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菩薩正行》,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講,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我們上一次是講到第八輯的第151頁的地方,我們現在這個部分講的是,從「三世定戒二因緣捨」這個部分。
我們先把經文先唸一次:【三世定戒二因緣捨:一者退時、二者斷善根時;復有三時:一者捨身時、二者退時、三者生上時。無漏戒有三時捨:一者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三者得上果時。心善業一時失,謂上生退時。身口意善,斷善根時一時俱失。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無漏戒、攝根戒,是人了了解十業道。】(《優婆塞戒經》卷7)我們就先解釋這個部分。
佛首先講「三世定戒二因緣捨」,為什麼說三世呢?因為前面已經講過了定的這件事情,可以說毎一個眾生過去無量世以來都曾經修習過,所以這個定這件事情,對大部分的眾生來講,其實都是三世都可能自然會有的,所以我們說三世的定戒。
接下來說二因緣捨,什麼時候我們會捨掉這個定,以及定相應的戒的力量呢?當然就是說,要看你的禪定的狀況什麼時候捨,一個狀況就是退失禪定的時候。當然我們說定共戒這件事情,是由於定的力量,所以它可以跟戒的力量相輔相成,一旦定的力量退失了之後,自然而然這個部分就不成就了。所以我們說,退失的話會捨掉定戒。二者斷善根時。斷善根就菩薩《優婆塞戒經》這個部分,仍然主要是放在五逆的這個部分,也就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這個五樣的內容。當然就是說,一旦犯了這個五逆罪的時候,因為這個是極重的惡業,按照這個法界的因果律來講,這個極重的惡業唯一的結果,就是得要下地獄去。所以如果說因果律的這個本身,已經界定是如此的話,不管他的定力是再怎麼的好,他都不能夠逃過因果律的制裁。所以我們說,對於斷善根的這些人,哪怕他的四禪八定全部都具足的話,該下地獄的還是要下地獄。
另外一類要特別提醒大家,就是斷善根的這個狀況,雖然主要的是以五逆為主;可是我們說,如果因為談到的是菩薩《優婆塞戒經》,談到的是菩薩,之所以會有菩薩能夠在進行菩薩道的修行,他的基礎就必須是有八識存在,就必須是有如來藏存在,才能夠有菩薩的存在;所以我們談到的菩薩《優婆塞戒經》,因為有菩薩這兩個字,所以一定得要能夠認同、能夠知道有如來藏的這個存在。所以如果說有哪一個人,他毀謗沒有如來藏存在,謗菩薩藏的話,那麼這個狀況下的話,我們也應該要把他界定成他是已經斷善根,因為他連菩薩這兩個字,都已經徹底地把它丟棄了,那我們說菩薩優婆塞戒裡面的定共戒,又如何能夠繼續維持呢?所以這裡面還是要提醒大家,斷善根除了五逆之外,如果謗菩薩藏,也就是毀謗說沒有如來藏、沒有第八識、沒有阿賴耶識這個狀況的時候,這個後果也是很慘重的。
佛繼續說復有三時,這個復有三時當然講的是接續前一段講的,就是另外有三個狀況也會捨掉了定共戒。一者捨身時,我們說捨身的時候,就是說定共戒的力量在你捨身的時候,就很自然的就捨棄掉了。它並不是像我們前面的無作戒這樣,就是說能夠透過戒的這個熏習,然後讓我們戒體的完整,讓我們在後世還能夠繼續生起遮止惡事的力量。像這種定共戒,因為我們在捨身的時候到下一世去,下一世就是全新的六識心了,我們每一世修定的時候,都得要用當時那一世的六識心去修,所以很自然的,這個定是要重新再來過的。雖然說因為往世熏習的緣故,所以你這一世修定的時候,可以比別人很快速很快速的成就,但是哪怕是多麼快速的成就,你仍然必須要就這一世的這個意識心,這一世新的這個六識心,跟這一世的身體,重新再從入門的禪定修起。所以雖然說,你修定的時間很快速,比其他人來說,快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我們說從道理的層次來看,您仍然是要從頭修起的。所以像這樣的程度,我們就說定共戒這件事情因為跟定是綁在一起的,所以當捨身的時候,當然定共戒就不存在了。
第二者是退時,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如果你退失禪定境界的時候,很自然定共戒就沒有了。第三者是生上時,也就是你從哪一個境界往生到上地的境界的時候,當然這個定共戒,一定是依照哪一個定境來講。所以
佛之前在講說定共戒的時候,特別講「根本四禪,四未到禪。」這個意思就是說,定共戒這件事情一定是會講說,你是跟哪一個禪定的境界,所以如果說,我們在境界上面轉進的時候,很自然的,你原來在某一個定境上面相應的定共戒自然也會捨。另外就是說當我們上生到更高層次的境界的時候,當然我們在下層的境界的時候,原來在這一世在這一層的境界所擁有的定共戒,隨著你往生到上一層去的時候,一則是捨身,二則是往生的境界不同,所以當然這個時候定戒也是相應的就捨掉了。
