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要繼續來探討「滅盡六入才是無餘涅槃」。
名色五受陰,也就是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一切眾生皆由這五種受用著果報,因此稱為五受陰。
要如實的了知地、水、火、風四大與四大所造色,它稱為色──五根身就是色。對色產生貪愛就是對色苦的聚集,由於色的因緣所產生的喜樂,就是對色有味著;而本質上,色它是無常法、是苦的法、是會變異的法,那這就是色的過失以及會讓人憂患的地方。假如說不能如實了知色受陰是無常、苦、變異、無我的法,那對於色受陰貪愛味著,就會聚集著因為色而有的生老病死苦。正信的佛弟子,如果能如實了知、思惟、觀察色與色集、色患的內涵,他就能夠對於色來調伏欲貪、來斷欲貪、來超越欲貪,這就稱為「色離」,也就是說脫離色的繫縛了。
同樣的,對於受、想、行、識,也是必須來如實了知各各有哪些內涵,不能遺漏,各有哪些貪愛味著的法相,各各都是無常、苦、變異、無我的法,要如實了知過患以後,他才能對於受想行識來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到達受離、想離、行離、識離而解脫生死繫縛。
但是一般的有情眾生,都不能如實了知有五受陰這些法,更別提說進一步的觀察五受陰了,往往都是取著五受陰而不自知。眾生對五受陰的取著,可分為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四種。
「欲取」,指的是對於五受陰所受用的五欲六塵有欲貪,為了得到五欲六塵的受用,進行一切追求與造作,就是欲取。以追求財寶的受用為例子,經中佛說:
【佛見世間人有財寶者,皆堅藏守之,不肯布施與人,慳貪藏之,更復求索。帝王及人民,皆不知厭足,至於死不棄愛欲貪,當捨其死,所有財寶皆置,空去,當趣所作善惡道。善惡隨人,如影隨人。】(《賴吒和羅經》)
佛陀看見世間擁有財寶的人,都堅定的進行寶藏守護,不肯布施給需要的人,造作未來世的福業善報;對別人慳吝,只會貪愛著已經獲得的財寶,還想要再求取更多。這種情況,無論是帝王或者人民百姓,都是不知道厭足的,甚至於到死都不會棄捨對財寶的貪愛欲望;但卻在死了以後必須捨掉,所有的財寶都只能放捨,一丁點兒都無法帶走,空著身捨報而去。若有造善業,就生到人天善道受福報;若有造惡業的,就生到相應的三惡道受苦報。所以說只有善惡業相隨,如影隨形一樣不相離,這是一般世間有情眾生欲取的寫照。眾生都沒有想到過:「人出生的時候是單獨的來,死的時候也是單獨的死,所造作的善、惡業是沒有人可以代替受報的,在世間追求的五欲財寶等不能救濟守護人的命,也不能讓人不老死。」所以
佛陀說:
【一者人生無有能避於老者,無有能止身使不老者。二者無有能避於病者,身無有代人死者。三者人死空身,不能齎持財產去。四者人至死,無有能厭於愛欲及財產者,人皆為財產愛欲作奴婢。】(《賴吒和羅經》)
沒有一個人可以避開老這件事,也沒有辦法止住這個身讓它不要老;沒有一個人可以避開生病這件事,也沒有人可以拿身體代替別人去死;人死了完全是空著身子,不能帶著任何財產而去。人直到老死,沒有人能夠對財寶的愛欲生起厭惡,也沒有人對已經獲得的財寶生起厭惡心,人都是在為財產的愛欲而當奴婢。佛陀說的,正是眾生在欲界的欲取最粗的相貌,為的都是要滿足「五受陰」,受用五欲六塵的各種欲望。
我們接著來談眾生的「見取」,主要來自於貪著利養以及別人的恭敬──這兩樣貪著──不能捨的增上力而造成的;或者說是有時候是為了詰難責備他人所立的論點為目的;或者說有時候是為了維護自身的論點,免於被別人所徵難;或者有時候是為了脫離別人的詰責,對於所擁有的偏邪的見解,堅持取著不捨。
在《阿含經》中曾經出現一個案例:有一位蜱肆王,聽聞大家都在讚歎 佛陀座下的阿羅漢弟子──叫作鳩摩羅迦葉──才辯無礙、說法微妙。他說有後世、後世有眾生繼續出生;但是蜱肆王的見解,它是沒有後世、沒有眾生在後世出生。因此他就跟著所有的國人,一起去見鳩摩羅迦葉。蜱肆王以他所謂沒有後世、沒有眾生生的見解,來詢問鳩摩羅迦葉。尊者鳩摩羅迦葉總共運用了十幾個譬喻,對蜱肆王解說為何有後世、有眾生生的道理,
