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來探討:有七法能夠自利、利他,這七個法就是把七種慢給壞滅掉。我們已經講過了慢、過慢、慢過慢、我慢等四種慢,現在繼續說明第五種「高慢」。
所謂「高慢」的意思是說,譬如有人向別人表示自己已經得到上人法,自己超越於一切人;他因此而自高,這就是高慢,是因為覺得自己勝過一切人而產生慢心。高慢在諸地菩薩位中是不會存在的,只會存在於三賢位中。諸地菩薩不會在心裡起一個念說:「我現在是全球最棒的!」他不會這樣想,即使是為了顯示正法而說全球只有他的法才是最勝妙的,但是他心中也不會有高慢存在,一切都只是為了攝受眾生而說。他總是拿上面的佛和大菩薩來比,就覺得:「自己的修證實在是很差!很差!要到何時才能成佛?何時才能像十地、等覺菩薩那樣的證量呢?」他們都是這樣想的,從來不會拿下面的人來比較,所以也就沒有高慢可說,因為他心心念念想著都是「應該如何才能往上提升?要如何才能利益更多的眾生呢?」但是在三賢位中,則有時會生起這樣的念頭,這都會因為個人修證之高下而有差別。然而高慢現象的產生,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現的多;而菩薩在證悟之後,成功地轉依如來藏,高慢出現的情形就會少很多。
第六種是「卑慢」。卑慢是高慢的相反,因為不如別人,所以心中就自我安慰說:「他雖然贏過我,但其實也沒像他講的贏那麼多啦!」這就是卑慢。明明是差別人很多,卻說:「其實沒差那麼多!」另外還有一種卑慢:譬如當你去找以前的同參道友,你對他說:「正覺同修會的法實在太好了,你趕快來學吧!」結果這位同修說:「你們的法太深了,我根器這麼差,學不來!」他心裡其實知道正覺同修會的法很好,可是卻因為不服氣而不想來學,這就是卑慢。卑慢是很普遍存在的,但是請您不要當面檢點說:「你這樣就是卑慢。」我們心裡面知道就好,不必當面指出來,以免對方因為卑慢而生起瞋心,因而斷了學習正法的因緣。
第七種就是「增上慢」。增上慢是很容易違犯的,乃至阿羅漢也無法避免,只有地上菩薩不會有增上慢。三賢位菩薩在證悟之後,相對於未悟或錯悟的眾生,有時也不免出現一點自我膨脹的現象,這也是增上慢。如果自我膨脹到很嚴重的地步,接著就會退失而卻自以為是大幅度的增上呢!所謂增上慢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還沒有得到的法,自稱已經得到;還沒有證得的證量,自稱已經證得了,這就是增上慢。可是阿羅漢為什麼被諸佛和等覺菩薩說為有增上慢呢?那是因為定性阿羅漢不能信受「佛的境界和阿羅漢有很大的差別」,他們認為:「佛是阿羅漢,我也是阿羅漢。」所以每當有人讚歎
佛陀而說:諸佛如來是如何如何有智慧、有威德、有大福德時,阿羅漢們心中總是存疑,他們認為:「佛和我們一樣都是阿羅漢,解脫證境平等無二無別。」所以,世尊本來並不想講《法華經》,但是在有人三請之後不得不講;可是正當準備開講時,卻有五千聲聞人大規模的公然抗議,當眾退席!世尊對這樣的抗議行動默然無語,等他們都離開了,才開講《法華經》。然而,為什麼在場的阿羅漢們都沒有人出面來制止呢?這就表示阿羅漢對
佛的境界仍然是存疑的,他們懷疑自己與 佛的解脫境界是相同的?也懷疑 世尊即將宣講的《法華經》是否言過其實?所以說阿羅漢仍然有增上慢。
以上所說七種慢的意涵,相信大家都已經有所瞭解。基本上,除了根本我慢以外,其餘的六種慢,在佛門之中都是很難避免的一不小心就會違犯。菩薩在明心親證實相以後就不會有我慢,不會恃我起慢,因為知道自我的虛妄。譬如同修們來正覺上課,親教師們在課程中一再宣演五陰十八界的虛妄,把大家的自我一再殺掉,殺到最後,我慢就會斷除了;不過其餘的六種慢卻很難斷除。但是請您也不必害怕,只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那就是「所說與所想都要如實」。只要如實,就不會產生一切慢了,因為知道自己距離佛地是多麼的遙遠,又有什麼好起慢的呢?這樣一來,即使勝過別人,也不會起念說「我勝過他」,這樣就不會起其餘的慢了。菩薩如果能夠把這七種慢給壞滅掉,就能自利、利他。