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115集 優婆塞戒之助戒(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菩薩正行》,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講,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集第125頁的部分。

我們上一次講到「捨身後世更不作惡,名無作戒」這個部分。所謂「無作戒」它的界定的標準,就是說經由這一世我們持戒,然後我們行善業道之後,接下來在下一世,因為熏習成就的緣故,所以我們在後世,即使我們沒有再特別去受戒,或者沒有再聽聞善知識的教導,但是我們很自然的,在我們身處紅塵的諸般境界之中,我們很自然的不會想要造作惡業;甚至是說,碰到有惡業的場合的時候,會很自然的想要遠離,這樣子成就的這個戒,叫作「無作戒」。

這個無作戒,對於一般我們說,如果只是認同六識論的這些人來說的話,其實是很難想像的;因為我們每一世的時候,六識心都是重新的一個六識心,所以我們在前一世所熏習的這些戒熏習得再怎麼穩固的話,如果只有六識存在的話,我們說到下一世去之後重新生起全新的六識的時候,按理說,我們前世所熏習的這些東西是很難繼續再延續的。

可是如果您聽從了平實導師的教導,知道了人本來就是有八識心,然後我們所作的所有的這些業行,都會落謝到如來藏裡面,然後在裡面儲藏變成種子。用這個種子作比喻,就好像是我們在耕田農作的時候播種的種一樣,那個種子一旦在了,只要有適當的因緣的時候,比方說陽光、水分等等,那樣子那個種子就會發芽成長。同樣的,由於如來藏的功德的關係,所以祂會儲存我們在這一世作的業行的諸般的種子,然後這個種子到了下一世,因為是如來藏的關係,只有如來藏能夠妥善地執持這些種子到下一世去,所以因為如來藏的這個功德,我們才有可能在這一世因為持戒熏習成就的關係,所以下一世的時候,碰到不良的環境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會去遠離。所以這邊無作戒,剛好就是告訴我們,無作戒是我們現在在這個部分的《優婆塞戒經》裡面講的,等於說是會直接跟我們的後世的行為有所影響。所以我們說一句世俗的話,如果我們打一打算盤的話,我們應該會知道說,其實無作戒是一個很重要的戒的修行的方式。那這個無作戒講起來的話呢,如果放在八識心王的這個體系裡面講的時候其實很單純,也就是說,我們從瞭解這個戒法,包含說它的每一個戒的戒相跟戒的精神、戒的意義瞭解之後,並且受戒的時候隆重的受戒;像上一個講次跟大家說,比方說在現在的菩薩戒的受戒裡面的話呢,那是非常的隆重的,因為在菩薩戒裡面呢,除了說每一個戒條都要詳細去瞭解之外,在受戒的時候,有非常隆重的儀式,並且受戒的時候,其實龍天護法也都在旁邊,所以相當於您只要知道把這一切瞭解之後,那您在受戒的那個當下,您就可以想像,其實自己是站在許多龍天護法以及共同受戒的人,大家站在這樣一群的有情中間,然後很真誠地大聲的宣誓自己願意守哪一個戒條,那那樣子的熏習的話,戒體才容易成就。

另外就是說,受戒了之後,並且要時時的要參與誦戒,然後瞭解,避免說哪一條戒條因為稍微不注意、不熏習了所以忘記了。所以還得要時時的常常參加誦戒,平常更是要注意身口意行,如果能這樣作的話,我相信您在戒法上面的熏習就非常的完整而深入;這個就相當於您等於是在如來藏的這個大倉庫裡面,把這個戒的種子,並且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種子,把它放在如來藏裡面,等到下一世的時候,這個如來藏的種子碰到緣,發芽的時候,自然而然您的無作戒就會自然而然的起而運行,這個是無作戒。

!那下一個呢:【守攝諸根,修正念心,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不生放逸,名攝根戒。】(《優婆塞戒經》卷7)這個攝根戒在優婆塞戒裡面,因為它許多的戒條是為了將來出家作準備的,可是跟這個優婆塞戒相對應的就像菩薩戒,菩薩戒就是菩薩要守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戒,那麼優婆塞戒在這個部分來講,把這個「守攝諸根,修正念心,見聞覺知六塵,不生放逸」,把它另外叫作攝根戒,主要還是因為優婆塞戒仍然有很多是在我們的行為上面、現行上面去看;其實我們如果從菩薩戒的眼光去看的話,本來我們在受每一個戒條的時候,它相對的意義、最重要的內涵,還是都要守攝諸根,修正念心。

這個部分我相信,如果您也在正覺同修會禪淨班學習的話,禪淨班的親教師一定會教您如何來無相拜佛,透過無相拜佛鍛鍊憶佛的定力。這個憶佛的定力,跟一般坐中的禪定,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說它是一個動中定的功夫,也就是您學會了這門功夫之後,您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之間念念憶佛。如果這樣子的話,您看看!如果把憶佛的狀況,跟「守攝諸根,修正念心」這個經文比較起來的話,其實是完全相符的。

