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阿含正義》來加以說明。
前一位親教師已說明四果的阿羅漢要滅盡六入才能入無餘涅槃,所以當阿羅漢斷盡見惑、思惑以後,於捨壽時,不論是外六入的色聲香味觸法入,或者是內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意入,阿羅漢統統把它滅盡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無有一法存在的極寂靜的境界中,永不再三界現身意。如果不能將內、外六入斷除,未來仍然繼續會有後有身的出生,就永遠不能離開種種生老病死苦,這也是經中所開示的純大苦聚,讓眾生在世間裡受種種苦。如果有人連六入的道理都不知道,乃至連六入一絲一毫都無法斷除,而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那都是大妄語人。
今天將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明二乘人如何證得無餘涅槃。那就是二乘人斷除見惑及思惑而成為阿羅漢,於捨壽時,滅盡自己的五陰而入無餘涅槃;因此,今天所要講的子題與五陰有關,那就是:「滅盡五陰方是無餘涅槃。」這分為兩點來說明:第一點、什麼是五陰?第二點、為什麼滅盡五陰就是無餘涅槃境界?
首先談第一點,什麼是五陰?所謂的五陰,就是五種遮蓋有情不能證得三乘菩提的法,使得眾生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哪五種呢?那就是色、識、受、想、行。所謂的色陰,就是色法,就是物質,也就是地水火風的四大,以及四大所造的色法,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2的開示:【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譬如胎兒藉著父精母血,以及母親的四大來長養這個色身,乃至出胎以後攝取四大來長養色身等等,以及共業有情所造的山河大地器世間,讓有情可以在器世間裡生活。
這個色法,它有質礙、有韻味,能讓眾生貪著色法的韻味而生喜樂,也就是眾生貪著色味,因而造作了種種善惡業,導致未來的色陰不斷地出現,因而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不說別的,常常看到有情貪著某一種美食,雖然遠至他方,就算開車、坐飛機等等,也會想盡辦法去那裡品嚐一下。而且電視裡有很多節目,經常在報導某一個地方有什麼美食,它有什麼美味等等,直讓眾生貪著這些美味的食物而想去品嚐一番,乃至願意浪費時間去排隊,浪費時間也心甘情願。這就是眾生貪著色法的韻味而生喜樂的最好表徵,使得未來的色陰無法斷除而在三界不斷地輪迴生死。又色陰是物質,表示它是有生有滅的法,不是真實法,所以色陰是虛妄法,猶如水中聚集的水泡一樣恆生恆滅,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色如聚沫」。
所謂的識陰,就是識陰六識,哪六個識?那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正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2的開示:【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譬如眼識能分別青黃赤白的顯色,耳識能分別聲音,鼻識能分別香嗅,舌識能嚐味,身識能知冷暖等;意識不僅能分別前五識的粗相分別,而且也能分別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分別,也就是意識能夠很詳細分別依於五塵而有的法塵,所以讓眾生能了知一切法的存在。
前面已說色法是生滅法,這六個識是依於色法之後而有的法,是依於有情具足了今世的五色根以後才出生的法,當然更是生滅法,所以識陰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法。這個道理,可以在世間裡觀察到:譬如睡著的時候,識陰六識就斷了,所以才能成就世間所謂睡眠這個法,表示識陰是可斷之法,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重度麻醉,使得有情的六個識無法運作,直到麻醉的效果漸漸消退了,這六個識才能再度出現,可見識陰六識是可滅之法,不是常住法。
如果有佛門的大法師、大居士,不知道識陰虛妄的道理,而說在睡覺時,意識沒有在睡覺,或者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等等,表示他連世間人應有的智慧也沒有,也是
佛在經中所開示的愚癡人。又由於識陰虛妄,猶如魔術師無中生有而幻化出來的,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識如幻化」。