因為你沒有任何的慢心,所以修行進步就會很快;而眾生也因此而不會排斥你,會被你所攝受,就能從你這裡得到利益。所以說,壞七慢的人能夠自利、也能利他。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下一段經文:「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優婆塞戒經》卷2)請問各位!您想當上品菩薩還是下品菩薩呢?相信每個人都想當上品菩薩,而不想當下品菩薩吧!不過,有許多人其實是常常在當下品菩薩而卻不自知呢!為什麼呢?譬如當人家在說某一件事時,你發覺他的說法不對,脫口就說:「哎呀!你這樣不對啦!應該如何、如何才對。」你一開口就說他不對,這樣你就成為下品菩薩。那應該怎麼樣才能自利、利他呢?你得要先隨順他的意思,說:「當然啦!你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們再討論看看,好不好?」他一聽,覺得自己的想法已經被你接受了,就願意試著聽聽看你的意見。我們打個比方,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譬如您家中養了寵物——貓或狗,如果你要牠們隨順你,你就得順著牠的毛的方向輕輕地撫摸下來;假使你故意由下往上推,把牠給弄痛了,牠還會隨順你嗎?當然不會!所以菩薩在面對眾生時,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得要先隨順眾生的意思,讚歎他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喔!但我們可以再深入研究看看。」由於你對他的態度是友善的,他也就不會排斥你,願意聽聽你的看法。這樣你就可以進一步用婉轉的口氣說明他的錯誤所在,而他也一定能夠欣然接受,這表示你已經能夠調伏眾生,當然你就是上品菩薩了。
菩薩度眾生時和寫書不一樣,寫書破斥邪見要能針針見血,要直扎惡見的核心,把邪見的核心給戳破;但是在度化眾生時,卻不能當面把他給戳破。譬如有些人會炫耀說他的修證如何、如何,我們聽聽笑笑就好,不必當面去戳破他。可是如果他膽敢寫書或用言語公開來破壞正法,那我們就不必客氣了,一定要一針見血寫書來作辨正,一定要殺掉他的邪見之命,這樣才能救護他的法身慧命;這也是一切上品菩薩都應該要有的觀念。譬如
世尊在說解脫道時,對於六十二種外道見都一一破斥,沒有一種邪見可以逃得過。我們講經說法時也要像 世尊這樣,所有的外道都要破盡。你千萬不可以請求說:「世尊啊!您何必破盡一切外道呢?人家某某外道,他也沒有毀謗您啊!」雖然當時這個外道並沒有毀謗
世尊,但你怎麼知道未來世這樣的外道見不會來破壞佛教的正法呢?佛在世時有大威德,所以他們不敢來破,但是未來世他們就會來破你,所以破斥外道時得要盡破才行。
這六十二種外道見函蓋面很廣,現在佛門中也有許多人是落在這六十二種外道見之中,可是他們卻都還不知道。我們既然知道了,就有責任來提醒他們,讓他們離開外道見。所以寫書時應該要引盡其理,讓他們瞭解自己的落處;但是如果我們是要度某人來學法,就不可以當面破斥,得要先順著他的話,先讚歎他說:「你講得實在很不錯!真是不容易啊!」等他高興了,接下來就該你講話了,他也一定聽得進去。這是一種好習慣,菩薩們都應該用這樣的方便善巧來接引眾生、攝受眾生。這就是說,你如果不想當下品菩薩的話,千萬不要一開口就說:「你這樣不對啦!」一定得要先順著他的話,再慢慢一點一滴地說明,讓他瞭解自己的法義確實有錯誤,這樣雙方的關係就不會弄得很緊張而無法溝通。也就是說,雖然對方有過失,但我們要先隨其意,再慢慢為他說明,讓他瞭解。能夠時時刻刻以這樣的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那您就是上品菩薩了。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優婆塞戒經》卷2)這一段經文,佛為我們說明:兩種不同類型的菩薩,一種是樂於親近善友,另一種是不樂於親近善友。樂於親近善友的人能夠自利、利他,不樂於親近善友的人就無法自利、他利。