺悔,後不復作,至少可以獲得不具備五善根的微信。

像平實導師常將自己的無量劫前之過失,因嫉妒心而毀謗一位證得四禪,但尚未證果的賢人,就已經親身經歷過鼠身這樣的事;雖然在定中親見這一幕時,也從其中體驗到老鼠是如何能領解人類的語言,體會到老鼠如同人類一般具有八識心王,而其八識心王的運作都與人類無二,由此而增長了種智,引生了喜悅,但是在這往世鼠身時,是一種很慘痛的果報。若是有人大力毀謗如來藏妙義,大力毀謗親證如來藏的賢位、聖位大乘勝義僧,卻又沒有像平實導師在往世具有大福德,一世便因懺悔而重回人間,那時流轉三途之中,究竟要幾劫之後才能重回人間呢!重回人間以後,由於邪見種子尚未懺除的緣故,重聞如來藏妙義時,恐仍將重新再謗而又淪墮三途,如是往復淪墮而無止期,豈不是令人聞之極為恐畏的事嗎?所以說,曾經謗法、毀法、謗賢聖、毀賢聖的人,經由此書所能獲得的智慧,捨壽後都將不存在啊!因為他將會淪墮三惡道中,難有出期,智慧亦失,除非謗法後已經公開懺悔、或謗賢聖者已被該賢聖所攝受,這是現代佛教界領導人,必須特別注意的一點;也是一切專修阿含解脫道,而求速證解脫果的所有人,必須特別注意的一點。

在此重新呼籲佛門四眾,千萬記得嚴謹的受持戒律,對於不瞭解的法義及弘法師,儘量閉口不言;等到讀過他們全部的著作,並且細心比對經論、論典的法義以後,才作謹慎的評論;或者就乾脆閉口不談,這是最聰明的作法。因為您也有可能在知見不足的情況下,被人誤導以後而錯誤的認定真善知識是邪魔外道,作了嚴厲的破法評論,還自以為是大力護法而有功德呢!戒律是一切佛教大、小道場皆應奉行的,無有不持淨戒而證解脫果與佛菩提者。若人毀犯淨戒,尚不能保住來世人身,何況能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呢!就如同《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世尊曾告誡:【「菩薩十重戒應當嚴持不犯,盡未來際永不棄捨,若不持此無盡戒不得成佛!」又說:「若犯十重戒者,所修三賢十地果證來世皆失,亦失於戒體!」】可見要得以解脫更要以戒為依憑。

三縛結所斷的戒禁取見──謂於欲界中之種種外道所施設戒法及禁忌、以及外道所取種種法,皆能了知其為妄想所設的戒禁;外道不知解脫道的正理,誤會解脫之修行理論,所以有種種不如理作意的邪思惟,這個虛妄想故,施設戒禁以為證得涅槃所必須受持的戒禁;因於不如理作意的邪思惟,於是有種種與解脫無關之戒法建立,以及種種與解脫無關的禁忌施設,如是種種不如理作意所生的虛妄想,名為「戒禁取見」;由戒禁取之邪見,故有種種與解脫無關之戒法及禁忌的施設。由於我見及疑見斷的緣故,就能了知外道所施設的戒法,是由於不知道斷我見、斷疑見的正理,所以產生了不如理作意的邪見,再從不如理作意的邪見而施設戒法;也了知那些戒的持犯,其實都與解脫無關,有了這種了知就是戒禁取見斷了;由於我見斷及疑見斷,接著必定會斷戒禁取見,三見都斷了,這就是斷三縛結,名為須陀洹,才能成為初果人。是故在人間想修菩薩道行的菩薩行,稱之大乘直往菩薩。若是一向別教直往之菩薩,皆是依般若慧、一切種智而進修者,非是曾經旁修通教直往所修的俱解脫與禪定、神通者,即名戒慧直往菩薩;此菩薩未依禪定之修證而揉伏其心,純依戒律攝心而不違犯惡業,故名戒慧直往菩薩。菩薩若未修證四禪八定者,皆未揉伏其心,於未入初地以前皆有不慎犯戒謗法之可能,要須依戒而住,而修佛法般若智慧;當菩薩道行至二地心菩薩,才是主要修持戒波羅蜜多,於一切的微細戒都無所犯,這是二地的修行,二地滿心才算是真持戒。

