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說明到諸漏永盡,也就是永遠把三個漏:欲漏、有漏跟無明漏斷除掉,這個就是阿羅漢究竟解脫的內容,阿羅漢的修證除了前面所講的,他自己能夠親證以外,就是要諸漏永盡。
整個解脫道的修行,我們把它簡單地精簡了以後,主要的內容有兩個大部分:一個部分是修除貪欲,也就是說不管是對於欲界或是色界,或是無色界的貪愛,統統把它消除掉,不會再貪愛、執著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這個叫作離貪欲,這是解脫道修證裡面的最重要的一個。然後第二個是要離無明,也就是要知道說這些「我」、以及「我所」擁有的這些東西,以及我本身的內容是什麼?以及身外的──也就是外面的山河大地,它們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外面的山河大地或是自己這一個我,它的來源是怎麼來的?知道了這些來源,相對也就知道了,它這一些其實都是虛妄無常的,能夠真正地知道這一些現象界不管是五蘊、十二處或是十八界,它都是虛幻無常的,這樣子究竟的了知就是離開無明。解脫道的修行:貪欲把它去除掉,再把無明去除掉,就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簡單地來講,解脫道就是要修除這兩大項。
解脫道的修證果位,剛剛上一次我們有提到,就是俱解脫的阿羅漢或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什麼稱為俱解脫的阿羅漢呢?俱解脫的阿羅漢他解脫的內容有兩種:一種稱為心解脫,另外一種稱為慧解脫。什麼叫作心解脫呢?心解脫就是八解脫,或稱為八背捨,所謂背捨的意思,就是背捨世間的這一些貪愛執著,然後就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所以稱為八背捨。
哪些是這八個呢?在彌勒菩薩他的《瑜伽師地論》裡面,他有說明到八解脫:第一個解脫是「有色觀諸色解脫」(《瑜伽師地論》卷11),也就是說以自己所有的這個色身,知道自己有的這個色身來觀外面,或是自己這些內色或是外色的現觀,現觀了以後能夠得到解脫;第二個解脫稱為「內無色想觀外諸色」(《瑜伽師地論》卷11),也就是說自己內部的這個色身、或是意識覺知心都不要去了知它,不要去觀察它,然後專心地在觀外面的這些山河大地,然後觀外面的山河大地,完全沒有自我的存在,這樣子來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就稱為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第三個解脫稱為「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瑜伽師地論》卷11),就是究竟的解脫,然後來以自己親身就能夠證得這樣子的一個清淨的解脫,然後具足的就安住在這樣子一個清淨的解脫,這樣子的一個境界當中,這個就稱為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以上這三個解脫,簡單地來講就是一般所講的四禪八定裡面的四禪──初禪、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第四個解脫是什麼呢?是「空無邊處解脫」(《瑜伽師地論》卷11),就是只剩下意識覺知心在,然後用這個識去往無量無邊的虛空去緣,這個就是空無邊處解脫;第五個是「識無邊處解脫」(《瑜伽師地論》卷11),也就是說以識的覺知心去緣,往外面一直擴散出去,然後從擴散去了知這個外面是無量無邊的廣大;第六個解脫是「無所有處解脫」(《瑜伽師地論》卷11),也就是說去緣這一個無量無邊廣大的,它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稱為第六個無所處解脫;第七個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瑜伽師地論》卷11),非想非非想處就是不要去反觀自己意識覺知心的存在,然後以這個不反觀自己意識覺知心存在,這樣子去安住在這樣子一個境界;前面的三解脫,再加上後面的四個解脫──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跟非想非非想這四個解脫,總共的這七解脫,就是一般通外道的四禪八定。
