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討論「業的報償與轉變」。在前一集節目中,我們已經說明了業的意涵,就是指過去造作的善行或惡行,而形成了一種會感生未來苦樂果報的勢力,就是業力;而業力在沒有失壞之前,必定會依著它的勢力,去報償該有的果報。
在《優婆塞戒經》中,釋迦世尊開示:【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優婆塞戒經》卷7)就是依著所造業受報的時間來區分業有四種。在部派佛教的《成實論》中說:【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為後。】(《成實論》卷8)就是區分業為三種:一是這一生造業,現生就感招果報的現報業;二是要等此身死後的下一生,就會受報的生報業;三是造業以後,要隔一生、兩生乃至千百生後,才受報的後報業。
所以造業與受報間的關係,不能只看待一生,像 釋迦牟尼佛在阿含部《毘耶娑問經》中開示:【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譬如樹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主施福亦復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毘耶娑問經》卷1)就是說明:如同尼拘陀樹種子種在地上,逐漸轉變而漸次消失時,在新的樹苗才可漸次現起。行布施的善業,將來的福報也是一樣,必須今生五陰消失後,等待因緣成熟,來生五陰現前才受報。
但《優婆塞戒經》除了現報、生報、後報這三種業之外,又有說無報業,或許有人乍看之下會心生懷疑,那不是跟前集節目,引
釋迦世尊在《大寶積經》中告誡弟子「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的聖教有所衝突?其實不然,因為《大寶積經》的偈中,已經設定了假設的情況,就是以「假使經過了千百劫長的時間,而過去所造作善行惡行的業力還沒有消除」作為前提條件。這不也正是告訴我們:業的勢力是可以消除的,而業的勢力消除,並不是只有報償苦樂果報一個途徑而已。
因為佛教中講因果,正確地說,應該是因緣果報,而不是單純的如是因、如是果。因緣果報中,只有因不能生果,只有緣也不能生果,必須因緣和合才能生果。「因」是指如來藏中所執藏過去造作的善惡業種及無明種,「緣」則是今生所遇到的善惡業緣。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中,就以佛弟子修行成為阿羅漢為例,說阿羅漢以前所造的大惡業,因為在遇到
佛陀以後,發起一念心善而出家修行,由於這個遇佛發心修行的善緣,成就了無漏果,所以捨報時就入無餘涅槃,使原本大惡業的報緣不具足而成為無報業,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在《優婆塞戒經》中,釋迦世尊接著又開示另外四種業:【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優婆塞戒經》卷7)就是以受報的時間與所受的果報是否確定,這兩個條件交叉成就而有四種業報的差異。就是有的業受報的時間是確定的,而所感招的是什麼果報,則還沒有確定;有的業要感什麼果報是確定的,但是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乃至多生以後的來生則不確定;還有一種業所感的果報及受報的時間都確定,無可轉變,這就如同我們前面幾集節目所說的:造作了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的逆罪,是五無間業,今生捨報一定要墮落阿鼻無間地獄中受極重的苦報。最後還有一種業,時間與果報都不一定,那就一定可以轉變,這一般是指所造的是輕業的情形,因為業的勢力較輕微的緣故,就有許多轉變的可能。
經文中又說:【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優婆塞戒經》卷7)就是說:常常作惡事而心中都不覺得慚愧、懊悔,或者作惡事時,專心一意毫不猶豫,或者作同一類的惡事時,心中總是覺得歡喜,而不斷隨喜這種惡事,或者發了誓願,堅定不移地去作,或者作了一件惡事之後,心中滿意,時時覺得作得好、作得妙;除了這五種情況下作了惡事,那果報就是確定的以外,其餘的惡業果報都是可以轉變的,都是屬於不定業。
而這五種導致業報確定的情形,可以說都是在於作者的心念、心意,一個不善的意念生起,身體隨之造作,然後無量剎那的意志就這樣延續下去,心意都不改變,惡業的果報就不可能轉變,當然就成為定業。所以要讓惡業的果報轉變為不定業,當然就一定不要有這五種導致業報確定的情況存在;如果原本不知道因果報償的道理,而曾經在這五種情況下造了惡業,那就應該趕緊改變心念,中止原來不善的意念,盡此一生努力行善彌補,並且時時心懷慚愧、懺悔求滅罪。經過這樣至心懺悔,三惡道的正報會隨著心意與行為的改變而轉變,地獄業就不一定是地獄報。同樣的,餓鬼道的業及畜生道的業,也會因為心意與行為的改變,使原本不善業中夾雜著善業,未來世的惡業也就跟著轉變了。此外《優婆塞戒經》中聖教,還告訴我們更具體的作法就是:【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優婆塞戒經》卷7)修身是修正我們自己的身行,也就是種種身體作出來的行為,廣義的也包括口行,就是種種的言說;修戒是要特別注重戒律,尤其是大乘戒的核心——攝心為戒,讓自己不會有違戒的心行生起;而修心則重在改正自己的想法、觀念,要抉擇善法,然後心得決定不改易;接下來要修慧,既然抉擇決定在佛道正法中修行,就要修學解脫慧和佛菩提慧,改變自己對解脫與實相的見解,依著這些見解就能去看清一些因果報應的現象,也就瞭解修善造惡在未來一定會有果報,也知道某一些業是可以改變的,這樣就可以消除一分煩惱,心就會變清淨了,然後就能一心一意在道業上精進,就能轉變重業為輕業;本來應受的輕業果報,也能在後來變成不必受了;進而如果能夠值遇大福田—就是真正的善知識—跟他學習第一義的勝妙正法並且如說修學,去修種種法道,又行種種善行,這樣的人就能轉變原本要在後世招感重大苦報的罪業,就在今世以輕微的苦報來受償。這是