但是蜱肆王都說:
【「沙門鳩摩羅迦葉雖作是說,但我此見欲取恚取怖取癡取,終不能捨。所以者何?若有他國異人聞之,便作是說:『蜱肆王有見長夜受持,彼為沙門鳩摩羅迦葉之所降伏所治斷捨。』迦葉!是故我此見欲取恚取,怖取癡取,終不能捨。」】(《中阿含經》卷16)
這位蜱肆王看重自己當王的身分,為了怕失去周邊其他小國眾人的恭敬,所以他在迦葉一一解說的過程,就算自己無法回應也堅持不捨。最後迦葉以譬喻說到:「老虎不與全身都是臭味的豬相鬥,老虎對著豬說:『你這隻豬來相鬥只是為了求勝!』所以老虎牠會讓豬贏的。」迦葉說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若蜱肆王見欲取、恚取、怖取、癡取,終究不捨的話,那蜱肆王就只能自受無量惡,也受到眾人的憎惡,就像老虎牠會讓豬獲勝那樣了。到這個地步,蜱肆王體悟到自己邪見所產生的見取見,已經成為那只是想要鬥到勝全身都是臭味的豬了,他才捨掉惡邪見歸依佛門三寶,接受迦葉的教導,修學如何布施。
那麼在先前曾經說過善星比丘的例子,他自己親近惡知識,多放逸而失去四禪。因為這樣子而生起了邪見,認為無佛、無法、無涅槃,對於
佛陀所說的都不信受,並且反過來毀謗 佛陀對外道生起嫉妒心,這也是因為見取所引發,以鬥爭為目的的行為。
第三個是「戒取」,又稱為「戒禁取」。將不是解脫的因,或者不是真能滅罪得福的因計著為因;或者把不可能到達解脫的方法,計著為確實能得解脫。也就是所謂的「非因計因、非道計道」的情況,用邪分別所獲得的見解為根本,設定身的守護或者口語的守護規範,就稱為戒;隨著所設的戒,在衣服、飲食或者威儀呈現的行相,就稱為禁。好像說裸形外道、拔髮外道、斷食外道、塗灰外道等等,把這些行為執取為清淨道,以為能得解脫,這就是戒禁取。
根據《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玄奘菩薩遊行到中印度境內的國度時,到了恆河的源頭。玄奘菩薩敘述著,約在西元3世紀的時候,有一位提婆菩薩,他在當地曾經為了破除大眾被外道戒禁取所迷惑,與外道對話,最後降伏外道捨掉邪見,接受正法改過自新的一個典故。
當時,外道書籍相傳恆河水是福水,它認為在河中沐浴可以消除自身罪業,以為啜飲河水、拿水漱口,可免受災殃,以為說掬起河水順著水流方向潑去,可以救濟亡魂;又以為沉沒河中而死可以生天享福。於是,世間的愚夫、愚婦們,時常群聚在河濱,依法奉行。
當年,提婆菩薩憐憫這群迷信的可憐眾生,想要矯正風俗,他就來到這裡。當大眾都往同一個方向潑水求福時,提婆菩薩卻刻意往反方向潑水。有一位外道發覺了,就過來問他:「你到底在做什麼?」提婆菩薩說:「我的父母在獅子國,我恐怕他們饑渴,所以從這裡潑水給他們喝。」那外道說:「你這樣大錯特錯了!山河遙遠、重重阻隔,你這樣愚昧地潑水給你父母解除饑渴,就如同向後行走,你妄想著跟上前面的隊伍一樣,你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提婆菩薩回答說:「人死後,陰陽兩隔,難以抵達,幽冥亡魂尚且可以憑這個河水潑灑而獲得救濟;人間只不過是小小的山川阻隔,為什麼卻反而說無法救濟呢?」這時候外道知道自己落在難處了,就向提婆菩薩請求原諒理屈的地方。經過提婆菩薩的教化,外道便接受如來正法,改過自新。那種被虛妄計著可以生福滅罪,必須在河水中數數澡浴的戒禁取的習俗,這個時候才為之銷聲匿跡。
但是到了末法時期這一千年來,喇嘛教中也有一種戒禁取,一直流傳下來,現在已經到達家喻戶曉的地步了。善良的佛弟子以及良善的一般百姓,根本都無法接受那樣的行為會是屬於佛教的行門!那個戒就是所謂的三昧耶戒。在這個戒裡呢,規範上師傳授灌頂給弟子之前,受灌者一定要先受三昧耶戒;而三昧耶戒本身就是要求弟子要帶明妃女人來供養上師,讓上師和那位明妃修雙身法,當場指導受灌的弟子如何修雙身法,並且要以最高的不變大樂為目標;也就是要找很多明妃不斷地修雙身法,這樣才能到達即身成佛、快速成佛。這些都是意識受樂的欲取境界,也是典型的戒禁取啊!因為愛樂身根相觸的樂受,就是落在六入處的欲貪之中,對於色不如實了知,墮在色集、色患之中,被六入群賊所入侵而不自知,不能脫離色的繫縛;受、想、行、識也是一樣,所以根本不可能解脫生死,又怎麼可能成佛呢?所以才說三昧耶戒是戒禁取。
