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13集 當修四念處觀(上)

 


各位學友: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繼續依平實導師所著《阿含正義》第四輯有關慧解脫的知見來為探討,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當修四念處觀的身念處」。

修學二乘解脫道,斷我見、取證解脫果,必須要修四念處觀,因此要對 佛陀所開示的四念處觀法要、內容有正確的認知,所以在此略為說明,以提供修學解脫道的學友們能夠有正確的知見,那您就可以知道,依於我們所說的法要,為什麼自己修學那麼久,連得見道跡的初果都沒有成就?由對照的結果,可以補足您所學而被有意、無意的師父所忽略的內容,您能夠補足它,依於實證善知識的書籍如實地現觀,那麼得證初果就不是難事了。

但是我們要說,修學四念處得解脫道的前提,首先要能夠正知三界的法相與無常,如果認為只有人間佛教,不相信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乃至於不相信有地獄的苦報,認為那些都是方便說,那麼就是對於三界因果不正知,也是對於佛語不信受、有疑,對於 佛陀六年外道求法的示現沒有感受,如此就絕對不可能成就解脫道。再者,一定要有求解脫的欲心,方能於聞思上得以有著勝解智後,由身口意念念都趣向解脫三界為要,念念都能以智慧來觀照,這樣才能夠得解脫。

四念處是四類觀行的處所,依身、受、心、法四個所緣境去觀察。讓意識—也就是這個能觀的心—安住於所觀的四個所緣境上;依個人修學次第淺、深、粗、廣,或聞所成慧、或思所成慧、或修所成慧乃至實證 佛所說的法要來成就正解脫的慧,如此透過思惟、觀行,次第起修來提昇;所以在四念處觀一定要先在知見上、在架構上,對於觀行的內容、自性,以及自己在這些法相當中被繫縛最深的、最執著的,更要能夠數數觀行而能夠解脫。以下我們就來漸次地為您來說明這個四念處的法。

首先是身念處,一般大眾聽到身念處就會想到「觀身不淨」,其實身不是只是指四大所成的五根身,只要依於諸根所隨、行於三界,周遍積聚的法都稱為身,所以身念處的觀行,不是只有不淨觀,包括日常威儀,欲界、天界的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識身,觀察作意、厭逆作意種種作意都在其中。另外三個「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是要能夠正理解實證善知識的教授,依於這個身念處的觀行,而次第由受、由心、由法深入觀察,不是四個念住是分開的,而是有著相依、相緣、相續的關係。因此能夠在四念處正觀行後,就能夠斷除於五陰中妄計有身、以計為我,起我見、我所、我執的身念處觀,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觀行,身見沒有斷,初果就沒有希望,何況三乘菩提的修證。這是一切學佛人在現觀諸法時,要特別留心的。

我們在此是分成十四個觀察項目,接下來所說的這十四個項目,每一個觀行除了要能夠現觀自身,也要能夠去觀察他身,乃至於引發自他的種種法,都以正知、正見來觀察,由自、由他數數地觀察,由具念、隨念、憶念、不忘失、不滲漏,達到正勤、正念、正定,正向涅槃的成就。每一個念住都要這樣地去觀,所以我們以下再說的時候,就不再重複說明。

身念住的第一個觀行,依「正知、舉止、行為」,佛陀開示:【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中阿含經》卷24)這是開始觀行的首要,所謂正知,不是說像一般人所教,看住自己的「行、住、坐、臥、睡覺、起床」每個動作,其實這一段開示的重點,是在於要養成不放逸的習性;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因為對於要證解脫道的內涵、方法,依於善知識的教授清楚後,就要下定決心來努力修學。首先就是要規律好自己的生活作息與定課,日常生活作息杜絕一切的攀緣心、無意義的覺觀心以及妄想,心要能夠不放逸,都是安住在四念處,正向解脫法道上而行。因此這一個「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主要的就是先要調整我們還沒有修學前的習性,轉向於正向解脫道的修學習性。