釋迦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告訴我們,不一定非要受原本果報的教證。
為什麼業能夠轉變?世尊在《中阿含》的〈鹽喻經〉中就以鹽作譬喻,解釋說:「雖然犯了重大的惡業,只要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縱使未來世,還是要受所造惡業的苦報。但是由於今生努力修行善道,累積了許多善業的福德,乃至增長了道業上的功德,這些福德、功德的善業力,將來當然也會感招樂果,屆時受到的苦報,就如同把大量的鹽巴投入恆河河水中一樣,水還是不會讓人覺得鹹,也就是受到的苦報被稀釋,相對變得輕微,甚至微小到好像沒有受一樣。反之,雖然只是造作小小的惡業,卻不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將來完全沒有善業的樂果可報償,只有惡業所感招的苦報,那就像雖然只是少量的鹽巴,放在小水杯中,杯子裡的水還是又鹹又苦而沒辦法喝。」
從世間法上來說,好比一個人窮苦潦倒三餐不繼,雖然只欠別人一點兒錢,但是債主討債的壓力,就會逼得他喘不過氣,痛苦到覺得生不如死;反之,如果這個人後來賺了千萬倍於負債的錢財,那時候債主來討債,對他來講,一點兒負擔都沒有,輕輕鬆鬆就把欠債還清,什麼痛苦的感覺也都感受不到。
《優婆塞戒經》中,世尊另外也有開示:【善男子!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優婆塞戒經》卷7)一切有情所受正報的色身及覺知心的心性這個自我世間,乃至於所受貧富貴賤、人生際遇等依報的外在世界,都是如來藏幫忙畫出來的;但是這一切異熟果報,卻不是如來藏依自己的想法去畫、去修改的,都是根源於有情的意識和意根,意識與意根配合,就把三界中的煩惱給畫出來了。因為三界中的煩惱無非就是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如果意識、意根有了這三種惡見與執著,而把這些煩惱畫出來,那就一定要繼續輪迴生死;由於意識、意根落在我所的煩惱中,就會去造惡業,有了惡業,如來藏就會依惡業的種子,而畫出下一世的三惡道身,還有三惡道的覺知心。反之,如果透過正確的佛道修行,意識斷了我見,接著調伏意根對我、我所的執著,這時意識與意根是善、是清淨的,畫出來的不是煩惱,就不會畫出惡業而是善業;如來藏就依善業種子,畫出下一輩子的欲界天身,或是有福報的人身。
這其中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玄奘菩薩翻譯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三十論頌》中,針對為什麼有情眾生會不斷生死相續的提問,世親菩薩以一首偈頌來回答:【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唯識三十論頌》)依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的解釋:習氣就是種子,諸業習氣就是善業、惡業或淨業的業種子。二取習氣是指名言習氣和我執習氣;名言又分為顯境名言和表義名言二種。業種子會感生異熟果報;名言和我執的二取種子,則會引生等流和增上果。因為眾生各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中,執藏著過去造作的各種業種子,也含藏了累世累劫以來熏習的名言習氣和我執習氣的種子,由於善惡業種子而感生的未來世的或樂或苦的異熟果報,就引發名言習氣和我執習氣,跟著等流到未來世,然後有了未來世的色與心,就是色身和見聞覺知心,就有了命根,而成為一個新的眾生。
所以世親菩薩才說:「眾生都與生俱有諸業習氣與二取習氣。」又因為有名言和我執的二取習氣種子,所以眾生的意根和意識覺知心就會等流無始以來熏習的習性與執著,不斷現起虛妄分別,分別並執著三界六塵諸法,就會引生種種煩惱,因而又再造作新的善業或惡業,結果縱使舊的業種子異熟果報報盡了,新的業種子又會再感生新的異熟果報。
就如前面所舉《優婆塞戒經》中,釋迦世尊開示:「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眾生就因為這樣「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當然就必定要生死輪迴相續不斷。由此可知,眾生要免於輪迴,當然就不要去造新業,尤其是新的惡業;而要不造新惡業,就必須從改變不善習氣和執著的名言習氣和我執習氣種子下手,也就是要依著
世尊所開示的「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去修行;經過這樣修行之後,自己的習性、執著轉善、轉清淨了,未來世除了不再造作新的惡業之外,也會轉變過去造作惡業的異熟果報。
舉例來說:某甲過去殺害了某乙,依著因果法則,縱使償完三惡道的業報而回到人間,也還有性罪的報必須去償,就是未來世會被對方無意中殺死;過程可能是將來由某甲轉生的某丙與某乙轉生的某丁,兩個人突然大吵一架,然後某丙就被某丁無意間給殺死。然而如果某甲殺害某乙之後,能夠警覺未來世業報的可怕,趕緊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懺悔所作,並將累積的福德、功德至心迴向某乙;這樣不但將來三惡道的苦報減輕了,等到離開三惡道該要報償性罪的時候,因為經過至心修行的緣故,這時某丙的名言習氣與我執習氣,也就是習性和執著性,都已大大轉變,貪瞋疑的煩惱都已經調伏了許多,而與原來某甲的習氣與執著都不相同;這時就不再起心動念與某丁吵架,也就不會發生被某丁無意間殺死的結果,那過去某甲殺害某乙,該受的惡業果報不就轉輕甚至不受了嗎?
所以 釋迦世尊教導我們,要從持五戒以保人身,加修十善以生天,乃至修三乘菩提的解脫慧與佛菩提慧,以進入四聖法道之列,當然就是要我們逐漸轉變惡業果報,而一步一步往成佛之道邁進。
解說到此已近尾聲,下一集《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將由正緯老師繼續為大家解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74-a10_1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