所謂的受陰,就是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正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2的開示:【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謂的苦受,就是違逆自己心意而感受到痛苦的覺受。所謂的樂受,就是隨順自己的心意而感受到快樂的覺受。所謂的不苦不樂受,就是不痛苦也不快樂的覺受,讓眾生處於無記的狀態中。
譬如有人喜歡享受美食,只要有美食可以品嚐,他就會覺得很快樂,所以樂受就出現了;假使他無法品嚐到美食,就會覺得很不高興,所以苦受就出現了。又譬如眾生喜歡聚集錢財,希望能夠賺取全世界的錢財為他所擁有。如果能夠賺取很多錢財,他就會覺得很高興,樂受就出現了,有了樂受,想要賺更多的錢財為己所有;如果賺不到更多的錢財,樂受就會變成苦受,於是苦受就出現了。又譬如生病了,本來就是苦,所以苦受出現了;經過醫生囑咐按時吃藥,苦受漸漸減少,樂受就漸漸出現了;乃至漸漸康復了,樂受就漸漸減少了,最後消失不見了,於是不苦不樂受就出現了。
由此可知:所謂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隨著有情當時對色法的喜好與否而由六識領受所產生的覺受,也是隨著個人當時領受色法的內涵,而由識陰六識分別之後,而有不同的覺受出現,表示這三受是依於色陰與識陰之後而有的覺受,當然不是真實法。前面已說色法及識陰本來就是虛妄法,更何況是依於色陰與識陰之後而有的受陰,當然更是虛妄,所以受陰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又由於受陰虛妄不實,猶如生滅不已的水泡一樣,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受如水泡」。
所謂的想陰,就是了知的意思,已經了知所處的境界是什麼,而且也分別完成了,正如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28的開示:【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譬如眼見色塵時,已經知道在領受色塵境,而且也知道這個色塵的青黃赤白等顯色,乃至知道意識所分別的色塵境為可愛、不可愛,因而產生了喜歡、不喜歡的心念出現;也就是說,有情在眼見色塵的當下,就已經了知色塵的顯色,乃至有了可愛、不可愛,喜歡不喜歡的現象出現等等。所以想就是了知的意思,而且在了知的當下已經分別完成了。
既然想陰是依於色陰、識陰及受陰而有,當然不是真實法;又色陰、識陰及受陰本來是虛妄法,更何況是依於色陰、識陰及受陰之後而有的法,當然更是虛妄,所以想陰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由於想陰不實,猶如野馬在野外奔馳習慣了,無有一絲一毫的安靜,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想如野馬」。
所謂的行陰,就是時間與空間轉換過程中所顯示的一種現象。它有三種行,也就是一般佛弟子們所了知的身行、口行、意行,正如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28的開示:【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這三種行,乃是有情有了色陰以後,透過這個色陰而攝取了外境,使得識陰六識得以藉緣而出生;而識陰六識出生了以後,得以領受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使得受陰出現了。也因為眾生有了受陰的領受,所以在種種境界中產生了種種分別的想陰出現,於是眾生就在色陰、識陰、受陰、想陰和合運作過程中產生了種種行,包括了身行、口行、意行在內。
由於眾生不了知行陰的虛妄,認為真實有外境為自己所接觸、所領受,因而有了種種煩惱出現,也就是經中所開示的煩惱雜染出現。有了煩惱雜染,就會造作種種業而有業雜染出現,它包括了善業、惡業在內。有了業雜染,於是後有的生雜染也就出現了,導致眾生不斷地在三界當中出生而無法出離。
由於眾生不了知行陰,是藉由色陰、識陰、受陰、想陰和合運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它不是真實法,所以認假為真,導致眾生在三界當中輪迴不已。又由於行陰是透過色陰、識陰、受陰、想陰和合運作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它沒有真實的體性,猶如芭蕉的心沒有骨幹一樣,是由一層一層的皮包裹起來的,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行如芭蕉」。
由於眾生不了知五陰的虛妄,也不知道色所攝的色陰,以及名所攝的識陰、受陰、想陰、行陰,是虛妄法,導致眾生有了種種煩惱的煩惱雜染出現,就會造作種種善惡業而有業雜染出現,導致未來世不斷地出生而有生雜染出現,因而在三界當中一直輪迴不已而無法出離。如果眾生想要出離三界而得解脫,必須將這名色所攝的五陰加以滅除,就不會在三界中受種種苦而有純大苦聚出現了。