以下一段是2017年年初,達賴喇嘛在印度菩提伽耶,主持時輪金剛灌頂法會時,他的一位華語翻譯叫蔣揚仁欽接受了訪問,他談到達賴喇嘛在說時輪的法,有這樣的內容:「時指的是不變大樂。也就是說,如何將這種從無始以來一直到成佛,也就是從無始亦無盡的這個最細微的意識,轉為了空正見,這種的不變大樂為識,這也是法身。」
達賴喇嘛所說的「不變大樂」,其實就是在雙身法的修煉中,要運用技巧一直達到遍樂全身,然後虛妄想像,那時候的樂它是來自於修成的天身,那時候能夠發起遍身樂的,就是細微的意識,以為那個想像的天身,他是細微意識的空性所出生,就認定那時候已經證了空性法身。所以才會說:「不變大樂為識,這也是法身。」事實上,達賴喇嘛所說的不變大樂,都僅是男女交合身觸之樂;無論運用所謂寶瓶氣、什麼氣功的技巧,到達任何身樂境界,都是根塵相觸、身識觸觸塵、意識觸法塵所了知領受的,全部屬於六入處欲貪不能斷所引生的觸受、愛取,因緣所生無常變異的苦法,這樣的苦法,本質上是無有真實自性的緣起性空法性,緣起性空它是生滅有為的現象,不能常住,所以說緣起性空的法性不是真實空性。既然不是無生的常住法,沒有真實空性,當然不是能出生萬法的本識,那就一定不是法身。能稱為法身的意思就是祂能出生一切法,才有法身的本質,所以能了知境界的微細意識,它仍然屬於意法為緣所生的意識,它有待於什麼呢?有待於藉意法為緣然後被出生,是緣起性空的法,所以微細意識不是本來無生常住的法身。
能夠如實了知思惟觀察的修行人,他會斷除欲貪而遠離,不可能涉入六入處欲貪中的,反而被六入處賊所綑綁,因此說喇嘛教的三昧耶戒,它是屬於「戒禁取」,認為微細意識為空性法身,那是屬於「見取」,因此一切行門都無法離開欲取,是永遠到達不了涅槃的,更別說成佛了!如果喇嘛教的祖師,他們不能在三世紀時期時候值遇提婆菩薩,也不能在之後值遇
玄奘菩薩,眼下也還算有福報,能值遇 平實菩薩出世住持佛法,將 佛陀的三轉法輪法教正確地闡釋宣揚,期望對喇嘛教的師徒們,能夠仿效被提婆菩薩勸導的外道,能夠知道錯了即刻懺悔改過,棄捨欲取、見取、戒禁取以及我取,回歸佛法正知見,在漫長的佛道修學上,立下一個不退的開始,乘著五陰滅道跡,來步入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你才看得見在佛道上能得大果大福大利的那一天。
接著我們來談眾生對五受陰的取著,這個第四取就是所謂的「我取」,又稱為「我語取」。也就是眾生緣於五受陰,來執著五受陰為真實,在五受陰的受用中安立一個我,以五受陰為我而貪愛取著,這就是眾生的我見。一切沒有在佛法聖道中見道的有情眾生,都是這樣安住於五受陰我之中的,為了滿足對五受陰的貪愛,不斷地去追求財色名食睡,一直到老死從不厭惡這樣的貪欲,一向樂於成為財產愛欲的奴隸,因此說對於「六入處是無人空村」這個道理不能如實了知。由於無明愚癡,然後導致安住於虛妄不實的五受陰我中,隨著六識的觸引入六入處賊,愛樂計執,和合著什麼呢?和合著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這四取,造作一切生死業,永遠沒溺在生死流中不能出頭;要在生死流中把頭浮出水面,要保持不沉溺於水中,得要獲得對佛法三寶的善信,並且要堅固而持續地長養善信。但是只有這樣,在餘生中仍然不能觀察生死的過失,所以要進一步的,在得這個善信並且堅固不失善法以後,能觀察生死的過失,能如實知這四聖諦的內涵,斷我見、疑見、戒禁取這三縛結,到了這個地步,就能夠在浮出水面不沉溺水中的同時,來觀察沉溺在水中的過失,也能夠知道有河岸、如何過河到岸上,所以見道斷我見是非常關鍵的基礎。