諸位!你們常聽到有人說:「我去受菩薩戒了,所以我現在在持菩薩戒了。」對不起,您錯了!這個叫作學戒,不叫持戒;二地滿心開始才叫作持戒,在此以下都叫作學戒。二地修持戒法非常地嚴謹,戒行圓滿,心地清淨,然後在這過程當中,還要再修學千法明門,在千法明門當中,也是法無我──無生法忍。這意思是說:增上戒學的修證和圓滿,還是要由無生法忍而從內心證得的,且觀 世尊在世時,常踵隨外道足後,親歷各大城而一一破斥之,豈是以覺知心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之兩邊境界呢!現見經中記載 世尊一生分別外道法之邪謬所在,處處破斥外道以救眾生,其意識心仍然了別苦樂及諸法義、與人事等無量是非,故有種種戒律的制定與破邪顯正諸行,非無如是二邊之了別也;然而 世尊卻是真正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之兩邊的境界者、大覺者。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08-a18_043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2集 二乘頂忍(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所講的「二乘頂忍」。在上一集裡面我們提到說,佛在《中阿含經》裡面說到,多聞的聖弟子對於因緣起的道理,以及因緣起的種種法,譬如觸、受、想、思、愛、界等這些法,都要加以思惟、憶念、稱量以後,都要善於觀察分別五蘊的無常、苦、空以及無我。

首先,我們大略地解說,什麼是「觸、受、想、思、愛、界」?為什麼說這些法都是虛妄的呢?我們先解說這個「觸」。什麼是觸?這個觸,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裡面的觸心所,這個「觸」就是「接觸」的意思。但是這個「觸」,不是指身識在領受觸塵的那個觸覺,因為身識領受觸塵的那個觸覺,它已經落入觸心所後面的「苦、樂、憂、喜、捨」的覺受裡面了,那已經是屬於受陰所含攝的範圍了。這裡所說的「觸」,是指五遍行心所法裡面的觸心所,是屬於五遍行心所法裡面的一個法。那什麼是五遍行心所法呢?這我們就先要去知道說,五遍行心所法就是「觸、作意、受、想、思」等五個心所法。

各位菩薩!這五遍行心所法,它是遍行於三界六道,遍行於四聖六凡,遍行於八識心王的每一識;又遍行於一切時存在,而且遍一切處都在,也就是遍十二處都在;也遍行於一切善法、染法、無記法,所以叫作遍行法。這五法是屬於八識心王的體性,是由八識心王所出生;也就是說,離開八識心王就沒有這五法。各位菩薩!這五法不可能單獨現行、存在、運作,所以說五遍行心所法,它跟八識心王的每一個心王都相應。就譬如識陰六識都各自有觸心所,然後由觸心所去觸內六入的內相分六塵,然後識陰六識才能了別內相分六塵。

接著我們解說「受」。這個受是指「境界受」,也就是由前面的觸心所去觸六塵,然後再由這個受心所來領受內六入的六塵相。如果沒有觸心所去觸六塵,也就無法領受六塵相。但是這個受,不是受陰中所說的苦、樂、憂、喜、捨受的那五種感受,而是指剎那剎那的境界受。但是您也可以把它攝歸在廣義的受陰來含攝。

接著我們說「想」。想就是「知」,也就是了知的意思。但這個了知,主要是指識陰六識對內六入、內六塵相的直接了知,也就是對境界受的剎那剎那地了知,而不是指語言文字上的思惟或妄想。但是同樣的,您也可以把它攝歸在廣義的想陰所含攝。

接著我們說「思」。有了前面的想心所來了知所面對的六塵相以後,那思心所就緊跟著運作了;當識陰六識的思心所連結到意根時,由於意根思心所的運作,於是五蘊的直接反應就隨後出現了。各位菩薩!這些運作都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完成的,我們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明,因為這八識心王之間的密切連結運作,是屬於大乘唯識種智的內涵。如果菩薩您有興趣的話,非常歡迎您來正覺講堂上課,您就有機會在 平實導師座下熏習唯識種智深妙法。

我們把話題再拉回來說,前面這四個心所法:觸、受、想、思,在密切和合運作之前,那識陰六識都各自已經先有一個「作意」存在了,就是有一個作意想要觸知六塵,或者說想要繼續觸知六塵的一個作意。這個作意也是屬於五遍行心所法裡面其中的一個心所法。也就是說,當識陰六識生起以後,這個作意的心所法就一直都存在,而且都是在其他四個心所法前面存在,除非是在眠熟、悶絕等斷滅位,才會在六識心初生起的時候,由於意根的作用,使得六識心的觸心所在前面運作,然後再使得六識心的作意心所法生起。不過,這六識心一旦現起以後,仍然是回到由作意心所在觸心所前面在運作的一個狀態。除非是不同的境界相出現了,才會有的時候會互換先後的次第,然後再由六識心作意,想要繼續觸六塵的一個作意,來引導其他四個心所法的運作,接著識陰六識心的見聞覺知性,就全部都出生了。