自古以來就一直都有善友與惡友存在,而許多人往往把惡友誤認為是善友,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現象。有智慧的人才能親近真正的善友,沒有智慧的人則往往把惡友也當作善友。如果能真的樂於親近善友,一定可以自利而且利他;因為他可以把自己從善友那裡得到的正確法義,也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不樂於親近善友,則往往會落在自以為是之中,而導致所獲得的法義是虛謬、偏邪也不自知;這樣錯誤的法義,當然自己不能得利,而且也會使別人因此而直接或間接受到錯誤法義的毒害,一起走入修行的歧路。
樂於親近善友的人又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樂於供養善友,第二種是不樂於供養善友。譬如你引薦一位朋友去親近一位大善知識,後來這位朋友獲得了很大的法益,那他對你這位善友當然應該要親近供養。他如果能夠樂於供養你這樣的善友,不僅自己可以得利,也能使他人因此而獲得利益。假使你是靠善友的引薦而得遇真善知識,你也同樣會推薦別人來親近善友,經由善友而親近真善知識,所以不但是自己得利,別人也能獲得真實的利益。古人說「飲水思源」,既然你能遇見正法,是因為善友的引薦,你是從他而來,雖然正法不在他身上,但至少也是他的引薦才會有今天的你,他當然有恩於你,所以你應該樂於供養善友。我們能夠這樣作,別人看了,也會說這樣的人是懂得報恩,是真正在修學正法的人,當然也就會相信你所學的是正法了。所以說,樂於供養善友者,不僅能夠自利,也能令他人得利。
世尊接著又為我們開示說:「樂供養者復有二種:一能聽法、二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聽,則無兼利。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問、二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優婆塞戒經》卷2)經文意思是說,能供養善友的人又分為能聽法與不能聽法兩種:能供養善友的人,有時只樂於供養善友,但無法聽法,因為他的慧根還不具足,慧力無法發起,所以沒辦法聽懂善知識所說的妙法,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勉強他來聽法、學法了。另外,有一種人則是與善友親近之後,不僅能供養善友,還能跟隨善知識聞熏正法。如果他能夠至心聽受正法,就可以用他所聽受的正法來轉述於他人、利益他人,這樣就可以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聽聞正法,或者說聽法時不至心聽者,就無法領受正確的法義,當然也就無法自利、利他了。
能夠至心聽受正法者又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聽了以後自己能夠發覺有一些疑問,然後提出來請問善知識;另外一種則只是聽聞,無法提出任何的問疑。能夠於聞法之後提出法義來請問的人,他就能夠自利也能夠使別人得利;因為在提出問疑時,經由善知識的解說,不僅能夠解除提問者心中的疑惑,也同時可以解除大眾心中的疑惑,使大家都能蒙受請法的利益,所以說,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疑的話,就無法使自己得利,也不能使別人同獲其利,所有的疑問也將永遠存在心中無法釋懷。因此菩薩在修道過程中,有疑應速問,不僅可以自利,也能利益他人。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都是可以使我們成為上品菩薩的重要內涵,希望您能深解其意並且能夠信受奉行,使自己能夠永遠當個上品菩薩,永不退轉於佛菩提道的修行。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31-a08_0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