所以我在這裡要勉勵,如果您是已經在禪淨班了,那要勉勵大家,憶佛的功夫一定要努力去作,因為憶佛的功夫帶來的好處實在太多了,您現下就能夠得到很多的解脫受用,包含這句經文講的「守攝諸根,修正念心」。因為您在一心念佛的時候,說實在的,您是沒有其他的念可以去打其他的壞念頭的,更不要說的是,我們說上次談到的「根本四禪、初禪未到,名無漏戒」這個部分,甚至包含說前面的定共戒的部分;這一門無相拜佛,乃至於動中憶佛的功夫,也都包含了無漏戒跟定共戒的這個範圍。所以我們要強力地跟大家推薦,請大家好好地修習無相拜佛跟動中憶佛。如果您還沒有到正覺同修會來參加禪淨班的話,您也不妨先請一本平實導師所寫的無相拜佛的書,這是一本結緣書,在這裡面對於無相拜佛的這個功夫有非常深入的描述,您按照這樣的方法修習,必然也能夠很快領會到其中的法樂,這個是攝根戒。

我們接下來再繼續往下看,下一個我們要看的是書本的第138頁的內容。這個內容講的是戒的一些別相,我們先唸一部分的經文:【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優婆塞戒經》卷7)我們先看到這一小段,佛接下來說:什麼緣故我們說了各式各樣的戒的名字呢?首先 佛說:「戒者名制。」制呢,制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限制的意思,或者是說把它限縮讓它不至於整個蔓延成長,甚至呢,乃至於剛開始要生起的時候就把它給壓制住了;戒的這個制,就是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另外戒也可以叫作迮隘,這個迮隘最主要是說它是很窄、很狹隘,不能容兩者共同存在這個意思。很顯然的,我們如果持戒的話,並且是至心持戒,當我們至心持戒的時候,每一條的戒,就如同我們在這個部分的一開始在講捨戒的時候,我們有談到戒體的部分,那我跟大家說戒體,其實要體會戒體的話,很單純它就是我們持戒的時候好好的持,受戒的時候慎重的受,以這樣的因緣之故呢,所以我們關於戒的熏習非常的深入,可以說深入在我們的內心裡面,那一旦深入在我們的內心裡面的時候,以後我們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哪怕是碰到了不當的環境,原本如果沒有受戒的,可能會引生犯戒的行為的時候,因為我們現在熏習成就的關係,所以你碰到那樣境界的時候,往往在當下你就心念的第一個念頭,就會生起了一個制止的念頭,制止自己說:「不能再前進!不能再這樣作!」這個就是你能夠親身感受戒體力量的其中一個方式。

所以我們說一旦有慎重受戒,有好好持戒的時候,我們說這個惡法剛開始要生的時候,戒體的力量就已經開始動轉了,這個時候,如果您也稍微具有定力,就如同我們剛才講的定共戒,那這個遮止的力量會更強大,所以我們才會說,戒這個部分不能與惡法相容。

當然,如果您對於戒的部分沒有好好去持的話,誦戒也沒有來誦戒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對於這個戒的熏習是很疏遠的,那往往就得等到說惡法發生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說:「唉呀!糟糕!自己犯戒了。」如果有那樣狀況的話,奉勸大家受戒除了說平常的持戒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如果有犯戒的這個狀況的時候,要記得去懺悔、如法懺悔。同修們或許覺得說,犯戒這個事情好像是一旦持戒的時候,是絕對不能犯戒的;當然我們勉勵大家,就是持戒儘量的讓自己不要犯戒,不過我們畢竟都是凡夫,畢竟都是三賢位的人,所以在三賢位的人,犯戒恐怕在所難免,即便我們再怎麼小心再怎麼努力,有時候實在是因為過去世的這些因緣,再加上現在世的一些狀況,所以會讓我們也許在一剎那之間沒有辦法好好的持戒,就犯了戒了。所以像那樣的狀況,我們要勉勵大家,就是說三賢位的菩薩犯戒是很難免的事情,但是犯了戒之後呢不要如喪考妣!犯了戒之後,應該要勇於如法懺悔,因為懺悔的這個本身,其中有一個要點是要如法懺悔而且是要發露懺悔,您在 佛前發露懺悔的時候,必須要如實的把犯戒的經過詳細的交代清楚,並且要真心至誠的在 佛面前講說這個事情,自己犯了戒是多麼的不對,所以希望就要期勉自己下一次絕對不要再犯了,這樣子必須要好好的在 佛前把事情跟自己懺悔的心交代清楚,這樣子才是完整的完成了懺悔。

關於怎麼樣叫作如法的懺悔,實際上操作的儀軌,各位不妨去請教您的阿闍梨;或者是說在會裡面的同修,就應該要在上課的時候好好聽聞,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趕快小參,問問親教師。那懺悔這個法門非常的好用,也就是說我們在戒的熏習裡面,除了我們剛才講的說受戒的慎重、持戒小心謹慎之外、另外還得要誦戒之外,另外就是犯戒時候的這個懺悔,懺悔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對於戒體的熏習是很重要的一個法門。所以期勉大家,也千萬不要忽略了懺悔這個法門。