或許有人會懷疑,真的滅盡自己的五陰就能得解脫嗎?這有經典為依據,正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2的開示:【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說明如下:「復次,比丘思惟打量及觀察正確滅盡一切苦而到達窮盡一切苦的邊際時,他思量及打量這六入處,也就是十二處,是以什麼為因?是如何熏習而聚集的?是從什麼地方出生的?是如何而有這個觸的功能?他知道六根、六塵的六入處,其實是以名色的五陰為因,是以名色的五陰熏習而聚集的,是藉著名色的五陰而出生的,是藉著名色的五陰才有觸六塵的功能。如果能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永遠滅除而沒有絲毫地剩下,那麼六根、六塵的六入處就全部滅盡;如果比丘滅除名色的方法及過程已經如實了知了,接下來修習名色滅除的初步方法,而且也修習與滅除名色有關的種種次法,來邁向究竟滅除名色的五陰境界,是為比丘趣向正確滅盡一切苦而到達窮盡一切苦的邊際,這就是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名色所攝的五陰全部滅盡的道理。」佛已經很清楚地開示:比丘只要將名色所攝的五陰全部滅除,就能到達窮盡一切苦的邊際,就不會有純大苦聚的出現了。所以,比丘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滅盡了以後,自然就得解脫,永遠不會再有種種的苦出現及領受了。
接下來談第二點,為什麼滅盡五陰就是無餘涅槃境界?當比丘知道要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滅除以後,就能究竟苦邊而得解脫;可是當他們滅盡五陰以後,所證的境界到底是什麼?他們就會去探討,探討的結果,是不是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滅除了,就是無餘涅槃境界?比丘們為了解決這個切身的問題,就會向
佛請示,世尊便為他們開示:「如果將名色滅盡了以後,那就是無餘涅槃。」
正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2的開示:【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當比丘們觀察種種的色法,它們都不是真實我,也不異於真實我,色法的虛妄我與真實我是和合運作的。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它不是真實我,也不異於真實我,受想行識的虛妄我與真實我是和合運作的。多聞聖弟子如果能夠如實觀察五陰不是真實我,也沒有我所,對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就不會貪著而有所執取。既然無所執取,對三界就沒有任何執著可言,未來就能證得無餘涅槃,自己作證而說:「我已經斷除了分段生死,今生就到此為止,所應修的清淨梵行相應的初禪已經發起了,解脫道所應修學的法已經完成了而無所遺漏,自己也知道不會再有後有身出現了。」
也就是說,當這位比丘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滅除了,將名色所攝的分段生死斷除了,就能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就能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有種種的純大苦聚出現了,就算天魔波旬想要知道這位比丘死後的去處,終究是找不到的。所以說,當比丘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滅除了,他捨壽時就能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消失不見了。如果有人自稱已經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卻不知道要將自己的名色所攝的五陰滅除,自己也無法自作證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那都是大妄語人。
綜合上面所說,所謂的五陰,那就是色、識、受、想、行,這五種法能遮蓋眾生無法得解脫,更無法證得三乘菩提。既然無法得解脫及證三乘菩提,未來就有後有身不斷地出生,於是種種的純大苦聚就出現了,直讓眾生在受種種苦,導致眾生一直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如果有人能夠將名色所攝的五陰滅除了,於捨壽時就能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消失不見了,這也是今天所要闡述的主題重點:「滅盡五陰方是無餘涅槃。」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242-a18_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