最後一個解脫,八解脫裡面的最後一個解脫,是「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瑜伽師地論》卷11);也就是說,是把前面的七個解脫裡面的意識覺知心完全把祂滅掉,然後把第七識的意根安住在沒有「受」跟沒有「想」這樣子的一個心所有法的境界裡面,那也就是一般所講的滅受想定。四禪八定再加上最後一個佛門的滅盡定,總共有九個定,我們一般稱為佛門的九次第定。解脫道的修證裡面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最後面的這一個滅盡定,因為四禪八定是通外道的,所以在前面的七個解脫,是外道在佛世的時候都可以修證的。但是只有滅盡定,才是佛門的修行者能夠證得的,證得了滅盡定就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
那要談到這個滅盡定,因為它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談到滅盡定之前,我們先要說明一下,有情眾生所具有的這八個識──我們稱為八識心王。現觀有情眾生他的這個意識覺知心,以及他內部的了知的功能,我們可以知道:有情眾生都能夠了知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色就是有顏色的東西、聲就是聲音、香就是香氣、味就是味道,觸就是能夠觸摸到表面的這個粗糙的現象-這五個是有情眾生接受外面訊號進來的時候的五個類別;然後再加上法塵,法塵就是屬於外面的這一些邏輯、或是這些規則等等的不是物質的東西;外面的總共六個,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塵總共六個。
要能夠了知的話,就必須要有情眾生他自己本身,要有這樣子的一個功能來了知外面的這些境界;有情眾生他的身體裡面,他有什麼樣的「功能」能夠了知這外面的這個境界呢?第一個要能夠有的就是五根,五根就是身體內部的五個器官,也就是說眼根──眼睛,以及耳根──耳朵,鼻根──鼻子,舌根──舌頭,以及身根──身體的這些觸覺;這樣子的五根具足了之後,就能夠了知外面的五塵-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然後第六個是意根,也就是說他生起了意識了以後,能夠來了知外面的這個法塵,這樣子前面的五根有了以後,就能夠在有情眾生的了知的境界裡面,就會有五識來作相對應的了別;有了五識了以後,就能夠了別外面的這五個外五塵的境界。除了這五識──八識心王裡面的這五識以外,另外還有一個意識心,祂能夠對於外面的五塵作更深細、更微量的觀察;這樣子的前面五識──眼、耳、鼻、舌、身識以及第六識的意識,總共就構成了有情眾生的六個識,這六個識是一般的有情眾生都可以現觀、感覺到祂的存在的。
除了這六識以外,另外還有一個第七識,第七識簡單的來講,祂就是屬於比較感性的──有情眾生比較感性的、比較習慣性的這個內容,為什麼我們能夠了知祂的存在呢?前面的六識,祂能夠作很細微的分析,然後能夠作一些判斷;也就是說對於外面的這些境界,能夠作很詳細的分析,但是分析了以後,不見得能夠作一個很明確的決定。前面的意識,一般我們可以把祂當作是一個理性──祂可以作很理性的一個分析;這個意根,這個第七識的意根,簡單的來講,我們可以把祂當作是一個感性的功能,也就是說一些哭、笑、喜、怒、哀、樂等等,都是由這個第七識意根來產生的。
那我們為什麼可以知道這個第七識意根的存在呢?很簡單!我們在一般的境界裡面,譬如說碰到很好笑很好笑的事情,某某人講了一個很好笑很好笑的笑話,那時候你正在吃飯,吃飯的時候滿嘴的飯,然後聽到這麼好笑的事情的話,心裡面想說:「這麼好笑的事情,如果我一笑出來的話,那飯馬上就會噴出來了,所以我現在聽到這個好笑的事情,我不能笑。」但是因為那個好笑的內容太好笑了,明明知道會噴飯,但是還是不由自主地噴得,就把滿口的飯通通噴出來哈哈大笑。那這個能夠喜、怒、哀、樂─掌控喜、怒、哀、樂這個情緒─的是哪一個呢?是第七識的意根。我們怎麼樣證明祂存在呢?剛剛的例子就很明顯了,意識第六識明明分析了以後說:這個不能笑,笑了以後會很難看;但是第七識的意根,接觸到這樣子的一個法塵的境界了以後,他還是忍不住就是哈哈的大笑,即使意識告訴他不能笑,他還是笑了出來。所以由這樣子的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說,除了前面的六識以外,另外還有一個第七識的意根存在,祂掌控情緒、習慣等等這些功能。
除了前面所講的這七個識以外,另外還有一個識──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祂掌控前七識所能夠作的,除了前七識所能夠作的,所有的這些事情以外,祂另外還掌控了前七識所不能作的內容。譬如說我們剛剛所講到的這個第七識意根,祂除了情緒跟習慣以外,所有的十八界裡面的任何的這些決定,這個有情眾生所作的任何決定,都是由祂來作主的,也就是說對於十八界─五蘊十八界─這些內容的作主,是由這個第七識的意根來作的。