接下來要如何漸漸游向岸,乃至過河到達岸上呢?那就是斷除我見、疑見、戒禁取這三種導致被貪愛繫縛的見解以後,然後就開始要降伏貪瞋癡煩惱,才有漸漸趣向涅槃的實質出現。斷三縛結後發起初禪,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這個過程就是斷六入處的欲貪,不再造作有任何欲取、見取、戒取以及我取,與這四取相關的身口意業,就不會再有後世五陰受生的因存在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六入處滅了才是無餘涅槃的道理。不能了知要滅六入處,就會對六識觸六塵的觸執著不捨,沉溺在種種境界受中而不能了知。然後又長養貪欲愛樂,被四取牽引著造作生死業,這些內容都歸屬於因為無明而產生的身口意行。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假如完全不知道滅六入處的道理,卻說他能夠證無餘涅槃,那是沒有道理的。
在《阿含經》中有記載著一個典故。有兩位長老婆羅門的弟子,互相之間在論議著,他們各自的婆羅門法是真正能夠出離人間到達梵天的。互相爭著說:「我是,你非!」於是
佛陀就主動問其中一位叫作婆悉咤的婆羅門──他們所說具有三明的婆羅門:「是否曾經有人見過梵天?」婆悉咤答說:「沒有人見過。」佛陀繼續問:「那麼婆羅門的先師大仙們,是否有人見過梵天?」婆悉咤答覆說:「也沒有任何一位先師或者大仙見過。」佛陀就運用一個譬喻,問說:「假如有人在空地立了一個梯子,別人問他:『立梯子要做什麼用途啊?』那個人說:『我想要上天堂。』別人又問他說:『天堂在哪裡?在東西南北的哪個地方?』這位立了梯子的人答說:『不知道!』」佛陀問婆悉咤說:「那麼這個立梯子要上天堂的人,是不是虛妄不實呢?」婆悉咤回答說:「他說要上天堂確實是虛妄的。」佛陀就說:「那些號稱有三明的婆羅門,他們所說的也是一樣虛妄不真實。」
佛陀為婆悉咤開示說:
【五欲潔淨,甚可愛樂。云何為五?眼見色,甚可愛樂;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甚可愛樂。於我賢聖法中,為著為縛為是拘鎖。彼三明婆羅門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見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長阿含經》卷16)
佛陀說祂所傳的法,以修證真實解脫為賢聖法中,看待世間人所愛樂的,在色聲香味觸上的五欲,是染著、是繫縛、是生死的拘鎖。而那些三明婆羅門,都是被五欲所染著,並且愛樂堅固,從未看見五欲的過失,不知道出離五欲的法要,他們是被五欲所繫縛的。
佛陀說了這個事實以後,祂又運用了譬喻告訴婆悉咤,那些三明婆羅門,他們再怎麼努力地奉事日月水火,然後大聲地說:「日月水火諸神請扶接我去梵天吧!」這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三明婆羅門,他們非但不修沙門的清淨梵行,反過來他們所修其他的是世間五欲相應的不清淨行。這種情況下想要求生梵天,根本沒有相應的因果,這沒有相應的道理可以說啊!梵天的境界,它是要經過修行,遠離欲界五欲貪愛,以及相應的瞋恨煩惱,而且要發起初禪,有這些修清淨行的業因,才能有生到梵天的果報;同樣的道理,在佛法中獲得善信堅固不壞,持續地長養善信,並且建立四聖諦的正知見,遵循八聖道的次第如實地修學,然後斷我見破除無明,一定能夠往六入處滅,乃至名色滅的聖道軌跡前進。有這些修學賢聖法的因,才會有解脫生死苦、證無餘涅槃的果德。因為這些賢聖法,是由自己已經證了,消除這些因的法以後說出來的,祂自己已經實證了,所以我們聽了祂的法才能夠實證的。
那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238-a18_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