接下來 佛說無漏戒,無漏戒什麼時候捨呢?佛說:「無漏戒有三時捨:一者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三者得上果時。」我們說退時這件事情,什麼時候是退失無漏戒的時候呢?我們說無漏戒指的就是:貪瞋癡這三樣事情,讓我們持續的在修道的過程中,即便佛菩薩的法乳加持,可是我們就像有漏的瓶子一樣,繼續的把這個法乳給漏光了。所以很顯然這個部分的有漏,就是指著我們的貪瞋癡的這些心行跟作為。除了一般我們所認知的這個部分,也要特別跟諸位菩薩們說,因為我們現在談到的是菩薩優婆塞戒,談到的是菩薩,那我們說菩薩這件事情有一個關鍵的,像之前講的關鍵的字眼,就是菩薩這兩個字必須要依賴第八識,或者說是如來藏,或者說是阿賴耶識這個基本才能夠成立。所以所謂的這樣子的退時,這個指的可能有的狀況是指說,本來大家相信有如來藏存在,有第八識存在,有阿賴耶識存在。當然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分別都是指著我們真心的不同的名字,祂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在不同位階的時候有不同的境界。我們說這種退失的狀況,一種就是說,原來我們相信我們有本心、我們有自性,可是因為惡知識的影響,所以我們本來相信的,可是到後來卻捨棄了,認為人從頭到尾只有六識。那如果說,您認為從頭到尾只有六識的話,這個產生的過失非常非常的多,不說別的,光是從這一世到下一世,這個戒體如何能夠完整地帯到下一世去呢?所以如果您只有六識的話,六識從這一世到下一世,又是全新的六識心的話,怎麼可能我們能夠有所謂的無作戒這樣生起呢?所以這個狀況,有很多的狀況,講起來都是有問題的。可是如果您能夠至心信受自心本性的存在的話,關於這些無漏戒,關於無作戒,關於這個戒體的熏習的這些事情的話,全部都會迎刃而解。所以我們說,這個部分如果退的話,很自然你就會在你修道的過程中,一定將來就會產生遮障,那個時候的話,您就很難再信受
佛所說的這些戒的道理,包含前面講的無作戒、包含戒體,因為那些部分,都跟我們的如來藏有很深的關係在。所以如果你不相信的話,這個部分很顯然,您就開始邁入有漏的這個狀況,當然無漏戒這個時候也就捨了。
另外一種狀況是說,有一些在證悟本心自性之後,因為在參禪證悟的時候,有的時候因為他的這個參的過程不夠透澈,再加上有時候可能是剛好誤打誤撞猜到的,或者是從別人那裡得到這個密意之後,知道了本心自性的這些名相,然後自以為得證了;這種狀況下,表面上他在這個得證的一段時間內,表面上看起來他是信受我們說的如來藏法的,可是如果這個時候,他不好好加強、補強他的基礎知見的話,往往會受到惡知識的影響,然後退失了他原來所得證的這個境界,這個時候當然他的無漏戒也就因此失去了。
第二個會捨掉無漏戒的狀況,就是所謂的轉鈍作利。這裡轉鈍作利講的,當然就是講的是惡行,講的是有漏行,也就是我們的諸漏——貪瞋癡的諸漏,由本來的鈍變成銳利的時候,那就表示說這些有漏的行為,它開始發生了大的深的影響,這個時候,自然您的無漏戒就捨了。
接下來第三個是得上果時,這個狀況跟我們前面講的定共戒是異曲同工,因為每一個境界的果,它相應的無漏的這個程度,都有它一定的界定的狀況在。所以我們說當你得上果的時候,你原來在其下的境界所相應的無漏戒當然就會捨,那個時候您所持的,將是上果相應的無漏戒。
接下來 佛說:「心善業一時失,謂上生退時。」心的這個善業,說我們心裡面所作的這些善業,他所相關的這些業的這個種,我們說如果上生的時候會失掉,這個上生會失掉,其實跟之前看到的無漏戒生上果的時候捨,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每一個果、每一個境界,都有它相應的無漏,都有它相應的心善業,所以當你上生的時候,你在目前這個境界裡面的心善業當然就是會失掉了,你得到的是你上生之後所相應的心善業。可是另外一個狀況,講的是退的時候,當然我們一旦有退失的時候,包含說我們開始不信受戒法,不持戒了,或者是開始否定如來藏了,這個狀況都會導致我們的心善業,在你退失的那個時候,在當下就開始失掉你心所相應的善業。
可是另外一種狀況,佛接下來講另外一種更直接的狀況是,斷善根的時候。如果是斷善根的情況,那真的就很嚴重了,像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到了一開始的定共戒的時候,在斷善根的時候會捨掉。這裡
佛也直接告訴我們,如果斷善根的時候,身口意善一時俱失。也就是,如果我們犯了五逆罪的話,身口意善就一時俱失了。