各位菩薩!我們對五遍行心所法的意涵,作了這樣大略地介紹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麼這五個心所法是虛妄不實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五個心所法都是必須依附於六識心才能存在,都是屬於六識心的內我所。如果六識心斷滅了,這五個心所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說:這五個心所法是所生法,是緣生緣滅之法,虛妄不實。更何況這六識心本身就已經是所生法了,已經是虛妄不實了,因為必須先有意根和法塵存在,才能有識陰六識出生,所以識陰六識本身就已經是虛妄法,更何況是那必須依附於識陰六識才能生起、存在以及運作的五遍行心所法,那當然更是虛妄法了!所以修學解脫道的行者,對於這五遍行心所法,對這個內我所不能有所執著,因為它完全是虛妄法。

接著我們說「愛」。這個愛心所也是由於有了六識心,有了六塵相以後,才使得六識心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貪愛執著。也正由於這個貪愛執著,使得眾生對五陰身自我,以及對三界萬法有了執取的作用,因此就在三界六道裡面不斷地生死流轉。但是這個貪愛心所,也是跟前面那五個遍行心所法一樣,也都只是意識覺知心的心所法,也就是必須依附於意識覺知心,才能存在以及運作的心所法。況且這個貪愛心所,它是在五遍行心所法出現以後,才會出現的心所法,已經是後後面的法了,當然是更加地虛妄。

接著我們說「界」。界就是種子,就是功能差別,又叫作功能的侷限。譬如眼識界,就是指眼識能見色塵的功能,可這個功能有個侷限,就是說眼識就只能看見色塵,不能聽聞聲塵;也就是說,祂的功能是有個侷限的。那麼識陰共有六個識,所以六個識的功能就叫作六識界。也就是說,六識各有不同的功能,譬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乃至意知法,這就是識陰六識的功能差別,也就是六識的自性,所謂見聞覺知性就叫作六識法界。這個六識法界,也就是六識的見聞覺知的自性,其實也只是由於識陰六識的心所法的運作過程當中,才能顯現出來的六識的功能;它的本質就是六識心跟相關的心所法配合運作下,才能成就的自性,那當然更是虛妄法了。那意思就是說,既然六識界、六識的自性是虛妄法,那麼這些「觸、受、想、思、愛」這些心所法當然也都是虛妄法了。

各位菩薩!當您對這個《中阿含經》裡面所說的「外識、內識,觸、受、想、思、愛、界」這些法有了基本的認識以後,心中對這個「因緣起」的法信受了,那麼接下來,就是要對這因緣起以及因緣起的法,就要確實地加以思惟、憶念以及稱量,並且要善於觀察跟分別:這個外識、住胎識是常住法,但也必須藉緣才能出現在三界中;同時也要去善於觀察分別這個內識、識陰六識,以及相對應的各種心所法的界,也就是相應的所有心所法,它的功能也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各位菩薩!若您能夠這樣去思惟、憶念以及稱量,這樣去善於觀察分別這些法義,那麼您就能夠在解脫道上生忍了,也就是能夠知道說,自己在解脫道上,終於能夠步上軌道了;那麼您這一世想要斷三縛結、斷我見,想要取證初果,已經指日可待了。那麼這裡就要恭喜您了,因為您的心裡已經有了解脫道的法樂存在了,心裡已經生起善法欲,想要進一步聽聞解脫道的正理,心裡一直想要憶念這些正理,並且想要更深入地觀察這些正理,這就是 佛在《中阿含經》裡面所說的頂法。

各位菩薩!當您對這個頂法的道理明白了,也確實如理作意去思惟觀行以後,頂法不久就會出現囉!可當頂法出現以後,可千萬不能被惡友、假名知識所籠罩,說「意識卻是不滅的」,然後又退失頂法,那就很可惜囉!只要菩薩您不退失頂法,並且繼續深入觀行,不久就可以發起解脫道的見地,就能斷三縛結、斷我見,證得初果須陀洹。各位菩薩!當您認為已經斷我見、證初果了,請您一定要把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這一套書總共七輯)拿起來從頭到尾再詳細地讀一遍,一面更深入去體驗,一面再自我檢討,檢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已經斷三縛結、斷我見,為了避免未證言證,犯下大妄語業。