接下來下一段:「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這一句話,我們前面曾經跟大家說,一般人對於戒的感受,總是覺得說戒就是 佛制定下來,要叫我們不能作什麼,不能作哪一樣。比方說前一段 佛也說了,戒就是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所以看起來,好像戒就是要規範你這個不能作那個不能作,可是實際上我們應該要從更積極的一面去看,就說為什麼有些行為我們要特別制定戒法讓你不能作呢?我們說戒的一個制定,實際上是從現行,然後一路深入一直到內心的起心動念。那麼從現行來看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許多的這個戒條有它的戒相在,限制你說哪些行為不要作,然後一路往內深入的時候,就有所謂戒的精神意義來幫你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說從這樣一個由外到內、由粗到細、由淺到深的過程,我們可以瞭解到,您現在看到的戒條直接講的部分,可以說那個都是您如果犯了這個戒的話,您未來世會遭到很多的遮障,所以這一些個狀況才特別把它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戒你的行為的部分,然後您能夠減少了這個遮障之後,慢慢接下來就會往深細的一面走,所以這個時候您才會關注到說戒的意義是什麼,戒關於我們的起心動念如何去修正。

所以像這樣一個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您所看到的叫你不能作哪些行為之外,其實戒還有後面很大的意義,是讓我們瞭解到說為什麼這樣子不能作,然後接下來應該要怎麼樣修正我們的心念。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說戒,前面講的這個無漏戒,我們說無漏就是跟這個沒有貪瞋癡的我們叫無漏,所以戒的部分,有它的無漏戒的功德,其實一部分的原因,也都是因為這樣。那麼在這一句的經文裡面,戒名清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最直接的方式來看,如果說您不犯這些現行的部分的時候,那就表示您跟這個眾生之間必定少了非常非常多的扞格摩擦,乃至於未來世會因此而少了非常非常多的遮障,這樣子直接從現行來看的時候,您未來世肯定會因為少了這個遮障,覺得說很多地方都很順利,一旦順利了,其實你就已經成就了清涼的因緣了。

接下來就是說,如果持戒再更深入的話,能夠掌握到佛制的這些戒,其實是為了幫助所有的菩薩們快速成長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的來想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特別是我們的心念的部分。這個就會跟前面講的無漏戒相應,所以既然是無漏戒的話,自然而然的煩惱的部分就會越來越遠離,乃至於到最後因為起心動念都能夠在戒的範圍之內,所以就會讓煩惱這件事情不能得入,這個叫作戒也名清涼。

接下來是下一部分的經文,我們很快唸一下:【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善男子!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五戒,加無作戒。】(《優婆塞戒經》卷7)這個部分的經文,佛進一步再講:「戒也名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持戒,比方說我們如果嚴持了這些 佛所講的這個戒條的話,那對於十善業我們也都能夠好好去作了,這個時候很自然我們就能夠上天上,就是下一世往生的時候就到天上去了;那就要看您的抉擇了,到時候是要去不去您都可以選擇的,乃至於說將來一直到無上道。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菩薩道的過程裡面,戒這件事情實際上是一路會隨身,並且越來越深入的,乃至於說到二地,完完全全起心動念的時候完全不會違犯戒。那從二地以後呢,諸地的菩薩也都是沒有任何的一絲一毫的心念會跟這個戒有所衝犯,完完全全的清淨持戒,所以才說戒能夠一路到無上道。

當然就是說戒者也名學,因為如果像剛才講的,如果你能夠瞭解 佛制的每一條戒是為什麼而制、它的意義、它的精神的話,從中間你也就知道說你應該要從這個精神裡面學,反過來學怎麼樣去調伏你的心並且增長你的智慧,所以戒的部分也叫作學。這個部分呢,因為我們在這裡講到了,總共講到了除了優婆塞戒之外,還講了定共戒、無漏戒、攝根戒、無作戒,所以這些定共戒、無漏戒、攝根戒、無作戒可以說它並不是直接附屬在這個優婆塞戒裡面;而是再從優婆塞戒,以優婆塞戒為核心的話,我們可以說環繞在周圍有這些不同的這個戒的功能在。比方說我們之前看到的定共戒就是一樣,因為有了定力的緣故,所以能夠幫助你在許多面臨可能犯戒的當下,就會先因為定力的關係而遮止你進一步的心行,那樣子在第二剎那的時候,你就可以再繼續比方按照正思惟或者是按照戒條的這個約束,把這個心行進一步給它銷融掉了,所以這樣子,就叫作定共戒的力量。那麼這些定共戒、無漏戒、攝根戒、無作戒既然是環繞在主要的這個優婆塞戒,所以當然有些人具足的程度就會不一樣。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談到這裡,下一次我們繼續往下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83-a10_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