如果從菩薩的眼光來看的話,我們在之前的講次裡面,曾經提醒各位菩薩,菩薩要注意的不僅是五逆,還得要注意七逆罪。七逆罪裡面的內容,其中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在於說,第一個,從五逆罪裡面的殺阿羅漢,到了菩薩七逆的時候,就變成了殺聖人,而不是殺阿羅漢而已。除了這個之外呢,菩薩的這個七逆罪裡面,也把殺和尚、殺阿闍梨這兩項都把它放進去。因為在菩薩道裡面,因為是要生生世世的修習,所以尊師重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和尚跟阿闍梨在我們的菩薩道上,都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大恩人;這個狀況下,如果我們還對這樣的恩人有所惡行的話,那這個很明顯的,就是菩薩道上面的大逆不道,所以會列成七逆罪裡面的其中兩項。
那最後一項跟五逆罪又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說,五逆罪裡面最後一樣講的是破和合僧;可是在菩薩的這個七逆裡面講到的是,所謂的破羯摩轉法輪僧。那破羯摩轉法輪僧呢,我們從它的文字的意思上來說,那就表示說有所謂的羯摩僧,有所謂的轉法輪僧。這個羯摩僧,除了說一般所理解到的,就是說在一起誦戒的這一群的這個僧團,叫羯摩僧之外,在我們說菩薩的七逆罪裡面談到的,它把羯摩跟轉法輪僧這兩樣放在一起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在,這個意義就在於說羯摩僧這件事情,在菩薩七逆裡面談到的又特別包含了我們說主持羯摩,也就是一般主持誦戒的那一位僧寶。這樣子也就是說,這個七逆罪裡面的破羯摩轉法輪僧,就有包含了兩種的對象,一個就是誦戒的時候的僧寶,另外一個就是轉法輪的僧寶。這樣子整個我們把它包含起來看,就是如果無根的去毀謗、破壞了誦戒的僧寶或者是轉法輪的僧寶,他們在這些誦戒或者是講法的時候,相應的這些法的威德的話,這個部分就列成菩薩的七逆罪裡面的其中之ㄧ。
所以我們說菩薩的七逆罪,很顯然它的範圍比五逆要廣。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殺和尚、殺阿闍梨跟破羯摩轉法輪僧這三樣。這三樣,其實各位可以看這個三樣的意思非常的一致,那就是我們在菩薩道的修行裡面的時候,這個三樣都是對我們的菩薩道的修行,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力的人,所以像這一類型的人,我們絕對絕對要善加珍重,畢竟他是我們行菩薩道,一個最重要指引的力量。這是我們說斷善根在菩薩這個位階,要特別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接下來 佛說:「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無漏戒、攝根戒,是人了了解十業道。」這個部分我們之前的時候
佛有特別講過,戒的部分當然以這部經來說,講的主要就是菩薩優婆塞戒,其他我們說定共戒、無漏戒、攝根戒,乃至於無作戒等等,這一些戒都是環繞以這個菩薩優婆塞戒為核心,周圍我們可以再輔助的一些戒的力量。
如果說,我們把 佛所說的這些戒的力量都能夠具足的話,佛說:「是人了了解十業道。」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具足了這些戒的時候,其實對於十業道,我們也都是了然於心;也都是能夠瞭解十業道本身,它相應的因緣果報;也都能夠好好地去維護自己的身心,讓自己具足能夠成就十善業道。這主要是因為說,這些戒的本身,它的前提都必須是先要瞭解三界輪迴,要先能夠瞭解因緣果報的這些道理;所以當你在瞭解這些的狀況之下,再加上這些戒具足成就的話,你很自然的就不會去違犯了將來會有遮障的這些業道。一旦這些業道的力量不會去遮障你的時候,到時候你在往生的時候,我們前面說過,往生的三個大的力量:一個是業、一個是願、一個是念。菩薩如果能夠具足成就這些戒的話,那麼業的力量唯有剩下的,影響你往生的業的力量就只剩下十善業的力量。那麼十善業必然是帶著我們往上生的,這個時候你就剩下一個抉擇,就是你到底要不要跟著這個十善業往生天界去享定福,還是說你這個時候,會願意以自己的道業著想,然後讓自己的願跟念,成為主宰你往生的時候的主要力量。這當然就是自己要想清楚,菩薩道所為何來?。
其實最關鍵的抉擇就是說,往生天界,一般的眾生只要具足福德跟定力的話,他一樣可以往生天界。可是往生天界享福的結果,到最後天壽盡的時候,請問他還要不要再下來輪迴呢?答案是肯定還要的。所以這樣子,如果把這個事情想透的話,那就可以替自己抉擇,什麼樣是你菩薩應該要作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先談到這裡,我們下次再繼續往下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80-a10_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