如果您能夠依照《阿含正義》整套書的內容,重複地檢視自己的所觀與所斷以後,可以確定說自己確實已經斷三縛結、斷我見;可我們這裡還是有三件事要提醒大家:

第一、不能使自己成為聲聞人,也就是不必急著求證四果。如果在證得四果以後,就想要取證無餘涅槃,這樣的話,就會使自己成為定性聲聞人。因為菩薩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迴入大乘佛菩提道來修學,進一步來求證外識、住胎識,也就是親證本識如來藏,然後發起般若實相的中道智慧,進入大乘內門來修菩薩道,乃至未來可以究竟成佛,這樣可以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那套一句話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如果菩薩您對解脫道三果的證境,確實很嚮往的話,無妨可以先求證三果的證境。至於求證三果的行門,就請您依照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七輯書裡面所講的理路去實修,先淡薄貪瞋癡三毒,成為薄貪瞋癡的二果人;然後再加修未到地定的定力,並且遠離欲界的貪愛,確實斷除欲界的貪愛之後,又有了未到地定的定力,自然就會發起初禪不退。那之後再自我檢查一下自己的五下分結是否已經斷除了?那也就是說,發起初禪以後,接下來就是要把五下分結斷除;當五下分結確實斷除,就是證得三果阿那含。可是當您證得三果以後,不必急著求證四果。如果您是專修二乘解脫道的行者,這時候就應該迴入大乘佛菩提道來修菩薩道;也就是說,要進一步來受持大乘菩薩戒作為主要的正解脫戒,而以聲聞比丘、比丘尼戒作為別解脫戒,也就是以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作為副戒,這樣來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乃至未來可以究竟成佛,可以度化更多的人離苦得樂。各位菩薩!我們非常歡迎您來正覺學正法,成為大乘菩薩僧團的一分子。相信有菩薩您的加入,一定會使得佛教正法更有光明的遠景,可以使更多的眾生獲得解脫以及實相智慧的利益。

第三、在阿含解脫道證果時,其實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捨掉了什麼。譬如證初果,其實並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捨去三縛結、捨去我見;所謂的證果,其實沒有什麼果可得。又譬如證三果,也只是捨去欲界愛、捨去五下分結,並沒有得到了什麼法,也沒有什麼果可得。那就是說,如果菩薩您有確實依照《阿含正義》所演述的內容去實修,確實有所實證了,也不能到處宣揚自己的果證,因為當行者說出自己的果證時,那表示已經誤會解脫道的果證了。

以上這三點的簡要說明,希望對菩薩您在佛法的修證上有所幫助。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祝願大家:色身安泰,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04-a18_042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41集 二乘頂忍(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著作《阿含正義》第五輯第八節裡面有關「二乘頂忍」的意涵。

二乘聖人他的所證是「梵行已立、我生已盡、不受後有」,至少已經發起具足的初禪不退;並且捨報之後,不會再生起中陰身、不會再受生,所有後世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都不再生起了,永遠不再有未來世的自我;並且有「解脫知見」,能夠隨緣隨分為人解說聲聞法證涅槃的道理,這就是二乘解脫道所說的證無生。所以如果有人想要以識陰六識覺知心的自我,入住無餘涅槃,認為有生有滅的識陰境界可以常住不滅,認為那就是證得解脫道的無生,其實那已經墮入外道的五現涅槃了,不是真正證得出離三界生死的涅槃,已經落在識陰或者說意識境界裡面,那不是聲聞法解脫道所說的證無生。所以說到二乘解脫道裡面無生忍的法,我們就必須從最基本的層次,也就是從頂法和忍法來說起。

各位菩薩!我們就先來看一段 佛在《中阿含經》裡面的一段開示:【世尊告曰:「阿難!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及諸年少比丘說頂法及頂法退。」尊者阿難等受教而聽。世尊告曰:「阿難!多聞聖弟子真實因心,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中阿含經》卷21