那為什麼我們可以限知說,這個第八識的如來藏祂是存在的──外於這個前面七個識呢?很簡單,當這一個有情眾生,他到了生命將要終了的時候,他壽命因為不管是什麼樣子的原因,色身壞掉了或是什麼樣子的原因,他的壽命當要終了的時候,這個有情眾生他的第七識─祂掌管決定,決定這個十八界─祂掌管自己要能夠永遠的存在下去,碰到臨死的時候,要捨壽的時候─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有情眾生他一定不想死的,所以他的第七識意根,祂會說:我不要死,我繼續要活著,我繼續要存在在這一個人間;但是很可惜的,因為業果報的關係,即使他不願意,時間到了他還是要捨壽的。那這樣子捨壽──壽命終了,這個有情他的這一世的業果報要結束的這樣子的一個決定,就不是第七識的意根祂所能夠決定的。也從這樣子的一個例子,我們知道說:祂的底層一定還有一個第八識的如來藏,祂掌管這個有情眾生的所有的業果報──這一世要活到什麼時候?然後下一世要轉生投胎到哪裡去的所有的這個業果報的顯現,就是由這個第八識的如來藏來決定的。
那談到八識心王之後,接著我們來談一下解脫道的究竟的修行。解脫道的究竟的修行,它從結果來看的話,就是把八識心王裡面的前面的七個識,包括前六識;包含意識的前六識以及第七識的意根,全部統統把祂要去除掉,去除掉前七轉識了以後,就能夠證得究竟的果位。要證得這樣子的一個果位,我們必須要說明在這八識心王裡面,祂的功能的運作裡面-心的運作裡面-有五個心的運作的功能,哪五個呢?這五個心的運作的功能,這五個裡面第一個就是作意,作意的意思就是說:心裡面有那樣的一個認知──想要作什麼的一個作意,這是第一個心的功能;第二個功能就是觸,觸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有了這樣想要接觸外境了以後,就會跟外境所進來的這一些資料,能夠接觸到,這是第二個心的功能;第三個功能是受,有了前面的作意、觸之後,接著就會有覺受,所謂的覺受呢,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個;有了這個覺受了以後,接著第四個功能就是去了知它,了知這樣子的一個覺受、以及外面這個境界的功能,這就是第四個想的功能;最後一個思的功能呢,是知道既然已經能夠作意、觸、受、想,了知外面的境界了以後,最後面一個功能就是要作決定。剛剛我們所講的:意根祂要作決定─作決定說看到什麼樣境界的話,祂要什麼樣反應─就是由這個思心所來作決定的。那在滅盡定裡面,我們剛剛講過了,滅盡定它是滅受想定,也就是在這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遍行裡面,它把意根的第三個跟第四個─受、想,把它消除掉、把它滅掉,把這兩個心所有法把它滅掉;也就是說在滅盡定的境界,滅受想定的境界裡面,它只剩下作意、觸跟思心所,就只剩下這三個。
再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滅盡定的狀況是怎麼樣子。當這一位阿羅漢他四禪八定修證完畢,然後他把這四禪八定的境界──意識覺知心的境界完全把它滅除掉,他就進入到滅盡定,他怎麼樣子進到滅盡定去呢?這一位阿羅漢,他在前一個晚上要入滅盡定之前,他先作一個設定,設定說:明天早上當太陽曬到我的皮膚的時候,皮膚感覺到這樣子的一個熱的時候,我就要出定;所以這時候,這滅盡定裡面的作意就有了他的設定,設定明天早上的時候,太陽曬到身體要出定,接著他就是會去接觸,接觸這樣子的一個境界。他有了這樣的一個設定了以後,到第二天早上當太陽曬到皮膚的時候,這一位阿羅漢,因為他的「受、想」已經滅掉了,但是他的作意、觸跟思心所還存在,所以這時候他的作意──太陽曬到皮膚,然後有了觸,也發現說真的太陽已經曬到皮膚了;這樣子一個觸覺了以後,就會啟動他的思心所作決定,決定什麼呢?要出定!
所以阿羅漢他的滅受想定、他的滅盡定,就是這樣子來的;先作設定,然後設定了以後入定,第二天早上那個條件出現的時候,他就出定。所以他這樣子的設定之後,他就把意識覺知心完全滅掉,只剩下意根的作意、觸跟思心所,這個就是滅盡定、滅受想定的境界。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謝謝諸位菩薩!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安泰,福慧增長,道業精進,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214-a18_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