當日常作息都已經養成了以後,接下來第二個就是「威儀庠序」的身念處觀。佛陀開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昂,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中阿含經》卷24)前面的規律生活以及攝心於法道,是自我要求,而這裡就是在處眾中,或者在僧團裡、或者是在面對一切眾生時所要表現出來的威儀,一切的舉止動作,不論是日三時、夜三時都要端嚴,乃至語默的時機、對象、內容都要能夠正知。這個念處所說的重點,其實就是要能夠守持戒律;能夠守持戒律,等於為自己和三惡道、和三界輪轉畫了一條界線,在這條界線當中,能夠好好地行自己的威儀,行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超越了戒律的這一條界線,那麼就能夠正向解脫道。

所以身念處首先定好規矩,第二個能夠守住威儀,善持戒律、善思惟戒律,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三個身念住,以「善法念治斷滅止」。佛陀開示:【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拼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中阿含經》卷24)這一個念住的成就,是必須要有前面兩個念住的基礎,守好規矩然後才能定方圓,知道什麼是對的,知道什麼是錯的,也能夠觀察過患並且修學對治。因為雖然有心要修學解脫道,但是過去的習性還是會現起,身口意業的造作還是不能清淨圓滿,能夠依於自己所施設的課業規矩,能夠依於戒律,就能夠知道什麼是對的,對的就要讓它繼續努力下去;什麼是錯的,那麼就要能夠立刻斷除,甚至只是有一個錯的心念,也因為在自己所施設的修學軌範以及戒律的鑒照之下得以迅速得知,不讓這個過錯的行為顯現出來,這也就是四正勤。

由四正勤就能夠趣入四如意足,如同 彌勒菩薩所開示:【又有四種,為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閑處,觀察諸法。】(~《瑜伽師地論》卷14)所以四神足、四如意足是依正法念,由制伏煩惱到斷滅對治,有了這三個念住的基礎,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修定,以攝心一境,不分別外境、不攀緣外境來制伏一生習性的種種煩惱;也能夠正觀當我的心已經能夠離開人間五欲的貪著時,那麼在欲界天的法相是什麼樣的狀態,在色界天的法相是什麼狀態,乃至於無色界天的法相,如此就能夠真正地對於三界法清楚了知它的自性是無常,而能夠真正地解脫三界。

第四個身念住是「以心治心,治斷滅止」,佛陀開示:【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捉旋,自在打鍛。】(《中阿含經》卷24)在前面是以善法念,現在更是要發起精進心。佛陀所舉的例子說,就如同一個瘦弱的人被兩個大力士各抓一個手臂,把他提在一個大火聚上;自己身心受制於欲界的熱惱也是如此,如同是在這個三界的火上面。所以思惟到這裡,就覺得命隨時會沒了,就能夠更捨於懈怠、心不散亂,身口意都止於正念、去除妄念。因此 佛陀教我們在修定的時候「齒齒相扣,舌頂上齶」,就是先以這個色身不動亂,來進趨於心一境性的成就,於五欲、五塵都不起心、不相應。如果能夠如實地去作,就能夠有著欲界定乃至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功夫。

在平實導師的指導教授下,正覺學子們都是以無相拜佛的功夫來修學,在無相拜佛的過程當中,或有同修能夠入於欲界定,或有同修能夠入於初禪前的未到地定;或有同修能於法起正觀得初果解脫,或有同修能夠與諸法的甚深緣起得以相應而能明心見道,更有菩薩能於這個無相拜佛的過程當中得以眼見佛性。因此定力的修學是非常的重要。而所謂的定,在最基礎的就是我們的這個心─意識心-已經不會再受人間五塵的干擾,雖然身邊有五塵的法相不斷地現起,雖然根塵觸受還會領納,但是不會再起心續念分別,乃至相應其語言思惟去續、去造作,因此這一個定是最基礎的一個定;但是我們還是要說,一定要有正見作基礎。

第五個身念住觀就是「正知出入息」,佛陀開示:【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覺一切身息入,覺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中阿含經》卷24)佛陀開示這個出入息觀,也是延續前面的定力,正念在息,除了依數息觀入手外,息出息入,或依上呼吸道系統的息出息入,或依身中一一毛孔的息出息入;或依身轉、或依心轉而能夠成就不同的禪定;依於入出息時,於息所依身,如果仔細地作意思惟,就能夠入於色蘊。同樣於息領納、了知、思惟這個能取的意識心時,作意思惟,就可以入於其他四蘊的觀行法要。因此如果有了正知見,再依這個息出息入配合五蘊的觀行,一樣能夠得到解脫初果,乃至於其他的果德的成就。

這一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186-a18_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