在這段經文裡面,佛為阿難尊者以及年少比丘們開示解說:什麼是頂法?什麼又是頂法退失?佛告訴阿難尊者說:「多聞的聖弟子們以修學正法的真實因的清淨心,來思念、稱量五蘊諸法;並且善於觀察分別這個五蘊諸法是無常、苦、空,不是真實我。就這樣去思惟、憶念以及稱量,就這樣去善於觀察分別,於是就出生了安忍、出生了法樂,想要安住在佛法中的善法欲,也就是想要聽聞、憶念以及觀察:五蘊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的,不是真實的我。」這就是 佛所開示的頂法。接著 佛又繼續告訴阿難尊者說:「什麼是頂法的退失呢?如果已經獲得了頂法以後,不久又失去了,那所獲得的頂法衰微退轉了,不再修習守護這個頂法了,不再精進勤修這個頂法了,這就是所謂的頂法已經退失了。」

各位菩薩!從上面的經文開示,我們這樣子瞭解頂法以及頂法退失的定義之後,接著我們再來看,佛在同一部經,同樣是在《中阿含經》卷21裡面的開示,佛說:【……如是,內、外識、更樂、覺、想、思、愛、界,因緣起,阿難!多聞聖弟子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

在這裡,佛進一步提到說內識以及外識。佛說:「就像這樣,能夠觸內相分六塵的識陰六識,這就是所說的內識;以及能夠入住母胎出生名色五陰而觸外六塵的住胎識,這就是所說的外識。就這樣,內識、外識、觸、受、想、思、愛以及界(這個界就是功能的意思),這些都是以這個外識—本識、住胎識—為根本因,然後以父母、四大(所謂地、水、火、風),以及無明等種種法為緣,這樣子有因有緣才能出現在三界裡面,這就是所說的『因緣起』的正義。」

接著 佛又開示說:「對於這個『因緣起』的道理,以及由因與緣所生起的種種法,都加以思惟、憶念、稱量之後,並且善於觀察分別這些五蘊諸法,無常、苦、空、無我,透過這樣的思惟、憶念、稱量,以及善於觀察分別以後,於是就生起了安忍、快樂,以及生起了善法欲,想要聽聞、憶念以及觀察,這就是所說的頂法。可如果得到了這個頂法以後又退失了,也就是衰微退轉了,不肯再繼續去精進勤修,不肯守護這個頂法,這就是所說的頂法已經退失了。」

各位菩薩!佛這樣子開示以後,又交代阿難尊者說:「阿難啊!你應當為這些年少比丘們解說,並且教導他們有關這個頂法以及頂法退失的道理,使他們都能夠得到身心安隱,以及法樂無窮,身心都不會覺得煩憂或熱惱,終身都可以修行清淨梵行。」最後 佛又交代大眾說:「聽聞正法以後,應當各自去身體力行,去山林或樹下安靜的地方,靜坐思惟整理法義,並且要勤加精進,不可以放逸懈怠。」

各位菩薩!在這段經文裡面提到了修阿含解脫道的一個重要的大前提,那就是對於內識與外識的認知。也就是說,修解脫道的行者,對於這個內識與外識的義理要能夠了知,要知道說:阿含解脫道是以「八識論」為大前提的。如果不承認有第八識住胎識存在,不管他如何地精勤修二乘法,他都無法證得二乘菩提果,因為如果把這個能夠貫通三世,能夠來往三世,相續存在的本識、住胎識否定了,如果把二乘菩提的根本因住胎識否定了,那麼就違背 佛說「因緣起」的正義了。那意思就是說,佛說二乘菩提「因緣起」的道理,完全是以「八識論」為大前提來宣說的。

什麼是內識?什麼又是外識呢?我們來看一段《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裡面的開示:【云何內識?若識受,是名內識。云何外識?若識不受,是名外識。】那意思就是說,什麼是內識呢?如果有一個識,祂對六塵境界是能夠領受的;也就是說,這個識祂是安住在五蘊裡面,能夠領受內六塵,而且對這個六塵境界有覺受,那麼這個識就叫作內識。接著論文又說,什麼是外識呢?就是說,如果有一個識,祂不會去領受六塵境界;也就是說,這個識祂可以藉著五色根直接觸外六塵,並且可以變生內六塵,但是祂卻不領受這些內、外六塵,這個識就叫作外識,就是因為祂能夠藉著五色根而觸外六塵,所以叫作外識。

這是從六塵的領受或不領受,來定義內識與外識;也就是說,能夠領受六塵境界的就是識陰六識,但祂都是在勝義根裡面去領受內六入,祂不能直接去領受外六入,所以叫作內識。可那個從來不領受內六入的本識住胎識,卻可以藉由五色根直接接觸外六塵,所以叫作外識。但這個外識祂雖然能夠藉著五色根觸外六入,然後變生內六入,可祂本身卻不去領受這個內六入,祂只是變生內六入,再由內識去領受,所以叫作外識。

我們另外再來看看《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1裡面,對這個內識與外識又是怎麼說的:【「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識?」答:「若識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識。」「云何外識?」答:「若識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識。」】

那意思就是說,什麼是內識呢?是說有一種識(如識陰六識),祂在這個人間相續存在,也就是出生以後有了識陰六識,在這一生當中都不會失去,這個識陰六識就是內識。那什麼是外識呢?是說有一種識(如本識住胎識),祂在人間相續存在,這個本識住胎識本來不曾證得,或者說證得以後,當五陰滅失了,祂又會在其他地方相續不斷地繼續存在,就譬如受生其他地方又繼續存在,這個本識就是外識。

這裡是從生滅與常住,這兩種不同的體性來定義內識與外識。也就是說,凡是能夠常住,不會因為五陰壞滅就不存在的,縱然這一世的五陰壞滅了,祂仍然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入胎受生,或者到天界受生,仍然可以繼續存在的本識,就叫作外識。而那個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往生到下一世去的識陰六識,祂就只能存在這一世的五陰裡面,不能去到下一世,就叫作內識。這就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對內識與外識的定義。

各位菩薩!雖然《舍利弗阿毘曇論》跟這個《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這兩部論對於內識與外識的定義,乍聽之下好像有所不同,那是因為這兩部論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來解說。可如果從法界實相來看,這兩部論對內識與外識的定義,恰好是互相契合,有異曲同工之處;換句話說,由於這兩部論分別從不同的面向來解說內識與外識的定義,這樣反而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了知內識與外識的差別所在。我們簡單地說,那個能夠來往三世,能夠繼續存在他處,永遠不會壞滅的,而且能夠觸外法的本識,就叫作外識;而那個只能存在一世,被出生以後一直都在五陰身中,不能觸外法,只能觸內六塵的識陰六識,就叫作內識。

也許有人說,為什麼這個外識不是指意根呢?因為 佛在四阿含諸經裡面已經多次宣說「意法為緣生意識」,並且也說意根是六根所攝的法,從來不把意根說為識,所以外識不可能是意根,而是本識住胎識。由於外識可以觸外法,所以祂能接觸受精卵物質,也能觸取母親血液中的四大,所以能夠在捨報以後去到他處繼續入胎、住胎,以及出生名色;可內識—識陰六識—卻只能存在一世,捨報入胎就永遠斷滅了。況且在四阿含諸經裡面,內識與外識都不說為根或意,既然內識是識陰六識,那麼外識當然就是本識住胎識。

各位菩薩!在前面我們所舉示的《中阿含經》裡面,佛說修學解脫道,首先應該先信受有內識與外識,接著再觀察五蘊諸法是虛妄的,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的,這樣一一去作深入的觀行以後,心中生起了想要實證無我的善法欲,並且相信有一個外識住胎識是常住不滅的,這就是頂法。這個所謂的頂法,顧名思義就是指三界之頂的法義;也就是說,這個頂法已經到達三界頂了,雖然還無法真的出離三界生死苦,可在三界裡面所有凡夫眾生都無法到達這個智慧境界,所以叫作頂法。所有三界內的法都落入蘊處界我,以及蘊處界所擁有的各種我所的法裡面,始終無法到達頂法的智慧境界。當然這個我所就包括內我所與外我所了。

各位菩薩!這個頂法它有四種真實的意涵:第一、就是要認知內識—識陰六識—是虛妄的。第二、要認知外識—住胎識真實存在,祂可以貫通三世,也就是可以去到他方、他世繼續存在,永遠不滅。第三、要認知觸、受、想、思、愛等這些法,都是由外識與內識共同合作而出生的心所法,是不自在的法。第四、要認知外識、內識以及心所法,在密切和合運作下所生起的三界五蘊中的種種功能差別,都是假合而有,都是緣生緣滅之法。

各位菩薩!若您能夠如實了知這些道理不退失,就是頂法不退。如果能如實了知頂法不退,再繼續深入觀察下去,那麼這一世就有機會證得二乘菩提的見道,獲得初果的解脫功德,乃至可以證得二果、三果或四果。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為大家說明。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300-a18_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